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1 章


    【“在历史上, 很多国家在国都失守一次之后,便走向了灭亡。


    而唐朝却能做到国都六陷依然还没有完蛋,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奇特的本事。


    而这种神奇的本事呢, 就是从唐玄宗开始的, 当然, 国都六陷天子九迁不是他一个人锅, 但是他肯定是罪魁祸首没跑。


    说起来,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赵跑跑完颜构, 不得不说, 论起对危险的预知,跑路的能力, 他绝对是一流的,现在想想,可能也是前辈们做了示范吧。


    一出事就跑,呵呵,他完颜构也算不上第一人。“李一感叹道。】


    李隆基脸都绿了,那完颜,呸那赵构先前都被骂成那样,皇帝之位都指定没有保住,和他相提并论……


    李隆基顿时觉得心态崩了。


    那就是一个偏居一隅, 不敢打仗的怂包, 他怎么可能和他一样啊!!!


    【“当然,拿完颜构和李隆基相提并论是有点不太合适,毕竟也不知道谁羞辱了谁是吧。”李一呵呵笑道:“完颜构是怂,是渣渣, 是对不起岳飞,是阻止收复国土……他各种烂, 但是确实也是他在父兄都成为俘虏后建立南宋,并且让南宋保持二十年的和平和繁荣。


    这么一看,李隆基大差不差也是二十年,诶,他们俩是有点莫名的缘分的嘛。”


    “总之,完颜构再垃圾,也没有让局势更糟糕。


    而李隆基嘛,先盛后衰,导致大唐从此衰落。


    论能力,巅峰时期的李隆基是完颜构拍马不及的,但是后期的李隆基烂的也是一批。


    这很难评啊。”


    李一倒也不是想羞辱李隆基,就,李隆基前后水平差太大,确实割裂得非常厉害,也无怪有人猜测是不是后期被穿了,离谱但有道理。


    “要不然问一下宋太祖更想好哪个好了?”李一交出决定权。】


    赵匡胤抽了抽嘴角,缔造盛世又差点亡国的唐玄宗和建立南宋,但是又怂又自私的赵构……emmm他谁都不想要。


    “就不能来个秦皇汉武唐宗之类的三选一嘛摔。”赵匡胤愤愤不平,是他大宋不配嘛!


    秦始皇抬眸,汉武帝呵呵,唐太宗侧目:谁给你的自信觉得配的?


    赵匡胤:枯了.jpg


    【“先前我们一直说唐朝国都六陷天子九迁,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依然要从李隆基讲起,毕竟他开的“好头”嘛。


    公元756年,灵宝之战中唐军惨败,招致全军覆没,此时潼关失守,安史叛军长驱直入,长安告急。


    而唐玄宗呢,打着御驾亲征的旗号,西逃成都,开启了唐朝“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潘多拉魔盒。


    公元763年,唐军主力在河北围歼了安史叛军首脑史朝义的叛军,此时吐蕃趁虚入寇,宦官程元振压下塘报,导致朝廷做出判断失误,处置失当,使得吐蕃军队轻而易举的进逼长安。


    唐代宗见长安兵力空虚,只得一边逃到陕州,一边下诏命平叛大军回师关中,驱逐吐蕃,此为长安的“第二陷”、天子的“第二迁”。


    公元783年,因削藩诱发的河北三镇、两淮藩镇叛乱愈演愈烈,唐德宗不得不抽调镇守西陲的泾原军东出潼关平叛。


    然而泾原军在途径长安之时,因阴雨连绵,长途跋涉,导致身心俱疲,再加上唐德宗吝啬财物,地方官员以残羹冷炙慢待这群为国征战的将士们,导致泾原军将士对朝廷心灰意冷。


    而后泾原军干脆在长安城下起兵反叛,迫使唐德宗出逃奉天,不久后又出逃梁州,此为长安的“第三陷”、天子的“第三迁”。


    公元880年,黄巢叛军松攻克潼关,攻入关中,唐僖宗放弃长安,仓皇逃往成都,此为长安的“第四陷”、天子的“第四迁”。


    公元885年,朱玫战败,田令孜麾下的神策军损失惨重,王重荣与李克用率军进逼长安。


    此时刚回到长安的唐僖宗又被田令孜挟持出逃凤翔,此为长安的“第五陷”、天子的“第五迁”。


    公元886年,因关中战事糜烂,田令孜的盟友朱玫也想要控制唐僖宗,遂发兵进攻凤翔。


    此时,田令孜得到密报,带着唐僖宗又逃到了兴元,此为天子的“第六迁”。


    公元895年,在平叛战争之中立下大功的李茂贞骄横跋扈,几乎不将唐昭宗放在眼中。


    唐昭宗在宰相崔绍纬等人的帮助下,密谋准备除掉李茂贞,却因消息走漏,李茂贞先下手为强,“移镇”长安。


    唐昭宗仓皇出逃,却在华州被华州刺史韩建扣留,此为天子的“第七迁”。


    公元900年,因唐昭宗强硬的削弱宦官政策,引起了宦官们的不满,在刘季述等人的主导下,唐廷爆发了一场“禅让”的闹剧,唐昭宗被尊为太上皇,囚禁于少阳院之中。


    不久,在朱温的干预之下,这场闹剧被终结。


    而宦官韩全诲挟持唐昭宗逃亡凤翔,此为天子的“第八迁”。


    公元904年,朱温攻克长安,控制住了唐昭宗,随后胁迫唐昭宗东迁洛阳,此为长安的“第六陷”、天子的“第九迁”。


    “也就是说,在李隆基之后,唐朝不但由盛转衰,之后的皇帝,除了个别虽然还算靠谱,但也无力回天的,其他的不是早死,就是跟李隆基一样一出事就跑跑跑。


    此后的一百二三十年间,唐朝出了十四位皇帝,帝位更迭之快,平均一个不到十年。


    由此可见,唐玄宗之后的局势有多糜烂。”


    “可以说,唐朝的命运,自安史之乱后,就已经注定倾颓,再无力回天了。”】


    指甲掐出掌间,鲜血一滴滴的留下,在周围人尖叫捧起他的手时,李世民才回过神来,然后面无表情的盯着半空。


    那悬而未发的怒火,正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届时也许会让整个大唐都震动。


    第 182 章


    【“后来者无论如何努力, 都不能拯救不断下坠的大唐。


    我们遗憾可惜难过,可回忆起安史之乱,却也知道, 早在那时唐朝的命运就注定了。”


    李一也不禁低沉了一下, 那是大唐啊。


    说起来大秦也就是有秦始皇加成, 但它实际上存在的时间太短, 要说后世人对大秦的感情,也不过来自秦始皇的爱屋及乌, 来自对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朝的骤然崩塌而遗憾。


    真要说起来, 对华夏和后世来说,影响最大, 印象最深刻的是汉唐。大秦建立起一个框架,是汉唐让华夏真正成型。


    大汉也倾颓过,可是有刘秀再造大汉,刘秀之后还有刘备等人前赴后继的努力。


    而大唐呢,自安史之乱后,在历史上就没什么声响了,这谁能不遗憾,不痛恨呢……


    “说起来在安史之乱也不是没有励志故事,例如……”李一想举例, 可是想到杜甫难过, 想到李白悲伤,想到郭子仪难受,而且还会联想到郭昕,艹破防了好吧。


    秉持着我难受也要让其他人难受的心态, 李一幽幽道:


    “算了,我们说一下安史之乱中发生的那些悲剧, 至今依然人们难以释怀,也希望大家铭记。”


    “从睢阳保卫战说起吧,这场保卫战,堪称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战争,但是双方其实实力很悬殊。


    在睢阳保卫战中,县令张巡率领七千多人抵御叛军十八万人,因为叛军人多势众,周围的唐军将领都在观望,不敢轻易支援,于是睢阳成了一座孤城。


    哪怕如此,叛军使出了各种办法攻城,却都被张巡巧妙化解,可是哪怕张巡再聪明再厉害,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无有支援,城中粮食没有之后,张巡不得不做出一个残忍的决定。这场兵力悬殊的战役能持续了十个月,也正是因此。


    当时城中粮食有限,起初,士兵们每人能分到一勺米,后来只能吃树皮和纸。树皮被扒干净了,守军又到处捕捉老鼠鸟雀。后来这些东西都吃完了,张巡把自己的爱妾杀了煮熟,命令士兵吃下,其他将领也把自己家的仆人拉出来当军粮。


    后来那些都吃完了,就开始……吃城中的百姓。”


    李一闭了闭眼睛,“据说战争结束之后,整座城中的四万人只剩下四百个活人,几乎成为一座空城。”


    “是真正的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悲壮死守到最后一刻。


    正因为睢阳坚守十个月之久,让唐朝朝廷在此期间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缓过气来,有了反攻之力,才能在睢阳被攻破前一个月收复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洛阳,使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李一默了默,“可是,这一切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当时明明可以不用到这个地步的,但是周围有能力支援的就有节度使贺兰进明,驻军临淮,而许叔冀、尚衡也驻军彭城,但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


    当时张巡不止一次让人去求援,而突围而出的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许叔冀不同意,只送布数千匹。


    张巡又派南霁云至临淮求援,南霁云奋力突围,见到贺兰进明。可贺兰进明却说:“睢阳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什么用处呢?”


    当时南霁云保证过:“城也许尚未陷落,如已失守,我就以死向您谢罪。”


    但贺兰进明担忧出兵后会被许叔冀袭击,又妒忌张巡的声名威望,打一开始就没有出兵的意思。但是他喜爱南霁云这位壮士,想留下他,大设酒宴招待。


    音乐声起时,南霁云哭着说:“昨天冲出睢阳时,将士已整月吃不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而设宴奏乐,从大义上讲我不忍心独自享受,虽然吃了,也咽不下去。现在主将交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我请求留下一个指头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报告吧。”说罢就拔佩刀砍断一根手指离去。


    后,南霁云到了真源,李贲送马百匹;在宁陵宿营时,才得到城使廉坦的三千军队,可乘夜突围入城,到达睢阳的才一千人。”


    “几番求援,最后得到不过是一些布,一些马和三千人。多么可笑啊,而这可笑的背后依然是唐朝内部权势争斗。


    是的,哪怕在这时候,这些人背后的主子依然要争权夺势,依然不管不顾,说的就是李隆基这个垃圾。”


    “如果不看张巡,而注意当时的政。治。局势,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


    当时马嵬坡之变后,李隆基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李隆基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而后,李隆基算是默认了,但是却依然不肯放权,他任命了虢王李巨为河南节度使在先,后李亨任命贺兰进明成为新的河南节度使。


    也就是说此时的河南同时存在两个唐朝任命的河南节度使。而张巡此时已经被唐肃宗李亨破格提拔为河南节度副使,这意味着此刻河南节度变成了两正一副的奇怪局面。


    虢王李巨对张巡的冷淡, 是因为他是唐肃宗破格提拔。


    贺兰进明同样对张巡报以冷淡的态度, 也与张巡在被唐肃宗提拔后没有站队到唐肃宗这边有不小关系。


    张巡当时只想当个纯臣,对太上皇和新帝都同样恭谦,没有站队。


    这不能说他蠢,而是掌握者的过错。而错上加错的自然是李隆基,导致安史之乱在前,当了太上皇还不安分,指染朝政,不骂他骂谁呢?”


    “而可悲的是,当时睢阳不是没有人议论过向东转移,但是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果放弃,叛军就会乘胜鼓噪南窜,那么江淮必亡,为此他们死守于此,不敢放弃。”


    “睢阳城陷后,张巡与许远一起被俘。


    安史军叛将尹子琦对张巡说:“听说您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至于这样呢?”


    张巡答道:“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发怒,用刀撬开他的嘴,这发现他只剩三、四颗牙齿。


    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乃是猪狗,怎能长久!”尹子琦都忍不住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


    可有人说:“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而且他得军心,不可留。”尹子琦于是以刀胁迫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尹子琦又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未应声。


    张巡呼叫:“南八,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的人投降!”南霁云笑着说:“想有所作为啊,您是了解我的,怎么敢不死!”于是也不肯投降,张巡于是与姚訚、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


    “当这些人视死如归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所效忠的君王根本不在意他们的生死。


    或许,他们也不是为所谓的皇帝而战,而是为了他们的大唐而战。”


    “大唐不是一个人的大唐,而是每一个大唐人的大唐,大唐的百姓臣民都想要守护这个让他们骄傲的国家。”


    “有节气的人总是互相欣赏的,知道张巡的故事,再读正气歌,实在令人忍不住泣泪。彼时文天祥于牢狱中写下这篇千古流传的正气歌时,大抵也是想到这些先贤们,为之动容吧,于是最后也做出同样的选择。”】


    魏征突然想起之前记下的天幕的字字句句的纸张,翻回到宋朝部分,看见那正气歌,轻声念道:“……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是张巡誓师杀敌咬碎的牙齿,是颜杲卿打骂安禄山被断掉的舌头。”


    李一低落道:“安禄山叛乱时,颜杲卿起兵讨伐,后城破被俘,当面大骂安禄山,被钩断舌头,仍不屈,被杀死。


    而同一天,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都被先截去了手脚。


    袁履谦见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便含血喷他的脸,于是又被更为残忍地施行碎割,过路的人见了都为之流泪。“】


    “原来竟是这样……”李世民眼睛通红,当时听,不过一个故事,如今才知道何等刻苦铭心,令人难受。


    这些,都是国家的忠义之士啊!


    李世民咬牙切齿,“这些王八蛋,王八羔子!”一个个争权夺势搞内斗,国都要亡了,这些混账都在做什么啊!


    长孙皇后不忍的别过头。


    “可恨老子不在,不然弄死那些杂碎。”程咬金尉迟恭等武将各个暴跳如雷,无可奈何。


    若是不知道也就罢了,偏偏叫他们知道,却什么也做不什么,眼睁睁看着他们一手打下来的江山社稷被摧毁,看那些忠臣良将惨死而无能为力。


    “太难受了。”程咬金垂头丧气,可他一惯是最有活力的。


    【“说起来,安史之乱的第一年,安禄山就死了,但安史之乱却持续了整整七年。


    这是因为唐朝最精锐的军队在头两年就打光了。


    香积寺之战——一场名将对名将,精锐战精锐的惨烈内战,给原本血腥的历史,添上了最悲壮的底色。


    当时大唐一方兵马元帅是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猛将李嗣业,领安西、北庭、于阗、朔方、河西、回纥等边军与诸胡联军共十五万人。


    安史一方安守忠、李归仁,领曳落河骑兵、岢岚军、经略军等约十万人。


    在这样几乎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奇兵能胜,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


    双方的将士们,也基本稳定保持着一比一的交换比。


    然而这些本都是大唐精锐中的精锐,是多少年战火刀枪之中淬炼出来的顶级战力,却就在小小的香积寺一带肆意挥霍着,他们的刀锋指向曾经的同袍。”


    “在古代,一般军队的战损比到了三成,差不多全军就溃败了。但香积寺之战,双方战损比到六成时,还在血拼到底。


    关键时刻,李嗣业一马当先,带领最精锐的陌刀队组成最后一道防线,力挽狂澜,让唐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香积寺一战仅仅持续四个时辰,大唐军以七万精锐的代价,阵斩安史军六万精锐,俘虏两万,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阵斩纪录。


    于是安史之战局势从此逆转,大唐成功续命一百余年。


    但经此一战,大唐的精锐尽毁,也开启了大唐的衰落。”


    “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呢?曾经守护国家的士兵剑锋指向自己人,曾经一同作战的同伴今日却在战场之上互相攻伐,每一个精锐都是精心培养出来的,却在这种情况下消耗殆尽。”


    “这是莫大的悲哀和损失。”】


    第 183 章


    【“诗人戴叔伦曾经写过一首诗: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汉时军队如此,唐朝军队也是如此。


    在说到郭子仪的此刻, 我不禁又想到他的侄子郭昕。


    想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侯君集率军攻灭了高昌国, 后在交河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后来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代攻伐, 由此安西都护府的范围越发扩大, 盛名在外。


    在唐朝国力的巅峰时期,唐朝在北庭和安西都驻扎了重军威慑中亚各国, 当时大唐的军队在西域具有不可战胜的神话, “因惧而降之城邦部族不计其数,因敬而投之城邦部族数不胜数。”


    然而安史之乱后, 唐朝国力日渐衰退。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大唐曾经从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抽调回来大量的精锐部队。


    安史之乱前,唐朝在安西大都护府就驻军十万余人,而安史之乱后驻军仅剩两三万人,实力与之前已经是大幅下降。而此时与唐朝比邻的吐蕃国则日益强盛,敌强我弱,于是趁着大唐国力衰退之际侵扰安西和北庭。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宗李豫任命左武卫大将军郭昕前往安西四镇进行安抚巡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四十多年, 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还是少年的郭昕抬头看着天幕, 神色楞然。


    郭子仪拍了拍他的肩膀,“怕吗?”


    “保卫大唐的国土,本就是应有职责。”郭昕神色坚定道。


    郭子仪欣慰也难过,他正色道:“如今天机显示, 局势未可知,但你做的很好, 是我郭家的荣耀,今后也当如此。”


    “是,叔父。”


    【“在郭昕接任安西大都护后,吐蕃国就看准大唐没有足够的兵力保护河西走廊,很快出兵攻占了唐朝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失陷,也就意味着安西北庭与朝廷的联系彻底被切断,唐朝也基本失去了掌控安西和北庭的权力。


    安西北庭从此成为孤军,得不到朝廷输送的军需补给,他们只能依靠戍边将士们自给自足。


    然而即便如此,郭昕和当时的北庭大都护李元忠依旧奉大唐为正统,为大唐坚守西域的边境。“】


    李世民沉默不语,耳边是天幕的一字一句,安西那还是他亲手设立的,彼时他没有想到,最后是如此的结果。


    【“郭昕和李元忠相互配合,抗住了吐蕃几次强烈的进攻,稳住了西域的局势。


    即使在唐朝风雨飘摇的年代,依旧没有丧失西域国土,就是因为他们的苦苦坚守。”


    “在困守期间,他们也不断派人试图突围吐蕃的封锁与唐朝中央取得联系。


    终于,在唐德宗建中二年,他们派去的人通过绕路回纥突破了吐蕃国的封锁,抵达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并向唐德宗李适陈述了安西和北庭两地军队还在为大唐坚守边境的事情。”


    “自河西走廊失陷后,唐朝与西域基本失去了联系,已经安西北庭早就被没了。


    直到此刻,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两支军队一直没有放弃坚守,令两地依然处在大唐的掌控之中。”


    “唐德宗当即加封郭昕为武威郡王,加封李元忠为宁塞郡王,还下旨安西和北庭的驻军将士全部加官一级。


    可是这些荣誉除了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就再也没有任何用处了,此时的唐朝处于宦官乱政和国力匮乏之际,根本无力收回河西走廊,而没有河西走廊,朝廷给予不了安西和北庭实质性的军需物资援助。”


    “但是通过这次与长安取得的联系,他们还是得到激烈,而在明白了朝廷无法对他们进行任何实质性援助了也不放弃。


    在得不到朝廷支援的情况下,郭昕决定率军屯田并自铸钱币来自给自足。”


    “古代私自铸币是死罪,所以哪怕再艰难的那些年他都没有这么做,直到此刻,才敢以朝廷的名义铸币。后来考古学者这里发掘出土大量的大唐建中钱,都是来源于此。


    要知道唐德宗的建中年号仅仅使用了四年,但在距离长安千里之外的新疆却能出土大量的大唐建中钱,这因为郭昕他们这些戍边将士此后又与大唐朝廷失联,不知道朝廷早就换了年号。


    他们一直在安西和北庭使用大唐的建中年号,并铸造出了大量的建中钱币,所以后人才能在新疆这些地区发掘出土大量的大唐建中钱。“】


    李治神色莫辨,他一直不怎么重视安西等地,却没想到,在大唐风雨飘摇的时候,那里的将士却依然死守大唐的领土。


    他以为不重要的地方,但是驻扎在那里的军队却恪守自己的职责,寸土不失。


    “媚娘,我有愧。”他长长一叹。


    “那便从现在开始改变。”武皇后轻声道,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明明知道错了却死不悔改。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坚守模式下,安西和北庭两地的戍边唐军一直在为大唐戍卫着边境,即便后来唐朝的统治阶层已经把他们遗忘,他们依然在为国家戍守边关。”


    “在这个过程中,李元忠染病去世,他的副将杨袭古被推举为北庭大都护,在杨袭古接任北庭大都护不久,吐蕃国就对北庭发起了进攻。


    这一次,幸运女神没有眷顾他们,杨袭古为了抵御吐蕃国,只得向回纥求援。可是吐蕃这一次发起攻势是有备而来,联合了西域不少的小部落一起进攻北庭,所以北庭与回纥的军队很快被吐蕃联军击败。


    贞元七年,北庭大都护府的辖区已经基本被吐蕃所占据,杨袭古的所部军队只剩下两千余人。


    杨袭古明白北庭彻底失守了,他再也没有能力收复北庭大都护府了,因此他只得率领残部两千余人逃往安西大都护府的辖区西州城。


    由于回纥也在战斗中被吐蕃打败,于是私下与吐蕃求和。


    为了能取得吐蕃的谅解,回纥大相颉于迦斯出面引诱准备败逃的杨袭古,将杨袭古当场斩杀。


    杨袭古所部两千余人全部被回纥人俘虏,杨袭古的人头和他的军队俘虏被回纥人送给吐蕃国,随着杨袭古被诱杀这也标志着北庭大都护府彻底沦陷。”


    “这时候,郭昕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向吐蕃投降,二是与吐蕃战斗最后,直至战死。


    在这种情况下郭昕选择了继续坚守安西,这一守又守了十八年。


    这十八年中安西四镇逐步被吐蕃国吞食,到最后郭昕只能困守在龟兹城。”


    “关于安西大都护府何时被吐蕃攻陷在史料中没有确切记载,只能推断大约在公元808年左右彻底被吐蕃攻陷,也就是唐宪宗元和三年。


    这一年,安西大都护府等来了自设立以来最惨烈的一战。


    随着吐蕃国对龟兹城发起总攻,也意味着安西大都护府即将覆灭。”


    “青年出镇边关的郭昕此已经是垂垂老矣,他自唐代宗时期起出任安西都护府大都护,历经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四代皇帝,已经镇守安西四十多年,而当初与他一起出征的安西守军也都已经白发苍苍。”


    “大唐自唐德宗时期起逐渐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那时候的大唐就已经放弃了安西和北庭两大边塞。


    可是朝廷放弃了,郭昕、李元忠、杨袭古这些驻防边塞的将士们没有放弃,他们依旧为了大唐坚守着边境。”


    “最终龟兹一战,白头将军郭昕带着他的白发士兵们全部战死沙场,壮烈殉国。”默了默,李一沉痛道:“自此,安西大都护府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那一群白发兵为了捍卫大唐最后的荣耀血洒疆场,从此安西大都护府彻底从唐朝的管理编制中消失。”


    “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起设立到唐宪宗元和三年彻底沦陷,安西大都护府存在了168年,书写了大唐的边塞国威。”


    “少年从军卫边疆,此身只为报国门。壮年生入玉门关,铁血戍边人未还。”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怎敢忘大唐呢?


    那是归路,是故土,是几十年的坚守……“】


    李世民吧嗒吧嗒的落泪,他总是比较感性,可是当了皇帝之后,人人都规劝他,不许他哭不许他笑不许他肆意张狂不许他放纵爱恨,可是,这也太难受了吧。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幽幽一叹,是怪难受的,算了,就让陛下哭一下吧。


    第 184 章


    【“说真的, 李隆基被讨厌也真的不稀奇,毕竟这些事情桩桩件件都和他有关系。


    作为一个皇帝,能把国家和臣民搞得这么惨, 不怪他怪谁。“李一叹气。


    “这就是为什么粉黑都不恨不得他早死。


    粉丝希望他早点死, 死在开元盛世时, 他依然还是那个圣明的皇帝。


    讨厌他的人希望他早点死, 那样大唐依然还能好好的,不用经历安史之乱, 不会提早倾颓。


    真的, 但凡大唐不是从他手里衰落,都不至于让人如此意难平。“】


    李世民连连点头, 可不是,这李隆基早死早安生。


    【“说起来唐玄宗其实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皇帝,在皇帝中,他的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同样杰出。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他富有音乐才华,对唐朝音乐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他登基以后,在皇宫里设教坊,“梨园”就是专门培养演员的地方。


    他极有音乐天份,乐感也很灵敏, 经常亲自坐镇, 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 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


    由此可以看出来哪怕不做皇帝,在其他行业他也能有所成就。


    奈何, 才华真的不等于人品。“】


    “花里胡俏,不好好做皇帝,才艺再多有什么用。”看一个不顺眼的时候对方干什么都看不过去,李世民自然也是如此,愤愤的呵斥。


    【“然而无论如此,他终归是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那一撮皇,若是帝王史,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他。”


    “他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作为一个帝王,他的前半生几乎无可指摘。


    但是在位后期又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却导致局势失衡,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唐朝由盛转衰,使当时百姓民不聊生。”


    “他即位前期,励精图治,处处以唐太宗为榜样。


    可是做了三十年皇帝以后,“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对国家大事,厌倦起来了,终于导致盛世覆灭。”


    “有人点评道:“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


    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


    “性格决命运,而唐玄宗的性格,其实从最初就有所体现,只是最开始他还是压制本性,还能以史为鉴,后来成功让他迷失自己,暴露本性。”


    “管理员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


    确实如此。”


    “诚然他创造了一个政绩彪炳、安定繁荣,在国内外同样取得成就的黄金时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一个限定的时代。


    它又被它的创造者一手摧毁。”


    “创造与毁灭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最后留下毁誉参半的名声也是他做下的选择。”


    “总集殊异曰明,他是唐明皇李隆基。”】


    总集殊异……一个皇帝身上聚集了极大的差异……这就是他的谥号啊。


    唐玄宗苦涩一笑。


    李世民冷冷的别过眼,恨其不坚,既然能做到成为一个好皇帝,为什么不能坚持到底呢。


    第 185 章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代改革家王安石。”


    “说起王安石,我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一个文学大佬,但是说起他改革家的身份, 却是后来才知道的。”


    “小时候以为人物的身份都是单一的, 课本上说他是诗人就是诗人, 说他是文学家就是文学家, 哪里还知道人在不同的情况拥有不同的身份呢。”


    “文学家是他,政治家是他, 思想家是他, 改革家也是他。”


    “人可以拥有多重身份,但是这些身份并不一定谁都能做好。”


    “但是王安石很厉害, 他做得都相当的出色,哪怕是最后变法失败,可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其中“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历史上敢变法的人屈指可数,而王安石也是那极少极少的痴儿之一。”


    “有人说敢变法的人一定是疯子,因为那是在与世为敌,可是真的如此吗?”


    “那当然必须不是啊。”李一斩钉截铁道。】


    王安石心无波澜并且早就知道自己会变法失败了,正在认真的把要变法的条例重新增改,然后……他眼里闪过一丝冷意, 民众基础啊, 这次他肯定不会输!


    【“不过改革后面压着说,我现在最想说的是王安石人生中不得不提的男人。”


    “他们相爱相杀,他们互相欣赏又彼此对立,他怜惜他的才华, 他欣赏他的志向,他们本该同路而行, 但是最后却背地而驰。”】


    王安石面无表情,迎着宋神宗看热闹,不是,关心的眼神不得不硬着头皮,很肯定道:“没有,绝对没有这个男人。”想到回家还得和自家夫人还有亲戚朋友澄清一遍,王安石觉得头都大了。


    老夫都一把年纪,为什么还要被造这种谣。王安石面无表情的瞪着李一。


    李一:cp这种东西,它可以跨越种族性别年龄甚至是跨世界跨宇宙的哦(蜜汁微笑.jpg)


    当然,双苏兄弟情也棒极了。


    【“没错,这个男人就是苏东坡苏轼!和王安石相爱相杀一辈子的男人舍他其谁。”李一精神振奋道。】


    吃瓜中的苏轼缓缓打出一个问号,看见前面有个瓜好像很好吃的样子,走进一看,哦嚯,居然是自己的瓜。


    他震惊了,不可置信了,在张怀民打量并且意味不明的眼神下三连摆手,啊啊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张怀民笑眯眯:哎呀我当然知道天幕这是在开玩笑,但是看这家伙的反应很有意思不算嘛。


    对,没错,张怀民就是那个张怀民,当然此刻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知名度,正乐呵呵的新认识的小伙伴的瓜,浑然不知道,出来混,人迟早是要还的……


    【“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个人说起来是政治观点不同、学术观点也不同,并且都觉得是对方的不对,但是偏偏又确实的欣赏对方的才华。


    两个人之间的恩怨具体可以追溯到苏轼刚出道,啊不是,是科举的时候。


    从一开始王安石对苏轼的文章不认同到后来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的某些措施的不赞同,两人多年来好似一直看不上彼此。


    结果,当苏轼被好朋友出卖,宋神宗震怒想要杀鸡儆猴的时候,居然是王安石出面保下他的,简直震惊朋友圈了有木有。


    要知道当年连苏轼自己都觉得自己要完蛋,给弟弟留下遗嘱了,满朝文武都没有人敢为苏轼说话,而这时候王安石因为变法失利已经被罢相,还是挺身而出,对宋神宗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意思是哪里有在圣明的世道,还杀才人的道理呢?”


    “听见了吗?人才哎嘿嘿,说好看不上苏轼怎么现在反而就夸上了呢?”】


    王安石一板一眼的想:那是两码事!


    【“总之,宋神宗还是很给王安石这个老搭档面子的,由于王安石的求情,最后苏轼的结局是流放黄州。


    后来苏轼特意绕道江宁拜访王安石,在江宁他与已经闲赋的王安石诗酒唱和,足足待了一个多月。


    后来苏轼写下:“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十年已觉迟。”


    这首诗简直是王苏二人友情的见证好吧,在他们身上简直体现一个士人应有的高风亮节。哪怕政见不同,那些年你弹劾过我,我骂过你,但都不过是出于公事罢了。


    公归公,私归私,哪怕政治的不同意见也不能阻止私底下的欣赏。


    后来两人都落魄了,可是苏轼出事,王安石依然为冒险他求情,而苏轼去看望他时,也满怀希望他“未病时”,那真的是满满的祝福。”


    “两人一相处,那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好吧。


    王安石希望苏轼在江宁买地,与自己卜邻而居;苏轼觉得自己与王安石相知恨晚,没有早点追随。


    这叫什么,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苏轼有点脸色已经柔和下来了,“什么嘛,好好的朋友见面,这李一姑娘说得真是。”他好气又好笑,想起王公,却忍不住点头,“那确实是高风亮节之人。”


    不同时间线的王安石轻哼一声,没有早点跟随,那这次记得赶早。


    他傲娇的想。


    【“可惜这一次看望后没两年王安石就过世了。


    不过后来明代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卷三写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


    在小说家的笔下,这段文人之间的友谊,终究还是大团圆结局了。”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在冯梦龙笔下王苏的故事简直可有意思极了。


    比如写王安石曾经迷上了研究汉字,经常把汉字拿过来做拆解、释义。王安石说“波”是水的皮,苏轼怼:那“滑”字是什么?水的骨?


    苏轼:“你那么会解释,你来说说这个牛和鹿谁壮?牛壮。牛和鹿谁跑得快?鹿跑得快。那为什么三个牛组成的“犇”字却是跑得快的意思,而三个鹿字组成的‘麤’字却是粗壮的意思呢?”


    王安石说得无言以对,直接气走。”


    “还有,苏东坡从湖州刺史任上回到京城,一日去拜访王安石,等待时分瞥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笔墨,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


    诗句云:“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里想:菊花开在深秋,最能耐久,至死并不落瓣,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


    于是他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等苏东坡走后,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便猜到一定是苏东坡所续,再一看诗句,顿时呵呵笑了,都说菊花落瓣你不信,不信还反而来说教我。


    于是秉持让苏轼知道什么叫做实践出真知,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上奏将苏东坡外放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苏东坡到了黄州,一日秋风过后,苏东坡拉上好友陈季常一起去后院观赏菊花。


    他们来到后院一看,苏东坡登时目瞪口呆:满地铺满金菊花片,哪里是他印象中的不落瓣的菊花?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同样是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的区分,而这黄州菊花就是落瓣的。


    这一么一看,是他见识浅薄还妄自尊大了。


    苏轼是错了就改的人,后来回京他就找机会探访王安石,并对当初错题菊花诗一事致歉。


    王安石又问了苏东坡许多事,觉得他见识长了,人品也磨练得谦虚踏实了,于是又奏禀让他回京担任翰林学士。”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很有意思,冯梦龙简直太懂了好吧。


    王安石年长苏轼十几岁,两人之间有种亦师亦友的感觉,王安石对苏轼是怜惜其才又看不过其浮躁,于是总想打磨他。


    而苏轼知道好歹,两个人最后都理解彼此呜呜呜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吗?这朋友之谊不比什么都好磕嘛。”


    李一激动完后还是解释一下,“其实菊花这事也并不是苏轼的错,时人对菊花普遍都是这种认识。”


    “同样是宋朝时期,诗人郑思肖就写下过一首很有名的咏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丛,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由此可见大众对菊花的认知都是如此,所以才一向被文人诗人所喜爱引用,以花明志,却不知道有个地方有一种菊花它就是落地的。”


    “嗯,这里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就是单纯就事论事哈。”李一很有生存欲望的补充一句。


    “所以故事里苏轼以普世的大众思维来说是问题不大的,就是有点好为人师,还去给人家王安石补诗句,嗯,这王安石不给他点教训都说不过去了哈哈。”】


    苏轼挠挠头,嘟囔一句:“那确实以前都没有见过啊。”所以他才想纠正一下,嘿嘿直接丢人了吧。


    再一想,这就是个后人写的故事,和他没有关系,还好还好。苏轼拍拍胸口,幸亏不是真的,那不得丢脸了。


    郑思肖也觉得有点尴尬,这么一说,他还引用错了?


    没事没事,天幕都说了这是普世大众的观念,不能怪他。


    冯梦龙倒是很惊喜,自己居然上了天幕,这意味着什么,流芳百世啊!


    他抱着自己写的《警世通言》宝贝的亲了一口,通俗文学也有春天嘛。


    友人:你怎么没有写写我们之间的故事.jpg


    第 186 章


    【“从这些故事其实也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品性了, 他的性格是如此的分明,或许他不像苏轼那么纯粹,但是他显然是个有节操、有底线的政治家、变法者。”


    “高山仰止, 景行景止。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倘若只求功名利禄, 那他的路也就不会那么难走了。”


    “哪怕不违背本心, 只是成为一个有所作为又不那么另类的能官,他也可以轻易做到。”


    “可是这些都不是王安石的所求。”


    “他的志向远比这些都要高远, 他想要拯救这个不断下坠的国家, 他想要的是变法图强!”】


    宋神宗手放在大腿上轻拍着,变法他所愿也, 然而前路艰难,王卿失败了,也意味着他也失败了。


    他眼神闪烁,神色莫名,难道他大宋真的要一直靠苟且偷安吗?


    【“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可以为王安石做注,也为历代变法者作注。”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商鞅忍不住喝彩:“好一个三不足,道尽我辈之意。”


    张居正颔首:“我辈中人当如是, 王荆公可惜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象的变异不值得害怕, 旧的传统不能作为依据,流言蜚语用不着去顾虑。”


    “主打一个大胆改革创新就对了。”】


    李一一张口就把气氛给弄没了,王安石无奈笑了笑。


    【“关于三不足是不是王安石提出的尚且不明,也有说是反对者对其思想言论的概括, 或者说是他们安给王安石的“罪名”。”


    “有人好奇这怎么会变成罪名呢?因为孔子曾过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而这三不足不就是和孔子反着来的嘛,在儒家当道,孔子之言就是至理名言的时代,任何叛逆者都是罪人。”


    “所以后人考据说这是当时旧派给变法的王安石安的罪名也就有了一定的道理。”


    “但人说话和当时的情形是有极大的关系,孔子说三畏是要人怀有敬畏之心,不能随心所欲,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而有此敬畏的人才能成为君子。


    这和不能变法压根是两回事吧。“李一吐槽,“后来的儒家简直和走火入魔似的,把孔子的话当圣人言论就算了,毕竟还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他们考试都是拆文拆句甚至拆字的,解释完全不用联系上下文和孔子说那些话的情形的,根本就是按自己的需求直接截出来用emmm……孔子身上的黑锅,十个有八个都得算这些家伙的。“】


    孔子额头青筋忍不住一跳,一巴掌拍在石桌上,孔武有力的手半点不觉得疼,反而更加狰狞了,那一米九的大个子站起来更是极具压迫感的。


    “一群不肖子孙!”


    孔子:今天也是拳头发痒的一天.jpg


    【“将王安石打成离经叛道的人,他的那些思想自然也就是歪理邪说,是不能用的。”


    “所以千百年来,“三不足”被抨击的很厉害,正是“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


    “所以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据南宋杨仲良《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王安石对这句话却接受良好。


    在奏对宋神宗说:“皇帝陛下你这么勤政,这么努力了,事事考虑百姓福祉,难道还不是畏天变吗?”


    有记载在反对派以天灾异象攻击新法时,王安石曾对宋神宗说:“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并不是不惧天命,而是认为天道远,人道迩,不能盲目地相信天人感应,要从人道出发,修人事以应天,修政以救灾,最重要的是绝不能因为天灾异象之说影响新法的推行。”


    “而对于反对派“祖宗不足法”的指责,王安石则几乎照单全收,认为“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


    他还以宋仁宗曾任用范仲淹等实施庆历新政为例,反问道:“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宗何故屡自变改?”


    你们说的祖宗自己都在变法改革,怎么到了今天反而说要遵循祖宗法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而且真要说起来他现在变法不就是听祖宗的话,学习祖宗吗?“】


    宋仁宗表明态度:“若后世情况不一样,当思变则变,朕并不介意。”


    赵匡胤凉凉道:“大宋的祖宗不就是朕吗?朕何时说后人不能变法了?”


    宋太宗擦了擦汗,为了不被天幕拿出来骂,立刻道:“后世和今世不同,穷则思变,亦无不可。”


    他的位置还算勉强稳固,天幕也没有拉着他专门骂,所以现在是跟着天幕的步伐走,希望这天幕别把注意力放他身上(要不起.jpg)


    【“而对于“人言不足恤”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宋神宗“询纳人言,事无大小,惟言之从”,这么注意听取意见了,哪里有不顾恤人言了?


    何况“人言固有不足恤者”,只要行事符合义理,又何必顾恤人言?正所谓“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自己既未违反礼义,就不必顾虑别人的闲话了。”


    “所以对于三不足,王安石是欣然接受,无论这是谁提出的,他本人或是其他人,在历史他都亲口说出这句名言,并以之行之。


    也唯有三不足最能体现王安石勇于革新的精神。“李一结论,管谁说的,有用就行。】


    王安石欣然一笑,这三不足还真是,深得他心啊。


    【“王安石变法哪怕放眼浩瀚青史也是极其有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就,给大宋注入一点新的生机。


    它的失败,也给后人启示,少走弯走。”


    “但无论其结果如何,在最开始的时间,变法的开启者都是值得肯定的。”


    “大宋从立国之处根子就开始走弯了路,一代又一代的宋帝都想过改变,可是都没有狠下决心,哪怕是宋仁宗的庆历新政,也算不上真正的变法,最后下定决心的是宋神宗。


    宋神宗,一位在宋朝史上称得上刚硬的皇帝。”


    “在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也几百位皇帝,然而庙号为“神”的皇帝却只有两位,一位是宋神宗赵顼,另一位是明神宗朱翊钧。


    由此可见,神宗这个庙号属于“非主流”,具有特别的说法。


    巧合的是,这两位神宗在位期间都有臣子进行变法,分别是王安石和张居正。”


    “呵呵,是不是很巧。”李一嘴角挂着讽刺的笑容,继续道:“《谥法解》是这么解释的:民无能名曰神。


    也就是无语,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意思。


    说好,好像又过不了自己心底这关;说不好,又于心不忍。


    因为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是一种褒贬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庙号。


    那么宋神宗如何的“民无能名”?“】


    第 187 章


    【“其实也没有什么, 只是因为他支持王安石变法,在变法失败后,旧派得势, 将新法全部废除, 对于重用王安石的宋神宗自然也不满。


    但是宋神宗毕竟是皇帝, 何况人已经死了, 继位又是人家儿子,也不能怎么滴, 最后只能在给宋神宗上庙号上恶心恶心宋神宗, 出口恶气。


    他们选择了“神”这个不怎么常见,不符合主流的字以此表达心里的不满。


    要知道历史上每当大臣碰见自己无奈不知道怎么说的皇帝, 就会选择像这种模拟两可的字,对上对外都有另外的解释,但是真实的意思嘛,呵呵,懂的都懂。


    要不说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哪怕到一个字上都能做手脚。“李一摇头,“有时候挺佩服这些文官的,玩弄字眼谁也比不上他们,碰到李隆基这种皇帝, 那自然是让人觉得出气。


    但是当他们出于私心要搞人心态时, 又实在让人觉得恶心。“】


    嬴政眼里露出一丝讥讽之色,子议父,臣议君皆为以下议上,太过无礼。


    后人评说自有后人评说, 但是他的名号,何须他人来取, 谁知道碰见的是人还是鬼。


    嬴政又想到赵高胡亥,冷哼一声,若非他自取始皇帝之名号,谁知道最后会被他们上了什么字。


    他们也配议朕,光是想到这个可能性就已经觉得恶心了。


    【“那么,王安石变法有必要吗?为什么反对派和赞同派争斗的如此激烈,这放眼历代变法也是极其少见的,难道变法是错的嘛?


    当然不是。


    王安石变法之前大宋是什么模样呢?”


    “当时的大宋经过几代之后,出现非常严重的三冗问题,也就是冗兵、冗费和冗员。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要从大宋立国开始说起,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便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并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


    在政治上,又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这种情况下,文官的权利似乎有点大了。


    于是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又实行一职多官,但那时候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可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


    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最后导致了冗员。”


    “而众所周知,北宋其实没有实现领土统一,并且边患问题严重。


    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本来实行的是“养兵”之策,这就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


    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冗兵现象。”


    “而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恶性循环,最后到了糜烂的地步。


    宋真宗时是“而所出无余”,到宋英宗时财政出现赤字。


    国家财政年年亏空,不断“发诸宿藏”,以致“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是怎么做的呢?当然是增加赋税,把负担转移到百姓头上,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又增加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


    这些沉重的赋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


    正所谓官逼民反,农民由于没有生路,于是纷纷揭竿而起。


    要我说这就是活该,朝廷的不当政策最后买单的永远是百姓,可是百姓根本承受不了,不反才奇怪。“李一狠狠吐槽。


    “百姓要的一直都很简单,那就是能活就好,甚至不敢要求能活得多好,可是就是这样简单的要求都得不到,那么不反还能怎么办呢?


    反是死,不反是等死,倒不如去试一试那一线生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范仲淹幽幽一叹。


    【骂完后,李一才继续道:“在这样内患重重的情况下,外敌还虎视眈眈,不时侵扰边境。


    于是宋仁宗时期,以范仲淹为首的官员试图想要改变,于是有了“庆历新政”。


    遗憾的是庆历新政历经一年即告失败,结果并未改变这一严峻形势。


    等到宋神宗即位后,大宋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于是宋神宗和王安石知道,变法势在必行!“】


    第 188 章


    【“历史上对这场变法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有利于北宋的是富国强兵的变化,也有人认为王安石变化加快了北宋的灭亡。


    这样两面化的评价在变法者中同样是比较少见的,如果放眼全历史, 就会发现, 后人对于前面的变法者总是肯定多于否定的。但是王安石却不同, 历史上骂声一度掩盖赞赏之声,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王安石变法真的一无是处,完全失败吗?”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王安石变法具体是什么吧。”】


    王安石深呼吸一口气, 被否定的滋味可真是不好受啊。


    苏轼眉头微皱, “虽然我当年也不赞同变法,但是后来发现, 有些措施还是很不错的,哪里能一概而论。”


    张怀民睨了他一眼,“你啊,就是这样才会被两派都排斥。”


    苏轼摸摸鼻子,义正严词道:“我这个凭良心说话,谁有理站谁,哪里像他们,完全就是排除异己!”


    苏轼:反正我没错!


    【“王安石变法是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为此,他推行了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保甲法和三舍法等。”


    “其中青苗法本质上就是跟国家借钱。


    宋神宗时期土地兼严重,农民无地可种更没有钱买田地, 跟地主富农借钱利息又很高,很多农民还不起钱, 只能给地主免费打工还钱。


    而青苗法就是由政府出面,将平时储备的粮食折算为本钱,以较低的利息贷给农民。


    这种做法既能缓和民间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土地兼并,又能盘活经济,增加国库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的好事。


    但是王安石此举也侵犯了地主贵族阶级的利益,可想而知反对的浪潮会有多大,利益受损者加一。“】


    宋神宗时期的百姓听到这里顿时眼睛都亮了。


    “朝廷居然有这样的政策,那怎么咱们没有听过啊?”


    “所以上次县衙下来的人拽那么长的文说的就是这个吗?怎么不说清楚点,俺还以为不是什么好事情呢。”


    “咱们都不认识字,直接贴在木板上也看不懂啊,居然是这般吗?”


    “可是我们这和神仙说得不太一样啊?咱不需要借钱也被逼着借了。”


    各地的百姓议论纷纷,因为政策到了各地地方都呈现不同的问题。


    许多县令都额头开始冒汗,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非暴力不合作的事好像要被曝光了,当然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上面肯定要有大动作了,搞不好自己就要倒霉了


    王安石若有所思,脸色逐渐浮起惊喜之意,于是连忙入宫觐见。


    要说原本他还烦恼如何宣传政策,现在有天幕代为解释宣传,岂不是全天下百姓都知道朝廷的本意,如此民间非议可大大降低,百姓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也就不怕地方官员乱搞破坏变法名声,百姓更不容易上当受骗。


    【“免役法则相当于政府购买服务,古代地方州县的很多工作都由老百姓轮流承担,俗称“服差役”。


    “服差役”不但没收入,还要自己承担费用,耽误日常生产生活,百姓苦不堪言。


    新法改为百姓交钱给官府,官府花钱雇人干活,故称“免役钱”,这对于百姓自然是好的,可是原本免役的官员、僧道等阶层突然也要交钱,也就是所谓的“助役钱”。


    这里面免役法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政府增加了收入,又是一举两得。


    但官员们不高兴了,因为他们没了特权,也要交免役钱,这谁能高兴啊,利益受损加二。”


    “方田均税法则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还有部分农民免除赋税。


    可是被清查土地的地主们呢,利益受损大大的加三好吧。”


    “农田水利法则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但是,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这本是好事,可是后来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人民负担,而明明东西是一起用的,结果交钱却更多的人也不高兴。”


    “市易法则是由官方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个政策是可以维护市场的,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但是又大大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利益受损加四。”


    ……


    “王安石变法,利益受损者无数,也就树敌无数,最后放眼望去都是敌人也就不稀奇了。”】


    宋神宗冷笑,骂骂咧咧道:“国家都要完蛋了,还在为自己的利益而阻止变法都是国贼!当杀!”他可不是没有实权的皇帝,逼急了,反正老祖宗的规定破一次也是破,也无所谓破他个无数次!


    还是那句话,国家都要完蛋了,看他敢不敢豁出去。


    【“除了这些富国的政策,还有通过各种“强兵之法”的推行,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军器监法增加了武器的生产量和质量。


    因为这些强兵之法,可以说是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达到强国的结果。“】


    宋哲宗连连点头,只恨未与王公生在同世,但推行新法他势在必行,谁也不能阻止他。


    【“变法的这些政策的本意都是好的,但是朝廷的政策是一回事,真正实行下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说青苗法的初衷是想抑制高利贷的发展,缓解土地兼并,可真正实行下来青苗法的结果就是逼迫老百姓借贷。


    朝廷颁布政策到下面,为了政绩,各地县官不管你需不需要,都要给你摊派指标,本来是市场行为,百姓应该有选择的权力,结果却变成逼迫百姓强行借贷。”


    “还有其他措施,如果地方官员能真正落实下来倒是好事,但是地方官员却不一定是愿意,毕竟这里的利益链嘛,呵呵……不给你歪曲一下就不错了,更别说好好推行新法。


    最后好好的政策就变了味,连宋神宗都开始怀疑变法是否正确,因为他没有看见很好的效果。


    变法的阻力是那么强,反对的声音是那么大,利益受损的是方方面面的人,哪怕百姓都未必感恩。


    宋神宗支持变法不是没有压力的,结果付出和收入却远远不对等,这换谁也是要怀疑一下人生的。“】


    宋神宗苦笑,只怪他还不够坚定,哪里知道后来他那个垃圾儿子就……


    宋哲宗眼里绽放寒芒,他离亡国就差一代?谁还敢说不需要变法,都去做亡国奴吗?


    宋钦宗欲言又止,就算是临时继位,没当多久的皇帝就成为阶下囚,但我也是个皇帝来着……是两代


    【“本立志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宋神宗碰上决心变法的王安石,两个人一拍即合,这该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变法途中出现各种问题,加上反对派的呼声越来越多,宋神宗也有点扛不住,支持变法的决心开始动摇。


    这对于变法是致命的,没有皇帝支持,变法怎么可能成功呢?除非王安石像张居正一样自己手握大权,可是遗憾的是王安石还没有那样的权势。


    王安石变法是依托于皇帝支持的基础上的,可是当皇帝不再支持时,变法也就注定失败。”


    “在宋神宗动摇后,反对派更是乘胜追击,连后宫中的太后等都明确反对,王安石更是被两度罢相,可见变法的曲折,但是此时变法还不算彻底失败。


    当宋神宗去世,年幼的新帝继位,太皇太后监国,任用旧派,彻底废除新法的所有措施,才真正宣告变法彻底失败。“】


    王安石脸色还算好,毕竟他早就知道结果。


    宋神宗强打起精神,这次他会更坚定支持王卿的!


    就是,想到太后,他忍不住皱眉,人的寿命问题他无能为力,只能是好好养着自己的身体,但是万一还是按照既定的命运死了,太后当政那岂不是又要人死政消?


    毕竟是亲娘,又不好做什么。


    宋神宗苦恼的思索自己要是死了该做点什么保障。


    宋英宗看了眼皇后,高滔滔不动声色道:“官家?”


    “皇后就那么不看好变法吗?”宋英宗爱重皇后,说话也委婉许多。


    高滔滔沉思片刻,然后摇头道:“天幕说,太子继位后,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可是最后结果如何?连太子自己都几乎放弃,可见变法难成。后来幼主继位,主弱臣强,自然当以稳定国家为主,哪里能再冒险推行新法?说不定国家都要提前几十年灭亡了。”


    她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旧法是慢性死亡,但幼主继位的情况下再执行那新法指不定立刻暴毙。


    宋英宗松了口气,那倒是。


    【“对于这个结果,我们很遗憾。


    但是话说回来,王安石变法也不是就真的完美,就像青苗法,实际上来说王安石把青苗法想得过于理想化,他也从未真正到乡下了解民间疾苦,没有从事情的本质上去解决问题。


    民间借贷虽然利息高,但是不到万不得已,百姓也不会选择去借高利贷。


    但是青苗法推行以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就有了借贷额,地方官有了指标任务就会强行摊派,借钱变成了一种义务,这就是给不需要借钱的百姓增加了负担。


    这其实是青苗法本身的制度缺陷。”


    “所以说,王安石对变法是理想化的,与实际也是存在差距的。


    而且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


    但是这是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变法导致国富民贫,而这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是大相径庭的。


    而且新法实行也过于急进,在落实的过程中更是引起了扰民、损民的后果,最后就变成了谁也没有讨得了好的情况。“】


    王安石脸色一白,他抿嘴,还是思虑不够周全。


    他尽量冷静的思考,至少他现在还有改进的机会。


    【“但是这场变法并非没有效果,恰恰相反,因为变法,宋神宗年间的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增强军事实力,改善当时边患问题,获得对外作战的大胜。


    可以说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大宋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或许这场变法有诸多的不足,但是依然瑕不掩瑜,对大宋是起到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哪怕只持续十几年,也仍然有所不同。


    后面大宋那么快完蛋真的和王安石没啥关系,明明朝廷是有实力抵抗的,但是徽钦二帝直接不抵抗,把国家拱手让人,这能说什么。


    这完全就是徽钦二帝的问题好吧。


    如果把时间线拉回在宋徽宗继位后那些年,明明没干啥,为什么大宋还一副繁荣的景象,还不是靠前面留下的大好江山,不然靠宋徽宗整天搞艺术治理国家吗?“】


    宋神宗脸色一黑,果然天凉了该死儿子了。


    【“王安石变法是正确的,也是当时大宋朝廷到达临界点必须要有的转折,但是这其中的不足之处仍待改进。


    这边建议多下地方了解民生需求,结合实际变法,还要善于宣传,给百姓讲政策要通俗易懂,不要拽文,对地方官员更是要上心,不要让他们歪曲事实,把措施真正落实到地方。“李一提醒一下,其他的她也不太懂,但是国家天天宣传的各项政策还是懂一点的。


    要落政策,要看执行,也要多宣传,让百姓知道这回事,不然就是一堆废纸令。】


    宋神宗握着王安石的手,殷切又带着三分羞愧道:“介甫,此前是朕不够坚定,险些误了国家,卿可愿与朕再来一过。”


    王安石郑重道:“只恐陛下不愿为之,若陛下愿行,臣虽死不悔。”


    第 189 章


    【“王安石变法有利有弊,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却“夺穷民之铢累”,推进了军队建设却依旧“痛抑猛士”,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 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 造成“民苦于役”。


    而朝廷中新旧党争非常严重, 彼此攻讦, 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推行不便。


    王安石被迫在七年、九年两次辞去相位。


    但这次变法总体上在神宗支持下仍基本推行。


    直到元丰八年神宗死, 其子赵煦即位, 幼主登基,由高太后听政, 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


    “高滔滔虽然反对变法,但是大宋在其听政期间稳定发展,安稳过度到宋哲宗手上。


    而宋哲宗类似其父,并且是一个更坚定的主战派,同样支持变法。


    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 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


    新党执政后, 逐步恢复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


    可惜的是,后来新党内部自己出现分裂,使新法大受影响。”


    顿了顿,李一继续道:“宋哲宗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主战派, 在军事上,他一改元祐弃地求和的政策, 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又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


    在军事上成就斐然,可以说是一位很积极进取的皇帝。


    但是,大宋皇帝总有那么点奇怪的宿命,稍微不错的皇帝总是会死的早,而不咋地的垃圾却总能活得久,占着茅坑不拉屎。


    这大宋就这样居然没有短命的亡国也是稀奇,可能这就是苟延残喘的威力吧?“】


    被狠狠讽刺的大宋:丢脸,很丢脸,特别脸!


    赵匡胤抽了抽嘴角,别告诉好不容易出个好苗子就早早没了。


    【“宋哲宗身体一向不怎么好,在位末期因子女接连夭折而大受打击,年仅二十五就去世了。”】


    宋神宗闭了闭眼睛,不止为英年早逝的儿子痛惜,更是为大宋的命运痛惜。


    天命亡我大宋吗?


    宋哲宗眼睫毛微微颤抖,居然这么快吗?


    “官家,您要保重身体,大宋不能没有你啊。”快成为亡国之臣的臣子们各个悲呼,十分真情实感。


    眼看宗室没几个成气候的,边境又虎视眈眈,这要是又碰上那宋徽宗那样的“人才”,不得完蛋啊。


    宋哲宗好笑想:这大概是满朝文武最真心的一次了吧?


    可是,他真的不想死,他还有那么多抱负,他还放不下大宋……


    【“之后大家也都知道了,不提也罢。


    总之,高滔滔和宋哲宗主政期间,大宋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十分繁荣。


    因而,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


    而这与王安石变法留下的基础无不关系。”


    “当国家走到一个阶段,阶级固化,变法强国总是不能避免的,如果不变法,那就只能等到最后,百姓忍无可忍的时候揭竿而起,等到天下重新洗牌,那时候代价也就更大了。”


    “历史是轮回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吧。”


    “好了,说王安石就不能不说他的变法,但是变法并不是王安石对全部,他也是一代大家,就如我所说的,最开始认识王安石,我以为他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的文学造诣由此可见一斑,哪怕不当官,他也会是青史留名的大文学家。


    他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一洗五代旧俗。


    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可以说,作为一名文学家,王安石同样极其出色。“】


    王安石笑了笑,出色的文学家吗?其实也不错,不过到底不如变法家好听。


    【“世人称赞他也好,骂他也罢,想来他也是不后悔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每一个变法者都大抵都是满怀九死不悔是的心情而在历史的潮流中坚定不移的迈出自己的步伐,哪怕这条路再难走,也不愿停下。


    诚如开头我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与诸君共勉。“】


    第 190 章


    【“在历史上, 大宋的皇帝是“特别”的,同样的大明的皇帝也是出了名的有特色,明武宗也是如此。”】


    朱元璋忍不住眉心一跳, 谢谢他的大明不需要那么有特色的皇帝。


    朱棣想了想天幕到目前为止说过的皇帝, 不是极好就是极坏, 差别太大, 让人有点胆战心惊。


    他揉了揉额头,但愿不是个噩耗, 大明可承受不起第二个朱祁镇。


    这样的“福报”谁要给谁。


    【“大明皇帝主职业千千万,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大明皇帝不敢做的, 凭借一腔爱好勇闯新路,对家传皇位不屑一顾。”


    “副业皇帝,主业大将军的明武宗也是一个极其有意思的人。”


    “明武宗同样是一个极其有争议的皇帝,后世对朱厚照的评价毁誉不一。


    一方面大家觉得明武宗喜好玩乐,且施政不循常制,致使朝纲多有紊乱,被认为是无道昏君;


    另一方面,其在某种程度上追求个性解放,且在朝政大事上不糊涂, 能任用不少贤臣良才, 大体保持了明朝基业的稳定,并且挺能打仗的,是一个能力不错的皇帝。


    这样毁誉加身的明武宗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朱元璋挑眉我,有能力, 但是不务正业的皇帝?


    他冷笑,这小子也是皮痒了是吧?


    嘉靖帝有些惊讶的抬眸, 居然是他那位堂兄吗?


    嘉靖眼里的光瞬间亮了许多,连他那位好堂兄都有资格上天幕,他自认功绩比之堂兄远甚,必能得天幕之眷顾,修道成仙。


    嘉靖:修仙修仙修仙……


    朱厚照眨了眨眼,手上摸着爱宠,扬眉自信道:“这神仙很有眼光吗?”大将军,嘿,他喜欢这个称呼。


    【“明武宗朱厚照是独生子女家庭出生,他的父亲虽然是皇帝,但是一生只有一个女人,那就是朱厚照他娘张皇后,夫妻恩爱,虽然不止一个孩子,但是最后立主并长大成人的却只有朱厚照。


    作为嫡长子,也是皇帝唯一的孩子的朱厚照可谓天之骄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除了不能选择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人生就没什么不顺畅的。“】


    “不能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朱元璋幽幽道:“这小兔崽子不想当皇帝还想做什么,大将军吗?”他横了朱棣一眼。


    朱棣大感冤枉,这和他有什么关系?都多少代了。


    “有的人渴望而不可得,有的人唾手可得却不屑一顾,真是讽刺。”朱高炽悠悠的想。


    朱瞻基默默不说话,他爹看起来心情一般般,他怕被揍。


    自从知道他好大儿的事情后,是怎么也看他不顺眼,要不是还有小儿子顶着,指不定就动手了。


    【“少年继位,别人是如履薄冰,可朱厚照却直接叛逆期提前到了。


    嗯,根据大家分析,普遍认为朱厚照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叛逆期到了。


    作为一个少年,朱厚照充满奇思妙想,后来的朱寿大将军就是因此诞生的。


    不凡的军事才华使朱厚照的大将军梦得以实现,而不是成为另一个赵括。


    假如他的人生没有戛然而止,想来他也许会在历史上也留下一个穷兵黩武的坏名声,但是这个坏名声却会换来无数军功吧。”


    “都说朱祁镇不肖祖先,但是朱厚照却相反,他继承了先祖们非凡的军事才华,第一次上战场就打了大胜仗。这是很难得的,放眼历史上,每一个天赋卓绝的将军都会有这样的经验。”】


    朱元璋的面色稍微好看一点,但也就是一点点,什么叫做戛然而止,他大明在出了几个温和的皇帝之后好不容易出现个烈性的居然还早死了?


    能折腾你倒是折腾给朕看啊?死那么快去见祖宗啊?没兴趣见你好吧!


    朱佑沉默了,看了看少年的儿子,他儿子少年继位等于他快死了等于他儿子也死得很早……


    艹这是什么狗屎的命运啊?


    崽啊,父皇很爱你,但是咱们父子大可不必那么早早重逢啊。


    朱厚照却面露狐疑之色,他身体一向不错,怎么会那么早就死了?


    说朝廷上那几个老古板死了他都不相信自己会那么早死。


    “陛下,还请保重身体,以大局为重啊。”老臣们各个苦口婆心。


    看,玩吧玩吧,玩死自己了吧?看你还敢不爱惜小命 。


    【“我欣赏有才华的少年将军,朱寿大将军怎么就不是少年将军呢?多有意思,生机勃勃的少年人啊,尤其是一对比他的糟心堂弟,就更让人喜欢了。”】


    糟心堂弟嘉靖帝:啊???神女啊您睁眼看看,我才是您忠实都信徒啊!


    第 191 章


    【“朱厚照他是一个不怎么靠谱的皇帝, 小事不靠谱,大事也没有那么靠谱。”


    “他任人以自己的喜好为重,可是朝廷的大事仍然继续交给几位有能力的大臣身上, 当然, 比起那些会因为奸佞的谗言就杀害忠臣良将的无道昏君来比, 朱厚照自然不至于此。


    然而生而尊贵, 随心所欲的他一直是最任性的人,如果他不是皇帝, 那倒也是没什么, 偏偏他却是皇帝。


    他没有做什么大奸大恶的事情,如果朝臣和他相安无事, 他也不会为难臣子们,可是劝谏皇帝本就是臣子的本分之一,如此又怎么可能没有冲突呢。”


    “但是他对不喜冒犯他的臣子却也没有重惩,克制在一个度上,所以朝政没有乱,百姓依然保持以往的生活,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


    “朱厚照其实打小就很聪明,什么都东西一学就会,但是他的父亲是皇帝, 身体弱又要忙着国事, 他的母亲要照顾他的父亲,他们都很爱这个唯一的孩子,但是陪在朱厚照身上最多的依然还是近侍。


    宦官干政是历朝历代都免不了的问题,哪怕到了明朝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朝代, 史书也写下那些种种,但是感情是难以控制的, 身边的太监和你一起长大,对你各种好,哪怕这种好是有目的的,甚至不是好意的,可是小孩子哪里懂呢。”


    “他只知道,这些太监是他的玩伴,也是最忠心他的人,所以一直纵然着。”


    “在朱厚照当上皇帝之后,他身边的八个太监成为名震朝野的八虎,他们横行无忌,利用皇帝的宠爱,肆意排挤反对他们的大臣。


    群臣想要除掉八虎,但刘瑾在皇帝面前哭诉使朱厚照心软了下来,第二天他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当时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但是朱厚照却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领头人,只好做罢。


    当然,不能说这里面没有点政治斗争,毕竟老臣喜欢对他指手画脚,朱厚照想要话语权,总要拿几个开刀。


    依照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厚照的权势还是很大的,称得上实权皇帝,哪怕不在宫里待着,每日的奏折也要送到他手上。


    他想御驾亲征,哪怕群臣举例土木堡之变劝阻,也不能阻止他,这些都是权势的象征。


    能成功压下一众老臣,朱厚照显而易见的聪明和与生俱来的政治天赋。


    但是这份天赋他从来没有善加利用,而是肆意妄为,用来各种玩乐。”


    “不知道是不是打小在宫里长大没见过世面,所以后来朱厚照总是往民间跑,还乐中各种角色扮演,兴趣爱好不可谓不广泛。


    “而他能到处跑,也多亏八虎的遮掩,也就不怪朱厚照更加宠幸他们了。”】


    朱元璋脸色沉了下来,“朕不是说贵过不许宦官指染朝政吗?又是哪个兔崽子起的头。”


    朱棣眨眨眼,不知道吖!


    明成祖朱棣面不改色,压根没有联想那么多,宦官干政跟他有关系吗?什么,你说三宝,三宝是个好臣子,不要侮辱他!


    朱佑面色阴沉,“好一个八虎,好威风凛凛。”


    太子朱厚照眨眨眼,立刻机智道:“父皇,我错了,不应该放纵他们几个,以后一定改,您就别和他们计较啦。”


    朱佑气笑,“我不和他们计较,我和你计较。”他气得忘记自称了,但也可以看出父子之间的亲昵。


    “好的不学坏的学,朕今天非要罚一罚你。”他看来看去,抽出剑扔一边,拿着剑鞘就狠狠打了朱厚照好几下。


    朱厚照本来想躲,但是看见他爹苍白的脸色,又乖乖站好,算了,打就打吧,反正他身体好,别气坏他爹。


    朱佑就这么个独子,哪里真的舍得下狠手,他长长叹气,“你也没有个兄弟,若非如此,便让你想做什么做什么。”


    “可是,你是太子,是父皇唯一的子嗣,如果你不当皇帝,宗室谁能容得下你呢?”


    朱佑摸了摸朱厚照的脑袋,无奈道:“无论宗室谁当了皇帝,都不会允许你活下来,因为你代表正统,会有无数人利用你,哪怕最开始皇帝能容得下你,可是他能不猜忌,能不把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吗?”


    “不是父皇不肯让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是天下人不容许。”


    “厚照,你答应父皇,要成为皇帝,做一个好皇帝,好嘛?”


    朱厚照抿嘴,“我知道的。”从出生起他就是太子,他一直都知道自己以后是要做皇帝,真的不做皇帝他反而要不知所措。


    做个好皇帝吗?他暗暗嘀咕,不知道有没有挑战性。


    【“朱厚照为什么那么信重八虎呢?这首先是因为他们从小陪伴照顾他长大,以他的喜好为喜好,不断讨好他。


    也是因为宦官一向是皇帝手里的利剑,虽然可能伤己,但更多的时候是他的手中利器,为他做他想做的事情。”


    “在朱厚照的父母顾及不到的时候,还年幼的朱厚照就被刘瑾等人带着完乐,移了性情,他们每天都进献鹰犬、歌舞、角抵等戏,供朱厚照玩乐,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


    “后来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照成为了皇帝,这时候他的权势更大了,太监们也就更用力的讨好他,并且利用朱厚照获取权势。”


    “朱厚照算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太监的优势,所以他们不容易打死,也是其他人的优势,朱厚照不会轻易对那些跟着他爹的老臣做什么。”


    “但怎么说呢,朱厚照什么都喜欢,就是不喜欢做皇帝,也许是因为唾手可得,也许的天性如此,但反正就是不喜欢就对了。


    他在后宫中设置民间的市集,让宫女太监扮演百姓,一应的茶馆、妓院应有尽有,宫里玩腻了又在民间玩,还给自己封了个镇国公的官职,在宫外重修了豹房,日夜不休的寻乐。


    他想要效仿先祖朱元璋朱棣,自己领兵打仗,于是给自己取名朱寿,自封大将军。


    在朱厚照的人生中,除了玩乐,他很少有这样执着的时候,由此看出他确实真的对打仗感兴趣。


    这大概是他第一件想认真做好的正事,而他业表现出来极好的天赋,就如同前面说的,首战就获得胜利。”


    “不过,当皇帝和打仗并不冲突,历史上也有不少御驾亲征的皇帝,国事打仗两不耽误。”李一一本正经的建议道:“是在不行还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学哦朱寿大将军。”】


    朱厚照露出一丝疑惑之色。


    【“学学朱棣啊,生个太子,让他坐镇后方打理朝政,自己就可以御驾亲征啦。”】


    朱元璋面色不善的的看向朱棣,朱棣连连摆手,“我不知道啊。”


    朱元璋朝他砸了个果子,“你什么都不知道,还有什么知道。”


    朱棣接住果子,擦了擦就咬了一口,嗯不错,很甜呢。


    第 192 章


    明成祖朱棣不以为然, 并且很得意的笑了。


    他这个大胖儿子虽然不像他,但是论处理政务,那确实是一把好手, 若不是大胖儿子, 他还真不敢放心那么随便浪, 说句不好听的, 以胖儿子对朝政的熟稔程度,他前脚在前脚完蛋, 胖儿子后脚就可以登基称帝, 平稳的连过度的时间都不需要。


    作为一个皇帝,他可以很自豪的表示, 他没有乱来,他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对得起他爹一手打下来的天下,无论是文治武功他都样样出色,哪怕是太子不那么令他满意,但也是个守成之君,是个合格的继承人。


    他有功绩,继承人也培养好了,去打打仗怎么啦!


    朱高炽:要这么说也不算不对, 先后六次监国, 摄理朝政十年听起来似乎很威风,反正对弟弟说让他当太子的不是亲爹你?


    明仁宗的征北大将军朱棣:咳咳咳,这叫策略,策略懂不懂。


    【“朱厚照大概就是富n代里面的玩咖, 别的不说,玩乐的本事是一等一。


    这么爱玩的他碰见喜欢对他从头到脚的管教的朝臣, 怎么可能喜欢的起来呢?”


    “以前他爹在时,他没有任何压力。什么学习压力生存危机,通通没有,大家所知道皇家没有小孩,皇子公主们都早熟等待定律在朱厚照身上压根无效。


    是嫡长子也是独子的身份,注定他爹不会猜忌他,反而会更加疼爱。


    当大臣们给他制定各种条条框框的时候,也就可想而知这些玩意的结局了,朱厚照怎么可能喜欢这些东西呢?”


    “史书对于朱厚照的评价普遍都不高,但是他被称为明武宗,历史上凡是以武字为庙号的皇帝就没有一个是善茬,周武王姬发、秦武王嬴荡、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北朝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唐太祖武帝李克用、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可以说凡是带武字的皇帝,不管名声如何,功绩能力都是不缺的,哪怕后期那些听起来不如前面的,但是比起历史上那是碌碌无为的平庸皇帝,那也称得上有作为了。”


    “而且武和文一向又相互照应,哪怕古代更看重文,但是不代表就能忽略武。由此观之,朱厚照并没有后来人们说的那么不堪。”


    “朱厚照在位期间,有应州大捷,也平定了宁王和安化王之乱,地位稳固如山,如果没有英年早逝,实在没有什么能动摇他地位的。


    “他对当皇帝不上心,他似乎荒唐又好笑,他好玩也任性至极,但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聪明的,并且具有能力的皇帝。”


    “他荒唐的一面引人注目,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他能吟诗作画,且精通音律,“作诗挥笔辄就,曾不构思” ,并“能自度曲,被歌声”“善绘神像,有设色钟馗小幅颇佳”。


    他通晓藏语,精通佛教经典和梵语,能亲自披僧衣与藏僧诵经演法,史载“佛经、梵语无不通晓”。


    他还精通回文、蒙古语等。


    他博才多艺,外语天赋极佳,有悟性,可就这样他还有敏锐的政治天赋,有卓越的军事才华。”


    “如果不是对当皇帝没有兴趣,也许他真的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皇帝。”】


    朱厚照躺在虎皮大椅上,看着天空,皇帝啊,他父皇那么早就没了,有几分原因是因为忙着繁杂的国事,本来身体就没有多好,还多死多虑,不爱惜身体,不出问题才奇怪。


    像他这样随便想做什么就什么不好吗?


    他低沉了好一会儿,有点想念父皇母后了。


    都说皇家先论君臣再论父子,可是于他而言,更多时候是父子。


    天幕说的不错,他一直很任性,因为他有爹啊,无论他做什么,父皇都会保护他的。


    可是,现在父皇不在了……


    这个皇位,大抵是他留给他最珍贵的东西吧。


    朱厚照突然觉得很委屈,可是又很心虚,父皇要是知道他早早就死了,还没有个继承人会不会被他气炸尸啊?


    他也不想啊,他就是想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已嘛。


    今天的朱厚照忆及他爹,终于有点反省自己了。


    他挠挠头,怎么当个好皇帝啊。


    他问群臣,群臣激动了,皇帝终于要学好了吗?


    王守仁对皇帝是头疼久亦,他爹总说他跳脱狂妄喜欢乱来,那是没有碰见他们这位陛下,可比他胡来多了。


    现在皇帝想要做个好皇帝,机会啊。他立刻泼墨挥毫,写下满满一大篇奏章,奏章引经据典之余,又不会太死板,至少能让皇帝这个性子看得下去。


    李东阳则举例历朝历代的明君能君事迹,以此来劝谏皇帝。


    总之,大好的机会,还抓不住那他们就是白给了。


    【“朱厚照的性子和一般人不太一样,劝学是很有必要,但是太死板的给他立各种规矩那只会起反效果,还是要因人而异。


    希望他明白,不管做什么都是要一定的知识水平支撑着,吴下阿蒙听过没有?


    吕蒙在个武将,但是因为出身没有什么机会读书,胸无点墨。孙权说希望武将们多读书,吕蒙本来不以为然。


    但是看见孙权哪怕政务再繁忙也要留出读书的时间,不禁动容,读起书来。


    后来有一天鲁肃去找吕蒙商量事情,谈论过程中非常以前那个胸无点墨的吕蒙居然不见了,于是感叹道:已非吴下阿蒙了。


    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想想,要是吕蒙不读书能进步吗?不进步能成为后来的东吴大都督吗?孙权能放心把一国军事大权交给一个文盲吗?那必须不能啊!“】


    朱厚照听得津津有味,他喜欢听这种故事,吕蒙……以前但是关注得不多,他对周瑜更有印象,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啊。


    读书,那确实还是有必要的啊?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同样的,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支撑,哪怕给自己封了大将军,底下的士兵不认同你,你也自己自嗨而已啊。


    天赋可以让你获得一两次胜利,但绝不会次次都让你靠天赋来过关,如果学习无用,为什么千百年来大家都重视学习,那些军书就更没必要重视了。


    而打仗从来不单单就是打仗,也关乎政治经济等,所以啊,要想能打仗,好好打仗,就要先学习,当个好皇帝,才能好好打仗。“致力绕晕朱厚照的李一扯道。】


    朱厚照:言而总之,总而言之,你就直接说让我放个好皇帝就是了……


    机智的正德皇帝陛下撇嘴,然后觉得还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的。


    “算了,以后再玩吧。”他嘀咕道,但脸上却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总不好以后见了他爹没办法交代吧。


    他也长大成人了好吧。


    第 193 章


    【“说起来, 朱厚照对于海外的时候也很感兴趣,他亲自接见的葡萄牙使者,并向随行使者火者亚三学习葡萄牙语, 作为了解欧罗巴的媒介。


    在明朝将海禁作为基本国策的情况下, 朱厚照又一次显出他的叛逆。


    说起来, 我觉得相比其他明朝皇帝, 朱厚照也更符合大海的冒险精神,而事实上他对于海贸也更加的宽容。当然, 因为死的早, 他的政治倾向是什么也就不得而知了。“】


    大海啊。朱厚照心神一动,突然就是很感兴趣了, 大海宽广无限,征服起来岂不是更爽快?


    他顿时心动了。


    【“哪怕是千年后人类也没有征服大海,天灾无情,海浪无情,建议别作死。”李一诚恳道:“明朝皇帝易溶于水啊,正德皇帝陛下啊,想想你掉水后才病死的,千万别想开,咱们迷信一下下好吧。”】


    啥叫明朝皇帝易溶于水啊?朱棣头冒小问号。


    朱厚照张了张嘴巴, 最后吐出一句话:“那还好, 我差点以为是淹死的呢,那也太丢人了吧。”


    大臣们纷纷翻白眼,这是重点吗?


    【“说到朱厚照的死这还是很有必要提一下的。


    朱厚照的死因很意外,是落水后病死的。


    正德十五年, 他南游北返时,路过清江浦自驾小船在积水池中捕鱼, 不慎船翻了,落水后着凉受惊,自此就生起病来。


    正德十六年回北京,不久后驾崩。”


    “虽然说古代风寒是会死人的,但是一个已经成年的健健康康的大男人,又有全天下最好的医疗团队居然还这么简单就死了,就令人纳闷了。


    尤其是到明朝,已经是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的时期,医学也比前面的朝代要先进才是,能进太医院的太医那更是天下一等一的高明大夫了,就这样居然真的病死了,也难怪大家都喜欢阴谋论,尤其是还有他爹前车之鉴。“】


    朱佑缓缓打出一个问号,难道他和儿子的死有什么内情?


    朱厚照下意识皱眉,想起他爹,忍不住皱眉。


    此刻,朱元璋的脸色隐藏在阴影下,让人看不情情况,他缓缓露出一个狰狞的笑容,“谋害皇帝?”给他们百八十个胆子了???


    朱棣也纳闷,“这也不是王朝末年吧。”才敢随随便便谋害皇帝。


    “就你话多。”朱元璋顿时横眉冷对。


    朱棣顿时蹭蹭跑他哥身后,切不说话就不说话,不稀罕!


    【“为什么说朱佑也死的莫明其妙呢?


    史料是这么记载的:‘司护监太监张瑜、掌太医院事右通政施钦院判刘文泰、御医高廷和等有罪下狱。’


    这之所以下狱,不是因为没有治好皇帝,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初,先帝以祷雨斋戒,偶感风寒,命瑜与太医院议方药,瑜私于文泰、廷和,不请诊视,辄用药以进,继与钦及院判方叔和医士徐昊等进药,皆与证毕。先帝遂弥留。弗与。’


    什么意思呢?


    孝宗因为斋戒感染风寒后,太医刘文泰、高廷和并没有当面诊视,御药房太监张瑜只是给天幕形容了一下病情,他们就开了副药让明孝宗服下。”


    “我去,你家看病不用望闻问切一下就直接开药方这合理吗?放现代医学那么发达都不合理,何况古代,治的还是皇帝,这是九族都不放心上了吧?”】


    朱厚照脸色沉了下去,现在一想起这件事他依然很生气。


    朱佑算是很宽容的皇帝了,可是此刻也发怒了,这太医院不清理一遍是不行了。


    【“不只是朱佑朱厚照,再往上朱见深也是差不多糊涂病死的。


    《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三》记载:庚辰,上不豫不视朝,敕文武群臣曰:“朕偶患泄泻虽止,气体尚弱。欲调理数日,暂免视朝。其日行政务并谢恩见辞者,皆具奏以闻。”


    此后连着三天朱见深都没有上朝。


    十七日的时候朱见深告诉群臣自己病情已经好转,考虑到朝政不可久废,让文武百官每日到文华殿朝见皇太子。


    之后又三天皇帝没有视朝,要知道朱见深“临御二十四年,未尝一日不视朝”,如今罕见地连续八日缺席早朝,自然令大臣们忧心不已。


    然而没想到的是,在二十一日的时候,朱见深突然病危,当时紧急召皇太子朱佑到宫中,让其准备即位。第二天朱见深就驾崩了。


    而在朱佑登基后,礼科给事中韩重上疏,指出太医院掌院事、通政使刘文泰“投剂乖方,致殒宪宗”,希望皇帝陛下能将其“明正典刑“。


    这里说的是韩重认为朱见深之死,根源在于庸医误诊。


    但是最终朱佑只是将刘文泰降为太医院院判,只是降职处理哦,是不是很宽宏大量,刘文泰不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也得尽心尽力的在接下来的日子给朱佑看病吧?


    结果,多年后朱佑自己后同样在刘文泰的治疗下病死了,因为刘文泰还有其他太医没有问诊就开病方,草草了事。


    就……一次两次都是疏忽大意吗?”


    “所以说后世阴谋论不是没有道理的,假如有阴谋,那么太医院肯定少不了被动手脚;


    假如没有阴谋,那么这问题更大了,这太医院是多无能,庸医也太多了吧?


    建议皇帝们多注重发展医术吧,不为万民着想,也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吧?


    想想自己生病了命可就在太医手里,要是他们学艺不精,呵呵,明朝几位皇帝就是前车之鉴。”


    “通过明朝三位皇帝就可以看出来发展医术是很有必要性的吧。”李一得出结论,阴谋不阴谋的她一个n年后的人怎么知道,就不乱猜了,但是趁机让掌权者们发展医学是真的很有必要。】


    明朝皇帝们一边阴谋论,一边琢磨如何提高医学进步。


    妈蛋,连着三个皇帝都被治死了,还都是比较寻常的病症,这谁敢不上心啊,指不定还有只是天幕没有说而已。


    “医学吗?”嬴政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提高寿命。


    不管能不能延寿,但是想要处理庞大的政务就要一个好身体就要好的医师,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刘彻就不一样了,他直接猜测道:“也不知道这三个皇帝的朝政局势如何,这没阴谋朕不信啊。”别问为什么,问就是直觉!毕竟皇帝都有被害妄想症


    朱元璋磨牙了。


    朱元璋看向满朝文武了。


    朱元璋开口了,他淡淡道:“着令太医院自查,并重新考核。”诏令似乎很平淡,但是熟悉他的行事风格的儿子们和大臣们已经感觉到风雨欲来。


    尽管这不是洪武一朝的事情,但是显然几乎明朝皇帝的遭遇已经让这位戎马天下的开国皇帝心生警惕了。


    从重处理!毕竟推进医学发展!朱家皇帝们在这一点上都展现了默契,毕竟关乎的是他们自己的小命,这谁能不上心。


    第 194 章


    【“本期直播也已经走到尾声啦, 我选择这几位富有争议性的人物为代表做成这一期直播,或许他们不是最出彩的,但是却很值得一说。


    我欣赏武安君白起, 也惋惜秦相李斯, 他们是构筑大秦帝国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我曾为千古第一神勇的项羽而心折, 也为他对大秦帝国的破坏而愤怒;


    我既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也不喜董仲舒的一些言论,然而无论如何, 儒家是构成华夏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是华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也希望他是指引人们走向更正确的方向;


    我为胡人屠刀下的同胞而哀泣, 于是也就对这位武悼天王多了一分怜惜;


    我曾赞叹唐朝诗人笔下辉煌繁荣的大唐盛世,于是也就越发痛恨毁了这一切的唐玄宗;


    我敬佩变法者王安石那一往无前、百死不悔的精神,当然,也很喜欢他的诗词歌赋;


    我对皇帝中的异类,热衷做大将军的明武宗很感兴趣,也恨其不争气。“李一历数本期直播的八位人物,脸上也是时喜时怒。


    “他们是圣也是魔,世间的诽誉加诸于一身,可千百年来, 他们的名字依然流传于人们的口中, 他们的事迹记载于史书上,翻开史书,他们也是极其耀眼的一群人。


    我欣赏过他们,也要其叹息, 为其愤怒,历史已经走过, 但是当下还在,希望大家能走出不同的、更加美好的道路。“】


    王安石心头一跳,直播要结束了,那么,会是奖励还是惩罚呢?


    董仲舒捂着小心脏,感觉心眼都要跳到嗓子了,奖励,奖励,一定要是奖励!


    这倒不是他贪图这个奖励,而是,要是惩罚,他以后还怎么立足啊?


    【“好了,不得不说的历史名人系列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随着李一话音落下,天幕开始光芒大作,所有人都很熟悉这一幕了,都知道奖励和惩罚来了。


    但,这一次天幕闪烁的比较久……


    刘彻眨眨眼,“这速度怎么好像变慢了。”


    卫青点头,“确实。”


    就在这时,只见天幕出现新的变化,一行行字在天幕上浮现。


    【“经检测,本期直播人物争议较大,功德罪孽都极其多,善恶分开结算。】


    【已为八位历史名人打开现代物品商城,各位可以自行选择三种奖励,一经决定,不得更改。】


    【已为八位历史名人打开相关历史人物时空通道,请自行决定是否惩戒。】


    就在大家还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天幕直接分裂成八个直播间。


    董仲舒为难的看着出现在他面前的小屏幕,上面赫然有两条信息。


    【商城功能已打开,您有三次兑换机会。】


    【孔子对您发起会面请求,是否同意?同意/延迟】


    董仲舒对商城蠢蠢欲动,但是孔子这是能说不见就不见的吗?


    但是根据天幕说的奖励和惩罚,以及后世对儒家的看法,董仲舒估摸着,孔老夫子来者不善啊。


    他看向天幕分裂出来的八个小一点的屏幕,忍不住皱了皱眉,若是真的在全天下面前被孔老夫子否定他的儒学,那么他的一切都会被毁了。


    董仲舒又看向商城,心思一动,然后胸有成竹的选择同意见面,一条时空通道在他面前缓缓打开。


    孔子很高大,哪怕一把年纪了,依然看得出来其年轻时候的风采,绝对是一个孔武有力的老头。


    至少,后世的儒生看着头顶上标着大大的孔子两个人的高大威猛老头都难以置信,不敢想象这就是他们所推崇备至的至圣先师。


    程咬金发自内心的感叹,“这孔子和咱打起来,不知道谁胜谁负啊?”


    孔颖达眼皮一跳,他狠狠的瞪了程咬金一眼,然后板起脸道:“我儒家习六艺,以剑为君子配器,夫子略懂武艺,也是正常的。”什么打不打的,粗俗!


    程咬金嘟囔道:“那看起来可不只是略懂。”尉迟恭赞同的点头。


    孔颖达撸起袖子就要喷他们。


    程咬金也撸起袖子,来啊来啊,谁怕谁。


    房玄龄无语的看了看他们,幼稚,他的目光专向天空,只见头顶孔子两字的老者和头顶董仲舒三个字的中年男子相遇了这,可真是历史性的会面。


    孔子上下打量一下董仲舒,确认问道:“你就是董生?”天幕说的让他背了不少黑锅的小兔崽子?


    董仲舒面露轻柔的笑容,亲切的伸手就要来搀扶孔子,额,虽然孔子大概不需要,但是没关系,董仲舒觉得他需要就好,然后一边颔首,道:“小子不才正是。”


    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孔子也点头,没错就行,他抬手搭上董仲舒的手,下一秒紧紧捏住董仲舒的手腕,然后另一只手拿起剑,也不拔剑,剑鞘一转身,抬手就往董仲舒身上抽。


    “啊——”董仲舒下意识痛叫出声,下意识想抽回手,却被一股巨大的蛮力死死拉住,抽不开手,紧接着那剑鞘就一下又一下的落在他身上,看得出来夫子是真的没打算手下留情。


    董仲舒欲哭无泪,他垂死挣扎道:“学生有话要说。”


    “等着。”孔子冷笑,让老子背锅,让儒家声名狼藉的时候怎么不见你站出来有话说?儒家最后会变成那个样子自然不是一人之错,但绝对是这董仲舒开的好头!


    董仲舒诚恳道:“夫子,天幕允我三件宝物,学生想请夫子帮学生参考一番。”这个参考过程中,有好处大家一起分嘛,毕竟夫子还要在乱世传道,多不容易啊。


    孔子顿了顿,抬手又狠狠抽了他三下,才慢条斯理道:“应有之义。”董仲舒抽了抽嘴角,他先整理一下自己的形象,然后拿出一本书,“时事易移,这是学生根据如今大汉的情况所加以修改撰写的一些小建议,想请夫子为学生板正一番。”


    孔子深深的看了他一眼,学说是一件慎重的事情,尤其后世儒家掌权,视他为儒家至圣,他的一举一动对儒家的影响都是非凡的。


    董仲舒打得自然是利用他的名义的注意,但凡他多看两眼,都能打着他承认的名义推广他的理论。


    可是,孔子垂眸,没有他的,原来的历史,董仲舒不也成功做到了吗?


    而现在,他反而有了插手的机会,何况,这确实是一名诚心向学的儒家学子。


    当年他广开大门,讲学收徒,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难道现在就要拒绝一名求教的学子吗?


    他也许还可以做点什么。孔子缓缓接过书,爱惜的摸了摸,这就是纸张装订成的书本啊。


    好,先稳住夫子了。董仲舒笑眯眯的请夫子落座。


    后世儒生先是‘呜呜夫子怎么那么恐怖’,然后是羡慕嫉妒‘他居然能得夫子亲自教导!!!’


    “好一个能屈能伸的董仲舒。”汉武帝晒笑,然后兴致勃勃的道:“这么说孔子真的来了,朕是不是可以宣他来一见。”


    从一个宣字,就可以看出这位皇帝陛下的霸气,这要是换了其他皇帝,不得亲自礼贤下士,登门拜访。


    卫青笑了笑,“天外来客,想来孔老夫子不能久留。”


    那倒也是。刘彻也就是一时兴起,转头就抛之脑后。


    白起看着小屏幕【秦始皇对您发起会面请求,是否同意?同意/延迟】然后毫不犹豫的同意。


    他一生为秦国厮杀征战,有生之年能知道秦国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已然无憾。


    如今能见一见那位雄才伟略的天下之主,未来的大秦皇帝陛下,那也不错。


    至于李斯,额之前天幕讲胡亥的时候已经被罚过一次,所以这次秦始皇也没有再对他做什么。


    “卿便静思己过吧。”嬴政冷淡的嗓音从王座上传来。


    李斯暗暗松了口气,却也自觉好笑,他又不是不知道陛下是什么样的人。


    王安石见到了张居正,两个前后朝代的变法者一见如故,互相探讨借鉴,完善自己的措施。


    项羽见到了项燕,祖孙俩只是温情的说说话,历史早已告诉他们最终的结局,大秦一统是注定的,项燕也不过是螳臂当车,但是他希望他的孙子不要步他的后尘。


    项燕拍了拍项羽的肩膀,“放下一切也没有关系,不用再背负楚国的一切,祖父会为国战的最后一刻,所以你们不欠楚国了。”投降秦国也好,和后来的大汉混也不错,让项氏一族去过上新生活吧。


    项羽只是摇摇头,没有说什么。


    朱厚照兴致勃勃的看着自己渴望效仿的祖宗永乐大帝,眼睛发光,然后被狠狠揍了一顿。


    “让你不学好,让你乱来,欠抽的小兔崽子。”


    朱厚照左闪右避,手脚灵活,这对隔了几代的祖孙在大殿上就上演一出他追他逃他插翅难逃。


    看直播的朱元璋:两个丢人现眼的小兔崽子都欠抽!


    而唐玄宗李隆基,嗯,他迎来他的偶像唐太宗陛下。


    唐太宗冷冷的瞪着他,“现在什么年号?”


    李隆基压力山大,“开元。”


    “立太子,写下退位诏书,开元二十五年退位,交付群臣。”李世民不容置疑道。


    李隆基看着群臣激动的拥着太宗皇帝,满心悲愤,他都说要改了。


    ……最后他还是胳膊拗不过大腿,留下加盖太宗印章的未来退位诏书。


    有这封诏书,未来太子也就能名正言顺的请他爹下台了。


    满朝文武心情复杂的看着这一幕,他们不是不爱戴现在的陛下,可是未来……实在太恐怖了,陛下到了时间退位也好,大家不用担心受怕,陛下也能歇息歇息,想怎么享受就怎么享受。


    “朕会托天幕盯着你的。”李世民又抽了他一顿,临走前扔下这句话才走。


    不过得到这么温和待遇的也就开元时期的唐玄宗,如果是天宝年间,太宗陛下直接拉起人马把人干掉然后废帝,再把江山交给新君,好生教导了一番。


    第 195 章


    【“恭喜宿主完成本期直播, 本次直播人气评级为A,获得3.6亿人气值,系统奖励八千万积分, 抽奖十次, 希望宿主再接再厉。”】


    李一掐指一算, 扣掉给历史名人的奖励和惩罚所需的80%, 本次直播奖励的积分还剩八千八百万,加上她原先还存着的积分, 本来有四亿, 但是因为购买她修炼所需要的资源,现在全部加起来她的积分只有四亿六千万了。


    李一不由感慨, 可真是不容易啊,攒到现在才终于攒够了两颗长生丹的份。


    一粒长生不老丹在系统商城售价两亿积分,最开始李一是看一眼就关闭商城的,不敢再看的,没想到现在都能买两颗了。


    她砸了咂嘴巴,不过也不够给陛下们,还差一颗呢。


    而且李一有点犹豫,真的要把积分拿来买长生不老丹吗?一颗丹药受益的只有一个人,可是陛下们和他们的帝国是不可分缺的。


    用来买功法灵脉, 让他们的世界也能修炼才更好吧?


    功法各种等级都有, 倒是不缺,而最顶尖的极品功法要一亿,而一条可以蕴养世界灵气的极品灵脉要一亿五千万,所以拿来买长生不老丹是真的不划算啊!


    李一扭捏的想, 始皇帝陛下更想要哪个?


    虽然爱陛下,但是她也爱先辈们, 她希望每一个时代华夏都是最吊的!希望那些无论再艰难也要努力活着的百姓们能过得更好。


    都说百姓愚昧,可是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做一个抬头挺胸的人。


    吧长生丹换灵脉功法各种资源,给全天下百姓一个机会?她疯狂心动的想。


    她想起自己最开始的心愿:给政哥一颗长生不老药。


    她忧郁了,现在好像不能实现了?


    纠结了老半天,李一决定先抛脑后,选起送这次的礼物。


    “朱寿大将军来瓶灵水,再来瓶百病全消丹吧,明朝皇帝的小命真是没啥保障。


    武安君那必须兵书送上啊,也来颗百病全消丹,活久点就能看政哥长大了。


    王安石那就来本历代变革之路吧,对了,灵水也来一瓶,喝了身体健康,有益延年益寿。


    李斯,嗯,李斯感觉啥也不需要,要不是他自己作死,哪里会结局惨淡,本来都已经功成名就,成为一代传说了。


    算了,看在政哥的份上送瓶灵水好了,毕竟还要他给政哥996呢,还是得保重一下身体。


    李隆基,给瓶醒神丹好了,希望这一次不要再被迷了心窍。


    董仲舒,那就让他做百八十个噩梦好了嘿嘿,再送瓶灵水,希望他能更好的享受噩梦,每天一觉睡醒也精神棒棒哒。


    项羽,除了楚国灭亡和败给刘邦,也没有什么遗憾啊,奈何咱可是秦粉也可以是汉粉,就不是楚粉。


    给本华夏通史,好好学学历史吧。


    冉闵,给本练兵法好了,自己强大也要军队强大才能有作为……“李一一边思索,一边把要的东西加进购物车。


    买了礼物送出去后,李一就来思考下一期的直播了。


    这个她已经想好了,毕竟她想做的直播内容也没几期了。


    “就来个《明君系列》好了,明君就该多夸夸,让同行多学习学习。”李一开始勾人员名单。


    “首先,古代说到明君,那最早的标杆必须得是咱们白莲花啊,刘恒必须有。


    都说到白莲花,那黑莲花不得一起上,李治加上加上。


    黑白莲花yyds好吧!


    女帝放女子组,凑个女性帝王将相篇好了。


    然后隋文帝加上,一代开国之君还是很有必要讲一讲,古代大一统王朝也就那么几个。


    赵匡胤加上,毕竟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宋祖嘛,知名度还是杠杠的。


    文武双全,咱马上皇帝明太宗也需要有牌面啊,朱棣冲冲冲!


    唔,差不多就这些吧。“李一把几位大佬都勾上,这几位在整个华夏史都可以竞争皇帝前十的人物了。


    李一犹豫一下,最后又加上一个名字。


    “大汉棋圣,一位被长期低估的皇帝,他不配吗?我觉得还是挺配的。”嗯,主要也不知道他能放哪个系列了,所以就和他爹凑一起吧。


    毕竟,文景之治中可少不了景啊,不然怎么不叫文帝之治,而是叫文景之治呢?


    看着这份堪称豪华的下期直播名单,李一很满意的点头。


    虽然她隔三差五就会讲点冷门的人物,但是不代表她不喜欢热门人物,其实她喜欢的大部分都是热门人物来着,比如咱们龙凤猪三人组。


    在李一美滋滋的想那些皇帝的风云事迹时,系统滴滴响了。


    【系统将进行为其三天的升级,请宿主自行备案,好好修炼。】


    李一先喜后怒,“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干嘛一副对小孩说话的语气。


    就很气气……


    系统才不理她,通知完就闪去升级了。


    “不知道这一次有什么新变化。”李一露出兴致勃勃的笑容。


    而此时,收到礼物的人都很惊喜,毕竟是天幕赠礼,不说东西好坏,至少代表某种特别的意义。


    天幕说他们的名声在后世诽誉俱全,可是终归更多的是被认可吗?


    送走孔老夫子的董仲舒终于松了口气,虽然他编写的新儒学体系被删减了不少,但是最核心的还是保留了。


    “让新的历史来证明一切吧。”


    白起心满意足的见到那位一统天下的秦帝,比他想象中更好。


    他想,他还是想活着,活更久,亲眼见证这个统一的过程。


    朱厚照被打得可惨了,然而眼里却燃起斗志的火焰,他和太宗皇帝陛下有一个约定。


    而他,会做给太宗陛下看的。


    王安石看着湛蓝的天空,露出一个满怀希冀的笑容,变法,他回来了。


    李斯想,这辈子他都不会掺和储位之事了,简直是梦魇!一辈子的黑历史!


    第 196 章


    【“叮咚, 系统3.0升级完毕。”


    “系统3.0新增功能如下:


    1.群里成员可以互相加好友,进行私聊;


    2.新增朋友赠礼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李一眼睛蹭蹭亮了起来, 诶诶, 那岂不是她可以少送一些后面朝代的东西给前面的朝代, 换成其他古代都没有的。


    李一不吝啬表达道:“那还不错耶, 系统你这个功能可以的,多来点这种实用的功能。”


    系统:那宿主就努力提高直播成绩。


    毕竟它升级要靠宿主的。


    李一嘿嘿傻笑。


    这说的, 难道是她不想努力吗?分明就是她实力不够嘛, 嘤。李一很有自知之明的想。


    在系统和李一每天互怼的吵吵闹闹的日子下,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很快又到了直播的日子。


    【“哈喽大家好,你们可可爱爱主播又来啦!


    自古皇帝多庸人,明君总是难得又稀少的,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明君系列》。


    《明君系列》中的皇帝每一个都可以说是真正流芳百世的明君,放眼华夏几百个皇帝中都能争一争皇帝前十那种。


    岁月不负苦心人,他们缔造无数历史,成就辉煌,至今为后人敬仰。


    我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推崇者,时光铭记他们的历史, 今时今日我们依然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明君!无数皇帝眼睛顿时亮了, 谁不想成为后人推崇备至的明君啊!


    明君!无数文臣武将也眼睛都亮了,自古明君配贤臣名将啊!嘿嘿,他们这些还没有出现名字是不是,嗯……


    明君!无数朝代的百姓也都关心这个问题, 谁不能生活在一个好皇帝治下啊。


    这年头,是过上平凡的小日子, 还是过上“刺激”的生活,真的很看皇帝老爷的!


    刘恒含蓄一笑,天幕也曾赞过他,他以为自己机会应该不小吧?


    刘启有些忐忑不安,但是他治下爆发过战乱,这感觉情形不太友好啊。


    朱棣难得正襟危坐,戳戳大胖儿子,“你爹我干得应该还不错吧?”


    朱高炽眨眨眼,乐了,他爹居然还会担心啊?


    不过安慰一下老父亲还是很有必要的,他点头,“当然,您文成武德是众所公认的。”


    朱棣给了大胖儿子一个赞赏的眼神,还是很会说话的嘛。


    李世民下意识握紧长孙皇后的手,他继位原来兢兢业业,想泰山封禅却顾惜民力,整天忍着魏征那个喷子,不就是为了证明他当皇帝才是最合适的吗?


    当年之事,他有所悔,也许手段可以更温和一些,但是争夺皇帝的事情——他没有错!


    虽然天幕的喜爱已经表明很多东西,但是没有尘埃落定还是会担忧……


    刘彻脸色有点捉摸不定,儒生天天骂他穷兵黩武,这后世儒生掌握权利,他的名声真的能好吗?


    他问卫青:“大将军,你说朕是明君吗?”


    卫青毫不迟疑道:“陛下当然是明君!”陛下有雄才伟略,心怀壮志,不惜兵戈,横扫匈奴,使大汉一扫几代被匈奴欺凌之耻辱,谁敢说陛下不是明君?


    嬴政的面容隐在冕旒之后,让人看不清神情,但是他现在一点也不着急。


    他从不怀疑自己可以缔造一个前无古人的帝国伟业,因为他是始皇帝。


    所以他要做的也是千古一帝!


    【“华夏五千年历史,近五百个皇帝,可是能称得上有作为的已经很少,能被称为明君更是少之又少。


    他们是缔造文景之治的治世皇帝,他们是马上打天下,开辟新王朝的开国之君,他们是后继晚辈,却缔造宏大的王朝。


    历史是最公平的,你留下什么,它就回以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讲一讲在历史上留下非常浓厚一笔的几位皇帝吧。“】


    第 197 章


    【“大家知道在唐太宗之前最为人所称赞的明君是谁吗?”】


    李世民表示:这个答案我知道, 毕竟是他这时候最公认的皇帝典范。


    【“是汉文帝哦。”李没有故弄玄虚道:“如果放现代,汉文帝的名字确实没有那么响亮,但是在古代, 汉文帝是最为历代所推崇的治世明君。


    尽管在唐太宗之后, 大家就更为推崇唐太宗, 但是不可否认唐以前, 汉文帝才是世之典范。“】


    汉文帝倒是没有生气,只是感叹:“后世皇帝倒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是好事。”他温和道。


    若是皇帝能一个做得比一个好, 对国家对天下百姓都是好事, 只可惜这很难。


    唐太宗本人喜笑颜开,哎呀, 这多不好意思,汉文帝本人听着呢,咱还是可以委婉一点夸的嘿嘿。


    【“不过呢,在成为皇帝以前,汉文帝刘恒的存在感其实很低,事实上当时吕后掌权,忌惮刘家宗亲,所以低调做人确实很有必要。


    真的,这是一个好品质, 如果没有这份低调, 他还真未必会成为皇帝,说不定早就被咔咔了。”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


    刘邦死后, 惠帝登基,但真正掌握大权是吕后, 吕后掌权,那些冒犯她的后宫妃嫔被惩戒,而像薄姬这些低调恭敬的则被允许和儿子去就蕃。


    至此,刘恒就藩代地长达十五年,在这些年里,他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将代地治理的很好。


    他为人宽容平和,名声极好,但是在政治上始终保持低调,不参与刘吕之争。”


    “是以吕后死后,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为首,和皇孙刘章兄弟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之后考虑到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于是废掉小皇帝,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


    “关于这一点历史存在争议,并不难确定小皇帝就真的不是惠帝后代。”李一纠提了一句后,继续道:“陈平和周勃评估了诸王和外戚势力后,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而外戚不显的代王刘恒。”


    “由此,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之一汉文帝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有人说刘恒只是一个幸运儿罢了,但要我说,刘恒成为皇帝,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


    “首先,他是刘邦所剩的诸子中年纪最大的,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子了,在没有嫡子嫡孙的情况下,刘恒在名分上天然就占据优势。”


    “其次,当时作为铲除诸吕的主要势力之一刘章兄弟,按理说作为皇孙的他们自然也有资格,还有优势呢。


    但是陈平周勃等人觉得刘章兄弟的外戚势力不小,而且他们的外戚做人还嚣张,为了防止诸吕的情况再次发生,于是否定这一人选。”


    “刘襄刘章兄弟名分上不占据优势,又没有得到群臣拥戴,实力不足以武力夺娶帝位,是以被淘汰出局。”


    “而这时候刘恒就凸现出来了。


    在考虑皇帝人选,肯定是先从刘邦的儿子里面挑,而刘恒是最年长的,肯定最先考察他,但是这只是个资格,真正让陈平周勃心动的是刘恒的性格。”


    “就蕃后,刘恒在吕后治下尚且没有引起吕后的警惕,可想而知他这些年来有多么低调做人,而在代地保持的好名声,在这时候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群臣显然是希望未来的皇帝是一个仁爱温和的皇帝,而刘恒看起来似乎完美符合条件,此刻又有长子的身份,于是才终于顺理成章的被迎接回长安登基。”


    “刘恒做皇帝,那可以说是按照长幼有序,是更符合法理的,换作其他皇子皇孙,年纪不上不下的,不就很容易被人诟病吗?”


    李一想了想,举例道:“众所周知,朱元璋有一个很满意的太子,可是太子因病去世,这时候朱元璋是立儿子还是立孙子呢?


    我们都知道后来朱元璋选择孙子,这并不只是因为他爱屋及乌,也不是因为孙子有多么天资过人,更大原因是名分。


    太孙朱允炆是太子之长子,立他有理有据。


    可是儿子呢?还活着最年长的儿子朱元璋显然是不满意的,据说他当时有考虑过朱棣,可是最后放弃了,因为朱棣头顶还有兄长活着。


    立朱棣的话就只能是取贤取能,可是这对皇位传承是不利的,不稳定的,容易造成皇室内部厮杀。


    从古至今大家都讲究立嫡立长,到你这里反而立贤,好啊,有能者居之的话,我觉得我也行,我也上,那也不用治理国家,大家忙着内斗就行了。


    打天下才要冒险,守江山讲究是稳为上,所以哪怕朱允炆没有比儿子们出色,朱元璋还是毅然弃出色的儿子而选择看起来是守成之君资质的朱允炆。


    他帮朱允炆铺平道路,不指望这个孙子多么雄才大略,只要能守成就行。了,这个要求倒也不高,一般平庸君王大抵也勉强就那么过去了。


    可偏偏,朱元璋错估了他好大孙的大志向,上位没几年就成功把自己作死。“李一狠狠吐槽。


    不好意思,她就是朱棣粉,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间肯定无脑站朱棣。


    但是这些也确实事实,你朱允炆优势尽在,居然还能输,这……幸亏当时大明没有什么外敌,不然靠你岂不是要完蛋。】


    朱元璋抽了抽嘴角,傻逼孙子究竟做了啥,还能当皇帝几年还输给老四。


    太子无奈,他这个儿子,可能真的不是当皇帝的料。


    【“说回正题,总之,从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真的完全能看出两个人的资质差距,我不信能成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看不出来,可是他宁可舍弃出色的儿子,也要为了皇位传承的稳定选择平庸一点的孙子,就可以看出名分的重要性。


    而刘恒在此时,就是比其他人更有资格成为皇帝,因为他是刘邦诸子中最年长。


    前面庶长嫡长子还有刘邦一度想要易储的爱子三皇子全都死了,活到最后的刘恒可不就抢占先机了。


    所以说,刘恒继位,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更是理所当然,也是他常年累月留下的好名声加成。”


    “那么,突然天降大饼,喜当皇帝的刘恒表现如何呢?”


    “人在家中坐,帝位天上来的刘恒第一反应就是警惕陷阱。


    前面说了,刘恒性格低调谨慎,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不被卷入那些年风谲云诡的政治争斗中。


    所以使臣来请他去做皇帝,他当然懵逼又谨慎行事啦。


    这本来他安安分分地在自己的封地做自己的代王,和诛吕群臣也没有交情,怎么就请他去做皇帝呢?


    他拿不准,便让手下臣僚讨论可行性。


    属臣们也意见不同:代国郎中令张武等认为有诈,提议以有病不能前往为由推辞,以观察情况的变化;


    而中尉宋昌力排众议,认为刘氏江山稳固,不必有所顾虑。


    犹豫不定的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达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


    大横的意思就是卜卦人要马上即位做天王,将家族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夏启延续夏禹那样。


    于是,刘恒初步决定入京即位。


    其实,要说刘恒不想当皇帝那肯定不是,那可是皇帝耶,那么多人为其生为其死,以前是没机会,现在机会都在眼前,刘恒肯定也想争一争,哪怕心中依然犹疑,而卜卦说不定不过是个名义,给他闯一闯的勇气。


    当然,虽然决定要进京,但是刘恒这时候依然没有被惊喜冲昏头脑,他依然保持谨慎的行事作风。


    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先派舅舅薄昭到长安探听虚实。


    嗯,就是后来那个……“李一面露古怪之色,懂的都懂。


    “他真的“好爱”他舅舅,我哭死。”】


    噗。李世民没忍住笑出来,天幕怎么那么促狭。


    长孙皇后面露疑惑之色,他小声和长孙皇后说起这段典故,随后长孙皇后也哭笑不得,“没看出来,汉文帝也有这般无赖之举。”


    汉景帝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跟你祖父多学着点。”


    少年刘彻抽了抽嘴角,这风格不兼容吧。


    汉文帝面容自若,只是苦恼,他母后好不容易消气,现在只怕又被勾起伤心事,他又得重新哄老母亲了。


    【“要我说,论起四两拨千斤的水平,那还得是汉文帝,那手段那心机都是最顶尖的,这后世的皇帝学史也没有学进三分,不然怎么就没学到汉文帝这政治水平呢。”李一开群嘲了。】


    被群嘲的皇帝们:……你厉害你上啊!气.jpg


    汉文帝轻笑,倒是给他拉了不小仇恨,不过……庸人的嫉恨他从来不放心上。


    【“那么刘恒究竟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皇帝典范,为什么足以称为一代明君呢?让我们走进汉文帝小剧场吧。”】


    第 198 章


    【“刘恒是一个政治上的高手, 作为一个突然被推出来的皇帝,他本该受制于人,就算是成为傀儡皇帝也是半点不稀奇, 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他成为青史留名的汉文帝。


    文皇帝, 文是一个非常好的谥号, 有多好呢?据说曹**前对他的好儿子曹丕暗示要以文为谥号,可是曹丕自己也想要文, 所以就给他老子上了武字, 他自己成为魏文帝。


    而大名鼎鼎的隋文帝、唐太宗和明成祖也都是文皇帝,按说他们都称得上是马上皇帝, 武勋卓著,武字是更适合他们的,但实际上他们在文治方面同样出色,于是在他们死后,群臣予以最高的评价就是上了谥号——文皇帝。”


    “历来评价皇帝就是文治武功,在后人看来文武自然都是极好的,但因为华夏一贯更推崇的文治,所以文治也就是显得比武勋更加重要。


    当然,推崇文治也不是没道理, 毕竟治理国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百姓, 可是老是打仗,就要征兵,还要大量的钱粮,可是兵哪来?钱哪来?当然从百姓中来, 所以武功说起来是耀眼夺目,实际上是真的很劳民伤财, 百姓幸运指数不要说多高,别负了就不错了。”


    “历来以武功出名的皇帝治下,百姓大抵日子都很一般,而这就是降低他们评价的原因。”


    李一诚恳道:“建议还是要文武齐头并进啊,像唐太宗这样文武双全,才是士人和百姓最为推崇的皇帝,要不然整部古代史最为人所称赞的皇帝就是唐太宗了。”】


    汉武帝:哦天幕说我是武帝来着……岂有此理,他难得不如那李二不成!


    群不是白混的,至少刘彻就知道李世民在家排行第二。


    因为自创始皇再一次避开文武争论的嬴政抬了抬眼皮,压根无动于衷,他事情太多了,哪里管百姓怎么想。


    李世民压了压嘴角的笑意,没压住,于是干脆不忍了,笑得分外灿烂,这和说他是皇帝里面最厉害的那个也没有区别了吧哈哈哈。


    魏征嘴角微勾,不过还是提醒道:“陛下,您是皇帝,保持仪态。”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丧志,如此才能持之以恒,取得成功。


    李世民好心情道:“朕就高兴一下。”


    魏征闻言也就闭嘴了,好吧,其实他也很高兴,只是如果他也失了分寸,如何还能劝谏皇帝呢。


    不过,这种好消息还是值得让高兴的氛围持续一下的。


    【“当然,我必须要说,在我心里,始皇才是yyds!”李一义正严词的表明立场。】


    嬴政嘴角微勾,有一个无论什么时候都支持自己的小粉丝,感觉倒是不错。


    “啧,天幕这眼光不行啊。”李世民没被影响,反而吐槽。


    像他,承乾和青雀,手心手背的,哪个不爱呢?天幕还非要分个第一第二,啧这届的天幕不行啊。


    李一:呵呵然后手心手背互相残杀?就要政哥第一就要政哥第一就要政哥第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李世民:……


    【“当然,实在不行,打仗归打仗,这打完不用要点赔偿吗?知不知道百姓从军后,家里少了那么多人口,少赚了多少钱,又给国家少交了多少税啊?知不知道每一个战死的士兵都是国家珍贵的财富啊?知不知道为了大败你们国家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啊?这些损失不找对方要难道还要自己承担啊?”李一恨铁不成钢道。】


    对钱最敏感管钱的大佬们:……这说的可真TM太有道理了。


    汉武帝皱眉:“但是匈奴都是直接跑了,又不是投降,没办法要赔偿啊。”他的语气很是可惜,毕竟快穷疯了。


    【“要是没钱赔偿的,呵呵,人口就是最大的财富,抓战服,让他们干苦力,把百姓从各种徭役中解放出来。”李一幽幽道,语气很冷,她的同情心只对自己人,同情敌人那自己战死的同胞算什么。


    就说汉朝时期,还不是匈奴来打他们的,先撩者贱懂不懂啊!】


    “好粗俗。”坐在街上一个茶水摊的儒生缓缓吐出这句话,经过多期的直播,他已经知道精神开口发言,也知道这个天幕的性格,但是……“这么残暴的事情也能说得出口,实在有违道义。”


    “就是就是。”他同桌有人点头同意,表情不屑。


    隔壁桌顿时有人反驳:“跟敌人讲道义那不是搞笑吗?”


    “但既然对方已经败了,我等泱泱大国,如何能没有点气度。”


    “什么气度什么气度?百姓可以服役,俘虏怎么就不能干掉徭役活赎罪,难道我们的士兵就活该要死啊?呸!”


    被群攻的儒生脸色发黑,扔下几个铜币就要离开,走前他大放厥词道:“我羞与尔等为伍。”


    其他人好气又好笑,怎么哪里都有傻逼,嗯,还是天幕会形容。


    【“总之,”李一发现话题又跑了,连忙拉回来,“通过举例论证,我们可以得出文这个谥号是真的很牛逼就对了,而区区一个幸运儿,不说成为傀儡皇帝,大概也是个吉祥物,居然能获得这个谥号,那么他牛逼在哪里呢?”


    “这一切还要从他登基前开始说起。”】


    汉文帝一朝的臣子也不禁想起当年,不禁感叹,怎么早先就没有看出心机……嗯,看出陛下是如此英明神武呢?


    汉文帝笑意晏晏的跟看戏似的,仿佛天幕讲的主角不是他。


    【“还是代王的刘恒先让舅舅前去探路,而自己到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


    宋昌到达渭桥,便看见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迎接,于是他回报刘恒,刘恒才放心行进到达渭桥。


    群臣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


    太尉周勃进言说:“要求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宋昌说:“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则王者是无有私事的。”


    好家伙,他这么一说,周勃哪里还敢做什么小动作,只能直接跪着送上天子玉玺。”


    李一称赞道:“汉文帝是真的够谨慎的,凡事都三思而后行,几番让人探路是如此,防着京里这些臣子也是如此。”


    “倘若刘恒前面不注意真的私下见周勃,第一显得他们多亲密似的,第二要是周勃没有给玉玺却说给玉玺,百官信谁,这时候刘恒又还没有什么权利。


    而没有玉玺刘恒如何批奏折盖章,更别行使他的正当权利了。


    当然,这个概率很低,但是不得不防。


    所以刘恒方一说破,反倒显得周勃要搞什么小动作似的。”


    “别看是他们迎接刘恒进京当皇帝就以为他们是自己人,实际上他们想要一个温和最好软弱的皇帝。


    自古君权和臣权就是彼此合作又彼此对抗的,周勃他们想要压住刘恒,此时就是最好的时机,而刘恒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一切行事堂堂正正,无可指摘。”


    “在百官跪迎时,刘恒辞谢说:“请到京都代邸再议。”


    最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进入代邸商量,期间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经过五让天下后,才终于同意即皇帝位。”


    “你看,这个皇帝可是你们求我来当,我是无辜的,我的皇位来路正当。”李一捂嘴笑道,“本来刘恒才是占大便宜那个,现在这么一搞,就变成群臣求着他当皇帝,施恩者与被施恩者瞬间位置颠倒。”】


    嬴政眼睛一亮,听到此刻才有点兴趣,这汉文帝似乎也是温和一挂,扶苏能不能学他的路子。


    汉文帝抿嘴一笑,“哪里的话,朕一直心怀感激的。”


    太子刘启暗暗吐槽,感激是指让周勃当没一年的丞相就降爵位赶回蕃地吗?


    【“刘恒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让刘兴居清理宫掖,让自己的心腹担任卫将军和郎中令,从而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然后就对拥立他的大臣一一封赏,其中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


    对于吕后当权使受到打压的刘姓宗室们全部恢复到原来的待遇,以及被吕后贬斥的西汉开国的功臣全部赏赐。


    蛋糕大家都有份,于是所有人皆大欢喜,刘恒的帝位也就初步稳定。”


    “看,刘恒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招招致命,正中红心,瞬间就把握住局势,让自己从弱势一方成为不说强势,至少也是平等了,就说他这份手段厉害不厉害。”李一兴奋道,为没有亲眼看见这样精彩的事情而遗憾。


    “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呢,当了皇帝,朝廷的权利大部分也是掌握在老臣手里啊,刘恒干什么都受制于人,这要怎么办呢?


    于是他选中了周勃作为突破口,周勃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又是平定诸吕的关键人物。


    这样的工作履历让他有骄傲的资本,于是也就不太把刘恒放在眼里,每次退朝之后都是一副很傲慢的样子,而刘恒总是微笑着目送他离去。


    但是时间一长了,刘恒的表情也从微笑变得越来越严肃。”


    “笑死,在群臣眼里,刘恒就是小白花,周勃就是张扬跋扈的反派,这大家看在眼里,对刘恒自然是同情,对周勃也就不满。


    哪天刘恒杀周勃,大家大概都觉得是周勃太过了:没错,你是有功劳,可真要说起来更是臣子本分,何况皇帝也有赏赐了,对你也那么宽容你,而你居然还这么不知进退,不知好歹,那死了也是活该。“李一兴致勃勃的猜测一下当时人们的心里,汉文帝谁啊,奥斯卡都缺他一个小金人好吧,他的一举一动能没有目的吗?不可能!


    “不过还好,周勃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但是有人提醒他啊。


    鸟尽弓藏,难道您忘记韩信的故事了吗?


    周勃突然就慌了:是呀,汉初三杰,当时可以和刘项鼎足而立的韩信因为功多位高被猜忌,我应该也上皇帝的黑名单了吧。


    于是他终于识相了,提出离职,刘恒见了就答应了。


    一年后,陈平离世,刘恒又任命周勃做丞相,但是很快刘恒又以列侯要回封国为借口罢相了,为什么呢?因为周勃也是列侯啊。


    当时,很多王侯都在长安,食邑和人口都需要大量的粮食,首都的供应开始出现困难,于是汉文帝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需要天天上朝的,可以派儿子就封。


    很多人就是赖着不走,找各种原因,为此汉文帝把周勃的丞相职位罢免了,让他带头去自己的封地,直接一举两得。


    对嘛,这周勃虽然是丞相,但也是诸侯之一啊,他可以留下别为什么不可以,所以刘恒把他罢免,以示决心。


    而周勃能不同意吗?不能,他不走谁服气啊?


    周勃能不走吗?大家都看着他,难道他要做出头鸟不成?


    周勃不想做出头鸟,只能走,他一走,别人赖着不走是怎么回事,难道其他人比周勃还高贵不成?


    好家伙,会还是汉文帝会啊!“李一竖起大拇指。


    “再后来,有人举报周勃天天穿着盔甲,是不是想谋反啊?


    周勃赶忙通过汉文帝他舅舅薄昭给文帝传达绝无此事,文帝很快就放了他。”


    “几次三番之后,周勃哪里还不懂,他老了,该退休了。”


    “汉文帝这份恩威并施的能力让宦海沉浮数十年的周勃不得不服气。


    要知道周勃秦末乱世走来,经历多少风雨,到文帝时期位极人臣,而能兵不血刃就解决他,由此可见汉文帝真的就是手腕非凡了。“李一鼓掌:“这一环一扣的,把周勃安排的明明白白啊。”】


    第 199 章


    【“不过最后周勃还是得以安度晚年, 他的儿子娶了汉文帝之女,也算是有个保障,而他死后汉文帝赐谥号武侯, 一生波澜壮阔, 已然是同期小伙伴里面结局很不错的啦。”】


    汉高祖时期


    周勃在刘邦似笑非笑的眸光下擦了擦冷汗, 然后一本正经道:“还是老大你儿子厉害, 咱给你做臣子,以后也给你儿子做臣子。”


    刘邦拿了个果子, 没有说什么, 砸了过去,周勃手脚利落的接收, 然后嘿嘿一笑,吃得很香。


    大家都知道,这事情就算过去了。


    刘邦想,本来嘛,也就没什么,怎么说周勃他们也没有谋反,他家老四都把人治得服服帖帖了。而且周勃忠于他,又知变通,没有倒向吕雉那婆娘还是不错的。


    吕雉冷哼了一声, “绛侯果然是忠心耿耿。”


    好一个诛杀诸吕。吕雉心中恼恨, 一群不争气的,她就不相信她没有为他们盘算过,结果呢?她一死,他们也倒得飞快, 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墙!


    可比起对吕家和陈、周二人的恼恨,她却更多是无力。


    她的出路在哪里?


    周勃缩了缩脖子, 陈平倒是面色自若,虽然陛下还有用得上皇后的地方,但是不代表会让皇后乱来,当然,皇后一直都是个聪明人,现在也不可能做什么。


    至于以后,谁知道呢?


    张良暗暗摇头,他支持的自然是正统,什么是正统?皇后和太子自然是正统。


    可,如果那位汉文帝还有他那一脉做的很好,或者说太好了的话,也确实会让人心倒向,尤其是太子还远远不如的情况下。


    皇后聪明有手段,但是她不是皇帝,而她想要对抗皇帝,尤其是一位开国皇帝,那非常难。


    但是,福祸相依,皇后掌权的难度增加了,可也知道未来的坑在哪里。


    而天幕恰好是女子,还尤其怜惜女子,这也是她的优势所在。


    【“相比周勃,陈平可就聪明多了。


    吕后掌权后,对他们这些老臣子是提防又拉拢的,而陈平对其一方面言听计从,另一方面则日夜饮酒渔色,让吕后对其放心。


    他虽然是右丞相,但是吕后显然更新左丞相审食其,他也就避让着。


    数年如一日,吕后对他也就放松许多。


    而表面上寻欢作乐、深居简出的陈平却暗中与陆贾谋划除掉诸吕之事,送给太尉周勃五百金,为其祝寿,与之结交。


    等吕后一死,陈平知道机会到了。


    他向周勃提议绑架郦商,让他说服吕禄交出北军兵权,并召来朱虚侯刘章辅佐周勃,诛杀掌控南军的吕产,最终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


    刘恒登基后,论功行赏之际,周勃功居第一,陈平便称病将右丞相之位让与周勃,自己任左丞相,功居第二,获赐金千斤,增加食邑三千户。”


    “等刘恒问政时,周勃一问三不知,而陈平却随口就来,于是周勃辞去相位,陈平一人独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惜陈平没多久陈平就过世了,没有能看见陈平和刘恒过过招啊。”李一像极了吃瓜人没有过瘾的样子。


    “总之,陈平不愧是汉初第一阴谋家,很厉害呀。”】


    陈平笑笑:“不如子房远亦。”


    张良微微挑眉,笑道:“所行之道不同,如何能比。”


    陈平却暗暗叹息,他所行非大道,总是有损阴德。


    张良淡淡道:“后人自有后人运数,再聪明的人也算不了以后的事情,你又何必自寻烦恼。”


    【“总之,通过掌握军队,封赏功臣,打压权臣后,刘恒的皇位得到了巩固。


    而后,在群臣的建议下,立中子刘启为太子,以示国家后继有人。“李一脸色突然严肃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刘启非嫡非长,凭什么成为太子呢?


    因为他前面四个哥哥在刘恒继位后相继病死了,这可真是不巧啊,整整四个人,在代地都活着好好的,结果到了国都,这天下首善之地,居然在几个月内前赴后继的死了。


    这是和京都磁场不和呢还是水土不服啊?“李一凉凉道:“汉文帝这个人吧,能坐稳皇帝,心肠也不是一般的硬啊。”


    “大家都猜测那个不知名的代王妃极大概率是吕氏女,因为吕后称制后,为了加深刘吕之间的关系,于是给他们配对了,很多刘氏宗亲都是娶了吕氏女,既然其他人都娶了吕氏女,没理由就刘恒是个例外吧。


    说起来吕后称制时,上头三个哥哥被杀的被杀,病死的病死,他就已经是刘邦现存子嗣的最长者了,吕后没可能不注意他,何况他后面两个弟弟都是有明确记载娶了吕氏女了。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这位代王妃没有记录姓氏,没有陵园,没有追封。


    虽然阴谋论很不好,但是也只有阴谋论最合理的解释这一切,因为代王妃姓吕,她的四个儿子身上都带着吕家的血脉,所以群臣容不下他们,所以刘恒为了稳固帝位,只能让他们病死。


    否则,他日带有吕家血脉的皇子登基后,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秋后算账呢?”


    “吕后以为联姻可以让吕家更好,可是,政治面前没有亲情,刘家皇帝对自己亲外家下手都不少,何况只是个妻子,何况只是几个儿子,没有不能舍弃的。成为皇帝之后,有的是女人和妻子。”


    “最后,这位代王妃在刘恒进京前去世,她的四个儿子没过多久也都病死,而她在历史上连个姓氏都没有留下。”


    “明明历史连刘氏宗亲的妻妾儿女都记载的清清楚楚,却独独她这个大名鼎鼎的汉文帝的原配发妻不知姓名,这大抵不过是因为掌权者忌讳罢了。”


    “汉文帝甚至不用发话,他对这位原配妻子的漠视,就已经是最好的言语,否则人真的病死了,大可以追封皇后,百年之后合葬,可是一切都没有。”】


    汉文帝时期的人都垂下头,嗯,天子家的阴私可不是那么好听的。


    汉文帝神色漠然,吕后以吕氏女联姻诸刘,是拉拢也是监视,哪怕是夫妻,也不是一体的。


    吕氏女心向吕家,在吕后掌权时何等威风,感情,呵。


    刘吕两家从联姻那一刻开始就是充满利益和算计,谈何感情呢?


    汉景帝看着太子吃瓜一般的眼神好笑的敲了一下他的额头,“长辈的事情,别问那么多。”


    太子刘彻顿时捂着额头,警惕道:“您可别敲会变笨的。”


    汉景帝气笑,“你爹我压根没用力气,变笨那也是你自己傻……”


    太子刘彻笑眯眯的拉着他的袖子,“您儿子可聪明呢着,放心放心。”


    【“当然啦,皇帝狠不狠心跟咱们平民百姓没啥关系,咱们就关心皇帝是不是好皇帝,对咱们老百姓怎么样。”


    “而创造了华夏第一个治世的汉文帝,理所当然是一个被百姓爱戴的好皇帝。”】


    汉文帝事情的百姓都露出欣喜的笑容,可不嘛,他们可不管谁当太子,就想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好不好过。


    【“刘邦创立西汉之初民生凋敝,对内还征讨诸侯王,对外作战又失利,只能采取和亲,甚至出现了汉朝的耻辱事件——白登之围。


    当然,这个耻辱后面他好孙孙汉武帝给他报仇了。”


    “总之,刘邦草创一个国家,吕后初步打基,修生养息,到了汉文帝时期,则是进一步发展民生。”


    “首先,因为内外交困,所以汉初几代对外都是以和亲安抚为主,那时候马无好马,经济惨淡,而且经过秦末楚汉几番战乱的百姓普遍向往和平,反对再战。


    虽然对和亲的女子确实很不友好,但是这一政策在那个时候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给汉朝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把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为后期收拾匈奴创造了机会。”


    “在发展经济之余,汉文帝也废除不少严峻的刑法。


    秦朝的灭亡,少不了越来越严苛的法律,后来刘邦在咸阳约法三章安稳了民心。


    汉朝建立后,萧何又改良了不少秦朝律法中不合时宜的地方,但还是远远不够。


    于是汉文帝即位之初便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以及许多残酷的刑法,这从小的方面看,他改变了当时刑罚,从大的方面看,他将人类社会的司法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也使百姓不再害怕政府,社会一改以前低迷的氛围,开始安居乐业。”


    “在国家政策上他继续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既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当时的环境还不太适合商业发展;另一方面呢,则轻徭薄赋,取消了很多的苛捐杂税,尤其是从文帝十三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他还将成年男子的徭役改为三年一次,在封建社会这样的减免也是首屈一指的。”


    “由此数年如一日,国家经济得到发展,财政充实,与汉朝初定之时相比,已然是天壤之别。”】


    刘邦摸了摸下巴,“这小子倒是和我不太像。”想了想,他又重新道:“其实也像。”


    像不像倒也不重要,只要不是刘盈那小子那样就行。


    皇帝可以温和,但是不能软弱,该狠心的时候更是要能狠得下心,尤其是人家算计你想要致你于死地的情况下你还和他讲什么兄弟情,那是万万不能的。


    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他是不愿意交给这种人的,也是奇了怪了,他和吕雉这婆娘到底是怎么生出来刘盈这种的?


    难道这就是物极必反?


    第 200 章


    【“而在发展国家之余, 他也不忘克制自己的私欲,勤俭节约。


    据记载,汉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里, 他的宫室、苑囿、车骑、服御等都没有怎么增加过。


    有一次, 汉文帝想建造一个露台, 就让人做一个预算。工匠师傅们经过计算, 认为大约需要一百金的样子,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便宜, 心动了有木有?但是汉文帝没有。


    他非但没有心动, 反而听了之后立刻作罢,为什么呢?因为一百金已经是十家比较富裕家庭的资产总和了, 他觉得太贵了!


    一个帝王,连个花费百金的露台都不舍得做,爱惜百姓资财到如此地步,恐怕放眼皇帝中也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了。


    这换做别人的皇帝,随便修缮个宫殿就要几十万上百万银子,哪里看得上一百金。可就是这位汉文帝陛下,区区一百金就让他闻之却步,而这难道不足以夸耀吗?


    而且他不仅自己节俭敦朴,还督促身边人节约。


    比如他非常宠爱妃子慎夫人, 也规定她的衣服长度不得拖地, 不能造成无谓的浪费;帷帐、衣服等也不能纹绣。


    他的整个后宫妃嫔都是如此。”


    “别的皇帝都是在叫别人节约,可是汉文帝却是实打实的从自己做起,让自己成为世人的榜样。


    他要求自己,也要求身边的人, 但是这并不是小气和苛求,而是让她们实用为主, 不攀比不奢侈不浪费。”


    “哪怕是现代人都做不到,可是在古代,一个皇帝就有这样的思想并且实际行动,二十年如一日,实在让人汗颜。”李一感叹道,反正她自己就是一个俗人,喜欢享受,喜欢好看的好吃的,是万万做不到汉文帝这样的自苦。】


    汉文帝不以为然,侥天之幸让他成为大汉皇帝,继承父业,他自当行帝王之职责,不过本分而已。


    能享受而不享受是他的选择,而无力享受还要享受,那才受人鄙夷。


    【“此外,当时民间厚葬之风盛行,汉文帝曾下令禁止百姓厚葬,反对厚葬导致的劳民伤财,就连他自己的陵墓,也是瓦片砖石所建,没有金银铜锡的装饰,并且禁止后人为他厚葬。


    他去世前留下遗诏中:“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纵观汉文帝执政的23年,在他的表率下,整个社会都崇尚节俭。”】


    喜好华服烈马的刘备自愧不如。


    诸葛亮笑道:“人是可以有爱好的,只要不为此而劳民伤财就可,而主公能如文帝一般仁爱百姓,却是最为肖祖。”刘备闻之,欣然一笑。


    【“汉文帝还仁德友爱,孝悌有道。


    他倡行孝道,并以身作则,对母亲薄太后早晚请安,殷勤侍奉,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对兄弟也力求和睦相处,吴王刘濞是汉文帝族兄,常对汉文帝不敬,失藩臣礼,且称疾不朝二十多年,文帝没有因此责罚他,‘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


    淮南厉王刘长是他同父异母弟,意欲谋反,文帝也不忍致死,仅处以流放,后又尽封淮南王诸子为王。“】


    吴王:emmm你家棋圣儿子认同你这句话吗?朝了他怕再死个儿子!


    淮南王:没得夸我们可以不用硬夸!他刘恒给的暗亏谁没有吃过!


    李一:听不见听不见.jpg


    【“汉文帝其人爱民如子,他采取了一系列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如“赦天下”“赐牛酒”“赐布帛絮”等。


    在位期间,经常借着由头给百姓发福利,如文帝元年就三次各种赏赐。


    继位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立太子时,‘因赐天下民当为父后者爵一级。’


    立皇后时,‘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


    文帝三年,巡行太原时,‘见故群臣,皆赐之。举功行赏,诸民里赐牛酒。复晋阳、中都民三岁租。’


    文帝七年,‘夏四月,赦天下’。后元四年五月,‘赦天下’。十三年六月,‘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如果有了天灾,汉文帝更是要给百姓发放补助l,后元六年,‘夏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庾以赈民。民得卖爵。’


    从“大赦天下”到“赐物存问”,汉文帝一心为民,忧民所忧,急民所急,总是极力安抚百姓,救助孤寡老人,将“施德惠天下”贯彻到底。”


    “可以说,汉文帝体恤民情的思想与行为得到当世和后世的高度评价,《宋史》说:“汉文帝盛德之主。”诚然如此。


    也无怪后世的人对他评价都很高,司马迁说他是个仁君;班固评价他在位的时期西汉: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一个和平时期的君王的最高评价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吧。”


    “但你说他是好人吗?


    不然,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中出现的雄主圣君不在少数,但是,人们只会发现,好人是做不了好帝王的。


    始皇帝统一华夏,却有“暴政虐民“之嫌疑;


    汉武帝驱除匈奴,开创了汉家百世之基业,但是留下了“穷兵黩武”的骂名;


    唐太宗缔造了贞观盛世、亦有万国来朝之威严,却抹杀不了“弑兄屠弟”的篡位事实;


    宋太祖有终结乱世、恢复华夏之功业,却有“陈桥兵变”、“霸占小周后”之污点;


    明太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却故步自封、屠戮功臣;


    明成祖文武并进、开创永乐盛世,但是留下了“起兵篡位、赶尽杀绝”的骂名。


    而汉文帝呢,妻儿死的悄无声息,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疑点,对亲舅舅该狠心照样狠心。”


    “想当初使者来让刘恒去京都当皇帝,可谁都担心这是个陷阱,是他舅舅薄昭冒着生命危险帮刘恒入京打探消息。而刘恒登基之后,也投桃报李,将舅舅封为轵侯。


    这本是君臣舅甥之间的佳话。


    可后来薄昭杀害朝廷使者,触犯国法,汉文帝不忍心下旨杀他,便想要让他主动认罪自杀。


    汉文帝先是派大臣陪他喝酒,大臣在酒席上劝他给自己留下最后的体面,主动认罪自杀。但薄昭自持身份,不愿死。”


    “好家伙,给脸不要脸啊这是。”


    “于是汉文帝令人将早已经准备好的孝服送到朝堂,分发给满朝文武大臣,并下令让他们下朝之后赶去轵侯府,为他的舅舅哭丧。”


    “可能还有不少大臣一头雾水,毕竟没有听说国舅死了的消息啊。


    但是皇帝说他死了,那他如何能不死呢?于是薄昭看见满朝文武前来哭丧,终于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自尽而亡。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也不过一句话: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可是从这寥寥数十个字就可以看出汉文帝冷硬的心性和不凡的手段。”


    “毫无疑问,汉文帝对于国家和百姓绝对是个好皇帝,可是好皇帝和好人从来不搭边。”】


    汉武帝脸色露出奇异的神情,他曾经不满几代先人对匈奴的忍让,可是没有他们的忍让,如何成就他的征讨呢?


    “皇祖父是天生的皇帝。”刘彻评价。


    刘邦已经哈哈大笑,他把小四抱到身边,夸赞道:“看不出来你小子还挺聪明。”


    好人?以普世的价值观念来说,他老刘家大抵也没有出过几个好人吧,哦,不,刘盈可以算,然后呢?要不是他有个好娘,他早就废太子了,呵呵。


    那啥,天幕说的好,别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好人,那是什么玩意,能比他们这些“坏人”更好的治理国家吗?


    不能,那就闭嘴吧。


    嬴政冷笑,如果不够狠,他早就死在赵国,这天下还不知是谁家天下呢?


    汉武帝凉凉道:“不穷兵黩武,难道是想和那宋朝一样皇室被一网打尽,来一出靖康耻吗?”


    唐太宗心情复杂,却也终究能坦然面对这件对他称得上忌讳的事情,“可世人最后记得的还是朕的大唐。”


    这一刻,他是可以骄傲的对他耶耶说,当年没有选他是错的,他才是那个可以带领大唐走向辉煌的人!


    宋太祖暗暗嘀咕,自古皇帝能者居之嘛,唉,他也不想的,这不是都黄袍加身了嘛。


    明太祖大怒,要不是龟孙子不争气,他用得着杀那么多人吗?要不是那些混蛋不识抬举,他也不会杀他们!


    明成祖:……写下,是太宗,明太宗!


    【“汉文帝一生谨小慎微,谦虚低调,同时又艰苦朴素,为政以德。他承前启后,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趋于安定,由此汉朝社会开始进入治世。


    他不像他的父亲刘邦可以以小博大,他也不像自己的孙子刘彻可以开疆拓土。


    但是,他仍然是一个有非常魅力的君王,因为他使国家变得繁荣昌盛,缔造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盛世。


    他在位期间既没有大兴土木,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改革举措。


    在他统治的二十余年里,似乎一切都很平静,但是他也默默地做了很多琐碎的实事,躬修节俭、倡行孝道、抚恤孤寡、诏废酷刑……


    可以说,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但凡一个明君所能做的,汉文帝都做到了。


    在古代中能将戒奢尚俭贯穿于一生的帝王何其稀少,更何况皇帝是处于人世间最尊贵的位子上,权势美色应有尽有,几乎不会有人能拒绝这种巨大的诱惑。


    但是汉文帝却做到了,他终其一生都在以身作则,躬修节俭。


    不仅如此,他还广开言路、任人唯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他的领导统治下,官员安心于政事,人民安居乐业,整个国家显示出一派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景象。


    而他优秀的政治才能更是给日后的守成君主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本。面对孤立无援的境地,可以步步为营,“既拉又打”,让那个可以废立帝王的开国功臣集团慢慢丧失了话语权,完全体现汉文帝惊人的智计。”


    “诚然他也有很多缺点,可是在这些功绩面前,他的那些缺点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好!好!好!”一连道了三声好,刘邦对刘恒的满意简直不加掩饰。


    他以为如意最像他,没想到这个不那么像他的四儿子在没有教导的情况下,却反而做得比他想象中的更好。


    他以为他会像始皇一样后继无人,没想到啊,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老刘家果然是有大气运的哈哈哈!


    刘邦:想像始皇嘚瑟的心是藏不住的.jpg


图片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