南瓜文学 > 古代言情 > [三国]女帝我来当 > 150-160
    第151章


    汉朝继承了先秦以来的习惯,根据礼记当中的要求,五天一洗澡三天一洗头。


    所以按照汉朝的规定,官吏五天就要放假回去搞一搞个人卫生问题,给全身做个清洁。


    对于士族来说,休沐日洗澡清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不只是他们的脸面,也是朝廷的脸面。


    毕竟长时间不洗澡沐浴,身上就是臭烘烘的,这种状态面见君主是极其失礼的行为。


    至于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那也是要准备香汤洗澡,所以接风洗尘这词儿不是说说而已,那是真的要认真洗个澡。


    毕竟按照这个时代的条件,远道而来客人那真的是身上全部都是污垢,不去洗个澡去去尘土,真的会浑身发臭。


    郭嘉到达长安之后,当然没有马上去求见杨秋这位昭王,而是在先处理个人卫生问题。


    糜氏在长安早就买下了一座巨大的宅屋,毕竟糜氏是巨富。


    郭嘉就先行借住在了糜家的宅院里面,然后在当天到达之后进行了一场认真细致的沐浴。


    如果是以前,沐浴常见的东西是淘米水,皂角香料之类的东西,当然这是士族豪强才有条件用的沐浴用品,普通人最多用点淘米水。


    但是随着昭国这几年越来越富裕强大,商队通行于各地,昭国发明的沐浴用品也渐渐流行于士族当中,包括关东士族。


    他们虽然嘴上嫌弃昭国,说其是邪魔歪道。


    但在生活当中,不管是昭国这边制造的蜜糖,还是昭国过去这些年发明的一些菜品,又或者琉璃瓷器之类的东西。


    这群人私底下暗暗追捧,甚至在一些珍贵稀有物件上斗出了天价。


    至于冬日御寒的棉衣,用棉花制作的棉被,那更不用说了,只要有钱购买得起的人家,那已经是家家必备。


    而郭嘉现在用的沐浴用品就是昭国近几年发明的香胰子,这种东西有不同的香味选择,去污能力非常高。


    当然还有一种价格更加昂贵的香皂,不过这东西据说产量稀少,一般人暂时还用不起。


    郭嘉洗澡几乎用了三桶水,最开始是将身上的尘土污迹洗干净,后来才开始用香胰子,再后来加上一些香料。


    等到彻底沐浴完毕之后,郭嘉才穿上了昭国这边用棉布制成的亵衣亵裤,再之后再穿上了一身用丝绸制作的外裳。


    毕竟现在是夏季,穿衣主要以轻薄透气为主。


    就这样休整了一天之后,第二日郭嘉才奉上了自己的名帖。


    如果按照正常顺序,郭嘉送上自己的名帖,杨秋估计只能安排到两三天之后见面。


    因为她这边的事情是真的非常多,许多来面见她的人都是提前几天定好。


    但这两天却是有一件特殊的事情,按照杨秋和贾诩的计划,在筛选了几轮人选后,杨秋现在正在每天见一两个美男。


    然后让对方在她面前表演一下弹琴奏乐,而她在一旁认真欣赏,简直就是日日笙歌。


    似乎美人计在这一次快要成功了,得到消息的家族已经在私底下悄悄寻找美男,不放过任何钻营的机会。


    这一日,杨秋照常让对方在她面前弹琴奏乐。


    听到侍卫过来禀报消息,说郭嘉竟然来到长安,并且奉上自己的名帖之后,杨秋就决定马上见人了。


    毕竟美人计的计划还需要持续很多天,今天提前结束而已,完全不会有任何影响。


    因此在郭嘉跟着侍卫在长廊里面行走,慢慢靠近后面会客的堂屋之时,他还听到了一首曲子的尾声,颇有一种情意绵绵的感觉。


    “大王这日子瞧着倒是甚为享受,嘉原本以为大王刚刚夺得长安,政务理应极为繁忙才是,未料到大王倒是颇具闲情逸致。”


    听着郭嘉这带笑的话语,杨秋打趣地笑了起来。


    “奉孝过去这一年想必是游历了诸多地方,如今却又来到长安。


    想必也是想瞧瞧长安的美人,享受长安的美酒,未来久居于长安,不知吾这般猜测是否正确?”


    没错,杨秋这么快面见郭嘉,就是觉得对方心中估计已经下定了决心。


    不然郭嘉不会突然求见于她,而是继续观望四处游历。


    毕竟人的耐心是有限的,招揽了一次没成功,接着又主动求见,最后说自己不愿意来昭国效力,那不是闹着玩儿吗?


    “嘉心中确实已经做出决定,不过在那之前,吾心中有一个疑问,若是不合适,大王不用解答。”


    杨秋点头示意对方继续说。


    “虽然嘉与大王才见过寥寥数次面,但是吾心中甚是清楚,大王乃是天下间意志力最为坚定之人,为了心中大业无畏名声与死亡。


    近几日流传的一些谣言,可是大王有意为之?莫非想要凭借这美人计达成些什么?”


    “奉孝可知晓,当你问出此问题之后,即便你不为吾效力做事,恐怕我近期也不能准许你离开了。


    聪明人有时容易想得过多,但有时恰恰又确实能够猜测到真相,这一回你猜对了。”


    杨秋也不觉得这个计策能够瞒过所有人。


    因为计策有时候本来就不是针对所有人,而是针对那一批想要钻空子的人,只要他们上钩了就行。


    毕竟对他们来说,只要他们有钻空子的想法,这种机会他们就不会想要错过。


    至此,郭嘉猜到了杨秋引蛇出洞的想法。


    不过这事儿暂时和他关系不大,郭嘉既然做出了决定,自然要做出一番大事儿。


    “嘉以往观望天下,常思索天下之弊在何处,那时嘉的朋友们常于私底下讨论,或言天子执政太过崩坏,或言大臣尸位素餐,再或言宦官当政。


    不过嘉实则心中另有想法,原本以为天下之弊在赋税,在人丁,在田产,然嘉过去一年于昭国游历许久后,又回到关东等地,倒是发现了另一条路。


    大王亦知天下弊端所在,然大王行了两条路,除在田产人丁赋税上有所改变,大王一直致力于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驯化优良种子,发展商贾,兴盛教化……


    这些政策皆令昭国获得稳定发展,想必未来关中之地亦会逐渐兴盛起来。


    不过吾觉得大王所行政策还差一仁政,此乃嘉为大王所献之策,还请大王仔细斟酌。”


    说完这话,郭嘉就将自己在纸张上写的献策交给了旁边的侍卫。


    作为一个谋士,现如今昭国没有征战,而是致力于内政治理之上,所以郭嘉暂并不能在军事上献出谋略。


    但要想步入仕途,肯定要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至少要让昭王看到自己的才能。


    所以郭嘉在那封奏书上写下了一封让天下士族痛恨的献策。


    这种建议,要是在关东诸侯那里,郭嘉是不会写出来的。


    因为他知道那些人不会认同也做不到,可是郭嘉已经明白了眼前这位昭王有多大的决心和能力,所以他才敢做出如此惊人的大事儿。


    当然,这次献策也是一种试探。


    若是昭王认同他的献策,那么皆大欢喜,君臣和乐,若是昭王不认同,那么郭嘉觉得自己会选择隐居下去。


    杨秋接过对方的奏书之后,她立即展开观看,随即就感受到了对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疯狂感。


    “奉孝,你可真是敢想,这种事情,我在并州和幽州都尚未推行呢。


    你倒说说,你觉得在关中之地,它能够施行得下去吗?”


    郭嘉观望出昭王并没有生气,反而带着一种笑意,看来这种事情对方是认同的,于是郭嘉也说出了自己准备好的话语。


    “嘉自然明白当下的时局尚不适宜推行此种政策,只是有些事宜需提前筹备。


    难道未来大王不想施行此等仁政吗?这于天下而言乃是好事。”


    杨秋当然明白这是好事儿。


    郭嘉今日专门见她,可不是打算随随便便喝杯酒吃顿饭的,他献出此策,就是为了让杨秋看出他的决心和能力。


    而郭嘉献策了啥呢,他给杨秋建议,废除目前通行的卖身契约。


    未来若有人要卖身,按照新的规定来。


    卖身契约上要规定具体是卖身五年十年,又或者是二十年,反正契约要进行重新调整。


    不能再像是以往那样,一个家族能随随便便的藏匿数万人丁,并且这些人都成为这个家族的附庸人口,完全成为一个奴隶。


    而在这封奏书之中,郭嘉举例了现实当中很多藏匿人丁的情况,然后为未来的改革提出了各种建议。


    以后这种卖身契都需要在官府当中登记,而卖身契里面签订的年限时间到了之后,官府要负责检查是否放了其人身自由。


    简而言之,这个政策是要逼迫各大家族释放出自由劳动力,让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自耕农。


    这对政府是有利的,因为会增加赋税人丁。


    但这种事情会得罪天下的利益阶层。


    哪怕是以前的光武帝,也只能下诏令要求天下的世家大族释放奴婢,而不是说以后只签时间限定的卖身契约。


    毕竟在这个时代,奴隶基本是终身制的,被主家买了之后,工资没有,一辈子干到死,随时都可能因为犯点错被主家打死。


    而这天下的世家大族是怎么繁荣起来的,一方面是占据越来越多的田庄财产,另一方面就是吞并越来越多的隐藏人口。


    历朝历代以来,官方上统计的人口都不是真实人口,因为有一部分人口是被藏匿起来的。


    而郭嘉今日做出此等献策,连杨秋都觉得棘手了。


    “奉孝,你当真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震惊天下啊。吾自然明白你的深意,此等政策若能施行,必定是仁政无疑。


    至于何时实施,奉孝不妨现在就与吾出门一趟,我带你去瞧瞧一些东西。”


    第152章


    出门之前,杨秋自己换了一身普通的布料衣服,并且让郭嘉也换了一身普通衣服。


    这就是普通葛布麻衣做的衣服,但看着干净整洁,让人会觉得这家大概是个小康的程度,不至于会觉得这人出身不凡。


    而杨秋带郭嘉要去的地方,那是长安城外的一处小山村。


    出城的路途上,两个人是坐在马车里面,到达了山村周围之后,杨秋带着郭嘉单独策马前行。


    闾里聚居的地方,一般来说人群会比较多,平时里面出入有人看守,有专门的里长管理。


    但是杨秋带郭嘉来的这个地方,看着好像有许多栋宅院子。


    然而进入土墙里面之后,这里却人烟稀少,几乎看不到几个人。


    好不容易看到有处住宅院门大开着,杨秋笑着敲了一下门,接着有一个佝偻的老婆子打开了门。


    她看着外面两个穿的干净整洁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声音下意识地带上了恐惧。


    “贵人可是要做什么?小人家里就一些野菜,什么都没有,求求你们饶了小人,俺家里真的没东西了……”


    眼前的老婆子穿着一身打满了补丁的破烂衣服,看着外人之后的神色充满了紧张害怕。


    而她伸出来的手指满是黑黝黝的泥土,一张脸上的皮肤已经满是沟壑。


    杨秋能够看到对方的年龄才四十岁,如今看着却像是一个佝偻着七十岁老人。


    “婆婆不用害怕,我和我身旁这位朋友路过此地,感到有些口渴,所以想要借些水喝。


    这是十枚铜钱,还请婆婆给个方便。”


    此话说完之后,对方明显松了一口气,但依然不敢接过那十枚铜钱,郭嘉在一旁终于笑着开口了。


    “婆婆,我这里也有五枚铜钱,是不是不够?”


    这一下子,眼前的人没有疑问了。


    她紧张地转过身去家里的水缸里面舀水,想办法将那几个陶碗清洗干净,害怕贵人嫌弃。


    而在这等待的过程之中,郭嘉认真地看向了这处宅院子。


    从这处农家宅院的大小构造来看,这家农户以前应该算是一户殷实的人家,因为这是一个两进的宅院子。


    然而现在却是一副杂草丛生,土墙垮塌的破败样子,很明显没有人在护理这座院子了。


    从刚刚的情形也看得出来,这家似乎没有什么人。


    “是家里人生病死亡了,还是在战场上死了,又或者遭遇了兵灾?”


    郭嘉问出此问,杨秋叹息地开口了,


    “关中之地这两年没有大的瘟疫,反而由于董卓的原因,西凉军军纪败坏,常常劫掠周边乡里之间。


    这里曾经是一处殷实的乡里,毕竟在长安脚下,算得上是温饱,可惜被西凉军几次破坏之后,最后死伤了很多人。”


    这话说完,郭嘉沉默了下来,好一会儿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实在是太不值钱了。


    此前,西凉军亦在豫州大肆劫掠,普通农户自不必说,就连一些寒门士族,亦大多死伤惨重。


    战乱所带来的苦痛,任何人都难以逃脱。”


    两个人喝完一杯水之后,简单的问了一下这家农户的情况。


    婆婆这才说,她的儿子死在了西凉军的大刀下,几个儿媳最后也被劫掠走了。


    如今就剩下一个十岁的孙子,现在正在田地里面忙着扯草。


    离开这个地方之后,杨秋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带着郭嘉策马又去了一处地方。


    那是一处山林的脚下,周围刚刚挖掘出来的荒地上,种着稀稀疏疏的庄禾,看得出来这块地非常贫瘠,土地也才刚刚开荒不久。


    杨秋和郭嘉并没有靠前,反而是在远处观望着。


    就在这个地方,里面聚集着大片茅草棚,而茅草棚很小,完全不能住人。


    但是有人却从里面爬了出来,由此可以猜测,这里的人挖掘了洞穴住在里面,


    杨秋能够在地图上看到这块儿洞穴聚居区大概住着十几个人,此刻有五六个人在外面劳作。


    这群人身上连衣服都没有,也就用茅草编织成席子围在自己身上。


    “奉孝,他们也算是藏匿的人丁,因为想要躲避战乱,躲避徭役,所以只能在这种洞穴里面艰难地生活着,一家人可能都找不出两件衣服。”


    说实话,杨秋想到自己的开局已经很艰难了,但至少家里还有住的地方,一家人还有十多亩田可以依靠。


    虽然每天都很饥饿,但其实真的每天有吃的。


    而这样的日子对眼前这群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奢望。


    现在夏天还好,虽然没有衣服穿,但夏日不穿衣服也不会影响身体。


    但这种情况若是到了冬日,恐怕一家人只能光着身子躲在洞穴里面勉强取暖,最后也不知道能活下几个人。


    “大王占据关中之地后,不是已经开始重新登记人口,开垦荒地,给予救助了吗?为何这种现象似乎还有很多?”


    这自然是因为现实情况千奇百怪,千难万难。


    就算你在那里施粥免费给人吃,实际上也不是所有人都敢过来,因为他们也会害怕有毒。


    而有些东西是不能强制的。


    “乱世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旦被破坏,想要重新修复,那必将耗费漫长的时光。


    曾经,关中之地的百姓历经了无尽的苦难,强抓壮丁入伍,西凉军四处劫掠杀人,这一切都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深的恐惧。


    他们竭尽全力躲藏在各个角落,只为求得一线生机。如今,昭国虽刚刚占据关中之地,即便四处宣传仁政,也难以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即便传入,他们也不敢轻易相信。胆子稍大的,或许会去冒险尝试;稍微胆大些的,大概会让家族中几个人去登记户籍信息,以探虚实;而那些极度胆小的人,则悄悄躲在一旁观望。


    我不知这家人是未得到消息,还是不敢出去,亦或是家中已有人出去查看昭国的施政情况。


    但目前的状况便是如此,不可能一道命令下达,下面的百姓就都会听从官员的吩咐做事。”


    基层治理就是这样千难万难,更何况还有官吏在中间偷奸耍滑,不听从吩咐,恶意扭曲政策呢。


    所以想要彻底控制住一个地方,并且治理好,那至少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


    而若是让这个地方培育出一批人才出来,那更是要五到十年以上。


    “大王今日是想让我看到关中之地的真实情况?”


    杨秋点头。


    “奉孝今日所献之策,未来定能在世间推行开来,但当下却不可行,就如眼前那群穴居之人。


    若有哪户人家愿意将他们全买入庄园居住,仅让他们每日种地做事,给予一口吃食,这些人定然全部愿意卖身。


    于他们而言,活契死契已不重要,若有人买,他们便会谢天谢地。


    可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常年营养不良,他们身形瘦小、体弱多病,即便想去卖身,也无人愿意买。”


    这世道有个残忍的事情是,即使你愿意卖身去做奴隶,愿意每天被人打骂羞辱,但人家都不愿意买你。


    因为对于地主来说,不管是大庄园的地主还是小庄园几百亩的地主。


    他们要是买奴隶,必定是那种身强体健之人才有价值。


    若是不认字,不会算数,不会管理,不会织布,身体瘦弱,体力弱小,卖身都没有人要。


    什么尊严自由公平,喊出来都会让他们发笑的,那是什么东西。


    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再加上一件保暖的衣服。


    这时候,杨秋又带着郭嘉去了一处小型坞堡周边。


    按理来说,坞堡本来是豪强地主修建起来的安全屋,住在里面的人自给自足,可以保护自己的族人乡党。


    而郭嘉看到的这处坞堡,看着却已经有些破败不堪了,周边劳作的人很少。


    虽然种植了粮食,看着今年可能有个丰收之年,但这一处坞堡实在是不能给人一种兴盛繁荣的感觉,反而让人看着有一种苦闷苍老之感。


    这种感觉就像是颖川那边被战乱祸害的乡里,那些坞堡最后也没有保护到自己家族。


    只有家族里面养了上千个壮士的人,似乎才能在乱世的时候勉强求得一丝自保。


    “倘若这个家族再强大一些,勇士再多些,或许如今便不会如此惨淡。


    然而,若天下的家族皆附庸无数隐匿人丁,朝廷又会难以掌控天下,最终必将再度陷入战乱之中。”


    历史线上北方陷入不断陷入战乱之中的时候,强大的坞堡团结起来,最后又成了保护汉人的地方。


    所以这世上的事情,有好就有坏。


    平衡才是最大的难题。


    此时天色已经将晚,杨秋带着郭嘉策马返回,回去的路上,两个人没有坐在马车里面,而是骑着马观看周围的耕田。


    这个时间点,还有农户在田地里面除草侍弄禾苗。


    感受到官道上面有骑马的人奔腾,靠得近的人会吓得立即跪在地上,直到马匹远去之后。


    这群人才敢重新站起来,回到农田里面除草。


    “奉孝,在并州那边,若有马车经过,或是贵人的车马在官道上通行。


    周边农田里的农户虽不会到官道上冲撞人,但也不至于停下手中劳作,吓得立即跪在地上。”


    “有时候,站得太高,确实能够看清天下的问题。然而,有时也需站得低一些,去探寻他们真正所需。


    有些事情固然好,但正如奉孝你所言,现在并不适合。至于何时才适合呢?


    或许是当我们起码通行于此的时候,周围的农户能够笑着看我们经过,而后回到家中能吃上一碗饱饭,来年开春家里依然有余粮,还有余钱为家里添置新衣。


    到那时,奉孝所献之策估计便能试行。”


    按照历史进展,这种事情在原本唐朝的时候才会慢慢开始通行,到宋朝的时候成为大面积的普遍现象。


    那时候一个家里面所需要的仆人,其实签订的契约类似于雇佣合同,年限到了之后就是自由身。


    所以有些事情不是不好,而是时间点不合适。


    当然,郭嘉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从一开始他也明白时机不合适,


    只是杨秋还是要让郭嘉站得低一点,看看这真实的底层百姓到底过得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


    “难怪大王只是对长安进行了修补,明明众人都听闻了未来要重新修建新都城的风声,可至今都未开始,原来如此。”


    杨秋轻声笑了一下,毕竟眼前的郭嘉也才二十一岁。


    不能用对方三十岁时候智慧卓绝的眼光看待眼前人。


    很多时候,智慧只能在实践经验中才能增长。


    时间缓缓而过。


    随着秋季的到达,关中之地今年刚刚开垦荒地,虽然没有大丰收,但至少解决了前两年的穷苦窘境。


    凡是用了昭国这边推行的高产种子以及沤肥方法的农户,这些人基本都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有一个丰收年了。


    而今年杨秋还对关中之地进行了免税,所以关中之地的农户们喜笑颜开,就连豪强士族们也觉得今年的日子很好。


    于是一些藏匿的人丁又渐渐冒了出来,而关中之地的寒门士族豪强也在准备一件事情,那就是今年的秋季考试。


    之前一群观望的人凭借年底的丰收,心底也做下了决定。


    看来昭国的统治接下来是能够稳定了,毕竟,什么消息都不如粮食丰收给人信心。


    然而对于关东之地的诸侯而言,一群人就各有各的心思了。


    冀州的袁绍经过一年时间的整合,稳固了自己的基本盘子,操练了一群精锐强兵。


    在今年秋收也算是收成不错的情况下,袁绍觉得自己该出兵了。


    既然要效仿光武帝统一天下,至少得先把北边的幽州控制在手里面,不然南下征战的时候,万一幽州出兵,这不是完犊子吗?


    所以袁绍决定对昭国的幽州出兵。


    而对于兖州的曹操而言。


    虽然他空手套白狼,得到了兖州刺史的位置,也没有被袁绍忌惮,两边都默认他想办法占据兖州。


    但实际上,这种支持也就是个口头支持,不给钱给兵给粮,也就是说占据兖州之后,两边同意给他一个名号而已。


    所以曹操陷入了普通人也会拥有的烦恼,这日子太特么穷了。


    要养这么大的军队,这没钱日子可怎么过?


    更要命的是,几千人的西凉军胡轸投靠了过来,曹操接纳的时候是很开心,但眼下却觉得头疼。


    养不起啊。


    想要获得钱粮,就算是挖墓也不够啊。


    各种缺德方法曹操都自己想过了,还是钱粮不够,于是曹操手底下的谋臣提供了一个方案。


    既然没钱没粮,那就只能去抢别人家的钱粮了。


    于是曹操这边也决定开始动兵。


    第153章


    袁绍团队选择先行攻打昭国,北上进攻幽州,倒不是他们觉得昭国兵力弱,此战一定会成功。


    实在是冀州地理位置没得选。


    虽说西边有太行山的阻隔,导致并州和冀州有了缓冲地带。


    然而几个重要的关隘太行八陉已经被昭国控制,只要昭国出兵,随时都能从太行山的几个关隘出兵进攻冀州。


    这就相当于敌人坐在你的家门口,而你时时都需要提心吊胆。


    至于北边,幽州和冀州接壤了很多地方,只要昭国愿意,随时都能带着大面积的军队出兵南下。


    所以冀州最大的敌人就是昭国,袁绍虽然控制了冀州,但想要自己这个团队稳固根基,那就只能选择和昭国打一仗。


    打胜之后可以威震四方,彻底让周边的人臣服,若是输了,那就进行和谈。


    反正袁绍一开始就没打算用全部身家打这一场仗。


    毕竟昭国过去几年打了太多胜仗了,完全将周边胡人挡在外面,谁都知道昭国的骑兵实力强,也没人敢硬碰硬。


    但打仗这件事情,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有时候就是需要赌一把。


    万一成功了,那就赢家通吃,失败了就蛰伏下来。


    因为袁绍团队也看得出来,昭国过去几年明明有机会南下,最后却一直没有出兵,并且在过去两年还没有阻止他们关东诸侯控制冀州。


    这就足以证明,昭国目前的规划根本就不打算彻底占据冀州。


    所以袁绍团队在讨论完计划之后,最后发现输了之后也不至于身家性命全无,于是这一场战就开始准备起来了。


    当然,幽州的渔阳郡有盐铁之利,再加上辽东郡这几年的开发越来越好。


    谁都知道幽州已经不再贫瘠苦寒,反而未来会是一块儿宝贵土地。


    所以袁绍集团当然也有点儿野心,想把幽州的富饶之地控制到手。


    不过,这种赌博不会将所有赌注都押上去。


    袁家有强大的根基,袁绍没自信自己一定会赢,所以这场战争其实是一个试探。


    幽州涿郡,说起来这里是刘备张飞的故乡。


    不过如今刘备三兄弟并不在幽州,过去数年辗转之后,他们现在投靠了豫州的天子,曾经的陈王刘宠。


    涿县是郡治,如今荀谌正在这里,再加上张辽的大军。


    过去十日,冀州北上的军队已经渐渐快要靠近到两边接壤的土地,双方的主力军基本已经选好了在涿郡这边决战。


    当然,眼下战争还没有开始,不过双方都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精锐兵卒和武器钱粮。


    动兵打仗这种事情,从冀州开始聚集大量的兵卒之后,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昭国这一边。


    而昭国也迅速做出了应对,调集兵力,准备应战。


    长安那边。


    半个月前,杨秋就已经调集了大量的武器北上,看着是打算亲自指挥这场战争。


    至少目前周边得到的消息是,杨秋已经快速带着急行军来幽州了。


    实际上,杨秋身边的亲卫确实在飞快赶往幽州。


    一千多人的队伍完全隐藏不了,至少昭国境内的人基本都知道幽州那边出事儿了,昭王要亲自去战场指挥。


    毕竟袁绍在天底下的名声还是很响亮的,如此慎重对待这场战争,倒也不让人吃惊。


    然而实际上,杨秋这一千多急行军到达幽州之后,荀谌和张辽只是各自接到了一封信,杨秋本人根本就没有来这里。


    而这场战争她已经完全任命了张辽和荀谌指挥,张辽作为主帅,荀谌作为军事参谋,两个人亲自负责此次作战。


    “文远,大王之意我已然明了。无论袁绍那边作何打算,我们皆需将这场战争尽量拖延。


    暂且不可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以便为大王争取更多时间。”


    在荀谌收到的这封信里面,杨秋给对方分析了一下袁绍这次的军力布置。


    虽说有两万大军,然而实际上有一万多人基本是抓过来的壮丁,操练了最多半年,实力不足为惧。


    剩下的一万多人算是各种兵种的精锐了,骑兵虽然不多,但也有一千人,另外加上步兵弓弩兵盾兵枪兵等,估计有个六七千人。


    最精锐的那部分兵卒,全部都在麴义的手里面,大概有个一千多人,被称为先登死士。


    而冀州又富裕,所以袁绍这次的兵种装甲倒是齐全,其中有许多精锐的强弩值得让人重视。


    然而,随着昭国这几年对铁匠的提拔,再加上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铁矿,在兵甲之利这上面,还真没有人比得上昭国。


    如果在战场上再用些火炮又或者猛火油柜,那对敌人绝对杀伤力巨大。


    当然,这种东西也决定不了战场的胜利,但至少也会让敌人死伤惨重。


    然而杨秋让荀谌和张辽一开始不要用这些重型武器,反而让张辽带着军队和对方纠缠一阵子,尽量把这场战争的时间拖得久一点。


    让外界的人以为冀州和幽州这边的战场很胶着,至少要把这场战争坚持到两个月以上。


    “既然大王怀有此等意图,那么此次便先行训练新兵。今年于幽州招募的兵卒,唯有踏上战场,方能真正得到淬炼,眼下倒是一个绝佳契机。


    依我揣测,袁本初想必也不敢在一开始便展开正面决战。他定然会先对我们的实力进行试探,刺探我们的军力部署。


    而这一过程直至结束,少说也需一个多月。我只需尽力将时间拖延得更久一些即可。”


    张辽接到的信件内容也差不多,杨秋还让张辽着重试验一下今年工坊里面制作出来的兵器。


    看看哪一种在重骑兵上更合适,到时候再根据效果进行更大规模的量产。


    当然,两个人信件内容后面都提到了战争结束之后不必赶尽杀绝,让他们准备和谈的事情。


    到时候一定要狮子大开口,从袁绍这边多要点东西,尤其是人口。


    至于为什么要拖延这场战争,掩盖真实情况。


    那是因为杨秋带着自己的人北上之后,中间她转了一个方向,直接秘密去了河套平原。


    此时贾诩已经在河套平原等候许久了,按照两个人上半年的规划,贾诩已经花费重金离间了韩遂和马腾,这两个凉州军阀现在正在闹内讧。


    而杨秋就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带兵去攻打凉州,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但这件事情又不能被人知道,毕竟动兵这种事情有时候是瞒不住的,需要大量的后勤准备。


    而杨秋就利用袁绍带兵北上这件事情掩盖了她的真实行动,虽然看着昭国在组织粮草征召兵卒,但众人以为的是冀州战场。


    “当年武帝一朝马踏阴山,那时的汉朝强盛至极,强大一时的匈奴也只能不断向北逃窜。


    然而,光武帝建立后汉之后,河套平原却逐步再度落入胡人之手。曾经祖先以鲜血夺下的土地,最后却又一步步丧失,何其悲哀。


    不过如今情形已然不同,雍凉之地的百姓不会再被遗弃。关东那群腐儒根本不知雍凉之地失控之后会带来何等巨大的危险。


    可叹过去上百年,凉州苦难居多。”


    杨秋和贾诩站在阴山脚下。


    河套平原在过去这几年当中已经渐渐开发起来,目前已经有了一点点繁荣兴盛起来的趋势,毕竟这块地实在是一块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文和,你所言极是。野蛮与暴力确能毁掉文明,关东之人总想着放弃雍凉之地,根本不知此举带来的风险何其之大。


    只是,凉州之地确实太过土地贫瘠。在这块地方,无论有多少胡人,最终争的都是一口粮食。


    只有让这里的人活下去,让他们有衣穿、有饭吃,如此方能真正控制这个地方。否则,未来胡人依旧会在此地不断作乱。


    此次打下凉州之后,届时还是挑选当地人治理。外人无法了解这个地方,也不懂这个地方。”


    这话让贾诩挑眉一笑。


    “恐怕会让凉州羌豪士族做大。”


    “那也是未来之事。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地方若让外人来治理,只会是不断的内乱争斗。


    当初光武帝防备凉州之人,乃是害怕凉州之人势力壮大产生威胁,可结果却是上百年的羌乱。


    由此可见,接纳凉州,要比防备凉州好上些许,至少不会让凉州之地的人离心离德。”


    和贾诩做好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几天之后,杨秋带着自己的军队往南而下,而她的目的地是陇西郡。


    这条路线地势平坦,沿着黄河西岸不断南下,不只可以补充水源,还可以保证大面积的行军比较通畅。


    平时这条路线也会有商队通行,这是一条早就有人经常通行的路线。


    不过这条行军路线会偶遇一些羌族部落,但在这种事情上,提前用金钱贿赂好就行,至少在一定时间内,风声还传不到陇西郡去。


    至于目的地为什么在陇西郡,因为马腾和韩遂此刻聚集了一部分人准备在这里闹事儿。


    两个凉州军阀,原本一直在团结合作,可以说将凉州控制了大部分地盘。


    双方之前的合作也很默契,对彼此的利益也不会互相侵害,大家各自占据各自的地盘发展。


    然而,同盟关系从来不会牢不可破。


    只要钻到空子,随时都能将他们的关系离间,只要这个利益足够大。


    贾诩让人准备了一百万石粮食从关中之地出发,然后给马腾写了一封信,让其做个交易,筹码就是这一百万石粮食,


    一百万石粮食,能够养一万的军队三年左右。


    再加上贾诩还许诺了其他的金银珠宝。


    如此庞大的利益,就算马腾觉得有点蹊跷,不明白贾诩要做什么,但他一定会心动,要来陇西这边见面。


    而韩遂这一边,他得到的消息就不一样了。


    一百万石粮食和偌大的金银珠宝,这条消息是对的,但他另外打听到的消息则是昭国这边要和马腾合作除掉他韩遂。


    这种事情韩遂怎么能够容忍,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既然你们不义,那我就派兵去把粮食抢了。


    总不可能让你们合作起来,还让马腾得到这么多的粮食吧,韩遂这边是一定要破坏的。


    而且就算这条消息是假的,韩遂也想派兵把粮食给抢了。


    这条阴谋无解的原因是,真的运了一百万石的粮食过来。


    哪怕韩遂和马腾都觉得这件事情哪里有问题,但至少第一反应也是先把这粮食抢过来再说。


    而负责运送粮食的人是郭嘉和邓勇。


    杨秋看好郭嘉能够保证运送粮食路上顺利,并且最后在和马腾这边见面之后,能够忽悠对方将计划继续顺利进行下去。


    而杨秋这一边,除了贾诩跟着她南下,这一次还有段煨跟着她一起南下进攻。


    毕竟西凉军总是要启用的。


    至于徐荣和张济,暂时留守在长安周边


    于是,在长安还在举行着考试的时候,周边已经有战争酝酿起来了。


    第154章


    一百万石的粮食,从关中运到陇西,各种牛车和二轮车加起来都需要五万辆左右。


    再加上车夫,那也需要三万人以上,这样庞大的运输,必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种事情是瞒不住人的,所以事实上,马腾其实给韩遂那边透了口风,让韩遂这边不要误会。


    等得到得到粮食之后,他会给韩遂分一半。


    这如意算盘打得很好,毕竟马腾也不是傻子。


    这昭国的太尉给出如此大的筹码,就为了和他做个交易,谁知道有没有陷阱?


    所以对方给出这么多粮食,马腾这边当然也留了心眼。


    他要求粮食进入凉州之后,昭国这边的车夫直接返回,马腾会派自己的人接运粮食。


    以免人家假借送粮的名义,实际上带着大量的军队过来攻打凉州。


    毕竟几万人的民夫运送粮食,谁知道这群民夫会不会瞬间变成兵卒,至少马腾是做了防范的。


    因此,当郭嘉和邓勇运粮的队伍进入凉州之地后,运送粮食的民夫开始大面积返回。


    而郭嘉和邓勇就带着一千人的精兵继续前行,把粮食一大半都交到了凉州这边的人手里面。


    快要到达狄道县的时候,马腾派出自己儿子马超过来迎接,顺便检查所谓的粮食是不是真的。


    虽然之前在其他几个关隘,马腾这边已经派了好几批人检查粮食。


    但出于谨慎,在对方快要到达县城之前,马腾派出自己的儿子来做最后一次检查,以防自己在阴沟里面翻船。


    他其实对贾诩没有那么信任,这么大的利益,要他做的肯定一件不简单的事情,甚至很有可能对方不一定是真心的。


    但这种事情就像炒股一样,都知道可能会赔本儿,但是在知道可能要上涨要挣钱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不是那个接盘的。


    似乎只要准备齐全,就不会成为韭菜。


    所以马腾也是在赌,自己不会成为接盘的那个人,反而会将对方的粮食夺走大挣一笔。


    毕竟马腾很清楚,他要是不答应和贾诩见面谈合作,贾诩转头就可能和韩遂合作,又或者找凉州其他小军阀。


    所以马腾宁愿自己中一次陷阱,也不能容忍这么大的粮食落入到别人手里面。


    又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马腾当然不怕兄弟过得苦,他们这些凉州军阀本来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他是怕军阀们得到粮食之后,能够壮大实力吞并自己。


    “少将军,这都检查了两个时辰之久,难道你还不相信此处有一百万石粮食吗?”


    郭嘉面带微笑地站在马超旁边,这地方距离狄道县就一百里的距离。


    此次队伍就停在这里休息,等候着马超这边的人做最后一次检查。


    当然,这种检查肯定不是一辆车一辆车的称重,这种算法岂不是要算到昏天黑地。


    首先不过是随机挑选几架车,然后打开袋子检查是不是真的装着粮食。


    在这种随机方法当中,确定全部都是粮食之后,按照正常程序来说,分配一个上百人左右。


    一个人负责一部分,数一下自己负责的这部分有多少辆车?再计算一辆车有多少粮食,统计其实是很快的


    然而就像当初大王对他说的那样,站得太高确实能看到问题,但有时候不站得低一点,根本不会察觉到现实情况有多离奇。


    虽然早知道凉州这块地方除了土地贫瘠之外,教化也很失败,但郭嘉没想到凑齐一百个会算数的人都很困难。


    此次马超带了一千多人过来,看得出来里面有很多羌人,凉州这边汉胡杂居,军队里面也是羌人汉人共同作战。


    但显然,凉州军阀的管理非常松散。


    尽管汉人和羌人是住在一起共同作战。


    但看得出来,马家管理军队方法依然是羌人管羌人,汉人管理汉人。


    这么看来,好像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然而实际情况是,羌人部落可以细分成上百种羌人,


    所以再这样细分下去,根本不能像汉人军队那样五五划分,由伍长什长队长这样划分上去,形成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郭嘉的眼里面,这群凉州兵虽然看着彪悍野性十足,然而实际上没有丝毫军纪,漏洞百出。


    此刻他脑海里面能想出十种以上的办法在里面挑拨离间,造成内乱。


    “郭校尉见谅,兄弟们平日很少见到这么多粮食,一时有些激动,所以速度慢了些。”


    马超在旁边尴尬一笑,难道他能说自家人算数不行,所以算了这么久还没算清楚吗?


    平日里面这种事情都是指挥小吏负责,按照他们凉州粗糙的管理方式,大概看个账本总数就行了。


    谁知道实际统计的时候竟然这么麻烦,马超此时都很烦。


    又过了好一会儿之后,马超的下属才过来在旁边禀报消息,此时基本已经统计好了送过来的粮食,确实有一百万石左右


    与此同时,下属又禀报了另外几个消息。


    除了粮食之外,还有几辆车装着的东西有点奇怪,这里面已经排除了金银珠宝,所以下属禀告的异常是有几辆车装着的是药材。


    这事儿马超也奇怪。


    虽然他们凉州也缺乏药材,但这次运送的物品当中,他们可没有要求这种东西,任何异常的东西都值得防范,哪怕是药材。


    “郭校尉,烦请解释一下那几辆车中的药材,莫不是一些毒药吧?”


    这句话问得非常直接,就像凉州这边的人一样,做事儿常常粗暴,从来不懂何为婉转,也根本不怕闹出笑话。


    至少郭嘉当初在军营里面熟悉情况,了解军规的时候,他的态度是非常谦逊的。


    而等到他了解军队里面的军纪之后,郭嘉骤然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昭国对于军队的操练,已经远远甩出了关东之地一大截。


    倒不是说昭国这边有特殊的操练方法,实际上兵书这种东西,关东等地的人也并不缺乏。


    但是一旦出现理念差距,造成的效果就截然不同。


    但凡是精兵强将,除了有兵甲之利,那就是统帅对军队的管理极其严格,军令如山,军规严苛。


    关东等地的诸侯,都会挑选一群壮士出来,然后让其吃好喝好再加上繁重的训练,将其操练成精兵强将。


    而这样的精兵强将,实力大的诸侯有上万人,实力小的诸侯也就几千人精锐。


    所以在正式战场上,虽然经常号称有几万人兵力,实际上能上战场打仗的人,可能基本都是那几千人的精锐。


    也就是说,关东那边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精兵强将的训练上。


    但是昭国这边从理念就有区别,首先是每次上战场的时候,后勤会准备大量的军医和金创药,让受伤的士兵能够很快止血。


    在昭国的理念里面,上战场活下来的兵卒,只要没有残疾,以后都有可能训练成精兵强将。


    因为只有见识了真正的战场,经历了死亡与鲜血,下一次才不会在战场上惊慌失措,能够有更多的经验应对战场上的突发情况。


    这就导致昭国军队的存活率要远远高于周边诸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军医后勤,愿意花价钱购买药材,所以兵卒的生存率很高。


    毕竟在这个年代,真正在战场上死亡的人数并不多,反而很多是在受伤之后因为发烧感染而死亡。


    当然,金创药止血药这种东西其他地方也有,但只有昭国愿意舍得花大价钱,并且还真的训练出了大量的军医。


    若真的残疾了,回去之后还有专门的培训班学习识字算术,到时候可以做一些仓曹之类的小吏。


    所以昭国的士兵战斗力非常强,忠诚度也非常高,精锐兵数量也一骑绝尘。


    可惜关东诸侯那边依然将普通士兵当做消耗品,每次在战场上死了完全不心疼,到时候再抓一批壮丁就行。


    这种态度只会导致士兵在战场上失败之后随随便便投降于他人,不会有丝毫忠诚度。


    “少将军真爱开玩笑。这里面的药材,一部分为金创止血药,一部分是驱虫药,另有一部分则是预防风寒的药物。


    数万名民夫带着粮食前行,夜晚休息之时,周边山林蚊虫众多。若不准备些许药物驱虫,一旦遭蚊虫叮咬,很可能会使许多民夫生病,进而耽误行程。


    再者,天气渐冷,饮用一些预防风寒的药物,能够避免大面积的人感染生病。”


    大自然是很残酷的,尤其是这个年头,山林之中毒蛇蚊虫众多。


    若不准备驱虫之药,在野外休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夜晚的蚊虫叮咬能够让人休息不好,严重点直接生病失去性命。


    所以长途行军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身上脏乱不能洗澡,吃不饱,这都不算是最难受的。


    一路上遭遇的蚊虫骚扰,整个夜晚都睡不好,早上醒来,身上到处都是被蚊虫叮咬的包,全身都痒得发奇,这其实是常态。


    但若是准备了驱虫之药,夜晚至少能休息好。


    当然,药材里面还要准备一些预防瘟疫、风寒之类的药物。


    虽然这年头但凡能当统帅的人,都能制定严格的规矩,将牲畜和人类的粪便控制在统一的地方,通过风向避免传染。


    但实际上还是要准备一些消毒的东西,比如石灰之类的东西杀菌消毒。


    不过再严格的管理,都需要上下一心,军纪严格,下面的人能听从命令。


    在这件事情上,昭国的军队就做得很好,军令如山,上下不敢违背。


    而若是在凉州这边,郭嘉只观察了几眼,就能肯定对方管理军队的手段是通过各种打骂恐吓来指挥人。


    再之后,偶尔杀几个不遵守军纪的人震慑,但其实这种东西都是治标不治本。


    每次都只想在军队前行之后杀几个人进行威慑,其实不如从一开始就定好军规,改造兵卒的思想。


    这样的效果明显要好于恐吓杀人的方法。


    马超自然不知道,郭嘉已经对他带来的兵卒深入分析到了何种程度。


    他只是在听完药材的作用之后,一时之间脸色青白交加。


    刚刚他那番询问,真的显得他很没文化,仿佛他们凉州人连这种事情都不懂。


    实际上他们确实不在意战场上兵卒的死亡,死了就死了,没有人会在意。


    甚至在他们马家的军队里面,军医不超过五个人


    而这几个军医还主要是在他们这些将领受伤之后帮忙处理伤口,普通的士兵受伤之后谁会管。


    “你们昭国的人倒是娇气,连蚊虫都害怕!”


    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马超只能转头不屑一顾地嘲讽了起来。


    郭嘉一眼就看出了马超此刻心中的不爽。


    不过既然解决了误会,搞清楚了粮食,那么接下来有些事情也该进行了。


    于是郭嘉进入了正题。


    第155章


    “少将军,确保士兵在夜晚得到良好休息,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种事情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显著。


    就如那位韩将军,便采购了众多此类药材。”


    此言一出,马超刚刚想要嘲笑出声,接着又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等等,你说的韩将军是说韩文约吗?”


    “难道还能有其他人,凉州这边也只有一个韩将军了吧。”


    郭嘉此言一出,马超的眉头都深深拧了起来。


    韩遂那个老头子为什么要采购大量的药材,大家都是凉州人,谁还不清楚彼此是什么东西?


    总不可能是真的体恤兵卒,又或者采购了药材再转卖吧?


    “那韩将军采购的药材是什么时间送过来?”


    思索了一会儿之后,马超抓住了一个关键点。


    “少将军竟不知具体时间?我出发之前,长安那边已有大量商队运送药材而来,估计仅比我们晚十多天罢了,想必过几日便能抵达陇西。


    想来韩将军那边定会派人前来接应,不过此事并非我负责,故而不知两边商量的具体时间与地点,但他们应该快要会合了。”


    他们马家过来接应粮食的事情早就通知了韩遂,就是为了怕两边误会,也承诺了会给韩遂那边分粮食。


    可是如今看来,韩遂却想悄悄派人过来,他想做什么?


    意识到了不妙的马超赶紧结束了对话,接着,他立即派身边的心腹骑马快速赶回狄道县,将这件事情通传给自己父亲。


    与此同时,马超则随着郭嘉这边的粮食队伍继续前行。


    毕竟还有一百里的距离,虽然现在道路平坦了,但还是需要走两天才能到。


    而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马超又听到了几个不妙的消息。


    他竟然在民夫那里亲耳听到,这群民夫家族里面有其他几个人被征走了,据说要负责运送其他东西。


    所以韩遂要派人来这里的事情也越来越真。


    狄道县。


    马腾这边刚刚接到儿子传来消息的时候还觉得可能有什么误会,这种事情道听途说,谁能确定是真的。


    然而一天之后,派出去的斥候竟然在三十里外的地方发现了韩遂军队的军旗,这群人躲在山谷里面,分明意图不轨。


    “将军,韩文约这老匹夫竟派军队隐藏于道路中央,分明是妄图在之后偷袭我等,其目的便是将粮食抢走。”


    幕僚义愤填膺地骂了起来,马腾倒是没有那么生气。


    毕竟他和韩遂只是异父异母的结拜兄弟关系,两个人从来不信任彼此。


    这一次面对这么大的诱惑,韩遂忍不住出手了而已。


    “眼下的重点不是韩遂这个老匹夫不守信用,而是粮食已经快要到达。


    若是韩家军一定要抢,我们到底是谈判还是和韩家军打一仗?”


    此言一出,大堂内的一堆幕僚以及马家军里面大大小小将军都七嘴八舌地开口了。


    一半的人要求打,一半的人要求先和韩遂那边谈一谈。


    毕竟韩遂的实力很强大,真要打起来,马家这边也不确定自己肯定能赢,还不如谈好利益分配。


    然而杨秋没有给他们考虑的机会。


    当天傍晚,行军赶到狄道县不远处的韩遂才刚刚选定地址,想要原地驻扎休息一晚上。


    杨秋这边就直接带着自己的急行军突袭了。


    这可是绝佳的机会,毕竟韩遂身边就带了五千多人。


    虽然战斗力强,但被突然袭击,根本反应不过来。


    因此,厮杀声震天的时候,韩遂整个军营瞬间混乱了起来。


    因为大家没有结成阵型对抗,所以骑兵冲击过来的时候,这群人连武器都没有拿好,更别说拿起盾牌抵抗了。


    可以说出现了大面积的溃败现象。


    “将军,我们中计了!这马家早已和昭国的军队暗中联合,他们守在此处就是想要埋伏我们。将军,速速撤离!”


    昭国的军队一旦交手之后,还是很明显能看出区别的,士兵手上拿着的武器,身上披着的盔甲,能明显感觉到不是马家的军队。


    所以韩遂这边的人立即判断出出手攻击的人是昭国军队。


    但他们想的不是昭国军队绕路而行,第一反应是昭国的军队早就偷偷和马家这边联合起来了。


    所以此时才能在这个地方偷袭。


    韩遂的脸色满脸阴沉,他带五千的精锐过来,倒不是真的想和马家军生死决战,而是想逼迫对方直接分一半的粮食。


    不管马腾和昭国那边有什么合谋,只要粮食让他带走了,他就得到益处了。


    谁能想到,马腾那家伙竟然已经下定决心和他撕破脸。


    这个蠢货,和昭国合作不是与虎谋皮吗?


    把他杀了,难道昭国的下一步动作不就是杀了他马腾,此刻的韩遂简直气得要死。


    但现在也没有时间让他浪费,周边的亲信已经聚集过来,儿郎们都已经拿起武器骑上马,明显要护着他撤退。


    几千人的交战,又有人断后,韩遂自然撤退得非常顺利。


    几百人骑着快马疯狂往后面走。


    而剩下的几千人则在原地被绞杀,到最后投降的时候,就剩下一千多人了。


    “段将军那边应该结束了吧?”


    指挥作战的人是杨秋,她和贾诩亲自布置了今天的埋伏,然而跟同杨秋一起来的段煨则在前方十里处的地方埋伏着。


    很明显,段煨的目的是伏杀韩遂一行人。


    这次杨秋的目的就是要了韩遂的命。


    凉州这个地方,其实是一盘散沙,


    像韩遂这种能团结许多人的军阀,只要对方一死亡,这个团队就会瞬间垮塌。


    所以杨秋准备的不是大面积作战,而是先行把头目杀了。


    一旦失去了一个强大的统帅,那么未来对这群人进行利益分化,拉拢一批打一批,占据凉州的速度将会很快。


    更何况在那之前,贾诩早就利用自己武威郡的出身的贾氏家族,拉拢分化了一批人。


    再加上段煨也是武威郡人,这两个人带头在自己的家乡搞内部分化。


    所以凉州的一些当地豪右早就已经拉拢过来。


    只要他们得到韩遂死亡的消息,这群人马上就能投靠到昭国来。


    “段将军乃是段颎的兄弟。这一家人在战场上向来以血腥狠辣著称。想必大王很快就能见到韩遂的人头了。”


    贾诩这话刚刚说完不久,段煨这边已经带着上百个人骑马赶回来。


    果然,韩遂已死。


    “忠明此次立下大功,回长安之后,吾必定重重赏赐。眼下韩遂已被解决,也该处理一下马腾了。”


    此话说完,杨秋和贾诩两人相视一笑,眼神里面都带着一种浓浓的恶意。


    这么大面积的交战,斥候应该赶回去通传最新消息了。


    此时天色已经彻底黑了,马腾这边并不知道韩遂已经死了。


    他这边斥候得到的消息是,县城外面下午有几千人作战。


    而两边的军旗一边是马家军的军旗,一边是韩家军的军旗,所以在外人眼里面,马腾和韩遂两边的军队在下午交战了!


    “是哪个瓜皮陷害老子?”


    马腾气得狠狠拍了一掌桌子,要不是因为天色已经黑了,他现在就想带着人冲出去找这冒充马家军的人作战理论。


    “将军,此事甚是不对劲。其一,是谁冒充马家军?其二,对方的目的究竟为何?其三,这两军交战,谁胜谁负,目前我们皆无法确定。


    明日必须守好城门,否则狄道县恐遭进攻。”


    马腾自然明白这个道理,眼下情况不妙,所以他连夜将所有下属召集了过来,讨论着明天的防守。


    这时,马腾的另外一个儿子马休开口了。


    “父亲,依兄长此前传来的消息,明日昭国那边的粮食理应就要到了。


    不管今日胜利的是冒充马家军之人,还是韩将军一方,届时恐怕他们都会对粮食有所图谋。


    可若我们出城迎战,说不定又会落入陷阱,不出城迎战的话,那群人肯定会抢夺粮食。”


    这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守城的话其实优势是很大的。


    几千人守城,哪怕是面对数万人进攻,都不会惧怕。


    马腾自然也感受到了棘手之处。


    这突然冒出来的军队到底是谁,凉州除了韩遂,值得让他重视其他军阀都躲在自己那块小地方醉生梦死。


    这次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更奇怪的是,对方为什么要冒充马家军来进攻韩遂军队,这是要挑拨离间吗?


    难道对方的军队是想逼迫韩遂带着大军过来和他马家军生死决战,然后对方坐收渔翁之利?


    若是如此,他必须要想办法和韩遂那边获得联系,不能中了敌人的诡计。


    到最后的讨论结果是,先确定今日胜利的一方是谁,然后再秘密派人去和韩遂那边取得联系。


    至于明日运送达的粮食,马腾这边只能连夜派人去过去通传消息,阻止他们靠近狄道县。


    郭嘉这边在半夜就得到了消息,马腾这边派人过来说狄道县有情况,让他们暂时在原地停留。


    看来大王那边已经完成了目的,于是天亮之后,马超一行人用大锅煮着的粥饭里面,撒上了大量的泻药。


    过去这两天,郭嘉一行人对马超态度非常好,那是有问必答,态度友善,吃食也是他们这边的人准备。


    之前几顿饭就没问题,人的思想就会下意识的放松警惕,觉得接下来也不会有问题。


    至少此时他们还不知道冒充马家军的人是谁。


    与此同时,杨秋他们这边在天亮之后,直接发动了进攻。


    几个铁球被烙红的铁点燃之后,直接通过投石机砸向了狄道县的城墙。


    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直接将整个县城的人惊醒了过来。


    这东西带得并不多,但此时就这样投放出去,威力也非常惊人了。


    “将军,这必定是昭国的军队。他们为何会绕道陇西这边来?韩家军昨日肯定是败了。”


    县城里面的人惊慌失措,之前他们只是听说过传言,据说当初昭国收复关中之地的时候,有些顽固抵抗的人守着城墙。


    最后昭国竟然拿出了一种可以炸毁城墙的东西,据说那物威力很大,跟打雷声差不多,外面还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雷炮。


    原以为这种传言是夸张说法,没想到竟是真的,若继续用这种东西,攻打城墙,县城根本守不住!


    众人几乎立即意识到了接下来的危险处境。


    “将军,少将军那边恐怕也出事了。对方准备了如此多的粮食与我们交易,原来只是个陷阱。


    这么多的粮食,分明是为他们昭国的军队所准备。现在该如何是好?”


    马腾此刻脑海里面经历着剧烈风暴,先是慌乱,接着是震惊,再接下来就是不解了。


    若昭国的军队是想挑拨他马家军和韩家军作战,昨日达成目的之后,接下来坐收渔翁之利就行。


    为何今日又要攻打县城?这分明是暴露自己呀。


    心中正满腹疑问,然而很快,马腾的疑问就得到了解答。


    因为昭国那边直接派人将韩遂的人头送了过来。


    与此同时,还有一封杨秋的亲笔信。


    没错,这是一封和谈的信件。


    杨秋给了马腾一个机会,投降昭国,接着和昭国军队联合去扫除韩遂的残余势力,并扫除凉州其他军阀。


    “马腾年纪大了,已然没有了争雄天下的心气儿。将他当作一个吉祥物,让凉州的人安心投降,倒也合适。”


    没错,杨秋没有赶尽杀绝的原因就是如此,凉州还有许多小军阀,还有一些犹豫的墙头草。


    若是韩遂和马腾都死得凄惨,这群人说不定会联合起来反抗得很激烈,毕竟前车之鉴摆在那里。


    但若是马腾投降之后能够去昭国那边养老,然后几个儿子去军队当中训练,这会给那些人希望。


    凉州这个地方环境特殊,不能把人逼急了。


    到时候开通西域商道的时候,其实西凉军野蛮彪悍的性格,到时候挺适合去西域维护商道。


    杨秋和贾诩对马腾的性格把握还是很精准的,不过考虑了一天,对方就答应和谈了,


    当然,前提条件是把他儿子马超放回去,对方再答应和谈,这事儿杨秋答应得很爽快。


    此时杨秋和郭嘉这边已经会合了,如今郭嘉运送过来的粮食就变成了昭国军队的军粮。


    毕竟之前绕行这么远的路,其实粮食基本已经消耗干净。


    “那马超看着奉孝的脸色简直要吃人?奉孝这一次估计把他玩得很惨吧。”


    杨秋这番打趣的话一说完,郭嘉也轻笑了一声。


    “他带来的一千人,已被我策反了一半以上。这些羌人毫无忠诚之心,恐怕未来想要整合这边的羌人军队,会有些麻烦。”


    第156章


    “尽管原因纷繁复杂,然而归根结底,乃是西凉之地着实太过贫瘠,生存资源极度匮乏。


    所以此地叛乱反复不断,即便是贤明之臣在此治理,仍可能遭遇羌人的频繁反抗。


    究其根本,不过是民众吃不饱饭罢了。


    故而,教化之事此时并非紧迫之事。唯有让此地之人先行吃饱穿暖,其他事宜方可谈及。”


    羌人和匈奴人还有点区别,匈奴人能够团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联盟,羌人却是能分散成诸多不同的部落,完全不能整合在一起。


    不仅如此,在羌人的眼里面,忠诚这件事情根本就不存在。


    他们有时候会跟着强大的羌王征战汉军,有时候又会投降于汉军讨伐羌人部落,并不觉得这是在攻打自己的族人。


    简而言之,谁出手大方就跟谁混,哪怕是攻打自己部落的兄弟姐妹。


    毕竟在他们的观念里面,反复叛乱这种事情不过是家常便饭,谁强大就跟谁。


    所以马腾和韩遂能够在凉州这边稳做一个军阀头子,这跟他们对下面的人大方是脱不了关系的。


    而董卓当年也是用这种方法笼络了大批的羌人加入西凉军。


    那时候他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有羌人上门来直接杀头牲畜来招待客人,这就让羌人觉得豪爽够义气了。


    这样的性格,自然会让人觉得有些难以治理。


    然而究其根本原因,不过是太穷太苦了,所以贱命一条,谁给口饭吃就跟谁混。


    “那么大王接下来打算如何治理?”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制宜、入乡随俗、顺势而为。


    奉孝,其实羌人已然汉化过半,他们早就在学习汉人种植粮食,只不过凉州这片土地太过贫瘠罢了。


    倘若日后年年家中有余粮,他们自然会珍惜自己这条小命,不会因某个羌王鼓动造反,便有一堆人纷纷响应。


    人的本性便是如此,若造反带来的后果是破坏安逸的生活,没人愿意这般行事。


    所以,过一阵子该让商队过来了,让这边的人把钱币兑换成大昭通宝,让他们开始习惯用钱币买卖。”


    统一钱币这事儿,这是每次控制一个地方之后都必须要做的事情。


    不过随着地盘扩大,再加上之前又有小钱的滥发,所以从关中之地开始,兑换换钱币的政策出现了变化。


    普通人的存款不会超过一万钱,所以这些都可以兑换。


    超过一万钱以上的商户士族豪强,那就不是按照币值来兑换了,而是按照铜含量来兑换,然后给他们换成金饼。


    杨秋现在还真的不缺金子,铜矿,金矿,银矿都很多,这几年开采出来的金银矿物也非常多。


    但是通行的钱币主要是以铜为主,所以杨秋缺的是铜。


    她宁愿给那群富裕的人兑换金子,把那些含铜的钱币收回来融化重新铸造,也不要给这群人兑换上万的钱币。


    毕竟这群人最后很有可能带到自己墓地里面陪葬,这不是让市面上流通的铜更少了吗?


    所以关中之地的豪强和士族在这个政策上接受得很快,毕竟兑换成金饼也不亏。


    这也是关中暂时没什么乱子的原因。


    所有政权想要安稳过渡,主要是保证下面大部分人的利益没有受损。


    高层杀几个其实影响不大,但是中下层地主是这个世界上的主要人群。


    承认了他们的财富拥有权,这才不会激起大面积的怨气。


    当然,未来改变赋税政策的时候恐怕会出点乱子。


    不过这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就看到时候谁的手段更强。


    “据我所知,羌人这边还习惯于以物换物,大王让他们习惯于用钱币,这个举动是让他们增加昭国的认同感吗?”


    当然会有这个作用,统一货币带来的影响是会很大的,尤其是对偏远之地的人而言。


    而让一个以物易物的群体习惯于用货币,这几乎能改变他们的政治结构。


    因为羌人还习惯于部落团结在一起,就连财富都是共享的,这样部落的羌王会剥削一大部分财产,但另一部分相当于公有。


    这是因为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太低,只有互帮互助才能生存。


    当个人的私人财产开始增多之后,是人都会生出私心,因为私人财产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会带来血淋淋变革的事情。


    只要富裕了,没人愿意再被上面的部落管理者剥削压迫。


    只有经济才能改变这边的部落结构。


    “奉孝,待凉州之事解决,你去与田孟举谈一谈钱币之事,他如今专注于昭国每年的财政状况。


    当年管子的理财之策、食货之政,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效用。我推测,再过几年,便可以对关东之地施用类似之策了。”


    此时的关东之地是什么情况呢,曹操正带着自己的军队在兖州攻城掠地,因为有胡轸的投靠,所以曹操现在手握一支强大的骑兵。


    骑兵对步兵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再加上刘岱打仗的能力实在比不上曹操,所以刘岱这一方可谓是节节败退。


    兖州的士族看刘岱打仗能力不行,都已经开始悄悄投曹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陈宫这个兖州名士的投靠,直接拉拢了大半士族背叛刘岱。


    毕竟在这乱世之中,大家看的都是实力,谁打仗能力强,谁就能保护他们的财产,眼下曹操就是最好人选。


    之前和刘岱眉来眼去,那是以为此人能够像光武帝那样横扫天下,博一个从龙之功。


    如今看来,希望已经不大了,自然只能赶紧另投他人。


    而豫州这一边,对方也在征战。


    袁术这边整合了自己的力量北上进攻,想要攻打豫州。


    豫州天子刘宠亲自指挥作战,双方各自试探了几次,然后出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作战。


    在这一次征战当中,豫州这边小胜一场。


    刘备带领着一千多个士兵在最后时刻击溃了对方的阵型,所以刘备,关羽,张飞立即得到了刘宠这位天子的重用。


    至于北方的冀州,那自然还在跟昭国这边对战。


    所以整个中原地区都陷入了战乱之中,有点能力的人不是往南逃就是往昭国逃。


    眼下大家都觉得中原这个地方太危险了。


    因此荆州得了一个便宜,毕竟中原之地的人往南逃确实更加方便。


    刘表确实没有能力北上扩张,不过他倒是有能力把荆州治理好,至少荆州的百姓不像中原地区那样流离失所。


    不过,刘表其实也是有烦恼的。


    当初南下逃亡的李傕郭汜最后选择了往南走,所以最后这些西凉军就进入到了荆州北边的南阳。


    眼下这两人正在和袁术还有刘表周旋,就看谁愿意接纳他们这群西凉军。


    当然若是不接纳,人家就带兵打过来,目前还在谈判中。


    所以秋收这个季节,所有诸侯不是在征战,就是在备战。


    此时,已经和昭国这边对峙了一个月的袁绍,刚刚得到了关中那边传过来的消息。


    昭王突袭凉州,韩遂被杀,马腾投降,眼下昭国的大军已经一大半都开到了凉州。


    想必下一个月再传消息之时,应该就是昭国已经彻底控制凉州之时。


    “难怪过去这一个月,昭国军队并未全力迎敌,每次仅派出小部分军力与吾等作战。


    原是掩人耳目,意取凉州。吾等倒是免费为其演了一场戏!”


    袁绍的声音明显染上了怒气,因为很明显,昭国根本就没有把他们冀州当成对手,反而集中兵力在对付凉州。


    换句话说,他袁绍根本就没有被昭国放在眼里。


    作为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如今又是一方大诸侯,这样的轻视自然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主公,昭国之人自视颇高,轻视吾等冀州兵卒。如今,恰是进攻之良机!


    战场之上,最忌轻敌,昭国如今显然犯了此大忌。


    我冀州兵强马壮,只需依计划行事,昭国必定会中计。”


    说话的人是麴义。


    过去这一个月,双方有来有往的试探了几次,都没有动用全力作战。


    这拖拖拉拉的作战方式让麴义很不爽快,他早就想和昭国的军队进行一场正面的对决了。


    除此之外,也是为了赶紧在袁绍这里立下军功。


    毕竟麴义是从韩馥那里投降过来的,若不趁此机会做出点成绩,以后很难受到重用。


    “主公,不可行之。过去一月,虽与昭国作战之际,我军未吃败仗,然亦未获大胜。


    昭国派来的军队,兵甲锋利,兵卒却略显生涩,更似新兵。然则昭国精锐之军众多,过去一月派出新兵作战,显然是刻意拖延时间。


    若此时我等全力进攻,对方必定转变作战方式,全力应对。昭国现今实力强大,不可硬敌!”


    说话的人是田丰,之前他是支持和昭国正式打上一场的,只有在战场上才能见真章,


    更何况他们之前想要利用昭国多年强大没吃败仗的经历,诱使对方进入陷阱。


    然而过去这一月的经历,即使昭国的新兵输了几次,但并不是什么严重的败仗,反而让田丰察觉对方在历练新兵。


    这样的昭国怎么可能会按照他们的计划中计?


    若是大面积作战,他们冀州军可能会大败一场,所以田丰直接对麴义的作战策略进行了反对。


    “还未上战场,岂可先言败?田元皓,你若是惧怕昭国,不若现在就赶回你的老家去做个乡野之人?何必在此处耽误主公大计!”


    这次开口的人是逢纪,一开口就满是进攻之意。


    这两人,田丰是冀州人,逢纪是南阳人,一个属于冀州派系,一个属于袁绍的元从派,从一开始就两边派系不和,时时刻刻都有所针对。


    这当然是因为冀州和南阳的人利益不相合,毕竟大家老家不一样,想要的东西自然也不一样。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看袁绍的眼色。


    若是袁绍的元从派和冀州派亲密无间,那袁绍还当什么老大,直接就被架空得了。


    袁绍想要玩平衡,下面的人自然也要选择派系站好。


    所以这种针对直接体现在了军政还有内政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田丰和逢纪发话之后,其他人也纷纷跟着吵了起来,一群人直接吵得不可开交,甚至直接吵出了火气,开始在言语当中攻击人。


    “够了!吵架能吵出什么结果来?眼下最大的问题是,若要作战,如何方能保证此次作战损失最小。


    至于必胜这种想法,我想大家都不曾有。若是不作战,那么又该以何种方法与昭国和谈,从而获得最大利益。


    这才是你们该讨论的问题,都给我回去好好思索,明天再来此处。”


    这番话一说出来,众人就明白袁绍的想法了。


    很显然,袁绍也没想好接下来是撤退还是继续作战。


    那么接下来两边的意见就很重要了,直接决定袁绍最后会听从谁。


    第157章


    袁绍最终还是决定作战了,不过计划和先前有区别。


    之前商定的计划是,先是引诱昭国的军队轻敌,冀州这边节节败退。


    等到昭国军队轻敌,带着大面积的骑兵过来进攻之时,隐藏在后面的强弩在这个时候开始进攻。


    冀州非常富裕,所以袁绍不只是募集了强大的兵卒,还有极其多的工匠在这段时间内制造了强大的武器。


    这武器不只是包括刀枪剑戟,还有一些强弩。


    汉朝的强弩其实攻击力非常强,大黄弩射程能够达到四百米左右。


    所以原本的战术是,在骑兵轻率敌人攻击过来的时候,利用上千架强弩对着骑兵攻击而去,彻底让骑兵的阵型彻底混乱起来。


    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还有麴义的先登死士配合攻击。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袁绍这个战术成功了,不过当时的对手是公孙瓒。


    他自傲于自己强大的骑兵白马义从,认为自己能通过百战不胜的白马义从,彻底将袁绍不堪一击的步兵击倒。


    然而骑兵在强弩的攻击下只会彻底溃败四散,在密集的强弩攻击下,骑兵根本不能继续冲锋,反而会有大量的马匹受伤。


    这种时候,骑兵之间互相踩踏,再加上麴义的先登死士勇猛无比,直接导致骑兵转身逃命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所以最后造成了大面积的溃败。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众人不敢赌昭国会轻敌。


    那么这个计划就要调整一下,就算失败也不能输得太惨,毕竟万一输了,岂不是连本钱都没有?


    所以这个作战计划得保证存活大面积的有生力量。


    不管是冀州派还是袁绍带来的元从派,大家在这件事情达成了共识。


    此时,荀谌和张辽也在讨论着冀州军的事情。


    “今天斥候回报,袁本初一方又调集了一部分兵力往南而走,过去十天一直这样,大军都快要撤退一半了,这是要撤军吗?”


    张辽过去这一月一直在前线作战。


    因为派了大量的新兵历练,其实输赢参半,但这是有计划的输,张辽并不在意。


    他计划的是,在最后决战的时候取得一场大胜。


    毕竟张辽再怎么说都是一个武将,谁也不喜欢在战场上一直窝窝囊囊地输。


    更何况,大王又没有要求一直输下去,作为一个武将,不获得最终胜利,这相当于没有立下军功。


    所以猜测到袁绍有可能撤军之时,张辽的心情还颇为郁闷。


    这怎么不打呀,应该跟他好好打上一场啊。


    荀谌自然一眼就看明白了张辽此时的郁闷,不过根据目前收到的消息,荀谌此时倒是有其他想法。


    “不,应该并非全面撤军,袁本初这一方定是更换了战略。”


    此言一出,张辽的眼睛都亮了起来,看来是有仗可打。


    “友若有何见解?”


    荀谌抚摸着自己蓄起来不久的山羊胡须,脑海之中的那个猜测越来越清晰。


    “声东击西,掩人耳目。幽州边界漫长,之前袁本初一方原本是想要正式作战,意图获得一场大胜,逼迫我昭国后撤。


    如今他们得到凉州消息,似乎意识到正面作战获胜几率并不高。然而冀州整合一年,袁本初正需要安稳后方,若这个时候不战而退,必定为人耻笑。


    如果我猜测不错的话,袁本初他们必定会选择其他地方进攻。


    来人,把地图拿来。


    文远,恐怕他们会选择一处易攻之地。如今正是作战之时,不可让敌人的诡计得逞。”


    双方原本选择的作战地点在易县南边,这个地方地理位置特殊,若控制这块要塞之后,就能北上横扫幽州其他县城了。


    然而对方现在放弃了攻打这块地方,从地图上来看,能够最快行军赶到的地方,并且容易攻破的地方又是在哪里呢?


    两个人看着地图,突然同时用手指在了一处。


    范阳县。


    “友若,我认为范阳县距离更近,冀州的大军若要选择一个地方攻打,范阳的地理位置不太好守,不过我觉得友若应当有其他的想法。”


    没错,荀谌这边有更多的消息来源,所以他几乎立即猜到了真相。


    “监察司那边不久前给我传了消息,范阳卢氏以及范阳当地的些许家族,与袁绍一方私底下有勾连。


    之前我原本想要利用范阳卢氏这边传些假消息,迷惑敌人视线,所以没有理会范阳这边的家族外通敌人的做法。


    但既然袁本初一方改变了战略,恐怕范阳卢氏会选择直接叛投到袁本初一方,范阳县危矣,必须立即派兵支援!”


    昭国和范阳卢氏之间的恩怨,自然是因为卢植当年死于昭国军队之下。


    要知道,卢植可是范阳卢氏这一辈最有能力的人物,能够带领家族跃升到大汉顶级世家。


    然而这件事情还没有完成,卢植就这么死了,要说范阳卢氏对昭国没有怨气,那就是在说笑话。


    原本,这一丝怨气只能忍耐,若想要报复,其实范阳卢氏现在是真的没有能力。


    因为卢植死了之后,家族实在是没有人才。


    更何况这些年战乱颇多,卢氏家族又没有什么人在朝堂做高官,所以范阳卢氏只能谋求安稳。


    然而昭国在过去一年突然占据冀州了,被逼成为昭国子民,还要对着昭王俯首称臣,这怎么可能让他们心甘情愿?


    所以范阳卢氏心中一直憋着一股气呢。


    尽管昭国的官吏并没有针对他们这些家族,只是重新丈量了田地,释放了大量的奴婢,组织着幽州的普通百姓开荒耕种。


    但这种事情对当地的豪强士族而言,那并不是什么好事儿,无非是获得了和平安宁而已。


    那种阶级滑落的不爽感一直滞留在心头,让人心头郁郁。


    所以过去这一年中,在幽州展开的考试,范阳卢氏家族都没有人去参加。


    然后,袁绍这边伸出了橄榄枝,范阳卢氏自然上钩了,家族决定投奔袁绍一方去。


    毕竟袁绍这边也有一个天子,再加上袁绍又是汝南袁氏出身,和昭国这种泥腿子出生的昭王相比,当然还是袁氏更高贵。


    所以卢氏就和袁绍这边的人勾勾缠缠了。


    只是最开始的计划并不是联合范阳卢氏是攻打范阳县,毕竟这个县城占据了,也没有什么地理优势。


    然而现在战略不一样了。


    若是连范阳县都没办法攻打成功,其他地方还谈什么进攻,还不如早点议和。


    所以袁绍一方在过去几天已经转移了大量兵力。


    张辽和荀谌这一方既然猜到了对方的意图,于是赶紧调集兵力去范阳县那边支援。


    与此同时,荀谌这边第二日就发动了猛烈进攻。


    总不能让对方继续调集大量的兵力去范阳县,反而要让对方滞留在这里,并且步步往前推进,逼迫袁绍这方将主力调回来。


    蔡文姬这一边,因为监察司得到的消息很快,虽然已经派人快速通传张辽这一方了,但蔡文姬担忧时间来不及。


    于是,蔡文姬只能带着监察司的人立即赶往范阳县。


    她想提前将范阳县内部投敌的人抓起来,防止这些人里应外合。


    因此,袁绍和昭国这边直接开启了两块战场。


    杨秋得到消息的时候,双方已经结束了战斗,并且开启了和谈。


    此时已经是这一年的年底,冬日的大雪已经彻底覆盖到了北方,昭国这边也无意继续作战,于是和谈开始进行。


    “文姬,你不必内疚。当时你已然做了最快的反应,调集了监察司的人前去抓捕内奸叛徒。


    只是人家准备充足,里应外合将城门打开,致使范阳县被攻破,这并不怪你。


    战场上有输有赢乃是常事,监察司并不负责战场上的输赢,不要将太多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没错,范阳县没能守住,因为对方的速度更快,再加上有内奸,对方都将城门打开了,这场战争是必然会失败的。


    只是,张辽带着的大军也很快赶到了范阳县,并且击退了冀州军。


    所以范阳县攻破之后又马上被收回了。


    要说损失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清除了一批内奸,将范阳县不安定的元素全部都清理干净了。


    只是,昭国很清楚这场战争为什么要和谈,因为他们现在并不想往南扩张。


    但在外人的眼里面,双方和谈却是因为袁绍这一方攻破了范阳县,而昭国的军队直接攻破了河间国的高阳县。


    两边都各自攻破了对方的地盘,所以双方有输有赢,最后就不得不和谈了。


    当然,这是袁绍一方对外的宣传手法,毕竟总不能说两处战场最后都败了。


    “大王,如此一来,接下来的和谈我方岂不是会吃亏?


    这分明是我方获胜,可冀州那一方却宣扬双方实力相当,不得不和谈。”


    太过注重名声,有时候可不是好事儿。


    “文姬,要了面子,可不一定能保住里子。


    袁本初想要不失面子,其他地方必定要大出血。


    不然明年春天,昭国军队完全可以南下,让袁绍在冀州的统治彻底崩盘。”


    杨秋已经在信件里面给荀谌指明了需要的东西,金钱粮食这种东西,昭国现在并不需要现在在冀州这边获得。


    所以杨秋让荀谌在谈判之中,要求对方割让大量的工匠过来。


    这个年头,熟练的工匠那都是可遇不可求。


    哪怕昭国这边培训了数年,培育了一批工匠人才,但有些人才总是不会嫌多的。


    所以这一次表面是和谈,实际上是袁绍这一边要赔偿昭国需要的大量工匠人才。


    至于当初攻打占据的河间国,荀谌在袁绍这一方同意和谈之时,已经将河间国大量的人口带往北方幽州。


    袁绍那边一声不吭,就是默认了这件事情。


    所以只从表面结果来看,谁占了好处可是不好判断的。


    至于其他谈判的细节,包括未来商队的自由通行,这些只是例行谈判条例而已。


    简单来说,就是让冀州这一方同意昭国自由贸易,不许给增加税收。


    毕竟每个地方设置的关卡都是为了加税,而现在袁绍这一方必须免除昭国商队过来时候的税收。


    至于大昭通宝,要被冀州这边承认为货币,这倒不是一个让袁绍这方难以接受的问题了。


    因为大昭通宝质量成色好,普通老百姓早就接受这种货币了,就算袁绍这边想要阻止,其实都没有能力。


    所以这种谈判结果反而是顺水推舟。


    当然,很多人可能没觉得这件事情是一个大问题,但杨秋心里面憋着坏呢。


    未来大家都不认其他钱币,只认大昭通宝,到时候这群人就会发现钻进了一个大坑。


    第158章


    五年后,长安城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


    八月一到来,整个长安城的市民都很兴奋。


    因为昭王在年中通知,八月十五将会举行一场盛大的中秋赏月节。


    届时,全城的人都可以自由活动整晚,因为八月十五那一天没有宵禁。


    目前已知的是,东市和西市会准备许多猜灯谜活动,据说很多酒楼摩拳擦掌,想要在此次灯会当中独占鳌头。


    毕竟京兆尹那边下达了通知,今年的灯会以酒楼的方式参加报名,评选前三名的酒楼将会得到蔡邕亲自提字,并且还有惊喜奖励。


    蔡邕,那可是闻名天下的大学者、大书法家,他的字价值千金。


    若以后能得到此人的题字,酒楼未来的生意必定源源不断。


    所以各大酒楼从年中开始就招揽能工巧匠,制作各种精美灯笼,以求在中秋节那一天一鸣惊人。


    因此过去这几个月,除了工匠们获得了一大笔酬劳,就连很多寒门出生的读书人也在这次灯会当中挣了一笔小钱。


    毕竟,既然要猜灯谜,那总是需要读书人准备谜题,再加上还要题字,这总算给一些寒门出生的读书人给了一笔挣外快的机会。


    各大酒楼都非常豪爽大方,尤其是有创意能制作出精美灯笼的人,那更是给钱给得爽快。


    当然,除了举办灯会比赛,猜灯谜这种活动,当天晚上还有盛大的放烟花庆祝仪式。


    这种事情自然就不需要普通老百姓参与了,会有专人去放烟花。


    除此之外,还有从七月初就开始举办的蹴鞠运动,各个郡都派出了一个队伍来进行比赛,八月十五那天就会决出冠军。


    这项运动从三年前开始形成惯例,到现在每个郡都希望在这个比赛当中获得名次。


    除此之外,还有民间举行的打马球运动。


    这项活动参与人数要少一些,毕竟能够进行这项活动的人,平时要有马匹练习。


    那至少是属于有钱人了,算是贵族的活动。


    当然,打马球比赛男女是分开的,长安许多贵族子弟组成了不同的队伍,平日里面约在一起了就会比赛玩一玩。


    而外地来的人若是想要尽快的融入长安士族子弟阶层,那么参加这种运动是最快的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能尽快融入长安的士族子弟阶层。


    新修的长安城里面,在东市这里,由昭王亲自吩咐,王烈亲自提字的凌霄楼在去年年底已经彻底修建完成了。


    这座凌霄楼占地面积一公顷,相当于有一万平方米。


    当然,最中央的凌霄楼占地面积没这么大,它周边有一些附属建筑群,包括一些马厩、车舆库、仓库、厨房与膳房,以及茅房等。


    而最中央的凌霄楼是主体建筑,这座楼占地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高度有十丈左右,相当于有三十多米,共有五层楼。


    它是长安城一座相当宏伟的建筑。


    至于为什么此处聚集了长安士族子弟,因为凌霄楼一楼专门为读书人敞开大门。


    有才华的读书人可以通过写诗作赋做题猜谜等方式,进入凌霄楼一楼。


    而在这里,一群读书人可以谈天说地,可以写诗作画,可以舞文弄墨。


    又或者讨论时政大事,又或者进行辩论,再或者直接去一楼大堂中央演讲,对自我言论宣传推广。


    当然,这种事情人人都有欲望。


    所以想要上前去,要么交钱,要么抄写完好一百本书。


    至于贫寒的读书人,若是连写诗作赋的才华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凌霄阁外面进行抄书活动。


    每次抄写 一百本书,就能够获得一个月去凌霄楼的资格。


    所以一楼就是一个供读书人交流谈论的地方,在这里的人可以高谈阔论,结交朋友。


    当然不能进行人身攻击、言语辱骂,只能在学识上进行辩论。


    至于二楼和三楼,那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放了许许多多的书籍。


    众人可以在这里免费看书,但不能带走,当天看完当天放回,第二天可以继续来看,所以二楼和三楼要保持安静。


    而到了第四楼,这里是长安月报的寮房,王粲带着自己的下属在此地办公。


    因为地处东市,再加上一楼又常年有各种辩论,所以可以收集到很多最新消息作为新闻。


    长安月报的内容偏向于市民百姓,它不是官方的公文邸报,更偏向于对昭国各个地方情况的介绍。


    报纸会经常刊登一些诗词歌赋,偶尔也会介绍一些市井传闻,更多的时候是负责向民众科普一些医学农学美食类的小知识。


    当然,很多时候还会刊登长安要举行的各种活动,比如蹴鞠、打马球又或者灯会之类的活动。


    至于国家大事,这个一般在得到官方授意之后会进行宣传。


    所以平日里面,长安月报主要是做一些市井生活之类的宣传。


    目前月报还有专门的栏目刊登故事小说,可以说内容渐渐变得丰富多彩。


    因此,凌霄楼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聚集地,表现优秀的甚至能够直接得到王粲赏识,然后刊登其作品在报纸上。


    若是作品足够优秀动人,甚至有可能一举成为长安名人。


    当然,若是才华足够突出,还有可能被举荐。


    不过昭国现在的举荐也只是在一些官署那边实习几个月,真正要成为官吏还是要参加正式考试。


    但这种机会还是让人很欣喜,所以凌霄楼让读书人趋之若鹜,都想在这里被人看到才华,也希望在这里能够一展抱负。


    至于五楼,那里是登高望远的地方,平日里面不会招待人。


    但若是有一些重量级人物到来,有时候会在这里招待客人。


    比如一些闻名天下的顶级大儒名士,他们是有资格到五楼去休息登高望远的。


    一般这种时候,都是蔡邕王烈这样的身份来接待人。


    而最近长安城就有一种传言,据说顶级大儒郑玄将会来长安了,说不定还能赶得上中秋节赏月。


    不过这都是些市井八卦传闻,长安人每天都会在酒楼之中听到各种新鲜的传闻。


    就算是关东之地的大儒来了,还不是要拜倒在我长安的魅力之下。


    至少这两年,长安人突然就生起来了这种自信。


    毕竟在过去五年,关东之地陷入内乱,百姓流离失所,长安却变得越来越繁华,人口越来越多,实在是让人忍不住骄傲。


    虽然三年前发生了一场小地震,让关东之地那边的人嘲讽了许久,认为他们昭国得位不正被上天惩罚。


    然而这地震带来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地震过后,长安的修建速度瞬间就加快了。


    不过两年的时间,偌大的长安城就修好了。


    这是一座崭新的长安城,比曾经的长安城还要大三倍,可谓是雄伟华丽至极。


    经历了几年战乱的长安人,他们自己都难以想象,不过是五年的时间,长安竟然能够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此规模庞大的建筑,从进入城门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巍峨壮丽的感觉。


    这是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带着数不清的活力,车水马龙,商贾兴盛,那都是长安最小的优点。


    他们长安现在有全天下最好的医馆,有全天下最大的大学,更是当今天下最大的城市。


    如今长安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十万,可谓是繁华热闹至极。


    司马懿在经历过数个关卡,在一张精致的纸张又盖下一张印章之后,他终于来到了长安城外。


    毕竟身为昭国以外的子民,没有昭国的户籍信息,想要顺利来到昭国,从第一个关口开始就要验证身份信息。


    每进入一个关隘就要进行盖章登记,若是在中间哪个关隘发现缺了一个印章,那么此人必定要立即关押起来。


    因为对方没有走正常的程序,说明此人身份有异。


    所以司马懿来到长安可谓是经历了重重关隘。


    只是,尽管在心中有所准备,知道昭国过去几年修建了新的长安,知道昭国商贾兴盛繁荣,也知道昭国的长安修得巍峨壮丽。


    毕竟过去这一年,关东来往的商人已经将长安城夸赞得无与伦比。


    然而真正见到长安之时,司马懿才明白那些商人们为什么对长安的夸赞如此夸张。


    因为有些东西只有亲眼见到,才能知道这所谓的巍峨壮丽究竟是何等样子。


    毕竟在那之前,司马懿以为长安的繁荣也就跟洛阳差不多。


    毕竟司马懿从小在洛阳长大,亲眼见证了大汉朝的洛阳有多繁华兴盛。


    他以为长安再怎么繁华,也就跟洛阳差不多而已,毕竟是关中之地,一个穷困潦倒的地方。


    就算现在和平安宁,又能繁华到哪里去?


    只是站在城门这里,看着远处那巍峨高耸的凌霄楼,看着门口这修建得雄伟大气的城门,司马懿第一次有了自己见识浅薄的感觉。


    “这位郎君,你肯定是外地人吧?”


    司马懿本以为有人在和他说话,转过头一看,却发现旁边不远处有一个长身玉立的郎君站在那里微笑和人说话。


    此人穿着一身儒服,宽袍大袖,头上又带着一顶冠,应该是士族出身。


    “老人家是怎么猜到的?是因为我的服装和昭国服装不太相同吗?”


    少年郎的语气很是温和,挑着担子的老人家瞬间就笑了。


    “这倒不是,你们这些读书人基本都是这种穿着,昭国的服装并不统一,从服装上并不能判断出身地点。


    但是从眼神上却可以判断,若是昭国之人,一般不会在城门外逗留许久,认真观察长安城,因为当地之人都已经习惯了长安的繁华壮丽。


    但外地人不一样,每次外地的读书人或者商人过来,都会在城门外面震惊许久。


    老人家这话说得有些不好听,但我觉得你们这些读书人应该最开始是瞧不起我们昭国的,没想到我们昭国也能如此繁华美丽。”


    说话的老人家挑着的担子里面,放着的是一些玉米。


    这是近几年传到关中的一种粮食,而老人家很显然要挑到城里面去卖。


    这样一个普通的老人家,提到昭国之时难掩骄傲之情。


    即使是面对他们这些士族子弟,明明应该有阶级区分,却没有丝毫惧怕。


    至少在关东之地,那些农户们见到他们这些穿着儒袍的读书人,都会下意识退后避让。


    根本不敢上前来攀谈,更别说这种下意识地炫耀了。


    不过少年郎的脾气很好,他甚至还微笑点了点头。


    “老人家你说得没错,我确实是外地之人,刚刚也确实很震惊,之前也觉得长安不会有多少繁华,但现在却觉得自己见识颇为浅薄,让老人家见笑了!”


    此言一出,老人也笑了起来。


    “你倒是个有见识的郎君,有礼有节,老人家我先走了,你再慢慢看。”


    这话说完,老人带着一脸笑意往进城方向排队了,而刚刚说话的少年郎却感叹出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昭国真是令我大吃一惊,果然兄长让我来是对的,只有亲眼见到,才能明白许多事情是其实是想象不出来的。”


    此言一出,一旁的司马懿突然兴起了结交的心思,他觉得此人气质不凡,必定也见识不一般。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在下河内司马懿,表字仲达。今日初临长安,未知阁下如何称呼?”


    “在下琅琊诸葛亮,字孔明。想必方才吾与那位老者的一番交谈,被君听到了。


    今日抵至长安,吾着实震惊,昭国与吾之所想大不相同,不知君有何感想?”


    两个人作为外地人长途跋涉来到长安,自然是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更何况又这么巧在城门外面相遇,所以彼此之间都想结识一番。


    等到诸葛亮与司马懿进入城门之内登记好信息之后,两个人已经互相各称表字,约好了明日见面。


    毕竟二人一路风尘仆仆,现在身上都沾染着泥土的气息,不好好沐浴一番,都不好意思在长安这座充满着香气的城市游览。


    至于二人住的地方,区别倒是很大,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


    按照长安的传统,东贵西富,所以东边的里坊主要居住的是达官贵人。


    而诸葛亮去的是西边,他投靠的是自己亲人。


    他的兄长诸葛瑾于半年前来到昭国,目前打算参加昭国今年秋季考试。


    至于诸葛亮为何在此时到来?这自然是因为诸葛瑾到达长安之后,他在信件当中告诉诸葛亮。


    长安城极其繁华,他决定以后在昭国出仕。


    并且他还极力邀请诸葛亮亲自来长安一趟,让诸葛亮亲眼看看长安是什么样子。


    至于司马懿,他投靠的不是亲人而是故旧,这一个故旧就是杨修了。


    当年杨秋占据关中之地后,长安朝廷的大臣们全部都关到了一起,后来更是统一关到了一处监狱进行劳作。


    反正杨秋也不要他们的命,谁愿意投降,谁就先放出来,


    杨彪作为弘农杨氏的族长,大汉朝曾经的三公,董卓朝廷曾经的重臣,他自然是无法投降的。


    那岂不是抹黑家族名声,让天下人耻笑。


    不过人都是会变的,随着关东之地出现两个汉天子,大家都称自己是正统,彼此之间战乱不休的局面持续到三年以上之后。


    弘农杨氏也不得不为自己家族的发展而考虑了。


    而此时的昭国经过三年休养生息,关中之地已经被治理得非常繁华。


    再加上随着长安城的修建,更是能够看到昭国的强大。


    于是就在去年长安城修好之后,弘农杨氏与昭国做了一个交易。


    杨彪低调投降不进行宣传,对方自囚于家族,而弘农杨氏愿意退出弘农郡,把家族迁徙到长安附近,以此彻底让出函谷关的控制权。


    虽然昭国占据关中之地后,早就让昭国的军队控制这个地方了。


    但是弘农杨氏毕竟在这个地方生根繁衍了几百年,你都不能想象他在这个地方有多大的能力。


    整个家族退守到长安周围,以此换取杨家子弟参加昭国考试的机会。


    因此就在去年秋季,杨修参加了考试,成功荣获了第一名。


    而目前杨修在长安廷尉府担任侍郎。


    “仲达,多年不见,今日见你甚是欢喜。这乱世之中,时常听闻故人在战乱中丧生,好在我们还能相见。”


    杨修见到司马懿非常激动,毕竟是年少时候的朋友。


    过去这些年,关东之地因为战乱丧失了太多人,常常令人伤感。


    此时已经天黑了,司马懿是在上午到达,所以他已经沐浴一番换了一身新衣。


    两个人坐在会客堂里面聊天,下人们开始摆上美酒佳肴,司马懿此刻也是颇为感叹


    “德祖,年少之时我们还约定,以后要一起在官场上一展宏图,做出一番大事业。


    然而谁能想到大汉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如今还成立了一个昭国。来之前我怎么都不会想到,关中这个地方已然如此繁华,长安更是让人惊叹。


    那位昭王实在是雄才大略,竟以一个女子之身做到了这种程度,而她现在还如此年轻,实在是让我觉得,恐怕天命真的在一女子身上。”


    这话刚刚说出口,杨修就赶紧开口了。


    “大王确实厉害,但你若在外面感叹一女子能够做到如此程度,长安之人恐怕会怒瞪于你。


    女子怎么了?女子厉害就很稀奇吗?这种话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就能听到。你也应该知道,过去几年,每年秋季考试都有很多女子获得官身。


    在昭国,女子做官是一件平常事。你若在那里惊叹,外人会觉得你没见识,觉得你心胸狭隘。


    更别提这话涉及到大王了,长安之人对大王甚是崇拜,容忍不了周围有人嘲讽辱骂,有人直接对你动手都有可能。”


    这番话一说出来,司马懿忍不住想要问一问这位旧友的想法。


    “德祖,你可曾见过那位大王?她究竟是怎样的人?另外,长安城内可有什么避讳?


    我今日结交了一位朋友,约好了明日见面,你跟我讲讲在长安的注意事项,免得我犯错。”


    这本来就是杨修准备嘱咐朋友的事情,毕竟昭国和关东之地习俗已经差异巨大,若不做个提醒,可能会闹出笑话。


    “仲达勿要着急,我先从长安城的规划开始讲起……”


    两个人秉烛夜谈的时候,诸葛亮在梳洗一番用完暮食之后,也随自家兄长去了卧房里面说话


    至于为什么是卧房,自然是因为诸葛瑾颇有些拮据。


    在长安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花钱租住一个单人间,已经颇有些价格昂贵了。


    更何况诸葛瑾还要平日里面花钱结交朋友参加些许宴会,还需要买书籍了解一下昭国过去几年考试的内容。


    所以居住房屋这事上自然是能省则省了,诸葛亮到来也只能和兄长住在一起。


    此时,诸葛瑾也在对自己这个兄弟介绍长安城的规划。


    “整座长安城都进行了全新的规划,面积比原来的长安城要大三倍。基本上所有的地方都推倒重修了,而长安城是依照里坊制来规划的。


    整个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中心,直接把整座城市划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其中,每个坊大小不同,不过都在二十公顷以上……”


    西汉时候的长安,鼎盛时期城市人口也只有二十多万。


    那时候城内主要居住的是达官贵人,普通百姓是很少的,就算居住的有,那大部分也是普通侍卫奴婢家属,大量的平民百姓其实是居住在长安周边的陵邑里面。


    然而昭国规划的长安城不一样,扩建了三倍以上的城市,不只是面积增大了,还扩建了许多平民百姓居住区。


    目前长安只有五十万人口,但这还没有到它的极限。


    因为长安城内部的一些里坊区,虽然规划修好了城墙,但其实里面还没有开始修建完毕,目前还在缓慢修建之中。


    当然,这缓慢的修建主要是等待买主。


    目前有大量的豪强士族从关东之地投奔而来,好多人都在长安花了大笔钱购买宅院,买下了位置可以自己出钱修建规划。


    可以说,长安现在的繁华程度完全不缺买主。


    若待在长安,你会发现天底下有钱人居然这么多,想要竞争下一块地修个宅院,有时候还得打通一下关系。


    听完兄长对长安的简单介绍,诸葛亮问出了一个许久的疑问。


    “兄长,昭国建都长安,其建设规模比前汉时期的长安扩大了三倍。前汉时候的长安,还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修建了若干宫殿,花费多年才筑起长安周边城墙。


    然而昭国却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修建出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我今日看到普通农户脸上洋溢着笑容,城里也很是繁华。


    似乎建设这么大的城市,居然没有劳民伤财,也没有民怨沸腾,这让亮有些困惑。”


    第159章


    “你不是喜欢管仲吗?管子曾言,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


    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时候,有那么一年,齐国发生大旱,百姓流离失所。


    管子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便是修筑宫殿,从国库当中拨款,雇佣穷苦百姓前来劳作。


    如此一来,宫殿不仅能够修成,百姓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进而解决温饱问题。


    这实际上就是通过修建基础建设来发展经济的方式。


    大量的工程建设使得穷苦百姓不但可以获得就业机会,还能够通过工钱增加消费,从而促进经济活跃起来。


    诸葛亮自然立即想明白了这个道理。


    只是过去十年,他见到的是关东之地百姓战乱所承受的苦楚,见到的是大量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就连军队都有人相食的情况。


    所以哪怕已来到关中之地,发现了昭国繁华,他的思维也还没有转过弯来。


    只觉得百姓参加这样繁重的徭役,肯定会荒废农事,怎么会没有民怨呢?


    然而经过兄长点拨,他几乎立即想明白了原因。


    “兄长,所以昭国的传闻是真的,粮食这几年都是高产,路上几无饥饿冻死之人?


    而修建长安之事,工匠们都得到了丰厚的工钱,且并不耽误昭国农事?”


    诸葛瑾笑着摇头。


    “粮食高产这事儿确实是真的。你明日去长安城的米行、布行逛一逛,看一看长安城的物价,就能知道长安人的生活情况。


    至于是否有饥饿冻死之人,说实话,昭国这么大,总是有一些人照顾不到的,所以这话有些夸张。


    至于参与修建长安城的工匠们,我能肯定工钱丰厚这事儿是真的,因为我真的和长安城参与修建的一些工匠们聊过。”


    昭国粮食高产,兵甲锋利,难怪能拨出大量的钱财修建长安城。


    只是,诸葛亮还有一个疑问。


    “据说前面几年,长安城并没有大肆修建,反而是在地龙之后,仅仅两三年的时间就修好了,为何会如此之快?”


    这个问题,其实当初诸葛瑾来到长安之后也思考过。


    “其实这事儿兄长也还没弄明白。毕竟兄长年初而来,还没有进入官场了解更多消息。


    你也看到了长安有多巍峨壮丽,想必跟昭国这几年重视培养的工匠有关?长安朱雀大街上铺设的水泥路,据说是这几年研发出来的。


    那水泥路平整、光滑、坚固,马车行驶在上面没有丝毫抖动。这样的路若是修遍天下,恐怕整个天下就要变样。


    因此兄长猜测,昭国重视的工坊,这几年必定有一些新东西,在修建长安城这件事上出了大力气。”


    当天晚上,诸葛亮与司马懿几乎彻夜难眠。


    翌日,二人从各自居住的地方出发,然后纷纷前往了凌霄楼。


    长安太大,两个人都还不熟悉,也只有这个长安的地标建筑适合作为两人会面的地方。


    当然,初次来到长安的士族子弟,基本都会选择来这里。


    因为这个地方更好结交士族子弟,打听长安情况,迅速融入长安圈子。


    双方约定了上午巳时见面,也就是早晨的九点左右。


    但实际上,两个人都提早出门了,因为他们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先行观察一下长安。


    长安实行了宵禁制度,钟鼓楼和重要街道上的街鼓都会按时通知时间。


    所以想要精确了解时间,其实每天都有人在鼓楼上通知,真正做到了晨钟暮鼓。


    整个长安城是从五更两点开始结束宵禁的,那时候各个地方的鼓楼都会敲响,做到让全城人都知道时间。


    而这一天从此刻开始,长安城就开始热闹了起来。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方向既然都是凌霄楼,所以自然都要去东市。


    诸葛亮是从荆州出发的,经过南阳,再通过武关,最后才到达长安。


    在这一条路线里面,只有后面一部分路程才进入到昭国,所以诸葛亮并不知道昭国对道路建设情况。


    因为这几年的重心是修建长安,周边的道路驿站虽有所修建,但还不足以让诸葛亮侧目。


    不过今日,诸葛亮将自己全副心神都用在了对长安的观察。


    朱雀大街是长安的主城道,非常宽广。


    据兄长所说,这种水泥在一天之中就能凝结成固态,再通过特殊的铺设方式,整个道路极其平整,不会因为下雨变得泥泞不堪。


    毕竟在当今天下,大部分路都还是泥土路,一旦下雨之时,道路必定变得泥泞不堪,一脚踩上去浑身都是泥水。


    难怪修建速度如此之快,毕竟按照以往的三合土,凝固十天也许都要十天半个月。


    不过此刻,诸葛亮观察的并不是这条道路的平整度,他此刻已经行走许久了,让他诧异的是整条道路的干净程度。


    虽说在关东之地那边,大的城池每天都会有人清洁,但实际上,一整座城市里面,总是会有一些地方臭味熏天的。


    更何况这些年战乱颇多,城池里面总会有一些乞丐聚集的地方。


    这群人身上不只是脏乱,因为他们没有有正规的地方解决生理问题,所以某些地方有屎尿味道,其实并不稀奇。


    因此在关东之地,士族子弟其实并不喜欢从牛车上下来。


    因为一旦下来,不只是鼻息间能闻出一些让人一言难尽的味道,甚至那双脚都可能踩到一些难以置信的东西。


    继续向前行走,诸葛亮已经离开朱雀大街前往东市的方向。


    整个长安城南北走向的大街有十二条,东西走向的道路有十五条。


    朱雀大街是最宽的一条,不过其他走向的街道也很宽敞,至少能允许十辆以上的马车并行通过。


    在这条路上,诸葛亮闻到了桂花的味道,不久之后,他就发现了道路两边种植的桂花树。


    大概因为目前是八月的原因,所以周边其他花草此刻并没有盛开的类型,而是静静地生长着,也许春日里面会很绚烂美丽。


    至少诸葛亮已经看到桃树了。


    差不多行走了一个时辰,诸葛亮已经来到了东市周边,他确定自己一路上没有看到乞丐,更没有看到插标卖首的穷苦人家。


    卖儿卖女这种现象,在关东之地并不稀奇,甚至被人挑挑拣拣,有些父母想把儿女卖出去,最后都找不到买家。


    诸葛亮不相信昭国没有穷苦之人,但似乎在长安就很难看到。


    虽然昨日兄长已经说过,昭国几乎每个郡县都设置了慈幼院,但是昭国的财富真的能够支持这么庞大的国家运转吗?


    这财富又是如何来的?仅仅是因为粮食的高产吗?


    这个疑问不止是诸葛亮在想,另一边快要行走到东市的司马懿也做出了此种疑问。


    作为标准的士族子弟,不管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都不是纸上谈兵之人。


    他们甚至都管理过家族里面的财务往来,非常清楚钱财粮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多重要。


    不管是庶民百姓,世家大族,又或者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富支撑。


    庶民百姓会饿死,世家大族会渐渐没落,一个国家更是会因为缺钱而分崩离析,天下大乱。


    所以昭国为什么在这数年之中变得如此富裕强盛,这个问题其实关东之地的人也想不明白。


    甚至由于数年的战乱,关东之地的某些诸侯还强行下达过命令,暂时不许购买昭国那边昂贵的物件。


    虽然他们还没有学过经济学,但隐隐感觉除了人才的流失,还有大量的财富都要流失到昭国了。


    因此,后知后觉的某些关东士族豪强想要大量带着财富逃离之时,却基本找不到机会跑了,若一定要走,只能老老实实把财宝留下来。


    “难道是将那些乞丐流民都杀了,所以才看不到一个乞丐。”


    司马懿率先做出了此种猜测,随即又笑着摇头。


    那位昭王至今还在各大关隘上允许关东之地的流民进入昭国,目前依然在开垦荒地,招揽流民。


    由此可以推测,看不到乞丐的原因,只能是这群人在昭国分到了田地,又或者成为了工匠。


    昨日他询问了一下杨修,昭国的工坊是何等情况,然而杨修却不知道内部情况。


    昭国的工坊四处都有所建立,再加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矿产,据说知道这个具体数据的人只有昭王和田孟举。


    而田孟举不过年仅三十岁,就已经是昭国审计司的司长,外面的人甚至笑称此人是计相。


    到达东市之后,二人都感受到了长安城的热闹,果然这里是人群聚集最多的地方。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每家商户都有伙计在门口大声吆喝,而每家商户门前都挂着各种各样的广告招牌,上面有醒目的店铺名字。


    除此之外,为了照顾大量百姓不识字的问题,商铺门前都还会挂着一张巨大的布帛制作的图案。


    上面画的画表明这家店铺卖的东西是什么,帮助百姓们购物。


    诸葛亮在这东市当中四处观察,长安城的货物比关东之地要丰富多了,不过诸葛亮最先注意到的却是大量的胡人以及西域人。


    虽然早知道昭国在占据凉州之后恢复了西域通商,不过诸葛亮真没想到,眼下能在一条路上见到这么多西域人,毕竟西域人的长相区别太大了。


    至于长安的胡人,诸葛亮观察到这里还有胡人专门的店铺,这倒难怪昭国这几年边境没有出问题,似乎将胡人管理得很好。


    当然,东市里面的繁华热闹已经是在预料之中了,让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惊奇的地方是,


    在东市里面购物的人,不管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又或者是西域的商人,再或者是周边的胡人,再又或者是明显的官吏士族子弟。


    不管他们的身份阶级区别有多大,在东市购物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有特权,会因为哪一个官阶高的马车到达之后,周围人都得让开。


    在这块地方,来来往往都是马车行人,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让周边的人让开,反而有各种巡逻在周围维持治安,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闹事儿。


    所以哪怕是一辆普通的货车和官吏的马车相遇之时,那也不会有普通货车避让官吏的马车先行通行的事情。


    反正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谁在前面谁先走,不会因为任何人妨碍交通。


    这种事情在关东之地是不会出现的。


    商人的身份是低贱的,遇到官吏士族的马车,必定要赶紧退让在周边恭敬地让这些车通过,然后再行离开。


    这就是昭国商贾兴盛繁荣的原因吗?对商人如此看重,商人的地位似乎在昭国没有那么卑贱,莫非这就是昭国强盛的秘诀?


    司马懿和诸葛亮心中都生起了疑问,然而此时已经快要到达两个人约定的时间了。


    所以两人都不在东市继续逗留,而是先行去凌霄楼,有些事情可以待以后慢慢观察。


    而在长安城这边热闹地准备中秋节的时候,当初下达通知的杨秋却并不在长安。


    外界的人以为杨秋去了太原那边视察工坊。


    然而实际情况是,杨秋现在已经到达了汉中之地,目前正带着自己的人打算前往益州。


    没错,杨秋这次要带兵攻打益州。


    过去几年,把关中之地还有凉州彻底理顺控制好之后,杨秋就带着自己的心腹着手准备攻打益州了。


    这个计划已经筹备了数年,当初埋的线也在此刻准备好了。


    益州之地易守难攻,毕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要动兵攻打并不容易。


    更何况一旦率兵攻打,大量的粮草准备,实际上是会惊动益州之人的。


    只是当年埋下了若干个棋子,左慈早就成为了刘焉的座上宾,在益州混得风生水起。


    因为和益州当地的士族豪强交好,所以左慈还在益州修建了许多道观。


    而这些道观早就有策反的人以及准备好的粮草。


    所以杨秋带兵去攻打益州,一部分粮草已经在益州的道观里面放好了。


    当然在规划好的行军路线上,从年初开始也已经慢慢放置好了一些粮草。


    至于汉中之地,从当年将令狐邵派过来之后,汉中之地的士族豪强早就已经秘密投靠了杨秋。


    只是汉中这边一直是装作中立,有时候被刘焉拉拢,有时候被昭国拉拢,看起来像个墙头草。


    实际上,因为对汉中经济资源的控制,汉中之地早就已经倒戈。


    之所以没有明面上占据过来,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偷袭益州。


    因此杨秋虽然动兵了,但实际上却是在年初之时慢慢分批带兵前往汉中。


    而汉中之地自然隐瞒了消息,长安这边甚至都没有运送过粮草。


    因为军队所需要的粮草,其实是汉中这里准备,所以益州那边甚至连点风声都没听到。


    而杨秋这次带的将领分别是褚燕和太史慈。


    过去数年,褚燕带着的兵常年在太行山剿匪,守着太行八陉,所以褚燕非常擅长在山区作战。


    当然,褚燕手底下的兵也非常适合在山区作战,而益州之地山路崎岖,正适合有经验的人来这里。


    至于太史慈,过去数年他主要负责训练辽东水军,手底下已经培养了一批擅长水战的兵卒。


    而过去几年,辽东水军也是打了好几场胜战,主要是对倭国那边发动了一些作战。


    当然,倭国不堪一击,杨秋目前已经派了邓广去倭国岛屿上面寻找银矿,正在慢慢彻底控制倭国岛屿。


    所以杨秋这次带的是这两个人,毕竟两人都算是特殊兵种了。


    至于军师,杨秋这次带的是荀攸和李儒。


    等到军队行军之后,令狐邵负责控制后方汉中之地,李儒则负责汉中周边的军事布置,所以真正去益州的人是荀攸。


    “大王,益州最新消息,刘焉二子已经打起来了。”


    荀攸的脸上难掩喜色,杨秋也在此刻露出了笑容,好时机呀。


    第160章


    张鲁一家从张道陵开始已经在益州经营多年,所以他们这一派的道教,其实在益州还是有些根基的。


    因为入教需要先缴纳五斗米,所以也被称为五斗米教。


    刘焉当年入主益州之时,其实最开始不太顺利,因为益州当时内乱,道路隔绝,有自称黄巾军的人在益州杀人闹事儿。


    当时马相、赵祗等在益州起义,他们自号黄巾,短期内势力发展迅猛,先杀绵竹令,进攻雒县,杀郤俭,又击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


    益州当地的豪强士族惶惶不安,于是就把刘焉迎接了进来,希望对方能够阻止叛乱蔓延下去,后来也成功了。


    这原本是你来我往的合作,不过进入益州主政之后,刘焉就翻脸了,杀死诸多益州士族豪强。


    这虽然巩固了刘焉在益州的统治,但也导致益州的本土士族豪强与刘焉关系有些龃龉。


    为了迅速掌控当地,刘焉和五斗米教的首领张鲁多有往来,并且和张鲁的母亲关系非常密切。


    当然,外界的传言说二人关系暧昧,毕竟张鲁母亲经常出入刘焉府邸。


    不过实际上,刘焉对张鲁母子俩特别的原因是,这五斗米教炼的丹能够缓解他身上的痛楚。


    刘焉后背有严重的背疮,这种病会让人的后背长起一个特别大的脓包,发作起来痛不欲生,连睡觉都没办法正常睡,因为伤口是在背部,人只能趴着睡。


    这种病若是在几千年后,那当然只是一个小病,但在此时却是一种让人生不如死的大病。


    毕竟此时很多地方还不会动手术,更别说基本的消炎消毒了。


    人的身体备受折磨的时候,哪怕曾经不相信虚无缥缈的丹药,在发现世间千万种方法都不能缓解病痛的时候。


    眼前有个人说能帮你缓解病情,重病的人一定会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刘焉对张鲁母子就是处于这种状态,因为正常的疾医已经没办法缓解他的病情了。


    修道的人基本都懂点医术,更何况张家已经修道这么多年了。


    虽然炼的丹其实没什么效果,但开一点清热解毒缓解疼痛的药,这项技能还是掌握的。


    所以两边就这么搭上了关系,再加上五斗米教还在普通百姓中有点根基,当时张鲁就开始被刘焉重用了起来,还给了一个官职。


    原本,刘焉正在图谋汉中之地,甚至都已经打算把张鲁派过去了。


    结果就在这一年,董卓被杀,刘协身死,昭国直接占据了关中之地。


    所以刘焉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汉中当地的人就已经摇摆不定,像个墙头草一样开始和昭国眉来眼去了。


    因此,刘焉的计划被迫暂停,而这个时候因为年纪大了的原因,刘焉的背疮病情越发浓重,张鲁这边开的丹药已经不管用了。


    在这个时候,左慈已经来到益州传道许久。


    因为之前积累的名声,再加上长得又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所以左慈最终找到机会来到了刘焉面前。


    并且说这种病对他来说小菜一碟,他身边的两个徒弟就能治好此病。


    实际上,左慈身边经常带着两个徒弟,一个是昭国这边天赋卓绝的医生,一个是武力值强大的侍卫。


    两人都是杨秋派到左慈身边的,一方面是监视,一方面也是保护。


    而那位专门跟左慈来到益州的医生,他在昭国之时,就已经学会了利用简单的外科手术工具做简单的小手术。


    毕竟都这么多年了,打造简单的外科手术工具,制作消炎消毒药物,这种能力普通医生已经具备。


    所以杨秋专门派了这个人去益州,帮助左慈更快获得刘焉的信任,并且接下来研究益州的毒虫瘴气,研究益州当地驱虫的药物。


    人在病痛折磨之下,其实是没有那么多理智的,更何况左慈身边带来的医生真的能够治好这种病。


    因此,左慈一战成名,因为治好了刘焉的病情,直接成为了刘焉的座上宾。


    接下来的几年里面,左慈直接让自己的金丹派在益州大肆建立道观,然后再带着自己的弟子到处传教。


    因为左慈身边有懂医术的人,所以左慈传道的过程特别顺利。


    毕竟每次开出来的药方制作出来的药丸,真的能让人缓解病痛,这直接挤压了五斗米教的生存空间。


    这过程当中,双方自然有冲突,然而左慈是靠实力说话的,因为他手握诸多药方,并且还和当地的士族豪强关系密切。


    当初杨秋让左慈换了一种方法修炼金丹,所以左慈直接带了大量的归脾丸,八珍丸,人参养荣丸等补充气血调养身体的东西在益州招摇撞骗。


    这些益州士族豪强发现,吃了之后,他们身体竟然真的变得气色不错,于是他们越发相信左慈是仙人了。


    所以过去几年,士族豪强将左慈捧为座上宾,刘焉也对其信任,左慈修建道观,秘密笼络当地人很是顺利。


    而今年年初,刘焉重病,确定很快就要死亡,因此杨秋这边迅速开始调兵遣将准备粮草。


    年中的时候,刘焉也终于死了,所以杨秋这边也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外人都以为昭国在庆祝长安建成,搞一个盛大的中秋节,其实她正偷偷摸摸的带着人准备入川蜀。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未来若是要打通川蜀之地与汉中关中的紧密联系,恐怕要花大力气修一条通畅的道路。”


    行军路上,望着眼前这条崎岖的山路,想着这千百年来,前辈们都是在这种艰难的路上行走。


    杨秋的想法第一是佩服,第二就是想要修条好路。


    “修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大王想法不错,但还是待天下一统之后再说。”


    一旁的荀攸直接进行了劝诫,毕竟要在这种地方修路,不花一大笔钱,不雇用大量的人口,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鸿飞,你给我们军师说一说,那个火药开山炸石的效果怎么样?”


    一旁的褚燕听到杨秋开口,他立即笑着走向了钱。


    “军师不是知道军队里面有铁球炸弹吗?这种东西其实不只是能够用在战场之中。


    过去这几年,我带着手下的人一直在太行山里面试验,工坊里面的人已经研究出了合适的火药配比。


    用火药开山炸石,一些险峻的地方马上就能推平,所以川蜀之道虽然艰难,但若是一定要修路,也是有快速方法的。”


    火药这种东西,虽然关东等地的诸侯都听过传言,也想过要研究,但实在是摸不着头脑。


    为了进一步研究,杨秋直接将火药研究放到了大山里面隐藏,让其不容易被人探寻。


    所以过去这几年,褚燕几乎一直在负责这件事情,太行山里面有好些秘密的武器工坊。


    可以说,火药在战场上其实进步效果并不大,至少现在是制造不出明清时候的那种大炮,但制作的普通火药开山炸石,那确实挺简单。


    “产量可以提高到修路了?”


    这是荀攸的第一想法。


    “在战场上用的那种铁球炸弹要求很严格,所以产量不高,但若是用在修路上,制作的方法要简单一点。


    不过不着急,先把益州打下来再说,益州这块地方,铁矿,煤矿,金矿都有,但要其繁荣兴盛起来,只有把外界的道路打通了才行。”


    在杨秋这边已经行军的时候,长安这边还不知道益州的剧变。


    司马懿和诸葛亮会见之后,两个人都选择了做题的方式进入凌霄楼,因为比起吟诗作赋,其实做数学题是最快的方法。


    虽然这些数学题对有些人很难,但对于这二人而言,实在是颇有些简单了。


    不过通过这件事情,两个人也确定,昭王确实很重视算术这一门学科。


    据说田孟举下面聚集了很多在算术上有能力的人,天赋卓绝的人甚至有可能拜田孟举为师。


    二人进入凌霄楼之后,首先映入的眼帘的是,最中央矗立的水运仪象台,这是除了眼前凌霄楼之外最壮丽的建筑。


    十米多高的建筑,能够定时定点的出来报时,这是每一个来到凌霄楼的人都会瞩目的建筑。


    “孔明,这个水运仪象台除了自动报时,还能观测天象,你也看出来了,这么巨大的建筑,完全是由水力来驱动,很神奇对不对?


    昭王曾对下属言说,若精研算数之人日益增多,日后还能造出比此建筑更为神奇之物。


    听闻昭王还令人研究一种小型计时工具,成功了可随时带在身上,真不知研究出来会是何等模样。”


    司马懿知道的内部消息自然要比诸葛亮多一些。


    毕竟杨修已经踏入官场了,再加上杨家姻亲之人众多,所以在关中这边迅速站稳了脚跟,完全知道昭王的动向,朝廷重视的方向。


    诸葛亮只觉得眼前这座建筑带着一种说不出的美。


    “这是昭国何人所研究?”


    “此人名叫马钧,字德衡,平北将军马忠誉的族人,据说此人在马邑县时就经常在工学院里面考试第一名,非常受到昭王的赏识,长安城的修建规划,此人也参与了。


    目前马德衡除了担任建造司大匠之位,还在长安太学里面,开设了一门学科叫做工科,当时引起争议很大,不过昭王并没有理会。


    不过昭国之人也都知道,昭王一直致力于提升工匠地位,所以反对也没用,昭国的工匠都是算官职品级的。”


    听完司马懿的解释,诸葛亮对着旁边人道了一声谢,没想到这个新交的友人竟然知道昭国这么多消息。


    两个人边走边聊,彼此交换了许多长安的信息。


    等到进入凌霄楼里面之后,看到一楼那么多的士子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两个人的目光有点热切。


    但此时他们也不知道该融入哪里,因为大家并不是聚集在一起,而是分成了若干的小团队。


    相熟的人各自聚在不同的地方聊天,昭国这边研究出来的桌椅,直接将一楼分隔成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块区。


    有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有人在那里争得面红耳赤,也有人在那里吟诗作赋,还有人在那里泡茶闲聊……


    当然,也有人独自居于一处安静看书写字,这种地方也没人会上前打扰,大家各做各的事情。


    “孔明,我们不妨去二楼和三楼,据说上面有许多书,还都是用纸张印刷而成,应该会很震撼。”


    两人都是外来之人,目前都还没有结交当地之人帮其融入圈子,所以二人并不打算去贸然结交朋友。


    刚好二楼三楼藏书众多,不管是诸葛瑾还是杨修都对二人说过,一定要去上面看一看。


    所以司马懿这个提议说出来,诸葛亮就笑了起来。


    “善。”


    等到二人做好身份信息登记之后,他们终于走向了二楼。


    大概和所有外来人一样,每一个来到二楼参观凌霄楼藏书的人,都会被震撼。


    一踏入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书架。


    书架紧密排列,一列接着一列,横向数去,少说也有上百列书架,它们从房间的这一端一直延伸到视线无法触及的远方。


    而每一架书架上都摆满了书籍,层层叠叠,没有一丝空隙。


    两个人都是士族出身,家里面都有若干书籍。


    但看到凌霄楼的藏书之后,二人心中都难以控制心中那种激动感,这世上居然有这么多书吗?


    再进一步走上前,还能看到这些书籍分门别类,想要找寻什么书籍,根据自己想要看的方向就可以寻找。


    司马懿和诸葛亮几乎立即对视了一眼。


    “仲达,我们不妨分开行走,各寻己之所好,以觅心仪之卷。”


    “甚好,此地藏书众多,若不能尽览其妙,实乃终身之憾。”


    两个人说完这话相视一笑,然后直接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诸葛亮是对昭国重视的算学有兴趣,所以走向了算学类的书籍。


    不过在具体寻找书籍之后,诸葛亮这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书。


    原来同一种书有数十本摆在一排书架,应该是为了避免大家争抢同一本书籍。


    抽出一本书去旁边的桌椅坐下观看之后,诸葛亮看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注意到了不远处的地方。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昭国修建速度快的原因。


    原来除了水泥,还有这个隐秘的优势。


图片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