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唐太宗:我没有唐僖宗这样的子孙!


    古青青:  【从这首咏菊诗里面可以看得出来,黄巢胆子很大,志向很高。


    古代是官本位,男子想要出人头地,得去当官。他们家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低,急需改换门庭。大唐有高考,也就是科举。明面上,每个良家子都能通过科举来改变命运。黄巢这个书生意气风发地去考了。


    第一次科举,落榜。黄巢心想,没事,他还年轻,大不了下次再来。


    第二次科举,又落榜。


    他心想,问题不大。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中进士都算厉害了,很多白发苍苍的人都在参加科举呢,他也不能放弃啊。


    可是第三次科举,又双杀落榜。黄巢开始对科举制度产生了一丝怀疑。这条看上去非常公平的道路好像也没那么公平。


    第四次科举,他再次落榜。他渐渐意识到,在不糊名字的科举考试中,拼的不是才学,而是爹。


    他这个山东的盐贩子,在山东还算混得开。但是长安世家遍地走,权贵不如狗,商人之子是底层中的底层。


    他只算个小镇做题家。


    曾经意气风发的神童,逐渐变成了一个愤青。


    错的不是他,而是这个世界!迟早有一天,他要让这个世界直面小镇做题家的怒火!


    科举考试可以漏掉无数个才子,但漏掉黄巢却让整个大唐伤筋动骨。如果主考官知道这位落榜考生是大唐的掘墓人,应该会赶紧让他通过吧。】


    唐朝科举明面上花团锦簇,背地却是烈火烹油。无数天真的考生受到了社会的毒打。不说黄巢,李白、李商隐、王维……这些名人都吃过大亏。大唐的文人爱国心切,本来想骂这位掘墓人,但现在却有些沉默。黄巢之所以成为反贼,背后也有科举制度的一臂之力。


    唉,他们都是同病相怜之人。


    武则天冷声说道:“爱卿,不糊名字的科举有名无实,你们还要反对这糊名制度吗?”


    武则天也知晓科举的弊端,率先提出糊上名字,但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太强大了,这事儿只能不了了之。


    大臣:  "此事牵扯众多,陛下须三思而后行。"


    "三思?就是因为你们要朕三思,未来才会出现那所谓的掘墓人!大唐灭亡,你们难道没有罪吗?4;


    大臣们见女皇如此发火,讷讷不言。


    武则天骂了一通这些老奸巨猾的大臣,雷厉风行地说:"糊名制度必须要推行,抗旨不尊者,举家流放。"


    【黄巢落榜之后,只能回家继承万贯家产。值得一提的是,他家是盐贩子,产业并不干净。


    因为唐朝中后期,国家将盐进行专营,不允许民间私自制造和贩卖。


    唐朝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如果放在私人手里,一定会滋生大乱子,比如隋朝发生了多次盐贩起义。


    而且,盐专营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税收,可以悄悄地收税,赚大钱。


    百姓感觉不到收税的疼痛感和被剥削感,不容易激起民变,简直完美。


    有句话说:  “天下之赋,盐利占半。”国家的一半赋税几乎都来自盐。如果国家管得好,那么盐价低,百姓高兴。如果国家无道,盐的价格就爆表了。


    比如唐太宗时期,大概相当于五块钱一包,唐德宗时期,已经翻了二三十倍,大概是两百多块钱一包。


    国库只要缺钱了,就提高盐价,狠狠地割—波韭菜。百姓苦不堪言,希望能买到低价盐。


    在那个时候,卖盐和卖毒差不多暴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人会践踏一切法律。很多人开始偷偷卖私盐,黄巢家就是其中之一。


    黄巢不想干这个活,他更想当官。但是没办法,没有其他的出路了。然而朝中的人对这些盐贩子非常不满。


    当时的皇帝是唐僖宗,他只有十几岁,放在现代也就是小学生的年纪。真正掌控帝国大权的是他身后的宦官集团以及文人集团。>


    唐僖宗集团很不高兴,这都是他们的钱!如果大家都去买私盐,他们还怎么割韭菜?于是,上层下了多道命令,到处搜捕这些盐贩子。很多盐贩子都被抓了,处以死刑。


    黄巢不想坐以待毙,于是抱团取暖,号召大家组成帮派,抵御朝廷的抓捕。他于是从一个小盐.枭成了小□□的头头。】


    李世民的武将皱着眉说道:  “原来这黄巢出于河南道,那里临海,多盐井,民风彪悍。真是可恨!"


    "陛下,臣想去清剿河南道的匪徒。绝不让那些匪徒做大,然后重伤大唐的根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视,在大唐,地域歧视很普遍。


    黄巢出生于山东,山东在唐朝属于河南道。在很多大臣的眼里,河南道不服管教,民风彪悍。连唐太宗自己都讨论过关中人和山东人的区别,言谈中流露出关中人的优越感。


    然而一码归一码,现在不是地域歧视的时候。


    唐太宗李世民冷着脸说:  "如果不是这盐价涨得这么高,哪里会滋生这么多匪徒呢!唐僖宗到底有多少个胆子,才会把盐价翻这么多倍。殊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听到盐价翻了二三十倍,直接破防。那些不肖子孙怎么敢的啊?!


    他揉揉眉心,暗下决心,听说那明朝的皇帝写了本祖训,让子孙世世代代遵守。虽然有僵化的弊端,但也值得学习。


    他要将对盐价的规定写进祖训里,一字不可改易。


    武将讷讷,有些讨好似的说:  “陛下说得在理,但陛下,你别气坏了身体。天幕不是说了吗,那唐僖宗很年幼,不是他想涨盐价的。唐僖宗是您的子孙,肯定差不了,未来定能掌握大权。"


    唐太宗李世民面色稍稍和缓,不置可否。


    他的孩子文韬武略都不错,这唐僖宗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吧?


    谁知紧接着,天幕说道:  【对于百姓来说,高额的赋税也许能忍,咬咬牙也能买点盐。但祸不单行,接下来天灾来了。


    给大家说一个故事。


    当时,湖北发生蝗灾,蝗虫肆虐。


    蝗虫先扫荡了湖北,又扫荡了河南,所到之处,颗粒无收。


    紧接着,蝗虫来到了陕西长安,正准备按照惯例饱餐一顿。结果,他们突然发现长安是如此的美,百姓安居乐业,大臣聪明睿智。


    这一切都是因为唐僖宗像尧舜一样圣明!


    蝗虫顿时觉得太羞愧了,这个国家的君主和天神一样伟大,它们却破坏他的庄稼,还骚扰他的民众。它们真不是好虫!


    蝗虫们痛哭流涕,自惭形秽,最终飞入荆棘丛中,狠狠地用荆棘刺死自己。


    它们要用自杀来洗刷自己的罪孽。当时的长安市长就是跟皇上这么说的。


    文武百官接连称赞:"是陛下的仁德感化了那些该死的蝗虫啊。"唐僖宗表示信了,龙颜大


    悦,庙堂响起笑声。


    古代如果有天灾,朝廷一般会进行赈灾。虽然官员层层抽油水,但最后也能减缓一些灾情。现在满朝都觉得蝗虫自杀了,自然不会拨款赈灾。


    所以多地饿殍遍地,百姓易子相食。


    百姓连饭都吃不起了,唐僖宗集团还在收高额的税赋。他们这次割韭菜直接割到了根。


    无数农民破产,成为流民,只能背井离乡,投奔黄巢这样的□口。


    黄巢什么事都没干,实力却噌噌上涨,原因无他,对手太会作死了。】


    唐太宗脸气得发青,眼前头晕目眩:  ".……"


    居然能信蝗虫自杀……这唐僖宗不是十几岁,而是三岁小童吧。不对,有的三岁小童也很聪明,那黄巢三四岁已经能对诗了。


    这唐僖宗好像颇内有疾!


    唐僖宗跟唐玄宗一样,荣登唐太宗心目中不肖子孙榜首。他没有这样的子孙!


    第92章 崇祯:该不该封黄巢的翻版?


    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笑得合不拢嘴,看热闹不嫌事大,乐呵呵地望着文武百:  “你们天天说什么大唐文道昌隆,繁华富庶,连天子都能吟诗作赋,朕看也不咋样,这唐僖宗跟傻子没什么区别啊。"


    时至今日,天幕播放了不少视频,提到的大部分都是唐朝的诗人。众人都能从这些视频中,窥得盛世大唐的一角。


    "九重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富裕,繁华,开放,是大唐的代名词。


    好像下至贩夫走卒,上至天子,人人都能吟诗作赋。人们行走在大唐,仿佛行走在神的国度。所以各大位面的人们羡慕极了,大唐在他们眼里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刘邦的臣子一直提议他学习大唐先进的地方,特别是多学习一下文武双全的唐太宗,不要天天一副流氓样子。


    刘邦这些天被卷得不行,现在一看着唐僖宗的荒唐模样,笑得牙不见眼。这大唐的君王素质也没那么高嘛,装什么呀?!


    萧何:  “王朝末年,时局混乱,哪里有什么贤明的君主?这唐僖宗愚蠢是愚蠢,却比那胡亥好多了。


    刘邦一听,唏嘘不已:“这倒也是。如果这天幕盘点个十大昏庸之君榜单,胡亥应该能排第一吧。和他相比,唐僖宗这个痴儿皇帝顶多排个第十吧。"


    "唉,对了,萧何,你说咱们大汉的君主会如此昏庸吗?"


    萧何自然不敢忤逆圣上,很保守地说:“陛下的孩子应该昏庸不到哪里去。不过一切还尚未可知,得等到天幕提了才能知晓。”


    刘邦天马行空地思考:  “只要没唐僖宗这么荒唐,我就能接受。”殊不知,大汉后期的皇帝也是一个比一个昏庸,比如小偷皇帝和裸.泳皇帝,比唐僖宗离谱多了。


    蝗虫自杀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离谱的一个谎言,偏偏皇上还信了。真是一个敢说,一个敢信。各大位面的人都在看乐子,嘲讽唐僖宗。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大唐人则尴尬极了,这智.障可是他们大唐的君主,真是丢脸丢到姥姥家了!


    唐僖宗人都傻了,气得嘴唇颤抖,脸像调料盘打翻了一样,一会青一会红。


    污蔑,这是赤.裸裸的污蔑!


    "朕可不是什么傻子!朕什么都知道!阿父,你替朕澄——


    很多百姓看完天幕之后认为这皇帝是个智障,可熟悉唐僖宗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他吃喝玩乐样样精通,还特别喜欢下很废智商的围棋,脑子没有半点问题。


    他只是不想去管那蝗灾。


    田令孜却阻止他:  “陛下,事已至此,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唐僖宗闻言沉默,百姓如果知道他不是傻子、只是不关心他们的死活,只会更加厌恶他这个君主。


    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当个傻子。


    古青青:  【黄巢本来只是想进体制内,但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他心想,不是他的错,都是这个世界的错,不如把这个大唐给打烂吧!】


    【当时,同为盐贩子的王仙芝在山东造反。黄巢带着手下的几千人,投奔了这位大哥。他们被蝗虫和朝廷夺走了口粮,便到处抢人、抢粮和抢钱。


    山东的火苗,引起了燎原大火。全国的盗匪听到风声,都蠢蠢欲动。】


    【唐僖宗集团其实反应很快,他们立刻派出军队剿匪。把这些盗匪当作东汉末年的黄巾军来处理。


    朝廷兵强马壮,按道理来说,剿个匪还不是轻轻松松吗?


    可是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所以黄巢那边根本不缺兵源。虽然都是没怎么训练的老弱妇孺,但是人多。


    正反两方打得有来有回。


    后来,黄巢手下的人越打越多。朝廷一看,这不行啊,要不休战吧?黄巢这边其实也想休战,他的梦想就是进体制,造反只不过是他曲线救国的方法。


    他想当节度使,去广东那个偏远地方当土皇帝。他感觉自己的诉求挺合理,极南之地土人多,非常穷,而且还不服管教。他给朝廷回收垃圾,朝廷应该感谢他才对。


    结果朝廷拒绝了,却封他的大哥王仙芝当京官。


    黄巢这才发现,自己这个响当当的叛军头领,居然只是个小丑。】


    【王仙芝这位大哥做得也挺不厚的,跟黄巢相比,他不算完全的泥腿子,他家在朝中有人,所以封官封得非常顺利。


    他也没有给其他朋友争取官位的想法,拍拍屁股准备去赴任了。黄巢知道之后非常生气,愿天堂没有走关系!


    黄巢“以德服人”,把大哥打得头破血流,让大哥不敢接受招安。最后,两边分了家,各自带了一部分军队分开了。


    王仙芝没有接受招安,后来死于朝廷围剿。


    黄巢则来到了广州,既然皇上不给他广州,那他就自己拿。然后一天时间就打下了广州。这个时候,他已经彻底黑化了。】弹幕:  (广东:你不要过来啊!)


    (读书好,又变.态,好像冻鱼战神。)


    黄巢的命运让无数大唐文人怔愣。


    杜甫收敛容色:  “安禄山都能当三镇节度使,掌控冀州重镇。到了晚唐,黄巢的威胁已经如此之大,朝廷居然不肯安抚一下,这可真的是……"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活该灭亡。


    究其原因,大唐文人都懂,不是黄巢不讨喜,不是黄巢不


    厉害,而是家世的问题。


    上升的渠道已经被世家豪族占据得死死的。


    至于没什么背景的安禄山能够一步登天,那是因为背后站的是唐玄宗。皇家就是天下最大的世家。


    世家子弟傲慢地望着盗匪黄巢,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殊不知,最终要付出沉甸甸的代价。杜甫叹息。杜氏也算小世家,他也有才华,可惜削尖脑袋都挤不进上层圈子。何况黄巢?黄巢在他们眼里确实是个跳梁小丑。


    大唐名相张九龄长相温文尔雅,风姿绰约,风度翩翩。


    他敛眸,心中暗道: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只要黄巢是个盐贩子,他注定不会受到任何礼遇,除非他打到长安。"


    张九龄出身岭南,祖上出了几个小官,勉强是个小世家,在岭南还混得开,到了长安就捉襟见肘。


    他于是找到了另一位宰相张说,两人交换族谱,给自己认了个亲。从此以后,他成了世家豪族之一范阳张氏的成员。也就是张良的后离。


    因此,他才能稳步青云直上。


    可是官场上的世家子弟还是在歧视他。连唐玄宗都不信他的说辞:  "如卿岂有门籍!"


    张九龄不得不回:“荒陬贱类。”不过是荒野之间的粗鄙之人罢了。


    寒门宰相在大唐是个天方夜谭,直到宋朝才成为可能。


    张九龄有些说不出道不明的期待,心中暗道:  "让我看看,希望成为青帝的你能走到哪里。"


    有


    人觉得该给黄巢封王,有人却觉得不行。大明末代君主崇祯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怎么能给叛贼封王呢?!叛贼怎么配?


    如今,崇祯皇帝和唐僖宗一样,正面对一个糟糕又尴尬的局面。闯王李自成的叛军打到京城来了。


    夜晚,他带着太监来到成国公的府邸,希望借他的势力逃出北京。南京有一套班底,还有充足的兵力,只要逃到南京,一切还有机会。


    但是成国公闭门不开,里面好像没人。可是崇祯皇帝发誓自己听见了里面的人声。要知道,成国公的祖先可是帮助朱棣靖难的忠臣啊。真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世态炎凉,满城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这是天要绝我!"


    盛怒之下,崇祯皇帝悲愤不已、心如死灰地来到煤山,掌着绳子,想要了断自己。


    他临死之前,自嘲地笑笑:  “王承恩,朕有预感,这是朕最后一次看天幕了。天幕出现的时候,朕还以为是什么吉兆,结果吉的不是朕,而是那叛贼。"


    "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宦官王承恩哭着说道:  “陛下,未必不是吉兆啊。”


    "怎么说?"


    宦官王承恩:  "那闯王李自成也曾向陛下请求招安,跟黄巢如何相似。天幕出现这一段,不就是在跟陛下说,要吸取唐朝的教训嘛!"


    不久前,李自成给崇祯送来一封信,希望崇祯封他为西北王。他还保证,他会帮大明解决北方的后金。


    崇祯大骂:  "祖训有言,非宗室不得为王,异姓不得封王!"


    王承恩跪地说道:“可成祖不也封忠勇王金忠为异姓王了吗?这是大明的生死关头,想必太.祖也会理解的。"


    崇祯沉默了一下,随后才说:  “他是胆大包天的匪徒,又不是金忠那样的精忠报国的能臣,堂堂天子岂能受匪徒的威胁?"


    王承恩又说:  "可是天幕都说了,明朝之后异族入侵,建立清朝。那叛贼李自成,起码是汉人,陛下应该和他一致对外才是啊。"


    "陛下忍一时之气,却能替大明谋福祉啊!"


    崇祯握着绳子的手微微颤抖:“……可是那李自成如何会答应呢?”


    王承恩见状,心中大喜,连忙下猛药:“他如果不想被招安,就不会送那封信。陛下只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自然会臣服。"


    崇祯沉默良久,最终在王承恩期待的目光中,将绳子放下,长长叹了口气:  “希望天幕的指引没有错。"


    崇祯带人去见了闯王李自成。


    其实闯王李自成跟黄巢有点像,手下基本上都是流民,野心也没那么大。同时,他也很忌惮北京城的守卫。瓦剌军围困北京城的时候,于谦带人守卫,挽救了整个大明。


    大明有没有可能再来一个于谦?


    而且现在天幕出现了,李自成得知自己的起义会失败、所谓的清朝会建立,满腔的怒火就对着异族发去了。


    他李自成打老朱家,那是内斗,蛮夷插什么脚啊?!总而言之,李自成想求和的心情比历史上还要迫切。崇祯和李自成谈判跌跌撞撞,他们的手下还起了好几次冲突,但最终还是谈妥了。


    李自成退回西北,去解决关外的异族。


    回到皇宫之后,崇祯望着太子朱慈娘,悠悠叹息:  “朕封了这个新“黄巢”为王,谁知道他会不会生乱?"


    崇祯皇帝长得温文尔雅,太子朱慈娘长得更是非常貌美,据记载:  “履云冠,风姿龙采,纤好白皙,见者疑为神仙。"


    朱慈娘:  "父皇,封总比不封好。"封起码还有一线生机,不封直接亡国。崇祯叹息道:  "你说得也是。"至于死后该怎么去见太.祖,他就偷偷以发覆面吧。


    第93章 后续加新视频太原公子


    古青青:【黄巢以光速打下了广州,心想,要不扎根广州做个土皇帝?可是黄巢是北方人,不太适应南方的气候,手下很多北方士兵都染上瘟疫了。


    而且经过这次大战,黄巢摸透了唐军的底细,感觉唐军也不咋样。他黄巢要把格局打开,不要局限在广州,而是放眼整个天下!


    他于是发布北伐檄文,带着几十万大军,挥师北上,剑指长安。


    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军队所向披靡。


    不久,黄巢大军来到潼关,这是皇城长安最后一道生命线。


    黄巢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两天就攻破长安。


    唐僖宗集团这才慌了,没想到这粗鄙不堪的盐贩子居然这么能打!他们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想要求和,还要封黄巢为节度使。


    可是黄巢表示:曾经的我,你看不起;现在的我,你高攀不起。都打到长安了,还当什么节度使啊,当皇帝不是更香吗?唐僖宗不得不跟曾经的唐玄宗一样偷偷逃离长安,前往四川。


    黄巢入驻长安,自立为帝,国号大齐。】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黄巢擦干净剑上的血,抬头望着战火纷飞的长安。


    他曾经在长安多次落榜,失意多年。谁能想到,曾经如同丧家之犬的他,只用了几年,就成为长安之主?


    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大唐,犹如菊花,凛然盛放。而腐败的唐王朝向百花遇霜,凋零残破。


    与此同时,天幕放了他的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一出,无数人倒吸了一口凉气。这首诗是如此的豪迈,读来荡气回肠,久久不能自拔。


    秦朝大泽乡,陈涉毫不掩饰地赞叹:“今日方知菊花诗还能这么写。那后世的豪放派诗词,再怎么豪迈也比不过这首诗啊。这股王霸之气叫什么来着?"


    很多豪放派诗人,描写的是心境的豁达,是对理想的追求。黄巢的诗词早虽然不算华丽,技巧不算高明,但格局未免太大。


    陈涉只觉心情激荡,想要找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


    不久,他脑海中灵光乍现,胸中豪迈之气凝为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


    朱元璋拍着大腿,不停叫好:“这黄巢残暴,但是打得好啊,就该把这腐臭的朝廷打穿,打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朱元璋出身很低,所以很欣赏和自己类似的农民军领袖。比如刘邦,又比如黄巢。没人比他更清楚,农民军领袖有多难做了。


    他激动之余,吩咐道:“来人啊,拿支笔来,朕要写诗了。”


    朱元璋提笔写了一首《咏菊》:“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老四,你看咱写得咋样?"


    朱棣刚刚当上储君,此时正春风得意。他接过纸张,陷入沉默,不久后方才说道:“父皇,你这写的跟他太像了,不是抄袭吗?"


    不能说毫不相关,只能说一模一样。


    朱元璋眉头一拧:“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算抄袭呢,借鉴,只是借鉴罢了。你别提这些有的没的,你说写得好不好就行了。"


    朱棣挠了挠脸,想违心地夸赞,却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父皇,你知不知道有一个人叫做东施?"


    朱元璋面色瞬间黑如锅底:“咱看你是皮痒痒了,想让咱给你松一松。”朱棣:"……"早死的大哥啊,父皇的储君是真不好当啊!


    唐僖宗位面,唐僖宗本人得知未来皇城会破之后,慌不择路,连忙开始思考逃跑路线。不行,他得赶紧逃啊,不然黄巢就要打进来了!


    那些世家大族,比如崔家,卢家的人,他们倒不是很慌。


    崔家的家主安抚家中子弟:“你们慌个什么劲,那安禄山打进长安的时候,还不是对我们崔家有礼有节?只要那黄巢不是莽夫,就没什么大事。"


    俗话说,世家有钱,有粮,有人,连皇上都忌惮和尊重世家。


    黄巢打进长安,手下又没有能人,还不是得来拉拢他们?


    崔家的子弟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开始思考出路:“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如果向叛军投诚,风险很大。"


    崔家家主:“如今有了神仙的预知之术,这倒不是难题。你们不用管,我自有打算。”


    他心想,在安史之乱中,大唐气数未尽。唐玄宗打回来之后,投降安禄山的大臣反而被处死。


    可是现在天幕都说了,大唐要亡了,气运已经不在大唐了,必须得去投奔正确的明主,方能让家族继续繁荣昌盛。


    至于投降好像不忠诚——呵呵,司马家造反才有晋朝,杨家造反才有隋朝,李家造反才有唐朝。谁能算得上忠诚?


    在世家眼里,尤其是在崔家和卢家这样的大族眼里,李唐家族是他们的合伙人,而非主人。自然没有忠诚可言。


    所谓家国,不过是先谋家,再顾国。


    比如,唐文宗曾经想跟崔卢两家联姻,结果被拒绝,崩溃不已:“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而且晚唐国力衰微,主少国疑,唐僖宗不像唐太宗,他对世家的掌控力太差了。世家给个面子,叫唐僖宗一声陛下。不给面子,就能让他入土。


    很多世家的家主跟崔家家主一样,开始思考如何放下成见、投资黄巢这个盐贩子。可是紧接着,天幕说的话让他们面色一变。


    古青青:【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说:“朕与士大夫共天下。”那在宋朝之前,隋唐时期,皇帝与谁共天下?答案是世家。


    这些盘踞在华夏大地上六百多年的世家,他们自己就是土皇帝,所以不在乎谁是皇帝。在黄巢起兵的时候,他们一点不慌。


    只有舔好世家,才能坐稳皇位。连石勒这种杀人如麻的人,都发布诏令:"不得侮易衣冠华族,还给世家大族办君子营。


    他们心想,黄巢应该也差不多吧。


    可黄巢表示他们太天真了。


    在晚唐,世家豪族多盘踞在长安和洛阳。黄巢攻占这两京之后,磨刀霍霍。他一点儿都不想舔世家。而是把这些世家看作ATM机,一缺钱了就去抢狗大户。


    世家豪族被杀了一大半。


    皇上都要讨好的五姓七望,却多被黄巢灭了满门。


    这些让小镇做题家考不上的人,都直面了他的怒火。


    晚唐有一位著名诗人韦庄为黄巢写了长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天幕话


    音落下,大唐的世家子弟深深被冒犯了,又气又怒。


    崔家家主咬牙切齿,摔碎了茶具:“竖子尔敢!这黄巢颅内有疾否?”连天子都对崔家礼遇有加,黄巢凭什么敢动崔家?


    崔家子弟压下心中的惊恐:“家族莫气,黄巢到底是乡野之间的卑贱之人,眼界自然狭隘。什么小镇做题家


    的怒火呀,真是笑掉大牙,不就是落榜吗?至于吗?!"


    他越说声音越低,显然也知道自己的道理不正。


    世家子弟出路太多,可是科举是普通人唯一体面的出路,黄巢为什么不在乎?


    如果他是黄巢,可能也要说一句。挡路者,死。


    大唐名相张九龄声色复杂,心中暗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真是文如其人。”他以为黄巢顶多打到长安,结果他不仅打到了,还把世家大族杀光了。


    这股疯劲,冠绝古今,令无数英雄豪杰侧目。


    ——


    唐太宗李世民扫了一眼手下的文武百官。


    果不其然,很多官员都气炸了,双手止不住地颤抖。要不是唐太宗还在这里,他们估计要当场开骂。


    这些簪缨氏族的子弟在黄巢手下居然像牛马一样被杀。


    黄巢真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


    唐太宗李世民却唇角微微上扬,随后又压抑住笑意,一副不动声色的模样。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李世民还挺欣赏黄巢这股疯劲。


    他上位之后,跟世家也起了不少冲突,受了很多气。要是在战场上,他能快意恩仇,大动屠刀。但为了国家安定,他没办法像黄巢一样肆意妄为。


    他为什么不动世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才。


    世家垄断了知识,垄断了人才。唐太宗大兴科举,可是贞观一朝,真正靠科举走出来的平民子弟不过马周一人。大唐的科举表面鲜花着锦,背后不过是.……


    和世家作对,等于无人可用。


    所以他才捏着鼻子,继续跟世家共天下。


    他想报的仇,黄巢替他报了。


    如果这黄巢不是大唐的掘墓人,他真想给他点个赞。唐太宗李世民笑完之后,收回思绪,陷入沉思。


    黄巢的做法也给了他一点启示。世家的实


    力没他想象的那么强大,或许可以学一点黄巢的疯劲。


    古青青:【农民起义有它的局限性,朱元璋成功了,黄巢却没有。不久后,唐军打回来了,黄巢被杀。


    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结束了。


    唐僖宗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当时很多官员的女性家眷被黄巢的军队抓走了。


    唐僖宗回来之后,他痛骂道:“你们都是公卿的后代,世代享受国恩,怎么能失节于叛军?”


    为首的女子说:“大军杀进长安,皇上,您跑到四川,唐军也跟着你跑了,却把我们这些没有刀剑的女人丢下来。


    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来保全自己?陛下没有办法保卫长安,却怪罪我们这些女子。这合理吗?"


    大概意思就是:唐僖宗干啥啥不行,甩锅第一名。


    唐僖宗被怼得无话可说,同时也非常生气,所以把这些俘虏全杀了。明明她们是被强抢的,却难逃一死。】


    唐太宗李世民心情本来还好,一听到唐僖宗的话,心情急转直下。他重重叹息:"不仅是个痴儿,还不是个男人。"


    李清照:“他不怪自己,不怪大臣,反倒怪起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后宅女子。这位马球皇帝真是从未令人失望。"


    李清照话音落下,眼中闪过失落之色:“唉,大唐如此,大宋不也是如此吗?靖康之变之后,也涌现了无数‘唐僖宗''啊。"


    古青青:【这场起义是整个唐朝影响力最大的起义,它将整个大唐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黄巢虽然死了,但还有无数黄巢在华夏大地上发动兵变。


    唐僖宗以为自己会像唐玄宗一样,再给大唐续个百年时间,结果逃不开历史周期率,没过多久就亡国了。


    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正式开启。


    黄巢这个大唐的掘墓人,挖掉了华夏六百年的世家毒瘤。如果黄巢杀得不是这么干脆,宋朝的科举制度不会那么顺利。


    赵匡胤也不会说:“朕与士大夫共天下。”


    华夏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依旧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黄巢带着他的菊花诗在华夏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下期再见。】


    紧接着天


    音消散,天幕消失。下一段视频按照惯例,还是在十天后播放。


    黄巢若有所思:“原来我失败了……”


    得知自己会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感觉多遗憾。能打进长安,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还能奢求更多吗?


    他是个意气用事的人,不然也不会屠杀世家,不给自己留活路。


    曾经畏畏缩缩如蝼蚁,却让天下人跪拜,就算是死,也是轰轰烈烈的死,在史书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黄巢感觉,自己这一生值了!


    亲信激动不已:“大哥果然是天眷之人,非凡人所能及。我们接下来怎么办?还打不打?”


    黄巢沉思良久,笑着说道:“秦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如今唐失其鹿,我黄巢凭什么不能去夺唐之神器?"


    在天幕播放之后,他的野心极速膨胀。唐僖宗如此荒唐,大唐如此衰落,根本不足为惧。不过这一次,他会更小心和谨慎一点。


    黄巢的军队立刻开始动员。这一次却不是去打广州,而是直接北伐。因为天幕已经说了,去那里容易得瘟疫。


    黄巢手下的农民军兴致勃勃,激情澎湃,凝聚力比之前还强。


    至于天幕说黄巢未来会失败,那都是好几年之后的事情了,他们一点都不担心,只要现在有饭吃就好了。


    要不是会饿死,谁想去造反?


    黄巢走到朱温旁边,寒暄一会之后,好奇地问:“天幕说我失败了,但后来有人彻底打败了唐军,这人是谁呢?"


    朱温目前只是黄巢手下的小官,他摇摇头,老老实实地说:“一切还尚未可知。大哥你烦这个做什么,自从这天幕出现,什么东西都不一样了。想这些东西是没用的。”


    黄巢心中的大石落下:“你说的对。”


    他不知道的是,面前这个老老实实的小弟,未来的成就比他还大。他心心念念的唐朝终结者就是这个小弟。


    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大梁,唐朝正式灭亡。


    十天后,天幕准时播放。


    唐太宗李世民这几天心情不好,谁看到子孙如此败家,心情能好?


    这一天,他压低声音,向长孙皇后发牢骚:“虽然天幕提醒了朕很多未来之事,用处很多。但恐怕也让朕减寿好几


    年。"


    长孙皇后笑意盈盈:“瞎说,你不是说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不应该白头偕老吗?陛下你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唐太宗李世民含笑说道:"那可不一定,要是天幕还这么气人,朕恐怕要走在你前面。"


    "行行行,那陛下你别看了,省得被气。臣妾替你看,到时候转告给你就行了。"不久,天幕准时播放。


    【这位帝王诗人是太原公子。】


    第94章 李渊:这太原公子不是我吗?


    唐朝大安宫,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跟普通退休老头一样正在侍弄花草。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死兄弟,又将父亲赶下台,李渊只能提前“享受”退休生活。


    可这些年来,他想躺又躺不平,总是不甘心。李世民杀了他最心爱的儿子和十几个孙辈,又抢走了他的皇位。说不怨李世民那是假话。


    他李家怎么就出了这么个残暴不堪的混世魔王?


    另一方面,李渊又清楚这个儿子有多优秀,儿子把皇位坐得稳稳的,天下还被他治理得不错。可能李建成上位,做得也未必有他好。


    所以李渊对李世民的心情很复杂,怨恨、骄傲、悔恨……种种情绪交杂在心中,说不清也道不明。


    退休后,他怀揣着一些报复心理,天天造儿子,给李世民添了不少弟弟,尽自己的能力给他添堵。这时,李渊听到天幕说得什么太原公子,眉头一挑,腰杆下意识挺直:"这说的莫不是在下?"


    天幕说了,这榜单是按照时间顺序排的,现在应该盘点到唐朝了。他出自陇西李氏,年轻时也是风华正茂的太原公子。


    怎么看,这天幕说的都是自己!


    至于这诗人可能是李世民,呵呵,不孝子也配?妃子含笑说道:“陛下也写过不少诗,文采斐然,确实有可能上榜。”


    李渊是个非常在意门第的人,常常为出身而自傲。


    他志得意满,侃侃而谈:“我们李家祖上七代都是贵族,乃是权贵中的权贵。我七岁袭爵,被封为唐国公,曾经发奋苦读,要不是忙于正事,说不定也能成为千古留名的诗人呢。"


    他说的正事,自然是造反。


    妃子吹捧道:“上皇乃是大唐开国君主,不用当诗人,也千古留名。”李渊自我感觉良好:"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吗,还用说吗?"然而就在这时,天幕揭晓了这位诗人的身份。


    【太原公子,裘褐而来。】


    【第六位诗人就是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李渊的面色有些黑了,感情是他自作多情了!这臭小子怎么阴魂不散?!


    古青青:【599年,李世民出生了。


    李世民四岁的时候,被他爹李渊带着出去玩。


    有位算命先生跟他父亲说:“您是贵人的命格,你儿子也是位贵人。他龙章凤姿,气宇轩昂,天日之表。你得好好栽培你儿子,他长大之后能济世安民。"


    李渊一听,这吉利话听起来真顺耳,于是给儿子取名“李世民”。也就是济世安民。


    李家非常显贵。李世民的七世祖就已经在朝中非常显赫。李世民的曾爷爷李虎被北周封为唐国公。从此李家世代承袭唐国公这一爵位。


    不过李世民不是长子,所以爵位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只需要尽情享受富贵生活就行了。


    据记载,李世民长得也非常英俊,李渊还经常显摆儿子的颜值。


    总之,李世民是太原富n代,有钱还长得帅。】


    天幕中播放了李世民纪录片的片段。


    年轻的李世民过得非常肆意,身上仿佛有股纨绔气质。鲜衣怒马少年郎,长安走马,洛阳观花,今天骑马打猎,明天沉迷博戏。


    李世民的几个儿子用一种全新的眼神看着李世民。好家伙,向来稳重的父皇年轻的时候原来是这样子的?


    李治:“父皇,你前些天才教导我不要沉迷斗鸡,可是你年轻的时候……”斗鸡算是大唐的国民娱乐了,皇子们都爱玩。李世民却让他们不要玩物丧志。


    大人怎么这么双标啊?!


    李世民差点被茶水呛到:“咳咳咳。”


    怎么把他的黑历史给放出来了?这样他以后怎么教育孩子?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李世民可能一辈子就是个普通的勋贵子弟。但是他正逢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他赶上了好时候。


    隋炀帝杨广,也就是他表叔,大量征召百姓修大运河、修宫殿,搞到民怨沸腾,民不聊生。所以很多人掀起了起义。


    而且北边的突厥势力很大,经常侵犯边境。


    当时,隋炀帝被突厥包围了,连忙表示:文武百官,菜菜,捞捞!


    李世民当时才十六岁,放在今天,不过是高中生的年纪,他却义无反顾地去了。他采用疑兵之计,让军队多带旗鼓,假装人数很多,吓退了突厥。


    从此,一举成名,为人侧目,出道即巅峰。


    十八岁,父亲李渊奉旨去太原领兵,被贼寇抓了。李世民带着骑兵在万众敌营中救出父亲。


    十九岁,李世民在前线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等级噌噌地涨。而且他也看到了民生疾苦。表叔太昏庸了,各路反王层出不绝,他实在捞不动。


    他开始琢磨前路,要不要在这些反王里找一个人投奔?


    俗话说得好,当打工人,不如当老板。他爹告诉他,咱们开个叫做大唐的公司,自己当老板好了!


    父亲李渊早就蠢蠢欲动。他们李家这个唐国公的爵位是从后周得来的。隋朝取代后周,根基还浅,不算很得人心。


    母亲窦氏还是后周皇帝的外甥女,曾经表示:“恨不生为男儿,向那隋文帝复仇!”


    总之,他们李家是一百斤的身体,九十九斤的反骨。


    李世民生在这种家庭,耳濡目染之下,对隋朝也不算很忠诚,于是开始筹谋造反大业,帮助父亲造反。


    造反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李密、王世充、薛举,再加上北边的突厥,他们都对李渊虎视眈眈。


    李渊遇到难题,就开始召唤李世民。


    二十岁的李世民,也只是大学生的年纪,却仿佛打游戏开了挂。什么反王在他面前都是渣渣。


    唐军势如破竹,攻破长安,建立大唐。


    李渊算是很轻松的开国皇帝了,关门放李二就行了。】


    天幕下的众人:"????"等等,你管这叫文皇帝?


    汉武帝啧啧称奇:“这礼官是干什么吃的?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这李世民应该跟朕和赵武灵王一样叫武皇帝才对。"


    很多开国皇帝看到李渊这么轻松,实在酸了,他们怎么就没有这么好的儿子呢?


    秦始皇似有若无地看了一眼扶苏。


    扶苏果断认错:"……父皇,是孩儿无能。"


    汉高祖刘邦看了一眼太子刘盈,失望地摇摇头。


    这儿子是他打天下之前生的,却没能帮他造反。以前觉得刘盈无功无过,现在跟李世民一比,实在有点拿不出手。


    他恨铁不成钢:“你


    要是能有他半成功力,朕打天下都没那么难。”


    刘盈:"……"


    别卷了,别卷了。


    朱棣察觉到朱元璋的眼神,有些如芒在背,赶在他开口之前回怼道:“父皇,你登基的时候,儿臣才八岁,有心无力。"


    朱元璋想起这茬,这才重重哼了一声,收回挑剔的目光。


    他转而说道:“这天幕说的轻飘飘的,实际上,咱翻过史书,在那隋朝末年造反可难得很。突厥大军虎视眈眈,反王贼心不死,朝廷昏君当道。堪称死局啊。


    可是他二十岁就打下来了天下。你二十岁在做什么。"


    朱棣:"……他二十岁刚娶媳妇,老婆孩子热炕头呢。


    李世民成了很多皇帝嘴里“别人家的孩子”,李渊也成了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可李渊一点都不高兴,骂道:“能不能别胡说了?世民确实帮了我许多,但是他不过是我手下的将领。合格的君主,才不亲自上战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懂不懂?"


    事实上,李渊心安理得地享受儿女们为他打下来的天下,感觉他们的功劳都是自己的。李渊也瞧不起泥腿子。拜托,他李渊可是贵族,刘邦和朱元璋这种开国君主就是臭要饭的!


    他曾经说:"前代的帝王,多起于微贱,比如那汉高祖就是草莽中的草莽,居然要自己上战场跟人搏斗,简直脏了手。


    我出身簪缨世家,无数英雄豪杰向我涌来,为我出力,我根本用不着亲自下场。


    我的功劳太大了,恐怕比那汉高祖还能流芳百世。"


    正当李渊辩解什么君主之道的时候,天幕接着说道。【李渊是大唐的开国君主,但是很多人把他开除了开国君主籍。


    比如,狄仁杰认为李世民才是开国君主,曾经跟太后说:“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


    李渊:"……"


    第95章 十八岁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什么?


    李渊面色不好。自从天幕出现在大唐之后,他特别希望神仙能够肯定他的功绩。最好再批判一下那不肖子孙的暴虐行为,为自己这个被半圈禁的太上皇平反。


    可谁知道,他迎来的不是鲜花和赞美,而是赤.裸裸地忽视。还不等他发作,身旁的妃子就立刻生气地说:“这狄仁杰是什么东西,也敢妄议上皇?”


    紧接着,天幕道出了狄仁杰的身份。【狄仁杰是大唐宰相,在他眼里,大唐的开国皇帝才不是唐高祖李渊,而是李世民。】


    李渊:"呵呵……"


    他安慰自己没关系,唐朝宰相自然畏惧儿子的威严,所以非常谄媚。宋朝,明朝应该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他的功绩可不亚于汉高祖刘邦呢。


    紧接着天幕继续说道:【很多宋朝和明朝人也不觉得他是开国皇帝。比如朱元璋就觉得李渊的天下是靠儿子打的。


    元末明初文人黄哲:“唐宗开国任房乔。”


    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写:“李世民,十八岁,举义兴兵。扶立起,老令公,大唐高祖。据长安,平祸乱,济世安民。"


    在很多人眼里,唐朝的开国皇帝实则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所谓的玄武门之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李渊眼前有些眩晕,双手止不住地颤抖,双腿失去力气,整个人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摔倒在地上


    旁边的妃子惊恐不已:“来人啊,快叫太医!”


    李渊心中咆哮,这不孝子在未来的评价怎么会这么高?!他这个父亲,在他面前竟如影子一样,黯淡无光!


    他是个很好面子的人,不然也不会说出“朕会比汉高祖还要流芳百世”。


    天幕的话,简直杀人诛心。


    他推开身旁的妃子,吼道:“打仗的时候,我虽然在后方,但是智谋在握,谋定天下。怎么被说得一文不值?"


    天幕仿佛听到了他的话,继续说道:【其实唐高祖李渊也没那么垃圾,文治武功也能达到及格线。那他为什么这么没存在感呢?


    因为人比人气死人,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这些同行文韬武略样样精通,都是能骑马打天下的人。


    而且,李渊还挺会拖后腿。造反途中,李渊大军碰上了隋朝名将宋老生。久攻不下,李渊就不想打了。还是李世民在他帐前哭了一晚,还权衡利弊,这才让李渊坚持下来。


    后来称帝之后,北边的突厥虎视眈眈,李渊很害怕,居然想向南逃。还是李世民劝他,现在把领土让给异族人,以后回来可就难了。李渊这才没有跑。


    伟人只给李渊五个字“遇事无断制”。


    李渊这个人优柔寡断,他的魄力好像在决定造反的那一刻就用完了。


    更绝的是,他在大方向上拿不准主意,打辅助打的也不行。


    李世民在外征战的时候,经常收不到粮草,不得不就地征粮:“师有经年之举,食无盈月之储"


    李世民手下的人,心想既然不给粮,那我们就自己囤田吧。结果李渊那边并不同意:“以为烦扰,不许”。


    后勤一片混乱。


    如果不是儿□秀,李渊恐怕早就跟窦建德李密等十八路反王一样泯然于众人。可能这就是父凭子女贵吧。】


    这一席话,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任何一个爱面子的人都接受不了,这样被公开处刑。李渊:"……


    "上皇,你怎么了,上皇,你醒醒啊!"妃子眼睁睁地看着李渊晕了过去。


    隋炀帝的位面,隋炀帝杨广面如冰霜,遥望着太原的方向。


    不久前,他接到了表兄李渊造反的消息,心中又怨又恨。人人都要反他,连李渊都不例外,枉费他对他的信任。


    他生气之余,很快冷静下来,表兄手下的叛军不多,和朝廷相比,犹如螳臂当车。等他处理完棘手的盗贼,就会把矛头指向唐军。


    可谁能想到,天幕出现在大隋,剧透了隋朝之后的唐朝。


    那唐军居然夺走了隋之神器!


    一时间,朝廷人心尽失,百姓议论纷纷,无数人向唐军投诚。


    隋炀帝杨广一脚踹翻了旁边的太监,疑神疑鬼:"你是不是要去投唐军。"


    太监头摇得像拨浪鼓,哭着说道:“陛下,老奴对陛下的忠心,日月可鉴,怎么会去投降叛军。”


    隋炀帝杨广又看向其他的随侍,双目赤红:“那你们呢?说话呀,


    都给我说话呀!”


    太监和宫女们吓得跪伏在地,连忙表示不敢。


    忠心的大臣连忙说:“陛下,莫要动怒,为今之计,还是安抚好唐军才是。既然那李世民如此有用,就招揽他吧。"


    隋炀帝杨广见过李世民,对他的印象就是个小屁孩,谁能想到未来竟有这般造化?隋炀帝杨广:“是你疯了,还是朕疯了。他执意要反,又怎会归顺?”大臣重重叹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如果天幕能早来十年,天下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自然没有造反的土壤,朝廷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与此同时,太原,年轻版本的李渊望


    着李世民,笑容非常灿烂。


    李渊现在根基尚浅,野心不大,自信心尚未膨胀。得知儿子居然让他坐上了皇位,他心情自然很好。


    能当上皇帝,是多少人求不来的福气啊!至于吃的是软饭,他不介意,别人想吃还吃不到呢。


    李渊:“那算命先生说,我儿乃济世安民之才,果不其然,一语成谶。到时候若能再见他,在下一定要重重赏他。"


    李世民虽然已经十八岁,但已经觉醒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帮助父兄改朝换代。


    他如今手下收了房玄龄等人才,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明面上的首领是李渊,背地的首领其实是李世民。


    他面对父亲的称赞,矜持地说:“孩儿也没有想到计划会如此顺利。”两人父慈子孝,其乐融融。


    李建成有些看不过去,阴阳怪气道:“耶耶,世民以后真厉害啊,您都被忽视了。”


    按照宗法,第二任皇帝应该是李建成,结果变成李世民。


    所有人都很疑惑,思来想去,想出了几种可能。


    李建成早夭,然后兄终弟及。其实李渊的三子李元霸十六岁的时候,也因病去世。老天要收谁,谁也挡不住。


    或者是,李建成跟杨勇一样不得李渊喜欢,然后被废掉了,之后李世民上位。至于什么兄弟相残,他们没敢往这方面想。


    李建成这些天心情很不好,谁错失了皇位,心情能好?他深深感觉自己错过了一个亿!


    为了重夺皇位,他天天刷李渊的好感,勤于正事,不近女色。除此之外,还给李世民上眼药。他一


    定要保重身体,并且刷爆父亲的好感度,牢牢坐稳太子的位置,不然都对不起天幕。然而李渊非常得意:“这不好吗?他正是吾家麒麟子!”他可比隋文帝会生儿子多了。房玄龄看明白了李建成的小心机,心中膈应。他是李世民的嫡系,自然要为李世民图谋。他今晚,一定要劝一劝李世民,学习杨广去争宠。


    李世民却被天幕吸引走了心神,心中暗道:“这玄武门之变说的到底是什么?都听到好几次了。"


    天幕仿佛听见了李世民的疑问,继续往下说:【李渊称帝之后,天下还没有平定下来,各路反王还在横行霸道。


    李世民去打了几次重要的仗,俘虏了许多反王,天下这才平定。


    李渊不知道该给李世民封什么,儿子已经封无可封了。他于是绞尽脑汁,给他编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天策上将。


    李世民的天策府有房谋杜断,威望很重,天下的英雄豪杰都想来投奔他。李世民是二子,他的大哥是李建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储君自然是李建成。李建成很忌惮这个弟弟。弟弟这么能打,万一哪天造反怎么办?


    他手下可没有这么多惊才绝艳的人才。


    李建成跟四弟李元吉关系很好。他们不觉得是自己贪生怕死,反而觉得喜欢打仗的李世民太会出风头了。


    他们一拍即合,决定去整李世民。李元吉请李世民来喝酒。李世民喝完之后,腹中绞痛,还吐了血。


    房玄龄吓死了,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不然迟早会死。


    但李世民说:“他是我大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防着他就行,不要如此刀戈相向。”


    可是李元吉又派人买通李渊的嫔妃吹枕头风,让高祖不再信任李世民。


    高祖李渊也觉得儿子手下人才太多了,现在不用儿子打仗,要这么多人才做什么?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他于是下令驱逐房玄龄和杜如晦。


    李元吉不仅想驱逐谋士,还看上了李世民的武将。当时正逢突厥进犯,李元吉要带着尉迟恭和秦


    叔宝去打仗,还要带走秦王府的兵马。


    如果没了兵,那么李世民的秦王府就再也没有防御能力了。李渊好像下定决心要冷一冷李世民,让他看清自己的位置,所以同意了。】


    天幕播放


    完这一段,很多人难以接受。这李世民多优秀啊,怎么他父亲偏偏看不上他?


    扶苏很震惊:"这大唐开国君主到底是怎么想的?硬是要选比较差的那个吗?"


    秦始皇微微摇头:“在李渊的视角,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对。长子继位,天经地义。只是这长子太无能,哪能打草惊蛇?如果下毒就应该直接毒死。"


    他母亲给他生了两个私生子,还想让私生子当皇帝。他是怎么做的?答案是不动则已,动则一击毙命。这些人的坟头草如今都有三米高了。


    李建成学的怎么都是些后宅阴私手段?


    汉武帝刘彻唏嘘:“北边外敌来袭,李渊却要废了最有能的儿子的羽翼,去捧那无能之辈。他怎么想的啊?怪不得在未来评价那么低。"


    "如果朕是李渊,一定会选李世民。"


    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却让李世民这个明珠蒙尘。


    未来,太子被废之后,刘彻力排众议,立了很年幼的刘弗陵。他才不在意什么宗法,他自己就是法。


    隋炀帝位面中,李家人都沉默了。


    李渊隐隐感觉有些不对,他本来以为未来李建成会病死或者战死,李世民才会上位。结果这么一听,怎么有点不祥的味道?


    第96章 李家那些事


    古青青:【二十多岁的李世民打过无数次仗,身上的功勋都是用血换来的。现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将他逼到了悬崖边上,他自然不肯坐以待毙。他手上的刀早已饥渴难耐。


    于是,他拉拢重要的文臣武将,还策反了玄武门的守将。因为玄武门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出入宫廷的必经之路。


    他和手下的人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成功率近乎百分之百。可事到临头,他还是有些犹豫。毕竟这是手足相残啊。他于是用龟甲算命,该不该走上这条路,就看天意吧。


    算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叫张公谨的人冲进府邸,把龟甲抢过来,摔在地上:"占卜是为了解决疑难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哪里是疑难问题?有什么占卜的必要?如果结果不好,难道就不行事了吗?"


    李世民一听,恍然大悟,于是下定决心,磨刀霍霍向兄弟。这就是著名的“投龟定议”。


    然后,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恭杀了李元吉。如同砍瓜切菜一样简单。太子府的人又惊又怒,调集人马要去打秦王府,结果便看到了李建成的人头,直接就崩溃了。李世民他是真狠啊,不搞圈禁,不搞流放,直接抹李建成脖子,没有给太子府一点翻身的机会。】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非常高效,简洁,一针见血,堪称秋风扫落叶。


    天幕下,很多开国君主夸他做得好。没人比他们更加清楚皇权争斗过程的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如果他们是李世民,大概率也会用同样的招数。


    秦始皇微微颔首:“犬父却生虎子。”


    还有很多人觉得李世民太残忍了,简直没有人性。怎么能对一母同胞的兄弟这样做?这让他们的父母多难过。


    明朝,景泰帝朱祁钰摇摇头:“唐太宗囚禁慈父,屠戮兄弟,不仅是他一生的污点,也做了不好的榜样。李建成也翻不起来什么风浪,囚禁即可,为什么要动屠刀?"


    不久前,他将自己的兄长朱祁镇从异族人那里接回来了。


    有大臣劝他:“一山岂容二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陛下,一定要除掉他。”


    朱祁钰却果断拒绝。


    他跟兄长只差一岁,一起长大,感情不错。他迈不开感情这一关。


    再说了,他也


    不想留骂名,虽然兄长很丢脸,但他要恪守为人兄弟的本分。殊不知,那唐太宗因为这一点,被骂了多少年啊?


    出于种种考量,他没有杀朱祁镇,而是封他为太上皇,给他的待遇很不错。


    朱祁钰望着天幕,自信地扬起唇角。他不敢说自己的功绩能超过唐太宗,但这方面,他做的比唐太宗好多了!


    想必后人都会夸赞他仁慈善良。


    隋炀帝位面,李家人又惊又骇。


    李建成面色青白交加,原来他未来没有病死或者战死,而是被他好弟弟射死的。他立马痛哭流涕:“耶耶!”


    李渊的面色也不好,李建成是他宠爱和倚仗的长子,和李建成相比,李世民都要往后站一些。李渊忍不住破口大骂:“世民你糊涂啊,你们是兄弟,本应该互相帮扶。怎么能刀戈相向?”


    “秦二世胡亥听信奸人谗言,屠杀兄弟,他是什么下场,你不知道吗?你连兄弟都敢杀,谁还敢来投奔你?"


    "你母亲如果还在世,看到这种事情,会怎么想?"十八岁的李世民抿着唇,下颌线绷紧,沉默不言。


    他也没想到未来会走到这种地步。


    房玄龄选择替李世民说话:“唐国公,这您就不用担心了。任谁见了他的风采,都会认他为明主。反倒是您的长子,一直视他为眼中钉和肉中刺。未来他如此应对,也只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


    "你眼里只有他的过错,而没有长子的过错,这不是偏心是什么?"


    李渊眉头皱紧:“呵呵,牙尖嘴利。就是你挑拨我两个儿子互相残杀的吧。”


    房玄龄:“未来您贵为四海之主,如果不是您处理不好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又怎会给别人留下挑拨的余地呢?"


    李渊给气得不行,想反驳又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因为房玄龄说的也有道理。


    未来的他一方面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另


    一方面又想让李建成当太子。如果他处理得好,哪里会发生这种惨案?


    李渊挑不了兄弟相残这方面的错处,便开始拿孝道做文章,阴阳怪气道:“世民啊,你连你大哥


    都能下手,我这个耶耶在你面前也算不了什么吧?是不是也准备给我来一箭?"


    自古以来,为了皇位,父子不睦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比如刘义隆和隋文帝。李世民想辩解,也不知道该怎么辩解,最终只能说了一句:“孩儿不敢。”紧接着,便听到天幕说了李渊的结局。


    【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是小boss,太子终究是太子,而不是掌握天下的皇帝。最大的boss还是李渊。


    李世民该怎么对待他爸爸?难道是直接认错,请求爸爸裁决吗?李世民不可能这么傻。如果让爸爸裁决,很可能会直接弄死他吧。李渊那边也早早被李世民控制住了,他被赶到海上去泛舟。


    李渊得知两个好大儿都被杀了之后,简直晴天霹雳。他倚仗的两个好儿子都没了,李世民,他好狠。


    这时,大臣说:“他们俩没什么功劳,陛下将政务托付给秦王,就没什么事了。”


    李渊怂怂地回答:“用得着你们提醒我吗,我一直是这么想的。不用再说了,我现在就将事情交给世民。"


    不久,李渊召见李世民:"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这个成语和曾子相关。曾经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曾子杀了人。曾母吓得丢掉手里的梭子,翻墙跑了。其实这件事情只是谣言。


    所以这个成语指的就是相信了未经证实的谣言。


    李渊讲这话就是在说:“世民啊,是我轻信了建成和元吉说的坏话,和你生了嫌隙,爸爸不该信这些谣言的,都是爸爸的错,你就原谅爸爸吧。"


    李渊不仅不怪李世民,言谈之间还讨好李世民。


    不讨好不行,他已经被完全架空了,接下来能否平稳落地,就看儿子孝顺不孝顺了。好在李世民也没打算磨刀霍霍向父亲,于是两边和好。】


    隋炀帝位面。


    李渊闻言,面色稍稍好转。这不孝子还肯认他这个耶耶,总算还有点孝心。


    房玄龄稍稍松口气,孝道大于天,兄弟夺嫡还算情有可原,如果真的对上皇动刀,那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天幕继续抖落李渊的事情:【《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李世民号啕痛哭,以示为孺子时无间之态。


    仿佛他还是小时候那个孩子,唤醒了父亲的慈爱之心。父子两人于是和好如初。】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皇帝懵了。父子和好,情有可


    原,只是结局太草率了。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差点被水呛到,一想到那画面,就觉得很“美”:“咳咳咳,这,这,事情就是这么解决的?就这么简单?"


    唐朝的皇帝真有意思!


    【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私生子赫拉克勒斯,天后赫拉想杀了这个私生子。但是阴差阳错之下,赫拉克勒斯也唤醒了赫拉的母性。


    可李渊是个男的,和赫拉不一样。


    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南方有一种习俗叫做产翁制度。


    女子生完孩子之后不坐月子,直接下地干活。男子则躺在床上哼哧哼哧养孩子,代替女子坐月子。


    女子回来之后还要给躺在床上的男子做饭。


    这种制度体现了男子对于生产资料的全权占有,连孩子都像是他们生的。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密。这种习俗被认为是父权意志的体现。


    产翁制古来有之。梁朝就有谚语:"始兴王,民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_乳我?"唐朝有很多书记载了这种民俗,很多南方人都这么做。


    可能年幼时,李渊照顾过儿子。所以李世民模拟幼年的经历,唤醒李渊的父爱。和希腊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李渊大惊失色,有种被人窥探隐私的感觉:"……颅内有疾否?!关注这种事情做什么?"他隐隐感觉当皇帝不是那么快乐了。什么事情都要被人翻来覆去研究……


    不过李世民年纪那么大,还愿意当孺子,说明他心里也不想和父亲割席。父子两人紧绷的气氛稍稍和缓。


    第97章 大唐神仙天团


    【李世民在军事上好像开了挂,虽然年轻,但没有犯年轻人容易犯的问题。


    二十岁,荡平陇西老家。


    二十一岁,收复河东。


    二十二岁,统一北方。


    二十三岁,问鼎中原。


    二十七岁,登基为皇。


    三十岁,打到西伯利亚一带,荡平隋朝头疼的突厥。突厥称他为天可汗。


    三十六岁,拿下青海。


    四十七岁,打到哈萨克斯坦。


    大唐开局只有太原,而结局是空前辽阔的版图。周围的小国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他们的君主不得不点亮跳舞的技能。因为唐太宗爱看。


    李世民那年双手插兜,不知谁是对手。】


    【他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写下了一首诗来吹牛。】


    《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族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天幕放了大唐的版图变化过程,很多皇帝看着版图越来越大,心情激荡。


    人们配着地图来食用唐太宗自夸的诗,便一点儿也不觉得他在吹牛。


    能打下这样的版图,堪称神人啊!


    战争狂人汉武帝刘彻眼睛亮得能发光:“来人啊,快把这图记下来,左边叫哈萨克斯坦?真大!"


    他找来大汉的舆图,本来觉得够大了,现在一看,有些不满。泱泱大汉,版图还没有大唐辽阔,这可不行。


    等到霍去病养好身体,他也要打下那一边。


    朱元璋唏嘘道:“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换成是别人讲这句话,估计要让人笑掉大牙。但咱和唐太宗这么讲就太贴切了。"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如果不是国力有限,他怀疑唐太宗真能打下宇宙。


    朱元璋因为出身底层,所以评价皇帝的时候多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对皇帝的评价普遍不高,比如说


    秦始皇很暴.虐,说汉武帝劳民伤财。


    为数不多能得他青眼的人,大概就是唐太宗。


    朱棣:".……父皇总是爱装蒜,他该怎么回?在线等,挺急的。


    【李世民打天下怎么打得这么顺利?


    其实他个人作战能力极强,擅长射箭,他的弓长两米,是把巨弓,能够射穿大门。常年担任ADC的位置。


    而且他还是位优秀的军事家,常常以少胜多。隋朝朝廷以及十八路反王放在历史长河中算是厉害的boss,可面对李世民,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李世民如同满级大佬进入新手村,杀人如同砍瓜切菜。


    个人的能力再加上优秀的谋略,让他成为一个六边形武将,浑身没有短板。各大主流军事史,都把李世民排在军事家的最高档。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如果盘点一个古代十大名将,他大概率榜上有名。


    可惜他这个将军被皇帝事业耽误了。】


    隋炀帝位面,


    年轻的李建成惊骇不已,现在唐军不过刚刚造反,李世民只崭露头角,还没有未来那么威风赫赫。


    李世民居然是堪比卫青霍去病的将领!平心而论,他在武功这方面堪比汉武帝了。刚刚吹胡子瞪眼的李渊面色稍稍有些缓和。


    隋炀帝这个九五之尊曾经被突厥俘虏,命悬一线。突厥兵强马壮,拥兵百万,早成了北边的霸主,是整个大隋的心病。


    如今隋朝国力衰落,突厥越发放肆,再来一次五胡乱华也不是不可能。


    不久前,李渊


    筹谋造反事宜的时候,担心突厥偷他老家,于是做了一件在他眼中很屈辱的事情——向突厥服软称臣。


    终隋一朝都没有彻底解决的突厥被他儿子解决了,首领还被带到长安跳舞,任谁看了都得说一句大快人心。


    李世民的幕僚房玄龄等人早已激动地叫好。


    李渊看了一眼神色低落的长子,又看了一眼被众人簇拥的二子,沉默不语。


    从前那个算命先生说:“你二子能济世安民。”


    唐太宗位面。唐太宗李世民已经是中年了,再一次回顾自己的丰功伟绩,心中百感交集。


    不知何时,已经过了这么久了。


    随着突厥这根骨中钉被拔除,天下平定下来,他不再恋战。经过多年的征战,国内疲敝不堪。已经不再适合打仗了。


    他于是收起巨弓,解甲归宫,将全部精力投到治国理政上面。


    他听到“被皇帝事业耽误”这句话,不禁有些出神,铁马冰河入梦来,他常常午夜梦回,前往战场厮杀。


    如果不是后方不稳,他倒真愿意做一个纯粹的武将。房玄龄等文武百官恭贺道:“恭贺陛下文韬武略,得到了天幕的认可!”


    李世民唇角微微上扬,谦虚地说:“还是多亏诸位爱卿帮忙,否则世民哪里能走到今天?”


    这时,突然听天幕说:【李世民上台之后,给小弟们封赏,效仿刘秀,搞了一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皆榜上有名。】


    【有意思的是,唐太宗和这些大臣像是神仙天团。】


    【尉迟恭和秦琼这两位是著名的武将。


    他们死后,百姓供奉他们的神像,在门口张贴他们的画像,渐渐地,这两位成了著名的门神。】尉迟恭和秦琼:"????"


    文武百官:"???"


    尉迟恭是个黑脸汉子,反手指着自己,又惊又喜:“秦叔宝,你听见了没,咱俩死后成神了。”


    秦琼说道:"听见了,但怎么会是门神呢,不应该跟关二爷一样,成为迦南护法神么……"


    关公的香火自古以来就没断过,隋唐两朝都供奉关公。唐太宗听见门神这个关键词,眉头一拧,心里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不会是因为那个吧?


    果不其然,天幕接着说:【据传,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做噩梦,梦见哥哥弟弟回来复仇。


    这两位武将经常上战场,身上有血腥气,可以压住亡者,涤荡魑魅,所以来给唐太宗守门。


    可天天晚上熬夜通宵加班,再好的身体也顶不住。两位于是把自己的画像贴在门上,相当于在工作了。


    于是后来,这两位就


    成了门神。】


    尉迟恭和秦叔宝闻言有些尴尬,搞了半天,原来是因为这种宫廷秘事啊。


    他们表面不敢说话,心里却憨憨地笑开了花。


    虽然这个门神没有关羽的武神听起来那么厉害,但也算半个武神吧。自己以后魂归泰山,可不愁香火了。


    这千年时间,时间会流逝,生命会消亡,唯有他们的声名不朽。


    这比入凌烟阁还牛!


    其他文武百官也有些酸了。大家都是开国功臣,凭什么他们两个大老粗这么出风头?


    大唐名将李靖眼睛闪过期待之色,论战功,他完全不亚于这两位门神,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应该也会被供奉。


    这时,天幕又说:【很多人只知道门神,却未必知道门神的真实姓名。和他们相比,神仙李靖的名字更加广为人知。】


    众人闻言,纷纷向李靖投来惊讶又羡慕的目光,好家伙,这是像张良和关羽一样成为圣人了呀!连唐太宗李世民都不淡定了,向将军李靖投来视线。将军李靖心脏扑通扑通地跳,他居然有这番造化?!不行,他回去得让妻子红拂回老家看看,是不是老家的祖坟冒青烟了。


    谁知紧接着,天幕说:【他是托塔李天王的原型,哪吒的极品爹。】


    第98章 李世民:朕是虫王?


    李靖剑眉星目,五官俊朗,听见这话,有些慌了:  “臣只有德謇、德奖。哪有哪吒这个孩子啊?"


    这要是让他妻子听见了,肯定要揪他耳朵!


    他的妻子叫做红拂,这俩儿子都是她生的。她曾经是隋朝名臣杨素的家妓,长得非常漂亮。一次宴会上,红拂看上了年轻的李靖,于是趁着夜晚收拾东西,投奔了李靖。李靖也是个颜控,于是接纳对方,两人趁夜私奔。离开都城之后,李靖娶她为正妻。相熟的人都知道李靖是个妻管严,都不厚道地笑出了声。


    好在天幕解释道:【李天王李靖跟真实的李靖的形象还是有些出入的。现实中,李靖没有这个儿子。】


    李靖闻言稍稍松口气,希望远在府中的妻子能听见这句话。他可没有第三个儿子。


    天幕说  【李靖是李世民超厉害的小弟,大唐半个江山都是他打的,所以李世民夸他是堪比卫霍的将军,


    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形象逐渐被神化,演变成了我们熟知的托塔李天王。左手持稍,右手擎塔。】


    天幕放了影视剧中李天王的素材,演员扮相威风赫赫,霸气十足。


    李靖面色稍稍好转,这倒是挺威武的,就是别给他安排儿子了,他也不想当捡来的儿子的极品爹。文武百官很羡慕李靖,尤其是尉迟恭和秦琼简直酸死了。


    他们这个门神当得默默无名,李靖却被称为天王,真是潇洒霸气啊。


    秦琼酸言酸语:  "卫国公你还嫌弃这个多出来的儿子?说认真的,我还想跟你换换呢。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李世民含笑说道:“卫国公力挽狂澜,战功赫赫,被封为托塔天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李靖赧然,连忙拱手说:  “不敢,陛下谬赞了。未来供奉陛下的人肯定更多,不是在下能比的。"


    李世民闻言,心中也生出些许期待之情。他手下的几个将军死后都成了家喻户晓的神明,那他自己呢?


    秦琼嘿嘿一笑:  "这还用说吗,你都被封为天王了,那陛下就是你的皇帝,也就是天帝!"谁知紧接着,天幕说道:  【后世关于李世民的供奉比较零碎,只有一项还算出名。李世民是虫王。】


    李世民:  "?"


    大唐


    文武百官:  "????"


    是他们耳朵出了问题吗,陛下跟虫有什么关系啊!


    【这就要从李世民的文治说起。中.国是个以农为本的国家,李世民上台之后,大力鼓励农桑。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的时候,京师闹蝗灾,李世民视察的时候,非常痛恨蝗虫,于是抓起了蝗虫。


    “粮食是人的命,你们怎么能吃粮食呢?如果百姓有过,那就怪我一人好了。”然后生吞蝗虫。不久,当地下了场雨,缓解了旱情,蝗灾减弱了不少。于是那一带经常流传这个故事,百姓又给李世民立庙,来歌功颂德。】


    【有人说,他的做法可能是作秀,但起码他愿意做,有些皇帝连作秀都不肯。百姓就喜欢这样的帝王。】


    【其次,他也为蝗虫更改了赋税制度:  “遇有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以上免租,十分损六以上免调,十分损七以上课役俱免。"


    如果遭遇虫灾,那么能减很多赋税。


    到了唐僖宗时期,他们宁愿相信蝗虫自杀,也不肯减免百姓的赋税。从两次朝廷治理蝗灾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晚唐是真的没救了。】


    【华夏不养无用的神。他们希望李世民在天有灵能够帮他们抵御蝗灾。】


    天幕话音落下,众人恍然大悟,心中百感交集,原来这个虫王是这么来的。


    直性子的秦琼挠了挠脸,说道:  “陛下,虽然他们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虫王名字真不好听。配不上陛下。"


    不及“托塔李天王”半分霸气。


    他天马行空地想,未来,他跟尉迟恭晚上给人守门,李靖托塔,而陛下天天生吃蝗虫.……


    他们这些人里面,最惨的居然是陛下。


    陛下这是造的什么孽啊?李世民曾经去过抗蝗前线,灾民们的哭喊还历历在目,都是一群苦命人。


    他倒是不介意这个“虫王”的名字:  “爱卿为何要在意这些细枝末节,只要能阻止蝗灾,别说虫王了,怎么骂朕都行。"


    文武百官皆是叹服不已。


    隋炀帝位面,李渊面色不好:  “李靖这厮也能成为天王?”


    如今,李靖是隋朝的公


    务员,他家世代显贵,亲戚是隋朝名将。李靖本人也常常被夸赞是王佐之才。


    事实上,李靖确实有这个能力,他看穿了李渊谋反的意图,所以暗中举报。这一下子可把李渊得罪得死死的。


    李渊恨不得现在就抓住李靖,取他项上人头。


    天幕继续  【咱们继续说李世民的文治。刚刚讲完了虫,现


    在讲人。


    李渊很想杀李靖,之后也差点杀了他。还是李世民等人为之求情,才保留他的性命。所以李世民看人很有眼光,抽到的基本都是SSR。


    其次,隋末的十八路反王里面有一个人叫做窦建德。李世民大败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后,没有杀他们,把他们抓回了长安。


    窦建德是河北人,他是个大老粗,是个平民阶级。在隋末乱世中,他的父老乡亲饿死在战火中,他愤而揭竿起义。


    他和一般的贼配军不一样。


    他非常节俭,跟手下的兵吃一样的东西,还约束他们不能烧杀抢掠,甚至还亲自下田耕种。因为河北是他的故乡,他想当河北的保护神。


    在这十八路反王之中,窦建德是一股清流,他的名声在百姓之中是最好的。连李渊都比不上。可他是个平民阶级,出身就是原罪,其他反王都看不起他。窦建德和王世充被押解到长安之后,李世民劝说李渊不要杀窦建德。


    因为窦建德名气很大,非常得民心。一旦杀了窦建德,河北必反。


    天龙人李渊表示你说得很好,但是我不听。他们这些贵族造反是可以的,唯独平民造反不可以,所以把窦建德杀了。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担心是正确的,后来,窦建德曾经的手下果然反唐。


    在窦建德死后,很多河北百姓痛哭流涕,还给窦建德建庙,他们很仇恨大唐。后来有个胡人叫安禄山,借着河北百姓对大唐的仇恨而造反。


    散装的大唐从开国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见过坑爹的,没见过李渊这么坑子孙的。今天的李世民也在给父亲擦屁股。】


    隋炀帝位面,李渊面色青白交加,他现在还在造反前期,还没有去打窦建德。但他知道,如果抓到窦建德,他一定会砍了他。


    窦建德什么档次的人啊,也敢跟他们这些簪缨世族一样举兵?


    他有些不敢置信那窦建德不过是一介草莽反贼,杀了他之后,怎么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李渊跟其他的世家子弟一样,瞧不上百姓,可偏偏被天幕打了脸,心情烦躁。


    十八岁的李世民轻声叹息:  “耶耶,你不知道,君若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窦建德如此得民心,如何能轻易杀之呢?"


    放在以前,李渊和李建成对李世民这种说法嗤之以鼻,现在却无法反驳。因为天幕都说了,李世民的做法是正确的。


    李渊和李建成目光闪烁,一时间说不出话。


    李世民说道:“耶耶,倘若来日我擒住窦建德,请饶他一命。既然天幕都这么说了,就不能重蹈覆辙啊。"


    李渊被打脸之后,态度稍稍放软:  "等你抓到了再说吧。"


    李世民晓得他的性格,听到这话,知道他是退让了,便勾起唇角笑着说道:  “孩儿一定将他抓回来。"


    李渊心里稍稍松口气,不杀窦建德也好,这下子天幕总没有攻击他的点了吧?什么李世民给他擦屁股,真是粗鄙之语,他什么时候要人帮忙了,简直胡说八道!


    紧接着,天幕又说:  【李渊还做了一些很"好"的事情,他提拔了很多自己的亲戚以及勋贵子弟,组建了一个贵族式的中央。


    因为只有贵族才是聪明人嘛。


    隋朝已经有了科举制度。但他为了大唐更加繁荣昌盛、贵族的血脉更加纯正,还把九品中正制给请回来了。


    李世民上位之后废除了这个制度,大力推行科举制。李渊的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李渊乍一听还以为天幕在夸他,正有些沾沾自喜,结果仔细琢磨,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很多蝇头小楷似的弹幕说:  “开历史的倒车。”李渊这下弄明白了,感情天幕这是在阴阳怪气!


    李渊给气得仰倒,夸他儿子就夸他儿子,偏偏要把他拉出来踩一脚是干什么?他这个爹当的真憋屈!


    【李世民很会看人,还很会用人。他为此写了一首诗。


    《赋萧璃》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一首诗堪称千古名作,尤其是“疾风知劲草”简直妇孺皆知。


    清朝文人


    毛先舒赞叹不已:  "什么叫帝王诗,这就叫帝王诗,除了帝王,谁能有这样的眼界?“”太宗的诗鸿硕壮阔,振六朝靡靡颓废淫.荡之风。"


    杜甫最近路过唐太宗沉睡的昭陵,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行次昭陵》:  “旧俗疲庸主,群雄问独夫。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


    此时,他望着天幕,吞声踯躅不敢言。倘若他生在贞观年间,是否就没这么仕途不顺了?


    板荡之时,他愿意做那诚臣啊。


    不光是杜甫,李白、杜牧、狄仁杰等等大唐文人都重重叹息,无比怀念那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恨不得生在贞观年间,取代那宰相萧璃。


    第99章 后续加第七位皇帝


    【由于李世民知人善任,初唐将星如云,名士如雨,好像没有能力平庸的废物。


    连李世民的老婆都是出了名的贤后,把后宫管得井井有条。


    但是,没过多久,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终年三十六岁。李世民选择陕西九峻山为他和长孙皇后的长眠之地。


    至于她的死因,人们普遍认为她是气疾而死。气疾类似于哮喘,放在今天都是很棘手的难题,更不用说在古代了,需要好好调养才行。


    她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十七岁的李世民了,非常早婚早育,再加上操劳过度,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唐太宗位面,李世民正为天幕夸他的功绩,有些不好意思,心中暗道:  “做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好,还需继续努力。"


    谁知道紧接着,就听见了噩耗。贞观十年,那也没剩多久了!他难以接受,连忙看向长孙皇后:  “太医,快叫太医来!”


    李世民心思细腻,如今又急又怕,竟生生落下泪来。


    长孙皇后的笑容也僵在脸上,大唐才刚刚安定,小儿子李治还小,她居然就要撒手人寰了吗?


    长孙皇后连忙抚着他的肩膀,安抚道:  “生死有命,能陪陛下到这里,已经死而无憾了。”李世民闻言,将她搂在怀里,眼泪唰唰地流,哭到哽咽。


    明明要死的是长孙皇后,应该是李世民安抚长孙皇后才对。结果现在,角色互换。


    太医马不停蹄地来了,李世民忙问:  “皇后不一直在服用调理身体的方剂吗?你们的方子怎么这么没用?"


    太医诊脉,叹息道:  “方剂并非没有。皇后娘娘气机升降出入反常、应降不降,肝气抑郁。皇后不仅要服用方剂,平日也应该少思少虑,静心调养,万万不可动怒来刺激肺腑。这气疾半个都是心病!"


    长孙皇后闻言眨了眨眼睛,垂下眼眸。她不是第一次听太医这么说,只是条件不允许她休息。


    她是个多思多虑、心思敏感的人,她既关注李世民的前朝,也掌管六宫事务,事情多得不得了。除此之外,还要愁孩子们的学业和婚姻。


    久而久之,  “檐边嫩柳学身轻”,已经如同病弱西施。


    就像熬夜一样,都知道熬夜不好,但忍不住啊。


    要是以往,她还


    是会对这些医嘱,有些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现在被剧透了死讯,态度转变不少。


    长孙皇后面色和善地送走太医,然后扭头看向李世民:  “陛下,听见太医说的话了吗,这下臣妾可要堂而皇之躲懒了。"


    李世民闻言,眼睛都哭红了,将她抱在怀里,仿佛握住易碎的珍宝,久久没有松开。他附在她耳边,小声说:  “我们以后合葬,死亡也没有办法将我们分离。”


    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动作亲密,有些与礼不合,但宴会上的文武百官都没有出声阻止,而是体贴地该吃吃该喝喝。


    连魏征这个大喷子都选择在这时候放陛下一马。


    这些文武百官中,有几位将领非常特殊,因为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长得剑眉星目,气宇轩昂。


    从前,很多小国被灭国之后,国王和贵族们往往只有一条出路——去参加大唐中央歌舞团。


    但李世民喜欢抽卡,对蛮夷也是这样。只要他觉得这些蛮夷能用,就会抛下成见,让他们领兵去打仗。久而久之,真给他抽到了几个SSR。


    比如契芯何力和阿史那社尔。他们骑术高超,骁勇善战,是非常亮眼的将星。


    他们也非常尊重和爱戴李世民,认为他是伟大的君主。能有多少君主不憎恨蛮夷,且能让许以重任?


    他们喊天可汗的时候是真心诚意的。


    别人都很有眼力见,直接低下了头。可这两个突厥人直愣愣地望着夫妻俩的模样,思绪随风飘远。


    长孙皇后会死,天可汗也是凡人之躯……也会死。到了天可汗驾崩的那一天,他们……两人不约而同地反手握住了腰间的镶金匕首。


    还没等李世民整理好心情,又听见了另一个噩耗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终年五十三岁。】


    【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他死于陈年旧疾,有人说他磕丹药暴毙,总之众说纷纭。】【他要死的时候,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进寝殿托孤,立下遗诏之后便撒手人寰。太子以及长孙无忌等人悲痛欲绝地为他办丧事。消息传到宫外,大唐百姓失声痛哭。特别的是,那些少数民族也痛哭流涕。


    《资治通鉴》记载: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面、割耳,流血


    洒地。


    儒家讲究身体


    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损坏。但突厥等少数民族自然不讲究这些。


    他们的丧葬仪式很特殊,可汗死后,亲信以及妃子往往殉葬。其他人骑着马,绕着尸体走马,同时刺面割体。


    让唐高宗非常惊讶的是,契芯何力和阿史那社尔居然主动提出要殉葬。


    契芯何力曾经击败吐谷浑、消灭高句丽。他智谋高超,曾经说服李世民骗彩礼,坑了蛮夷首领。阿史那社尔曾经平定高昌。这人是《长歌行》的男主原型。在初唐,不灭个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将。


    在很多人眼里,这两位战功赫赫,堪比国公,不享受荣华富贵,反而去寻死,简直脑子被驴踢了。


    唐太宗这个天可汗又不是真可汗!


    唐高宗觉得,这两位SSr名将要是去死,太可惜了。而且这对父亲的名声不好。秦穆公死后,大臣百里奚、蹇叔、由余殉葬,被骂了很多年。


    他于是拒绝二人:"父皇知道你们突厥的习俗,已经猜到了你们两个人的想法,他不允许你们殉葬。但是我可以将你们两个的模样做成雕像,陪葬进陵墓。你们死后,也可以葬在昭陵附近。"


    这两位将军才放弃殉葬的想法,转而将一腔悲愤之情发泄到了北边,又灭掉了好几个国。】


    天幕下,大唐的文武百官早已低声啜泣,更有人失声痛哭,心中一种不真实感。唐太宗于他们而言是开国君主,也是伟大领袖,这样的人怎么会死呢?


    房玄龄擦着眼泪:"陛下五十三岁就驾崩,简直天妒英才。恨不能分寿命给陛下!"文武百官也纷纷附和,很多人都真心实意。


    唐太宗安慰他们:“别说这些晦气的,要你们的寿命做什么?人终归有一死,如果不死,还不成山野精怪了?"


    他转而看向契芯何力和阿史那社尔,心情有些许复杂。没有想到这两位突厥人未来会提出给他殉葬。


    真是傻孩子呀。


    唐太宗李世民:  "你们身在大唐,也为大唐效力,那就是大唐人,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以后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了。"


    文武百官向来对唐太宗任用番将颇有微词。


    唐朝朝廷家世歧视特别重,老牌世家看不起新世家,大世家看不起小世家。而这些异族人就是


    鄙视链中的最低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是事实证明,契芯何力和阿史那社尔比很多汉族官员都要忠心得多。


    百官们转念一想,在前线时,契芯何力受了伤,李世民亲口为其吮……吸战伤,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陛下的人格魅力真大!


    与此同时,他们对这两个异族将领的观感也好了不少。忠诚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东西。契芯何力:  "那陛下,我们死后能陪葬进昭陵吗?愿世世代代为陛下守灵。"阿史那社尔看了一眼长孙皇后,然后拱手附和:  “微臣也想陪葬进昭陵。”他不是来拆散这个家的,他是来加入这个家的。


    长孙皇后应该不会介意的吧?


    这些年,李世民也在思考身后事,俗话说,事死如事生,他也不想离开这些爱卿。他正想下诏令鼓励文武百官以后陪葬。


    契莎何力和阿史那社尔的提议直中下怀。


    唐太宗李世民点头:  “自然可以。”


    其他官员们:  "!!!!"


    昭陵可是皇陵啊!这可是官员死后最高的荣耀!


    一时间,长孙无忌,褚遂良,李靖,尉迟恭,秦琼等人纷纷请求陪葬。场面仿佛成了售楼大会,大家都挥舞着钞票想买房。


    李世民见大家如此踊跃,心情好转不少,一个接着一个地答应下来。看来死并不可怕,他的死后生活会非常愉悦。这时,魏征矜持地表达了些许意愿。李世民瞬间有些头痛,糟糕,愿地府没有魏征。


    【唐朝制度规定,如果你觉得你蒙冤了,那你可以去昭陵哭泣。】


    天幕放了一段唐太宗的纪录片,唐代无数人在他昭陵附近痛哭流涕。皇陵不是谁都能进去的,他们只能遥遥供奉。


    杜甫、杜牧……数不胜数。


    他们怀念的是李世民,也是那个辉煌的时代。


    陆游望着天幕,灵感爆发,万般惆怅化为诗:  “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


    【历史学家柏杨曾经说: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人非完人,他身上也有过失,比如被很多人抨击的玄武门之变,但“功大导致过不显”。唐太宗之前,君主以尧舜为榜样。唐太宗之后,君主以李世民为榜样。】


    【与此同时,他还擅长书法,擅长诗词。从他的诗词中,我们能看到他的细腻情思,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容易哭了。】


    【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再见。】


    紧接着,天幕消散,天音消失。隋炀帝位面。


    李建成咬牙切齿,双目赤红,无能狂怒:“呵呵,耶耶,你听听她说的什么话?好一个功大而过不显,好一个功大而过不显啊!"


    他以为玄武门之变能将自己这位好弟弟钉在耻辱柱上,结果他的文治武功震烁古今。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都不算什么了。


    他的命就不是命了吗?


    李渊张开嘴想安慰他,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思考了很久,转而看向李世民:  "世民,你有济世安民之心,你且去吧。"


    儿子们的矛盾不可调和。无论如何,他也不想看到他们走向手足残杀。既然如此,那就让李世民自立门户吧。


    十八岁的李世民听出他隐含的意思,不免有些酸涩,抿唇说道:  “孩儿不想离开。”李渊:  "这笼子怎能关住你这只雄鹰?大丈夫当有吞吐宇宙之志,气吞八荒之心!"李世民见没有转圜的余地,于是答应下来。李世民最终带着房玄龄等幕僚离开了。


    李渊望着他的背影,轻声叹息。事实上,他能预料到李世民称霸之路会有多顺利。如今天幕都说了,他是盖世君主,想必天下豪杰都会来投。


    他让李世民自立门户,是为了切割他跟李建成的关系,给李建成搏一条活路。他自己就安安心心当个太上皇吧。李渊心里憋屈地想,这开国皇帝,是他主动不当,而不是被人忽视!总不会被人嘲笑了吧?


    李建成有些不满,他还想让李渊痛打不孝子呢,结果李渊轻飘飘地放了走了李世民。


    "耶耶,你怎么让他走了?他可是未来杀害你儿子,抢皇位的凶手!"


    李渊骂道:  “你不是看完天幕了吗,你好意思说那是你打下来的皇位吗?我让世民离开,是为了让你看清自己。


    我知道你不服气,你手下也有兵,不服气


    就带兵出去打,打下多少都算你的。别去想你弟弟的东西。"


    李建成又气又怒,还有种无能为力的痛苦。他跟李世民明明一母同胞,却犹如萤火与皓月争辉。既生他李建成,为何要生李世民?


    房玄龄得知这个结果之后,心里放松不少,他跟其他幕僚早就对李渊和李建成颇有微词,如果留在李家,又是一团烂账。


    李渊这样做不像是逐出家门,反倒像是解开了李世民身上关于宗法的束缚。不给父亲和大哥打工,而是为自己谋划,玄武门之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房玄龄看着擦拭巨弓的李世民,心情如释重负,他的主公自由了。


    可能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李世民的幕僚心情都很好,可隋炀帝心情差到极点。他还没死呢,人人都图谋他的位置!


    宴会上,杨广感觉酒都不香了,他望向宇文化及,幽幽地说:“爱卿,朕已经没什么可信任的人了,你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朕要派你去攻打唐国公,你可愿意?"


    他还是晋王的时候,宇文化及就在他身上押宝,帮他除掉大哥杨勇,还帮他铲除逆贼。在他眼里,谁都会背叛他,宇文化及是最不可能的。宇文化及连忙说道,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微臣遵旨。"


    要是以前,他不会把李世民这个小屁孩当回事。可天幕都说了,他的军事能力堪比卫霍,手下还有一大批卫霍。


    他真想问问隋炀帝,他到底该怎么打李世民?拿头打吗?


    可是不答应又不行,只要他敢不应,杨广就敢发疯。这是一道送命题。


    杨广含笑说道:  “那朕就期待喜讯了,对了,要到天幕播放的时候了。爱卿们,来同赏。”在他们聊天的时候,天幕准时播放。


    【这位皇帝是李渊的表弟,还是位亡国之君。】


    第100章 风水轮流转,炀帝轮流换


    【没错,第七位诗人就是隋炀帝杨广。】


    【如果盘点亡国之君,他应该高居前三。如今盘点诗人皇帝,也不得不提他。因为他在诗歌史上挺有地位。】


    【论投胎技术,杨广超过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点的人,出生在豪门世家杨家。很多世家大族崛起于魏晋时期,然后在南北朝大发国难财,到了隋朝,几乎都是庞然大物。


    杨家更是其中翘楚,一个杨家就能改朝换代。杨广的父亲杨坚篡位,取代北周宇文氏,建立隋朝。


    杨广本以为世家子弟就是自己的终点,没想到还能继续往上爬,直接成了皇子。躺嬴是多么的快乐。


    他不仅有权有钱,还是个大帅哥。据记载:  “上美姿仪,少敏慧。”,连司马光都说,隋炀帝颜值非常高,举手投足之间非常优雅。


    但是随着年纪增长,他渐渐产生了一些野心。大哥就是他登基路上的绊脚石。他跟大哥都是父皇的孩子,只不过投胎晚了点,凭什么不能做皇帝呢?


    普通老百姓连三尺地都要争,更何况,他们抢的是天下。一旦失去这个机会,大概率再也当不了皇帝了。


    他于是装成乖乖牌,父母指东,他绝不往西。


    独孤皇后一直很讨厌男子花心滥情,非常提倡一生一世一双人,努力在丈夫的后宫搞有妻无妾的制度。


    杨坚发誓只爱她一人,当然,最后变心了。


    独孤皇后对于儿子们的要求要宽松些,毕竟要考虑到开枝散叶的问题。儿子娶妾问题不大,但是不能不尊重正妻,绝不能闹出宠妻灭妻的事情。


    然而长子杨勇挺花心的,她明明给长子娶了贤惠的太子妃,杨勇却对妻子不闻不问。结婚多年都没孩子。


    后来杨勇还娶了多房妾室,还极尽宠爱,居然活生生把正妻给气死了。独孤皇后经常说儿子做得不对,甚至怀疑儿子故意气死正妃。杨勇表面认错,背后该怎么浪怎么浪,不仅流连花丛,还和宫女私通。


    久而久之,独孤皇后非常下头。这儿子干啥啥不行,沉迷酒色第一名,男人连下半身都管不好,像是个明君的样子吗?


    正当独孤皇后愁眉不展的时候,杨广渐渐走进他的视野。


    杨广安安分分娶了她安排的妃子,和妻子相敬如宾,感情甚笃,三年抱俩。酒色方面的绯闻一点都没有。


    独孤皇后瞬间感动,这天下还是有好男人的!影帝杨广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刷爆了母亲的好感。


    除此之外,杨广还细心打磨自己的人设,他将周围的宫女都换成年老色衰的,又不弹自己喜欢的琴了,主打一个清心寡欲男神模样。


    果不其然,独孤皇后越来越喜欢他。


    杨广金钱开道,拉拢了杨素等开国功臣。不用杨广多说,他们也会帮他给太子泼脏水。久而久之,在枕头风以及大臣的联合作用下,隋文帝杨坚也觉得还是杨广可用。


    最终,隋文帝杨坚找来文武百官说道:“太子杨勇曾经指着皇后身边的侍女说,以后这些人都是他的。你们瞧瞧这是君主能说出来的话吗?如果他坐上皇位,简直不敢想象他会怎样误入歧途。朕决定废黜太子!"


    太子杨勇被擔了,之后杨广上位。604年,父母接连去世,杨广登基,时年隋炀帝,时年三十六岁。】


    在天幕揭晓这个人的身份之后,很多人下意识皱眉。司马光眉头微蹙,感觉看到了脏东西:  "原来是隋炀帝。"


    如果评价千古名声最差的亡国之君,胡亥和隋炀帝能高居榜首、不分伯仲。短短几年败光祖上基业,闹得天下民不聊生。


    跟他们相比,连平庸的李煜都能被夸一声仁君。


    不过他转念一想,隋炀帝不上榜也不可能,别的不提,他的诗文水平堪称隋朝顶尖。


    纵使司马光很不喜欢隋炀帝,也不得不承认在诗歌史上,他算是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唐诗宋词都有受到他的影响。


    司马光翻出《资治通鉴》的手稿,正巧写到隋炀帝的篇幅,心中有些唏嘘。


    “既然有这般文采,却无经天纬地之力,缘何要争那至尊之位呢?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芸芸众生。"


    在此之前,秦始皇没有听说过杨广,自然不清楚他的事迹,闻言眉头皱紧。


    这隋朝居然也是二世而亡……这杨广不会是胡亥转世吧?唉,真的是越想越来气!


    公主嬴阴嫚微微敛眸,有一种“菀菀类卿”的感觉。


    胡亥如今已经被废成庶人,驱逐出宫,但日子可不好过。他们这些兄弟姐妹隔三差五就偷偷去给他爱的大嘴巴子。


    他们之所以偷偷去,是害怕父皇会生气,觉得他们自作主张。后来见父皇好像没发现,便折磨得越来越狠。


    毕竟胡亥未来能虐杀他们,他们凭什么不能讨点利息?


    嬴阴嫚倒是比较聪明,并不觉得自己的举动能够瞒过父皇,只不过父皇默许罢了。她出神地想,出宫之后得去一趟庶人胡亥那里了。


    天幕下,隋炀帝杨广脸上不见一点愁容,大笑出声,好像非常愉悦:  “隋炀帝,好一个隋炀帝!"


    "这是朕给陈叔宝的谥号,这些礼官居然连个新的恶谥都想不出来吗?就这也好意思当礼官?"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是典型的恶谥。


    大臣们低头不吭声,默然不语。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之后,逐渐鲸吞各国,然后一统天下。陈后主陈叔宝就是其中一位亡国之君。


    陈叔宝醉心诗文和音乐,昏庸无道,纵情声色。隋朝大军攻破国都之后,珠圆玉润的陈叔宝带着妃子躲进井里,被隋军捉捕。


    隋文帝杨坚对于陈叔宝倒是还不错,好吃好喝的供着他,没有要赶尽杀绝的意思。甚至准许他以三品官员的身份上朝,还经常邀请他参加宴会。


    这位亡国之君就乐呵呵地住下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杨坚前脚嗝屁,陈叔宝才慢悠悠地死了。几乎前后脚去世,时间上不差几天。


    陈叔宝死时想必是高兴的,虽然他不能打败杨坚,但是他熬死了杨坚。


    继任者隋炀帝杨广得知陈叔宝的死讯,心里是不屑的,陈叔宝可以昏庸无道、也可以废物,但不能一点气节都没有。


    战败之后不舍生取义,反而躲进井里,简直丢尽天下君主的脸。同为九五至尊,他感觉很丢脸。换做是他,高低也得殉国。


    他于是给了陈叔宝一个“炀”的谥号。


    想不到风水轮流转,他跟陈叔宝有了同款谥号。也不知道那陈叔宝泉下有灵,得知此事之后会有多高兴。


    紧接着天幕放了一首杨广的诗。


    《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在杨广之前的南北朝,特别推崇宫体诗,代表诗人


    是陈叔宝,他写过《玉树□□花》。这种宫体诗主要为了记录有钱人的生活,被称为靡靡之音。


    到了隋朝,这种情况有所改观。


    对比前朝的诗,隋炀帝这首诗还蛮小清新的,所以一直被模仿。


    比如秦观和马致远,他们的作品相似度很高,如果他们活在现代,一场著作权官司恐怕避免不了。】


    元代文人马致远闻言,差点被茶水呛到。


    他曾写下《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灵感来源就是隋炀帝这首《野望》。


    虽然听不懂什么著作权官司,但仔细一琢磨,也能猜个七七八八。天幕觉得他跟秦观是抄袭隋炀帝了。


    他被臊了个大红脸,结结巴巴道:“读,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叫剽窃呢,这是借鉴,借鉴懂不懂?"


图片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