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学区房的诱惑
《大手笔,为保证小区孩子上学有保障,开发商建设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几个字加黑加粗。
虽然内容要求严谨,但是标题,还是该怎么吸睛,就怎么吸睛。
文章开头自然是先介绍海城的这个小区住宅项目多么好,小区内部规划如何的舒适高档,地理位置如何的便利。又重点强调,为了小区孩子上学方便,还特地建设一所九年制国际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国际接轨,念完初中之后,直接去港城念高中。到时候想在港城念大学,或者去国外念大学都可以。还列举了,与这个学校合作的一些外国学校。
只要在这个学校念书,如果不想去港城念高中,想去国外念高中,学校也可以进行安排考核。通过考核的也可以出去。
这些对于徐家来说,自然不算事情。徐家开发项目多,关系也很多。
看到报纸上这个标题,不少家里有孩子的家庭都仔细看了起来。
哪怕是家里买不起房的,也不妨碍他们对于这种新式学校的兴趣。
买房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儿,这会儿还没有买改善型住房这个观念,基本上是实在住不下去了,会想办法弄个房子住。住得下的家庭,也不会愿意花钱买房。但是教育,确实关系到千家万户。
特别是这几年国家对于教育是越来越重视了,加上计划生育,家里孩子少,这更是激起了全家人对于孩子成才的期盼。以前生得多的时候,就觉得放养就行,反正中间只要有一个成才就行。
现在可不能这么想了,就这么一个孩子,要是还不管,到时候养废了,全家人都没希望了。
内地家长重视教育这一点,从当初南波万的收音机畅销,就可以看出来了。
看到报纸上面对于这个国际学校的宣传,很多人都看着心情激动,双眼冒光。这学校看着可真是不一样啊。
看入学条件,又皱眉头。这个学校是为了方便这个小区的孩子念书才开的,只接收这个小区的孩子。
而且报纸上面还强调了,只第一年接收转学生,以后都不接收!
张洪学是个下海经商不久的个体户。
经商已经两年,原本家里穷得都要吃不起肉了,现在家里搬进有小院子的房子,还买了摩托车。手里存款也很多。可以说,现在的日子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要说唯一让张洪学头疼的,就是孩子的教育。
因为和妻子一起做生意,对孩子的看顾难免就放松许多,七八岁的孩子,现在皮得不得了。
上了小学一年级,成绩差,还经常被请家长。可两口子事业正忙的时候,也不可能为了照顾孩子,就把家里这一摊子生意给放弃了。
夫妻两人头疼不已。照着这么下去,以后只怕念个初中就顶天了。高中肯定是考不上的。
可自家条件好了,自然也希望孩子以后能成才。做个有文化的人。
别看他们总念叨着,那些大学生还没他们做生意赚钱多,可是家里要是能出个大学生,他们是做梦都能笑醒的。
原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结果竟然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海城竟然开了个国际学校。
“买房,必须买!”
张洪学和妻子许兰立马就决定了,必须买房。到时候让老两口去海城住着,孩子送去国际学校念书。以后孩子好歹能去港城念高中。不说能不能考上大学,至少出去见世面,那肯定不一样了。
再说了,这国际学校,里面老师肯定厉害,而且还封闭式教育,这是要下狠心把孩子管好的架势啊。
肯定能行!
两口子立马就去打电话咨询了。
和他们相同想法的人不少。不过也不都是因为孩子没教好,也有一些是因为父母自己有一个出国梦,但是自己实现不了,现在孩子明显有机会实现了。
一想到自己孩子以后能出国念书,还能回国当海归。或者干脆在国外发展,在国外做高薪工作。光是想想,就觉得前途一片光明。这笔投资可太值了。海城也是个好城市,在那边买房也不亏。以后孩子念书念完了,那房子还能卖掉。
还有一部分家长是觉得与其让孩子辛辛苦苦在国内挤独木桥,不如另辟蹊径。世上大道千千万万,自家孩子不是天才哪一个档次的,那么当家长的就撸起袖子把孩子举高点儿,让孩子更轻松的跑赢别人。
于是房产房产销售部这边接到最多的咨询电话不是问房子的情况,问的是入学情况。
销售员:……
这还是只是资金充足的一批人,后面还有很多资金不充足,准备凑钱试试的还没来得及打电话呢。
连在东州的李春兰和苏向东也在数着存折上的存款。看看自家能不能买得起房子。
这个房产项目有大妹苏总的投资,相当于学校建设也有苏总份儿。所以两口子对于这个学校还是很信任的。封闭式学校,孩子总是安全的。
时间已经渐渐的淡化了噩梦对于两口子的影响。虽然还是担心孩子受伤,可是也不能不管孩子的未来。
作为爱孩子的父母,两口子也是希望能够给闺女最好的东西。
只是算来算去,存款还是买不起房子。虽然这两年拿的工资不少,也没花掉多少。但是还是不够。
倒是可以找爹妈那边借一点,但是买了房,学费又不够了。
这个报纸上写了,每年学杂费的。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到时候需要人陪读,两口子其中一个就得去海城。两口子也都没什么学历,肯定也不容易找到工作,吃饭喝水每样都要钱。
这笔账越算,越觉得困难。本来觉得这日子已经很幸福,很富裕了。结果算个账,夫妻俩发现,自家好像还是很穷啊。
李春兰道,“向东啊,今年我要申请多加班了。我们厂里现在计件,我得多拼一些。”
苏向东发愁,他连加班机会都没有。他们做安保的,上班时间都是固定的。
苏盼盼边吃饭,边听着爹妈商量着这个事情, 就道,“不用买房,姑说了,只要我好好学习,以后也要送我去国外念书的。”这是当初姑和她说过的话。她现在就在努力呢,也考到全年级第一了。虽然她这个第一名不是很稳定,偶尔会掉到第二第三,但是她总会努力稳定的。
李春兰道,“盼盼,咱可不能这么想。你姑是你姑,咱能靠自己,还是要靠自己。你姑已经帮咱家很多了,咱可不能贪心不足。”
苏向东也道,“你妈说得没错,闺女,咱看不能尽麻烦你姑。咱家现在这日子,可都多亏了她了。”
有一句话他没和闺女说,“闺女啊,咱全家这命可都是你姑救的啊。”
不可否认,最初他们老苏家讨好苏总这门亲戚,为的就是得好处,能够跟着吃香的喝辣的。富裕亲戚手指头缝里漏一漏,就够他们老苏家吃好久了。
可是结果是,苏总给得太多了,比他们原本想要的多更多。
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还有对他们的培养,甚至还改变了命运。
人心都是肉长的,苏向东和李春兰都不觉得自己算是个什么正派好人,反而还有些小心思。但是对于苏总这份好,他们也实在是生不起贪心不足的心思了。
最后两口子也没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他们像二弟和小妹一样,能够给苏总做事,那自然赚得多。可是他们当初也是做了选择的,想要在老家待着陪着孩子。这世上没有两全的事情。
李春兰道,“算了,买不起房,咱就把这钱拿着给孩子请老师补课, 让她靠自己本事考上好大学。”
苏盼盼听着,觉得很有道理,“我爷爷也说了,有多大本事办多大事儿。你们要对我有信心,我一定能考上大学的。”
两口子看着才八岁的闺女这小大人一样的样子,都是哭笑不得。
虽然买房这事儿没成,但是两口子也算是提前体验了一把买不起学区房的苦恼了。也给两人带来了一些动力,不能再这么混日子了,得赚钱。
苏向东琢磨着,自己去买一辆三轮车,以后下班后就去街上拉人。好歹能赚点钱。
两人这边刚放弃,当爷爷的的苏进山倒是打电话过来了,问两口子有多少存款。大家凑一凑,在海城买房。
“爸,这不用了吧。”苏向东不想要老爷子的钱。毕竟老二还没结婚,小妹也还没嫁人。这都是要花钱的。
他也把自己这个想法和苏进山说了。
苏进山道,“不全都是为了你家,也是为了老二老三。两人都在海城上班呢,能有个落脚的地方总是好的。以后我和你妈要是走了,这房子到时候就卖掉,还是你们三家分。”
苏向东道,“爸,你好端端的说这个做什么?”
苏进山道,“我这是考虑得长远。咱家不能一直靠着你大妹拉拔,咱自己得长进,不能当扶不上墙的烂泥。大城市还是好,去了大城市,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盼盼也是,接受不同的教育,她自己要是又争气,自然有好的前程。”
然后又说起自己过去也是老古板,当初觉得霍朝阳那小子值得培养,就是觉得他天生聪明。这会儿一想,啥天生聪明,人家那是从小就耳濡目染,自然看着就和一般的庄稼汉不一样的。先天遗传肯定也是有影响的,但是后天教育也是非常重要。
像宝玲和向南,以前看着也是和农村普通人家孩子一样,可是被苏总这么一拉拔,培养,说话做事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人所谓的看出身,其实也就是看出身的这个家庭给孩子什么教育罢了。“咱家盼盼从小看着就是个机灵孩子,念书成绩也好,她又吃过苦知道努力,是个好苗子。必须好好培养。”
苏进山又和苏向东算账,说自己大概存了多少钱。
虽然才当厂长一年多,可他工资高啊,特别是后来厂里效益好,他工资调整好几次,每年还有一笔奖励。他和老伴儿基本在厂里过日子,不花钱。
所以老两口已经存了六七千了。
苏向东:……
苏进山道,“我正想和你说呢,你这个工作不如不干了,你专门去收废旧塑料。这也算是一门生意。我们厂现在效益好,就是有这么一桩,用新的塑料品去乡下地方和人换旧塑料。辛苦是辛苦一些,可你要是能吃苦,就能赚得多。你这性子啊,给咱苏总做事,也发挥不了多大价值。她那安保都是正经的培训出来的,你在那做事,是她照顾你。还不如另谋出路。要是生意能做成,以后盼盼读书的钱就不用愁了。”
当厂长这么久,苏进山也不是白当的,也是一直在学习呢。充分了解了塑料厂之后,他就想办法给厂里增加效益。
苏向东虽然被他爸给贬了一顿,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人也就只能干一些力气活了。
“爸,我听你的。”体会了一次买不起学区房的痛苦,苏向东也是上进心很足了。
听到大儿子的话,苏进山也很满意。
他家老大有点不算多,就是力气大,加上听爹妈的话。安排做什么,就能去做。不像老二那样想法多,让他干个什么事情,他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挂了电话之后,回到家里,苏向东就把老爹的话和李春兰说了。
李春兰也是震惊又感动。她就没想到的,两老能把积蓄拿出来,帮着一起培养孩子,给孩子铺路。
苏向东道,“爸说的话也有道理,咱咬咬牙,孩子起点就高一些。以后成才的机会大。咱不能两代人靠着大妹,第三代还要扒拉着大妹。”
李春兰道,“爸说的这个生意也挺好,回头咱就去买个自行车,你也去试试这个市场咋样。要是好,咱们以后还能租个门面,让人往店里送。现在咱东州塑料用品多也是个好处,别人买着方便,这旧的自然也就多了。还别说,爸这脑子就是好。”
苏向东骄傲道,“那可不,要不然咱爸咋能当厂长呢?”
晚些时候,苏宝玲和苏向南也打电话回来了,说的也是买房送苏盼盼念书的事儿。
兄妹两人已经给苏进山打过电话了,家里钱不够,就一起凑。虽然老爷子说已经够了,但是还是把钱打回来了,到时候让盼盼当学费和生活费的。
苏向东自然不愿意要他们的钱,弟弟妹妹都是辛辛苦苦工作赚的钱,哪里能让他们贴补自家闺女的。而且两人都还没成家呢,以后花钱地方都多。
苏向南没和他啰嗦,说钱已经转给老头子了,又说这个房产真的很不错。他以后再攒钱也是要买的。现在他又没孩子急着念书,所以也不急着下手。
倒是苏宝玲多和大哥说了几句贴心话,“咱家以前困难的时候,也没说落下谁。大嫂以前从娘家拿吃的回来,难道你们是躲着一起吃了,没给我吃?别人骂我的时候,你和大嫂没护着我?现在日子好了,难道还要因为这些钱闹生分了?想让盼盼成才,也是我的心愿,咱以前就是吃了没文化没见识的亏,被人骗。让盼盼好好念书就成。大哥,你和嫂子别想太多了,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的。”
回到家里,苏向东捂着脸擦着泪。他何德何能,能有这样的弟弟妹妹。
李春兰抱着闺女,和闺女道,“盼盼啊,咱要好好念书,你看,全家人都对你这样好。咱真是有福气的闺女。”
苏盼盼给她擦着眼睛,又给苏向东擦,想说点表态的话,又发现自己说不出来。
她觉得光说不行,得做。得拿出好成绩来,成为家里人期盼中的那个有能力的人。
“我也一直觉得,我特别有福气,特幸福。”
别人家的奶奶会掐着小姑娘的耳朵骂人,她的奶奶,会省下鸡蛋,给她冲蛋花喝。她在外面被人欺负了,奶奶会满村子的逮着人算账。叔叔在外面干活了会给她找好吃的,姑姑会把毛衣拆了给她织毛衣,手把手扶着她写字。爷爷看着严肃,但是对她总是笑眯眯的。爸妈更是把她捧在手心里。家里人常常说的那段苦日子里,她都觉得好幸福。后来,又来了一个像仙女一样的姑姑,让她过上了现在这样富裕的生活。
苏浔听苏宝玲说家里也交定金买房的事儿,倒是很意外。
她自己倒是已经决定让苏盼盼过来这边念书的,只是没来得及说,毕竟房子也没这么快建设好。现在也只是预售阶段。她自己会买,这上学名额自然也会有。再说了,作为开发商之一,上学名额手里还是有几个的。
她道,“你们倒是下手挺快的。”
苏宝玲笑道,“我爸最着急,看了报纸立马就给我大哥大嫂打电话了,把这事儿敲定了。他老人家还是有眼光,在镇上就知道这是好机会。”
苏浔道,“买了也好,现在在大城市买房,也算是投资了。这个项目地段还是不错,又是第一个试着开发的项目,所以价钱不算贵,以后可拿不到这样的价格了。盼盼读书的学费,我替她出了,这个是之前答应她的事情,至于大嫂上班就方便了,她要是愿意过来,可以去厂里,也可以在小区物业上班。”
苏宝玲忙说不用,家里人肯定是供得起的。
“苏总,你帮着家里这么多,现在咱们都有收入,而且还是高收入,已经足够了。我爸也说了,咱要自立。”
苏浔想了想,便道,“那行吧。”内地这边的学费倒是不算贵, 苏家确实供得起,以后去了外面不够,她再拿钱。
不过苏家人的表现,苏浔还是很满意的。不说宝玲和向南在外面思想发生改变,在老家的苏家人也是还有一上进心,知道要奋进,这是好事。
不过她倒是和苏宝玲说了,建议她也买房。至于钱的问题,公司会拟定一个借款福利。可以从公司借款,以后从工资里面扣款。
这是苏浔对于身边跟着她的人的福利待遇。听到苏浔这消息,苏宝玲也是惊喜万分。之前的存款虽然寄回家里了,但是这离正式买房还有时间呢,能攒一笔首付了。
苏家人凑钱买房也让苏浔对这个项目更看好了,苏家和真正做生意的有钱人差距还是很大的,都能下决心买房。更何况这些年做生意赚钱的个体户呢?还有那些多年拿着高工资,存折里有着大笔存款的高知分子们,这些目标群体应该也会动心吧。
房子宣传才一天,就带来了非常好的反响。打电话咨询的人很多,亲自上门来项目部咨询的人也非常多。虽然大部分是冲着学校来的,可是这也是打算买房啊。
连徐英成也是很惊讶。
不过考虑到了内地刚改开,似乎也能理解了。在港城,出国念书是一件还算容易的事情。
内地这边刚改开,很多人想出国念书,也找不到门道。
此刻又正值大家对于外面世界好奇的时候,所以这诱惑力还是很大的。
他都忍不住给苏浔打电话了,“我得再额外给你包个红包,要是没这个学校,效果肯定要差很多。”
作者有话要说
么么哒,晚上10点见。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