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


    天幕一句“得位最正的开国皇帝之一”,让无数开国皇帝眉头一皱。


    古青青是不是含沙射影说他们得位不正?


    唐太宗李世民轻声咳嗽,移开眼神,唐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他的父亲李渊,从前是隋朝的唐国


    他跟杨广还有亲戚关系呢。


    要是这么算,那李渊算是篡位,得位自然不正。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本就黑的脸,此刻更加黑了,深深感觉自己被内涵到了。


    他原本是后周的将军,主少国疑,于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么来算,也确实是篡位,对皇上不忠心。


    各大王朝往往以忠孝立国,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开了这个头,忠诚这种价值观实在是很难宣扬下去。所以,宋朝非常提倡孝道。


    赵匡胤心中腹诽,他到了陈桥那里,兄弟们非要给他披上黄袍,他再三推辞,说自己也不能背叛皇上,但是他们非要逼着他当皇帝。


    他也很为难,他也是被迫的。


    赵匡胤有些心虚地想。


    汉高祖刘邦非常惊讶:“朕乃布衣,只拿着三尺剑取天下,本来以为够难了,结果这人居然是乞丐!不容易,真不容易。”


    幼年时,他家里有田,父母和兄长都勤劳肯干,跟乡里的人相比,还算不错。因为家里有点小钱,他才能安心当游侠,用家里的钱请朋友吃饭。


    后来还谋了泗水亭长的官职。


    起码刘邦没有当街讨过饭。


    刘邦对这位皇帝的好奇心爆表了,感慨许久之后,摩拳着自己的胡子:"这得位最正的皇帝里面包不包括朕呢?”


    “朕曾经也是什么都没有的黔首。”


    吕后:"陛下,你也当过泗水亭长,你觉得这样不算篡位吗?"


    泗水亭长相当于地方派出所的所长,也算是吃公粮的人,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自然有义务效忠秦始皇。


    刘邦轻咳一声,说起了歪理:“这哪能算算位?始皇帝手下官员那么多,哪里会理我一个小小亭长?咱不配用这个词。”


    “你要是这么讲的话,那朕要好好跟你别扯别扯。听说那秦国王室以前还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呢!他们这不算马奴算位吗!”


    大


    家都是篡位的,大哥不要笑二哥。


    天幕下,朱元璋正在数落自己的儿子们。


    之前天幕放了嘉靖皇帝的视频,剧透了那明太宗是朱棣。一时间,朱元璋气得要命。


    他儿子居然抢了他孙子的皇位!简直混账!


    朱棣的兄弟们的意见也很大。朱允坟可是大哥朱标的儿子,朱标对他们多好啊,朱允纹性格也不错。


    想不到浓眉大眼的四哥朱棣,居然这么丧良心!


    虽然朱棣解释可能是兄终弟及,但没几个人相信。


    朱棣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


    朱元璋果断下令,所有藩王不得出京,等到事情水落石出,才能回到封地。相当于被软禁了起来。


    朱元璋气呼呼地指着朱棣:“不孝子,咱希望下一位皇帝还是咱大明的皇帝,让咱听听你到底是造反,还是兄终弟及。如果不讲的话,你就不要想着回北边了。”


    朱棣默默点头,接受了朱元璋的安排。他还以为自己会被关进大牢,结果只是被软禁在府邸里面,已经算不错了。


    朱允纹眨了眨眨眼睛,脑海里冒出许多计谋,肯定不是什么胡拉的兄终弟及,而是造反。等到事情水落石出,不用自己出手,朱元璋就会把燕王处理掉。


    可惜的是,爷爷对待大臣非常很辣,对待儿子们却很好,即使朱棣会造反,应该也不会要了朱棣的命,大概率就是除爵。


    俗话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想让燕王死得彻底。


    他心想,没关系,等到爷爷除去燕王的羽翼,他会出手。


    在万众期待中,视频开始播放。


    朱元璋一听这介绍词,因为儿孙不孝而产生的郁闷之情消散了。


    他怎么感觉这上榜的人好像是他自己呢?


    果不其然,接下来屏幕就揭晓了谜底。


    【他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朱家务农为生,家里很贫穷。他在整个朱家家族里面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


    这个“重”是辈分。


    重一,重二,重三是伯父生的,是朱元璋的堂兄。朱重四才是朱元璋的嫡亲大哥。


    古徽州流传


    着一句俗语:“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家里太穷了,小孩长大就要往外丢了。徽商那么发达,一部分原因也是被逼的。家里养不活他们,所以年轻人必须背井离乡才能得到出路。


    如果人生是场游戏,那么朱元璋拿到的是地狱模式,连饭都吃不饱。


    朱元璋一家人给地主刘德干活。


    古代没有儿童保护法,雇佣童工不犯法。八岁的时候,朱元璋便给地主刘德放牛。


    这个地主很刻薄,不过地主很少有不刻薄的。据说,朱元璋经常被打骂,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总是吃不饱。


    虽然生活贫穷,但日子还算安定幸福,哥哥娶了嫂子,生了孩子,家里越过越好。】


    【与此同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元朝末年。王朝末年总是相似的,各种牛鬼蛇神都跑出来了,而元朝的尤其多。因为民族矛盾尤其剧烈。


    元朝把中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原先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等等)。


    据说,杀死蒙古族人要偿命,杀死汉族人只需要缴纳一头毛驴的钱。*


    朱元璋九岁的时候,明朝的宰相伯颜,还提出了一个方案:"杀掉天下处姓张、王、刘、李、赵的汉人。”


    《元史·顺帝纪》载:"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宰相伯颜是蒙古蔑儿乞氏人,这个部落在草原上的名声特别臭,他们屠杀别的部落的人,并且吃人.肉。


    成吉思汗非常厌恶这个部落,几乎把他们杀光了,但还有残留,伯颜就是他们的后代,可能天性残忍。


    伯颜重用色目人,极其讨厌汉人,直接废除了科举,还禁止汉人学习蒙古语言。


    汉人宗族意识强烈,同姓人经常抱团。在这位宰相的眼里,把这些大姓杀光,那汉人就好管多了。


    大家有没有友地,这五


    大灶里面有三个妊是比较特殊的。


    刘汉,李唐,赵宋,这几乎是中国古代最巅峰的王朝。杀光这五个姓的人,也等于重创这个民族的文化。


    这五个大姓的人,脑门上都顶着一个大字:"危"!


    好在皇帝觉得这太丧心病狂了,于是没有批准。但是消息传出去,激化了民族矛盾。


    为了保住项上人头,那就反了吧!


    但这些东西,都跟朱元璋没什么关系。山村里消息闭塞,他也不晓得外面的情况,他忙着放牛呢。


    比起天下大事,他更关心自己的牛放得好不好,今天会不会挨打。】


    唐太宗李世民面色骤然变冷:“这元朝宰相狗胆包天,果真是塞外蛮夷,目光狭隘,丧心病狂,畜生都不如。”


    长孙皇后劝说:“陛下,天幕说了皇帝没有同意,说明皇帝还算有理智。”


    唐太宗还是很生气:“一国宰相能提出这种事情,说明不知道残害了多少汉人。皇上还能重用这样的人,说明也是一丘之貉,好不到哪里去。”


    “还想杀光李姓人,真是残暴不堪。大唐也有很多外族人,可从来没有这么荒唐过。你说是不是?”


    长孙皇后叹息,也觉得很离谱:"陛下说得对。"


    “你曾经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之如一。虽然还是有人轻贱异族人,但比起元朝,简直好太多了。”


    “宰相都这么心思狭隘,元朝怎么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态度平等包容,在捷翻周围那些小国之后,允许他们的国民来到大唐谋生。如果有外国人愿意来经商,那么大唐还会提供援助。


    李世民之后的皇帝,也在民族融合这方面做得不错。


    于是涌现了一批外族官员。比如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和高仙芝。


    唐太宗李世民一想到那水深火热的元朝百姓,就觉得难过,眼角有点湿润。


    “那个人既然是宰相,说明学的是汉族的官职,也受中原文化影响。这些窃贼学走了华夏的文化,并不感激,还想刨华夏的根,朕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他狠狠地骂了一通伯颜,然后用手帕擦拭眼角:"大宋怎么这么没用,让这些丧心病狂之人入主中原,朕恨不得出生在那元朝,改天换地。”


    李世民越讨厌元朝,便会越讨厌大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清到,外族人入主华夏,一定会造成血雨腥风。在此之前,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看到"屠杀五姓人”之后,他方才有直观的感受。


    刀子落在自己头上,才发现真的疼啊。


    他越想越生气,让人找出自己的鞭子,怒气冲冲地去找赵光义。


    都怪这个混账搞出"重文轻武",不然说不定,那蒙古人就不会进中原了。


    宦官看着皇帝的背影,心想,王爷上次被打得遍体鳞伤,现在还躺床上起不来,接下来又要挨打了。


    他只能说,自求多福吧。


    【随着时间流逝,朱元璋渐渐长大了,力气也越来越大,可以承担更加重的体力活,比如下田耕种。


    可是十六岁的时候,当地爆发天灾,大地干旱,粮食颗粒无收。


    人们一开始吃以往发霉的陈粮,吃完了之后,人们开始吃树皮、吃观音土。


    那一年,四月初六,朱元璋的父亲没能熬过去,直接饿死了。没过几天,大哥和大哥的长子饿死了,又过了几天,母亲饿死了。*


    一家总共八口人,直接饿死了四个。


    朱元璋想把父母安葬下来,但地都属于地主,没有一块是他们的。他用破草席裹着父母的尸体,跪下来求地主分一块地。


    华夏讲究入土为安,如果随意丢在乱葬岗,那父母死后都不得安生。


    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为这个地主刘德工作,怎么着也算有情分,这种诉求还算合理。但是地主把他们打发走了。


    朱元璋和二哥只能拖着父母的尸体离开。


    这时有一个好心的地主刘继祖见他们俩实在可怜,于是分出了一块地,让他们安葬父母。


    朱元璋非常感激,后来他成为皇帝,开始分封功臣,这些功臣要么跟朱元璋有血缘关系,要么就是有很大建树。


    只有一位特别特殊,刘继祖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功勋,但是却被封为义惠侯。


    表面来看,刘继祖没有功勋,但在朱元璋眼里功勋太大了。


    这哪里县地主,这是干降救世主!”这哪里是地主,这是天降救世主!】


    明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安徽凤阳


    今天,很多乡


    亲在村口的槐树下,望着天幕。至今想到朱元璋,还有些难以置信。


    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放牛娃离乡几十年回来,突然发达了。乡亲们以为他发了财,想问问有什么路子,结果却被那些侍卫拦着,不给靠近。


    他们这才知道,那个放牛娃现在已经是皇上了!


    有些老人跟朱元璋同龄,见过朱元璋,说的头头是道,一阵唏嘘:"当年,我还跟皇上一起逮过泥鳅呢!”


    “这算什么?听我娘说,皇上出生的时候,她还抱过皇上。”


    他们越想越觉得可惜,当年大旱的时候,资助朱元璋的怎么就不是他们家呢?不然被封侯的就是他们了!


    据说,刘继祖的儿子们都受到了重用,一家人都飞黄腾达了。


    镇子上,刘德的儿子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他望着床上垂垂老矣的父亲,气不打一处来:“爹,你当年怎么能那么刻薄寡恩,如果你没这么做,现在被封侯的就是我。”


    其实朱元璋以德报怨,回到老家之后,给刘德分了地,还免了十年的租。但刘德儿子觉得这不够。


    刘德面色阴沉,郁气郁结于心,这也是他一生耿耿于怀的心结。


    他经常打骂朱元璋,泥人还有三分火气,朱元璋说不定一直想弄死他。


    这些年,刘德一直战战兢兢,吃不好,睡不好,人老的很快。


    可是刘德不敢把这话讲给儿子听,因为那位现在已经是不可说的存在了。


    儿子对于失之交臂的侯位耿耿于怀,怨恨极了,痛骂了一通父亲之后,拂袖而去。


    刘德恍惚间,突然有点顿悟。他有些想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他了。


    只要大明还在,刘德一家就会活在悔恨和畏惧中,父子不睦,妻离子散。


    第82章 朱元璋:这妖怪居然是我自己?


    古青青继续说:【父母和兄长接连饿死之后,嫂子带着孩子乞讨去了。


    朱元璋也跟二哥分离,各自外出寻找活路。这个家终究还是散了。


    在古代,和尚是著名的肥差,元朝还非常尊佛。和尚种田往往不用交租金和杂税,所以出现了很多富比王侯的和尚地主。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厉害的和尚还能入朝当官。


    江淮地区大旱,平民百姓都饿得吃不起饭了,但寺庙还有一口饭吃。


    朱元璋发现了这个财富密码,于是来到了皇觉寺,当和尚。给寺里的和尚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做各种杂活。虽然常常被欺负,但起码有口饭吃。


    这个寺庙有不少书籍,几乎没怎么读书的朱元璋像老鼠进了米缸,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努力读书认字。】


    【可外面的灾情还在继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寺庙这个财富密码,都想来混口饭吃。于是皇觉寺的灾民越来越多。


    住持于是说:"庙小,  庄稼颗粒无收,  没饭吃了,  你们下山化缘去吧!"  寺庙里的僧侣都被赶去化缘。


    说是化缘,懂的都懂,就是讨饭。】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朱元璋的演员提着简陋的包裹,手上拿着化缘用的碗。


    听说南边和西边天灾少,庄稼有收成,他于是往南到了合肥一带,往西又到了河南。


    这一路上,他颠沛流离,跋山涉水。哪家的烟囱冒烟了,他就赶过去,说几句佛号,讨一点东西。


    有时是几文钱,有时是一碗饭,有时是一个白眼和一通臭骂。


    朱元璋又住不起旅馆,只能风餐露宿,晚上就睡在野地里,以地为床,以天为被。


    他枕着自己的胳膊,望着满天星河。


    他沦落到了乞讨的地步,方才知道以前和平的生活有多珍贵。以前虽然贫穷,但是不用乞讨,家人也还平安。


    烽烟四起,灾祸不断,这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


    【他后来回忆这段流浪的日子,写下了:"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


    一


    本本事故事都白如落深圳而


    导如逢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很多文人眼中闪过惊艳之色。


    他们看了前面的视频,对朱元璋的印象是农家小子,没读过几本书。可是朱元璋没有放过读书的机会,写的东西有模有样。


    《商君书》有言:  飞蓬遇飘风而行干里,乘风之势也’,用来形容游子再合适不过。而且又是猿啼,又是夜月,有点《蜀道难》的味道了。


    如果天幕不说这个人是皇帝,他们还以为是专业诗人写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人关注技巧,普通人关注情感。


    汉高祖刘邦拿着酒樽的手微微一顿,一时间有些动容,反复琢磨着那一句:"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


    他想象了这个场景,浑身打了个冷战。


    他的父母没有饿死,而且挺长寿,后来还被项羽抓到。于是刘邦说出了那一句千古名言:"分我一杯羹!”


    但刘邦也不是真想父亲死,当时只是权宜之计。他当了皇帝之后,还让父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刘太公享了好几年福才嗝屁。


    刘邦叹息道:  "朕以为自己够苦了,没想到……唉,他所求的,不过是父母安在!"


    连草根皇帝刘邦都觉得朱元璋不容易,更不用说秦始皇了。


    秦始皇:  "果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他虽然有父母,跟没父母,没有什么两样,跟朱元璋一样孤独。而且年幼也饱受欺凌。


    所以他望着朱元璋,不免有些惺相惜之感。


    视频中,朱元璋的扮演者长得很周正,眼睛炯炯有神。


    和尚故意为难他,把饭倒在地上让他吃,朱元璋吃了。外出化缘的时候,他也唾面自干。


    天幕下,朱元璋的二十几个儿子们神色各异。


    他们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早就发达了,虽然朱元璋常常说起从前的事情,但他们没有实感。


    而且他们听多了也觉得很烦,用得看一遍又一遍地说吗?他们耳朵都要起茧了。父皇真唠叨!


    如今,他们看着视频,总觉得不真实。


    宁王朱权说道:“父皇,这戏子演得也太夸张了,好像一点儿骨气都没有。这不是在抹黑你吗?”


    朱元璋——脚踹了过去:"你会给说话好听的乞丐吃饭,还是有骨气的乞丐吃饭?到了要饿死的时候,骨气值几两钱?你们是吃饱了,飘了!"


    朱权尴尬:  "我就是怕百姓看到,影响您的形象,没别的意思。"


    “有什么不能看的?朕祖上十几代都是农民,天下谁不知道啊。朕这个淮右布衣夺了天下,简直难如登天,他们应该更敬佩才对。"


    朱权觉得有理,默默点头。


    朱元璋垮着脸说:"咱看你们这些臭小子是忘了以前的苦日子了,行,朕帮你们回忆一下,来人啊,上忆苦饭菜,上一桌子,不要其他的菜!"


    朱元璋希望孩子们未来不要变得奢侈无度,所以定下规定,时不时就要吃一道忆苦思甜菜。


    于是,青菜、窝头、野菜、豆腐等等菜品被送上了各位皇子面前。以前是让他们偶尔吃一道,现在却是一整桌,皇子们脸绿了,恨不得杀了宁王。


    朱元璋还说:“咱以前还吃不到这些好东西呢,连树皮都抢着吃。吃吧,如果谁吃不完的话,以后天天就吃这些吧。”


    皇子们闻言,连忙拿起餐具,速度快到出现了残影。


    朱元璋歪嘴一笑,小样,一群不孝子,还治不了你们!


    【对于野心家来说,起义其实很难。百姓活得好好的,凭什么豁出命跟着野心家去造反?


    所以很多野心家瞄上宗教。


    没读过书的百姓好骗,再带点迷信色彩,这谁顶得住啊。比如东汉末年著名的五斗米教,又比如元末的白莲教。


    朱元璋讨饭讨了三年,算是深入民间,接触到了白莲教。】


    【白莲教打着“反元复宋”的旗号引导多地起义。】


    宴会上,太上皇赵构听到这个消息,唇角止不住上扬,这些天偶尔被天幕骂的郁气都消散了。


    “算算时间,这白莲教应该是在我大宋兴起的宗教。朕曾经封白莲教祖师茅子元为白莲导师,允许他在大宋传道。


    他的潜台词就是,要不是他提拔白莲教,大宋哪里能有这一群忠诚之人?


    文武百官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对太上皇还是和和气气的,纷纷夸赞他英明神武。


    赵构扬眉吐气,谁知紧接着,他面色绿了。


    因为古青青说:【难道白莲教是宋朝粉丝吗?其实不是,白莲教一直是个造反专业户。


    南宋时期,一个僧人茅子元苦修多年,成不了佛陀。那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一个一步登天的法子,自己创办宗教,不就成了祖师爷了吗?


    可天下早就是儒释道的天下了,新的宗教很难杀出一片天。


    创始人思来想去,瞄上了底层百姓。底层百姓穷,捐不起香火钱,各大主流教派更加倾向于吸收富人信众,有些看不起底层百姓。


    但创始人不嫌弃,能有信众就不错了。他于是缝合了多个宗教的教义,建立了白莲教。


    入会门槛非常低,不用剃头,不用穿僧袍,在家就能修行。只要你不是个坏人,死后基本都能成佛,而且也不用交那么多香火钱。


    更重要的是,穷人势单力薄,活不下去,如果加入白莲教,那么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理应互帮互助。这一条,对穷人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


    无数穷苦百姓,主动加入了白莲教。


    南宋时期,朝廷对白莲教非常警惕,称他们为"吃菜事魔",因为这些团体往往吃素。其实不是他们想吃素,而是因为都是穷人,只能吃素菜。


    女子在古代地位较低,但是白莲教积极吸纳女性人才,很多堂口的领袖都是女性。


    总之,上层市场已经被占光了,白莲教于是立志于打通底层百姓市场。


    这个缝合怪宗教的教义,一开始就有造反的意思。简单地说:"世界太黑暗了,但光明一定会照亮黑暗。”


    所以白莲教在宋朝反宋,在元朝反元,在明朝反明,在清朝反清。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一千年来从未停歇。】


    宋孝宗最近有了辛弃疾这员大将,底气很足,对待养父也硬气了起来。


    他看向席上的文武百官,含沙射影说道:“如果没有白莲教,说不定大宋都会灭亡的晚一点。可是爱卿们,你们不要怪父皇,他又不是神仙,哪里晓得那白莲教包含歹


    心?”


    “您说是吧,父皇?”


    赵构气得几乎咬碎了牙:“……”


    【白莲教没有害朱元璋,反而在阴差阳错之下帮了朱元璋一手。没有白莲教,朱元璋可能当不了皇帝。


    元末,朝廷征召民夫去治理黄河。白莲教的信众韩山童在黄河里丢了石人,因为造反也得有点仪式感。


    民工挖河的时候,把这个独眼石人挖出来了。


    于是一句谚语传开:“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紧接着,韩山童聚众三千人,掀起了叛乱,彻底拉开了元末乱世的序幕。从此,各路枭雄登上历史舞台。


    韩山童手下的兵头戴红巾,自称"红巾军"。一开始,红巾军主要是白莲教等教派的信众,后来吸纳各地的人才,渐渐变得正规。


    红巾军给朝廷发檄文—————"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你们这些蒙古人快撑死了,可是咱们江南的人都快饿死了。


    朱元璋未来的岳父郭子兴响应红巾军,拉起了队伍,朱元璋的发小就跟着郭子兴干活。


    发小写信让朱元璋也来,但是朱元璋拒绝了,他觉得当和尚挺不错,没必要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


    【但是紧接着,战义蔓延到了朱元璋这里。官兵非但不保护百姓,反而给百姓包上红头巾,直接杀掉,交给上官领赏。


    后来当地官府还觉得皇觉寺跟红巾军有勾连,所以一把火烧掉了皇觉寺。】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朱元璋的演员化缘回来,发现自己家没了,整个人都愣了。


    庙堂全部被烧光了,地上满是灰烬,只有寺庙供着的珈蓝神,还在低头俯视众生。


    朱元璋愣了许久,突然间,心念微动,走到迦蓝神像面前,重重重磕了响头。


    他没有上帝视角,没办法预测未来,他的前路到底在何方?


    他拿起圣玟,给自己算了一卦:“如果逃往他乡,应该是阳卦,如果投郭元帅,那么就是一阴一阳。”


    结果是一阴一阳。


    朱元璋又算了是吉是凶,答案是吉。


    朱元璋于是立刻收拾东西,扯了块红布,连夜出城去投奔郭子兴郭元帅。


    他就这么被逼着上了梁山。


    【事实证明,朱元璋选对了路。他二十五岁投奔红巾军,从此他的人生像是开了挂一样加速。


    郭子兴选他当了亲卫,朱元璋也做得不错,逐渐展露了军事能力,把手下的兵管得井井有条。


    郭子兴越来越满意,把养女嫁给了他。


    朱元璋于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白富美。”年老的朱元璋喃喃低语,他没听说过这个词,但是这个词浅显易懂,很快就猜出来了。


    应该是说马皇后又白又富又美。


    朱元璋被勾动了心肠,眼角有点湿润。恍惚间,他好像看见了妹子听到这话,害羞的样子。


    可妹子已经不在了,走了很多年了。


    他正惆怅着,便看见天幕放了一幅画像。


    画面中的人眉压眼,显得阴沉,耳朵是正常人的两倍大。最显眼的是,下巴往前凸,一副鞋拔子脸。


    朱家人冷不丁看见这张脸,都被吓了一跳,哪里来的妖怪?!


    朱棣正想讨好朱元璋呢,连忙没话找话:"父皇,这是郭将军吗?怎么长得如此丑陋?"


    因为天幕正好在说郭将军,所以朱棣以为这是郭子兴。他出生的时候,郭子兴已经过世五年了,他虽然好奇,却无缘得见。


    朱元璋也愣了一下,有些被逗笑了:  "老泰山长相英俊。这人长得跟魑魅魍魉一样,怎么可能是他呢?"


    朱棣:“那这人到底是谁?”


    朱棣话音落下,便听古青青说:【这是教科书上,朱元璋的画像。问题来了,朱元璋这个鞋拔子脸是怎么娶到白富美的?】


    朱元璋:“!!!??”


    这妖怪居然是他自己?!


    第83章 终宋一朝都没有收复的燕云十六州


    朱棣一愣,立刻看向朱元璋,有些义愤填膺:"父皇面如满月,雄姿英发,怎么可能长着这样一副丑脸,这是哪个画师画的,故意抹黑父皇,简直狗胆包天!"


    紧接着便听见天幕说:【有人说,这是清朝人抹黑朱元璋。实际上不是,根据文人笔记来看,至少在明代,这张鞋拔子脸的画像就很普遍了。


    关于这张鞋拔子脸画像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这是朱棣上位时干的事。】


    【朱棣对朱元璋进行了神化。


    比如《明实录》中写:“朱元璋的母亲梦中服了神药,怀上了朱元璋,而且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


    可是基本哪个皇帝都有这种东西,显得不怎么特别,不如刘邦的斩白蛇出色。


    朱棣很喜欢相面,所以他另辟蹊径,在面相下手。


    那些古代大英雄往往有神奇的面相。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刘大耳双手过膝。


    随着时间流逝,皇帝的面相也开始越来越卷。西凉王胳膊上长字。隋文帝身上长鳞片,头上还长角。


    朱棣心想,形容成龙挺不错的,但是长鳞片太夸张了,换一种比较接地气的吧。


    朱棣于是在明孝陵的碑文写:"上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


    龙须,额头和下巴凸起,这不就是鞋拔子脸吗?


    于是在官方的默认下,民间画手就开始这么画。】


    一群兄弟们侧目而视:“……”


    好小子,又是四哥干的好事!


    朱棣如芒在背,有些战战兢兢,心里叫苦不迭,仔细一想,这还真是他能干出来的事。


    朱棣:"父皇,我也不是故意的,您是真龙天子,像龙也正常。我未来这么做是崇拜你啊。"


    朱元璋垮着个脸,指着那幅画像,声音状似平静:“你说这玩意儿像龙?”


    朱棣:“……”好吧,更像妖怪。


    他先前骂这张画像丑,现在却改了口:“父皇,您别急,仔细看看这个画像,虽然不像龙,还是挺好看的,这脸长得多别致啊。"


    他怒瞪了朱棣一眼,叫来宦官:"明日把画师给朕叫来,给朕画上几百幅画,妥善保存,流传下去。"


    朱棣尴尬地说:“父皇,你不是说长相不重要吗?好男儿应该建功立业才对,这些事情就由他们去说吧。”


    朱元璋气得吹胡子瞪眼:“有多远给我滚多远!我当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人家都说了这是教科书上的东西,据说是给天下学子看的,这不纯粹误人子弟吗!"


    儿子们恍然大悟,果然如此,父皇只是不想让别人产生错误认知罢了,才不在乎自己被丑化。


    实际上,朱元璋轻咳一声。他跟妹子天生一对,绝对不能是鞋拔子脸,显得多不般配呀。


    明天给画师暗示一下,让他把自己画得更英俊些。


    【朱元璋二十五岁加入红巾军,在这里待了两年,点亮了军事技能,官位越来越高。


    我们的解放军秋毫无犯,不取百姓一针一线。可是在古代,尤其是乱世,这些兵就跟土匪差不多。沿途劫掠,家家扫荡。


    而且光是郭子兴待的小地方,就有好几个古代军阀,谁也不服谁。


    朱元璋在这里混了两年,感觉这个公司不好,在这打工没前途,他要自己创业去了。


    他拉起了自己的创业队伍,带着徐达还有发小汤和等人离开了。


    他善于用人,情商较高,手下还有忠心耿耿的朋友,很快朱家公司就建起来了。


    这时来了一个谋士叫做朱升,他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别小看这九个字,这九字真言,在古代就是屠龙技。


    朱元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开始默默积攒力量,俗称苟。】


    【在朱元璋苟着的时候,外面的各路枭雄都崭露头角,朝廷非常生气。


    每到王朝末年,好像就会出现一个猛男试图拯救朝廷。比如大秦的章邯,比如大宋的岳飞,又比如元朝的脱脱和察罕帖木儿。


    大元先派出了脱脱,就是那个修宋史的。这人是伯颜的侄子,但是没那么仇视汉人,反而大义灭亲帮助皇帝搞垮了伯颜。


    当时,盐贩子张士诚自立为帝,依照九字真言,他称王称得太早了。于是枪打出头鸟。


    可就在元军一路高歌的时候,朝廷有人进谗言说脱脱要造反,然后脱脱就被鲁了。


    容婴此木II这人再行


    禁军必不同以区人更盛,几乎自成自胜,连未无疑都非常敬佩。他大败红巾车后,也引起朝廷猜忌,被手下杀掉了。


    这些试图挽帝国之将倾的猛男下场往往都挺惨。


    总之,这个时候,北边的元朝忙着打那些嚣张的称帝分子,打得两败俱伤。


    三十岁的朱元璋还在南边偷偷苟着,猥琐发育。等到两边都不太行了,朱元璋就开始摘桃子。】


    【三十二岁,攻破应天府。】


    【三十六岁,攻破大军阀陈友谅。】


    【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之后,来到某处寺庙留宿。那里的和尚招待他的时候,不停问他的姓名,搞得朱元璋很烦。


    当天晚上,他就在寺庙的墙壁上,写下一首诗。】


    【《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啖晓问姓名。】


    这虽然是首打油诗,但气势磅礴。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位皇帝的心灵写照。


    汉高祖刘邦望着这首诗,仿佛看见了那个杀气冲天的朱元璋。


    他赞叹道:“写得好啊,这就是英雄好汉该写的诗!光是这杀气就能吓死人了。”


    太上皇赵构并不喜欢武将,更不喜欢粗鄙之人,朱元璋恰好两者都占了,自然让他无法升起好感。


    更重要的是,元朝终结了南宋,明朝即将终结元朝。这朱元璋越厉害,不就是在说他们南宋越没用吗?


    太上皇赵构看不上这种诗,他自幼饱读经书,诗词歌赋样样拿手,眉头一皱:"俗不可耐。"


    宋孝宗倒是挺喜欢朱元璋,为其说话:“这朱元璋没读过几年书,能写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而且写得很好啊,颇有‘男儿何不带吴钩’的气势。”


    太上皇赵构冷笑:“男儿何不带吴钩?你觉得他能把蒙古人赶回草原?”


    宋孝宗略微思忖:“很难,但未必不可以。天幕说了,元廷腐败,反倒是红巾军势如破竹,看来气运又回到了汉人身上。”


    太上皇赵构阴阳怪气:


    "你想得未免太美,你知道北伐有多不容易吗!


    往近了说,整个大宋都没做到。往远了说,恒温北伐,刘裕北伐,诸葛武侯北伐,孙权北伐,哪一个成功了?你觉得朱元璋能比诸葛武侯他们还厉害?”


    宋孝宗心中刚涌起的豪情壮志被一盆凉水浇散,感到深深的无力。


    是啊,自古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南征容易北伐难。无数英雄都死在北伐的路上。


    朱元璋在南方起兵,想打到北方去,简直天方夜谭。


    朱元璋顶天了,也就打下一个南方吧。


    宋孝宗还是选择替他说话:“朱元璋能像我们大宋一样盘踞南方也不错,起码南方的汉人过得会好一点。”


    太上皇赵构:"然后再被清朝所灭,南边继续水深火热,这有什么区别呢?"


    因为养子宋孝宗有些脱离他的掌控,太上皇赵构天天跟他哈声,只要对方坚持的,他就要反对。


    谁知向来跟面团一样的宋孝宗却被惹急了。


    他眼睛都有点气红了:“光复一段时间,总比不光复好,起码这些汉人还记得朝廷。那朱元璋总比您做得好!”


    “你!”太上皇赵构气得手颤抖:“不孝子,你怎么跟我说话的?”


    “儿臣只是在陈述事实。”


    在父子二人吵架的时候,天幕播放了朱元璋打仗的结果。


    【三十九岁,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攻破大军阀张士诚。】


    【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打下了南方的大半地图,矛头转向北边的大元。】


    【四十岁,朱元璋发布北伐德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四十一岁,北伐大军攻破北京,元顺帝逃亡大漠。】


    【大元灭亡。】


    【同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洪武大帝。】


    天幕中出现了新的画面,朱元璋热度高,很多影视剧里都有他,还有人专门拍朱元璋的纪录片,所以素材很好找。古青青挑了央视拍的纪录片。


    天幕放元末乱世的时候,bgm低沉婉转,如今却一改颓丧之气,慷慨激昂起来。


    皇宫恢


    宏,气吞四海。


    只见中年男人身穿祭服,负手走进皇宫,来到苍天牌位前,对上苍三跪九叩。


    "惟臣,上承天道,下顺臣民,驱除百年之患,裁定南北枭雄,于正月四日,设祭于紫金山巅,昭告天地皇祗,立国大明,建元洪武!"


    与此同时,弹幕爆炸了。


    弹幕:(啊啊啊!!朱八八!等了这么久,你终于上号了。)


    (开局地狱模式,结局恢复中华,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陆秀夫负主跳海而亡是多么的绝望,好在还有大明。)


    (两京相爱相杀,从此开始。)


    大宋的皇帝则羡慕极了。他们饱受异族铁骑欺凌,更加能体会到统一疆域的不容易。


    宋孝宗瞠目结舌。他几乎贪婪地望着天幕放出来的疆域版图,实在没忍住,掩面痛哭:"真是天佑我华夏!壮哉大明!”


    “原来北伐是可以的!”


    北宋丢了二百五十年的中原,南宋丢了一百多年的江南,都回来了。甚至于,连燕云十六州都被收复了。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燕云十六州是宋朝三百年的痛。


    终宋一朝都没能收复的燕云十六州,他们用一年就收复了!


    可太上皇赵构一点也不敬佩,心里反倒升起浓浓的难堪。


    明朝收复得越多,岂不是在说南宋越没用!


    他冷着脸说:“你这么高兴做什么。这朱元璋不过是个乡野村夫。大唐版图辽阔,后来总是丢领土,那是因为管不了那么大。你以为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是那么好管的吗?迟早要丢的。"


    宋孝宗说道:“父皇,要您这么说,那我们直接把大宋送出去吧,反正也不好管。”


    太上皇赵构:“逆子!”


    天幕下,无数中原人心神震颤,都有些不敢置信。朱元璋父母饿死,不得不沿街乞讨,二十五岁才去当兵,四十岁却光复华夏。


    这是人能做到的事情吗?!


    汉高祖刘邦喃喃低语:"怪不得这个画像要画得这么怪,一般人怎么能做到这种事


    儿呢?连想都不敢想啊。”


    他话音落下,大声笑道:“不错不错,又会用人,又会打仗,勉强能跟朕相比了!”


    吕后心中翻白眼,她通过这个纪录片,看出来了朱元璋的军事才能。这位并不是普通的领袖,他是能上场打仗的。


    可是对于刘邦来说,他用人纳谏还可以,但是打仗……


    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御驾亲征。


    秦始皇拿起酒樽,有些触动,遥遥相敬:“难怪叫得位最正的皇帝,从异族人手里抢来的皇位,自然比篡位正得多。”


    “光是这恢复中华的功劳,就足够朕敬你一杯了。”


    他满饮此杯,感叹道:“生子当如朱元璋!”


    他说过生子当如李世民,现在又加了一个朱元璋,算是他对君王最高的称赞了。


    扶苏:“……”


    能不能不要在他面前说这种话?


    天幕放出了朱元璋在位时期的版图。


    很多人都觉得光复中原就不错了,可朱元璋的胃口大的出奇。


    【洪武四年,四十五岁,朱元璋派兵消灭四川的政权。】


    【洪武十五年,五十五岁的朱元璋派兵攻打云南。】


    【洪武二十年,六十岁,派兵北伐,击溃北元主力,把那边打得苟延残喘,再也不敢凯觎中原。】


    到此,明朝的版图硬生生扩大了一倍。地图的效果非常直观,让无数人心神激荡。


    朱元璋的儿子们都很激动,父皇老了,喜欢回忆从前,经常提到自己的丰功伟绩。他们没啥感觉,听多了还很烦,现在才知道真厉害!


    朱元璋自己也觉得这个地图很美:“你们知不知道,咱打了好几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咱敢打包票,你们绝对打不出来这么漂亮的仗。”


    朱棣连忙捧眼:“那当然了,那一场打陈友谅,火烧连营。天幕之前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赤壁,写话本的人不就是在抄袭父皇的功绩吗?看来他们也觉得很精彩啊!"


    然而朱元璋看他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别跟朕说话!滚一边去!”


    朱棣委屈巴巴地闭嘴了。


    朱元璋重新望向天幕,恍惚间,突然想到了给自己打下这个地图的功


    臣们。


    开国功臣常遇春,洪武二年病逝,享年四十岁。


    开国功臣刘基,洪武六年病逝。


    开国功臣徐达,洪武十八年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大批的功臣勋贵死了,但还有很多人活着。早点死了不好吗?非要他动手。


    小崽子朱允炆还小,这些功臣却还身强力壮,他得动手啊。可是这些人也是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动起手来,心里说不难受是假的。


    唉,如果朱标还在,怎么可能压不住这些老人,他哪里需要动屠刀?


    那些文臣助贵正吹着朱元璋的彩虹屁,根本不知道朱元璋盯着他们的脑袋看。


    这时,他余光扫到旁边的朱棣,很快收回目光。他现在还是很满意朱允炆的,对算位的朱棣很抗拒。


    要像杀功臣一样砍了朱棣吗?他不舍得。


    朱元璋下定决心,等到时候查清楚,就把他关到凤阳高墙里去吧。


    第84章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朱元璋在唐朝灭亡的五百年之后,重新让华夏傲然位列于世界强国之巅。】


    【如果没有明朝,元朝后面直接接着清朝,中原几百年间都被异族人统治,中国的主体民族可能会被大面积胡化。中华文化能否保留下来,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孙先生曾经写下《祭明太.祖文》:“国家外患,振古有闻,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


    先有朱元璋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还有孙先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可能有人会说了,即使没有朱元璋,也会有宋元璋和张元璋。总有一个猛男会来拯救世界。


    但宋朝绵延三百年,从赵匡胤开始有十八位皇帝,豪杰辈出,群英荟萃,都没能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他们的努力是假的吗?


    究其原因,还是朱元璋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太顶了,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伟人就曾经说,军事能力最厉害的两位皇帝,一位是李世民,另一位就是朱元璋。】


    【说完了朱元璋在军事方面的成就,现在说一说他的治国理政。


    俗话说,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朱元璋在思想信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他是靠着白莲教起家的,他手下的很多大将都是白莲教的信徒。结果朱元璋上位之后,反手一道诏书,把白莲教定义为“妖人”。


    他说自己起义也是被妖人逼的,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然后下令逮捕白莲教的教众,捣毁白莲教的据点。


    白莲教的教徒直接就蒙了,他们还等着当大明的国教呢,怎么提上裤子就不认人了?


    其实白莲教的教义本来就有造反的意思,朱元璋怎么可能在眼皮底下放定时炸弹?


    在朱元璋的围剿下,在元末辉煌一时的白莲教派,不得不沉寂下来,像老鼠一样躲躲藏藏。】


    【朱元璋上位之后,很多高僧很高兴。


    皇上以前可是和尚呢,是寺庙给了他一碗饭吃,这不得大力推崇佛教?说不定,和尚在明朝的待遇比在元朝还要更好,说不定能当宰相呢!


    然而朱元璋直接提出了分手。


    他去庙里讨饭的时候,看清了佛教这个大蛀虫。和尚不用交税,办各种事都有补贴。


    这些和尚聚在一起,成了特殊的黑恶势力。他们趁着灾年到处兼并土地,如果百姓不愿意卖地,这些和尚就硬抢。


    他抑制佛教的发展,限制僧人数量。


    最后,朱元璋把在元朝默默无闻的儒家搬回来了。


    元朝很多统治者,比如伯颜,很不喜欢儒家,儒家在元朝沉寂下来


    可朱元璋觉得儒家讲究忠君爱国,很有教化意义,可以稳定江山社稷。】


    【朱元璋把思想方针问题解决了,着手解决民生问题。


    他实行了安民为本的主张,鼓励百姓开垦民田,又兴修水利。很多农民获得了小块耕地。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以前是农民,被地主毒打过,吃过这方面的苦,所以他晓得地主的面目有多可憎。于是实行了一项阶级改革。


    元朝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是主仆关系,朱元璋改成了长少关系。*


    以前佃户干活等于白干。现在地主让佃户来干活的话,需要支付工资。


    除此之外,他还做出了降低赋税等等措施,提高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工作兴趣。


    据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的垦田数目比洪武元年增长了一倍多。疲惫不堪的经济渐渐复苏起来。】


    【朱元璋把大明的思想问题以及民生问题都做出了规划,后来,着手对付官僚系统。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这就注定了,他的态度跟其他皇帝不一样。历史上很少能找得出他这样敢于硬刚官僚系统的人。


    简单来说,只要被记了过的人,就再也不录用。


    只要贪污了,就要被充军。贪污六十两以上就要被砍头。


    这也是朱元璋为人诟病的一点,太喜欢杀人了。可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确实比较清廉,到了明朝中叶,官场特别腐败,海瑞希望恢复朱元璋治贪的方法,但是没能成功。】


    【朱元璋这个人到底对文士是什么态度,从他这首诗就能看得出来。


    《骂文士》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萧何望着天幕中的那首诗,有些情了,这朱元璋不会是刘邦转世吧?两人都是一


    样的流氓啊。


    很多官员深感自己被侮辱了:“这天下哪有这样的皇帝?!”


    “粗鄙之语,简直脏了耳朵。”


    汉高祖刘邦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他自己笑得前仰后合。这朱元璋骂出了他的心里话。


    他笑了好半天,笑得肚子疼,方才收敛笑容,渐渐正色,心里有了猜测。朱元璋手段这么狠,未来风评肯定受影响。


    殊不见,那始皇帝被骂得有多惨。


    这天下最不能得罪的就是读书人呀!


    天幕下,朱元璋听到自己未来被诟病,倒也没那么在乎:“那些贪官叫叽喳喳,满嘴喷粪,怎么叫也叫不醒,咱又有什么办法,只能送他们去西天见佛祖了。


    咱被骂了无所谓,贪官少了就很不错了,那可都是朕的钱。”


    这时,他听到天幕说:【赵匡胤曾经说,与士大夫共天下。


    从这首诗能看得出来,至少朱元璋心里不愿意跟士大夫共天下,连表面工作都不太想做。


    后来他干脆废除了宰相,一个人干无数人的活。对别人来说,下班很快乐,但朱元璋却说,下班很痛苦。


    他恨不得一个人996到死。】


    【总而言之,朱元璋明明起点很低,但是非常聪明,直接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不仅保障了大明,也对后来的清朝有很大影响。


    乾隆曾经说:“我朝现行事例,因之而行者甚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清承明制”。】*


    虽然听不懂九九六是什么词,但朱元璋能听得出来这人是在夸他勤奋。


    朱元璋的唇角止不住上扬:“也没那么勤勉,一般般吧,她有些言过其实了。”


    朱允炆:"皇爷爷曾经写诗—————百官未起我先起,百官已睡我未睡"。古往今来,哪有几个皇帝能比得上皇爷爷勤政?简直屈指可数。”


    宁王朱权:“是啊,那所谓的大清看来就是学人精,走不出父皇的影子。”


    儿子们和文武百官连忙花式吹彩虹屁。


    朱元璋整个人像泡温泉一样,通体舒泰。他真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啊!


    然而紧接着,便听到天幕话锋一转:【说完了朱元璋的功,我们来说一说朱元璋的过。】


    朱元璋:“?”


    扣心自问,他有些小错,但已经做得够好了,哪里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大过错?


    【人有阶级的局限,也有时代的局限。人无完人,朱元璋不可能没有失误。


    朱元璋还没称帝的时候,手下的谋士就跟他说:“皇上,你跟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草莽出身,经历很相似,你要学习刘邦啊。”


    朱元


    璋听了。


    很多皇帝其实只是公司的董事长,股份多一点儿,所以被其他的董事推到了这个位置。对于朱元璋和刘邦来说,与其说是他们打下了这个天下,不如说是兄弟帮他们打的。


    他们自然不想自己的位置被威胁,所以要从其他的董事手里抢回股份。


    当时,被赶到北方的北元,还在虎视眈眈。朱元璋于是把自己儿子都封藩王,让儿子们戍边,相当于从功臣手里抢回军权。跟刘邦的做法差不多。


    朱家人总比外姓人值得信任。


    但朱元璋并没有完全学刘邦,他觉得刘邦的做法有弊病。汉朝末年,宗室尾大不掉,那些诸侯俨然搞成了国中国。


    可是朱元璋也不愿意完全抑制宗室。比如唐朝因为过于打压藩王,导致安禄山等将领崛起。


    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分封藩王,但是给他们的权利并不多。


    朱元璋觉得自己做得够周全了,可是他死了没多久,朱棣就打进京了。】


    天幕不说这个还好,一说朱元璋就来气,怒瞪朱棣:“咱们老朱家,向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怪你这个不孝子,非要抢你侄子的皇位!你平时装得多乖呀,咱可从来没看出来,您这么厉害。”


    朱棣眼神躲闪:"父皇,我是真的没想造反,这里面一定有隐情。"


    朱元璋:“有个屁隐情,你当咱没读过书、没看过史啊。那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就是一群狼子野心之辈想要清君测,结果还想把皇帝给清了。”


    朱棣哑口无言,绞尽脑汁想了半天,只想出来了一个可能:"那晁错提议汉景帝削藩,才导致七国之乱。我可能也是被逼的。”


    朱元璋闻言有些不满,转而瞪了一眼朱朱允炆:“咱留的祖训,你是一点不看呀。”


    他觉得自己的


    制度已经非常完美了,于是颁布了《皇明祖训》,要求子子孙孙世代遵守,不想看到子子孙孙瞎胡闹,败光了家产。


    朱允炆连忙找补:“皇爷爷,到了汉景帝时期,藩王横行乡里,不得不肖。不是我的错,可能是您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再说了,你的祖训也说了,如有必要,可以削减藩王。”


    朱元璋心里有些不高兴:“削减藩王可以是可以,但这么迫不及待做什么?我想的那是好几代之后的事情了。难道你这些叔叔对你不好吗!”


    朱允炆支支吾吾,他们的存在就是对自己的不好,可这话要是说出来,肯定会被群起而攻之。


    朱元璋并不厚此薄彼,训完孙子,又开始训儿子:“朱棣,允坟良善,即使削也不会削的太很,你还敢说不是你的问题!”


    朱棣在此之前对朱允坟的观感还行,也想不通自己为何要造侄子的反,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索性闭嘴不言。


    两位对立的叔侄都被朱元璋训的跟孙子一样。


    在朱家人急不可耐的时候,古青青慢悠悠说:【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他留下了遗诏。


    简单来说,有三条,分别是传位朱允炆,丧事从简以及禁止藩王进京奔丧。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他是非常挂念骨肉亲情的,那为什么不让儿子送自己一程?


    有人说,是因为边境的压力太大了,儿子离开边境,外族人很可能作乱。还有人说,这就是为第一条服务的。


    朱元璋在死的时候,应该意料到了,二十一岁的朱允炆太弱了。文官武官个个是人精,藩王也都年富力强。他宁愿丧事简陋,都要给孙子铺一条花路,让他少一点危险。】


    【但朱棣接到消息的时候,早就到了南京城外。


    当时朱允炆的亲信说:“燕王朱棣非常聪明,跟先帝非常相似。北平这个地方容易出猛将,不如把朱棣扣住,然后把他迁到南昌去,这样就没有什么威胁了。”


    但是朱允炆想了一晚上就说了一句:“我们是骨肉至亲啊,怎么可以这么做?”


    然后就把朱棣赶走了。】


    朱元璋面上不露分毫,心中五味杂陈。


    明明不让朱棣进京,他却非要来,儿子是真孝顺啊。


    可这对于孙子来说确实是


    威胁。如果他是孙子,早就扣住朱棣了,孙子有点优柔寡断了。


    【然后朱允炆的亲信继续劝:“不如先从周王开始,周王跟燕王关系好,削周王之后,燕王肯定就没有办法跟他串通了。”


    然后,朱允炆开始削藩,第一刀砍向了周王,把周王贬成了平民。】


    周王刚刚还不赞同朱棣呢,现在人都傻了,结结巴巴表水:"父皇,我在封地没干过坏事儿啊。我为了让那些百姓能吃饱饭,做了回神农,亲自尝百草,特意写了本书叫做《救荒本草》。我一直忙着写书,哪有时间谋反,真的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啊!”


    朱元璋心中莫名,他记得周王博学多才,素有贤名,算是子孙里比较出息的。


    紧接着便又听天幕说:【然后朱允炆又把岷王变成了平民。】


    岷王吃瓜吃到自家,面色苍白,手中的酒樽掉到地上,发出哐当的响声:"父皇,我也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啊!我对太孙的忠心日月可鉴!”


    随后天幕又说:【同年,朱允炆把代王囚禁在大同,把齐王囚禁在应天。】


    代王和齐王面色骤然变了。


    【紧接着,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湘王。】


    【据史料记载,湘王朱柏长相俊美,而且非常聪明,总之是位高富帅。经常读书读到深夜,每次看到风景名胜都会吟诗作赋。


    与此同时他的骑术还很精湛,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朱元璋非常宠爱他。


    湘王朱柏来到封地之后,依旧勤学苦读,还尽忠职守,带兵攻打异族。


    后来,朱元璋过世了,湘王朱柏非常伤心,据说伤心得都不想活了。


    “自□□宾天,哭踊几绝因忽忽内伤,有弃人间意”。《湘献王神道碑文》】


    【湘王朱柏和燕王朱棣关系很好,而且也都文武双全,算是小号的朱棣。


    朱允炆想刷一个小版朱棣来练练手。


    他知道对方用兵很厉害,生怕对方出其不意跑掉,所以派李景隆出手,让他们假扮成商人进城。


    他们假称湘王朱柏在封地私造货币,要逮捕他。


    朱柏因为父皇过世,本来心情就不好,这一下直接就崩溃了:“以前那些大臣碰到暴君而被下狱,往往自尽而亡,我是太


    祖的儿子,现在父皇逝世了,我又不能去奔丧,又遭小人污蔑,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乐趣呢?”


    然后自焚而死。】


    天幕话音落下,朱家人都炸了,无数人失声。


    时局之烂,竟至如斯!!!


    朱允炆大惊失色,这叔父怎么就自焚死了?未免太过刚烈了。


    他连忙结结巴巴解释:“皇爷爷,绝对不是这样的,肯定是手下会错了我的意,逼死了叔父。我要是知道的话,一定不会让湘王殿下自焚而死的。”


    然而,天幕却说:【朱允炆后悔吗?答案是不。


    他给湘王朱柏加了一个谥号“戾”。


    根据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日戾。伤害性很大,侮辱性很强。】


    湘王朱柏:“……”


    朱允炆:“……”


    第85章 朱棣:我居然能当团宠?


    湘王朱柏性情刚烈,直接拿起案上的碗,冲着朱允蚊砸了过去。


    他胸膛剧烈起伏,咆哮道:  “大丈夫生于天下,当以气节为重,你削也就削,凭什么给我捏造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你是要当那宋高宗不成!"


    宋高宗和秦桧正是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岳飞定了罪。谁也没想到这么荒唐的事情会发生在皇家。湘王朱柏这属于大不敬了,很多人出来拦他,让他不要冲动。宁王朱权:  "你冷静一下,别急,消消气。"


    湘王朱柏:“你让我怎么冷静?我这些年在封地也算兢兢业业,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哪点对不起他,非要给我上个恶谥,啊?"


    所有兄弟都沉默了。


    朱允蚊这做法简直杀人诛心,不仅逼死了亲叔叔,还要让他遗臭万年。如果他们是湘王朱柏,估计也要破防。


    他们心里都不免升起了唇亡齿寒之感。一年之内连搞五个藩王,按这速度,迟早会轮到自己。朱允蚊明明是朱标生的,却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有点怀疑,他是不是朱标的种了。这时,一阵哭声传来。


    原来是周王、代王、齐王这些人直接抱头痛哭:  “父皇,你尸骨还未寒,太孙殿下就逼死了亲叔叔。你九泉之下见了,会如何作想啊!"


    "未来太孙殿下这么折辱我,我也恨不得自焚了去,跟湘王一样下去陪你,不受这窝囊气。"


    他们得知自己未来会被囚禁之后,简直气不打一处来,如今看到湘王惨烈的结局,更是气到爆炸。


    不趁这个机会,给朱允蚊这个仇人上一点眼药,他们就是傻子。他们嚎啕大哭,像是在给朱元璋哭丧一样。


    朱元璋被他们的哭嚷声吵得头疼:  "咱还没死呢,别说尸骨什么的,晦气!都给我闭嘴。"


    他转而看向湘王朱柏,神色莫名。这娃从小长得玉雪可爱,天资聪颖,超级听话,算是他几十个儿子里最得宠的一批。


    听到自己的死讯后,湘王朱柏居然不想活了,最后不堪折辱,直接自焚,这是何等的纯孝?他扭头看了一眼朱允蚊,声音听不出情绪,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  “允蚊,你着相了。”这是个佛教用语,朱元璋当过和尚,对其信手拈来。意思是太注重表象,反倒忽视了内在。


    朱允蚊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又痛苦又畏惧,大明以仁孝治国,可自己未来逼死叔父,仁孝两个字就要打上问号。


    天幕将这件事情广而告之,他仁孝的人设彻底破碎,他气到恨不得杀人。


    他不敢跟朱元璋打马虎眼,果断磕头认错,祈求原谅:  “是允蚊不孝!是允蚊不仁!皇爷爷,你罚我吧。"


    朱元璋见状,心中叹气。到了现在,孙子还是只关注名声。可是不只是仁不仁的问题,还有能力的问题啊。削藩怎么能这么削呢。


    【朱棣面对这种情况,整个人麻了。说不定,马上刀就要落到自己头上来了。而且皇帝还派了很多人监视朱棣。


    当时,朱棣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朱棣想把他们要回来。


    朱棣干脆跑到闹市街头,抢路人的东西吃,讲起话来语无伦次,假装精神病人。


    他精湛的演技骗过了监视他的人。


    插句题外话,某部电视剧曾经说朱棣装疯卖傻吃了几年屎才当上皇帝。事实上,没有这种记载。那些人跟建文皇帝说:“朱棣应该是被吓疯了,他要那三个儿子回家侍疾,您看准不准?”朱允蚊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就把那三个人质儿子给放回去了。朱棣这下子松了口气,然后带着八百亲兵造反。】


    一众兄弟侧目。他们跟朱棣是竞争者,所以很嫉妒朱棣能成为永乐大帝,但现在,心里涌现丝丝敬佩之情。


    想不到浓眉大眼的四哥居然能够装疯卖傻,像韩信一样忍胯下之辱,果真是个造反的人才。


    宁王朱权忍不住说:"四哥,这吃屎实在有点过分了,你应该不会吃屎吧?"


    他的语气有点不确定。虽然天幕说史料没有记载,但空穴不来风,万一真的有这回事儿呢?朱棣深感风评被害:  "……你吃,我都不会吃。"


    宁王朱权连忙说道:“四哥别生气,我就是觉得你厉害,八百兵怎么打下天下?韩信转世也做不到呀。"


    连朱元璋都投来目光,显然对八百兵很好奇。


    【有人说,朱元璋杀了很多武将,所以建文帝手下没有什么大将军了,其实不然。


    建文帝手下有耿炳文,李景隆,郭英,盛庸,平安……总之,良将辈出,个个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除此之


    外,建文帝手下兵多,粮食多,占据大义名分。


    朱棣怎么都不该赢,建文帝怎么都不该输,才对。


    可是他偏偏赢了,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所以靖难之役自古以来关注度都很高。很多人都在研究,朱棣怎么成功的?】


    朱家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满心满眼都是疑惑。即使是他们这些自家人,都不敢想象朱棣能够成功。


    【这就要从朱允蚊说起了。


    俗话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往表面看,朱棣造反是建文帝削藩不当造成的苦果。其实,往深层次看,这是“建文新政”的问题。


    朱元璋在位比较重武轻文,而且总兴大狱。


    朱允蚊上位之后,觉得这不好。他熟读儒家经典,觉得应该重用文官,各种制度也不应该这么残酷。然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史称“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初衷是好的,但推行得太快,导致内部出现了分裂。


    在中央,南方文官集团受到重用。一部分武官被迫分出手上的权力,所以很不高兴。在民间,百姓已经习惯了朱元璋的制度,这么一改,他们很不适应。


    很多学者觉得,建文帝心里没有数。他如此年轻,也没有什么功绩,威望不如朱元璋,本来就主少国疑,最好的办法其实是继承朱元璋的国策,适当小改就行了。


    建文帝如此大刀阔斧地改革,否定朱元璋的思想,导致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混乱。


    所以朱棣造反的时候,宣称:  “皇上是被周围那些文人带坏了,乱改太.祖留下来的政策,必须清除掉这些文人,把大明带到正确的道路上。"


    总之,很多老派的文臣勋贵武将对朱允蚊挺有意见,干脆不怎么管这个皇家内斗了。还没打仗,朱允蚊就已经输了一半。】


    一群兄弟侧目而视,好家伙,这侄子上台就否定朱元璋,真是孝顺!


    朱允蚊跪在地上,恍恍惚惚。朱元璋年纪大了,他随时有可能坐上皇位。他并不是条咸鱼,反而年轻气盛,想做出一番事业。


    明明他锐意改革,对天下是好事,结果反倒错了吗……


    >


    朱允蚊回过神来,连忙试图解释:“皇爷爷,你听我解释,开国的时候以杀戮为主,后来已经到了守天下的时候,当然得变更国策。"


    朱元璋其实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不然也不会让子子孙孙都按照祖训来做。


    他摆摆手:  "别说了。"


    朱允蚊:  “皇爷爷——”


    朱元璋罕见地发了火:“滚一边去,别搁这满嘴喷粪。都让你别说了,你听不懂人话吗。别吵我听天幕!"


    "让我听听,都把李景隆他们留给你了,你为什么会输?"朱允蚊手足无措,讷讷不言。


    他的叔叔们心中唏嘘,可能是隔代亲吧,父皇经常凶他们,但是对皇太孙可是一等一的好,几乎没红过脸。


    他们一直有点小酸,现在却平衡了。父皇的嘴臭大礼包,不能只有他们享受啊。


    【建文帝另一个重大失误就是用了大明战神李景隆。】天幕此话一出,李景隆等人都愣了。既然是失误,又为什么要叫大明战神?


    【本来那几个将军都打得挺好的,但建文帝非要换了他们,让李景隆当大将军,去征讨朱棣。白沟河之战,李景隆率领六十万大军,朱棣据说只有十万人。李景隆本该全胜,结果大败而归,损失数十万人。朝廷诸臣请求诛杀李景隆,但建文帝不允。


    后来,朱棣打到了京城,李景隆和其他人开门迎接燕军进京,史称“金川门之变”。此后,朱棣继位,是为永乐大帝,朱允蚊失踪。李景隆官拜太子太师,位列群臣之首。很多人都想不通,他到底怎么输的。所以有人猜测,李景隆要么是草包,要么是朱棣的卧底。】


    "六十万打十万,输了?!"


    天幕下,朱家人都傻了。


    宁王朱权:  "父皇跟陈友谅的生死决战也不过是二十万人战胜了六十万人。四哥,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和朱棣的战绩相比,朱元璋引以为傲的事迹都拿不出手了。


    他们心里都泛起了嘀咕,战绩太夸张了,李景隆不会真是卧底吧!


    朱元璋神色莫名,看了一眼直发抖的李景隆:  “你到底是奸细还是什么呀?”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而且战功赫赫,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生下了李景隆,所以李景隆可以喊朱元璋一句舅爷爷,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朱元璋对他抱以厚望,经常督促他


    读书。李景隆也没辜负他的希望,熟读兵法,看上去是个栋梁之材。


    等到以后上战场多多打磨,应该能一鸣惊人。李景隆长得圆润,皮肤白皙,现在脸上青一阵红一阵,跟调料盘打翻一样。


    他甩锅道:  “皇上,燕王向来用兵如神,我打不过他也正常啊。是太孙殿下用错人了,我不配跟燕王打仗。"


    要么承认自己是卧底,要么承认自己是蠢材,他哪个都不想承认啊。只能把原因归结于朱棣太厉害了。


    朱元璋转而看向朱允蚊。


    朱允蚊向来养尊处优,哪里被这么公开处刑过,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实在没忍住,眼眶含泪,哭了出来。


    毕竟,他现在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朱元璋见状,深深叹息。


    做皇帝,讲究能谋善断。有的时候,谋略不是必需品,皇帝只需要找出那些懂得谋略的人,再重用他们就行了,也就是所谓的“断”。


    比如刘邦,他谋略并不出众,但他懂得识人、懂得决断。张良韩信萧何便能出头。如今,孙子不仅不能“谋”,还不擅“断”。干啥啥不行,流泪第一名。


    他干脆地骂道:  "哭什么哭,就知道哭。还不想想该怎么办。"


    朱允蚊擦擦眼泪:“总之,燕王进京,实乃谋逆,乱了祖宗之法,冒天下之大不韪,开谋逆之先河。他的治下,必定战乱频发,国力衰弱。陛下,请削燕王爵位!"


    到了现在,他已经明白了,必须趁着皇爷爷还爱他,赶紧踩死燕王。


    【在朱棣的统治下,大明版图达到惊人的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比今天的面积还大。其中一部分因为太荒凉管不了所以丢失了,但永乐年间依旧是明朝版图最大的时期。


    史称“永乐盛世”。


    他给那些被削的藩王平反,还给自焚而死的朱柏更换了好的谥号。】


    天幕此话一出,大殿的气息骤然冷凝,几乎落针可闻。


    朱允蚊的面色瞬间变得苍白,凭什么这个乱臣贼子能够塑造盛世,凭什么啊!湘王朱柏心中的不平瞬间顺了,还是四哥好啊。


    【朱棣上位之后改了很多史料,努力塑造他跟朱元璋父慈子孝的形象。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朱棣也有点文


    采,写了一些诗,但这些诗往往是歌颂孝道的诗。朱棣满脸都写着:  “父皇超爱我的!我上位是应该的!”】


    朱元璋:


    朱棣:".……"


    他们对视一眼,又很快移开眼神。


    咦,好肉麻。


    【朱棣上台后恢复了祖制,同时吸纳了建文新政优秀的地方,朝野之间接受度很高。根据估算,靖难之役大概死了五十万人,如果不内斗,可能这些人就不会死了。朱元璋估计也想不到,他恨不得往嘴里喂饭的皇太孙居然这么废吧。总之,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朱元璋做得不行。如果选朱棣,少走十年弯路。】


    朱允蚊膝盖像在地上扎了根,磕了好几个响头,为自己找补:  “皇爷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是被那些文人给骗了,现在天幕帮我扫清前方的障碍,何愁大事不成?


    虽然燕王确实有功绩,但总归是狼子野心之人,怎能当大任?"


    他没有任何一刻比现在的危机感更重。自己的储君之位能不能保住,就看这一波了。朱棣刚想发话,结果有人领先他一步。


    周王等和朱棣交好的王爷痛哭道:  “父皇,燕王朱棣写了这么多诗歌颂您的功绩,又恢复了您的祖制,哪里是狼子野心之人,分明纯孝之人。


    造反也是被逼的,如果不造反,说不定我们都提前下去陪你了。"


    “是啊,他又打下了最大的版图,创造了永乐盛世,功绩赫赫,吾等望尘莫及。”他们听完了朱棣的赫赫战功,能拿十万人打六十万人,心里争夺皇位的野心也熄灭了。现在就是站队的问题,是站朱允蚊还是站朱棣?对很多藩王来说,这还用选吗?前者不给活路,后者起码给点活路啊。


    燕王朱棣有些恍恍惚惚,感觉真奇妙。不光是那些交好的,连那些不怎么熟的兄弟都跪下来给他求情。


    想不到,他铁血将军有一天还能当上团宠。


    第86章 后续加新视频开始,第四位皇帝


    大殿前,朱允蚊跪着求情,希望皇爷爷,帮助他削藩。


    周王这些跟朱棣交好的王爷,却跪在旁边,为朱棣求情。


    其他王爷和勋贵眼观鼻、鼻观心,纷纷跪倒在地,却并不言语。他们可不敢在这个时候瞎凑热闹。明哲保身才是最好的。


    他们心里都好奇极了,孙子是废柴皇帝,儿子却是厉害的君主,朱元璋会选谁呢?


    正当他们天马行空想着的时候,一个女人突兀地站了出来。


    太子妃吕氏,也就是朱允蚊的亲生母亲,哭着说道:  “陛下,允蚊未来面对的问题本来就很棘手,处理不好也很正常,饶过他吧。他还是个孩子啊!"


    朱元璋像是被点醒一样,喃喃低语:  "是啊,他还是个孩子。"太子妃闻言,以为朱元璋还中意朱允蚊,顿时喜不自胜。谁知这时朱元璋说道:"这天下的九五至尊能是个孩子吗?"


    朱允蚊和太子妃的脸色唰的一下就白了。朱元璋好像对朱允蚊并不满意了。太子妃结结巴巴:"这——"


    朱元璋没等他们回话,转而看向那些还在哭泣的儿子:  “哭什么哭,一个个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你们这是要逼宫不成?"


    “至于继承人是谁,咱心里有数,用不着你们来置喙。再给我这么惺惺作态,就全滚回凤阳种田去。"


    一群人连忙收起眼泪,站起身来,默默不言。


    朱元璋既没有同意朱允蚊的提议,也没有表达对朱棣的看重。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可是朱允蚊看得明白,心情缓缓下沉。他成天跟爷爷待在一起,对他再了解不过。向来疼宠自己的爷爷没有支持自己,已经说明了他倾向于朱棣。


    【我们再来看一下朱元璋写的《御制皇陵碑》,他提到了“觅父母兮无有”,  "心滚滚乎沸汤”。每个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朱元璋也是如此。


    他小时候几乎死了全家,亲眼看着父母饿死,所以在意骨肉亲情。与此同时,他也担心自己死后无人陪伴。


    所以他重启了一项非常可怕的制度——殉葬。他晓得自己会被骂,但他非常自我。这种血腥的制度已经被废除接近千年,但在明代,它死灰复燃。


    据说,很多宫人


    和妃嫔被迫殉葬。


    后来的皇帝照葫芦画瓢,也安排人殉葬。据说一到选秀的时候,民间很多人家就赶紧把女儿嫁出


    去,生怕女儿进宫遭受折磨。


    这个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期才被废止。】


    天幕放出了影视剧的素材。画面中,妃子们被吊在房顶上,俨然断了气。场面阴森森的,犹如鬼片现场。


    太监们尖声喊着:  "娘娘去了!"


    与此同时,天幕上出现了很多弹幕,都在说“可怕”  "想不到朱八八是这样的人"  “恶心”。


    朱元璋望着这些弹幕,面色稍稍变了。虽然妃子年纪轻轻没了命,确实有些残忍。但事死如事生,这些女子陪自己到地府去,照样能当娘娘,比在人世间过得好多了。


    这世间有多少人能葬进皇陵啊?


    这明明是殊荣好不好……


    朱元璋看着满屏的谩骂之语,原本坚定的想法出现了丝丝裂痕。到底该不该重启殉葬呢?


    【总而言之,朱元璋是一位很复杂的皇帝,他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的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下期再见。】


    紧接着,天音消散,天幕消失。


    屏幕留下一句话  【下一段视频将在十天之后播放。】


    朱元璋心里想:  "浓墨重彩的一笔,哼哼,那当然了,咱可能有点小瑕疵,但是功绩可不亚于唐宗宋祖。"


    天幕暂时在大明消失了,但是遗留下来的影响不亚于原子弹。


    燕王朱棣和皇太孙两派势如水火,无数人想要求见朱元璋,给自己支持的人求情。然而朱元璋没有接见他们,而是来到了朱标的墓地前面。他将朱标最爱喝的酒装了整整一坛,送到朱标墓前,然后挥退了左右,孤身一人站在墓碑前。


    朱元璋埋怨道:  “你说你,人家年轻人都喜欢喝烈的,就你喜欢喝这种奶酒,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个孩子呢。"


    紧接着,他掏出圣玫:  “你是不知道,你的儿子和你的四弟都要闹翻天了,咱还没死呢,他们就想着咱屁股底下的皇位了。恐怕巴不得咱早点下去陪你呢。都是不肖子孙啊!"


    "尤其是你,最不孝啊!他对朱标寄予厚望,结果朱标早早撒手而去。在他眼里,简直大不孝。


    他掏出曾经在庙里算卦的圣玫,曾经他用这个来算卦,算自己是逃难,还是投奔红巾军。


    朱元璋说道:  “你把这种难题留给你老子,自己躲得轻松。咱可不能让你这么偷懒。来都来了,给我个意见吧。一阴一阳是你四弟,阴卦和阳卦就是你儿子。你选哪一个?"他投掷下去,结果是两个阴卦。


    谁知朱元璋面头一皱,投了一次,结果是两个阳卦。莫非老天和朱标都支持朱允蚊?


    朱棣的府上,亲信焦急难耐:  "殿下,皇上到底什么意思啊,到底放不放您回北平啊?"天幕点燃了火.药桶,空气弥漫着硝.烟味,他们很担心接下来自己性命不保。燕王朱棣用布擦着剑,剑身寒光熠熠,神情非常专注,好像没听到他的话。


    他附耳说道:  "燕王殿下,皇太孙殿下深得陛下宠爱,陛下很可能会砍了你。不如——"燕王朱棣这才来了兴致,抬眸问道:  "不如什么?"


    亲信咬着牙说:  “咱们趁乱逃出京城,回到北平去,如果陛下执意要治罪,大不了我们像天幕说的那样来一次靖难之役。兔子被逼急了,还会咬人呢,哪能这么坐以待毙?"


    燕王朱棣常年戍边,周围的亲信都是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燕王朱棣即使死也应该光荣地死在战场上,而不是死于宫廷阴私里。


    燕王朱棣:  “胡说八道什么,那是我父皇,嫡亲的父皇,他待我多好,我怎能反他。再说了,父皇用兵如神,我不如他。你是要让我成为第二个为天下人耻笑的戾太子吗?"


    亲信:  “在下不敢,可待在府上也是等死啊!那陈胜吴广怎么说的,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殿下怎么可能成为戾太子,分明会成为唐太宗才对。"


    在亲信的眼里,燕王朱棣无所不能。再加上被天幕这么一剧透,亲信已经膨胀了。区区南京城,不过是散沙。燕王府迟早会荡平南京城。朱棣握紧剑柄,沉思良久:  “容我想想。”朱棣在亲情的桥梁上反复横跳,拿不准主意。


    次日,王府突然来了一大批禁军,气氛顿时变得风声鹤唳。


    朱棣见状,心里


    像吃了黄连一样苦。果然,父皇还是选择了朱允蚊啊。谁知带头的将军李景隆说道:  “皇上解除了燕王府的禁令,要燕王你进宫呢。”


    燕王朱棣:"敢问李将军,宫中可是出了什么事?"


    李景隆神色莫名:“可不是嘛,皇上要废了皇太孙,那些文武百官正在闹呢。”


    朱棣:  "!!!!"


    朱允蚊的亲信都在宫门外跪着,祈求朱元璋收回成命,朱允蚊也多次求见。但是朱元璋一概不理。还是一如既往地雷厉风行,不允许任何反对的声音。


    书房中,朱元璋第一百零一次掷出圣玫。圣玫抖动好久之后,像是受不了了,渐渐平缓下来,显示出  卦象——


    一阴一阳。


    之前的一百次全是阴卦和阳卦,直到这一次,才出现一阴一阳。


    朱元璋面色稍好,收起了圣玫:  “标儿,朕晓得你的意思了,你想选允蚊,但你也知道他难当大任。最终还是选择了你四弟。唉,其实我也是疼惜允蚊的,但是……"


    如果朱允蚊在这里,估计人都要傻了。哪有这么算卦的?


    生活中,很多人问朋友问题,比如该不该跟伴侣分手,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只能听见想听的声音。


    朱元璋就是如此。


    朱元璋絮絮叨叨了半天,才收回了圣玫,写了一份新的诏书,立燕王朱棣为皇太子。


    十天过后,唐太宗李世民说道:“观音婢,还没到往常天幕播放的时候呢,你这么急着做什么?"


    殊不知,他已经呷茶三杯。


    长孙皇后含笑说道:"这悠悠我心说,榜单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的,应该马上就要盘点到唐朝了吧?说不定陛下也能上榜呢。"


    唐太宗李世民谦逊道:"朕的文采,哪里拿得出手。"


    长孙皇后:  “那所谓的嘉靖皇帝只有一首代表作,居然也上榜了。陛下如何不能上?再说了,还能比乾隆皇帝差吗?"


    虽然长孙皇后说的是好话,但唐太宗李世民总感觉怪怪的,心里高兴不起来。和这两个人一起上榜,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没过多久,天幕准时播放。唐太宗李世民耳


    朵微动,对接下来的音乐报以期待。看了这么久的视频,他也熟悉了古青青的风格。


    每一个新视频,都有新的bgm。风格迥异,颇为动听。


    这个皇帝的bgm是什么?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唐太宗李世民听到了萧、古琴、古筝的声音。这曲调悠扬婉转,带着点点沉郁悲痛,仿佛能勾动人心底最悲伤的记忆。


    唐太宗李世民心里泛起了嘀咕:"这不会是亡国之君吧?"


    长孙皇后笑着说:“盘点完了明朝,应该到了宋朝,应该是那宋朝的亡国之君吧。”谁知紧接着,天幕就说:【这位皇帝诗人应该是这个榜单里最为优秀的诗人之一。】【他是南唐的末代君主,也是千古词帝。】


    李世民:  "!!!"


    南唐?是李唐吗?大唐怎么裂开了啊?!


    第87章 被皇帝事业耽误的艺术家


    赵光义:“陛下,这种描述不会说的是那位违命侯吧?”


    赵光义心里恨毒了天幕,他现在被“杯酒释兵权”,被软禁在了府上,生死都系于哥哥的一念之间,随时可能原地去世。


    要不是天幕从中作梗,他哪里会被哥哥识破野心?这些天,他跟条哈巴狗一样,装成无害的样子,讨好哥哥。到了天幕播放这一天,他也巴巴地来到皇宫,主动献殷勤。


    赵匡胤微微点头:“违命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听说连《霓裳羽衣曲》都被他复原了,他不上榜说不过去。"


    赵光义讨好似的献上计策:“陛下,南唐旧臣野心勃勃,难保不会危害江山社稷。这位侯爷还是天生重瞳,贵人之相。不如早些送这位侯爷魂归西天。您不是说了吗,卧榻之间,岂容他人酣睡?"


    赵匡胤面色平静:“话是这么说,但分人。违命侯现在已经诚心归顺,并无威胁。朕早就说了饶他的性命,如果现在杀了他,岂不是出尔反尔。"


    赵光义:“陛下——”


    赵匡胤:“此事休要再提!”


    赵光义心中愤愤不平,虎视眈眈地望着天幕:“陛下,你且看天幕透露的未来吧,那李煜绝非等闲之辈。"


    皇宫外,李煜的府邸中。


    李煜眼睛颜色很浅,犹如清澈的湖水,看上去像是大瞳孔套着小瞳孔,这种模样被称为重瞳。仓颉、虞舜、重耳、项羽都有重瞳。所以这种样子被人称为是圣人之相。


    而且他美姿容,气质玉树临风,配上重瞳这种大杀器,很得父皇以及群臣的喜欢。这圣人之相为他嬴得了皇位,如今也成了催命符。


    那双颜色极其浅淡的眼睛流露出哀伤之意:“果然是我上榜了。”容貌娇美的小周后轻声叹息。


    大宋的君主,尤其是君主的弟弟晋王,一直对他们这些亡国之君虎视眈眈啊。如此出风头,到底是福还是祸?


    【第四位诗人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被皇帝事业耽误的艺术家。】


    【隋唐五代又十国,唐朝灭亡之后,藩镇制度的影响还是绵延不绝,各种大将军自立为王,华夏境内小国林立。


    在南唐,一个男孩出生了。相比于平民百姓,李煜的运气好多了,直接出生在了罗马,成为皇帝


    的


    第六个儿子。


    随着时间流逝,他渐渐长大,长得玉树临风,风姿绰约,简直是高富帅。


    南唐这三代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作为皇室成员,李煜从小就受着文化的熏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跟皇位无缘。如果按这么发展下去,他会成为一个搞文艺的富贵王爷。


    但是在别人眼里,他长得很牛。重瞳,骈齿,高额。


    皇帝和文武百官都惊艳了,南唐日益衰落,他们都非常愁苦,难道这六皇子是上天赐下来的拯救南唐的超人吗?


    于是,皇帝越来越宠爱这个六皇子,文武百官也经常说六皇子的好话。


    这就导致太子的不满。太子李弘冀非常嫉妒李煜,长得这么牛,难道是要抢他的皇位吗?


    李煜不是个笨蛋,还是有些政治嗅觉的,不敢跟太子杠上,连忙表示:“我只想当隐士,真的不想当皇帝,哥哥还是你上吧!"


    他自称“钟峰隐者"  "莲峰居士”,整天游山玩水,弹琴写诗,一副不关心政事的样子。】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古青青剪辑了关于李煜的纪录片,李煜的演员泛舟于江海之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他时而钓鱼,时而举起酒壶,在碧波上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一出,不少人纷纷感叹:"终于看到了一首真正的词啊!"


    这首词算不上千古名作,但跟之前那些皇帝相比,已经算非常不错了,简直像洗了眼睛一样。梅尧臣含笑说道:“千古词帝……于他而言,也算贴切,因为他是位帝王啊。”


    欧阳修:“你这话我倒不怎么赞同,即使他不是帝王,也能拿到这个称号。这是他还没当上皇帝时写的诗,已经短而不丽,工而不奢,曲已尽,情未尽。"


    欧阳修的词风受到诸多名家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李煜。


    梅尧臣:"你不是不喜欢他吗?我记得你说他是昏君来着。"


    欧阳修曾经评价:“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欧阳修轻声叹息:“词是词,人是人,自然得分开看。这天幕说什么他是被皇帝事业耽误的艺术家,虽然有些促狭,但还算有理。"


    大宋诗人对李煜的观感往往非常复杂。


    李煜还在世的时候,他每出新词,大宋的文武百官就立刻去抄录,然后倒背如流。


    原因无他,李煜写得太好了,只要有鉴赏力,就拒绝不了他的词。


    但这位毕竟是亡国之君,身份地位很尴尬,即使有好感,也不能夸出来。


    所以造成了一种现象。大宋的文武百官都说李煜是昏君,但背后背他的词看得比谁都勤快。


    【太子李弘冀看到弟弟没什么野心的样子,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叔父。


    当时,齐王势力很大,皇帝很宠幸他,封他为皇太弟,也就是说,皇帝死后,弟弟继位。但是齐王看哥哥有这么多儿子,不太想当这个储君,改字退身,主动推辞储君之位。皇上于是改封他为晋王。


    太子李弘冀捡了漏,当了储君,但他心里一直很害怕这个叔叔抢他的位置。


    于是他下毒,毒死了自己的叔叔。


    古代的储君之争,跟今天的商战一样,朴实无华。


    皇帝觉得太子在蔑视皇权,但估计心里暗爽,最后没有重罚太子。可太子自己干了亏心事,整宿做噩梦,据说有天晚上,看到了叔叔的鬼魂,直接被吓死了。


    皇帝还有几个儿子,但大多都死了,一来二去,李煜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于是,他捡了漏,成了皇帝。】


    【俗话说,福兮祸之所倚,这个时候,南唐是个烫手的山芋。北边的大宋像是可怕的恶魔,整天对南唐虎视眈眈。


    南唐已经不算是什么独立国家了,早就被后周给打废了,本质上是个半独立地受制于大宋的属国。


    到了这种境地,很多君主很可能会醉生梦死,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比如宋徽宗的花石纲。


    但李煜没有,他可以称得上比较仁爱。】


    【李煜大赦境内,减免赋税,打击贪官。当时南唐贪污之风受到遏制,百姓得以喘息,安居乐业。


    他在位的时候,沉迷于搞音乐写词,有些荒废政事,非常不高兴,御史很尖声地指责他。李煜非但


    没有罚他,反而重赏了他。


    李煜妻子过世之后,想娶妻子的妹妹,部分大臣很不满,有些人还作诗讽刺,他们以韩熙载为首


    领。李煜没有罚他们,称赞他们非常忠诚,还说韩熙载可以当宰相。


    总的来说,他算比较仁爱、民主的君王。】


    【但李煜要面对的反派boss实在太强大了。


    大宋在当时可是即将一统天下的霸主,所有阻力都会被历史的车轮被碾碎。


    李煜上位之后,表面上给宋廷送贡品拉拢关系,实际上一直在屯兵屯粮、储存实力。


    赵匡胤觉得李煜这人很苟,怕不是在想什么坏事,所以多次派人,让李煜到大宋来。


    李煜不像楚怀王那么傻,坚决不肯去。


    赵匡胤心想,行,你不来,那我就来了。


    于是大宋的铁骑南下。两方打的有输有赢,打了一年多,大宋才胜利。


    李煜连忙派人防守,还在宫中积柴,一旦都城失守,那么立刻自焚。


    后来,金陵城破,李煜想要自焚,但是被劝阻了。


    李煜梦见满目疮痍的都城,主动提出投降,但条件是不得屠城、伤害百姓。】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煜被押解到了汴京,身上穿着白衣纱帽,站在城楼下受降。


    赵匡胤:“朕劝你主动投降,你却屡屡抗命不从,甚至还派兵抵抗,使我大宋伤亡了多少好汉?朕现在就封你当违命侯!"


    李煜深感屈辱,却不得不应。


    大宋的南唐遗民望着这一段,皆感同身受,默默垂泪。很少有人愿意当亡国奴。


    宋真宗望着天幕,眉头一皱:"潘慎修,你是南唐的降臣,你应该跟着违命侯李煜很熟悉吧。他真的仁爱圣明吗?朕怎么感觉这天幕在胡说八道啊?"


    "如果他不昏庸,南唐还会亡?"


    南唐降臣潘慎修闻言怔了怔,理智告诉他,宋真宗好像有点看不起李煜。他最好顺着宋真宗的意思,痛骂一通李煜,才能博得宋真宗的好感。他张开嘴想说李煜的坏话,却说不出来,那萦绕在舌尖的话,最终还是吞了回去。


    “陛下,后蜀国如此富裕,太.祖皇帝只用了六十六天就灭了


    它。南唐不如后蜀国富裕,却足足抵


    抗了一年。这是因为帝王嬴得了军民的忠诚。”


    “南汉君主在城破的时候,准备乘着满载美女和珠宝的船只,飘洋过海,完全不挂念城中的百姓和旧臣。李后主却没有逃跑。"


    "如果他真的是昏君,百姓为什么对他忠诚,他又为什么不逃跑?"


    宋真宗愣了愣,没想到这人敢杠自己,转念一想,也挺有道理。再怎么昏庸,好像也没宋徽宗昏庸。


    “哦哦,那真是可惜,真是生错了时代啊。如果生在太平盛世,说不定也能跟朕一样去泰山封禅呢!"


    宋真宗夸了一句李煜,也不忘夸自己。他刚刚去泰山封禅回来,心里美得很。


    自从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这项活动已经成为明君的标配。据记载,大约只有五个皇帝有过这样的殊荣。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


    他没觉得不好意思,他在危难之际,拯救大宋于水火之间,是大宋的盛世明君,自然可以去封禅。


    如今,他成了泰山封禅之第六人,和前面五个人并肩而立,他感觉自己整个人幸福地都要飘起来了。


    宋真宗天马行空地想着。


    泰山位于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人死后灵魂皆归于泰山,归泰山府君“东岳天齐仁圣王”掌管。


    秦始皇汉武帝这些人如此礼遇泰山神,肯定会被泰山府君庇佑。


    嗨呀,他魂归地府的时候,应该会见到秦皇汉武,他得想想该怎么打招呼、怎么介绍自己的功绩。


    他要来加入这个家了。


    第88章 秦皇汉武:宋真宗真乃雄主!


    让宋真宗没想到的是,他前脚刚问完自己的大臣,后脚就发现了他们的对话登上了天幕。


    他有些无奈,也有些骄傲,果然,他这样雄姿英发的君主,一举一动都能掀起大地震,随意说的话都要被后世的人研究。


    【关于李煜是不是个昏君,宋真宗也很好奇,于是问南唐降臣潘慎修:“这李煜有那么昏庸吗?"


    南唐降臣潘慎修说:"如果他真是个昏君,又怎么能守国十几年?"宋真宗就是那个去过泰山封禅的神人。】


    弹幕:"自从他去过泰山之后,没人敢去泰山了。“”环保大使宋真宗。"


    扶苏非常诧异:“父皇,你看他们说的,这宋真宗的文治武功居然厉害到被称为神人,让别人再也不敢去泰山了?这是何等厉害的君主啊!"


    秦始皇:“生子当如宋真宗。”


    扶苏有些讪讪,但也佩服宋真宗:"儿臣以后一定谦虚自勉,发奋学习,向这位神人看齐。"


    汉武帝有些纳闷:“这环保大使是什么意思?朕怎么看不懂啊?”


    卫青猜测:“环保,可能是保护泰山的意思。想必是那宋真宗对泰山进行了改造和保护。这可是一件不小的工程。可见在那宋真宗治下,国力有多繁盛。"


    汉武帝吸了口凉气,暗暗心惊。想不到未来居然出了一位远超于秦皇和自己的君主。


    "这样一位雄主,朕却无缘得见,实在有些可惜,等到日后魂归泰山,一定要和他把酒言欢。"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都难得给弟弟一个好脸色:“你这子孙做得倒是不错。”


    赵光义浑身起鸡皮疙瘩,生怕赵匡胤要灭了自己,连忙说:"不敢,不敢。"


    赵匡胤夸完之后,仔细一想,又有些狐疑:“之前天幕都说了,终宋一朝都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说明那宋真宗也没能收回来。他的功绩怎么能压过秦皇汉武,让之后的人再也不敢去泰山封禅?"


    大臣奉承道:“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帝王的功绩又不只是开疆扩土,可能是在文治上非常优秀吧,比如让大宋空前繁华。"


    赵匡胤还是觉得有些奇怪,说起繁


    华,大唐也非常繁华,宋真宗的功绩能压过同样去封禅的唐高宗吗?


    他要竖着耳朵,想继续听那宋真宗的功绩,可是天幕没有继续说了,只能遗憾地收回念头。可能是他想多了吧,宋真宗是真的优秀。弟弟这颗歹竹身上也能出好笋。


    【李煜投降入宋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得非常不快乐。】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煜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到底是亡国之君,生死都系于皇帝的一念之间。他缓缓登上西楼,仰望天空,只见一轮残月,高悬于天空之上。


    从一国之君沦为苟延残喘的囚徒。


    他这只飞鸟被折断了羽翼,被锁在了高墙之中,再也没有办法自由自在了。亡国之仇,盘旋在心头,却无人诉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宋朝之前的文人皆是眼前闪过惊艳之色。俗话说,诗庄词媚。在他们眼中,词是一种媚俗的文体,只是街头巷尾流行的俗曲子而已。


    可李煜的词一点儿都不媚俗,越品越有味道。副作用是,很多人品着品着,不禁眼眶含泪。


    虽然这首诗写的是亡国之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都被勾起了伤心事,纷纷emo了。这是他们看天幕看到现在,觉得最好哭的一首词。


    李商隐惊艳不已:“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句真是妙哉,以丝线比喻情丝,和我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李煜是学我的诗长大吧!"


    好友温庭筠:"胡说,他分明是学我的诗。一脉相承的绮丽柔靡。"温庭筠是花间派鼻祖,李煜深受他的影响。


    因为是好朋友,李商隐笑着打趣:“你天天写那风月□口,我都不忍看,他怎么会学你的诗。即使学了,他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经超过你许多了。"


    温庭筠自信地说:“我现在还年轻,你怎么敢断定我以后的成就会比不上他?”


    李商隐:“他当过亡国之君,心境和见识自然开阔很多,你要不也试一试?”


    温庭筠:"……那还是不了。"


    这一首词是婉约派开山鼻祖,无数婉约派词人深受他的影响。


    李清照望着天幕中忧伤的亡国之君,轻声叹息,和他唱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找出李煜的诗集,越看越觉得可惜:“若他能多活几年,这本书定能厚上许多。”


    李清照曾经在《词论》中评价苏东坡太离谱、王安石笑死人,但是对这位亡国之君,却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来。


    李煜词风疏朗,音律绝佳,堪称六边形战士。学词不学李煜,等于走弯路。


    唯一的小毛病,就是李煜太爱抒发亡国之音。曾经的李清照生活幸福,家庭美满,感情顺利,所以无法感同身受。


    可现在,她已经知道了未来的靖康耻,心境大为转变。她未来也算半个亡国奴,怎么能嘲笑别人发亡国之音!


    李清照于是掏出《词论》,把这一条给删掉,于是李煜成了唯一没有被她炮轰的幸存者。


    洛阳,刘备的儿子刘禅投降之后,被封为安乐公。这一天,宴会上,司马昭特意叫来歌女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的随从听着故乡的乐曲,忍不住流露出哀伤之意。


    如今,又听到了李煜的诗,他们均有些破防了,不少人低声啜泣,怀念起家乡的月亮。


    司马昭若有所思:“剪不断,理还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写得真好。安乐公,你和这李煜境地差不多,愁苦吗?"


    刘禅正色道:“皇帝待我仁慈,他被封为违命侯,我却是安乐公,可比他好多了。”


    司马昭笑意盈盈:"人都眷恋故乡,安乐公怎么可能不怀念曾经的故土?"


    刘禅连忙摆手,醉醺醺地笑着,一副幸福的模样:“此言差矣,这里样样东西都比蜀地好多了,我相见恨晚。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闻言,面色和缓不少,笑了起来,拉着刘禅喝酒。


    刘禅表面笑嘻嘻,心里想骂人。唉,亡国之君,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


    囚牢中,明昭宗朱由榔听见天幕的诗,心中发苦。


    清军入关之后,肆意屠杀明朝宗室,但对自己这个亡国君主,他们还没有动屠刀,只是关押。


    可他明白,这一刀悬在脖子上,迟早会落下去。或许,清朝用自


    己安抚南明旧臣之后,就是自己魂归黄泉的时候了。


    明昭宗朱由榔眼中含泪:“早就读过这首诗,但只是一扫而过……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吴三桂,你该死啊,你该死!"


    比起那些满人,他更恨的是卖主求荣的汉奸吴三桂。二鬼子比鬼子还可恨。


    这时,他突然听到外面有脚步声,连忙噤声,不敢言语。


    没过多久,一个正蓝旗满人虎虎生风地走了进来。


    明昭宗朱由榔面团一样的脸上浮现些许戒备,自从被抓到之后,很多满人和汉人像看猴子一样参观自己。


    他们的眼神好像在说:“快看,这就是明朝那个亡国之君欽,长得真胖。”


    正蓝旗不仅是满族八旗之一,还和正黄旗、镶黄旗并列为上三旗。这位正蓝旗满人腰间还挂着章京的牌子,也就是将军。


    明昭宗朱由榔心中非常警惕,这位看上去就位高权重的满人将军是来要自己的命吗?


    谁知下一秒,兀儿特说出的话就惊掉了他的下巴。


    兀儿特看着糟糕的牢房环境,眉头狠狠一皱:“吴三桂食明之禄,理应为您分忧,却如此轻贱于您,实在太过分了。我从来没见过如此狼子野心之人。"


    明昭宗朱由榔一愣,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这满人为什么替他这个汉人皇帝打抱不平?


    "您说这话是何意?我怎么听不懂?"


    兀儿特转而说道:"外面正在放李煜的诗呢,想必陛下也很愁苦。"


    明昭宗朱由榔有些狐疑,连忙否定:"一点儿也不愁啊,我在这里过得不错。你何出此言?"


    兀儿特却说:“陛下,这里没有外人,不用在我面前伪装。实不相瞒,如今民怨沸腾,海内煎熬,吾等愿为陛下效力!光复汉室!"


    明昭宗朱由榔:"????"


    他没听错吧,一个满人居然想要反清复明?


    而且这个满人还是正蓝旗章京!


    明昭宗朱由榔完全不敢相信,立马装傻拒绝。哼,他才不是傻子,如果答应谋反,肯定立刻人头落地。


    兀儿特颇为遗憾:“我


    会让陛下看到我们的诚心的,我们跟吴三桂那狗贼完全不一样!”


    明昭宗朱由榔把人打发走了,这才松了口气,心中非常无语,从来没看过这么低劣的计谋。要是想引诱他造反,最起码也换个汉人啊。


    兀儿特拂袖离开,回到营帐之中。


    亲信立刻问:"怎么样?那明朝皇帝同意了吗?"


    兀儿特重重叹息:“他对我有防备,还没同意。”


    亲信深觉可惜,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看来光复中原之路,任重道远。”


    满人内部姓氏很多,兀儿特虽然是正蓝旗,但并不是爱新觉罗氏。他们的部落还被爱新觉罗氏征服,两相比较之下,他们对明朝好感较多。


    所以,他们没有钓鱼执法,而是真心想反清复明。


    第89章 后续加新视频,第五位皇帝


    【入宋之后,李煜不需要去当皇帝了,除了必要的宴会之外,他只需要在府中待着,像一个囚徒。


    闲下来没事干,那就写诗发发牢骚吧。


    这段时间,是他诗文创作的黄金期。】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煜凭栏远望。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高悬。


    他想问天地,这些美景何时了结?他还想问自己,到底有多愁苦?他的万般思绪化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一首词已经让很多人emo了,这一首词更是王炸。


    李煜没有用什么难懂的典故,简单如话,几乎没什么人看不懂,但他们不忍去读。这首词中,字里行间都是血泪。


    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最纯粹的眼泪。"无数人被这伤心的一首词,勾出了眼泪。


    唐太宗李世民重重叹息:  "感怀故国,悲愤已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亡国之音,哀思极深!"


    不光是南唐遗民伤心啜泣,李世民等大唐人也深受触动。


    大唐这颗耀眼夺目的太阳,终于在李煜的时代落幕了。而李煜卓绝的文采又给这盛世大唐画上了一个余韵悠长的句号。


    如果李煜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肯定会升起鸡娃之心,想让他重整旗鼓,最好复个国。


    但李煜明显没什么雄心壮志,也没有什么力挽狂澜的能力。有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他却用童年去治愈一生。


    整个人困在南唐遗梦里,深陷沼泽,无法自拔。


    李世民不免有些心疼,心中暗道:  "这所谓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应该没有要杀你的意思,不然也不会给你封侯。孩子,你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就不要愁了,好好当一个侯爷吧。"


    赵光义眉头眼前唰地一下亮了,感觉自己找到了证据:  “陛下,你瞧,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位违命侯还在怀念故国,说明他贼心不死,意图谋反呢!"


    赵匡胤跟这位南唐后主打过多年的交


    道,晓得他文采好,也暗自倾慕对方的才华。李煜天天写些酸诗,他是知道的。


    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默认别人给李煜诗集。


    赵匡胤皱着眉头,说道:  “你小子,天天想什么呢,不就是一首酸诗吗?顶多文采好了点,怎么在你眼中就成了谋反?"


    赵光义:  "臣弟只是防患于未然。"


    谁知紧接着,天幕说道。


    【大家都知道李煜很有才,一出什么作品,他们都争着抄录。当时赵匡胤已经死了,弟弟赵光义上位。


    据说在宴会上,赵光义听见百官谈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之后非常生气,这李煜人还在心不死啊!


    是不是还想复辟?


    绝命毒师于是赐下了牵机毒。】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煜的演员望着太监拿的毒酒,脸色发白。


    赵匡胤还在位的时候,顶多动动嘴皮子折辱一下他,没有要杀他的意思。赵匡胤死了才几年,弟弟就忍不住要杀他了。


    他双手颤抖,端起酒樽,看了一眼江南的方向,随后缓缓服用致命的毒酒。看来他这一生,再也没有办法回到故乡了。【除了李煜之外,吴越国的钱弘傲据说也是被毒死。】


    赵光义:  "!!!!"


    他早就看这些亡国之君不爽了,没想到他上位之后真的毒死了李煜!他心里暗爽,却没注意到哥哥的表情。


    赵匡胤面色彻底黑了下来,之前天幕说了他死之后弟弟继位。在正史上,他是病死的,在野史上,他可能死于毒酒。


    这些天,赵光义劝他不要相信所谓的野史,一定要相信正史。现在赵光义被爆料出了一桩桩的毒杀事件,让他拿什么相信?


    赵匡胤幽幽地说:"所以,你未来给我的酒里到底有没有毒啊?"


    赵光义面色煞白,毫无血色,连忙表决心:  “这事儿又没发生,我哪知道啊。再说了,臣弟敬爱兄长,日月可鉴,绝无半点不臣之心。希望陛下明鉴,千万别信了这一家之言。"


    赵匡胤面上不动分毫:  “你说得有理,下去吧。”


    赵光义胆战心惊地走了。


    赵匡胤望着他的背影,直到他的背影完全


    消失,还没有收回目光。


    他让人找来所谓的牵机毒药,吩咐身旁的宦官:  “天凉了,给晋王送点宫廷御酒暖暖身子。”他不知道赵光义给自己的酒里有没有毒,但他给的这一杯……


    卧榻之间,岂容他人酣睡?


    古青青  【李煜生于七夕,也死于七夕。


    在很多人眼里,这位亡国之君明明有着圣人必备


    的重瞳,活的却很失败。但有诗云,  "国家不幸词家幸,活到沧桑语始工"。他的不幸,却是诗坛的幸事。


    后人往往以“入宋”这个节点区分李煜的诗。入宋之前,他往往写些风花雪月和宫廷富贵生活,算是位花间派词人。入宋之后,他“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有文人评价他:  “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自古以来,真情最动人,更何况,李煜流的是血泪。


    他只流传下来了三十多首诗,却牢牢坐稳了“千古词帝”这把交椅。】【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结束了,下期再见。】


    话音落下,视频停止,天音消散,人们却久久没有办法回过神。李煜的风格是那样的特殊,美到极致,愁到极致。翻阅古今,也找不出来几个。


    有亡国之痛的人,往往没他那样的文采。有那样文采的人,往往没有这种亡国之痛。两个条件筛选下来,类似者几乎为零。


    不对,还是有相似的诗人。


    有些人回忆起了之前播放的李清照,这两人风格倒是有些相似。"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这一句话逐渐风靡开来。


    侯府中,李煜面色很差,浅淡的瞳孔中闪过惊惧之色,算算时间,再过几年,他就要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杀了。


    他思索半晌,来到皇宫之中,求见赵匡胤。


    巧的是,那个据说也被毒死的吴越国主,早就来了。


    吴越国钱弘傲这个亡国之君痛哭流涕,希望赵匡胤能保他性命:  “陛下,如果不是天幕凑巧提到违命侯,臣竟不知未来居然被您的弟弟毒死。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半点不臣之心,请陛下明鉴啊。"


    他好歹曾经也是一国之君,现在却没半点骨气,竭尽所能讨好赵匡胤。赵匡胤面


    色波澜不惊:  "朕知道了,不用多说。"


    随即他看向李煜:"违命侯,你也是来求朕饶你性命的吗?"


    李煜沉默良久,重重点头。曾经国破家亡的时候,他想自焚而死,却被手下劝住。真正想死的人是劝不住的。


    君王死社稷,他仰慕那些刚烈殉国的君主,却知道自己没骨气。赵匡胤摆摆手:  "只要朕在一天,你们就性命无忧。"吴越国主钱弘傲感激万分:  "多谢陛下!"


    "对了,违命侯,你怎么就流传下来了三十首诗?你入宋之前,写的就不止这个数了吧。"李煜点头: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很多诗稿也许遗失了。"


    赵匡胤看了他许久,思考该如何处置他。毕竟他是天幕承认的优秀诗人,还是得客气一点,以免惹怒了天幕背后的仙神。


    他于是给李煜改了个封号:  "你居然还有这般造化,曾经的事既往不咎。今天,朕就封你为安乐侯,关上门写你的诗去吧。"


    李煜不免有些惊讶,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够去掉这个侮辱性的封号,收敛容色:  "多谢陛下,臣谨遵圣谕。"


    李煜回去之后,还是有些恍惚。他本该因为写诗而死,而他写的诗又反过来让自己避开了死局。笃信佛教的他低沉地说了一句:  "造化弄人。"


    此后,他专心创作,妙笔生花,佳作频出。大宋的文武百官一边说他是昏君,一边抄写得比谁都欢。


    朱棣如今穿上了太子朝服,端的是一副威风赫赫的模样。


    上一期视频中,天幕凑巧提到了朱允蚊上台后的奇葩操作,引得无数人非常震惊。两相比较之下,朱棣把侄子比得渣都不剩。


    最后朱元璋力排众议,立朱棣为太子。


    朱元璋以为这小子会欢天喜地、恭敬孝顺。


    结果今天,朱棣就跟他呛声:  "父皇,您看着李煜惨不惨?


    朱元璋不以为然:"有什么惨的?除了诗写得好,其他一无是处。咱要是他,在被封为违命侯的时候,就直接了结了自己,不受那窝囊气!"


    “我也这么觉得,那不如我们迁都吧。”


    朱元璋有些震惊:  "啊?为啥要迁都?应天哪里不好了?"


    "北边的蒙古虎视眈眈,终究是心腹大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只有将都城迁到那边去,才能安抚边境军民,守护江山社稷。"


    朱棣话音落下,朱元璋以及一众文武百官耳边如同惊雷炸响。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得真好啊。华夏人骨子里最纯粹的气节,都凝聚在这句话里了。朱元璋喉咙有些干涩:  "兹事体大,日后再议。"


    他没有立刻反对,说明他也有些被说动。他也知道如今的都城周围没有什么天险,一旦外敌攻入,便是长驱直入。连朱棣这个臭小子都能打过来呢。


    朱棣添砖加瓦:  "而且这应天城就是李煜的老巢。虽然富庶,但是气运不在这里啊。"迷信的朱元璋听到了自己心动的声音。


    过了一个星期,在无数人翘首以盼的目光中,天幕准时播放。【这位诗人是落榜考生。】


    第90章 黄巢:不给我封,那我自己去取


    天幕播放之前。


    著名的“马球皇帝”唐僖宗满头大汗,玩着击球,畅快极了:“阿父,如果科举有击球的话,那么朕肯定能当状元啊!"


    身旁的太监田令孜面白无须,含笑说道:“那是自然,陛下击球技艺之精,旁人所不能及也。”


    周围的侍从听见皇上叫一位太监为阿父,却没露出半点诧异的神色。田令孜可是皇上身边最受宠的宦官,也是一手将皇上推上那个皇位的忠臣。


    叫一声父亲怎么了?


    他们也想喊一声爹呢!


    唐僖宗擅长骑射、围棋、击球等等游戏。除了处理政务,他什么都喜欢。


    等到了时间,田令孜递上手帕,提醒道:“陛下,该擦擦汗了,算算时间,天幕快播放了呢。”唐僖宗的兴致很快被天幕勾走了,天幕给他的乐子可比这些游戏多多了。


    他接过手帕,擦着耳顶的汗珠,心中好奇:“阿父,她都盘点到那未来的南唐李煜了,时间继续往前推,应该要盘点我大唐的君主了吧。不知道是哪位祖先呢?"


    田令孜:“太宗和高宗文采都极好,想必有一席之地。”这两位都是雄主,还有祖宗滤镜加成,大唐人都期待他们上榜。


    至于文采斐然的玄宗,却被他们选择性排除了。因为安史之乱这一锅,举国上下都认为得由玄宗背。


    唐僖宗敛眉思索:“嗯,阿父说得对。他们应该能上榜。”


    他擦干下巴的汗珠,将手帕随手丢弃给婢女,突然沉默了,也不知道在想什么。田令孜见他神色郁郁,好奇地问:“陛下因何烦忧,不如告诉老奴,让老奴替你分忧。”


    唐僖宗憋了半天,还是没忍住倾诉的欲望,说道:“阿父,之前天幕说了宋朝的开国时间,算算时间,距离当朝不远。朕不会是末代君主吧?大唐不会亡在朕的手里吧?"


    他非常仰仗这个阿父,事事都要听他的。即使是不想听,也没办法。


    明面上的皇帝是他,背地里的皇帝其实是这位阿父。


    田令孜:“怎么会呢,陛下且放宽心。”


    唐僖宗有些发愁:“可是王仙芝和黄巢那些匪徒还在肆虐,让朕如何宽心?对了,加封的圣旨送出去了吗?"


    这两位反贼头目是一伙


    的,他们向朝廷表达归顺之意,希望被招安。


    唐僖宗前些日子和大臣处理了这些奏折。


    “已经快马加急送出去了。”田令孜说道:“这些匪徒成不了大气候,朝廷只需震慑加招安即可。裴将军上表请封王仙芝等人,陛下已经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愿王仙芝见好就收。"


    “那就好。”唐僖宗安慰自己,像是想到什么,好奇地问:“那个黄巢手下也有许多匪徒,是股不小的势力,阿父当时怎么不让朕封他?"


    田令孜挑起眉毛,露出些许不屑的神色:“陛下,你是在说黄巢么,他啊,心比天高,想当节度使,若许了他,那么天下人都故意造反要来讨要节度使了。"


    唐朝的藩镇几乎等于自治王国,权力特别大。


    唐僖宗闻言也有些不满:“这黄巢真是胆大包天,晾一晾他也好。对了,那这黄巢会不会不悦?"


    "黄巢仰仗王仙芝,一旦王仙芝与他离心,他又能成什么气候。"唐僖宗笑着拍手:“阿父高啊,这一招是不是叫反间计。”


    黄巢的亲信高兴得像过年一样:“老大,陛下封你当什么官了!是不是那节度使?”


    黄巢抿着粗糙的唇,心情难掩激动:“只是有消息,还没有确定,等大哥回来,一切就尘埃落定了。"


    黄巢饱读诗书,身上有股书生气。多年的军旅生活也没能磨灭这股气质。比起反贼头目,他更像是谋士。


    第一次见他的人,都很难相信他是令朝野闻风丧胆的杀神。


    他跟王仙芝一样,只是因为心生不忿而起兵,并不想把这大唐的天捅破,然后改天换地。他只想获得多多的功名利禄。


    在打仗的这些年,他好几次向朝廷表达想归顺的意思,乞求一份高官厚禄。


    亲信摩拳擦掌:“如果老大能当安南节度使,咱们那几千兄弟就有安家落脚的地方了。听说安南那个地方好种地,地里粮食多,跟捡的一样。兄弟们开垦良田,再娶媳妇,这日子总算是能安定下来了。"


    黄巢也有些向往,打了这么多年,他有钱了,有小弟了,少年时心头的不满已经消散。现在他累了,成天草木皆兵,不想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给自己和兄弟们找个好归宿,就是他现在唯一的目标。


    没过多久,王仙芝带人回来了。


    黄巢快步迎出去,激动地说:“大哥,怎么样?朝廷派来的人怎么说?”


    王仙芝表情有些许复杂:“朝廷封我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这个官职可不小啊,五品官啊。恭贺大哥!"黄巢拍拍他的肩膀,神采飞扬:“大哥,那我呢,朝廷怎么说?"


    “朝廷对你,什么也没说。”


    黄巢一下子愣了:“只封


    你,不封我?那安南乃偏僻之地,毒虫颇多,只是个山沟沟,为什么不给我?"


    王仙芝抿了抿唇:“这我怎么知道。”


    黄巢眼神晦暗:“大哥,你不会是要去赴任吧?”他们犹如小学生,一个得到了班主任奖励的小红花,另一个没有。身为官迷的黄巢当然不能忍。


    王仙芝眉头一皱,不满他质问的语气:“我满意得很,凭什么不去?给我放尊敬点,别忘了是谁让你升到今天的位置。"


    结果黄巢一拳砸在他的脸上,王仙芝的脸肿得像猪头。"你!放肆!"王仙芝气得不行,也提拳砸了过去。


    黄巢却挡住他的拳头:"大哥,别生气,我打你是因为我在帮你。"


    王仙芝:"???你在讲什么屁话?打我是在帮我?"


    黄巢含笑说道:“我当然是在帮大哥。大哥手上沾了多少唐将的人命,此去长安,还有活路?你不知道那鸿门宴吗?"


    王仙芝一听,面色凝重。


    黄巢:“再说了,咱们都是道上的人,都是私盐贩子,要是落入官府,不仅要斩,还要牵连家人。


    王仙芝:“那你还不是想进京谋官职?偏偏吓唬我做什么?”


    黄巢:“我谋的不过是节度使,进可攻,退可守,不怕那皇帝小儿秋后算账,可您这一去长安当京官,就犹如瓮中捉鳖了。"


    王仙芝冷着一张脸,态度有所松动:“我知道了。”


    黄巢提醒:"大哥可不要中了二桃杀三士之计。"


    王仙芝不置可否,转身离开,态度比从前生疏多了,显然已生嫌隙。即使黄巢提醒也无济于事。黄巢面色愈发阴沉,重重砸碎了一套茶具,暴虐的行为却压不下心中的怒火。在这一瞬间,年少时多次落榜的不甘和愤怒卷土重来。


    满朝奸佞,误他黄巢,人人可杀!


    现在的他可不是从前那个势单力薄的落榜考生,他动动脚整个大唐都要地震。


    他找出舆图,神色冷漠:"不给我安南是吧,我自去取之。"


    这时,屋外突然传来亲信的大喊声:“老大,快出来看啊,你上天幕了!”


    【这第五位皇帝就是黄巢。】


    亲信:"大哥,你居然称帝了!!!"


    古青青:【黄巢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


    虽然商是社会鄙视链最顶端,但他家可不是普通的商人,他家贩盐为生。人不能不吃盐,所以盐商向来富得流油。


    黄巢是个富二代。


    黄巢家里条件好,书特别多,所以自幼饱读诗书,跟那些厉害的大诗人一样,很小出口成章。】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年幼的黄巢在自家花园中望着璀璨的菊花。秋风冷冽,菊花被风吹舞,饱含冷意。


    蝴蝶往往在春天盛开的桃花中辛勤工作,一到秋天,却跑得没影。让菊花孤孤单单。


    这菊花未免也太惨了!


    如果他能当青帝这个司春之神,他要让菊花也在春天与桃花一起盛开。这样就能有蝴蝶光顾了。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无数人心头皆是一颤。


    视频播放到现在,放了很多帝王诗了。


    比黄巢文采好的人,没有黄巢这种睥睨万物的气势。有这种气势的人,文采又没他好。无数人心里划过一个念头——这就是真正的帝王诗啊!短短二十八字,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堪称狂傲至极。唐太宗李世民微微怔忪。


    自古以来,很多人写过咏菊诗。


    比如陶渊明曾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都照葫芦画瓢,把菊花诗写得闲适雅致。


    怎么在黄巢的笔下,这菊花诗就这么狂?


    不过——写得是真好。


    他反复念着那一句“他年若我为青帝”,年少时的雄心壮


    志都有些被勾动起来。


    唐太宗李世民扼腕叹息:"这样的人才怎么会没通过科举,那是皇帝和宰相的过错啊!"那皇上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很多人都在欣赏这首霸气侧漏的帝王诗,只有那些跟黄巢息息相关的人例外。这首诗在他们眼里简直是催命符。


    唐僖宗面色阴沉,浑身颤抖:“阿父,朕,朕没听错吧,那反贼未来要称帝了,这大唐好像亡在朕的手里,朕死后如何去见列祖列宗?"


    田令孜面色也很差:“陛下,那黄巢如今还没有称帝的动作,怕他作甚。别乱了阵脚。”


    唐僖宗勉强回神,咬牙切齿,吼叫道:“可是,阿父,你不是说那黄巢不足为虑,所以不需要给他封节度使吗?这就是你说的不足为虑吗?"


    唐僖宗不敢慢待黄巢,几乎悔不当初。


    明明一个节度使,可以安抚好黄巢,却偏偏赔上了一个国!


图片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