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朔,易服色,内修法度】
圆镜之中,画面之所见,是宣室殿内,君臣对坐,互相问达。
少年天子目光沉凝,道是:“何以为王?”
大儒俯首,既而震声: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
又道,“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什么意思?
翻译过来就是汉武帝刘彻对大儒说:什么是王,什么是天子?朕怎么觉得,这皇帝当得有点不爽呢?
于是大儒董仲舒回: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个皇帝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
必须要有天命。
老大您就是上天的儿子,是奉天命来统御万民的。
怎么样,你看这样说还可以吧,有没有觉得开心一点?
您都是上天的儿子了,整点白里透红与众不同的东西,昭示一下权威很合理吧?
好叫天下人知晓,政权已经更替,您的权力是上天赋予,非是人力之所为。
正即正月,朔指初一。
改正朔即重新规定每年正月初一的具体时间,颁布新的历法。
历法上启天命,下利百姓。所以每个开国皇帝多推行一套自己的历法,以示天命所归,和新朝对百姓的统治。
正所谓新朝新气象,易服色则是指制定新的服饰制度。
上至皇帝,下到百姓,使用新的服饰制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醒人们新朝的建立,是一个新的国家的象征。
礼乐就更不必说,汉高祖刘邦白手起家而有天下,周遭重臣大多草莽出身言行耿直,不通礼仪。在宴会抑或者朝堂中拔剑起舞绕柱而走,甚至是上演全武行都是常有的事。
老大啊咱兄弟也不想的,可这不是酒喝多了吗,再说了以前打天下时不都是这样?老大你还和兄弟们一起勾肩搭背呢。
刘邦:......
说的好像有点道理......个锤子哦!要是还和以前一样那我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
直到叔孙通率领儒生,杂采夏商周和秦朝礼仪,以正君臣之位。刘邦方才得意开口,“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
舒坦,太舒坦了!咱今天才知道,当皇帝原来是这么舒坦的一件事情!
于是任命叔孙通做为奉常,制定仪法。只可惜还没搞完这老哥就去世了,于是还有的东西便被搁置了下来。
等到汉武帝刘彻的爷爷汉文帝在位之时,贾谊就曾经公开表示:
“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
更有甚者,居然杀害父亲兄长,盗窃偷走宗庙器物。
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汉承秦制,结果好的东西继承,不好的东西同样继承。当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啥都别说,赶紧的,礼乐制度搞起来!
但很可惜,因为遭到周勃、灌婴之辈的忌妒,所以并没有被采用。
然后就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
刘彻心想,汉高祖刘邦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来拉车是因为条件不允许,但朕不一样啊?
我爸我爷爷给我留下这么大的家业难道就是为了叫我当孙子的?
看清楚了朕是谁?
皇帝,天子,天字第一号的霸道总裁。
这样君不君臣不臣的像什么样子?朕还要不要面子的!
搞起搞起,都要搞起!
曾有学者这样描绘文、景之后的社会现实:天子没有尊严,豪强地主和富商生活奢侈淫逸,他们的奴婢的穿戴甚至都超越了皇帝和皇后,然而农民却得不到温饱。
这样的国家虽然繁华,虽然富强,但并没有得到尊严,亦没有得到人民与百姓的认同。
汉武帝之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想要做出变更,便在于使各项法令制度、服饰规矩,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习惯。这样即使有人想要篡权甚至是建立新的王朝,那么也会招致百姓的反对。
后来的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之所以失败,便有此方面的原因。
别的不说,就这块地,祖祖辈辈都是咱家的。凭什么你王莽一上台,说收归国有就收归国有,开啥玩笑?
还有,咱五铢钱用的好好的,你说改就改,考虑过咱小老百姓的感受吗?
此处点名某些政权,都说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损。凭啥要剃头?
是是是,水太凉,头皮痒。
所以这就是你们开历史倒车的理由?
虽然说建元年间刘彻和董仲舒之间的这次奏对,以及之后的儒家礼制因为老祖母窦太皇太后的阻扰而被废弃。但,老祖母终究年事已大,又怎么活得过旭日初升一样的君王?
太初元年,汉武帝刘彻颁布新的历法,是为太初历。
采用夏正,以正月为岁首,一月因此被称为正月。
正月初一成为每年的第一天。
此后上千年,神州大地正月初一过大年的习俗,由此而始,逐渐形成。
同时,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
在汉武帝以前,虽然有改元的措施,但没有建年号。直到太初元年,正式启用年号纪元。此后成为神州大地上,绝大多数帝王所采用的纪年方式,并影响东亚各国,延续至今。
汉朝以后,皇帝基本只改年号,没有真正改变正朔。月份和节气则还是按照农历算法,只是改进其精确度。
在不影响农民耕作的同时,达到改正朔的目的。
汉武帝同始皇帝一样四处旅游巡行郡国就不必说,在此期间,考察地方政情、巡察郡县地方吏治,体察民情,劝课农桑,推广教化等。同时,还完成了封禅泰山、祭祀明堂、治理黄河等壮举。
当然,同样包括求问鬼神。
不过这个嘛——
西汉皇帝所在的时空当中,汉文帝刘恒轻咳两声,正了正神色而后表示:
“鬼神之事纵使是虚无,可这仙人手段做不得假。朕当尽心竭力,治理天下,不叫后辈专美于前才是。”
所以这就是你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缘由?
大唐时空之中,太宗皇帝李世民唇角笑意渐渐凝固,而后强行狡辩,不对,是解释。
这嗑丹药的事,又怎么能算是求问鬼神呢?
另一时间线上,往后的时空中,安史之乱爆发,被迫退位甚至是荣养的太上皇李隆基以袖遮面,抹一把眼底泪水,口中喃喃:
“朕只是过于思念玉环而已。”
继而仰天长叹,目露凄凉。
“玉环啊玉环,你怎么就如此狠心?竟然连魂魄都不曾入我梦中。”
“当日汉武帝之为王夫人招魂,大抵就是如朕一般的想法吧。”
“朕其实,真的只是想再见你一面而已。”
但这位太上皇真正之所想要见的,究竟是被自己舍弃与杀害的贵妃,还是贵妃之所做为点缀的盛世大唐,抑或是那种大权在握所以能够践踏无视所有礼法的过往......谁知道呢?
【表章六经,开阐圣贤之学】
六经者何?
《诗》、《书》、《礼》、《乐》、《易》、《春秋》。
内衣曰裹,外衣曰表。
章,显明也。
表而出之,章而显之,曰表章。
在那圆镜画面之中,画面交错,景象再度回到宣室殿内。
一番奏对下来,大儒踌躇满志,自以为已经暗中将所有节奏纳入掌控。
本朝自高祖立国以降,便多尊奉黄老之术。儒家学子者,并不受重视。
但如果有机会的话谁又不想自己之所研习的学说成为当世第一显学,将其余种种皆压在身下,永世不得而翻身。
于是图穷而匕见,对着少年帝王再拜道:
“以臣之愚见,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当绝其道,勿使并进。”
百姓们为什么向心力不强,为什么对您的统治没有认同?
诸子百家,每一家所研究的学说不一样,传授的道理同样不一样,所以致使百姓们在思想上其实是混乱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今天觉得我们都要老老实实听当官者的话,明天又想着兼爱非攻社会不应该有等级观念。就问这样下去怎么统一?如何能统一?
所以在我看来,只要是不在六艺科目和孔子思想范围之内的学说都应该要禁制,不允许它们发展和流传,以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所有异端都应该打压、烧死。只有这样,您的统治方才能够长久。百姓们方知道,应该听谁的话,什么方才是正确。
当然,这其实可以用八个字进行概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圆镜之中,少年帝王目中异彩连连,好似是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圆镜之外,大秦,咸阳宫中,始皇帝同样闭目沉思,而后嗤笑,道:“儒以文乱法。”
不过——
指尖与案上轻叩,沉吟良久,始皇帝方继续道:“倒也并非全然不可取。”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因用商君之道而强盛,直至始皇帝时,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但这样的统一其实并不完全,因为六国之余孽尚在,天下之思想亦尚未实现真正的一统。
“孝武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过者,何也?”
往后的时空当中,有人自问自答,复于灯下执笔,写道:“尊先王之道。”
继而一瞥镜面,长叹,“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好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恰如同叶公好龙。”
汉武帝这个人啊,虽然把儒家思想做为统治思想,看上去似乎很看好我们儒家。但其实啊就是叶公好龙,根本就不是真心尊崇儒学的样子。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