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1 章
【李一兴致勃勃道:“《谏逐客书》可是名篇佳作, 最重要的是可以透过这个看政哥的小爱好哈哈哈。”
“前面一段李斯先先历数历代先王重用客卿获得成功的事迹,举例证明他国来的客卿也是有很靠谱很能干的,不能一概论之, 一起打死。”
“由此观之, 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由此看来, 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 疏远贤士而不重用,这会使秦国没有富庶之实和强大之名了。”
“古今写文章可真是一个套路, 举列说明再得出结论,写作文可以借鉴借鉴哈哈。”李一心想,要是她读书的时候看古人大宝名篇佳作,说不定作文分数就不会那么拉胯了嘤。】
李世民好奇在群里@了一下秦始皇
【唐太宗李世民:这里面真的有秦皇的小爱好吗(偷笑.jpg)】
刘彻来了兴致,回忆一下谏逐客书的内容,然后嘿嘿一笑。
【汉武帝刘彻:哦哦,始皇,是昆仑的美玉好还是和氏璧好,是随侯珠好还是太阿剑好。
秦始皇嬴政:……】
嬴政无语, 后世的皇帝怎么那么八卦, 无聊。
【李一露出和刘彻同款笑容,“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始皇帝陛下喜欢什么呢?他喜欢昆山玉,喜欢随侯珠,喜欢夜明珠,喜欢太阿剑,也喜欢骏马等,但是这些都不是秦国生产的。
如果大王只喜欢秦国原生的,就不该用这些东西啊!
这些宝物,秦国不出产,而陛下却喜欢它,为什么呢?
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做的器物不能成为赏玩嗜好之物……那敲打着瓦器、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唱歌呼叫而悦耳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这类乐曲,都是别国的音乐。
现在抛弃了敲击瓦器而接受《郑》《卫》之音,屏退弹筝而求取《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了舒适称心于眼前,适合观赏罢了。”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如今选取人才不问可用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去,是客卿就要一律驱逐。
这样看来,您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玉器,而轻视的是人民。
这不是用来据有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
“好家伙,李斯是懂得对比,举例政哥喜爱的东西,都不是从诸国进口来的,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可以留下,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却要因为身份的因为被驱除,这样做对吗?
像政哥这样有立志统一天下的人,那必须决得不对啊。
整篇文章说道这里,其实就已经足够打动政哥,让他收回驱逐令,毕竟秦国的发家史还真的离不开来自其他国家送来的人才。
当时收人才的时候还笑那些国家有眼无珠,总不能自己也做这样的人吧。“】
李世民收起取笑的神色,不由自主的点头,“李斯虽然人品有瑕,此篇文章却是说得极为有道理。”
大唐到李世民这里也就第二代,对于人才总是不嫌多的,昔年剿灭各路起义军,他总是不计恩怨,任用很多人才由此更加被拥戴。
接收太子势力时,也是如此,也因此才有魏征全心效力,嗯,就是有时候忒烦人了。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这里李斯就说明逐出他国客卿的后果,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自己损失人才,削弱自己不就是在强大敌人吗?
这只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啊。”
“说道可真是太犀利了,可不就是,人才从来不嫌多,如果只用秦国自己人,那就是放跑六国的人才。
是六国的人才多还是秦国的人才多,这还用说吗?六国加起来多少人,秦国才多少人,人越多出人才也就越多,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
而现在秦王你却放弃这么一条获取人才多大途径,您这是真的想要统一天下吗?”
李一补一句,“后面这些是我揣测文章的意思,李斯当然不会说的那么直白啦哈哈,毕竟他还想在政哥手下干活呢,哪里会骂政哥傻。
咳咳,当然我可没有骂政哥的意思,我就是在总结文章表达的意思而已,这波是李斯的锅。“】
李斯:emmm我可真是谢谢你……
【“最后就是全文总结概括啦。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全文大概就是这样,整篇文章写得是真的有理有据,并且立意高远,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很适合做范文哦。”李一竖起大拇指,“要不然说李斯的文笔是很nice的。”】
嬴政颔首,当时他确实是生气之下才发布驱逐令,还好李斯劝住他。
【“李斯这篇文章上奏后,果然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此后被越发重用。
毕竟由文观文,可以看出李斯的卓越识见,也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
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还是是一个好策略,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
而其中表达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谓是识高文亦高。
所以《谏逐客书》才在千百年后依然被看重,嗯,并且要背。“这才是重点!】
李斯露出一个微妙的笑容,要背啊,这可真是……多不好意思啊,回头有事没事多写几篇,当然他也不是想让后世学子多背些文章,就是给后人多留下点笔墨而已。
李一:……人不能,至少不该这么不做人!
第 162 章
【“李斯在乱世中挣命, 进而一步步成为大秦的丞相。
他的崛起并非偶然,他选择了大秦,大秦也选择了他。
从他曾经只是个小吏可以看出李斯的出身和萧何应该是差不多的, 不算什么豪门大家, 但是也能供养子弟读书识字, 当然, 读得多深是没有的,所以后来李斯去了荀子进修。
他不甘于现状, 就如同秦国也不甘现状, 他们都有豪情壮志,都有勃勃野心, 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李斯选择秦国,也非秦国不可。”
“去其他国家未必不能出头,可是到顶也是一个诸侯国的丞相,唯有秦国锐意进取,未来不可预测,所以他辅佐秦国统一天下,成为大一统王朝的丞相。
这就是选择目标不同所能达到的顶点的不同。”
“李斯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臣,在始皇陛下亲政之后,李斯也进一步展示自己的才华, 《谏逐客书》后更是获得重视, 被封为廷尉。”
“秦国横扫六国的事迹就不多说了,李斯对于大秦的贡献更多的在统一天下后百废待兴的建设。
秦国统一天下后,百废待兴,李斯为秦王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 诸如反对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李斯的这些建议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当时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反对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在大秦以前实行的一直是分封制,哪怕天下一统之后,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也是争夺不休,但是秦始皇认为天下已经统一,再分封诸侯国,不利于统一,也容易再重蹈覆辙周朝的结局,于是采用李斯的建议。
这一举措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并且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而后又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措施,使人们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字,使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方便,增加六国遗民对大秦的认同感。”
“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
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
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
“统一度量衡:将度、量、衡都规范统一,并且在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这一措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而统一货币更是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李斯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也就是大家都说的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修弛道,车同轨是秦国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
“说秦已亡,可是往后两千年,人们依然生活在大秦构架的框架里,方方面面都有着大秦的影子,而这些都是李斯的功绩。”
“李贽说:“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始皇帝当然是掌控大秦这辆巨大的马车的人,王的重要性看其他六国就知道了,如果大王不争气,手下贤臣良将再多也无用,照样灭国。
可是大秦又不是始皇帝一个人的帝国,它也汇聚无数人的心血,李斯相之,李斯相之啊……
说起大秦,说起始皇帝,如何能离得开李斯呢,你可能不知道王翦,不知道蒙恬,不知道大秦的其他文武百官,但是你一定不会不知道李斯。
这就是李斯在大秦帝国留下的痕迹,在青史留下浓厚的一笔。“】
李斯心中动容,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世人居然将他放在陛下身侧,视为最重要的相辅。
“李斯有愧。”他长长一叹。
秦始皇想起君臣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无论是征战六国还是统一后推行政策,每一次都要经过无数争执辩论,利益纠纷。
而从始至终,李斯都是他最锋利的利剑之一,是他在这漫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战友。
因此,他对李斯一直信任有加,优容厚待。
想到这里,嬴政的目光一冷,可李斯就和他的母亲一样背叛他。
分明那些年在赵国,他们母子都一起渡过去了,可是回到大秦,她反手捅他一刀,这算什么呢?
而大秦就是他的命,他若是死了,大秦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李斯毁了大秦,就是毁了他一生的心血。
嬴政阖目,他不能原谅背叛他的人。
李斯有功,也有过,他不杀他,也允许他终老,可是……
他们之间的君臣之谊就到此为止吧。
【“说起来,李斯也干过和范雎类似的事情,但不同的是范雎搞的白起是秦国不可或缺的大将,而李斯搞的韩非却始终惦记着韩国,不愿事秦,所以韩非死了于秦国并无太大的影响。
尽管并无实质的证据证明是李斯弄死韩非的,但是史载多有猜测,那么这里边多半少不了李斯的手笔。
但无论韩非的死和李斯有没有关其实系都无所谓,因为秦王嬴政再欣赏韩非,也不可能为韩非之死大动干戈。”
“这当然是很简单的道理,韩非再好也不是自己的,李斯再糟糕也为秦国兢兢业业立下功劳,为了韩非而伤李斯之心,这是嫌李斯太忠心了吗?进一步来说,会让多少人觉得唇寒齿亡呢?
所以,傻逼的事情政哥肯定不干啊。
相反,要是韩非活着真的妨碍秦国的统一大业,第一个要杀他或许就是政哥了 。”
“所以哪怕政哥真的罚了了李斯,那也不是因为李斯谋害韩非,而是因为李斯擅作主张,在他还没有决定如何对待韩非就擅作主张,非人臣之道。”】
李斯尴尬的咳嗽两声,目视前方,当做没有听见。
战国时期
荀子低低一叹,他的弟子不少,他知道他们往后会去各国,也许相互为敌,但是因争权夺势而杀害师兄弟……过了。
【“大秦的道路是坚定的,它在尝试中走向一个未知的方向,摸索着前进的道路,而这其中李斯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时光荏苒,随着始皇帝的落幕,也宣告大秦的末路。”
“在政哥死后,李斯和赵高合谋立公子胡亥为皇帝。
秦二世登基后,大肆征发徭役,将百姓的生活推向水深火热。
此时的秦朝危机四伏,李斯等人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共同劝谏秦二世,但是秦二世昏庸无道,下令将李斯等人逮捕入狱。
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后来赵高借机说李斯父子谋反,对李斯进行严刑拷打,最后酷刑之下被迫承认谋反。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处以腰斩,株连三族,他的儿子虽然有幸逃脱,但是之后被项羽斩杀。
李斯之死,宣告一个时代的彻底落幕。
也许,在始皇帝死时,大秦也随着春秋战国一起消失了。“】
刘邦肃然,敬畏。
他眼看着大秦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眼看着秦始皇风光无限,心中动容之下喊出“大丈夫当如是。”
可他也眼看着大秦一点点走向末路,最后轰然倒塌。
那样的伟大,也那样的易碎。
治国之道,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大汉是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他在大秦的基础上一点点的探索,对的错的,或对或错的,只要看起来适合就试一试。
这是一门他从来没有接触的学问,他小心谨慎的学习,试图走出自己的风格。
刘邦微微一笑,至少大汉四百载不是吗。
【“说起来,李斯一直以来奉行“老鼠哲学”,他认为人和老鼠一样,平台和环境很重要,他一直也奉行这一哲学,可是最后他却忘记这一点。
他迷失在成功里,他追捧权利和地位,心里没有真正的公正。
在秦始皇去世后,他与赵高狼狈为奸,伪造遗书,逼迫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子,企图控制幼皇子,获得更大的权利。
于是在他与赵高发生利益纷争,反而被赵高被害入狱,在狱中严刑拷打,被迫承认谋反,最后被腰斩。”
“在政哥手下的李斯大放光芒,可是他却忘记了,当年他为什么弃六国而选秦国了,忘记当年看见不同老鼠不同处境的感慨。
他习惯了成功,以为自己可以掌控局势,于是弃扶苏选胡亥,做出和当年的自己截然相反的选择。
他的失败一点都不让人惊讶。”
“选择扶苏,他也许不会被重用,也许没有以前的荣华富贵,但是凭着扶苏的宅心仁厚,他和家族的结局也不会太糟糕,这大概就是一动不如一静吧。
扶苏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至少不是那么差呢。“】
扶苏在认真的翻看法家的学说,哪怕他从小学习,了如指掌。
他想找一条法家和儒家能共存的方法。
【“他为大秦鞠躬尽瘁,最后也是他毁了大秦。
他是千古名相,也是遗臭万年的奸臣。
他有着非凡的才华,也被权利熏心。
他是秦始皇最坚定的支持者,却也是他违背始皇最后的命令。
他没有从一而终,但是他为后世留下无数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最后只能说,这个世间,他来过,走过。
他是大秦丞相李斯。“】
第 163 章
【“在群星闪耀的历史上, 出现很多的英才,人们总会争论,谁是最厉害的谋士, 谁是最厉害的武将, 谁是最厉害的诗人, 谁是最厉害的皇帝等等。”
“尽管因为时代不同, 加上各种因素,所以难以辩论出谁之最, 但总有极少数的人, 可以近乎无争议的排列前序,例如李斯、萧何、诸葛亮, 也例如吕布、关羽、赵云等。
而在煌煌青史之上,以神勇而著称,千载以来也无人能超越的,也有一人。“】
刘邦心神一动,若论神勇的话,他还没有见过比那个家伙厉害的。
韩信饶有兴趣道:“项羽?”虽然是手下败将,但是不得不说,他们俩是不同类型的主将。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他就是项羽。”
“按理说呢, 其实我是不怎么喜欢项羽的。
但是, 在秦末,项羽是不折不扣的绝对主角之一。
说起秦末乱世,就无论如何也避不开项羽其人。
他优点分明,缺点也分明, 是爱憎都很剧烈的那种人。
胡亥折腾的天下大乱后,如果说谁有可能重新统一天下, 十个人,九个半都会说是项羽。
这就是他当时的威名和声势。”
“项羽可以说是整个秦末最耀眼夺目的豪杰之一,比之他的气势,刘邦咋看之下是远远不如的。
说来也奇怪,上善若水这个词和刘邦是一点也不搭配,但是一旦把刘邦和项羽对比起来,就会发现,在项羽这轮灼热的骄阳下,刘邦是那么坚韧,竟也保持自己,独自盛放。
不为骄阳所灼伤,而在无人之际肆意绽放,刘邦也有自己的风骨。“】
刘邦认真点评,“有点恶寒。”天幕你的修辞手法不太离谱。
吕雉欲言又止,好吧,行吧,你开心就好吧……
风骨这个词,和陛下是不怎么搭的。萧何莞尔,可是能屈能伸,谁说不是一种本事呢。
【“想说刘邦离不开项羽,同样的,说起项羽也离不开刘邦。
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个是曾经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人,一个是最后成功夺取天下的人。
这样的交际,如何能撕扯开呢。”
李一平淡道:“尽管最后项羽作茧自缚,让刘邦捷足先登,进入咸阳,最后更是惨败自刎而亡,但若因此将他定义为简单的失败者,那必然是不对的。”
“在楚国覆灭时,他被带离故土,颠沛流离。
项家潜伏时,大秦是最鼎盛之时,但是他们生生忍了,暗地做准备。
机会真的是给有准备的人,这话是真的没错。
胡亥的上位,给了六国余孽卷土重来的机会,于是项氏一族趁势而起。
而项羽就是项氏一族直杰出的人才。”
“可能连上天都想再磨砺一下华夏大地吧。
在秦末同时诞生了项羽和刘邦。
如果说大秦是一道红线,把历史以大秦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
那么项羽就是秦以前的旧人,刘邦是天下一统后酝酿出来的新人。
项羽把曾经的七国之人分得很清楚,而刘邦眼里,只要是人,就可以是自己人。
一个代表春秋战国,一个代表大一统。
所以要以大秦覆灭才能彻底了却春秋战国的一切,让天下人不再纠结曾经的恩怨恨恨。
因此来看,大秦都忘了,项羽这个春秋战国最后的“余孽”,又如何能不死吗?
从这一点来看,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
“将旧时代的一切都扫进历史的坟墓,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哪怕这个代价是以新时代的开创者的血肉筑就。
尽管令人悲切而痛惜,但是历史前进的车轮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
无论啊项羽还是谁,哪怕是始皇……“】
嬴政下意识蜷缩手指,眼神微黯,转眼又锋利无比,他这个人是最不信命的,如果信命,当年他就该死在赵国,今天就不是他成为秦王,未来也不会是他统一天下。
命数如此又如何,他偏偏要逆天改命,让神明也为他垂首!
第 164 章
【“都说古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历史上武将频出,人们对于兵法的研究是非常详细的。
兵家有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和兵技巧。”
“所谓兵形势, “形势者, 雷动风举, 后发而先至, 离合背乡, 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主要指战术方面的运用。
《孙子兵怯》中有《形》篇与《势》, 《形》篇之“形”讲的是军事力量, 《势》篇之势讲的是军事力量的发挥。”
“兵权谋就是战略家,即“以正守国, 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兵权谋家注重军事战略研究,兼通形势、阴阳、技巧各派之长,是比较全能的那种,我们经常说的谋士,十之八九都是兵权谋者。”
“兵阴阳呢, 就是“顺时而发, 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以为助者也。”
兵阴阳家既包含了以往各种军事术数, 诸如卜筮、占星、占云气、占梦、祭祀、禳祷、诅咒、厌胜和形形色色的杂占、巫术等,又与以往军术不同, 兵阴阳家是阴阳五行化的军事术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军事术数史进入了新阶段。”
“兵技巧的话,就是所谓“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兵技巧注重的是对作为战争主体性因素的人的关注,也就是说,每个士兵都应“习手足”,具有作战杀敌的本领与技能。
还有就是对战争中器物因素的关注,即“便器械,积机关”在确立“攻守之胜”之中的巨大意义。”
“其中韩信堪称兵权谋一道的巅峰,岳飞是兵技巧的代表人物,张良诸葛亮用的都是兵阴阳,而项羽则是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了。”】
很多兵家大佬都琢磨着这兵家四势,觉得这总结的倒是不错,简单明了又清晰。
“兵形势。”大营里,项羽拎着酒壶,一向不爱学习的人听见是讲兵法相关的倒是听得津津有味,“天幕说韩信那厮大败我,难不成兵权谋比兵形势厉害?”
“不对,肯定是那厮用了什么阴谋诡计……”项羽嘟囔着。
【“都说“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这里的“霸王”一词,就是专指项羽。”
按说项羽是西楚霸王,诸侯王之一,并不是皇帝,本来不应该记录在《史记》“本纪”中的,可是太史公却偏偏把他记载在了本纪上,这是对项羽的尊重,也是对项羽的惋惜。
项羽的历史形象也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历来是人们惋惜的对象。
而他的爱情一直为人感叹,霸王别姬甚至是登上各种戏剧舞台,成为经典之一。”
“史记中对项羽评价就是“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八个字并非我们这些后人胡扯的,而是汉时就已经这么评价的。
项羽的神勇,千年来没有第二个。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高的评价和赞誉。“】
千古无二,千古无二……
“好!”项羽高兴的拎着酒壶先逛上好几口才用手背抹了一下嘴,“这后人还是有点眼光的。”
汉高祖刘邦挑了挑眉,汉时起就夸,倒是他的好臣民……不过,倒也属实。
秦始皇看了看刘季,这未来的汉高祖都抓到,这西楚霸王倒是能跑的很。
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跑哪去呢!
【“秦末时期,各方势力起义,其中项氏一族是积极分子,也发动了会稽起义。
当时项羽已经长成,他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武力超群,要知道上一个想要扛鼎的我们赢荡大王已经被砸死了,而项羽却活得好好的,就完全可以体现他的神勇。”
“项羽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起义首领的,而是在其叔父项梁战死后,他才成为这一支起义军的老大。”
“当时,项梁连破秦军,非常骄傲。
而此时秦派了大量的援军支援章邯,章邯作为秦国最后的大将,几乎差点就成功收复失地,其实力可想而知。
在得到援军后他突袭项梁,打败项梁,项梁因为兵败被杀。
此时章邯势大,项羽和刘邦放弃外黄,攻打陈留,但是没有攻下。”
“考虑到项梁兵败之后,士卒害怕,士气低落,于是他们决议退军,项羽引军驻扎彭城西,刘邦驻军于砀。
而这时候章邯杀败项梁后,认为楚兵不足为虑,于是引军北渡黄河,大破赵国。
赵王以陈余为将,张耳为相,败走巨鹿,章邯率领王离、涉间共四十万围攻巨鹿。
对,在巨鹿这里,将会爆发一场赫赫有名的战斗,就是这一战使项羽真正名扬天下,成为起义军中的老大,那就是巨鹿之战。”
“当时重新复国的赵国被章邯包围,非常危险,于是楚怀王熊心派兵去援救。
战争前期,楚军并没有取得什么好的成果,而各诸侯军畏缩不进,这时候项羽站了出来了,他杀伐果断,取得兵权。
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紧接着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
经过九次激烈战斗后,楚军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如果没有项羽,就没有巨鹿之战,也许秦国的收复之路也就不会在这里戛然而止了 ,也许大秦就真的能延续下来,当然,前提是换个王。”
“总之,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率楚军斩杀苏角,并大败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使章邯不敌败走。
经此一战后,秦朝统治迅速瓦解。
这无疑是巨大的成果,至此以后,秦二世和赵高所统治的秦国几乎无反抗之力,秦朝灭亡的钟声也响了起来。“】
项羽满意的点了点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他做到了。
【“如果看秦朝相关的电视剧和作品,就会发现,随着亡秦者胡这句箴言之外,还有一句话也很有名,那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
“有些话能千百年的流传,还真不是没有道理的,灭秦两大起义军首领,项羽和刘邦,恰好就是楚国出身。
当然比起刘邦在秦朝混个亭长,恰当的融入秦朝不同,项氏一族一直是叛逆份子。
而最后,秦朝的灭亡居然也真是应了这句话。”
“古代有时候是有点神秘成分的。”
“说回项羽,项羽一生战绩辉煌,生平八十多次战斗,所有碰到项羽的武将都是一合之将,基本上都是一回合被挑于马下,再一次验证他神勇之名。”
“随着刘邦抢先进入咸阳,项羽也率着大军轰轰烈烈的来了,项羽也没有想到居然会被刘邦捷足先登。
为此还出现了“鸿门宴”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两个典故呢,主要讲的是当时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其谋士范增觉得刘邦是个威胁,应该趁现在杀了;但是在张良的帮助下,刘邦顺利度过这个危机。
从此以后,鸿门宴就是宴无好宴的代表,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另有图谋的意思。”
“现代人学习的每一个成语典故后面都是一段历史故事,而那样长的故事却又能用几个字就概括起来,要不然说咱们华夏文化就是博大精深呢。”
“回到正题,秦朝覆灭后,天下也进入僵持局面,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又分封诸王,其中自然也包括刘邦。
而后大家各回封地,但是秦亡了,起义军们分猪肉不满意,于是新一轮战局开始了。
先是楚怀王被杀,而后齐、赵诸侯叛乱,此外刘邦出兵平定关中等,项羽非常愤怒,封郑昌为韩王,派其前往阻挡刘邦,令萧公角阻击彭越,而自己亲自去平乱。
于是天下在此陷入战乱,楚汉争霸也拉开帷幕。”
“经过四年的战争,因项羽没有有固定的后方补给,在粮草殆尽后,被刘邦所败。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死时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于是项羽拒绝过河,自刎而亡,一代霸王落幕。”】
项羽捏紧拳头,刘邦这个无耻之徒却赢了他,他看不上的韩信却大败他。
这算什么!难道真的是他有眼无珠不成吗?
【“从亡国之人,到重新崛起,几乎成为天下之主,项羽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传奇性。
所以历代以来,总有人人称赞他,为他可惜遗憾,例如易安居士就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写过: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些都是夸赞项羽的。”
“但是项羽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因为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让他不可能得民心,不能得民心者何以得天下呢?”
“都说刘邦一无是处,可偏偏是刘邦得了民心,所以成为最后的赢家。
所以说,百姓拥戴谁,谁才能胜利。“】
刘邦若有所思,可不是,这天下,也是他项羽半送给他的。
第 165 章
【“有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 这话实在不假。
项羽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 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 没多久又不学了, 项梁因此特别生气。
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 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 项羽非常高兴, 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可以说, 项羽能在秦末武将中成为最牛逼的一小撮,那完全就是靠天赋还有他的神勇。”
“这是他能多次赢得大战的原因,但是不学习,就不能明智,所以项羽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
例如不重视人才,韩信本来是在他麾下的,可是最后却跑路了,在其他时代,武将要分出高低排位是很难的, 但是在秦末, 第一名将就是韩信。
他当之无愧,并且说出来也毫无争议那种,哪怕放眼整个青史,韩信都可以争一争第一的。
而这样的人才却流失了, 无论什么原因,都是主将的过错。”
“其次, 项羽不能听劝,他的谋士范增不止一次提出刘邦威胁论,数次劝说并且试图付出行动要干掉刘邦,但都因为项羽优柔寡断而失败。
都说范增也是第一等的谋士,可是最后被誉为谋圣的却是张良,这是两个人选择的主公不同所导致的啊。
但是选择谁为主公本就是看个人眼力不是吗?就像郭嘉,见袁绍势大也不心动,反而选择曹操,而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然后,项羽性格容易暴躁,一上头来就什么都不管不顾。
在历史上,在屠城这种事情上出名的,不止曹操,还有项羽。
项梁会稽起义后,任命项羽为裨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后项梁率部众八千人渡江西进,期间曾派项羽进攻襄城,项羽打了襄城很久才攻克,于是坑杀全城。”
“巨鹿之战后,章邯败走,随后率军驻扎在棘原,项羽驻军于漳水南,两军相持不战。
秦军多次被项羽打败,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害怕,于是派长史司马欣去请示,司马欣到了咸阳,被赵高留在司马门三天,不予接见,有不信任的意思。
司马欣非常害怕,急忙逃到章邯营中,劝章邯早做打算,赵军陈余也写信给章邯,劝其反秦。
这样的情况下,眼看就是进退不得,左右都是死,于是章邯终于产生投降的心,他暗中派使臣前往项羽营谈和约,但没有谈妥。
随后几番交手,章邯都讨不到便宜,而此时楚军粮食也不多了,项羽就心动,有意接受章邯的投降。
秦二世三年七月,项羽和章邯约在洹水南殷虚上相见,并订立盟约。”
李一说到这里,深呼吸一口气,“至十一月,项羽担心秦兵心有不满,入关中后不听令,引起祸患。于是,将秦降卒二十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
“至此,关中父老恐惧项羽,痛恨章邯等人,于是秦各地喜迎刘邦,所到之处没有不降服的。
至关中,关中父老迎刘邦入内,刘邦与关中父老约定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和偷盗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于是刘邦得到关中民心。”
“项羽知道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大怒,而后有了鸿门宴,刘邦机智脱身。
在项羽来了后,楚军接手咸阳,项羽引兵屠戮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
随后项羽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
项羽见秦王宫都已经被毁坏,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东,于是不听。
那人又说,都说楚国人是戴帽子的猕猴,果然是这样。
项羽听到后,把那个人烹杀了。”
李一捏紧拳头,那是咸阳啊,秦朝几百年的国都,政哥曾在那里指点天下风云
李一:好气好气啊啊啊快气炸了呜呜呜(心酸.jpg)】
整个咸阳都陷入沉默,坑杀二十多万秦兵,屠戮咸阳,火烧王宫,每一件事都是在他们的雷点上疯狂蹦跶。
扶苏饶是再好的脾性,都红了眼。
嬴政的手指放在剑柄上,一点点的握紧剑柄,眼里满是冷意。
成王败寇,本是寻常事。
他能接受胜利,也能接受失败。
可是,谁能听见自己国破城亡又无动于衷的。
嬴政想:他对刘季倒是苛责了些,至少连一个小小的亭长都知道爱护即将成为自己的东西的咸阳,安抚百姓,可那项羽分明是楚国贵族出身,却能目光短浅至此 他对六国的贵族实在太好了!
【“自己目光短浅就算了,别人劝说你,你不听还残忍杀害,长此以往,还有谁愿意来投靠来劝谏呢?
一个不能广开言路,重视人才的君王,就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都说项羽输的冤枉,可是在我看来,刘邦就该赢,项羽注定会失败。”
“彭城之战中,项羽北至城阳,田荣引兵会战,被项羽击败,田荣逃往平原,被平原民杀死。
而后项羽烧毁齐国房屋,将降卒全部坑杀,俘虏其老弱妇女,巡行齐地,直至北海,“多所残灭”。
齐国人因此聚在一起反叛,田横趁机收编齐兵数万反攻城阳,项羽久攻不下。”
“倘若项羽没有那么残暴,关中百姓何至于舍他选刘邦,齐国人又怎么会众志成城的抵抗项羽。
因为谁都知道,一旦打输了,就必死无疑,若是反抗,击退项羽说不定还能活下来。
可以说,多次屠城大肆杀戮使得项羽不说臭名昭著,但是所过之处,堪称闻风丧胆,在天下百姓眼里,也绝不是不能接受的未来君王。“】
项羽阴沉着脸,又惊又怒,他那是为了震慑反抗者,再说了,他死了那么多兵,那些就该死更多!
民心,呵呵,嬴政那个暴君难道就得民心吗?他还不是统一天下。
可见什么民心都是虚的,不过是他的拳头还不够强大罢了!
【“若非后面刘邦打输,诸侯肯定不会和项羽混。
要说刘邦打仗其实也还不错的,可惜他碰见的韩信项羽都是最顶尖的将帅,也就是显不出他的本事。“】
刘邦抬头挺胸,乃公打诸侯那都是手到擒来的好吧。
嗯,谁想到一下子就出现那么多妖孽。
【“秦末多妖孽,无论是韩信项羽,还是张良萧何,都是各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于是各方面都只能算一流的刘邦就显得暗淡无光。
但是刘邦能驾驭三杰,在识人用人方面同样是最顶尖的,而这才是君王必须拥有的才能。
不需要算无遗策,不需要百战百胜,这些都可以让手下的人去干,身为主君最必须拥有的是识人用人。
这一方面,刘禅就不行,所以他亡国了,哪怕麾下明明有人才,可就是亡国了。“】
刘禅:会心一击.jpg求放过嘤嘤嘤。
【“项羽一口气杀了十几万汉兵,包围剩下的军队,只有刘邦带着少数人跑了出去求援。
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与范增合围荥阳,打算一举消灭刘邦。
刘邦就采取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于是剥夺了范增的权利。
范增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怀疑自己和刘邦有勾结,十分气愤,于是告老还乡,但在途中病死。
就,大写的无语吧。“李一摇头又点头,项羽要是能成功才有鬼。
“我真的瞬间幻视秦国对六国使出离间计大招的既视感了好嘛。
不过项羽比那些六国君王还是强很多的,嗯,至少在军事才华上是有真才实学的。“就是真的有点蠢萌……】
蒙毅幸灾乐祸了,听见项羽的所作所为,他很难不对他产生敌意,现在看见项羽这腥味,他就放心了嘿嘿。
【“后来项羽腹背受敌,又粮草不继,才决定送还刘邦家眷,与刘邦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项羽的从一开始最强大的诸侯王到现在被迫和刘邦中分天下,可以看得出来,其实都是他自找的。”李一吐槽道,但凡需要动脑的事情他是真的不动啊。
“明明只适合当将军,除了打仗之外的事情就应该放手给其他人,偏偏要去当王,全部抓……大哥,你专业不对口啊。”】
项羽:啊,啊?
项羽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不妨碍他没头脑生气,啊好气啊他当大王怎么不成了!
张良轻轻一笑,可不是专业不对口嘛,当年项羽也不是没想要拉拢他,但是……他看了看范增,觉得还是算了吧。
老父亲带孩子都没有那么难,真要父子还能上手揍一顿,可是主公,呵呵(^_^)
【“说起来象棋好像就是源自楚汉之争,中间那条线可不就是鸿沟界限嘛。”李一摸着下巴,决定回头找出象棋和大家分享一下,给广大百姓增加点娱乐游戏……
思绪漂移一下,李一又转了回来,叹了口气,“接下来就是赫赫有名的亥下之战了,刘邦联合四方,包围项羽。
楚军不敌,退至垓下,可这时候楚军不但兵少,而且粮草不够,又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
于是,项羽决定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
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羽离去,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
等项羽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来到阴陵时,项羽迷路了,他去问一个老农,老农回答:“往左边”。于是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泽,耽误了时间。
汉军追了上来,经过一场激战,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骑,而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人。
项羽率兵突围,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李一说道这里戛然而止,“尽管我们批评项羽是残暴,对他种种行为非议不断,可是不得不说,项羽又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也有士兵对他死心塌地,故乡的人也殷殷盼望他回去。
他神勇,他每战身先士卒,带领士兵获得无数胜利。
他重情重义也好面子。”
李一笑了下,“明明有很多次杀刘邦的机会,却都放过,不似刘邦那么“狡猾”,这是身为主公的缺点,却是为人的优点。
他选择分封,从后世看当然是错的,但是对于当时各路起义军也算友好,大家都吃到饼。
这个饼又大又好吃,大家都有份,功夫没有白费,不是吗?
他不能用人,但对他们又还算宽和。”
“……他有种种缺点,最后却没有把战火带到江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为什么思念项羽不过江,因为他明明可以苟活,偏居一隅,和刘邦长久对峙,使天下不能一统。
就像孙权,占据江东要多能打是没有,但是曹操刘备想要打过来却也没有办法。
可是项羽却没有怎这么做,他一生轰轰烈烈,怎么会愿意苟活让人笑话呢。
于是最后他想:就这样吧,败了他也要败得有遵尊严。
项羽乌江自刎,他没有死在其他人手里,只有他自己才能杀了他自己。”
“所以他成就一代霸王,千年万年为人所歌颂。
哪怕他有再多的缺点,他也是独一无二的西楚霸王。“】
刘邦默了默,举起酒樽,也是有些年头了,老对手,来,敬你一杯。
咱们啊,也是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过。
项羽眨了眨眼,向来昂扬精神的脸上露出一丝颓丧之色。
最后也就勉强维持一点尊严罢了,为什么不回江东,他带走那么多江东子弟,却不能带回他们,他有何面目回去。
所以最后除了自刎,还能如何呢?
呵,他居然也落得这样的下场。
他以为那些年东躲西藏已经是这一生最狼狈的时候呢,可是那时候他心气还在,看见嬴政的车架敢豪言道彼可取而代之。
谁想到最后独自死在河边。
项羽默不作声,拎起酒壶往嘴里灌。
他只丧气这么一晚,明天起来,他还是西楚霸王,他必杀刘邦!
他连曾经高高在上的大秦都能掀翻,他刘邦算什么!
他项羽一生不服输,不认输。
他不信命!
楚国亡了,又在他手上复兴。大秦统一天下,又在他手里覆灭。
他项羽征战沙场,若是信命,早该在国家灭亡时就死了。
他挣扎到这里,可不是为了输给他刘邦的。
这一次,他要赢!
第 166 章
汉王刘邦深深吐了口气, 他自语道:“接下来有场硬仗要打了啊。”
张良笑了笑,“可这也是最后一场了。”
刘邦笑了,豪迈的撕了一个大鸡腿, 咬嚼着, “好!好!好!”
干他娘的项羽, 他还怕他不成, 赢了乃公就皇帝,天下之主好吧, 当年看着始皇说出大丈夫当如是的话那就是佳话, 而不是口出狂言。
连天幕都说他能赢,他民心所向, 他会赢!
【说完项羽,李一停顿一下,似乎在思索什么,然后又突然开口:“董仲舒,一个很难让人评价的儒家大佬。”】
儒家。孔子眼神一动,放下刻刀,拢了拢衣袖,一本正经的看向天幕。
天幕说了那么多人,倒是难得说起儒家。
唔, 后世儒家似乎发展的不错。孔子边听听思索, 就是总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了,好像哪里不太对劲。
【“时代在向前,事物在推陈出新,按说学说也有所变化不同是挺正常的, 但儒家怎么说呢。”
李一摸了摸下巴,“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儒家, 那就是妖魔化。”
“斯宾塞。约翰逊说过: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这实在是至理名言。”
“两千年多前的孔子恐怕都没有想到儒家在历史中会有怎样的地位,又经历了什么样的起伏跌宕,而他自己又变成什么样的象征。
当然,这种事情想不到是正常的,如果不是往前看,谁又能想到呢。”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时代的主角,但是孔子和儒家一定是最有存在感的配角吧,当然,如果以话本角色来说,那就是主角的贵人大佬之类的角色才对。”李一捂嘴笑道。】
很多严肃的老夫子都眉心一跳,这天幕未免太无礼,怎么能把话本这种不入流的东西和圣人还有儒学相提并论。
偏偏他们又拿李一没办法,最后‘只能气恼的骂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
【“孔子与他的儒家那就是历史上的常青树,都说没有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可实际上呢,世家也有覆灭的时候,而儒家才是真正的长盛不衰。
在今天,国家弘扬传统文化,孔子得到正名,儒家作为历史上份量及其重的学说,又怎么可能真的舍弃呢?
哪怕有糟粕,可是传承几千年的儒家学说思想,却早已在国人心里根深蒂固,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依然被影响着。”
“从儒家起来以后,除了建国前被极端的批评过,何曾跌落呢?
可那个特别的年代,极端尊崇西方文化,极端批评本土文化,归根结底都是爱国者在无望的黑暗中寻找出路罢了。哪里是真的要抛弃自己的根呢。“李一感叹道,然后就意识到自己又扯远了,忍不住咳了两声。
害,反正也是讲故事,哪个时期的也不是很重要对吧。
咳咳。
“总之儒学作为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孔子的地位一直是崇高的。”】
孔子想,天幕的形容词是真的听着不太对。
【“但是事实上儒学一开始也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其一罢了,是显学,但是没办法独占鳌头。
儒家真正意义改变,是自董仲舒开始。”
“董仲舒,一个说起儒家就难以绕过去、不可或缺的人物。”
“他成就了儒家,也为儒家的骂名埋下后患。”】
刘彻眼神一闪,哼笑道:“按天幕的说法,不应该是朕成就儒家吗?”
他露出似笑非笑的神色,其他人却都神色一凛。
卫青心知,那位董大人怕是讨不了好,除非……他看向天幕,依照天幕的意思,只怕以后儒家会裹挟君权。
陛下以儒家为利器,却不是让这利器来伤己的。
董仲舒严肃的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遗憾,陛下是独断专权的皇帝啊……
【“对董仲舒的评价,汉代最权威的两位史学家、两部史书,却差异巨大。
班固的《汉书》对董仲舒极尽称赞,而司马迁的《史记》却近乎轻描淡写,甚至多含讥讽。
当然,这可能是司马迁和董仲舒同辈,所以不能正确认识到董仲舒对汉朝乃至往后千年的影响。
而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人,是后辈,在儒家学说已经影响深远的时代,所以董仲舒推崇备至。”
“学说是需要时间考验的,而董仲舒所推出来的儒学,已经在历史证明过。”
“那么两千年被推崇备至,一朝骂名加身,董仲舒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拧眉,所以他就是个名头吗?
孔子觉得有点好气又好笑,又好奇儒家在后世,在这董仲舒手里变成什么样。
至于学说有所变动,因时而异,因地制宜,这样的道理他自己人也懂。
大周和现在那也是不一样的,后世和现在不一样出现变换也正常。
当然,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在当时谁也不能肯定,但是孔子希望的好的。
只是,从天幕来看,可能不太乐观。孔子摸了摸胡须,无声叹了口气。
再看看吧。
儒学是他的心血,他周游列国,希望自己的主张可以得到君王的重用,却始终不得结果。
他走到哪里都是座上宾,而是在诸国征战的时代,列国都不需要儒学。
这是他人生的大憾事,可如今听到后世儒家独占鳌头,他却没有觉得多高兴。
一叶而知秋落,他观天幕也当知道儒家走上他都不能预料的道路。
妖魔化孔子垂眸,拿起刻刀,他得好好想想。
第 167 章
【“在了解董仲舒之前, 也许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被汉武陛下所推行的大一统。
我们一直强调大一统,那么大一统是什么呢?
它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 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但是这个时候的“大一统”概念只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 是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
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各家大佬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 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孔子提出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会。
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
《吕氏春秋》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管仲甚至还提出了具体制度上的大一统。
……这都是对国家政治秩序的“大一统”观念的不同表述,但他们都强调自上而下的政令统一。
还有诸如墨子孟子荀子都各有其理论,大家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去看看他们的思想理论。”
“而这些理念最终由“海内为郡县, 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成了现实。”】
无人注意之时, 嬴政眼里闪过一丝黯然。
他计划好一切,却都被毁了。
【“从秦始皇开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但是由于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暂,所以真正系统发挥《春秋》大一统思想的是董仲舒。
他提出“《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这是说, 封建的大一统是天地古今之道,是不可改变的。
有了大一统的国家,必须具有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统一思想,只有上下统一,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行。”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创造全新的儒家思想。”
“当然啦,汉朝的大一统并不能全部归功于董仲舒,准确的说,是司马迁著《史记》完成了血缘谱系的缔造,为祖先崇拜夯实了人文基础;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完成了国家统治的法理性构建;
而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则用铁骑刀马诠释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真理。
诚然董仲舒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忽略其他人的功劳。
举例: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等人把匈奴打回老家,反而让匈奴南下,那么国家都不能统一了,谁还在乎什么学说呢。
是以孝武皇帝不惜国力也要打匈奴,实现内外一统。”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方面的大一统,这是每一个当时人的功劳。”
李一表示自己是很严谨的,并没有不喜欢董仲舒。
好吧,还是有那么一啾咪的,毕竟那些年听了无数董仲舒的坏话咳咳。
但是,人长大了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别人的优缺点。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嘛。
假如董仲舒那么不堪,那么儒家就不会在他的带领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常青树,被历代统治者所重用。
“当然,到了后面大一统概念又有新的变化,但是就如我说的,因时而异嘛。”
“回到董仲舒,汉朝的大一统不是董仲舒一人缔造的,但毫无疑问,他提出成熟的理论体系。
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董仲舒敏锐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没有形成大一统思想,诸侯各自为政。
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他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
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
“毫无疑问,董仲舒这一套春秋大一统深得陛下心,于是儒家在汉朝更上一层楼了。
不过其中关于孝武皇帝是否听取董仲舒的建议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尚且存疑,有说有,有说没有,本人也没有深入研究,在此就不多做说明了。“】
刘彻:?虽然他“罢申、商、韩”,虽然他确实“绌抑黄老,崇尚儒学”重用儒家学说,但是还没有到罢黜百家的吧?
刘猪猪有点郁闷,感觉在后世这个话题肯定是腥风血雨。
他背锅了!
刘彻磨牙,幽幽的想:他今天受的委屈,都是要还的。
【“现代讲究思想文化百花齐放,所以董仲舒这个建议不管有没有被采用,都是要被批评的。
而且后来的王朝已经实质的践行这一点,即真正意义是达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精神一振,他才不管几千年后的思想是不是百花齐放呢,那太久远了。
但是眼下可以知道的是后来的王朝都独尊儒术……他满意的点头。
至少证明他是对的,儒家思想才是最适合大一统王朝的。
【“可以肯定的是,刘彻陛下至少采纳相当一部分了董仲舒的建议,当然,天人感应什么的,对霸道唯我独尊的汉武陛下那就是浮云。
董仲舒在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的同时,也提出“天人感应”论。
天人感应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
董仲舒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
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
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他提出天人感应一方面想借此来巩固封建君主王权的政权稳固,提升王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是想利用“天和人可以相互感应”这一说法来束缚君主,要君主切莫“胡作非为”。
在古代,皇帝就是最大的,一旦失控那就是巨大的灾难。
官员犯错尚且有法律和皇帝制裁,但是皇帝犯错谁能怎么样呢?不能。
难道要等到天怒人怨,百姓流离失所,天下人都离心的时候才能制裁皇帝吗?
那代价未免太大太大了。”
“董仲舒清楚意识到皇帝是一种多么容易失控的生物,于是在君权神授之上进一步提出天人感应,想要限制君王的权利,让坐在龙椅上的人好好干活,不要放纵自己,要当一个好皇帝。”
如果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出于私心,或者由衷的认为儒家就是比其他家好,不需要其他学说才提出的。
那么春秋大一统就是他基于国情提出的,而天人感应则是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负责吧。”
“诚然我们看见明君因为正常的天象不得不下罪己诏,并且被攻讦的时候很为他们抱不平,觉得这是迷信,很莫明其妙。
但是事实上,在君权至上的古代,这一套又真的很有必要,因为除了虚无缥缈的神,还有谁能让皇帝忌惮呢?
而古代,明君才是少数的,更多的是平庸甚至昏庸的君王。
所以,君权必须受到限制。“】
嬴政挑了挑眉,他一直以为天幕是很支持他的,而他恰恰不喜欢被指手画脚。
不过,嬴政一想到胡亥,又觉得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凡胡亥不放纵赵高,赵高也不能胡作非为,两个人也不会一下子就把大秦弄完了。
所以如果一开始有谁能制约胡亥就好了。
也不能指望后代各个都英明神武,天纵奇才吧。
刘彻狐疑,天幕这是暗戳戳的骂他???
李一:啊?没有吧?有吗?
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李一当然知道不能放纵君权啦,但是她又坚信政哥是不一样的,毕竟……他心心念念只有大秦,其他都是浮云。
二凤,感觉也是很可靠的。
嗯,猪猪的话。李一眼神漂移,只能说,人不要想太多……谁自己后期发疯谁清楚。
哦,忘记猪猪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过分自信,坚信自己没有错,如果有错,请参考上一条。
当然,谁把希望寄托在皇帝的节操上谁才是傻子。
但是没关系,李一有杀手锏,运朝听过没有,皇帝修为和国家挂钩,只有搞好国家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反之,不想当好皇帝,反而瞎折腾,那就等着被国运反噬然后咔嚓咔嚓吧。
所以,想要修仙的皇帝,就去走运朝之道吧。
这种道,莫名适合政哥,不过李一看着系统商城内死贵死贵的运朝之法,深感前路艰难。
毕竟她现在的积分也就购一半出一丢丢而已。
想买的东西太多嘤。李一深深感叹自己太穷了。
第 168 章
【“说起来, 董仲舒提出符合汉武帝需求的思想,接下来应该是官路亨通的。
但是,紧接着他就被调去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
从中央到地方, 不管怎么看, 都是明升暗降, 毕竟中央才是全天下的权利中心。
如果是那种地方大官, 那还能说是被调去磨练什么的,但是担任诸侯王的国相, 嗯, 绝对的远离核心权利。
这大概就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试图限制君王触怒汉武帝吧。“李一幽幽道:“哪怕是放眼整部华夏史, 汉武帝都是最唯我独尊的皇帝之一。”
“董仲舒很幸运,他遇上汉武帝,正是千里马碰上了伯乐。
但是他又实在不幸运,赏识他的君王也是他最不愿意遇上的那一款。”
“所以说,得与失之间往往也就一线之差。”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就明白,董仲舒对儒家的重要性,对华夏文化的影响了吧。
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这是他所以名传千古,被称之为董子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又说他骂名无数呢?
同样是因为他创新性的思想体系。
汉武帝元光元年, 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尽管这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但是这份思想体系是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的帝制神学体系。”
“这也就是大家开玩笑说的,董仲舒把儒学改得孔子在世都不认识的新体系。”】
董仲舒:按天幕说的,。我只是顺应时代发展适当做出改变……
孔子:?
他当然不会觉得其他学说就比不上儒家学说。
他也曾学与老子,对各家学说都有深刻的理解,毕竟知己知彼嘛。
但是……孔子面露困惑之色,不是说不能变化,但是这是改了多少,才能连他都认不出来。
孔子想了想自己的,再瞅了瞅天幕所说的新体系,逐渐陷入沉默。
迎合君王,将自己涂抹得面目全非……孔子心想,若他想这么做,那么早就可以带着儒家去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成为君王的座上宾。
包括道家,墨家等,这一点他们谁不能做到。
可那也就不是他们创立学说的初心了。
让君王认同他们的思想,推行他们的思想,而不是自己去迎合君王的所需,这是这个时代他们这些人的坚持和风骨。
不是不懂,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
但是终究令人怅然。
【“在国家民族陷入困境,不得发展,被侵略被践踏的时候,知识分子在疯狂的否定本土文化包括儒家学说。
在人民思想解放,女性意识解放的今天,人们深深痛恨曾经束缚,把女性贬低到极点的儒家。
随着独尊儒术,越往后的时代,儒家的影响力越加恐怖,儒家思想也变成人们那些当权者的武器,他们把儒学变成自己需要的东西,肆意在儒学上面涂抹。
挂着儒学的名头,卖着自己的狗肉。
尤其是宋明理学大行其道后,压抑人的个性,使女性地位前所未有的低。
被儒家思想所迫害的人,终于在忍无可忍之后爆发了。
他们疯狂的否定儒学的一切。
这大概就是因果报应吧。“】
朱熹,程氏兄弟等人都忍不住眉心一跳。
董仲舒延眼神有点发蒙,啊这,他的态度跟其他大儒不都差不多嘛?
【“而归根结底,儒家大改造不就是从董仲舒开始的吗?”】
董仲舒:???
【“董仲舒提出“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他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
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即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这就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意思就是说国君是臣子的准则,父亲是儿子的准则,丈夫是妻子的准则。
这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又在此之上提出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也许他们只是想通过确定这些关系来巩固君权。
但从此之后,儒家思想却在这之上一步步的严苛要求,女性的地位也跟着一步步的下降。”
李一面带微笑,“诚然董仲舒并非第一个提出类似思想的人,但是其他人提归提,却都还是开明的,受其时代局限性而已,本质来说不是恶意的。
但是董仲舒却是第一个系统概括,为儒家划下框框道道的人。
以我个人来说,哪怕只看见夫为妻纲这四个字,我都会本能的厌恶,更不会去了解董仲舒这些思想的深层意思。
所以,董仲舒不被骂,谁被骂呢?
如果再看见什么女四书,诸如《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之类,我只会送她们两个字——heitu!】
班昭脸色煞白,以她的聪明,从这只言片语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做错了什么。
“大错特错,大错特错了。”班昭深悔。
邓太后邓绥不疾不徐的拍了拍她的手,“别急,一切都来得及。”
班昭定了定神,感激的看了她一眼,“到底还是您在,才能让人安心。”
邓绥笑了笑,看着天幕却眼神幽深,她其实很想知道东汉的事情,但是天幕哪怕讲到东汉开国和末期,就是没有讲中间。
实在让人无奈。
【“咱个人的素质真的没有那么高,明明这些东西被拿来作为压制女性的利器,还要去了解它们被创作之处究竟是什么背景什么原因。
那和我有关系吗?
我现在被人看了胳膊就要把胳膊剁了以保清白,被登徒子看光反而要嫁给他,被强。奸。犯强。奸了不去杀了强。奸犯反而怪我没有当时就自尽以保家族名声!
……这些不都是因为这些什么破烂思想一点点的积压造成的吗?”
“古代女性根本无力反抗这一重又一重的压迫,更遑论理解这其中的深意。
只是掌握权利掌握舆论的人希望她们如何,她们就如何。
哪怕这些“武器”被创作出来本意不是如此,最后也是如此了。”
“所以,被骂不是很正常吗?”
“你们只是被骂,身后名不太行了。而为此付出的却是一条条无辜的生命,被压迫的是一个个黯淡无光的灵魂。”
“希望所有的创作者,所有的思想家们,落笔之时,也再三考虑,慎之再慎吧。”】
多少女子脸色煞白煞白,后世也女子的处境也太恐怖了吧。
孔子深呼吸一口气,再深呼吸一口气,再深呼吸一口气,然后……“啪”那放在木桌上的手深深板断桌子一角。
他猛地站起来,一米九的高大身躯看起来特别有压迫感。
他厉声喊道:“来人,把我那些好弟子叫来——”
孔子:谢邀,人很好,还没有被气炸【微笑.jpg】【怒发冲冠.jpg】
第 169 章
董仲舒二话不说, 拿起笔就开始修改。
人活在世上,无非为名利二字,到了他这个地步, 已经是极限, 如今最渴求的自然是身后名。
而现在他知道自己分明已经流芳百世, 怎么能因为一点瑕疵就骂名加身, 真真是不可忍。
董仲舒火力全开,对自己的宝贝文章开始改改改。
总之, 要骂骂别人去, 他要和孔夫子一样留清白在人家。
想到这,董仲舒手一顿, 诶孔夫子好像也被骂过,就是后面又清白了……但是孔夫子是圣人,他不是啊。
于是,董仲舒又继续刷刷刷干活。
上官婉儿恨恨的捶了一下软塌,“欺人太甚。”女子生在世间本就更为艰难没有男子那么多的选择,可是那些男人还是觉得她们不够安分,觉得她们不够贤淑,不够软弱无能。
非要让她们成为一个个傀儡,任他们摆布, 作践至死吗?
“朕寻思朕手掌天下权, 也没有对男人如何吧?”武则天冷笑,“这宋明是我大周之后的朝代,怎么,难道有人对朕有意见吗?”如此压迫女性, 说没有她一点原因她怎么就不信呢。
上官婉儿轻声道:“也许他们是怕了陛下。”怕再出现一个女帝陛下,怕女子和他们同台竞争, 争夺有限的资源。
“怕?”武则天似笑非笑,然后厉声呵斥道:“朕看他们是不够怕。”才敢如此掀风弄雨,不断压迫女性地位。
想她以女子之身登基,不知道多少人想把她拉下马,颠覆大周,重塑大唐,可她生生压下这些反对的声音,任人以贤,不拘身份性别。
她没有特意提拔女子,但只要有才,男女皆用。
“真是给他们脸了。”武则天眼神闪过一丝凶光,居然以为她是善人吗?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写下这句诗的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唐朝已经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气开明,女子地位高的朝代。
可绕是如此,也让诗人见了心有此感慨,可见这个地位高也不过是相对后来低到尘埃的明清罢了。”
“生活在古代的女人,从出生起,就没有选择的余地,若是碰见开明一点的父母,还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自己选择嫁给谁。
若是不开明,呵呵,一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纵然生平不相识,未曾见一面,也是一纸婚约,红盖头一放,从此命运依托这个不知道好坏的人。”
“男人可以不想结婚,男人可以有自己拼搏奋斗的事业。
而女人一辈子都在那个名为后宅的四四方方的小院子里,生儿育女,服侍公婆,管理家务,也许还要照看丈夫的妾室,没有任何选择。”
“一生忙忙碌碌,做别人的儿女,别人的妻子,别人的母亲,不被拥有自己的姓名,如果丈夫儿孙有幸在历史留下姓名,她也许能跟着留下一个妻/母:某某氏。
至于她曾经的名字,谁知道呢?无人在意。”
“哪怕是到了现在,也只能是相对的公平,职场隐形的歧视,生活中对女性的压迫,什么一定要生个男孩,女人就要做家务,女人不能比丈夫厉害
二十多的男人还年轻,二十多岁的女人再不嫁就是老女人。
什么女人不结婚就是不完美的,年纪大一点就要被周围的人投以可怜同情的目光,哪怕有钱有房有车,只要不结婚,就会被高高在上的指指点点为老女人。
哪怕是没有恶意的人,打着为你好的名头也一样在逼着不得不下匆匆忙忙的相亲结婚生子,随波逐流。”
“而这些,都是几千年下来遗留下来的臭东西!”李一骂得掷地有声,有些话真是不吐不快。】
“男来耕田女来织,男主外女主内,都是遵循阴阳大道,何错之有。”
“自古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再正理不过,这自己谈婚论嫁,还还没有廉耻之心了,还二十多岁不嫁人,这不是老姑婆是什么?”
“一切都是为了繁衍子嗣啊,哪怕是男子也是先成家立业,女子到了年纪就嫁人生子照顾公婆打理后院,这说破天去也是没错。”
反对议论之声不断,不独是那些古板老夫子,哪怕是相对开明的人也议论不断。
天幕这一波扫的有点大。
少年王阳明若有所思,“天幕的意思也许不在于对错,而在于,社会没有给女人选择的权利。”谈婚论嫁没有错,可是问过女子了吗给过选择的机会了吗?
或者说,从出生起就对男孩女孩分开教养的不满。
男孩跟着父亲,被教导读书认字,可以见识更广阔的世界,选择今后的道路。
而女孩注定只能跟着母亲在内院中学习女红管理家务,一生不知道能踏出家门几次。
男女的差别和未来,原来从出生起就已经决定了。
【“可是,现在是新世纪,新的社会,华夏人民站起来了,女人也站起来了。”
“伟人说:妇女也能顶半边天。
如今,女人也能走进职场,也能当官经商,可以堂堂正正站在阳光底下,可以逛街散步,可以上学,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希望,古代的女性前辈们,能鼓起勇气反抗一切不公正。
男人和女人当然不是对立的,我也拒绝鼓吹两性对立这种事情。
但是,一定要知道,任何压迫你们的,都是敌人!”
“社会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好,我们努力读书努力工作上进拼搏,和男人争话语权,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让群体变得更好。”
“努力也许没有用,可是不努力那连机会都没有。”】
“说的好。”梁红玉猛地站起来,胸口起伏,看起来很是激动,她虽是为国而战,可是心里何尝没有憋着口气,明明男人打仗,女人也能打仗,她不输给任何人,相反,她比谁都做得好。
可是,最开始,她打仗只是个意外,如果不是这个意外,她不会知道自己也可以和男人一样带兵打仗,那么其他女人呢?
她们被剥夺选择,不知道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她们其实也可以做到。
偶尔历史上出现一些惊才绝艳的女人,他们也只会告诉你,那些是个例,她们根本不配去比,让她们要安分守己。
可是,可是啊,他们压根没有让她们尝试过,凭什么说她们不行啊!
他们只会说她们不行,却从不告诉她们,如何才能行。
“他们从来不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行。”
“他们说,女人就是要安分守己,守那七出之条,做一个贤妻良母。”
“可是怎么办呢,我已看过广阔的天空,就绝不愿再回那狭小的院子!”
她们也许会成为异类,可是她们想成为这异类,哪怕为此众叛亲离,哪怕为此举世皆敌,她们也想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 170 章
【“好啦了, 骂完了,老娘神清气爽了。”李一勾唇,“诚恳来说, 董仲舒其实不应该背负最大的骂名, 毕竟他自己的学说都没有被完全接受, 从正体来看, 他也想促进社会发展的。
至于后人会把儒学发展到那样妖魔鬼怪的地方,他也没办法预知。
孔子也没办法对吧。”
“只能说, 被骂他们不冤, 被夸也是他们应得的。
一件事有正反两面,人作为一个个体也是复杂的。”
“但无论如何, 自己做出来的事情,就要承担他酝酿出什么的果实。”】
董仲舒虚弱一笑,别说了,他改就是。
他也不是很坚持的人,不然不会为了迎合皇帝的需求而对学说做出改变,现在为了身后名,改就改。
至于别人会不会觉得他没骨气,呵呵,有本事别用他的新儒学, 否则就别哔哔。
主要是这事对董仲舒不算那么重要, 本质来说,他确实是那么想的,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啊。
但是要说故意践踏、压迫女子,那真的不至于。他还没有这么没品……
怎么说咱也是一代大儒, 要说真没有点骨气坚持,他也不会明知道可能触怒皇帝, 也要提出限制君权的天人感应之说。
在董仲舒心里,是有一个底线的,不越过底线自然怎么都好说,但是触及底线,他绝对寸步不让。
再说了,天幕说的后世女子多惨多可怜,他在不做点什么,岂不是显得他特别残忍无情。董仲舒暗暗嘀咕。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在他活着的时候,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
他所创建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今时今日,华夏文化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董仲舒也成为儒学史上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是儒家的重要节点。”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表示:董仲舒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发展儒学做出巨大贡献。
《汉书》赞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他被称为董子,他是汉武一朝最惊才绝艳的人之一,他为华夏往后两千年奠定了一个语调。
他是一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松了口气,被天幕讲到可真是一件福祸难知的事情,赶紧过吧。
这时候,天使到了,“宣——董仲舒觐见。”
董仲舒顿时心累,陛下这要不是来找茬看热闹他才不信。
董仲舒顺手带上新版本的儒家思想,既然陛下有召,那就顺带呈上去,让陛下帮忙宣传一下。
谁让他要看热闹(怨念.jpg)
【“从春秋战国,走到秦汉,又送走了秦汉。”
“王朝是一个轮回,我们送走一个又一个王朝,看着他们走向末路。”
“这大抵是一个悲剧,又期待新世界的到来。”
“两汉三国魏晋,历史的车轮毫不留情的碾压而过,将他们都化作了历史。”
“中原的经济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而彼时,人们第一次意识到草原的威胁,来自匈奴,是以有大汉五代之治,至汉武帝一举横扫匈奴。
再往后,每当中原进入衰弱期,草原变回蠢蠢欲动,南下大举进攻。”
“在华夏很长很长的一段历史中,草原始终是中原最大的威胁,是以我们再度回首,在草原没有露出獠牙,展现其威胁性时,始皇帝居然已经派蒙恬修建长城,抵抗匈奴了。”
“长城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修建,俨然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可是最开始,大秦还最为强盛的时候,真的有必要让蒙恬带领二十万军队修建长城吗?那时候的匈奴可没有后来的强大,对于大秦也不过动动铁骑的功夫。”
“可是始皇帝偏偏这么做了,若是大秦没有二世而亡,那么这长城应该会成为大秦后继者最有利的屏障吧。”
“因为彼时大秦不适合再妄动兵戈,加上在时人眼下草原也没有什么好东西,打下来也是飞地,于是始皇帝做出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举动。”
“这大概就是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皇帝的眼光和战略思想。”
“可惜他的安排还没有彻底完成就已经逝世,而后代”李一叹了口气。
“此后,匈奴撞上了大汉,逞威风几代,终于被养精蓄锐的汉武帝教做人了。”
“但是,匈奴只是一个开始。往后还有突厥啊、鲜卑啊、拓跋啊、女真、契丹、柔然、党项、蒙古等等。”
“打也打不出,一茬又一茬,这个完了,几十上百年后又会有新生的部落民族诞生,他们觊觎中原的富饶,于是诸孜孜不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中原举起屠刀。”
“而在晋朝,也是如此。”
“西晋也算是二世而亡,而八王之乱更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
而乱世之中,皇朝宗亲南下,建立东晋,偏居一隅,偌大的北方混战成一团。
“这种时候,大概是草原民族最喜欢的时期,因为他们的能发挥出空前的战斗力,于是有了五胡乱华。”
“早在三国后期,由于中原人口剧减,魏晋两朝都不断“招抚五胡”。
百年间,内迁的五胡约数百万人,其中,匈奴约莫有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
八王之乱后,北方总人口大概有1500万,而汉人只占三分之一。
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晋初年,曾经是汉族聚居的关陇地区变成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
到西晋末年,关中及以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民族的人口。”
“这就是当时的人口分布局势,然而正常来说,人少的一部分融入人多的一部分,才能达到融合的结果,若是反过来,那到底谁融入谁,就不好说了。
至少天下一乱,那就是敌强我弱,敌多我少的局势,而在这样的结果下,汉人被大肆屠戮也就不难以理解了。
此时的中原已经不再是汉人的中原,而是胡人的中原。
五胡之乱,竟是祸起萧墙。
而冉闵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混乱无序,黑暗无望的社会。“】
第 171 章
【“武悼天王冉闵, 其实前面讲五胡之乱就已经讲过一点了,这同样是一位在历史诽誉两全的人。
尽管他生前称帝,也是帝王至尊, 但是人们对他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位绝世猛将, 他也是因为武勋被称之为武悼天王的。”
“时代久远, 又身缝乱世, 其实已经很少有关他的详细记录,我们只能知道他的生平大概, 以此来推断他的人生,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冉闵,本姓石, 乃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其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骑都督,家族世代担任牙门将。
后赵明帝石勒击败陈午,俘获冉良。当时冉良十二岁,石勒命石虎收他为养子,并改名为石瞻。冉良勇猛多力,攻战无敌,历任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他的儿子正是冉闵。
因为他爹被石家收养, 所以冉闵出生后也改姓石。
由此可见,冉闵的勇猛是有遗传成分的。
冉闵自幼就展现出果断敏锐的性格,于是被石虎所重视栽培,成年后, 其身高八尺,骁勇善战, 勇力过人,多计谋,故以勇猛著称。
后来石虎在昌黎之战中大败,后赵各路军队都弃甲溃逃,只有冉闵带领的一支军队未遭创伤,反而获得功绩,由此冉闵威名大显。”
“后来石虎回到邺城后,任命群臣,其中苻洪因讨伐鲜卑的殊功被加封为使持节、都督六夷诸军事、冠军大将军,封为西平郡公。
冉闵对石虎说:“苻洪才智杰出,得到将士们的拼死效力,他的儿子们都有非凡的才能,而且苻氏拥有强兵部曲五万人,驻屯在都城的近处,应当秘密地除掉他们,用以安定国家。”
“这过河拆桥的事情呢咱肯定是不赞同的,但是问题来了,苻洪此间是归顺前赵皇帝刘曜的,后赵灭前赵,他就投入后赵,等到赵明帝石勒去世,石虎弑少帝石弘,苻洪脱离后赵,依附凉主张骏。后受到后赵讨伐,再度投降石虎。
这可以看出,他既不认可石虎,也不是诚心归顺的,就算说不上墙头草,也绝不会对石虎忠心耿耿。所以冉闵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没道理的。”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赞同石虎篡位来着,虽然皇帝应该是能者居之才对,但要人人都想着篡位,那天下就再无安宁之日了。”
李一解释了一句,想了想又额外道:
“说起来到了后赵末年,苻洪遭到皇帝石遵、武兴公石闵联手打压,转而投降东晋。
在东晋受到重用,但是苻洪击败羌族姚襄大军,俘获后赵将军麻秋后,就自称大单于、三秦王,设置僚属,欲谋取中原。
只是被降将麻秋毒杀才谋划不成功,但是仍然为前秦奠定了基础,其子苻健开创了前秦。”
“有没有觉得大单于这个称呼很熟悉,对,没错,匈奴的老大就是大单于。
而苻洪就是氐族首领蒲怀归之子,氐族就是五胡乱华中五胡之一的氐族。”
“而石虎则是羯族人,这么一看,石家的后赵,苻家的前秦,还有后来冉闵的冉魏,只有魏是汉人建立的……妈啊那时候真的北方就是五胡的天下。”
“五胡十六国,其中冉魏一代而亡,不算进十六国,所以除了冉魏,十六国中也只有三个汉人建立的国家,剩下十三个都来自五胡。”】
曹操听得更加生气,垃圾司马家,也就是他动作快,处理得七七八八了,不然非拉出来鞭尸不可。
中原从来都是汉人的中原,曾几何时能让蛮夷如此嚣张,偌大的北方进入都被五胡瓜分了。
别说已经融入了汉人,真要融入,为什么兵戈起后就大肆屠杀汉人,视之为“两脚羊”。
刘秀恼怒的砸了个杯子,“我汉家天下,可不是被这么践踏的。”刘秀想起天幕私下和他联系,发了一篇《论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就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地方豪强……
他眼神明暗不定,本来犹豫,现在却下定决心要动手清扫了。
若他都不为后世子孙计,那还没有谁可以指望呢?
【李一又继续道:“当时冉闵虽然提出建议,但是石虎却没有同意,反而给苻洪愈加优厚的待遇。”
“嗯,从关系亲近来说,冉闵和石虎是养祖孙的关系,能上下级来看,冉闵也是展露锋芒是新生代将领。
按理来说,石虎不说防备苻洪,也应该多少有点警惕,毕竟无风不起浪嘛。但是,石虎反而更加优待苻洪。
呵,这要是消息传出来,那就显得他石虎心胸开阔,重视苻洪,那苻洪不得感激涕下,为石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嗯,就只有冉闵里外不是人。“】
“嗯,天幕立场分明。”郭嘉对此点评,看得出是比较欣赏那冉闵的。
【“冉闵一生都在打仗,展露锋芒后,他又接连获得胜利,屡立战功,后来打败梁犊,威望更高,胡、汉各族宿将无不畏惧他。”
“等到石虎死后,后赵就发生政变。
太子继位,但他是个傀儡皇帝,朝廷由太后和权臣专政,而当时最有希望继承王位的其实是彭城王。
彭城王石遵当时屯驻在河内,与平定梁犊叛乱归来的冉闵、姚弋仲、苻洪在李城相遇,冉闵等人劝说石遵攻回邺城,讨伐张豺,继承帝位。
石遵答应,于是与冉闵等人杀奔到邺城。
当时的权臣张豺打算出去拦截,但邺城内的军民闻知石遵等人杀奔过来,都出城投降,张豺无法制止。
于是石遵轻松达成政变,登基为帝。
石遵即位后,任命冉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
但是,冉闵并不满足。
很简单 ,因为石遵在事成前,也不知道结果如何,争皇位这种事情多凶险啊,于是为了让冉闵为他拼命,他许诺:他当皇帝,就让冉闵成为太子。”
“在古代,养子也是有继承权的。
要知道古人都喜欢收养养子,有的甚至让养子继承自己衣钵,例如柴荣,被姑父郭威收为养子,后面郭威传位给柴荣。
还有曹操啊,刘备啊这些人但都是有养子的,也都是有精心培养的。
比如刘备,他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儿子是刘禅,根据考据刘禅之前应该也有子女,但是可能没有立住什么的。
反正刘备有刘禅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古代刘备这个年纪说随时死都是正常的,而古代重视香火,一直没有儿子的刘备怎么可能没有顾忌。
哪怕不考虑香火,也要考虑自己没有继承人对于事业的影响啊,所以他也是有个养子刘封的,只不过最后被赐死。
嗯,你品品这事刘封被刘备赐死时刘禅才十几岁,刘备却已经垂垂老矣。
而同样有继承权的义兄却已成年,并且颇为勇武,在刘禅出世前就已经跟着刘备到处闯荡,可以想象在军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的。=。
而历史可是明确记载诸葛亮对刘备建议: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意思就是说刘封刚强勇猛,在您死后恐怕难有人能抑制他。
所以当时刘封拒绝援驰关羽,延误战机,就被刘备赐死了。”
“所以在古代当养子,是一件高效益又充满危机的工作。
当然,我不是说刘封不该死,毕竟他确实延误战机,和其他将领不和,导致孟达反叛,最后战败。
以古代的来说该不该死在两可之间,但是现代人肯定觉得该死,毕竟不知道多少士兵因此而死。”
“就是感叹一下,养子确实不好当,尤其是大宋时期的皇帝,好几个没有儿子,当他们的养子还挺难熬的样子。”
“转回整题,冉闵他爹被石虎收为养子,冉闵也跟着改姓石,关系密切,所以真的要立冉闵为太子也不是说不过去。”
“当然,不管说不说的过去,反正这个诺言一出,冉闵是当真了。”
“可是石遵当了皇帝,就当作没有这个诺言,要是冉闵没有能力,他也就见好就收了,偏偏他有啊。
那不得出事了。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没本事就少瞎许诺 ,唐高祖你说是吧?“】
突然被@的李渊眼皮一跳,在心里恨恨的骂逆子。
李世民眨眨眼,然后不住点头,就是就是,最讨厌说话不算话的爹了。
【“干过类似操作的还有朱棣,你说是吧?朱棣,胖大儿很委屈啊。”】
朱棣脸皮厚,一点不好意思都没有,这老子得了天下,哪个儿子不是更上一层楼了,也没有亏着谁。
再说了,他们不为自己的荣华富贵拼命,难道不为自己的小命拼命啊。
朱棣振振有词的想。
胖大儿欲言又止,他的好弟弟也不是省心的,老头子你就搞吧,毕竟都得到这种承诺,谁还没有过妄想,谁还不想拼一把。
历史上得到过这种承诺的,不是像汉景帝时期那个梁王一样死了,就是像唐太宗那样成功了,对半开。
而综合天幕来看,我当了皇帝,所以以后哪个弟弟要是没了也不能怪我对吧?
毕竟这野心也是你纵容出来的……胖大儿怅然的想。
朱棣:?
【“反正这种事情,谁都觉得吃亏,被许诺那个觉得自己亏了,原本更合法的那个也觉得自己很委屈,毕竟自己又不是没有出力。”
“所以最后也就只能看谁技高一筹了。”说道最后,李一语气意味深长,有没有可能,有些人的父子相残,兄弟相残,那都是自己作的呢?】
第 172 章
【“石遵毁约在前, 冉闵自然不甘心,在石遵登基之后,没少动作, 当时甚至有臣子劝谏石遵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了冉闵。
石遵虽然还没有杀冉闵, 却也开始夺取冉闵的军权。
两人争斗之激烈, 甚至连郑太后都插手了。
公元349年十一月, 石遵召义阳王石鉴等人进宫,在郑太后面前议论此事, 都请求杀冉闵。
郑太后说:“从李城回师进京, 若无冉闵岂能有今日!他略微有些骄纵,不可动辄杀他。”
显然, 看似轻松的政变,实际上肯定少不了各种周旋搏斗,而其中冉闵应该出力甚多,所以冉闵才那么不甘心,而其他人也心知是石遵失诺于冉闵,郑太后才说冉闵虽然骄纵也不应该轻易杀了。”
石鉴出宫后,派人告诉冉闵这件事,冉闵旋即劫持了李农及右卫王基,密谋废黜石遵。”
“是滴, 前脚才和石遵商量杀不杀冉闵的石鉴其实也不服石遵, 有自己的异心,早就和冉闵勾勾搭搭了。”
“石家这出大戏是挺精彩的,得到消息的冉闵指使将军苏亥、周成率领三十名甲士在如意观拘捕石遵,并在琨华殿杀死石遵。
而后石鉴继位, 实行大赦,并任命武兴公冉闵为大将军, 进封武德王。”
“同年十二月,石鉴试图杀冉闵,他派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人在夜里到琨华殿欲杀掉冉闵,失败,于是假装不知道这件事,并给杀人灭口。
而后,他让兄弟新兴王石祗镇守襄国,石祗与姚弋仲、苻洪等人联合兵力,四处传递檄文,想杀掉冉闵、李农。
冉闵、李农闻讯后,任命汝阴王石琨为大都督,和张举以及侍中呼延盛率领七万步兵、骑兵,分路出发讨伐石祗等人。”
“冉闵很快就攻破了宫门,囚禁石鉴,并且发布命令告知宫廷内外,六夷凡敢动用兵器者一律斩杀。当时胡人有的攻破城门,有的越墙而出,逃亡者不可胜数。
当时的后赵局势复杂,汉胡杂居,并不同心。
而冉闵虽然从他爹开始就被石虎收养,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血缘和民族。
于羯族和石家,冉闵哪怕再尽心尽力也依然是外人,而且还是外族人,所以他们当然不愿意冉闵当权。
于是冉闵在城内发令称:“与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命城门不再戒严。
于是百里之内的赵人都进城来,离城而去的胡羯也堵满了城门。”
“冉闵明白胡人不愿为己所用,于是颁布命令告知内外赵人,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凡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杀胡令。”
“杀胡令的主要内容大概是: “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 “若有汉人斩杀胡人,可以凭此胡人的项上人头获得奖赏。”意思是:无论是统治境内还是境外,只要看见有胡人拿着兵器,一律斩杀,并且可以拿着胡人的脑袋去领功。
这条法令颁发后,汉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拿起武器斩杀胡人。
此前,汉人无人带领,胡人势大,备受欺压,而现在有人出头,说他们杀胡人不但没有罪还有功劳有奖励可以拿,这就有点像是秦朝的军功制那样,用胡人的人头换取功劳,利益之下谁不心动,秦朝可就是因为军功制而奋起的。
而且,胡人屡屡欺压汉人,汉人心中早就充满怒火,两两相加,于是掀起一股杀胡风潮。”
“当时一天之内,就有数万胡人被杀。
而后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少长一律杀头,死者达二十余万,尸体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
“后,冉闵称帝,建立魏国。”
“说冉闵颁布杀胡令拯救了汉族那自然是夸大其词了,毕竟随着西晋皇室南迁,一些生活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汉人,也开始陆陆续续搬迁到南方居住,所以那时候汉族并没有亡种灭族的危机。”
“但是整个北方还有留下的汉人确实受到胡人的巨大迫害。”
“而冉闵,不管是出于局势,还是他爹有暗暗教导,反正他选择恢复冉姓,回归汉人,建立汉人的王朝,并且颁布杀胡令,改善生活在后赵的汉人的地位。”
“说他拯救后赵地区的汉人,改善北方汉人的处境还差不多的。”
“当然,颁布杀胡令,与羯族决裂的冉闵是要承当后果的,毕竟当时北方是胡人的天下,所以他也被众胡包围。
冉闵为了对抗众**人到东晋朝廷:“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但东晋朝廷置之不理。
不过当时东晋庐江太守袁真攻打冉魏的合肥,拘捕了冉魏南蛮校尉桑坦,把百姓迁离而返回。
显然,在东晋人眼里,冉闵不是自己人,这……其实也是能理解的,都两个国家了,而且冉闵被胡人养大的,父子俩还都为石家立下汗马功劳,怎么相信?”
“这位太守能把百姓迁离已经很不错了,不像一些垃圾,视百姓于无物。”
“总之没有救兵的冉闵只能自己和胡人“无月不战,互为相攻”,而冉闵和胡人的几次大战,都以胜利告终。
公元前350年,冉闵于邯郸大败石琨,死者数以万计。
而后又打败张贺度等部,杀死两万八千多人,靳豚被追击并斩杀于阴安,冉闵部将悉数俘虏了靳豚的士众,整军而归。
当时的冉闵拥有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延百余里,哪怕是石氏鼎盛时期也没有这般威势。
也就是说,在军事实力上,冉闵已经超越了后赵。
十一月,冉闵带领十万步骑到襄国攻打称帝的石祗。
次年二月,冉闵攻打襄国长达百余日,石祗非常恐惧,除去自封的皇帝之号,称为赵王,又派出使者到慕容儁、姚弋仲那里请求援军。
适逢石琨自冀州前来援救石祗,姚弋仲又遣其子姚襄率领三万八千骑兵自滆头前来,慕容儁派遣将军悦绾率领三万甲卒自龙城赶到,三方强劲的士卒共计十余万,大败冉闵。
冉闵逃回邺城。
而后,石祗派刘显带领七万士众攻打邺城。
于是冉闵带领全部兵马去作战,大败刘显,追击到阳平,斩首三万余级。
刘显畏惧,秘密派出使者请求投降,请求杀了石祗来作为报效,冉闵整顿师旅而返回。
而后刘显果然杀了石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把石祗的首级传送到邺城,送来人质请求冉闵保全生命。
但是,刘显这个人反复无常,是个小人,后面又自己称帝了。”
“当时魏国整个局势乱成一遭。”
“首先冉闵自己当将军还行,当皇帝,嗯,和项羽差不多,可能还比项羽不得人心。
其次,冉闵和胡人决裂,但是又被胡人所养大,所以在汉人眼里他也比不上东晋正统,加上冉闵自己当皇帝之后骚操作一堆,乱杀臣子,所以当时麾下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都携城归顺东晋;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拘捕了洛州刺史郑系,携三河归顺东晋。
但是东晋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别提了。“李一嫌弃道。】
东晋:……
阿斗:……不是,凭什么又拿我来比较啊,我至少听话!指哪打哪!
【“当然,冉闵毕竟是冉闵,作战还是很猛的,哪怕大半领土没了,还是在刘显攻打常山时带八千骑兵解救常山,攻破襄国,诛杀刘显。”
“可惜,此时的冉闵在被联军大败,又失去几个州,实力终究还是大减。”
“同年四月,慕容儁已攻下幽、蓟二州,侵占土地已达到冀州。
冉闵带领骑兵抵抗他,与前燕将领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当时麾下将领劝他暂避锋芒,但是冉闵这种猛将大概都是一个德行,他不听劝,自负武功高强,就和项羽一样自负,所以坚持要打。
冉闵自然有自负的实力,他与慕容恪交战,十战皆击败了对手。
于是慕容恪就用铁锁把战马连接起来,在善射的鲜卑士兵中挑选了五千名勇敢而不刚愎自用的人,列成方阵前进。
《晋书》记载:“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
“至此,冉闵被送到龙城,并在遏陉山将其斩杀,谥号武悼天王。
而随着冉闵身死,冉魏也就覆灭了。“】
一直被@的项羽面无表情,有事吗?
项羽:滚呐——
【“至于为什么冉闵会被攻讦?
因为他颁布杀胡令后,集居在四方的胡人,当地的军队依照冉闵的命令杀了他们,当时外表长得高鼻多须的人有一半因滥杀而死。
并不是所有人的胡人都该死,我们承认这一点,胡人肯定也有好人,有和汉人交好的,也有老弱病残。
而杀胡令一出,被压制太久的人们陷入极端杀戮,哪怕他说是手上有兵器的胡人才杀,可是谁知道多少老弱病残因此死了呢。
毕竟冒认军功这种事情在任何时候都有,利益当前,谁还能留下积分道德廉耻呢?
而华夏文化向来不鼓励屠杀这种事情,所以冉闵也就被认为太残暴了。
当然,杀胡令的好处终究是大于坏处的,重病就要下重药。”
“此外呢,就是冉闵称帝后,杀了很多因上谏劝谏的臣子,令人寒心,要不然后来也不会那么多人反叛跑去东晋,毕竟有这种动不动杀大臣的皇帝,谁不滚。
以历史记载来看,那些被杀的臣子也确实称得上无辜。
项羽不听范增劝都被骂活该丢了天下,何况了杀了一个又一个劝谏的大臣的冉闵,如何能在后世士人口中得到好评价呢?
而从这一方面来看,怎么说呢,冉闵不愧是被石家养大的,做派和石虎不说一模一样,也得七八分相似。
再说一遍,性格决定命运。
在羯族长大的冉闵,注定和汉人有代沟,行事也就更粗暴,习惯用拳头决定一切。
可治国治人,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所以,他和冉魏的败亡也就那么理所当然。”
“但无论如何,在那个汉人被压榨欺辱的时代,他终究以汉人的身份为汉族贡献一份力,让被压迫的人们重新站起来,有了反抗的勇气。”
“为此,他也不愧被一部人盛赞。
他是绝世猛将,被称为武悼天王的冉闵。“】
第 173 章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唐玄宗。”李一开口:“一个粉黑都恨不得他早死的人。”】
唐玄宗, 谁啊?李世民心里犯嘀咕,纵观天幕这一系列的人都是骂名美名俱全的人物,所以这个唐玄宗也是这种类型的?
皇帝被夸, 肯定是做得好;被骂, 那就是那做的不好。
所以是……前期励精图治, 后期放纵自己?
李世民根据要求得出结论, 顿时冷眉一竖,哪个后代如此欠骂?
武则天凤眸微眯, “唐玄宗, 这天下难道最后还是改姓李唐了吗?”
已知她往上没有唐玄宗这么个人,也就是说这极有可能是继承她大统的后代。
武则天语气意味不明, 上官婉儿安静得当个壁花,涉及皇位的事情,这实在不好轻易插嘴。
陛下虽然英明神武,可是李唐在朝廷民间依然根基深厚。尤其是太宗皇帝,至今仍然遗泽后代。
再者,陛下膝下子嗣皆是李姓。
陛下能顺利登基,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
如果选择武家人当继承人,那么将来新帝会不会奉迎亲生父母,天下再次“改姓”, 陛下的子嗣又当如何自处, 是否会被新帝赶尽杀绝?新帝能否平息来自李唐的反抗?
如果选择陛下自己的子嗣继位,大唐会不会复辟?陛下的心血如何延续?
上官婉儿在心里暗叹,两相比较,终究还是陛下的子嗣登基利大于弊。
也难怪陛下如今陷入两难……
武则天也不指望有人回答她, 她只是寂寥的看着御花园的花,看着翩翩起舞的蝴蝶, 孤独无比。
这后人又会如何评判她呢?
罢了,这功过任人评说,朕自问心无愧就是。
至于唐玄宗本人,还不太清楚自己是唐玄宗来着。
【“他开创了一个盛世。
他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他依法治国,整饬吏治;他对官员实行考察制,他改革军制,开疆扩土!
可以说,他是一个文治武功都俱全的皇帝。”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
“想当年开元盛世时,一个小城市都有万户人家,那时候啊,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那储藏米谷的仓库都快装不下丰。收的粮食了。
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那时候出门是不必特意挑选什么好日子的,因为路上没有寇盗横行,旅途平安,所以随时可以出门远行。
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特别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
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
那时候的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百余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可以说是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李一缓缓描述一个太平盛世的景象,那是绝大部分百姓都难以想象的好日子,他们满脸艳羡,这是神仙也不换的快活日子啊。
李世民眼睛发亮,哇哦哇哦,这个后代还是有两下的吗?
他磨拳擦擦,要是后面天幕说是怠政什么的,他就轻骂是不可能轻骂的,凭什么他随随便便就被魏征喷,就应该让这后裔知道魏征那沉重的爱好吧。
李世民确定的点头:这唐玄宗看起来很需要一个魏征啊。
魏征也眯起样,意有所指道:“陛下,前车之鉴啊。”
虽然您干得很好了,但要是因为这点成果就松懈了,那这唐玄宗就是前车之鉴啊。您也不想明明流芳百世还骂名加身吧?
李世民垮下脸,这也要趁机上谏???
可恶,魏征你个乡巴佬——
第 174 章
【“多么美好的一切啊。”
“有人说, 世界上最美的事情就是看见繁荣被摧毁的那一刻,看见神明跌落神坛的那一瞬间,看见高岭之花陷入泥潭的那一秒。
而我想说:放你爸的臭屁!!!”
“盛世转眼成空, 生活在开明开放, 以自己为大唐人为骄傲的百姓们, 只怕想不到, 他们所爱戴的皇帝陛下有一天会将他们所热爱的一切美好生活和事物,他们每天睁开眼所能见到的一切熟悉的平凡的东西都摧毁的干干净净。
当战火席卷一切, 将一切化作灰烬时, 人们只能无助的悲鸣。
当他们还希望曾经的圣明天子会拯救他们时,却不知道, 一切都是这位皇帝陛下所造成。”
“谁能想到,曾经勤政的圣明的天子,早已不是他们心中的好皇帝。
他自傲于自己缔造的盛世,他满足现有的一切,他觉得自己没有辜负列祖列宗,所以他也要享受生活,也要过上一个皇帝该有的待遇。”
“他本就是人间至尊,所以他值得最好的一切,不是吗?”
“以四方之力, 供着高居庙宇的天子, 人间所能享受的一切极致他都要享受。”
“于是当盛世轰然倒塌的时候,一个王朝也走向了末路。”
“谁也不能想象,一个人,居然可以做出两种极端的成就。”】
李世民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什么叫做繁荣被摧毁?什么叫做盛世转眼成空?什么叫做战火席卷一切?所以叫做王朝走向末路啊???
李治忍不住抬手揉揉额头,感觉脑袋砰砰的作响, 一时之间好像不知道天幕在说什么,等他放下手,才面带微笑的看向身边美丽的女子。
“媚娘,天幕刚刚说出来来着?”
武媚娘眼皮一跳,仿佛看着一朵正在盛放的黑莲花,浑身散发着无形的黑气,她无奈道:“稚奴,这不肖子孙虽然可气,但是眼下也还来得及挽回。”你身体不好,可别气坏了。
彼时,正处于安史之乱的百姓都麻木的流泪,看着天幕,老天爷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啊?
【“当生活在开元盛世的百姓还庆幸感恩自己遇上一个好皇帝,当大唐的诗人还在歌颂大唐的壮阔、大唐的开明、大唐的美好时,却都不知道危机已经潜伏在繁荣之下。”】
正在喝酒敲杯子的李白看了看自己不久前才写下的一篇诗,沉默了。
杜甫正在各地游玩,看着眼前繁华的街道,也迷茫了。
开元,怎么会是开元?怎么会是……朕?李隆基露出不敢置信的神色。
而满朝文武更是陷入寂静,各个都震惊难以置信。
此时啊,正是开元二十一年,李隆基还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李隆基心里一团乱, “天宝、天宝、天宝……”李隆基一个激灵,还算清明的他立刻意识到这里面的危机,他深呼吸一口气,“朕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改元,但是朕依然还是朕,必当听取天幕的教训,还请诸君助我。”
他说的当然不止是改元的事情,更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次肯定不会飘了,还会继续勤勤恳恳的做皇帝。
想了想,李隆基又下令,“尝闻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欣然悦之,广开言路,由此齐国强大。
今朕效仿先贤,朝野内外,无论身份,均可上谏,言之有物者,赏!”
此令一下,朝野内外顿时一片欣然,陛下还是圣明的陛下,还没有变,以后也不会变的。
如果说开元时期的李隆基还算镇定,还处于威望最高的时期,那么天宝初年的李隆基就发疯了,喘着粗气破口大骂。
一个灵魂已经被腐败的皇帝,怎么会反思自己呢?他只会把责任推给其他人,而他是被蒙蔽的,是无辜的。
他,老了,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大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怎么就国破了?李世民一时之间失去言语,上一刻还是盛世景象,下一刻却是国破了;上一刻出门都不必挑选好日子,下一刻却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都是怎么啦?
“历来国都被攻破的国家,离灭亡还远吗?”李世民露出惨淡的表情。
长孙皇后担忧着看着他,也是又急又气。
【“连看见花都会觉得悲伤,看见鸟就觉得惊心动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诗人杜甫身处乱世,所以看什么都觉得是灰暗的是悲伤的,所以悲极恨极。”
“明明春天到了,可是此刻他却觉得还身处在严冬之中,那光明的未来何时才能到来。呢?他不知道。”】
杜甫闭了闭眼,举目望去,突然觉得不知道该走向何方。
【“李隆基,一个大唐在位时间最长,活得最久的皇帝。
人老就该服输,给年轻人让位,可是他不,脑子不清醒也要继续当皇帝,死活不放手。”
“不是每一个老皇帝都能保持清醒的,所以悲剧发生了。”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仿佛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李隆基一手促成安史之乱,亲手摧毁了这个盛世。”
“可他李隆基摧毁的他一个人的心血吗?不是,是大唐几代人的努力!
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唐高宗将大唐的版图扩展到最大,女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给他留下大好局势。”
“诚然开元盛世也有他的努力,但若没有几代人的拼搏,如何能有他这位圣明天子的盛世之治呢?”
“他该早死吗?他当然该早死。
如果他死在天宝初年,他会是青史歌颂的明君,他的功绩将永远被后人铭记称赞怀念,大唐的盛世也可以再延续更久、更久。”
“可是,这一切都没有了。”
“李隆基,我只恨你没有早一点死。”】
第 175 章
【“李隆基的人生很精彩, 当然,他出生在一个更精彩的家庭,毕竟众所周知的, 唐朝是个大舞台, 有梦都可以来。
他的祖父祖母、他的父亲伯父、他的堂兄都是皇帝, 他祖母伯母都临朝称制、他的姑姑堂姐都权倾朝野, 甚至差点成为太女。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能不精彩吗?“】
刘彻抽了抽嘴巴,他觉得他老刘家已经很精彩, 兄弟叔伯姑姑母亲轮着出现野心家,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李唐更精彩。
刘邦砸了砸嘴巴, 有心想问一下群里那两位李唐皇帝,拥有这样的家人是什么感觉。
毕竟他没有嘿嘿嘿。
嬴政扬了扬眉,其他都不稀奇,他秦国祖上的王太后还是很能干的,但是太女……
嬴政眼里露出一道奇异的光芒,仿佛第一次意识到新世界。
虽然此前天幕说过要让女子也有选择的余地,可以当官经商,但是女儿当继承人这种事情,确实没有想到。
这是长久的惯性思维决定的。
太子太女。他心里升起一个想法。
嬴政沉思片刻, 然后下令以后让公主和公子们接受一样的教育。
虽然公主们都年纪不小了, 就算现在开始培养也不一定能培养出什么来,但是,试试也无妨,聊胜于无吧。
反正, 那群儿子真的不怎么行,就算有几个还不错, 但是当继承人就差多了,还不如扶苏呢。
扶苏脑子是有点转不过来。嬴政现在想到他自杀的事情就心有芥蒂,他在扶苏心里就是那么狠心杀子的人吗?
他母亲背弃他,他都好好荣养着;他手下的臣子,再功高他也没有过河拆桥,连六国的贵族都好好的放着。
他何曾滥杀?他何曾对不起谁?
竟然让自己的儿子以为他的父亲会杀他。
李世民缓缓打出一个问号,什么叫做唐朝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李世民嘴唇微抖,帝位传承乱成这样,这都是因为他吗?
太上皇李渊忍不住摔了一个酒杯,“看那个孽子干的好事。”
长孙皇后紧紧握住李世民的手,坚定道:“二郎,这不是你的错。后世都说你是千古一帝,李一姑娘更是那么喜爱你,你做得很好,你没有做错。”
“如果真要怪谁,那也是我没有教好孩子们。”才让悲剧在后代身上重演。
二郎说将来继位的是稚奴,她不敢想象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更不敢想象其他孩子怎么样了。
长孙皇后眼底深处闪过一丝痛意,事到如今,当断则断。
“观音婢,你这说的哪里话,后宫和孩子们一直是你在打理,你做得很好。”李世民闻言立刻反驳,真要谁不是,只能是他没有做好榜样。
“这一次我们好好教导孩子,观音婢。”什么唐朝大舞台,呸呸,他大唐才不会变成这样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有野心,想当皇帝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
“唐中宗去世后,李隆基先是与太平公主联手,灭掉了韦后集团,同时李隆基杀掉了上官婉儿。
但是不久之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也展开了权力斗争,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协调,于是李隆基又杀掉了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我不评价他上位的方式和为了夺取权势做的事情,毕竟就如同我所说的,只要是好皇帝,那么无论你是杀父还是弑兄,百姓不在乎,后人也不在乎。
呵,何况这还是唐朝的特色。“李一说了句冷话。
“而既然已经进入权利这场游戏中,那么无论谁死其实都在正常不过,哪怕是当事人,也早就该有此心里准备,不是吗?” 】
太平公主一点点的抿起嘴巴,她会权倾朝野,会为了权势和兄弟侄子相争斗,最后输了,也死了,是这样啊……
她瞬间想起自己的母亲,全天下最有权势的人。
不只是女人,而是皇帝。
她会变成像她的母亲那样的人吗?
她的母亲,哪怕和儿子反目,抢走儿子的帝位,哪怕天下人都骂她,也要成为皇帝。
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会变成母亲那样吗?我能做到吗?
她想起父兄,他们都对她很好。
可是,他们也对母亲很好啊。
可是,谁也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放着尊贵的太后不当,要成为皇帝。
哪怕是太后,也是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了,不是吗?和她现在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太平公主在惊惧愤怒之后,却陷入迷惘。
她曾经也想过,不得而解,后来就没有再想。
因为不论坐在帝位上的是谁,她都是尊贵的公主,她的亲人都很喜爱她。
她的地位一直很稳固。
可是,后来她却死了。
如果武则天知道她的想法,会告诉她,当然不一样,哪怕是太后,也不过是依附皇帝的存在,太后的权利和荣耀都来自皇帝。
唯有成为皇帝,她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所以,哪怕不惜一切手段代价,是的,哪怕挡在她面前的是她十月怀胎的儿子,她也要一脚踢开。
她先是她自己,然后才是他的母亲。
如果成全她的孩子,谁来成全她。
她爱他,就要成全他的话。
为什么她的儿子不能成全自己的母亲呢,难道他不爱她吗?
如果他不爱她,她为什么要爱他?
已见识到最广阔的天地,如何能容忍自己再缩回狭小的宫帷中。
所以,谁挡她,她就杀谁。
是,权利就是这么残酷。
武则天只是轻轻的把手搁在扶手上,叹息道:“没想到居然是三郎成为了皇帝啊。”大唐复辟之后最有名气,最有作为的皇帝。
武则天似乎在回忆她印象中的那个孩子,然后轻声道:“是个聪明有勇气的孩子。”她仿佛没有听见爱女之死,仿佛没有听见心腹之死,仿佛没有听见大唐在盛世之后转眼破碎。
她不紧不慢道:“把他带来见我。”
于是有人立刻领命下去。
无论未来的李隆基如何了不起,又如何折腾,眼下也不过是一个孩子,武则天还不至于为此大动干戈,没必要。
不过是板上的鱼,该怎么处置另说,反正是跑不掉。
武则天更思考的是另一件事,她的女儿,终于也品味到权利的美味了吗?
那个孩子,一直是天真浪漫的,毫不夸张的说,是真正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她自己走上这条路,却并不强求她的女儿也走这样的路。
如果她一直是这样的,她有能力让她的女儿一辈子无忧无虑。以后无论谁继承皇位,也会善待她这位无害的公主。
但是既然她想争,那么她这个做母亲的,也自然愿意为她铺路。
可是,问题在于,她并没有在那个孩子身上看见决心。
哪怕她强硬的把她推出来,等她死后,她也很快就会被推倒。
这是一条不归路,在路上,也许丈夫孩子,兄弟姐妹,通通都要抛弃。
太平,你想清楚了吗?
第 176 章
【“而在成为皇帝之后的一二十年里, 他也确确实实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这由唐诗的发展就可以窥见一斑。”
“唐诗是自大唐掀起的新诗体,在后世极受欢迎, 它分为初唐、盛唐、晚唐时期。
而盛唐就是从开元元年开始的, 这一时期唐诗发展到繁荣的顶峰。
而盛唐的诗词整体是蓬勃向上的, 充满浪漫主义的诗风, 其中以诗仙李白为代表,极具特色, 代表作无数, 堪称历史上最闪耀的诗人之一,是大唐的顶流明星。“】
被夸的李白笑不太出来, 虽然这不是他第一次被夸,也早就知道自己会名垂千古,但是,重点是,他现在的生活将来不久后迎来巨变。
这个他眼前所见到的盛世,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真的会如同天幕所说的那样倾覆了吗?
李白不能想象,也绝不愿意看见这一幕出现。
该做点什么呢?
【“可以说,开元到天宝年间诗歌全面繁荣, 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 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更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之繁荣和壮阔。”
“只有在这样的盛世,才能缔造出这样诗词风格。”
“谁也不能否认这是唐玄宗的功绩,文教发达、武勋卓越、经济蓬勃发展, 百姓昂首向上,对外开放自信, 他确实创造了一个盛世,哪怕这个盛世是几代人铺垫才最终铸造出来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神奇的家庭导致李隆基自幼就展示出不一般的聪明才智,在他的父亲还战战赫赫的在自己的母亲下艰难应对时,他已经能得到女帝的夸赞,露出自己的锋芒。”
“他远胜于他的父亲,所以才能使他的父亲甘愿让位成为太上皇,让他的兄长不敢夺取锋芒,不敢与之相争。”
“父辈们的软弱无能,是李隆基崛起的原因所在。”
“他只是女帝无数孙子中的一个,哪怕他的父亲曾经当过皇帝,但是他本身并不缺少兄弟。”
“他不比谁特殊,但是在无数兄弟姐妹中,只有他敢做敢谋划,并且最后成功为自己的父亲夺取皇位,并顺理成章的将皇位过度给他。”】
武则天的手指轻轻敲着,她眼里闪过一丝诧异。
三郎,如果后期不飘,确实是个极好的人选。
“阿娘。”太平公主进宫,坐在母亲身边,拉着她的衣袖有些不满的抗议。
那小子可是杀了她!
武则天却耐心的问道:“太平,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觉得你能赢三郎吗?”
“三郎是男子,天然更能得到百官的支持,何况他还有天幕确认的实绩,哪怕后面但是这也不是不能改,或者说,他会让别人相信他能改。
这是他的优势。
但你也有你的优势,你的母亲是皇帝,你贵为帝女,比他年长,能更快接触到权利,有朕在,只要你敢争,也会有很多人投注于你。”
“如果,给你和三郎公平竞争,你敢吗?”
武则天的语气不重,可是太平公主的呼吸却一点点的急促起来。
她真的要争吗?连母亲都这样说。
她能赢吗?不知道。
可是,性别是她的劣势,却也是她的优势,她的母亲还偏爱她,最重要的是她已经长大了,而她的侄子还是个幼童。
说是公平竞争,可若是在李隆基长大前她已经接触那么久的朝政却依然还不能压下他,那么她还不如一个废物。
母亲,是偏向她的!
太平公主心动了。
那是皇帝之位,多少人为他争得你死我活,哪怕骨肉相残也在所不惜。
而现在,她触手可及。
她体内流着李唐的血脉,也留着一代女帝的血脉,可无论是李还是周,从来都不是能安分的。
她是武则天的女儿,她注定就应该是掌握权利的。
她母亲夺来的江山,她凭什么不争!
太平公主重重的点头,“阿娘,我敢。”
“阿娘,我也想争一争。”
父亲不能给予她平等的权利,母亲却愿意,那么她就愿意站在母亲这边。
这是大周的天下,而是她是大周的皇女!太平公主露出展扬的笑容,做出自从母亲兄长相争之后的选择。
武则天平静的点头,太平的意愿是一回事,她的能力和资质是一回事。
如天幕所说,太平手握大权与三郎相争却输了。
可能是原来的历史上太平太晚醒悟,太晚接触权利,也无人教导她了解自己,若是不知道未来,她未必会培养太平。
她对太平的希望是平平安安就好,不需要多出息,无论是谁当皇帝都会照拂她。
她会一直是尊贵的大唐公主。
但是,她没想到最后太平依然会走上这条艰难的道路。
既然如此,她这个母亲就帮她一把。
公主不比皇子们,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太平自己摸索着,最后输了倒也不算意外,毕竟三郎的资质也是极好的。
但是,女子在世,要闯荡总是更难的。
当年,陛下是她的引领者,如今,她引领他们的女儿。
第 177 章
【“先天政变后, 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这是盛事的开始,也是他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 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李隆基想要效仿先祖唐太宗, 先后提拔各个人才。”
“当时皇帝接连更替, 朝政混乱, 各方势力争权夺利,导致吏治腐败。
李隆基掌权后, 表示量才任官, 提拔贤能人做宰相,他先后任命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为宰相。
姚崇多谋善断, 在渭川见面时,李隆基提出让他当宰相,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说”,李隆基一一应允,他这才同意上任。
十事要说是什么呢?就是要李隆基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在此后的时间里,李隆基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而姚崇也没有辜负李隆基的希望,他上任后,帮助李隆基贬逐功臣、杜绝斜封官、整治外戚等。
后来更是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
当时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 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 于是李隆基下令灭蝗,姚崇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
在君臣的通力合作下, 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虽然有能力, 但是人都有私心,他也拉帮结派,于是李隆基又看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
宋璟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并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此外他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身为宰相,但是他不但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可以说是一位很正直的宰相。”
“但是,后来因工作失误以及过于守旧被李隆基罢相了。”
“后面的张嘉贞善于决断,长于奏对,却因脾气急躁、刚愎自用,遭到舆论的鄙薄,后来同样被罢免。”
“接任的张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宰相。
他在军事上,裁减了20万边防军,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机构,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文治上,任丽正书院领导。
他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位高望隆,推藉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湾、孙逖皆蒙奖掖。
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
“是以开元十三年,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出发,至泰山封禅。”
唐玄宗是历史上泰山封禅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名副其实的功绩皇帝,毕竟下一位是谁大家都知道,泰山封禅终结者,懂的都懂。
好歹唐玄宗还是在盛世时封禅呢,这时候也算名副其实。“李一随口吐槽。】
一听见泰山封禅就又不好预感的宋真宗:emmm冤冤相报何时了,何必一@再@呢,放过我不行吗?
刘娥好气又好笑的看着丈夫,这真的就是传到后世了,官家也算另类达成所愿了吧?
宋真宗:嘤——
唐玄宗也不是很开心,他很勉强的笑了下,这不就是说他以后就名不符其实嘛。
【“开元时期最后一位宰相是张九龄,也算最有名的那个。”
“张九龄并不只是政治家,他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可以说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
他所开展的文学活动,对促进开元诗坛的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他有胆识有远见,尽忠职守,敢于直谏,从不趋炎附势,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对唐代的繁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对于李隆基的过错也能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
但是呢,他最后因为君臣意见相驳而被罢免。
可是,张九龄的德行与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哪怕是唐玄宗,在之后的宰相推荐公卿时,都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
张九龄:现在就很心情复杂,皇帝虽然也有各种毛病,但是也能克制私欲,以国家为重,后来怎么就……
【“这时候的唐玄宗完全展示出了一代明君的风范,在用人上,是真正做到取贤取能。
此外他又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
先是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
其次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
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
然后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
此外他还重视县令的任免,这一点很难得。
在古代有破家灭门的县令,县令是直接治理一方的土霸王,甚至可以说是能决定一县百姓的死活。
百姓能不能过的好,上头好的政策能不能执行到位全都要看县令,所以县令这个职位别看才七品,却是真的很重要。
而李隆基也是如此认为,他觉得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
所以他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
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可以说,李隆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在举国上下二十多年的精心治理下,大唐达到顶峰。”
“假如一切都停留在这里,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遗憾了。”
“然而遗憾的是,越是希望如何,就越不能如何。”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
他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
他觉得自己辛苦二十年,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该休息休息了。
简而言之就是,他飘了。”
李一冷笑道:“没有人不让他休息,就如同他说的那样,他劳苦功高,兢兢业业打理国家二十载,确实可以休息放松一下。”】
李世民:嗯?嗯嗯??
李隆基:啊——这,不是要骂我?
【“所以,你为什么不退位安心当个尊贵的太上皇啊!”
李一:“你倒是退休安享晚年啊!谁阻止你享受了!”
“占着茅坑不拉屎,你咋不上天去啊!”
“想要当皇帝就要做好皇帝的责任,想要享受就找个合适的继承人当你的太上皇去,那谁也不会理睬你怎么享受,就算奢靡一点,但只要不妨碍国家大事,谁管得了你吗?”
“可你偏偏占着皇帝的位,干着人渣的事,大唐没有完蛋那是祖上阴德庇佑了好嘛!”】
李世民:不是很想庇佑这傻逼!
第 178 章
【“他曾是圣明天子。
后来,
国都六陷,
天子九迁。”
“假如这是一出戏,上半场积极昂扬, 那么转场是惨烈的。”】
整个大唐陷入寂静, 国都六陷, 天子九迁……
“这居然还没有亡国吗?”刘彻纳闷了, 震惊了,并且特别不能理解。
【“是不是割裂感太强了, 是不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却反差如此之大。”】
李世民正在大口喘气, 他努力找回呼吸的节奏,可是, 那高涨的怒火却在灼热的燃烧着他的心,烧的他肝痛心也痛,痛到要窒息。
大唐的半壁江山是他打下来的,大唐在一片废墟中建立的,是他辛辛苦苦才重新建设起来的。
可以说,大唐就是他的心血,是他的荣耀。
而现在,大唐又变成一个破破烂烂的大唐了。
李世民没办法不心疼,他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李渊本来也难受愤怒着, 转头一看儿子, 顿时眼皮忍不住一跳。
二郎打小就感情充沛容易哭,现在这副眼睛通红的样子……
他忍不住揉了揉眉,他可是皇帝了,皇帝!真要哭出来多丢人啊。”
李渊连忙让儿媳去安慰人, 不然待会他要头大了。
【“大约是开元二十二年以后,李隆基就开始变了。
但是真正变成屑应该是开元二十五年吧。
这一年, 李隆基开始不做人了,他一次性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儿子废为庶人并杀害。
但是他们三个有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吗?没有。
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指使人告发太子李瑛“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
玄宗大怒,欲废掉太子,被宰相张九龄谏止。
张九龄罢相后,杨洄复构太子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琦等有异谋。
于是李隆基于开元二十五年废杀太子李瑛及李瑶、李琚等。
受冤案株连,李瑛的舅家、前太子妃的娘家、李瑶的舅家等,均遭到贬职或撤职流放的处罚。”
“有罪证确凿吗?没有。
罪名很大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罪该万死吗?不至于,真的不至于。”
“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会轻易杀子,哪怕是皇帝。
汉武帝的太子起兵,是自杀的。
唐太宗之太子造反,被流放。
康熙之太子因罪被废,被囚禁。”
“但是李隆基不走寻常路,太子说废就废,儿子说杀就杀,还是一次杀三个。”
“放眼历朝历代的皇帝,这也是异常炸裂的。”】
李隆基的三儿子:……
武惠妃(瞳孔一缩):她成功了?陛下居然为了她废除太子,额……还杀了?要是后面后悔了不会迁怒她吧?
李隆基也倒吸一口气,这是他做出来的事情?
张九龄:原来是这么被罢相,一日杀三子,陛下怕不是疯了?
宋朝皇帝:唐玄宗儿子可真多。
毕竟:儿子不多,不敢这么个杀法。
嬴政:儿子再多也是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杀了。哦,忘了,他的长子就觉得他会杀他……
【“当然,武惠妃也不是最后赢家,要不然就该被追封太后了。
就在李隆基杀性大发的同年,武惠妃死了。
这是另一个转折点,嗯,一段“传奇的”“流芳千古的”“爱情故事”的开始。“】
武惠妃心里乱了,她死了,然后出现一段传奇爱情故事?
啊,难道陛下那么爱我吗?在我死后做了什么?就像……汉武帝思念李夫人一般,至今流传?
额,那为什么陛下没有立她儿子做太子。
李隆基也欲言又止,虽然他是很喜爱惠妃,但是传奇的爱情故事,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李隆基:有那么爱吗?有吗?
【“在武惠妃死后,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为什么呢?因为啊,这后宫美人虽然多,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
于是在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琩的王妃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将她招进宫里,这一看,顿时魂都没了,将人一顿操作,从此儿媳变媳妇。
古代赫赫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就此诞生了。“】
李隆基:……
武惠妃:……
寿王:……
杨玉环:……
啊啊啊——我不能理解,大为震惊,什么毛病啊?
【“不过其实我一直有一点不理解,难道在此之前,李隆基自己儿子娶老婆他不用过目的吗?没有敬茶的吗?一面都没有见过吗?为什么后来才惊为天人啊?”
“那时候杨玉环都交嫁给寿王几年了吧?”
“哪怕是后来男女规矩森严,公公应该也是认识儿媳的。而大唐风气还那么开放……”李一吐槽道。
“但是不管怎么回事,李隆基就是石锤自己不做人的事就是了。”
“先杀子后抢夺儿媳,一疯起来就将往前二十年的份一并发作了。”】
第 179 章
【“从这时起, 曾经那个大唐百姓眼中英明神武的皇帝,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开元时期
有百姓突然掩面而哭泣,皇帝陛下啊, 您怎么会变成那样呢。
开元时期的的百姓还哭得出来, 可安史之乱中百姓却愤恨、麻木、又带着一点恍然大悟, 原来不是突然间就天翻地覆, 而是皇帝早就变了。
可是等到他们知道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天宝年间的大臣们都面色古怪, 天幕说陛下在开元晚期就变了, 现在都天宝了,那什么国都六陷、天子九迁是在这时候发生的吗?
【“走过开元二十九年, 时间进入天宝时期。”
“此时的李隆基的生活糜烂、奢侈无度、单单是对后宫的赏赐钱就不计其数,户部郎中王鉷为了投其所好,“岁贡额外钱百亿万,贮于内库,以供宫中宴赐。”
而李隆基不仅不问这些经费的来源,反而对“务为割剥以求媚”的“中外嗟怨”者,“益厚遇之”。
他“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
至于国库的钱财用来供帝王取乐, 朝廷地方需要用钱怎么办呢?
当然是凉拌炒鸡蛋, 完蛋喽。呵呵。“】
魏征很生气,比魏征更生气的是李世民。
“朕稍微享受一下都要被骂,这玩意挥霍无度,那些御史都是死了吗?朝中的贤臣都不以死劝谏吗?弹劾哪去了?”李世民骂骂咧咧道。
李世民:就很委屈好嘛。
魏征无奈一笑, 他一直知道自己遇上的是一个明主,假如换做其他任何皇帝, 他早就不知道被借机贬谪到哪个地方去了,更别说上谏,若是遇上无道昏君,死了也不稀奇。
不是每一个皇帝都会愿意克制自己,前期英明神武后期放纵自己的也比比皆是,不独这唐玄宗,只是唐玄宗掌控不住局势了,而历史上那些君王还能勉强驾驭住国家这辆庞大马车。
所以,碰上一个愿意听劝的,并且真的能听得进去的皇帝,真的要珍惜。
魏征想起那唐玄宗,心里决定,下次上谏就不骂陛下那是不可能的,顶多委婉一下。
皇帝是不能纵容了,这次稍微放纵,下次就会想起更好的,人类都是如此,但是其他人可以被控制,而皇帝却无人能制衡。
当然啦,如果陛下下次还想去泰山封禅,就不说他了,如果听了天幕那些例子后陛下还想的话。魏征脸不红心不跳的想。
李世民:这话你好意思说出口?(冷漠脸.jpg)
【“在物质上的放纵是一方面,那么另一方面就是用人上了。”
“曾经的李隆基任人唯才,而如今,谁让他开心,他就提拔谁,比如李隆基一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
“张九龄的下台,意味着又一位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上台,也就是李林甫。”
“说起这个人,我好恨啊,简直是杜甫大大仕途上的克星啊。”
“朝廷已经有一甫,所以不需要另一个甫是吧。”】
李林甫:
杜甫“啊” 了一声,有些困惑。
【“那是天宝六载的事情,当时,唐玄宗欲广揽贤才,命天下“通一艺者”皆到长安应试。
杜甫满怀希望地去了,不料宰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由,一个人才也没向朝廷举荐。
而李隆基,他……信了。”
“只有傻逼才会相信的事情他居然相信了!天下怀才不遇者才是多数,能得以脱颖而出的幸运儿才是极少数,而李隆基居然能相信这种鬼话。
他是傻子吗?不是。
所以他不过是不在意,不深究,自得自己的功绩,而李林甫那奉承他高高兴兴的,至于其他的,眼前一切都是盛世景象,这还不够吗?他觉得足够了。 “】
杜甫:……
李白拍了拍他的肩膀,也不知道如何劝说,毕竟……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也仕途不顺来着。
杜甫勉强一笑,“我只是担忧,这天下不知何去何从。”连曾经的圣明天子都会变成这副模样,国家会走向什么方向呢?
他如何能不担心。
李白默了默,心里仍然有期望,期望什么呢?自然的期望那曾经带领国家走向盛世的君王能醒悟回头 。
这大抵也是全天下人此刻心中的愿景。
【“这一次考试中,杜甫的文章其实写的很好,可是碰上小人,他的结果已经注定了。”
“但是杜甫没有放弃,四年后,转机出现。
杜甫凭借进献《三大礼赋》,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被安排到集贤苑待命。
这是他一个人的考试,朝廷为他一个人专门举行的考试,他的人生似乎就要迎来辉煌了。”
“结果,监考员李林甫他又又来了。”】
杜甫眼皮一跳,还年轻他的握紧拳头,不会吧不会吧,他不会又栽在同一个人手上吧???
李白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欲言又止。
啊,兄弟,你这……一山容不得两甫啊。
【“当时在“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可谓是杜甫一生最风光的时候,而他也不负众望,考的很好。
可是李林甫说,现在还没有位置适合这位大才,于是皇帝让他“待制集贤院”,等候分配。
这一等,足足又等了4年之久,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县的县尉。
惊动朝野的“殿试”,名震中书堂的大作,换来的是长达4年的等待和无关轻重的芝麻小官。
不是说不能从小官当起,如果没有前面这隆重的考试和漫长的等待……真的是心疼杜甫大大了。”
“真的,我仿佛看见一场笑话,可能李隆基还觉得自己很爱惜人才呢。”
“而这一切都清楚明白的告诉所有人,曾经那个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的明君也就不在了。
他如今的种种不过是在作秀,不过是还在麻痹自己和世人。”
“这些都在摧毁唐朝的根基,但如果只是这样,唐朝还能再维持一些年的虚假的太平盛世。
真正打破这一切的,是安史之乱!”
“这个世界上,能最快的摧毁,破坏的只有战争。”
“唯有一场空无前后的战争才能把这个所谓的盛世摧毁得干干净净,让李隆基所谓的明君之名彻底消失,成为万人痛恨的皇帝。”】
天宝年间
原本还在发怒的李隆基突然脸色阴沉下来,战争,哪里来的大战。
对了,天幕说是内战,安史之乱……可朝廷没有一个叫安史的人啊。
李隆基捂着额头,眼神不定,安史……安,安,安禄山?他脑子闪过这个存在感十足的名字。
不会吧……
第 180 章
【“如果说开元盛世是历史上最繁华的治世之一, 那么安史之乱就是唐朝历史上最大的内战,也是华夏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重大转折点。”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一个缔造盛世的皇帝, 其在位期间却爆发长达八年, 席卷全国的内战, 从这一点来说, 李隆基确实是牛逼,能人所不能。”】
开元年间的李隆基面色难看, 头皮发麻, 八年内战,他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才缔造的盛世没了?
他深呼吸一口气, “来人,拟旨。”
他对这满朝文武,下定决定道:“朕要下罪己诏。”
张九龄眼睛微缩,随即眼眶微湿,不是没有意识到陛下逐渐自满,不是没有意识到陛下越来越不耐烦听劝,但是他改变不了什么。
可现在,那位曾经英明神武的陛下,真的回来了。
【“开元盛世是怎么样的呢?”
“根据统计, 天宝元年, 大唐的人口约有4891万人。”
“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 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 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而安史之乱后大唐变成什么样呢?”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从出门不必看日子,路上多有店铺,店中有驴子可供人租借,每天来往行人络绎不绝,变成了举目望去都是萧条,人烟稀少,百姓流离失所,无所依靠。”
“而这些都同样是李隆基的‘丰功伟绩’。”】
李世民脸色铁青,呵呵,呵呵,这‘丰功伟绩’实在让人要不起。
李世民现在最痛恨的就是这李隆基了,你要是没有能力就算了,你要是从一开始做不好就罢了,偏偏你可以,你能做好,并且已经做得很好了,结果最后不想让这果实好好留下,反而砸了。
这谁不愤怒啊——
【“李林甫的上位进一步腐蚀李隆基,而宠爱杨贵妃,于是福泽全家族,使大唐亡得更快,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都是小时候背过的诗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为了吃上那荔枝,于是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只为了不使荔枝变味,使美人开怀。”
“人人都骂是美人祸国,可是从前就没有美人吗?不过是帝王自己堕落罢了。”李一趁机又踩了李隆基一下,才继续道:“杨贵妃得宠后,其兄弟姐妹都得到封赏,其中最夸张的一个是其堂兄杨国忠,成为了当时的宰相。”
“这个杨国忠也是个人才,为盛世倾覆添砖加瓦的一把好手。”
“当然,最最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安禄山,他是在天宝年间彻底起来的。”
“天宝二年,安禄山晋疆骑大将军。旋施小计,博得唐玄宗及杨贵妃欢心。
因腹大垂膝,肥胖惊人,作胡旋舞。逐日升迁,赐铁卷,封柳城郡公,赠范阳大都督,晋东平郡王。
至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已经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
“一个节度使在乱世都可做一方诸侯了,三个。”贞观年间的武将都嘶了口气。
有时候制衡将军手中的兵权,不是真的觉得他们会造反,而是为了不让武将滋生野心,没有谁一开始就想造反,哪怕是曹操,也是多年后,野心一点点养起来才改变志向。
所以,提前的防范准备也是为了君臣之间彼此好。
李世民浑身泛着黑气,皇帝能信任手下的将领,这是好事;皇帝放任手下的将领,那是傻逼。
任何一个对社稷负责人的皇帝,都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人心上。
三大节度使,你特么口口口。李世民激烈辱骂。
【“很多人都说这安禄山才是唐玄宗的真爱吧,我寻思着说不定呢。”李一呵呵冷笑。
“手握大权,安禄山理所当然的心野了,而巧的是,杨国忠和他有怨,于是多次对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但是李隆基他,不怎么相信。”
“李隆基把安禄山当做乐子看,殊不知最后他自己成为乐子。”
“当然,造反这种事情还是会触动作为皇帝的本能,所以他还是派中官辅趚琳去侦察,但中官接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回来后大讲安禄山忠心耿耿。
杨国忠又对唐玄宗说:“召他进京,他一定不会来。”下令召见,他却来了。
天宝十三载,安禄山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乘机哭着说:“我是外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以致杨国忠想要杀我。”唐玄宗对他更加亲密宽厚,于是任命他为左仆射的高官,才让他离去。
当月,安禄山又呈奏章请求任命自己为闲厩使、陇右群牧等都使,任命吉温为武部侍郎、兼中丞,当他的副手,又请求主持总监事务。
他当了闲厩使、群牧等使之后,上等好马都暗地挑选出来,夺得了楼烦的监牧之后接着夺取张文俨的马牧。
这年三月一日,他离开长安回范阳,急忙出了潼关,每天赶路三四百里,到了范阳。”
“这时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唐玄宗一定会大发雷霆,把他捆绑起来送交安禄山。”
“而这就是安禄山宁可涉险也要去京都的意义,杨国忠不管是真的发现了什么,还是出于私怨接二连三的告安禄山有不轨之心,都给了安禄山机会,让他化危机为优势,几番证明自己是无辜的。
于是几次后,李隆基就没把这种话当回事,真的相信安禄山是好的,忠心耿耿的。”
“这大概就是狼来了的故事吧,一开始骗村人说狼来了,狼来了,可是几次几次,再说狼来了也就没有人相信,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而这又给了安禄山发展的机会,天宝十四年,积蓄力量完成的安禄山造反了。”
“这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逆臣杨国忠。”
“一场席卷全国的内战就此爆发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
天宝
“安禄山,居然是他,居然是这番邦蛮子。”李隆基砸了一地的奇珍异宝,愤怒的大吼大叫,“朕待他何其不薄,他居然敢背叛朕。”
“乱臣贼子,该死,通通该死啊!”刚刚撤了李林甫杨国忠的李隆基愤怒的唤人,要杀了安禄山。
太子府
李亨烧掉了一封又一封书信,这些都是这些时日意图投靠他的文臣武将的书信。
而后看向帝王的居所方向,他脸上露出一丝嘲弄之意,他那位好父亲,终于也自食恶果了吗?
打他十几岁开始,生活在十王府,被日日监视;后来成为太子,更是举步维艰,而造成这一切的却是他的好阿父。
他总是恐惧,担心步了前面几位兄长的后路。
太子,呵,说来尊贵,可是还不是照样被自己的父亲杀了。
所以李亨知道,那于他只是皇帝,而不是父亲。
他以为还要忍很久很久,可是现在……李亨眼里露出浓浓的野心。
他们的皇帝陛下已经摇摇欲坠了,他的机会来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因为均田制破坏,使很多百姓成为流民,而最高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
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更是因为中央与地方势力失去平衡,中央压不住地方了。”
“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唐玄宗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而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堪称一个小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宝元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
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刘邦吐槽:“这有地有人有钱,谁还不造反啊。”
“既有兵权,那财赋就应该收回手中。”赵匡胤皱眉。
不过现在他也不敢乱搞了。
只是,不管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哪里有完美无缺的政策。
在他这一代没有问题,过两代就出问题,都是正常的。
不过,太极端确实不好。赵匡胤想到他好好的大宋被后人戏称“大怂”,就心里憋屈。
这谁能忍啊!
【“前面说李林甫也是盛世倾覆的一把好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
“这里对任用胡人没有意见,历史上也有很多入中原朝廷的非汉人臣子,也有很不错的。
但是人都是欲望动物,不分种族的。
只要过度放纵,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是一样被长野心的。
而在李林甫的助攻下,安禄山史思明这些胡人也都野心蓬勃生长。
皇帝好糊弄,对你各种放任,你选择——
安禄山选择造反。”
“人是慕强的,看见软柿子,谁都会想捏一下,看见老虎,人人避开。
而李隆基曾经是老虎,后来失去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成为病虎。
安禄山只会觉得,这样的蠢蛋能当皇帝,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开元
唐玄宗面无表情的捏了一下扶手,随即又苦笑,是啊,他自己不就是争夺出来的皇位吗?怎么就忘记了呢。
臣子可以信重,但是不能放纵啊。
唐玄宗不能理解,后来自己怎么变得那么的……蠢。
是的,在现在都不敢他看来就是蠢。
不敢相信,然而事实如此。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