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学 > 古代言情 > 全大唐都看我的直播 > 55. 第五十五章(视频) 李隆基完全不知道……
    李隆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小耳朵。


    “这两个玉册,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的。”


    “如果李隆基和赵恒在地下能够见面,想必能拍拍彼此的肩膀,称赞一声“缘分”吧。”


    为什么他的玉册要跟那个宋真宗的一起被后人发现?


    因为宋真宗,后世再没有一个皇帝愿意去泰山封禅。


    他们不想和宋真宗的名字捆绑在一起,难道他李隆基就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和宋真宗的放在一起了?


    后世皇帝觉得和宋真宗捆绑是件没有面子的事情,他李隆基的玉册和宋真宗的玉册一块被挖出来,他脸上就有光吗?


    他面子上也挂不住啊!


    “泰山的土地神真的把他俩的玉册给踢走了。”


    后人这说的是什么话!


    李隆基脸红脖子粗,像是一口气哽在喉咙里,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


    泰山之神怎么可能不接受他李隆基的祈福!


    他毕竟是大唐盛世的缔造者,是他一手创造了这等国泰民安的局面。


    气过之后,李隆基得承认,这气愤之中是夹杂着一些心虚在的。


    天幕后人说“泰山好嫌弃啊”。


    李隆基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质疑,泰山真的很嫌弃他的玉册吗?


    未来之事还没发生,他亲手缔造盛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难道泰山看不到他创造的盛世吗?


    还是说自己后来犯的错误让泰山连他在位前期的功绩都不愿接受了?


    “泰山好嫌弃啊。”


    “我也好嫌弃啊。”


    李隆基好想哭。他好嫌弃宋真宗,都赖他把泰山的名声给搞臭了。


    他要是不知道这件事,还能保持之前甚是美妙的心情。


    而现在,他已经知道这泰山是后世所有帝王都不爱去的地方了,他再继续完成封禅仪式,他面子往哪里放?


    天幕一出,这全天下的人可都看着呢!


    李隆基现在像是被赶上架的鸭子,进退两难,举步维艰。


    这封禅的最后一个环节,究竟是完成的好还是干脆不要完成了?


    【要知道李隆基是非常期待这个封禅大典的。不仅仅是李隆基期待,他的宰相张说也十分期待,陪皇帝完成封禅这件事,是所有辅佐帝王的肱股之臣都心之向往的事情。】


    【但这事儿不是光有能力就行的,还得有这个机遇。房玄龄和杜如晦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格吗?他们当然有,但是那时候的大唐经济能力还优待加强,不宜干这样劳民伤财的事情。开元之初的姚崇有这个资格吗?也有,但是开元初期百废待兴的局面也同样不支持在这个时候搞大动作,而且姚崇没能活到封禅的时候。】


    【但这样的机会被张说给赶上了。经过了十几年的铺垫和努力,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帝王正值壮年,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比现在更适合封禅的时候了。而跟随皇帝封禅这件事可以让自己的政绩彪炳史册,千秋万代都被后人记住,这种莫大的荣耀张说自然想拥有,所以张说竭力想促成封禅这件事。】


    【张说先是安排文人儒生上书请愿,提出封禅这个请求。其实张说的这个想法和李隆基是不谋而合的,李隆基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是太好了,怎么能不值得拥有一个泰山封禅呢?但是在臣子第一次提出这个请求就满口答应,这多少显得有些居功自傲,不太矜持了。所以这次李隆基一口回绝了。】


    【就像拜年的时候被亲戚塞红包,亲戚说拿着拿着,但是这个时候我们总要客套一下,不要不要不要,但是心里想的是快塞我兜里。现在的李隆基处于的就是这样的状态。】


    [笑死了,表面上:不封禅不封禅,实际上:封!马上封!明天就封!]


    [傲娇着矜持。]


    [李隆基是很想去的,但是泰山好像不是很欢迎他。]


    [没错,毕竟把他的玉册都丢出来了。]


    李隆基听着天幕你一言我一语地嘲笑他,心里只想拼命摇晃自己的脖子。


    泰山有什么好去的,泰山马上都要脏了,你还去,现在好了,留给后人更多的笑料了。


    为封禅做的准备工作还历历在目。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李隆基已经开始觉得此前那些行为很可笑了。


    去他的“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他还因为张说的这句话和封禅这件事而兴奋地成宿成宿睡不着觉,和姜皎一起喝酒宿醉。


    现在想来那喝过的酒都流进了脑子里去。


    他但凡清醒一点,也不会被那些好听的话给裹住了小脑,没法思考。


    他但凡拿出创造盛世的一点点英明神武,现在他就不会站在泰山脚下丢人!


    真是老脸都丢尽了。


    张说看了眼脸红到脖子根的李隆基,在心里提前为自己鞠了一把眼泪。


    很快了,按照心里这个不祥的预感,很快天幕就要背刺他了。


    尽管他不知道天幕要背刺什么内容,但是他确信,天幕要背刺他了。


    于是张说和李隆基一并,捂住了老脸。


    【要说李隆基的心事,张说知道啊。张说自然看出了李隆基“不要不要”的背后是“就要就要”。所以他连续几天上书请愿,这回不要文人儒生了,他亲自请求李隆基顺应天意。李隆基再次推辞,他摆摆手:“嗳,朕没有什么功劳,怎么能封禅呢?”这是想空口套夸夸了。】


    【要说张说不愧是文臣之首,执掌文坛三十年,他就是会夸人啊。他一通话把李隆基夸地天花乱坠:创九庙,礼三郊,大舜之孝敬也;敦九族,友弟兄,文王之慈惠也;卑宫室,菲饮食,夏禹之恭俭也;道稽古,德日新,帝尧之文思也;怜黔首,惠苍生,成汤之深仁也;化元漠,风太和,轩皇之至理也。】


    【这是把尧舜禹都搬出来了。】


    [好家伙,这糖体炮弹,把李隆基都砸晕了。]


    [我直呼六六六,要说拍马屁还是古人在行。]


    [哈哈哈哈跟张说一比我那群拍马屁的同事都不算什么了。]


    [李隆基:飘了飘了,要起飞了。]


    天幕下,那个被泰山“扔出去”的玉册就在不远处,那是一个李隆基和张说一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


    这玉册,就是被后人连带着宋真宗的那份一起挖出来的东西。


    想想后期泰山这个“光荣榜”变成了“耻辱架”,一君一臣两个人又再次捂住了自己的脸。


    之前夸/被夸的那些话都是现在丢出去的人啊。


    【张说的话,加上全国各地文人儒生的联名上书,让李隆基觉得火候终于差不多了。所以他大手一挥,作顺应民意的样子:封禅!】


    【封禅可是一个影响全国的大事,一时间,中央各部门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了,不管是跟随皇帝一起去的人选,还是护送队伍,小到后勤保障的每一个人员都需要仔细筛选确认。】


    【开元十三年的十月十一日,李隆基带着一群人踏上了在去泰山的路,这个队伍排场巨大,相当拉风,光是后勤的小队都绵延了几百里,晚上安营扎寨的帐篷都有几十里。】


    哈哈。


    经天幕的提醒,李隆基再一次对自己带来的人数有个一个清晰的概念。


    当时只想着排场要大,面子要足。


    完全没有想过天幕会在这个时候出现,顺便给他来个背刺掀翻他这回事。


    所有人,包括那不起眼的后勤小兵都能看到天幕。


    这回真是丢人丢大发了,这相当拉风的巨大排场都变成了笑柄。


    【我们都说泰山封禅是盛唐的姐姐,在此之后不仅暗生危机,李隆基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变得爱好奢侈享乐,开元初期选人才的锐利眼光也消失了,最后本性暴露,愈演愈烈,以至于酿成大祸,最终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李隆基低下头,肩膀也垂了下来。


    来吧,骂吧,他准备好了。


    站得靠后一些的宋璟也准备好了。


    他在一众人差异的眼光中拿出带墨的笔和已经发毛的纸,然后认真展开那张纸,目光灼灼看向天幕。


    来吧,骂吧!


    让他听听天幕要说陛下日后会犯什么错,他通通记下来,确保见缝插针进行劝谏。


    光是之前那几处错误,不知道陛下有没有记在心里,反正他已经说到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的地步。


    他得把天幕说的话都记下来,再进一批货。


    总要在陛下耳边念些新内容,给陛下换换脑子。


    天幕给张说来了一个出其不意。


    本以为要挨骂的张说现在睁开一只眼睛。


    哦呦?还没有到背刺我的时候。


    嘿嘿。


    张说偷偷看了一眼李隆基颓废的背影,感受到了他心如死灰的情绪。


    窃喜。


    还没排到他,窃喜。


    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啊。


    天幕要骂人有陛下顶着,真是好啊。


    结果天幕又给张说来了个出其不意。


    【所以在封禅时期的李隆基变成了后期不可挽回的模样了吗?没有,现在的李隆基他还有救,我们举几个封禅期间的例子。】


    窃喜的张说转而呆滞。


    啊?不背刺陛下了吗?


    他自认为自己是摸清了天幕的套路,现在看来他离摸清天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啊。


    李隆基低垂的脑袋慢慢抬了起来。


    “现在的李隆基还有救。”


    还有救?


    不骂他?


    已经做好挨骂准备的李隆基带了一些不可置信。


    他已经不把天幕的背刺放在心上,天幕说什么,他按照天幕说的改就是。


    最多骂地难听些,他虽然难受,但是还是会做好笔记。


    等天幕消失,他不难受了,再拿出来看看,扣出一些有用的细节出来。


    他本以为自己在天幕和后人的眼中是一个罪无可恕的皇帝。


    毕竟所有人都骂他,没有人愿意夸他。


    他也知道,弃城而逃这些行为看起来也非常离谱。


    他的玉册还还和那个废物宋真宗的玉册被捆绑在一起,被泰山直接扔了出去。


    想想,李隆基哽咽了。


    后人不认可他,他们嘲笑他,泰山也不认可他,要把他的玉册丢出去。


    可现在天幕却说“他还有救”。


    这是不是说明,有一些后人还是对现在的他抱有期待的?


    他们希望自己能变好是吗?


    一直被骂的李隆基难得在天幕的话中,从字里行间的缝隙里抠出了一点点带着温情的希望。


    像是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


    所有人都对他失望了,但是有一个声音相信他会变好。


    李隆基偷偷抹泪。


    我有在努力。


    【第一件事可以证明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心里是有百姓的。他在写祭祀语的玉碟上为天下苍生祈福。祭祀用的玉碟写的是皇帝的愿望,再加上这个玉碟从拿出来,到祭祀,再到最后放进密封的石室,都是皇帝一人完成,也就是说这个玉碟一般写的都是皇帝的个人愿望,比如长生不老,再比如死后位列仙班等等。】


    【李隆基的玉碟写了什么呢?他写的是: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子孙百禄,苍生受福,这时候的李隆基心里还是有百姓的吧。]


    [原来前期的李隆基真的在好好做人啊?后期的他真的太让人生气了。]


    [唉,后面他要是不作,我们也不会骂他。]


    [实在是太痛心了,好好的盛唐就这样败在他手里了。]


    [如果他能一直把盛唐的样子保持好,那唐朝真的是我最喜欢的朝代了。]


    [别说了,我现在也是最喜欢唐朝。]


    李隆基摸着自己的心。


    他在问自己,他心里是有百姓的吗?


    李隆基把自己的胸脯锤地邦邦响。


    有的!


    不仅有百姓,还有大唐!


    【但是这玉碟的内容是李隆基自己亲自公布的,其实也有招揽民心,制造明君舆论的意思在。在把玉碟送到密室之前,他问当时的礼部侍郎贺知章:“为什么历代的皇帝都不把玉碟的内容公布啊?”贺知章说:“是因为这玉碟的内容都和皇帝的私欲有关。”李隆基当即表示要把玉碟的内容公布出来:“那我玉碟上写的祭文可以告诉大家。”】


    【于是玉碟内容就被公布了。这也的确为李隆基赚了一波人心。】


    [啊?上一秒的我真情实感地以为他是一个好皇帝?]


    [原来只是为了面子工程啊?说真的,我真的感觉李隆基很爱面子。]


    [不得不说贺知章能平稳走完他的仕途还是有原因的,太有眼力见。]


    [贺知章是文人,有文人的洒脱但是没有文人身上的那种傲气,所以能走得长远。]


    [这波辅助打的好啊。]


    [也可能李隆基在写这个祭文的时候,是想赚点面子,但是心里也确实有百姓。]


    [这种爱面子的人最怕没面子。]


    李隆基叹了口气。


    “爱面子的人最怕没面子。”


    那确实,看看他有多害怕天幕就知道了。


    但他真的还有面子吗?


    他的面子全在天幕的背刺之下被嚯嚯完了呀。


    李隆基偷偷掐了掐自己的脸,只感觉薄薄一层。


    “唉……”


    李隆基又叹了口长长的气。


    【李隆基做的这件事确实有搞面子工程的嫌疑,但是他心里有百姓吗,是有的,否则一个心里没有百姓的皇帝是不能把大唐推向盛世的。】


    【如果我们说在第一个例子里,他明君的属性不是很明显,那我下面说的第二个例子会更明显一些。】


    【在封禅结束的回程路上,大部队经过宋州,李隆基想着大家这一路风尘仆仆也都累了,所以在酒楼里请众人吃饭。他原来坐在皇宫里,听着臣子的汇报,听了很多。但这封禅的路上,让他不仅仅是听那么简单,他还看了许多。】


    【于是他有感而发,对张说说:“我这一路上,看了很多的地方。从前我只是派使者去考察各地官员,对各地官员的了解都来自于这些使者,但这次出门我亲眼看到了他们,才发现原来那些使者的嘴里也鲜少有实话啊。”皇帝有点自己的想法和感怀,做臣子的当然要配合,让皇帝把自己的感怀抒发出来。于是张说配合问李隆基看到了什么。】


    【李隆基开始细数这一路上让他印象深刻的地方官:“魏州的刺史崔沔,他除了给了我一些队伍必需的帐篷之类,其余的都没有提供。这些帐篷让我印象深刻,没有一点装饰,非常朴素。”张说就问:“这样的帐篷陛下住着不舒服吗?”】


    【李隆基当即反对:“当然不是!给我帐篷这些必需物品,说明他知道我需要什么,不拿其他看似珍贵的东西孝敬我,说明他不是那等阿谀奉承之人,这是一个清廉的好官啊!”】


    [呦,李隆基还有这么能拎得清的时候呢?]


    [真是神奇,我第一次知道这些事,只能说他前期的名声都被他自己嚯嚯了。]


    [赖他自己,怨不得别人。]


    [难得看到李隆基清醒的一面。]


    此时,各地刺史在看天幕的同时,好像冥冥之中抓住了什么一般。


    陛下喜欢清廉的,不喜欢阿谀奉承的。


    好的,明白了,完全懂了。


    天幕出现的好啊,还会把陛下的喜好事无巨细讲给他们听。


    真不错。


    要是日后陛下有机会来到他们管辖的地方,他们也一定像崔沔那样,一定不把什么绫罗绸缎拿给陛下,什么衣食住行啊,自己用什么给陛下用什么!


    这样才能得陛下喜欢啊。


    务必不能让陛下感受到一丁点奢靡的气氛。


    陛下表扬了崔沔,等于陛下喜欢朴素,等于陛下讨厌奢靡之气。


    陛下讨厌的东西,他们可不会送给陛下。


    而在李隆基身边的大臣眼睛也亮了。


    他们不约而同把视线给到了正在奋笔疾书的宋璟。


    不愧是宋公,站着都要把笔记做全了,他们到底还是与配于宋公相提并论啊。


    如果说崔沔因一心为公能得陛下喜欢,那宋公就是高配版的崔沔啊。


    这活生生的榜样可不就在他们身边吗!


    想想姚公,虽得陛下一时喜欢,但因周围人贪污而不再为宰相。


    再看看那曾经盛极一时的张嘉贞,张公,不也是因为弟弟贪污丢掉宰相的位置吗?


    而瞧瞧宋公,一生清廉啊,还时时劝谏!


    正是因为他公正的谏言,想必才能维持在陛下心中屹立不倒的位置吧?


    因为宋璟也认为“占儿媳、杀三子、废皇后、弃城而逃”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所有他的每次劝谏都是在和李隆基独处的时候进行的。


    所以李隆基被劝谏之时的那种毫无生机,只想去世的无神目光,只有宋璟看到过。


    这就给百官造成了一种李隆基喜欢别人谏言的错觉。


    看啊,宋公不是一直坐稳宰相的位置,屹立不倒吗?


    现在天幕举的例子更证明了这一点。


    百官齐齐握拳。


    谏言,一定要学会谏言!


    谏言,通向升官的最佳捷径!


    所有人在李隆基喜欢听谏言这件事上,达成了一致认同的态度。


    没有人考虑未来的李隆基面对一批又一批谏言的时候,是何等的生无可恋。


    而此时的李隆基尚且不知道自己更加悲惨的未来,他现在还陷于被天幕夸夸的快乐。


    虽然这快乐夹杂着不知背刺何时到来的恐慌,但这快乐很真实。


    【李隆基这一路来,当然不仅仅只看到了崔沔这一个地方官,所以李隆基又继续跟张说细数:“还有一个人,就是济州的刺史裴耀卿,这个人也是一个好官。我在刚到济州的时候,他就给我写了厚厚的折子,同我讲封禅绝对不能扰民,如果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让百姓食无所,居无安,那封禅就失去了我想要的效果了。他给我写了很多谏言,规劝了我很多事,我认为他也是一个真正想着百姓的好官儿。”】


    所有官员都兴奋起来。


    他们说什么来着,陛下喜欢听别人劝谏吧?!


    天幕讲的这个例子再一次印证了他们的猜想,果然一心为公这错不了啊。


    一些离李隆基远的官员甚至双手合十,对着天幕拜了又拜。


    感谢天幕,这简直是上天的恩赐,大自然的馈赠。


    要不是天幕,他们还不知道在官场上摸滚打爬多久才能真正获得皇帝的信任。


    天幕这哪里是为了背刺皇帝啊,天幕这是在提点他们呢!


    要说还是后人心地善良啊,放在官场上,彼此都是竞争对手,谁会告诉你陛下真正的喜恶呢?


    这下,所有人虔诚记下了属于自己观看天幕之后的心得体会。


    这心得体会不外乎两点。


    第一点是由崔沔朴素帐篷延伸出来的:陛下恶骄奢淫逸。


    第二点是由裴耀卿的规劝延伸出来的:陛下喜直言上谏。


    上谏,规劝!


    回去就马上规劝!


    不,现在就可以准备起来了,要时时刻刻把眼睛放在陛下的身上,为陛下查漏补缺,向宋公看齐!


    而此时的李隆基还在为天幕的夸赞而高兴,完全不知道封禅结束之后,自己将要面临一百八十首紧箍咒齐念的恐怖场面。


    天真,真的太天真了。


图片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