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到天幕中出现了一张画像, 画中男子脸长如鞋,下巴向上翘起,满脸都是麻子,画像正上方写着几个大字“明太祖真像”。
朱家人齐齐沉默了。
蒲安也看到了粉丝留言中发的图片, 未避免明太祖再次在直播间口吐芬芳, 她紧急插播了朱元璋的相貌解析。
【传说朱元璋见了这张‘写实’的画像,大怒之下, 将画师拉出去斩了, 后来朱元璋的画像, 就都是慈眉善目版。
关于朱元璋是不是长得奇丑无比, 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论证。
第一, 遗传。从明朝历代君王画像, 我们可以看出,朱家的皇帝们基本都是圆脸、宽腮帮的模样。
第二, 史实资料。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 他曾入武英殿,亲眼见过朱元璋画像,‘面如满月’‘与民间异象之大不类’,以此论证朱家官方承认的画像里, 朱元璋就是个大圆脸。
第三,常理逻辑。朱元璋是乞丐、和尚下九流出身,他在郭子兴手下做小小的九夫长时,迎娶了郭子兴的义女, 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即便郭子兴可能不会太重视义女, 但朱元璋如果丑得太过分, 想必马皇后也不会嫁给朱元璋, 更不会贴肉藏饼给朱元璋。
综上,up个人觉得,朱元璋猪腰子脸很有可能是民间搞得二创。
在古代,上位者为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神化皇权,会特意强调面相有异,诸如舜有重瞳,文王四乳,还有屁股上长七八十个大黑痣的。
关于朱元璋相貌的记载,最早出自永乐年间。
朱棣登基后,重修《明太祖实录》,进一步神化朱元璋的面相,说他爹朱元璋头上有隆起的骨头,看上去和神仙一样,那民间百姓又没见过神仙,只能凭借只字片语,进行二创了,这才出现了大量朱元璋鞋拔子或猪腰子脸的画像。】
“二创是让大家创新,而不是把人创死。”
“朱棣这种行为,典型的一粉顶十黑。”
“还有种说法,说是后来清朝为了抹黑朱元璋,才故意画丑的。”
朱棣又感受到了来自老爹,极具压力的视线,他摸了摸鼻子,看向旁边,心中暗骂,那个篡位登基的他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瞪了一眼老四,重新在天幕之上写字——
朱重八开局一个碗:“太子因何早逝?尔为何出此不详之语?”
朱元璋很心塞,更心塞的是评论区其他人的留言——
“官方记载是朱标在去西安的路上生病了,然后没多久就死了。”
“据说是被晚年时期朱元璋的残暴吓死的。”
“你这个论证因果倒置啊,要不是朱标早死,朱元璋怕后继者镇不住一干开国勋贵,他也不会在晚年时期大开杀戒啊。”
“不是说因为马皇后早逝,朱元璋发疯了吗?”
朱元璋:……短短一天,他知道了自己老婆儿子和孙子,全都先他一步去了的悲惨结局。
朱元璋有些emo,洪武朝能看见天幕的勋贵们也很emo。
大!开!杀!戒!
这四个字,震得所有看天幕的勋贵们愣住了,紧接着,他们看见了诸如“扒皮充草”、“戴枷上朝”、“胡惟庸案”等等评论。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上交所有权力,老老实实苟着,或许能保住命,一条是举旗造反,把老朱从皇位上拉下来。
对比了一下两条路,勋贵们选择了第三条,保住太子朱标的命。
【朱棣从藩王成为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即使前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可李世民那是在首都中心搞权力斗争,朱棣是在政治中心外,一路打上来的。
朱棣登基后,封赏了所有在靖难之役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连帮忙运砖石的妇女,都得到了钞百贯、棉三斤,同时,对反对他统治的人,朱棣如秋风扫落叶般,毫不留情。
据传,朱棣命方孝孺写登基诏书,但方孝孺只写下了‘燕王篡位’四个字,因此喜提诛十族套餐。
因为皇位来路不正,朱棣自然担心有人动摇他的统治,有传言说,朱棣其实不是马皇后嫡出之子,他的母亲,其实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妃嫔,朱棣为了让自己继承皇位的行为更正统,篡改了史书。
不过这些都是野史传闻,真假不可辨。
为了巩固皇权,朱棣开始重用锦衣卫,设置东厂,用太监来监察朝臣,牵制锦衣卫,据说他重用锦衣卫,就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太子。
朱棣以武功闻名,数次御驾亲征,征讨鞑靼、瓦剌,肃清边疆,永乐十九年,大明迁都北京。
数百年来,因为北方边境不稳,皇朝大都选择南方的温柔富贵乡为帝都,然而朱棣却决意迁都,意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迁都之举,进一步控制了北方乃至全国的政局,政府着手经营数百年来由异族控制的北地。
除了重典、重刑、好武,朱棣与文治上亦有建树。
永乐元年,朱棣开始命人编撰修书《永乐大典》,这本包含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戏剧小说等等、涵盖了我国上下数千年的知识财富,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可惜的是,因为火灾和时间的缘故,《永乐大典》流传至今的,不足百分之四。】
说到这,蒲安看了眼外面,所有教授们趴在玻璃罩上,目光灼灼看着她,等待她说出那句话。
蒲安清了清嗓子:“如果朱棣能看到我们直播就好了,我可以用我们现代科技去换《永乐大典》。”
已经年老的朱棣眸光微亮,天幕说了这许多话,且似乎皇父亦能见到天幕,他们父子还能通过天幕说话,皇父言语中,还透露出太子哥哥尚在的消息,这就说明,天幕并非沟通阴阳两界,而是沟通洪武与永乐两朝。
而他现在依然稳稳地坐着皇位,说明,即便皇父能知晓未来发生之事,也无法更改他的结局。
朱棣放下心,却没第一时间命人将永乐大典送来,而是提笔写字,问道——
请叫我朱棣而不是Judy:“尔言之科技为何物?”
蒲安配合地进行插播,展示了在鸟铳基础上改良了的木仓,远在菲律宾的红薯苗极其亩产情况,符合明朝生产力的成药方子,大船的建造法等等,以及一张世界地图。
且不说朱元璋和朱棣如何作想,一直关注蒲安的粉丝们隐约感觉有些不对劲。
“接到广了吗?可是……这些广子怎么有些奇怪啊?”
“这怎么看都不像广,up就是为了配合Judy,搞出自己特有的直播风格。”
“那up未免太难了吧?竟然真的找船的模型和建造法。”
“等等,有些不对劲,就是为了配合粉丝,营造自己直播风格,up也不至于真的改良鸟铳啊!红薯苗、制船图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可鸟铳的改良却是需要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研究的,up并没有找出目前已有的木仓的制造法,而是真的在改良鸟铳!”
这条评论并没有引起大家注意,很快就被其他粉丝的评论刷上去了。
蒲安松了一口气,她还是不谨慎了点,本以为大家不会在意,没想到遇到懂行的了。
请叫我朱棣而不是Judy:“怎么把《永乐大典》给你?”
蒲安假装没看见这条信息,《永乐大典》,共有两万多卷,3.7亿字,三千多人修了五年,她要是指使朱棣在私信里进行复制粘贴,估计这位皇帝得累到腰肌劳损。
她打算快速结束今天的直播。
【明成祖朱棣无疑是一位文治武功都极其杰出的帝王,他一手稳住大明建国后的江山,缔造了永乐盛世,后人称永乐年间‘远迈汉唐’,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大明赫赫国威,使万朝来贺。
朱棣并没有辜负他辛辛苦苦得来的皇位,史书工笔,有功有过,对生活在盛世里的百姓而言,他是一个好皇帝。】
朱瞻基看了眼爷爷,爷爷只沉默不语。
朱元璋看了眼老四,发现老四嘴角微翘,显然在得意。
天幕上说老四文治武功,可看着面前二十来岁、年轻面嫩的四儿子,朱元璋怎么也看不出他厉害在哪儿。
朱棣看到老爹的视线,打了个激灵:“爹,你放心,太子哥哥一定会平安康健的,儿子绝不会有二心。”
说到太子,朱元璋提笔在天幕上的白板处书写:“医药之物,尔欲以何易之?”
蒲安看到这句话,其实现代对古代的“援助”,更多的是为了加快他们自身的发展,因为据专家猜测推断,历史变化越多,出现的平行时空越多,直播间积累的“能量”就越大。
所以他们其实不用什么东西来交换,蒲安也会把适合那个朝代的科学技术送过去,只是顺便捞点好处罢了。
现在见朱元璋这么问,蒲安突然想到明朝初期的一个特色——
【明朝初期,有人殉的传统,皇帝驾崩后,会要求所有妃嫔都殉葬,不仅是皇帝,藩王也是如此,王爷去世后,连王妃也得殉葬,这种残忍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镇驾崩时才废止。
朱祁镇,大明绝无仅有的瓦剌留学生,他宠信宦官,被瓦剌俘虏,后又干了一系列骚操作,致使明朝国力重创,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不过在他去世之际,废止人殉,倒也算干了件好事。】
朱元璋听到“殉葬”两个字,刚要妥协,不就是废除人殉嘛,大不了他降低规格,造俑人陪葬好了,为了标儿能长寿一些,就当废人殉是给子孙积德。
紧接着,他却听到“瓦剌留学生”这个词。
朱棣和孙儿朱瞻基面面相觑,他们在消化刚刚听到的东西。
被瓦剌俘虏?什么叫被瓦剌俘虏,朱棣只知道怎么俘虏瓦剌。
听天幕意思,这个被瓦剌俘虏的竟然还是个皇帝!简直奇耻大辱!
“这个朱祁镇是什么人?”
朱元璋和朱棣不约而同,一脸问号。
祁字这个辈分……好像是朱棣的重孙子啊!
朱元璋虎目瞪向老四,你养的好重孙!
朱棣虎目瞪向朱瞻基,你养的好儿子!
不仅皇室在为此事震惊,朝臣们也不敢置信,哪朝哪代皇帝会被异族俘虏?哦,对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俘虏过。
可那是“怂”朝,我大明岂会有如此之耻?
洪武与永乐两朝,所有人都仰着脖子,仔细听天幕接下来的话,却听见蒲安说——
“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来聊一聊,大明战神朱祁镇!”
所有人:……
摔,回来,给我讲清楚!那个瓦剌留学生倒底是怎么回事?
朱棣看着天幕消失在天上,却变成小方块,出现在他面前。
蒲安这么着急下播,就是遵照组织上的指示,留出时间,让朱棣把《永乐大典》都传送过来。
听清楚所谓复制粘贴是什么,朱棣看着命人送来的《永乐大典》沉思,毫不夸张地说,这里的书多到能淹死人,要不是他为了受孙儿成亲时的跪拜,开了大殿,这么多书,能把房子填满。
蒲安也发愁,她总不能真叫朱棣来干这活吧?听朱棣说,他那边是永乐十五年,朱棣都是六十多岁的老爷爷了。
最后还是朱棣这个封建时期的帝王想了个办法。
“朕叫宫人来行此事,他们虽看不见天幕,但只是将书举起,天幕就能将字迹吸纳进去,想必不是难事。”
宫人们在今天收到了一个古怪的命令,每人抱着一大堆书,轮流到皇爷爷跟前,一张张翻页。
整整两万多卷书啊!
这场直播,蒲安连续进行了半个多月,这段时间,直播间就没停过。
朱棣自从得知《永乐大典》因火灾而失传,就开始琢磨用石碑刻下这本百科全书,这肯定是一项艰难且耗费颇多的工程,那个蒲姑娘还说了,倭国时常在海边作乱,久而久之竞成了倭祸。
朱棣为难,他是先刻《永乐大典》,还是先灭倭国?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