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江山如此多娇(七)


    不得不说,即使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们都被常凯申的这手骚操作给震惊到了。


    李世民手往桌子上一拍: “竟然不提前告知民众疏散?!”即使是现在,也没有这样视百姓为草芥的。


    假使在他的治下,有哪位官员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撤职杀头都不足以泄愤,非得要诛九族才行。李靖分析道: 所以,后面的战役他们就输了。


    除非是胡人入侵,否则两军交战的时候,普通百姓向来是对战场避而远之的,谁都怕死。像这样推着小推车去援军的,只有是对对面那一方深恶痛绝了。


    李世民环视一圈殿中众人,意味深长: 对百姓仁义,就是对自己仁义。


    殿中的贞观武将们一开始受到了高仙芝的教育,现在又受到了这个教育,纷纷在心中警醒,以后要记得约束自己的部下,行事不能放肆。


    当下赶紧拱手行礼: “臣等遵命。”


    百姓们更是咬牙切齿。


    扒堤坝就算了,居然还瞒着附近和下游的这些人,是恨他们死得不够早吧?若是撞上这样的将领,真不如反了算了!“就是!咱们平民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么?”


    这样的人就真该下十八层地狱!


    一时间,群情激愤。


    尤其是住在黄河下游两岸的,更是恨得牙痒痒。洪水无情,可这是人祸,不是天灾!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还只是生气的开端——


    【这些都是后话,实在生气所以多说了几句。咳咳,其实今天要说的是北宋的黄河改道。】


    【这也是黄河的第三次改道。】


    【可以说,这次改道,也注定了北宋的兴亡,甚至让它之后的朝代也深受其苦。】


    【在北宋之前,大规模的治理黄河还是东汉时期,水利专家王景将黄河导入山东省东营市入海,保了黄河的七百年太平。】


    【到了北宋,黄河的泥沙又开始不堪重负了,开始发一些不大不小的小洪水,然后河道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偏移。】


    【有个叫李垂的官员就发现了这一点。】


    北宋的朝堂上。


    一位大臣不慌不忙的从自己怀里


    掏出奏章: “官家,臣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关乎我大宋国运,臣恳请官家和诸位同僚一起观之。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来了兴趣。


    那位大臣展开文章,上面写着硕大的《导河形胜书》几个字。大臣开始侃侃而谈。


    大意是,这位叫李垂的小官,发现黄河竟然开始向北发生偏移。事关重大,最后皇帝便召了李垂来觐见问询。


    官家,北边可是辽国所在。若是黄河真的改道从北边入海,那岂不是就移到了辽国境内?咱们和辽国之间天然的屏障就凭空消失了!”李垂满怀忧心的道, 而且辽国若想要举兵南下,直接从黄河走,不过几日功夫就可以到达东京城!


    “官家,这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啊!”李垂痛心疾首道。


    皇帝端坐在御椅上,待他看过舆图之后,也陷入了无限的忧愁中。这……这可如何是好?


    李垂斩钉截铁的道: 为今之计,唯有治河,让黄河不再往北流,得让它往东流,离辽国越远越好才行!


    赵匡胤一听到北宋,耳朵顿时就竖起来了。


    要说,他和朱元璋还不一样。他是真心感谢仙画,要不是它提醒,自己可能到了地底下都不会瞑目。


    现在,他有信心局面已经离之前的那个结局远一些了。


    就连各地的牧马监现在都在大力的培育良马,那些儒生们根本不敢吱一声——金军南下的大刀还在头顶上悬着呢。


    那今儿仙画又是提醒什么?


    是不是赵光义那些不孝子孙们又给北宋找麻烦了?他听了半响,没想到听到了黄河居然会改道北上的消息。这……他思量一下,对宰相赵普道: “这李垂所言,似乎还挺靠谱啊。”


    黄河的确是他的一道依仗。


    按照之前的历史,国都一直在东京城,那辽军顺着黄河就过来了。


    等等……不对。”赵匡胤好歹也是军中出身,又细想一下,立刻觉察出了一些疑问之处, “黄河与长江不同,向来有枯水期,而且冬季容易结冰,可过军队。


    所以,即使不改道,黄河也并不算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这也是他之前一直想要把国


    都搬到洛阳和长安的原因。


    “这李垂,危言耸听!”赵匡胤生气了。


    赵普作为名臣能臣,也看出了其中的不靠谱: “黄河如此伟力,岂是人力可以更改的?”这听上去就不靠谱啊!


    君臣两个面面相觑。其他朝代的君王们也都觉得不靠谱。


    嬴政想到自己出巡的时候见过的丰水期的黄河,默了一瞬,冷哼一声: “这后世之人倒是挺敢想的。


    像他们大秦修灵渠,修郑国渠,可也没想过要在黄河头上动念头啊。


    扶苏忍不住叹一声: 仙画既然如此说了,那势必是黄河给了他们一个难忘的教训。只可惜涂炭生灵。


    西汉的贾让和东汉的王景,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治黄专家。


    仙画也将这一期投送到了他们的朝代。


    两人都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贾让面色惊骇: “居然想要用人力让黄河改道……”


    谁给他们的勇气?


    潘季驯夜宿于黄河边,听着耳边滚滚的水浪之声,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是斯文之人,但此刻也忍不住恨恨道: “若非他们乱搞,如今的黄河怎会如此凌乱!”气煞人也!


    【李垂这个看法对吗?也不能说全错,因为北宋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基本上就是以黄河作为天堑来隔绝北方的辽国。】


    【所以一听这个,当时的宋仁宗立刻就慌了。】


    【宋仁宗其实算是个不错的皇帝,宋朝的贤明之君,将大宋治理得还不错,挺繁华的。但是他可能继承了他祖上高梁河车神的基因,对着金国总是有些腿软。】


    【你说咱们,听说漂亮国开始打朝鲜了,那咋搞?节衣缩食开战呗,把它打回去不就行了。】


    【但北宋的皇帝甚至是文武官员们不这样想啊,他们不加紧军备,秣兵历马,反而想的是,既然如此,那我让黄河改个道不就行了?】


    【根本没有开战的意志!】


    【所以有人说,北宋的衰亡其实在它繁华的时候就注定了。甚至是从赵匡胤开国时定下“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时就注定了。】


    ……


    赵匡胤正在琢磨着这黄河改道,这以后可就是他的子孙要面对的事


    情了。谁知道,这一下子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茫然的眨眨眼,脸上立刻涌起红潮,既惧又羞恼:.…这怎么和他还有关系了?赵普不看他,低头看着地砖。


    杯酒释兵权的主意就是他给赵匡胤出的。哎呀,这宫中的地砖真好看。


    唐朝。


    李靖李世民等人自然不知道后世宋朝的政策方略,但大概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猜一猜。“守内,自然是疆域内部。”苏定方一琢磨, 这倒也没错,虚外却作何理解?李靖思量片刻,犹豫着道: “可是将对外的防线虚置?”


    大唐战神一下子就觉得这世界上原来也有自己看不懂的军事策略,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金军就在一侧虎视眈眈,为何要如此布防?


    不能理解。


    明朝的朱元璋自然知道为什么。毕竟史书上写着呢。


    为了提防边疆军队和将领坐大,怕他们将来夺权呗。但,这个不行,自己封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也不行。到底要咋样才行?


    郁闷。


    【李垂和北宋朝廷犯下大错的一点是低估了大自然的伟力,心里没点数,当时自个儿有啥技术条件不知道啊?以为能靠人力给黄河改道?】


    【也不是没有人反对。比如对水利颇有研究的欧阳修和周沆。】


    欧阳修一脸严肃,痛陈利害:


    官家,黄河为什么往北边流?因为北边的地势低而东边的地势高,这是自然之理。如今想要逆着这道理,让它改往东流,这是大禹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啊!


    你们醒醒吧!


    周沆直接道: “官家,诸位,如要让黄河改道东边,沿途的滨州、棣州、德州、博州与齐州,向来是富饶之地,也是大宋赋税来源的重地。万一出现不妥当,恐怕出现粮荒与钱荒。


    【但,对敌军的恐惧压倒了一切。从皇帝到朝中大部分人都支持让黄河改往东流。】


    【于是,就开始了历史上出名荒谬的“三易回河”。】


    【可怕的是,当时能够决定改道方案的都是一些重臣,而不是真正的水利专家、水利官员。有些人甚至可能都没亲自去到那边看过一眼,纯粹纸上谈兵。】


    【


    三易回河的第一回 由文彦博主导。】


    文彦博时任宰相,他对着舆图信心满满:


    “官家,您看这六塔河,我们只需要借助六塔河的河道,让黄河从这儿过,会省时省力许多。也避免让百姓负担过重的徭役。


    宋仁宗一看,这六塔河好像是离得挺近。


    这回站出来反对的还是欧阳修。


    欧阳修写了洋洋洒洒的奏章,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走六塔河。


    这六塔河宽仅五十步,称不上大河。想以这样小小的河道去容纳黄河之水,这简直是可笑至极!臣恳请官家挑选知水利之人,就黄河下游进行疏导,顺应天理,让它尽快入海。


    宋仁宗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文彦博,最后选择了文彦博。


    欧阳修能怎么办呢?


    只能一声叹息!


    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


    黄河水涌入到了六塔河的河道,看似一切都很顺利。


    结果,在当天的晚上,六塔河就决堤了,洪水如脱缰野马一般从六塔河汹涌而出。【这完全就是很低级的错误。】


    【专业的事情让外行来做,就会导致这样的荒唐。】


    【第一回 ,黄河胜。】


    【北宋付出的代价是整个河北变成了一片泽国。《宋史》记载: “溺兵夫,漂刍蒿,不可胜计,水死者数千万人”。】


    北宋


    起风了。


    欧阳修在庭院中静静地伫立,思及往事,无奈沉痛的闭上了眼。


    哎!


    他有什么办法呢?


    该劝的都已经劝过了,甚至还打算辞官胁迫,但是没有用啊!他转身对好友梅尧臣摇头道: 晚了,晚了,若是仙画早点来就好了!


    苏宅


    苏轼停下给弟弟苏辙写信的举动,愣愣的看着仙画,想到之前的洪灾,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最终也只能从心底最深处叹息一声。


    哎!


    他想起弟弟苏辙的来信,知道他这段时间正在朝堂和王相公争论是否要再次让黄河改道,立刻磨起了墨。


    他得给弟弟去信一封,让他务必制止


    王相公的疯狂想法。


    这浪费人力物力都好说,但若是让百姓们受灾死难,可就无法弥补了。北宋初年。


    赵匡胤目瞪口呆,差点跳了起来,对着天幕破口大骂。


    一群蠢货!做事之前不知道动动脑子吗?!


    这么大的事情,说做就做吗?


    去实地考察过吗?有找水利官员认真的计算过吗?!


    赵普也想不到后世居然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来,半响才吐出一口气,赶紧劝慰: 官家息怒,息怒,现在一切都有可能更改,还来得及。


    赵匡胤这才坐了下来,深呼吸几次,将心中的怒气压制了下去。这会儿,他忘记自己刚才被点名批评的那个“守内虚外”了。民间的百姓们更是炸开锅了。这水可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死!


    尤其是六塔河一带住着的百姓,想到几十年后的悲惨场面,哭的哭,喊的喊,差点没闹出事儿来。


    “这群当官的,真是不把咱们当人看呐!”


    不错,这六塔河这么窄小,怎么可能过黄河水?


    “说不定这堤坝还是让咱们自个儿修的呢!”


    也有理智还在的,连忙道: “诸位也不用太担心,现在这事情还没发生呢。朝廷知道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自然就不会再打六塔河的主意了。


    如果他们够聪明的话。


    这才让民众的愤怒略微的消散了一些。


    【第二次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导。】


    【王安石吧,UP主对他也是心情颇为复杂。】


    【首先,他肯定是个能臣、名臣,为官清廉,没有私心,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看到了北宋的积年弊病,愿意成为革新者。要知道,古代的革新者没这么好做的,基本没几个好下场。所以,能够看到王安石的决心,十分让人佩服。】


    【但是,他实在是太理想化了,很多事情想当然,并且性格执拗。认定了的事情绝不更改。】


    【就好比,他认定如果黄河能往东走,可以让北地多出许多良田,也能造福东边的水利,那他就一定要去做。】


    【这次站在他对立面的是苏轼的兄


    弟苏辙。】六塔河洪灾仅几年。


    龙椅之上的皇帝由宋仁宗变成了宋神宗。王安石受到了重用:


    “官家,自六塔河决堤之后,黄河分成了两股,水到之处,灾害严重,必须要尽快治理,让百姓安心耕种才是。


    宋神宗有些犹豫: “王卿可有什么见解?”


    王安石道: 官家,黄河北流如果不堵住,任由河水弥漫,不管是官田还是私田都极易被淹。臣以为,还是该引导河水向东流才好。既有助于军事,又有助于农耕。


    苏辙立刻站了出来,大声反对:


    “官家,如今黄河已经稳定,偶有洪灾不过是因为没有修建堤坝,只需在原地修建堤坝即可。若是再让黄河改道往东流,需征调大量民夫劳役,百姓恐不能负担!


    两边争论不休,宋神宗也无法拿主意。便让司马光等去那边视察再来回话。司马光去视察了之后,认为可以东流,但是要缓缓图之,不能那么急。但王安石却坚持要急,要快。


    宋神宗站在了王安石那边: 尽快堵上北流吧!让河水改道东流!王安石深深鞠躬:遵旨!


    为了尽快的疏通河道,清理泥沙,他还发明出了一种钉耙,安装在船后,船只航行的时候挖起河底的沙土。


    但黄河每年的泥沙量高达亿吨,岂是人力可以挖通的?


    【后期,王安石是变法派嘛,革新派和保守派斗来斗去,他的工程也遭到了保守派文彦博的阻挠。然后又因为变法的争执,王安石被罢官了。】


    【工程没修完就半途而废了。】


    【结果,罢官没过多久,黄河决堤,直接夺了淮河的入海口,淹了四五十个县,三十万倾农田。】


    【还差点把当时还在徐州做官的苏轼给淹死了。】放眼望去,一片沼泽,四周全是水。


    苏轼带着城中百姓提前转移到了城外的一座高山之上,这才侥幸从洪水中逃脱。周围的百姓们眼中带着仓皇、迷茫和绝望的神色。


    有人低声的哭泣起来: “麦子再过一段时间都可以割了……”苏轼闻言,两眼泛酸,差点也流下泪来。


    “你以有限的才能却非得要兴建这个不可能成的工事,让无辜的百姓受你的驱使,将他们放在必死之地!浪费的钱财还可以补救,但死了的百姓,却不能再复生了!”①


    【第二回 ,还是黄河胜。】


    【这一次的结果比第一次还惨烈,整个苏北和山东那一片都变成了它的下游,它想往哪儿流,就往哪儿流,在哪儿入海纯粹看它自己的心情,造成了一大片黄泛区。】


    苏北本是淮河的入海口,支流无数。


    在地图上看的时候如同一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复杂但其实很稳定。如今被黄河水肆虐,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将淮河的水网堵得严严实实。淮河的水网,熄火瘫痪了!


    【王安石的工程如果建成了,洪水可能还是照旧,但也可能也有所减缓。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天幕下所有的水利专家们都瞠目结舌。


    潘季驯早知这段历史,他现在来考察黄河就是需要给这段历史擦屁股,因此憋了半天才恨恨憋出一句:


    “胡来!乱搞!”


    汉朝。


    汉武帝刘彻也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过了片刻之后才反应过来,面上似笑非笑的说了一句: “真乃猛士也!朕不能及!”


    他可没那么莽!


    赵匡胤刚才好不容易平复下来,这会儿又感觉心中的火一下子蹿了上来,直冲天灵盖。他猛地站起身,却觉得头脑一片晕眩。


    “官家!”赵普和内侍太监赶紧冲了上去。


    “快宣太医!”


    赵匡胤挥挥手,嘴巴里默念: 来得及,来得及,来得及……不然他怕自己又吐血。


    赵普倒是惦记着实事: 官家,当务之急,还是得安抚百姓啊。百姓们看了这天幕,还不得炸了?


    赵匡胤一惊,赶紧道: “还是爱卿提醒及时。立刻派人去那几地,安抚百姓,就道朕从未想过让黄河改道,让他们安心耕作,不用惊惶。


    民间的确是炸了。


    尤其是相关地区,这次的范围可比之前大多了。“反正活不下去了,要我说,不如反了算了!”


    这话一说出口,里正的拐杖


    就打了下来,厉声喝道: “你不要命了!胡乱掰扯什么!大家听我说,现在这事情还没发生,咱们自己先别慌。


    县城中,颇有威望的几位举人进士们正在饮宴,闻得此事酒也喝不下了。


    不如写一万民书,向朝廷请愿。此法可行。


    洪水一来,可不管你是家贫还是家富,是举人还是进士,一视同仁。其他朝代的可能没这么深的感触,但依然看得很投入。


    良久,很多人才感慨一声: “看来,这专业的事还是得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啊!”神宗朝。


    王安石脸色苍白如金纸。


    他性格倔强,虽然干瘦但脊背一向都是挺直的,但现在看来,却一下子软了下来,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几岁。


    他没想到,这次的改道工程居然会遭遇如此严重的后果!


    他虽犟,但却无法无视百姓的受难。


    原本想要让黄河改道,其实也是出于对百姓对大宋有利的初心。或许,的确是他低估了自然的威力。


    “父亲……”王安石的儿子在背后弱弱道, 工程没建完,并非是您之错……王安石道: “也说不定,即使我没被罢官,工程还是没建完,洪水就来了。”那么大的工程,岂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好的?


    都有可能。


    那,新法呢?


    自然要继续变法!王安石刚硬的回答, 你放心,官家会继续站在我这边的。


    因为官家和他一样,都看到了大宋繁华之下日积月累的弊病,再不根治,恐怕就要病入膏肓了。


    不过,王安石想起仙画对自己的评价,又想到苏轼和欧阳修等人对新法既赞同又不完全赞同的意见。忽然就难得的迟疑了一下。


    “新法的细则与执行,召人再来商榷,最好再去底下城池做一些考察。另外,黄河一事,需得我亲自前往考察。


    “是,父亲。”


    苏宅,


    苏辙轻轻的舒了口气。


    还好,还好。仙画提到了这件事,不然王安石这犟相公真的是谁也不听,一意孤行。这次,这灾祸或许不会再发


    生了。


    【宋神宗怕了,不搞了,投降认输了。】


    【然后,他儿子宋哲宗一登基,他得收拾这个烂摊子啊。】


    【得!又要来一次易河。】


    【这次怎么易?】


    【这一次的争论,长达八年,几乎将所有的朝臣们都卷了进来。一派想让黄河继续往北流,一派还是想改道让黄河往东流。】


    主张改道让黄河往东流的以文彦博为首,是的,他还活着,而且他还不死心。主张让黄河继续往北流的以右相范纯仁和苏辙为首。


    两方吵来吵去,不得安歇。


    坐在上首的高太后和宋哲宗看不出表情。


    高太后最后道: 不管如何,这几年须得与民休息,不得再动大型徭役与工事。一句话堵死两派人。


    高太后主政的这几年,百姓们过得异常祥和安宁。然后,高太后薨逝,哲宗亲政了。


    【这场争论,发展到最后,直接变成了党争。黄河走哪儿才符合自然规律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得先争赢再说。】


    【多说一句,宋朝的党争和赵匡胤脱不了干系。】


    … …


    被创了好多回的赵匡胤已经面无表情。此刻茫然的抬起头:???


    第122章 江山如此多娇(八)


    赵匡胤茫然的抬起头,然后神智归位,听懂了仙画在说什么,一下子就跳了起来。那句“你胡说!”堵在嗓子眼里,差点就要冲口而出。


    但很快,赵匡胤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变幻,表情一下子就变得奇怪了起来。旁边的赵普也像是想到了什么,神色同样精彩。


    ……


    【赵匡胤是北方发家,一开始的核心团队都是北人。】【这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他自己呢,觉得南方人心思细腻,性格过于柔弱,带头在朝内搞起了地域歧视,明着说坚决不用南人为相。】


    一块刻着“南人不得坐吾此堂”的石碑被抬进了宋朝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内。


    赵匡胤: 就放这儿。


    几十年后,寇准担任科举主考官的时候,在山东的蔡齐和江西的萧贯之间摇摆不定。


    “南方是下国,不宜多冠士。”寇准最后点了蔡齐为状元。


    旁边恭喜: 恭喜寇相为中原又争得一状元。


    又几十年后,同样来自江西的王钦若终于当成了大宋的第一任南人宰相。他让人将赵匡胤放到政事堂中的石碑给搬了出去。


    然后对旁边痛心疾首的道: “哎,有小吏一不小心将那石碑搞坏了,只能先搬到他处了。”从此,这块石碑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赵匡胤的这些做法直接导致了宋朝之后南北两派的党争不断,远超前朝,直接拖累了宋朝的内部发展,贻害无穷。】


    【就像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保守之争,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南北之争。】


    【你说赵匡胤身为帝王,不想着弥合国内的族群矛盾与冲突,反而带头搞地域歧视,他是不是脑子也有点大病?】


    天幕上出现让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表情包。地铁老人脸:?????


    【所以,也别老是只骂高梁河车神和雪乡二圣。北宋的衰亡实际上和赵匡胤也脱不了关系!】


    赵匡胤颓然的往自己的御椅上一坐。


    他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但是却不知该从何说起。那句话是他说的吗?是!那块石碑是他搬过去的吗?是!所以,根本无从辩驳。


    他不得不说,自己的确是对南人有着那么一点点的偏见的——他是


    北人啊!不喜欢南人这不很正常的么!


    但是他也没想到自己这么一搞能搞出一个后世的党争来啊!这些后世子孙们,怎么就这么不消停啊。


    赵普咳嗽两声,他虽然不想在这个时候去打断赵匡胤的情绪,但身为宰相,有些话不得不说:陛下,这南方也需要尽快安抚才是。


    他们的根据地是在中原没错,南方是后来打下来的,经过这些年的统治之后才民心初定。现在被仙画这么一讲,赵普都不敢想南方那一片会是什么反应。


    赵匡胤这才立刻醒悟过来,忙道: 对对对,要安抚!即刻着人前往南方各道。这一晚上,他忙得和救火队员一样。明朝。


    和赵匡胤一样有地域歧视,只是是歧视的是北人的朱元璋轻轻的咳嗽了一声。


    他就很看不上北方这片土地。河、洛、关、陕被胡虏统治了那么多年,连中国祖宗的姓氏都忘掉了!真是没骨气!


    还是南人有血性!尤其是他凤阳老家的人,个个都是好汉子。


    于是他在明初的时候直接和南方的儒生们搞了一场“指导日常生活运动”,规定了许多琐碎的细节,如何穿衣、如何喝酒、如何起名….…


    就是想让被蒙古影响的北人思想给强硬扭转过来。只是现在看来,这运动并不怎么成功。


    甚至,他连让儒家给全民洗脑的心思都放下了,现在反倒是开始扶持“科学”来分化儒家。


    真是世事奇妙啊。


    在一旁的朱棣忍不住道: “父皇,南北都位于大明的统御之下,对任何一方抱有偏见,都容易形成争斗,反倒容易让外敌趁虚而入。


    他一向在北方防守,对北人倒无偏见。


    朱元璋老脸一红,清了清嗓子,又欣慰的看着他: 朕知道了。


    哎,其实老四也挺好的。


    汉朝,


    刘彻觉得自己的膝盖上也中了一箭。


    毕竟,他也有着一些地域歧视,比如觉得齐鲁之地出孝子,燕赵之地出反贼。刘彻委屈,燕赵之地的确出反贼啊!臧荼、卢绾、陈豨这些都是燕赵人士!他就这么一说,也没有大范围的歧视,应该惹不来党争吧?唐朝。


    &#


    34;党争……李世民玩味的道。


    他对这个词也不怎么陌生。那些陇西贵族们,那些傲慢的世家们,哪个不是结成团?再远一点,东汉的党锢之祸更是前车之鉴。


    当一群人开始无视道理,无视正确与错误,只是为了排除异己、争权夺利的时候,这个王朝就已经步入黄昏。


    不过,好在大唐目前情况不错,朝堂之上他还控得住场,没人敢生什么小心思。李世民打算日后好好的给李治上一课。


    【扯远了。】


    【总之,在宋哲宗登基后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改道的东流派还是胜利了!】


    【咱也不知道为啥,可能辽国的威胁比洪水还要更可怕吧。毕竟,对于这些权贵们来说,洪水淹不到他们,但辽军若是北下,是真的能威胁到他们。】


    【哲宗也更倾向于让黄河改道东流。】


    【于是,北宋又双最开始轰轰烈烈的折腾黄河了!】


    无数的民夫扛着沙石在新修河堤。


    私底下也窃窃私语: 你说这次的河堤管不管用啊?


    回话的人愁眉苦脸: 谁知道呢,只希望不要再来一次洪水吧。


    【这次坚持了五年,五年后,新建的堤坝再一次决口,黄河不管不顾的重新向北流了。】


    【这一次的洪水,比前两次还要厉害。】【据记载,建在山顶的庙都被淹没了。】


    洪水极高,带起黄色滔天的巨浪。


    百姓们背着行囊四处逃难。


    到处都是断木和浮尸,有牲畜,也有人,甚至还有原本生活在深山中的野兽。这次,连高山都无法幸免,眼看着洪水逐渐没过山顶。原本的城镇、山峰逐渐成为了一汪黄色的湖泊。【黄河被折腾了那么几回,也来脾气了。不让我从天津走,我还非得就从天津走!】


    【结果,搞了这么七八十年,黄河最后还是朝着北宋君臣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条路走了,从天津入海,到了辽国境内。】


    【傻眼!】


    【而北宋河北、山东、苏北这一片,本来是重要的农业和生产区,财税膏腴之地,经过这么几十年三番四次的折腾,直接被折腾废了。】


    原本的农田变成了沼泽,山林也皆


    尽被毁。


    有人收拾起行襄开始离开家门: “如今十里八乡都贫困不堪,孩儿欲去南边讨生活。请二老放心,等我在南边儿安顿下来,定会立刻将您二位接过去。


    垂泪与家人告别后,青年和乡邻一起踏上谋生之路。途经之处,乡村被废弃,城池变得破败。


    这片土地,繁华已经不再,只剩下这几十年来洪水留下的沧桑与颓废。


    【国力遭到了重创,又不抓紧军备,光顾着折腾黄河去了,还想要打赢外敌?】【做梦吧!】


    ……


    看到这里,所有的人几乎都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总算是结束了。


    真是担心北宋这些不靠谱的人还能再折腾出什么花样来。前面几代生活在和平盛世的百姓们忍不住唏嘘:


    太惨了!


    北宋的老乡们实在是太惨了!“是啊,还好我们生活在大唐。”


    大唐也可以替换成大汉、大秦。


    虽然现在小老百姓们的日子也不能说有多好,但最起码不用担心上头的人忽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将你旁边的那条大河改个流向啊。


    好不容易安稳了,结果洪灾来了,又安稳了,洪灾又来了。


    好家伙!


    搁这儿玩什么循环呢?宋朝相关的皇帝和官员们,一个个如丧考妣。


    得,这会儿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了,这简直是诛心呐!


    大人!


    文彦博家中本来宴客,仙画一来,他索性往后一倒,昏了过去。


    管家和心腹大惊失色的上来,却发现他的手在袖子中点了几下,立刻就明白过了,自家老爷是装昏呢。


    也是,不然这个场面无法下台。


    总之,闹了一晚后,文彦博决定,还是赶紧辞官吧。朝堂,怕是混不下去了!


    想到这里,这才真正的吐出两口血来。


    …


    【这场旷日持久的闹剧,因为李垂而起。他也被冠上了“文章灭国”的称号。】


    【而且,一灭灭三朝。】


    【接下来的金和元,都在治理黄河以及收拾这片


    烂摊子上花了大量的心血,焦头烂额,不得不大量征调民夫去治河。根据史料推算,金朝征调的民夫基本是当时全国大半的壮年劳力。】


    【元朝同样,民夫们过得太苦了,又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导河形胜书》,堪称“灭国神器”!】


    【李垂其人,恐怖如斯!】


    明朝。


    朱元璋破口大骂: “什么狗屁不通的《导河形胜书》!拿去当草纸朕都嫌他不够格,也就北宋那些雾种们会信!


    朱元璋气啊!


    要不是李垂搞出这么个东西,现在的黄河也不至于变成这个样子。别说金国和元朝在收拾烂摊子,连他大明都还在继续给他收拾烂摊子!每年为了治河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他恨恨道: “要是这李垂在我大明,朕一定会将他的皮给剐了。”


    嘉靖朝。


    黄河边的潘季驯也很气愤。


    只是他骂人显然没有自家先帝陛下来得顺溜,刚想发表点什么感想,就听到仙画中提起了自己的名字-


    【如果明朝的潘季驯活在那个年代,恐怕会痛心疾首的跑出来说: “黄河不是这么治的啊!”】【说到潘季驯,那就要提一下这两千多年来,咱们华夏历史上出的一些治黄专家。】


    【西汉的贾让,有史以来第一位对治理黄河提出了全面方略的人,东汉的王景,治理的黄河坚持了七八百年,一直到北宋。】


    【还有元朝的贾鲁,率17万军民治理黄河水患,他疏通的河流被后世称为“贾鲁河”。】【明朝的潘季驯,清朝的靳辅、陈潢、栗毓美等,都是治河名臣。】【而潘季驯,更是被称为“千古治黄第一人”!】


    从贾让到王景,再到后面提出来的这些历史治黄专家们的画像依次出现在天幕上。然后镜头一转,来到了明朝。


    黄河洪水滔天,已经接连下了好多天的雨,上游的洪水—浪接—浪的往下游涌来。连熟悉水性的本地人都不敢接近岸边。


    但潘季驯却执意要乘船前往河心观测。


    仆从和下面的官员们苦苦劝他: 潘大人,现在浪高风急,您何必急于一时,等洪水过去了再下河也可以啊。


    潘季驯道: “恰恰就是因为现在是洪水,难得遇到的好时候可以近距离


    的观测黄河洪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可是一手的数据!


    最后,头发花白的他愣是下了河,在洪水中镇定的读取着自己要的各项数据。


    【“束水攻沙”就是潘季驯提出来的。】


    【所谓的“束水攻沙”,就是以河治河,加大水流的湍急程度,让黄河水自己将河中的泥沙冲下去。】


    【他认为因为黄河在下游容易发生堵塞,就是因为下游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所以泥沙沉积。为此,潘季驯设计了一种河道模型。】


    潘季驯对着自己的助手们展示他所设计的堤坝。首先,我们在河道内里建设一种缕堤,这种堤更低矮,而且形如丝缕。


    这种缕堤像是横过来的非字,它延伸至河道内,收窄了河道,就让水的流速变急,这就是“束水”。


    水流变急了,沙子自然就冲下去了,这就是“攻沙”。


    缕堤低矮,容易溃泄,所以我们在它之外,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再修建一道遥堤。假使发生洪水,可约束洪水使之归槽。


    另外配套的还有在缕堤与遥堤之内的格堤和月堤。


    这些堤坝各有着不同的作用,他们配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功用。【缕堤这个就很科学了,再讲深一点,这其实不就是物理中的流体力学吗?】………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怒气一下子就消散了。


    哎呀,居然是他大明的英才!


    可惜不是自己这一代的。


    没事,不管怎样,都是他大明的,朱元璋喜笑颜开。这种面子上获得的虚荣心,甚至还超过了得到了先进治河之法而生出的喜悦。


    最忙的可能是各朝代的治黄专家们和水利官员们了。


    都在紧锣密鼓的赶紧描摹下潘季驯的堤坝图和方案。


    北宋。


    王安石倏地转身,问身边的儿子,声音都难得急促了几分: “记下了没有?”


    小王连连点头,手都没停,头也没抬: “记下了,父亲。”


    他虽然犟,但是连仙画都认证过的方法,他肯定得听啊!嘉靖朝,黄河边。


    潘季驯的助手兴奋不已: “大人,这说的真的是您!”


    潘季驯也兴奋不已,和助手两眼相对,泪水涟涟: “这说明咱们研究出来的束水攻沙之术的确是有用的!


    这给他们节省了很多验证的过程。


    只要取得一些河道资料,基本就可以开工了。助手一愣,心生佩服也生出几分惭愧。


    他想的是大人可以青史留名,但大人心心念念想的却是这法子的确有用。或许,这就是大人能够做到青史留名的原因吧。


    【而且潘季驯还很重视堤坝的质量,主张合流但是又不反对有计划的进行分洪,治理的节奏掌握


    得非常好。】


    黄河的堤坝如火如荼的举行,潘季驯一向亲力亲为。他时常在各个工事之间巡视。


    这个沙不行,一定要实堤!他会亲自查看筑堤所用的沙石是否合格。铁面无私。


    四次治河之后,他将黄河下游三个省的堤坝全部连了起来,总算是结束了黄河忽东忽西,河道不定的局面。


    【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也被后世奉为治河的金科玉律。】


    【不过,限于条件,他当时只治理了下游一带,对于泥沙来源的黄土高坡的中游却没顾得上,因此并没有彻底解决黄河的问题。】


    【1981年的时候,开封市龙亭东湖打算在湖中间修建一座亭子,就开始抽水清淤,结果发现了湖底明朝周王府的遗址,然后考古队员们肯定得来挖掘呀,结果挖啊挖,发现深处还叠着一座北宋皇宫的遗址。】


    【又挖呀挖,发现地下三到十二米的地方,还城摞城一样的埋着六座城,分别是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可想而知,黄河溃堤的威力都多大,治黄专家们的压力有多大!】


    不同朝代的开封城的居民几乎都惊得跳了起来。实际的跳了起来。


    有胆子小的甚至爬到了椅子上,惊惧不已的看着地面: 妈呀,所以咱们脚下还有一座城?不,家人幽幽的道, 是两座城。不……


    不会闹鬼吧?有人牙齿都开始打冷战了。


    “瞎,仙画都说了,这世界上没有鬼。”


    更有胆子大的,独辟蹊径: “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挖到地底下那座城去?说不定还能挖出一些珍宝。


    一整座城呢!


    北宋,东京城。


    “我们还是跟着迁都去洛阳吧。”原本还在摇摆不定的人瞬间下定了主意。这也太吓人了,开封这千年来就是被淹的命运啊!就算是现在历史可能改变,但也挺可怕的。


    一时间,愿意随着赵匡胤迁都的东京城居民人数大增!


    【要真正的彻底解决,或者说基本上彻底解决黄河灾患,那已经是咱们现在的事儿了!】


    【咱们采取的是综合治理。】


    【首先,灾患的根本其实就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那么,就先整治黄土高原。开展了许多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梯田,以及固沟保塬等工程。】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后,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旧貌换新颜。很多地方都变得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率甚至达到了70%!】


    【有了植被的固定作用,黄土高坡表层的水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流失。仅庆阳市一个地区,黄河的年入流沙量就减少了7200万吨!】


    如沟壑一般总是带着某种让人觉得心酸的沉重气息的黄土高原,如今变了颜色。


    从空中看过去,它竟然是绿的。


    绿色的草、绿色的树,还有绿色的梯田。


    前后的卫星遥感图片对比更加明显,前一张是灰扑扑的黄,后一张就是充满了活力的绿。农民们接受采访的时候,脸上如黄土高坡一般的沟壑似乎也变得舒展了起来:


    这几年好啊,玉米都丰收了,我们家的梯田今年收成也不错。“气候都变得舒服了,而且风沙也没那么大了。”


    一场暴雨不期而至。


    但这次,它再也带不走已经被植物的根系紧紧纠缠固定住的泥沙。


    【另外,我们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许多座的水库,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主动控制洪水和泥沙的节奏,调节黄河的径流。】


    【龙羊峡、小浪底、三门峡……这些都是黄河重要的水库。】


    【汛期的时候,这些大容量的水库将洪水积蓄起来,减少下游的洪峰水量,等到了干枯季节的时候,再放水,缓解下游旱情。】


    【而且,黄河上的水库基本上都备有排沙孔道。】


    【黄河水在水库蓄积的时候,泥沙沉淀到底层,上层变清。因此水坝的上层是排水孔,下层是排沙孔。当下游泥沙过多的时候,那就中上游的水库排清水,用以稀释下游的泥沙含量。】


    【需要排沙的时候,水利部会调度中上游的几个水库一起,接力泄水,让水流变大变急,从而对下游的泥沙进行冲刷。】


    路小柒用了动画演示来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过程。


    单纯排水的时候,从水库中奔涌而出的浪是清澈的,正常的水。


    但排沙的时候,却是浑浊的黄色的浪。


    尤其是当几个水库一起联动排沙的时候,一股股的巨浪比万马奔腾的气势还要更加的磅礴,更加的壮观,


    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人,坐在操作室中来调控的。只是轻轻的几个按键,几段程序,就可以调动如此的伟力。


    【这就是黄河独有的调水调沙。】


    【这个原理其实也和潘季驯提出来的“束水攻沙”是一样的。所以,潘季驯被冠以“千古治黄第一人”,实至名归!】


    这竟然是黄土高原?嬴政惊讶的看着仙画中那一片绿。


    秦国久居关中,虽然现在这片不叫黄土高原,但是那特有的地貌一出来,嬴政就认出来,这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他曾经出巡到过那里。


    印象中就是满目的土色,以及漫天的风沙。没想到,那里居然还能变得如此绿意蛊然。


    西周开始其实也很注重种树,不种树的人死后连棺材都不给。但是显然,效果并不是很好。退耕还林,甚至是还草……赢政琢磨了一下,然后在心中无奈的摇头。


    在秦朝,最起码在他这一代是做不到的。


    大家巴不得开荒占有更多的土地来耕种,而且朝廷也必须鼓励这种行为。


    汉朝。


    汉武帝不解: “这可不是一日两日就可以做到的?如果前期没有产出,农人怎么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人又不是傻子,没有收获还不赶紧撤?后世的朝廷是用了什么魔法吗?


    明朝。


    潘季驯沉醉在了水库的知识讲解里。


    他之前就注意到了,这可是个好东西啊。而且居然只是在房间里按了几个按钮,就可以让这么雄伟的大坝开始自动泄洪。


    真是神奇!


    助手忍不住问: 大人,这水库和大坝,我们可以建吗?


    潘季驯的激动之情迅速的冷却了下来,摇头道: “你看那大坝的石材,如此高大,得用多少巨石?


    恐怕秦始皇修长城也不过如此了。


    再说那退耕还林什么的,也不是现在可以想的。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甚至富裕无比的朝廷统一来调度才行


    现在嘛,潘季驯心中涌起苦涩。他打起精神: “不过小型的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下。”


    【黄河贯穿于华夏几千年历史,与天下兴衰息息相关。】


    【只希望之后,它作为母亲河的历史继续延续,而作为灾祸之河的历史却能够在咱们这里终结。】


    【最后一个话题,青藏高原和烟雨江南的联系、小冰河时期与改朝换代的关系。或者统一可以归纳为,因地理产生的气候对历史的影响。】


    【或许,我们要从全球季风、洋流和降雨开始讲起。】


    第123章 江山如此多娇(九)


    江南多士族,多豪商。


    他们以自己的家乡为荣。


    当听到仙画说江南竟然还和千里之外的青藏高原有关系的时候,一群人都傻了眼。


    咱们和那一片能有什么关系?谁知道呢,隔那么远。“那儿还是吐蕃吧?都不属于咱们的管辖范围,这也能扯上关系?”


    现在的青藏高原可不像后世,民族一家亲,还习惯去那边洗涤心灵,又有着绝美风景,在很多人心里是圣地一般的存在。


    可古代,那边还是蛮夷之地。


    因此,江南的士族与读书人们听了后直摇头,对此表示十分的不忿。倒是原本还在算着历法的各朝各代的星官们,精神开始抖擞了。


    要讲气候?


    那我可就不困了!


    一个个开始拿出了自己的小本本——仙画播出后,有人甚至研究出来了用石墨做的硬笔,当然了,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可以应急用,写起来飞快。


    现在的钦天监、司天台们可不单单是要观察星象,研究历法,还的观察天象,推导气候。什么时候会有洪涝、地震等等,都是要他们管的。


    一个部门把天文台、气象台和地震局的活儿全干了,可不容易!而且万一有个天灾没预测出来,那就是拿他们来顶锅。说起来,也是满脸泪。


    【洋流和季风、气候,这可以说是地理学科中最难的一部分。】


    【很多地理学博士甚至都还在研究“洋流”的这个概念。可想而知它的难度、可探究的深度以及重要性。】


    【这个地球上71%都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如此悬殊的对比,咱们生活在陆地上的人,又怎么可能不受海洋的影响呢?】


    【事实上,咱们赖以生存的气候,大部分正是由海洋来决定的。】路小柒放出全球平面地图以及在太空中拍摄的卫星地图。


    这次特意标注了四大洋和一些主要内海的位置。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浅海的海水如同玻璃,清澈见底,像是马尔代夫、斐济这样的海岛,更是水清沙白,美轮美奂。


    热带的海洋中,阳光直射进海底,可以看到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鱼儿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十分热闹。


    当大的鱼群经过时,如同海底的风暴。


    海豚在海边成群的跃起。


    鲨鱼的鱼鳍露出水面,开始对鱼群进行着绞杀。


    到了深海,开始变得寂静幽暗,蓝鲸拖着几十米长的身躯在静静地巡游。大王乌贼躲在暗处。


    海底的海沟、悬崖、火山等等更是绝境。风平浪静的时候,无数的船只在海面上航行。


    风暴起了,海浪翻涌,浪花高达十几米,似乎可以直接掀翻在海上航行的万吨巨轮。


    ……


    这些从各种BBC的自然纪录片里面截取下来的海底画面,让天幕下的老百姓们就像是看西洋景一样,看得一愣一愣的。


    小朋友们张开圆圆的嘴,发出各种惊叹声: “哇哦!”娘,这小鱼好漂亮啊。


    为什么咱们家的池塘里没有这么漂亮的鱼鱼?


    富商们一脸迷醉的看着那些漂亮的珊瑚,垂涎欲滴。


    要是能采到就好了,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当鲨鱼张着大嘴露出利齿游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忍不住身子往后一仰。


    当蓝鲸出现的时候,更是有读书人脱口而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是鲲,这就是鲲!


    海边的渔村里。


    一位年老的渔民忽然激动的站了起来,对着自己的子孙们说: “这就是我和你们说过的大鱼!那么那么大!


    他年青的时候不小心划到深处,见到过,记忆了一辈子。但说给家人听的时候,他们却觉得自己是吹牛。


    这次总算是可以证明自己了。


    明朝,泉州。


    正要跟着海船第一次出海的人看到仙画中海上的巨浪后,忍不住舔了舔干燥的嘴巴,心生惧意。


    船东倒是很淡定: “出海就是这样的,运气不好就会遇到风暴,说不定就要葬身鱼腹。你们现在反悔也还来得及。


    有的人退出了。


    有的人却坚持要去: 富贵险中求,我去!风浪什么的,有待在家里没饭吃没衣服穿可怕吗?


    【洋流就是海洋影响气候的手段之一。】


    【洋流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海洋中的河流或者是海洋中的水流。四大洋中的海水,有一些会呈现有规律的流动。】


    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时候就能看到洋流在流动中所形成的漩涡,奇妙如同梵高的《星空》。实际上,这些漩涡的直径可达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


    全球洋流图非常复杂。


    路小柒只挑选了主要的洋流图,尤其是华夏周边的洋流图放在视频里。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存在温度差异,纬度越高越冷,越靠近赤道越暖和。那么打个比方,从北冰洋出来的洋流和从赤道出来的洋流,温度自然也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寒流和暖流之分。】


    【所以,洋流的全球运转,本质上也就是地球上一场轰轰烈烈的热量交换,调节南北的气温差别。】


    【暖流经过的地区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寒冷干燥。】


    【比如,纬度比黑龙江还要高的西欧,温度却要更加温暖,就是因为流经了这些地区的北大西洋暖流,让沿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不仅宜居,而且海港基本上都是不冻港。毛熊看了都要流泪。】


    【赤道地区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活着企鹅,也是因为流经它的秘鲁寒流。】冬季的同一天。


    黑龙江已经变成了白雪皑皑的一片,尤其是北方的山林,完全被冰雪覆盖。


    城市中的人们出行,也往往都是裹着厚实的羽绒服或者是皮草,帽子、围巾和手套全副武装,绝对不会把皮肤裸露在外。


    湖面和河面早已经结冰,查干湖一带已经开始准备冬捕。


    但在法国的巴黎,不怕冷的时尚女郎们依然穿着亲肤轻盈的羊绒以及修身的大衣。尤为不怕冷的,还可以只穿轻薄的丝袜甚至光腿走在大街上。


    【影响华夏最重要的洋流是日本暖流,也叫“黑潮”。因为它的颜色很深,和东海的海水颜色完全不同,远远的就能看到。】


    东部沿海再往外开一开,站在渔船上就可以肉眼看到远处的海水似乎变黑了。毫无过渡,一边是绿,一边是黑。这就是“黑潮”。


    汉朝。


    刘彻惋惜的道: 还以为后世也可以人为改变


    天气,看来是不要想了


    他原本想看到后世各种神鬼莫测的手段,比如让沙漠下雨,让寒冬消失什么的。没想到这气候却是海洋造成的。


    后世再厉害,也不可能翻江倒海吧?


    皇宫一侧的观象台上,西汉的星官们也都聚集于此。这里地势高,很适合用来看仙画。


    这天气的冷暖竟然和海水有关系。落下闳嘀咕道。


    说实话,这预测天气可不是他的强项。


    所以,他看得格外认真。


    在他旁边的司马迁倒是点点头: “主要是这海水实在是太多了,那么大一片。”


    落下闳又不笨,搞数学的人就没有智商不在线的,脑子一转就想到了: 就像是天气热的时候,屋子里放一点冰块,就会逐渐凉下来。天气冷的时候,靠在热水旁边也能感觉暖和一点。


    这么一想,顿时就觉得理所当然了。


    热水盆才多大一点,这海洋又是多大?老百姓们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东部沿海一带的渔民们惊喜的道: 这黑潮我见过,的确是黑,看着特别明显。原来咱们这儿暖和竟然是因为它啊!


    看看北边的雪,看着都冷,得浪费多少钱置办棉被啊!没钱的人,怕不是冬天要被活活的冻死。


    感谢黑潮!


    有几个朝代的黑龙江是可以看到仙画的,此时乡亲们都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这黑潮,凭啥就不来咱们这儿啊!


    就是,看不起人咋地?


    委屈、心酸、羡慕。


    ·


    【黑潮让我们东部沿海一带冬季变得相对温暖,尤其造就了渤海一带秦皇岛、葫芦岛等地的不冻港。】


    【另外,它对于华夏气候甚至是气象灾害的影响可太大了。】


    地理课上,老师指着幻灯片对着下面的学生们侃侃而谈:”1953年的时候,黑潮忽然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忽然向南移动了170公里。第二年,咱们的江淮流域就出现了大洪灾,百年难遇。”1957和1958年,


    它向北移动了大概一百多公里,于是第二年,长江流域接连发生了不小的旱灾。


    “可以说,黑潮就是旱涝预报员。”


    【一开始还以为只是巧合,但后来研究发现,其实并不是黑潮预告了旱涝,而是黑潮决定了旱涝。】


    【因为海水的温度不仅影响它释放出来的热量,还影响降雨带。当黑潮北移的时候,离我们更近,于是气温升高,同时降雨带也会跟着移走往北,长江中下游地区无雨可下,就会发生旱灾。】


    【当它南移离咱们更远的时候,道理就相反。】


    【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还容易形成渔场。】


    【一是因为水流的碰撞可以把一些营养物质全都带到表层,吃的多,鱼群自然就不走了。一是因为水流湍急,形成水障,很难游过去,想走也走不了。】


    【自然,就会形成大规模的鱼群。】


    【全球最出名的四大渔场,北海、北海道、纽芬兰、秘鲁,都是由寒暖流的交汇而诞生。】


    【可惜,咱们华夏没有大渔场,只有舟山渔场、渤海湾渔场、南海渔场、北部湾渔场。虽然放在其他国家也还算不错的渔场,但咱们人口多,消耗大,在这一块的缺口还是蛮大的。】


    舟山渔场就位于黑潮和南下的寒流的交汇处。


    在海面上经常能看到有水域的颜色比其他地方深一块,黑駿黔的。无数的渔船从舟山港开出,前往近海捕鱼。


    渔民们骄傲的笑道:“咱们这边鱼多,有句俗话叫啥?春天黄鱼咕咕叫,夏天乌贼晒满礁;秋天虾儿到处跳,冬天带鱼整网吊!”①


    早上到码头走一走,一船船的鱼被卸下来,立刻送往各地的菜市场和国人的餐桌上。


    这么多鱼!渔民们纷纷都站了起来,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惊讶。


    天幕上,打开渔船的鱼舱,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各种银白色的鱼,能叫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


    半响,才有老渔民沉重的叹了一声: 哎,人家的船好啊。


    船好,可以轻松的到远海去。


    像他们这样的小舢板,最多在近海的几里地里面转悠,能有多少鱼?早出晚归,晒到皮肤都蜕皮,但收获也是需要看运


    气的。


    这些古代的渔民们,看着都比内陆的农人还要更加的黑瘦,身上的衣服全是补丁,有的甚至衣不蔽体。身后的草屋破旧,什么时候台风一来就要被全部卷跑。


    渔民苦啊!


    他们想着想着,就潸然泪下。


    “爷爷别哭。”有一六七岁的孩童忽然说道,眼神中满是坚定,“等我学会了造船,以后给你造个更好的更大的船。


    那老渔民抹去眼泪,笑了起来: “行,爷爷等着你的船。”实际上,只是因为船的问题吗?


    即使哪天运气好收获不错,大的鱼要进贡给朝廷,或者是进奉给本地官吏,还要交鱼税,剩下的不过也只是堪堪填饱肚子而已。


    运气不好,那就全家饿肚子,或者吃剩下的咸鱼为生。若是遇到朝廷禁海,那日子就更没法活了。


    有的只能一咬牙,收拾起家当,偷偷跑去外面的岛上去当海贼,将良心扔掉,从此过着不把自己当人的日子。


    但是,这些都是说不口的。


    内陆的百姓们,对渔获当然也很羡慕。这年头能吃上海鱼的可不多。


    交通不便,待它们运输到内陆时,早已经变成了一条条的咸鱼,下饭可以,但说多好吃那倒不至于。


    “新鲜的好吃。去过海边城镇的商人忍不住道,回味起那美味, 可惜不耐运输,也只有贵人们吃得起。


    “哎,这些就别想了。咱也不指望能吃上海里的鱼,只希望这黑潮老爷可安安稳稳的停在原地,别移来移去了。


    “就是,就是!改明儿我就给它上几炷香。”这洪灾和旱灾,谁受得了啊!


    也不知道海底到底有没有龙王,算了,把它和龙王爷并列吧,都敬一敬。虽然仙画说世上无神仙,但多敬敬总是没错的。


    【为什么会形成洋流,一个主要的作用源就是风。】


    【风吹拂着海水,让表层的海水随着风前进,上层的海水最后又带动下层的海水流动,于是就形成了大规模的洋流。】


    【地球上的风,也有着规律的。在没有外力比如地形和海陆的影响下,它们总是有着自己固定前进的方向。科学家们将这个理想化下的风系运转叫做行星风系。】


    路小柒做了


    一个行星风系的动画演示模型。不得不说,的确是理想化,但也的确总结了基本规律。


    唐朝。


    李淳风两眼一亮: 是风啊!


    对,风从海上来。


    他看向观象台上面竖立着的一个三脚鸡风向标,这是他用来观风、测风用的。今日风力为二级。只看了一眼,李淳风就得出了这个结论。


    至于二级,这是他自己的理解。


    他把风按照风力和造成的影响分为了八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李淳风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算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早了西方一千多年!


    【按照行星风系的运行规律,在北纬三十度的江南地区,气流原本应该从高空下沉到地面,让温度升高,降雨稀少。但偏偏江南却是华夏出名的多雨地区。】


    北纬三十度线横贯地球。


    可以看到在华夏往西走那一带,基本上都是干旱地区甚至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印度大沙漠等等。


    但当镜头来到华夏的江南,却能看到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河道纵横。


    【这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存在。】


    镜头定格在太空俯瞰的青藏高原。一片白色,尤为明显。


    【这里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多,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这些能量不断加热上方的空气,让这些空气受热后上升,那地表就需要从外围抽取气流来进行补充,才能达到平衡。】


    在仙画里,青藏高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抽风机。


    一面是气流不断向上升起,一面是不断的从四面八方抽来更多的气流。然后形成了一个循环。


    【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都被这一股超强的力量吸引过去。】


    【东亚季风携带着大量水汽赶赴青藏高原,沿途就经过了长江中下游平原。整个江南地区因此彻底摆脱了行星风系的控制,这才有了如今湿润多雨的气候。】


    缠绵的雨丝笼罩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河水从门后经过,一出门直接上了乌篷船,顺着城中如蛛网一般密布的河道就可以到达任何自己想到的地方。


    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行走在雨巷。


    稻田、山峰和园林,都得到了雨水的滋润。一切都是湿漉漉的。


    “原来是这样啊。”江南的人们发出感慨。


    世事奇妙。有德高望重的老者抚着长须, 谁能想到,千里之外的一片高原,竟然可以影响


    到咱们这边的气候呢。


    明明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地方。


    其他人呵呵笑道: “这说明,咱们这儿才是天命眷顾之地啊。”不然怎么别的地方都是沙漠,就江南如此繁华宜居呢?


    说得好!这就是天注定。


    从北方来的客商正在茶楼中饮茶,闻言苦笑道: “江南的风可比我们那儿要温软多了,北地的风那是呼呼的,和刀子一样割人。


    不过,他话音一转, 这边就是雨水太多了些。


    因为他一开始的态度是以褒扬为主,因为旁边的当地人听了后都不觉得刺耳,反倒连声附和:可不是,不过您也是来得不巧,现在是梅雨季节,雨水多,湿气重。到处都是湿漉漉的。


    “我们家棉被感觉都可以拧出水来。”


    尤其是园子里那青石板,越发的滑溜了,长了好多青苔。大家疯狂的开启了抱怨模式。


    还是那老者总结:所以说,天道是公平的,就像仙画所说,大自然中没有完美的东西。至于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们,早就开始研究舆图了。


    虽然感觉吐蕃也没能力改变这种自然运转的道理,但不管怎么样,这么重要的地方,还是掌控在自己手上比较好啊!


    【降水,正是因为地形、季风与洋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决定的。】


    【有个很有意思的巧合,那就是在华夏,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恰好和400毫米的等降水线是有一定重合的。】


    【长城的走向与这条线也恰好大部分重合。】华夏400毫米的降水线起于东北大兴安岭的西坡。


    它在地图上斜斜的一直穿过松花江、西辽河、燕山山脉和黄河河套地区、长江上游等地,最终到达了雅鲁藏布江河谷。


    将现在华夏的地图一分


    为二。


    而长城,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一直到明朝还在修建。


    上千年的工程,修修补补,每个朝代也都有每个朝代的想法和不同的外敌。但将它标注在地图上,竟然与400毫米的降水线大致吻合。【降水线的东南一侧是湿润的季风气候,适合种庄稼。生活在这里的人自然而然就选择了以种植


    为生,逐渐的就形成了农耕文明。】


    【而降水线的西北一侧,不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也少,那就只能养一些牛羊,靠着游牧的方式来生存,于是就形成了游牧文明。】


    长城的东南侧,就是中原王朝的腹地。


    从南到北,小麦、水稻、大豆、桑树、蔬果等等,不计其数。膏粱肥庾,气候温润,锦绣成堆。


    而长城的西北侧,则向来盘踞着各种中原王朝的外敌。


    从匈奴、到羌族、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等,如同走马灯一样的轮换。唯一相同就是他们都是游牧民族,靠放牧为生。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漠长河。


    而400降水线的周围,向来是这两股势力的交战之地,围绕着它发生了无数战役,无数生死别离。


    【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让游牧民族转变生活方式,学会耕种的尝试,但大部分都失败了。】【因为,不管他怎么会耕种,雨水跟不上,那就没辙。】


    【产量那么低,还不如放牧。】


    【所以,想要同时统治这两种文明的话,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和极大的智慧。很明显,古时候的中央王朝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或者是巅峰时期可以做到,但衰落后,这些地区也就逐渐反叛了。】【因为归根究底,本质上这是两种原始的生活方式的冲突。】


    仙画的这番话,将仙画前各位官员们心中的盘算给砸了个粉碎!


    第124章 江山如此多娇 (十)


    每个朝代都会有鹰派和鸽派。


    主张求和的鸽派有些人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既然这些蛮族胡人不会种地,那就教会他们种地,能吃饱喝足了,难道还会这么频繁的南下打草谷?


    何必非得要打打杀杀的呢?


    但此时仙画说的这个观点让他们心中的想法和主张全盘破灭了。


    不降水怎么种植?


    即使是学会了方法,但是产量不高依然不行啊,可能依然还是吃不饱,还是得来打劫啊!


    汉朝。


    汉武帝刘彻忍不住看着群臣冷笑: 所以,匈奴是必须要打的!之前反对打匈奴的臣子们清了清喉咙: 陛下圣明。心中委屈,他们早就知道了呀,早就改变主意了呀,现在还提这茬干嘛?


    唐朝。


    李靖忍不住重重的哼了一声:“就算是要怀柔,也得先让他们怕了才能施以怀柔手段。”


    不然谁理你呢?


    而且,那边虽然降水少,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种植。不然卫青去打匈奴的时候,从匈奴腹地的赵信城缴获的大量粮草是从哪儿来的?


    李世民与突厥各部打了那么多年,知道西域那边的情况复杂,不能一概而论。简单来说,靠近中原的部落善于种植,而远离中原的部落耕善于放牧。


    一琢磨,还真是大致围绕着那降水线而来。


    不过有一点,李世民是赞同的。


    农耕和游牧就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除非大规模的迁徙,否则很难让两者完全相融。现在就有好几个突厥部队迁来了中原,这些年过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中原人也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但显然这不能适用于整个西域。


    大唐采取的办法是设一都护府放那儿,但具体的管理就让那边自治,该干嘛干嘛,管不来。


    不过李世民自己也知道这种模式的坏处,那就是对中原王朝的忠诚不够。假如有一天大唐衰败,那西域各部肯定会生出叛心。


    魏征显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问出来大家心中所想: 那后世的朝廷是如何同时管理农耕和游牧两者的呢?


    户部尚书房玄龄善于计算,对


    经济还是敏感一点,此刻幽幽的道: “他们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可见已经不靠着耕种而活了。


    大家一想,好像也是!


    然后李靖也幽幽的道: “而且他们的路那么宽那么直,连山里面都有。即使有叛乱,估计一两天,主力大军就能到达目的地。


    大家麻了。


    这种方法,学不了啊!


    仙画正好也提到了这一点:


    【至于咱们现在能做到,那是因为第一现在大家的生活已经不是单纯靠农业和畜牧业来吃饭了,西边的矿业和乳业还有一些其他产业发展得可好了。】


    【第二,国家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以及产值较低的产业,比如农业和畜牧业都投入了大量的补贴。】


    【这一方面,就不再扩展了。】


    【咱们继续回到气候上来。】


    【有个研究发明,平均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华夏的年降水量平均就要下降约100毫米,而且越往北去下降得越多。】


    【越冷越少雨。】


    【说到冷,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小冰河时期了。】


    【太阳的活跃是有周期的。当太阳活动减弱,地球上接收到的辐射变少就会导致气温下降,地域平均温度,持续的这一段时期就被称为“小冰河时期”。】


    原本活跃在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和耀斑忽然就偃旗息鼓了。太阳看上去竟然变得无比的平和。


    【这是华夏历史上最冷的时候。】


    【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编辑的中国气象史资料,华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小冰河时期,一次是殷商末期,一次是东汉末年,一次是唐末,一次是明末。】


    【每一次小冰河时期都代表了物种的灭绝,以及朝代的更替。】路小柒放了一张历史朝代更替图。上面多加了一条气温曲线。


    可以看到气温低的时候,也都正好是乱世和改朝换代的时候。【在商朝的时候,中原地区的气候和印度是差不多的。】


    【从甲骨文和一些出土的动物骨骼可以看出来,那时候的黄河流域,大象、犀牛、鳄鱼等亚热带动物在河南一带可并不少见。】


    懒懒的鳄鱼在黄河边晒着太阳,附近的丛林中缓缓走出来一头犀牛。在商朝的王城外,武丁


    和妇好正在校场点兵。


    先是步兵,再是骑兵,然后,一阵阵悠长洪亮的象鸣声响起。


    走在最后的竟然是一头头巨大的象,身穿皮甲的士兵坐于大象之上,朝着武丁与妇好行礼。妇好登上自己的战车,朝着东边一挥。儿郎们,和我出发,去征东夷!


    【《竹书纪年》中写,公元前903年,周孝王在位期间,冬天降下大学,牛马都冻死了,或许像是大象和犀牛这样的动物也都冻死了,或者是被迫往南迁徙。长江甚至都结冰了。】


    【这代表了一个温暖时代的慢慢结束。】


    【那时候终究离咱们太远,不如来说一说明末的这一次小冰河时期。】


    明朝。


    被太阳黑子折磨了十几年的朱元璋沉默了: ….敢情这太阳黑子还是个好东西,还得盼着它活跃点儿?不过,这一两年,它的确是没那么活跃了。他的心头涌现出一股危机感。大明的灭亡居然和气候有关系?西汉。


    司马迁熟读各种史籍,一思索就在脑海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颔首道:“史书中的确有这样的记载。


    而且以他修史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样的描述是最没有必要杜撰的,没有意义。所以,商朝时黄河流域可能的确是有大象的。他抬头看了看天,嘀咕道: 这气候可真神奇,怎么一下子就这么冷了?


    落下闳日常与天象气候打交道,挥挥手道: 这都快千年了,变冷一些又有什么稀奇。日积月累下来,就是巨大的变化。


    民间。


    讲洋流的时候大家看得似懂非懂,小孩子倒是很高兴,光顾着看海底动物去了,此时同样很高兴。


    大象!


    “我们在学堂学过曹冲称象的典故!有小童嚷嚷道,然后又带着点迷茫, 可是现在大象去哪儿了?


    他的长辈摸了摸他的头顶: 冻死了罢。这能直接让物种灭绝的严寒,该有多冷啊。


    他们带着忧心: “慢慢的冷下来倒没关系,最怕的是那种忽然一下子降温的天气。”完全没有准备,那是要死人的!


    【大明吧,这时间点也是有些倒霉。


    这次的小冰河时期其实起于元朝,终于清朝,但是在大明达到了鼎盛。】


    【有多冷呢?】


    【《明史·五行志》上写“冬奇寒,河冻数日不解”,这说的是南京。大家都知道,零度的话就是冰点,但是一般整条河要冻住并且维持数天的话,这温度最起码得要零下十五度再往下。】


    原本奔流不息的长河现在却仿佛被按下了静止键,成为了冰河。


    河边的树上也全是雾凇。


    这原本是北国的风光,此时却发生在了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


    整条河都结成了厚厚的冰块,船只无法通行,沿途的官府没辙,只能征召了附近的民夫来凿冰。穿着不算厚实的民夫们手上握着工具,正在凿着冰面。


    他们的手上生着冻疮,凿两下就需要把手放到嘴边呵两下,脸上被冷风已经吹得神情麻木淡漠。


    【再往南一点,岭南地区。现在要是广州下个雪,市民们保准得堆个小雪人放冰箱里保存起来,


    能留到第二年再看,多稀罕呐!】


    【但据《广东通志》里记载,公元1506年也就是正德元年,广府琼州——琼州就是现在的海南,那时候归广东管——琼州千里飘雪,积雪达到了数尺之厚。】


    【古代就这里不好,这些史料数据都不够精确。但大致也可以推测,不说一米,积雪四五十厘米肯定是有的。】


    【那可是海南啊!不是东北啊!】


    琼州县的百姓们早上想要打开门,却发现那雪从门外直接堆进来了,连出门都难。远处响起一阵阵的呼声,那是被暴风雨掩埋住了房屋,正在喊救命。好不容易出来了,往海边一溜达,好家伙!


    连近海的浪花都被冻了起来,还维持着往前翻涌的姿态。渔船、庄稼、房屋、死伤者……琼州县陷入到灾难之中。


    “琼州!”天幕下的人们瞠目结舌, 是琼州?


    有商人哆嗦了一下,仿佛酒楼外的寒气钻了进来, “琼州我去过呀,那地方可热了!而且一年四季都热,当地的土人直接袒胸露腹,十分不雅。


    “乖乖,连琼州都下雪,这得是有多冷啊!”


    古代流放官员为什么流放到琼州,不单单是因为它远,还因为它热啊,瘴气横生,热毒强大。


    商人想起当地的土人,心里一咯噔,摇摇头: “他们没有过冬的习惯,若是忽然天降大雪,恐怕……


    他不用说什么,在座的各位都是知晓世事的人,立刻明白了过来。一时间有些沉重。


    明朝。


    朱元璋险些跳了起来: “这小冰河时期居然如此冷?!”


    现在金陵的河可冻不住,最多就是表面结一层薄冰,但无法站人。


    朱棣眼眸转深: “北地的河,也只有遇到严寒,才能堪堪能冻住让兵马渡江。”连金陵都比北地要冷,可想而知。


    虽然知道是百年后的事情了,但朱元璋依然有些焦虑。


    他本来就是很会揽事儿的人,不然又怎么会自己就把整个政事堂的活儿给干了呢,这时候又习惯性的陷入到了思考之中。


    该怎么预防?


    在一旁的朱楠倒是若有所思: 父皇,皇兄,有一样东西一定要大力推广种植,然后做好育种。


    朱棣看向他,脑子里灵光一闪,像是想到了什么。朱棣已经说了出来: 棉花!民间。


    老百姓也焦虑上了。


    我之前就想说,这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冷。这冬天这么冷可怎么过?


    多备点柴,多备衣服,然后再多打几床被子,总能熬过去的。


    你说得轻巧,哪有那么多闲钱?


    反正也还没到那时候,慢慢攒嘛。


    也有聪明人想到了棉花: 之前仙画里的那棉花,可以做棉被也可以填到衣服里,看着就暖和,看来咱们也得种点儿。


    现在的被子大多都是塞芦花和杨絮,保暖性一般。闻言,大家都点头:你说得是,得种一点。


    只有无忧无虑的富贵人家,不识愁滋味,还在欣羡不已: “是雪啊!这么大的雪,肯定很好玩!


    【杭州,也曾经连续下过三天三夜的鹅毛大雪,将整个西湖都冻住了。】中年文士居住在西湖边,早上起来发现西湖已经被白雪覆盖,顿生雅兴。


    他穿上自己的绸缎棉衣以及皮毛斗篷,径自去了湖边,找了小舟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已经结了薄冰,需要船家用竹竿先把它敲碎推开。


    这么冷的天,也就相公您有雅兴。船家笑着对文士说道。


    没想到到了湖心亭,却发现其中已经有两人,正在温酒赏雪,童子正在烧着小炉,见他来便邀请他同饮。


    闲聊中,文士这才知道他们原来是金陵人,来杭州游玩,正好遇到下雪。


    回途,那位船家咋舌摇头: “我还说相公痴,没想到更比相公还痴的!”


    …


    各个朝代的宅邸中。


    风雅!有文人摇头晃脑,一脸向往:湖心亭赏雪,这实在是太风雅了。西湖雪景,独立舟头,这画面实乃绝景。


    有人吟出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恨不得自己也在那湖心亭,可以参与如此雅事。最好大家再吟诗作对,烤上一点鹿肉,那就更美了。


    但仙画语气一转——


    【这是明末散文家张岱写的《湖心亭看雪》,张岱出身显贵的书香门第,就算是不出仕,家中也有钱供养他。遇到下雪,他可以优哉游哉的跑去看雪。】


    【但,那些穷苦的百姓呢?难道也能有闲情来欣赏雪景吗?】【他们能艰难的生存下来就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四面漏风的茅草屋和土砖房,没有预料到忽然会冷成这样,大家只能待在一起抱团取暖。没有棉服,也没有皮毛,只有麻衣和稻草杆。有准备的人家烧了木柴来生火取暖。


    积雪覆盖了屋顶,到了一定程度后直接压了下来,整栋屋都被垮塌了,而这样的事情在频繁发生。


    一栋用土砖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内。母女俩正抱在一起取暖。


    娘这袄子给你穿。看上去苍老但实际三十不到的女人哆哆嗦嗦的想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六七岁的女儿穿。


    女儿已经懂事了: “娘,我不冷。”


    女人怜惜的看着自家囡囱已经有些发青的脸色: 听话,穿上。娘是大人,扛得住。


    等雪停了,娘再去割一点茅草来,不过得要出


    太阳才好晒。夜那么的漫长,寒风呼号。


    大雪下了好几天。


    娘,你冷不冷?


    可暖和了,不冷。


    女人只觉得自己眼前看到了温暖的火光,浑身像是沐浴在热水中。


    “囡囡,要听话啊。”她喃喃道。


    第二天一早,小女孩摇晃着她已经僵硬了的身体,呜咽道: “娘,囡囡会听话,娘,您醒一醒。


    【没有合适的保暖措施,那就只能被冻死。不能外出,也不能做工,还有可能被饿死。】


    【另外,气温降低就影响降水,接踵而至的干旱、冰雹、蝗灾等气象灾害,又让土地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作物整片整片的死亡。大批大批的人被饿死,或者是成为流民。】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①


    随着旁白的声音响起。


    仙画中出现了干旱到开裂的土地、见底的河床与水塘,以及漫天的飞蝗。


    无数人拖家带口离开家乡,衣衫褴褛。


    年迈的老者和弱者死在路旁,尸体一个不注意就被拖到了阴影里。易子而食。


    饿极了的人是没有理智的,当他们到达下一个县城和村镇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流血冲突,然后队伍如同滚雪球一样逐渐扩大增加。


    刚才正在感叹风雅的文士们戛然而止。


    就算是心里想着,这些泥腿子的命和我有什么关系,但最起码也知道此时肯定不宜说出口。装,也得装出个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样子来!


    民间。


    善感的人已经眼含热泪,感同身受。


    有人哭道: “贼老天,是真不给人活路啊!”


    这天灾呀,走过无数风雨的老者沉重的摇头, 老天想让你死,有太多的办法。雪灾,紧接着又是大旱,又是蝗灾…


    “而且这些灾乱过后,往往就是瘟疫。”有大夫神情严肃的说道。


    一重接一重,让人无法招架。


    原本还在舍不得钱的当家主妇,这会儿毅然下定决心: “咱们今年就去做几床新被子去,冬天都过得舒服点。


    “再给你们做两件新衣服,也塞上那棉花,没有棉花先塞点芦花也行。以后拆了可以重新再填。


    不知忧愁的小孩子立刻欢呼起来。


    明朝,皇宫。


    朱元璋和朱棣、朱楠等都闭上了眼睛,简直不忍再听下去。他们的那位末世儿孙,崇祯也实在是太倒霉了吧!没有哪一年是没有大灾的,这……这可太难了!朱元璋恍恍惚惚的想:……其实这明朝灭亡,似乎也不能完全怪他。


    朱棣恍恍惚惚的想:.…这皇帝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不猝死就算是好的。还是当个王爷更好。


    唯有心志坚定的朱棣,忽然道:“父皇,去寻找美洲的队伍要及早提上日程了。”


    朱元璋一愣。


    倒是对农作物比较熟悉的朱楠眼睛一亮:对啊!之前仙画说玉米和红薯,还有那什么土豆,都是不怕干旱的!


    他敬佩的看着朱棣,四皇兄果然是当皇帝的料。好不好吃在其次,主要的是先得让人有得吃。


    朱元璋大喜过望,终于找到一条破局之路,连说三个对字:对,对,对!而其他朝代的帝王们,听到那一连串的灾情记载,也都麻了。汉武帝刘彻缓缓的吐出一口气。


    他暗暗的道: “还好,还好……朕在位的时候,气候没什么可怕。”不然,恐怕是连他都撑不住,就更别说那些资质平庸之主了。至于东汉末年的小冰河时期,他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那东汉是不是他后世子孙的天下那还很难说呢。况且,若是他此时如此努力的改变时局,历史都还朝着那个方向走了,那他也没办法了。


    ·


    【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强有力的朝廷,开始赈灾,拨款拨粮,组织灾区重建,指导种植,可能一切都还算好。但那会儿是明末,朝廷和官员们不添乱就不错了。】


    地方官收到了来自朝廷的赈灾粮。


    “开个粥棚吧。”他眉头一皱: “粮仓里的那些陈米也该都清掉了。还有,米不够啊,放少点儿。


    底下的人一听就懂了,但脸上依然露出谄


    媚的笑容: “还是大人想得周到。这群泥腿子怕是饿狠了,不能一下子吃那么饱,稀一点好。


    官员这下真觉得自己周到了,矜持的点点头。


    待底下人走了后,旁边的师爷却道: 大人,现在的粮价可是水涨船高啊。


    你的意思是?


    大寒之后必是大旱!大人,假如明年真有旱情,那这粮价恐怕还得再涨。到时候谁手中有粮,谁就能发财。钱家米行的东家今天还来邀您赴宴呢。


    师爷的话意味深长。


    官员想起官仓中的粮食,也一下子就懂了: “那自然就要。”


    大不了,把这些赈灾粮扣下,施完这次粥就不施了嘛,或者是再稀一点……算了,那柴火还得算钱呢。


    反正那些泥腿子又不知道朝廷到底拨了多少粮来。


    官员打定主意后,施施然的去酒楼赴宴了。


    【这样的情况下,民众活不下去了,只能选择起义。】


    陕西的高迎祥,也就是李自成的舅父,聚众起义,点燃了明末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米脂的张献忠攻克了成都,称帝立国,国号大西。


    天下响应者无数。


    如同元末一般,明朝终究无法摆脱封建王朝的三百年魔咒。


    【刚刚大抵说的是中原和南方地区。你想想,海南都冷成这样了,那北方得有多冷啊!】【就算是习惯了寒冷的游牧民族那也扛不住啊!】


    第125章 江山如此多娇(十一)


    对,还有外敌啊。


    秦朝,扶苏不由得说道。


    他对这位明朝末世的帝王充满了同情。这内忧外患,简直就是地狱开局。他身边的王翦带着些幸灾乐祸: “这饿极了的匈奴……胡族可不好对付!”差点忘了那会儿已经不是匈奴了。


    王翦对这些后世夺了大秦江山的朝代都没什么好感。


    赢政听着下边两人小声的讨论,锋利的眉尾微微挑起: 扶苏,若换成你是他,会作何处理?李斯在一旁抚须:这倒是个好问题,要是能以此写一篇政论,必定会很精彩。他都有些心痒痒。


    只是,未免有些太难了些!


    扶苏: ……


    一时间竟然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讷讷。


    赢政淡淡的盯着他: 回去后,写一篇政论交给朕。扶苏表面看似平静,恭敬的应下,实则内心悔恨无比:叫你多嘴!安静看仙画不好吗!


    … …


    …


    【活不下去了那咋办?以胡人的一贯想法,那就南下中原,抢呗!】


    【原本就虎视眈眈着呢,这下更是没有了退路,于是愈发凶狠,愈发坚定。】关外。


    原本的草场已经是一片雪原。


    牲畜虽然抗冻,但显然这忽如其来的低温也是它们扛不住的,死了一大片。部落的头领正在召集会议。


    为今之计,只能南下了。他阴沉着脸,抽出自己的弯刀,“若是不南下,咱们的老人、女人和孩子就要饿死。


    “萨满告诉我,这样的寒冷天气还需要持续很多年,唯有占据了南边的富饶之地,咱们才能够真正的生存下来。


    谁,愿意跟着我南下?


    帐篷里,一把把雪亮的弯刀被拔了出来。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小冰河时期与历史上胡人入侵中原的时间那么的吻合。】【当然,我们不能说气候就是决定性因素,但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让王朝改朝换代的诱因!】


    边疆的城楼上,将士们抱着长枪和其他武器,正在一边烤着篝火一边看仙画。仙画自然


    并非全天下都是同一块,每个地区都有一块。边疆的也不落下。


    城外的部落之人,也会偷偷的靠近这边,来看仙画,只是相对就模糊了很多。


    老兵看了后赞同的道: “确实,每次冬天一冷,就要小心那些蛮子来打草谷。要是冻得狠了,还特别的凶悍,特别的难打。


    新兵眼中充满了仇恨: 俺爹和俺娘就是死在蛮子手上。所以他来当兵,除了想要谋出路混口饭吃之外,还想要给爹娘报仇。


    老兵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被城墙围起来的城内: “这城内每一户人家,哪个和蛮子没有血海深仇?


    他抬头看仙画,心思却不由自主的飘远了一点。真不知道,后世关内和关外,是怎么能做到和谐相处的,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新兵虽然想报仇,却对战争还是有着阴影与恐惧,半响后才道出一句:“还好现在不是那什么小冰河时期。


    听上去也太可怕了,普通人压根很难活下来。


    唐朝。


    知道唐末就会进入小冰河时期的贞观群臣们严阵以待。


    陛下,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准备。魏征道, 很多举措是没办法一下子出效果的。比如种棉花,棉花的育种,这些都是要经年累月才能看到成果。李世民点点头: 朕明白。


    商量对策很容易,他唯一担心的就是仙画似乎很少讲唐朝中后期的那些事儿,他也不知道会是自己哪一任败家儿孙把祖宗辛苦打下的基业给败光的!


    愁人!


    当今之计,也唯有走一步看一步。


    然后身为祖宗,把大唐的基础再给夯实一些,强大一些,让后面能有转圜的余地。明朝。


    朱元璋也很愁,大明怎么就那么倒霉呢?


    明明这次的小冰河时期延续了那么久,但偏偏巅峰期就在大明。怎么应对才能釜底抽薪?


    这时候,朱楠忽然道: “按理来说,这小冰河时期既然是因为太阳的缘故,那应该全球都冷吧?欧洲也会很冷吧?


    朱棣和朱元璋微微一愣,明白过来他要问什么。果然,朱楠疑惑的道: “那为什么,就在同一时间,欧洲


    却反倒发展迅速?”


    这不应该啊!


    朱元璋精神一振:对啊!老五,你可算是聪明了一回。只要学欧洲的手段不就行了?朱楠:………多谢父皇夸奖。


    【这一次的小冰河时期其实是全球性的。】


    【不仅是华夏,欧洲也是。十七世纪的时候,靠近北极圈的挪威和瑞典也是因为各种天灾,发生饥荒,几乎丧失了一半的人口。】


    冰天雪地,贵族们在城堡里花天酒地。城外的泥泞雪地中,衣着褴褛的平民与奴隶正在成批的饿死与冻死


    【就和游牧民族一样,把矛盾化为战争,南下入侵中原。而欧洲选择的是对外殖民,积极的向外开拓,抢夺资源。】


    【而且,正好那会儿那边的各项技术和思想都进入到了一个爆发阶段,资产阶级直接造反,推动了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


    【有了殖民地的资源补贴,再加上工业可以谋取到更多更大的利润,因农业受损所导致的危害就相对小很多。】


    十七十八世纪的伦敦。


    泰晤士河因为寒冷的天气被冻成了冰河,人们索性在泰晤士河上架起了各种不同的摊位,这里成为了热闹的市场。


    大风暴吹平了整个社区的建筑。


    当海水稍微化冻,船只开始在各海口启航,驶向世界各地。


    再然后,巨大的烟囱开始在伦敦竖起,一座座工厂开办了起来,吸纳了无数的闲散劳动力。女工在纺织厂里踩着缝纫机,男工在机械制造厂里拉着风炉。虽然环境污染开始加重,压迫依然存在,但是整个社会还是透出欣欣向荣的繁忙气象。


    朱元璋眉头抬起,有些失望: ………还是这些东西。


    殖民,获取更多资源。


    这一点和游牧民族的做法没有区别。


    至于,发展工业?


    朱棣沉吟: 父皇,儿臣认为,要重视这一点。仙画提到发展工业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对外交流、发展工业、发展科学……细想一下,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连在一起的。朱元璋挥挥手: “朕明白。”


    有户人家的当家主妇看到仙画中全是女工的纺织厂忽然眼睛一亮,扯了扯自己丈夫的袖子: “你说,咱们可不可以办这样的厂?


    或者换种说法,作坊。


    松江这两年的棉花已经有了些名气,自从黄道婆纺织机推广开之后,更是家家户户都在纺纱纺布。


    她每天都忙不完,一直在寻思着要怎么做才能既赚到钱又让自己不那么累。这纺织工厂倒是很合她的意。


    你看,我们只要把家中的厢房收拾出来,多添置一台纺织机,完全可以雇人来做。这纺织机也不是谁都能置办得起的,妇人有信心能够请到合适的人。


    她丈夫寻思一下: 也不是不可以……


    【小冰河时期距今已经有两三百年了,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太阳活动正在减弱,科学家们预测2030年的时候会是下一次的小冰河时期。】


    【但是,当它撞上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时,也不知道会是谁胜谁负。】


    【不管怎样,最近异常极端的气候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吧。只希望在生态毁灭之前,咱们能找到移民外星的路吧。】


    【除了气候灾害之外,还有各种地质灾害。火山、海啸、泥石流、地震….…】圆锥形的火山喷出黑烟,然后是巨大的从地心冒出来的火花。通红的岩浆开始迅速的往下流,所到之处,吞噬了一切。


    灰尘更是铺天盖地,遮住了整个天空。


    火山喷发又引起了海啸


    海啸的巨浪高达几十米甚至是几百米,如同一堵巨大的墙,向着岸边冲击而来。游客和居民开始逃生,原本的度假海滩顿时变成人间炼狱。


    【火山和海啸对华夏的威胁不算大,自古至今发生得最多的还是泥石流和地震!】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雨季,暴雨和洪水将原本质地就松软的砂石稀释,形成泥浆,以极快的速度向下冲。】


    【爆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主要分布在甘肃、云南、四川和西藏这种多山的地区。】大雨过后,山林一片寂静。


    在山脚下生活着的村庄里,人们如常的开始出门工作、干农活、上班。直到有轰隆隆的声音从山中传来。


    4;泥石流来了!大家逃啊!有人像是想起了什么,脸色变得惨白,立刻高声喊了起来。所有的人都开始仓皇往外逃。


    仅仅几分钟之后,挟带着无数土石泥沙甚至是树木的泥石流从山上滚滚而来,瞬间就把村庄全都吞没。


    【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不合理开挖和采石,以及滥砍滥伐是引发泥石流的主因。】


    【除了多栽树阻止水土流失之外,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别把房子建在山里和山下的沟口以及沟道上。】


    泥石流往下冲之后,往往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扇形冲击痕迹。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片冲击地逐渐又有了小草、树木,甚至成为了一片扇形的山麓。而山脚下开始有了新的居民。


    但是,发生过泥石流的地方,如果水土条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很容易再次形成泥石流,所以要避开扇形山麓以及一些山中的河谷。


    地质博物馆的人在给参观者科普。


    “房屋更不要建在山中泄水的河道上,即使它平时没有水流。一旦发生山洪,河道堵塞,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 …


    好可怕!天幕下有人抱紧了自己的胳膊,脸色发白。


    他亲眼看到那泥石流吞没了房屋,甚至那些跑得慢的人一下子就不见了。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他很难想象这样的灾难。


    还是咱们这边好,都没多少山,也适合种地。大家也都庆幸无比。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幸运的出生在一个风调雨顺的肥沃平原上。生活在山区的人就无比的担心。


    咱们这儿不会发生这样的泥石流吧?好像没听说过。


    有一户村庄,却集体变了脸色:“里正!咱们这儿好像就是这样扇形的山麓!”


    他们是百年前逃难到这里的,见这边还不错就索性安了家,因此也不知道这里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泥石流。


    不过,的确有一些地形蛮像的。那怎么办?大家陷入到了惶恐之中。


    在他的安抚下,大家这才逐渐的平静下来。


    里正的眼神略过后面的山,带着些忧愁,心里却已经想出了好几个主意。


    得让村民们多种树,然后把占了沟道的一些房子给清出来,再有就是让人在雨天巡逻示警。这样的话,应该能好一些吧。


    【比泥石流更可怕的,当然是地震!】


    东汉,太史观星台的大殿中。


    一座青铜制成的仪器放在中央,上面盘踞了八条雕琢精致的龙,分别对应着八个方位。有小内侍坐在旁边密切关注着这仪器的动向。


    不过,它一般都是安静的,因此小内侍也难免有些昏昏欲睡。


    但这时候,一个清脆的声音让他清醒了过来,定睛一看,却是其中一条龙口中含着的铜球掉了下来,掉在了下面的蟾蜍嘴中。


    小内侍睁大了眼睛,慌忙爬了起来,朝外冲出去。


    得到消息的太史令张衡迅速通报皇帝: “陛下,西北方向恐有地动发生。”


    群臣惊异:可此刻风平浪静,毫无地动迹象,太史令怕是看错了吧?


    包括皇帝在内,都不相信张衡。


    但几天过后,快马驶入洛阳: 报——!陇西于三日前发生地动!


    皇帝这才相信了张衡的地动仪是真的有用: “陇西距此有将近千里,卿之地动仪果然乃神器也!


    【刚刚出现的就是东汉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据说,哪个方位发生地震,相对应的龙口中含着的珠子就会掉到下方的蟾蜍嘴里。】


    【这听上去就挺玄妙的。】


    【可惜他的这个地动仪实物并没有留存下来,只是从一些史料典籍中有相关的记录。现代科学家们仿照着描述做了一个,但并没有发现有什么报告地震的作用。】


    【于是,地动仪后来就从教科书上移出去了。】


    【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什么样,到底有没有用,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


    【可以确定的是,他之所以发明出这个东西,正是因为东汉那时候地震很多,从公元107年到公元125年,十八年里几乎年年有地震。】


    原本站在地面的人都纷纷跌倒在地,地面开出巨大的裂缝。木建的房屋全部倒塌。


    有人凄厉大喊: 地龙翻身了!大家赶紧逃啊!


    旁白声响起:


    “永宁元年,郡国二十三地震。建光元年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坏城郭室屋,压杀人。”①


    【想想,能波及到二三十个郡国的地震,那得严重到什么程度!】


    【后来的地理学家们有研究,表明那一段时期应该是华夏历史上地壳运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


    东汉。


    邓绥正在和一些重臣在一同观看仙画,其中就有张衡。


    哀家怎么没有见过这地动仪?她问。


    张衡连忙道: 太后,这应该是微臣之后所为。”这句话讲起来实在有些别扭, 微臣现在只是有这个想法,但究竟如何做还没有想清楚。


    邓绥颔首: 你尽快做出来,若是真有用,必有重赏。


    她的眼中闪过愁绪。


    没想到接下来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地震!


    她对重臣们说道: “众卿家,这些地震虽都是后续发生的事情,但咱们也必须商量出一个赈灾的章程来。日后可以直接照着章程做事,有例可循,就能节省很多功夫。


    群臣们躬身: “太后圣明!”


    仙画一出,他们再也不叽歪邓绥是女子、后宫不得干政之类的话题了,服从性一下子高了很多。邓绥极为满意。


    只有张衡还在拧眉思索,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路小柒放了一段地震成因的小动画。


    “地球分为六大板块,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


    这六个板块都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随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软流层会发生轻微的运动,那六个板块自然也会相应的产生运动。


    这也可以解释大陆的成因。


    几大板块不断地漂移、碰撞。


    当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碰


    撞挤压时,地面隆起,就形成了如同高耸屏障一般的喜马拉雅山脉。


    这些板块运动虽然已经大致定型,进入到了活动微弱期,但并不是完全静止。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就会相对更加活跃。其中最明显的表象就是地震!


    【而且,地壳运动不仅影响岩石圈,形成地震,还会影响大气圈、生态圈等等,东汉中后期又进入到了小冰河时期,往往几种灾害并发,可以说祸不单行。】


    · …


    有人惊异的嚷道: 咱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居然是在不停移动的?


    “高山竟然是如此来的?”


    好神奇。


    非常颠覆认知的道理,但想想,若非如此,地震的威力怎么会这么大?紧接而来的就是恐慌: “那不会漂着漂着,就断了,或者是重新变成高山吧?”


    肯定不会啊,不然怎么会存在后世?


    那也是!


    最多也就是地龙翻身.…地震吧。


    你说得轻巧,地龙翻身可不是什么好事,要死很多人的!


    东汉的裴秀忽然想起来之前讲最高峰的时候,仙画似乎提到过这座山峰还在不停地生长,一年


    长0.02厘米.


    他对地图地理很敏感,一下子就看到了刚才崛起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珠穆朗玛峰所在。


    这是不是表示,这两个板块之间的运动其实还没有停止?裴秀思索。


    想象一下,两个东西不断地碰撞和挤压,生活在边缘的人们的确是会挺难受的。东汉。


    邓绥简直头大


    这些灾难现在都没发生,她其实完全可以当做不知道,根本不用做任何的应对。但是以邓绥天生的责任心与共情力,她没办法做到置之不理。


    “哎~~~”邓绥在心中叹口气。


    怎么偏偏就东汉遇到了呢?


    仙画语音一转:


    【不过,历史记载最惨烈的一次不是东汉,而是在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


    四年间十二月十二日半夜,陕西华县发生的8.25级大地震。】


    【这次地震波及总共11个省130个县城,死亡人数超过了83万!】【也是世界地震灾害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华县,


    夜深人静,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已经睡下了,只有更夫还在大街上辛勤的巡视。忽然,一阵剧烈的震动传来。


    更夫平地走着,竟然摔了一跤,正想要爬起来的时候,却又是一阵接连着的强震传来,将他死死的压在了地面。


    惶恐的更夫只能抱着头趴在地上,听着耳边传来的巨响。


    待大地终于安静下来,他抬起头来,却看到了如同噩梦一样的景象——肉眼所及的视线范围内,所有的房屋都坍塌了,就连县中的高塔以及城墙都不复存在。


    只剩下一片废墟,烟尘弥漫。


    地面上的裂缝一道接一道,深不见底。有火光和水从这些地缝中涌现出来。远处的山似乎都不见了,成为了平地。


    整个街道上,似乎只剩下更夫一个人,他凄声大喊: 地龙翻身了!大家快逃啊!地龙翻身了!


    但,没人回应,一片寂静。


    朱元璋刚刚和朱棣以及朱楠商量出了应对小冰河时期的简单对策,心情总算是舒坦了一些。这会儿正觉得口渴,就拿起茶碗了打算润润喉咙。


    没想到,仙画却又提到了明朝!


    这次,依然不是什么好事!


    朱元璋被茶水呛到,剧烈的咳嗽,惊得两个儿子赶紧叫太医。


    他挥挥手,待到自己喉咙觉得舒服了点,忍不住破口大骂: “贼老天,你有完没完?有完没完!


    第126章 江山如此多娇(十二)


    什么小冰河时期也就算了,反正全世界也都一起跟着冷。


    而且冷的话还能想办法应对一下,比方囤点棉花囤点粮食什么的,只要到时候皇帝和朝政没有太昏聩混乱,那总归还能挽救。


    但是,死了83万人的地震!


    贼老天,你对我大明是不是恶意也太大了一点?!


    朱元璋破口大骂了几分钟,边骂边跳脚,把这口气发泄出去了一点这才觉得胸口不再堵得慌。但一想到83万人,他的心又开始哆嗦了。


    现在整个大明都才多少人?几千万而已。


    一场地震就死了83万!


    而且可想而知,震区被毁坏得有多严重。


    那势必要投入不少的钱粮去救援,多少才够?那边的赋税也别想了,肯定要免掉。朱元璋一想到这里,又觉得自己的胸口开始闷起来。


    差点吐出血来。


    父皇,父皇。”朱棣连忙道,“先别急,这件事有解决办法。朱元璋看向他。


    仙画既然已经给出了具体的时间,那么我们只需要记下来,到时候提前让那边的民众躲避就可以了。


    朱元璋的精神这才好一点。


    他看向旁边负责誉写的太监: “可记下来了?”


    太监忙道: “回陛下,记下来了,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间十二月十二日半夜。”分毫不差。


    朱棣淡淡吩咐: 记下来,让司天台推算1556年是多少年后。


    什么嘉靖三十四年不太准,万一以后的皇帝不是嘉靖了呢?还是按照后世的算法更好。朱元璋也连连点头: 还是你考虑得周全!


    此时,真正的嘉靖三十四年。


    刚才恐慌痛哭的百姓们现在也逐渐的冷静下来了。


    “咱们到了那天,晚上不要回到屋内睡,到大街上来睡,就能避开这场祸事。”


    不错,这段时间也提前准备一些粮食什么的。再把家中财物都收拾好。


    还有一个多月,还有时间准备。


    而有家境尚可的人家,已经准备过两天就先去外地,这个冬天就不回来了。


    “要感谢仙画啊。”已经有人跪在地上朝着天幕磕头, 要不是仙画,咱们就只能等死了。仙画中显示的那人间惨象,实在是让人绝望。


    但此时,却仿佛看到了天边漏下来的一线希望。


    【当然,这83万人包括了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比方,因为朝廷赈灾不及时,救援重建不及时导致的大型瘟疫、灾后的饥荒等等。】


    黄土高坡发生了严重的垮塌。


    不仅是窑洞里的人葬身于其中,这些垮塌的山体还堵塞了黄河。


    黄河在这一段的河水原本很是湍急,但大量的河水得不到出口,竟然出现了水从低处往高处流的逆流现象,最终决堤。


    大量的尸身被埋在房屋地下得不到挖掘,还有一部分尸身就这样弃于原地,随着洪水漂移。瘟疫开始大规模的传播。


    【当时的朝廷基本上没有应急机制,而且明朝的反应也很迟缓。嘉靖的赈灾旨意到达灾区后已经是两个月以后的事情。】


    【就算是古代交通不便,但受灾如此严重,波及范围如此之广,一去一回应该也不需要两个月。这时间恐怕都浪费在了朝臣扯皮上去了吧?】


    【这场大地震可以说动摇了明朝的根基。单从钱财上来说,嘉靖三十四年财政亏空高达229万两白银,三十五年亏空186万两白银!】


    【更别提由此而产生的民心变幻等等。】


    且不提朱元璋和朱棣等人在听到亏空几百万两白银的心痛之情,大多数帝王们关注的是两个月的时间点


    这个时间的确是太慢!嬴政和刘彻都认可仙画的看法。


    他们都是行动派,执行力很强的人。


    算一算从陕西到北平的距离,快马加鞭估计也就四五天,剩下的恐怕真的是在朝堂上扯皮了。


    “果真浪费时间!”嬴政心下忖道。


    习惯高效的工作狂,不太能接受这种模式。但赵匡胤就很熟悉这种感觉了,再想到仙画所说的党争,讪讪然的扯了扯嘴角。


    至于李世民,还在惦记着后世的通讯方式和应急方式。


    “我猜后世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就开启救援。”他几乎是笃定


    的道。魏征道: “只是救援的话还不够,若是知道有什么技术能够预告地震就好了。”可惜,这次仙画没有让他如愿—


    【很遗憾的是,即使以现在的科学手段,依然无法对地震提前预报。】【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日,依然有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这样让我们痛彻心扉的灾情。】


    【唐山大地震和华县大地震类似,发生在半夜,还在熟睡的人们根本没时间反应过来,就这样被压在了倒塌的房子底下,持续23秒,死亡超过24万人。】


    【离咱们最近的,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


    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堂课,大人们也刚午睡起来进入到下午的工作,农民们刚从家出来准备去田里干活。


    就是在这时候,一阵地动山摇。


    原本坚固的楼房在摇晃,然后承受不住这种撕扯的力度垮塌下来,露出里面的钢筋和水泥。一层接一层的往下坠落。


    平整的路面像是拧麻花一样出现断裂和深不见底的裂缝。路面下铺设的水管飚出高高的水柱。上一秒还平静无比的小镇在几秒钟之内就变得一片狼藉。


    转眼成废墟。


    【汶川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以往从未发生过7级以上的大地震,但是那一天下午,却偏偏是8级。】


    【甚至,有的时候想,如果它的时间点能够早一点,再早一点,学生们还没赶回教室,上班的人还没进入公司,或许遇难的人就能够再少一点。】


    地震停止的第一时间。


    从惊吓的懵懂中醒过来的人们这才开始找回了自己的恐惧、害怕和痛苦。


    哭声四起。


    有父母刚从瓦砾废墟中醒过来,还顾不上自己身体上的伤,就开始踉踉跄跄的往学校跑去。“我女儿还在学校,我要去找她!”


    学校里。


    地震刚开始的时候,有老师第一时间组织起了学生往外走。


    跑,快!一个接一个,不要挤!


    他站着的讲台原本离教室门最近,但是却忍住了自己的求生欲,而且还死死的抵住了门框。“快!”


    待自己的学生一个接一个的快速跑出了教室门,他这才


    转身想要离开。但不幸的是,楼板直接砸了下来。


    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


    已经有干部开始组织起幸存的群众开始自救。后来有记者前来采访,才知道他几天几夜没有合眼,而且他家中也有亲人不幸去世。


    没办法,我是党员。他对着镜头红了眼圈, ”我不能只顾着自己家里的事。”


    地震发生一天后。


    在通往受灾村庄的山路上,有一位背着穿着校服的儿子的中年男人与大家走了相反的路。大家都是逃出村庄去求援,他却背着人往村庄的方向走。


    您儿子是不是受伤了?您带他去检查一下伤口啊,还往里面走干嘛?里面的路已经堵了。


    中年男人的神情中麻木中带着平静: “我儿子已经死了,我不想让他在废墟里躺着,我要带他回家。


    之前的地震是动画模拟,但这一次却是真正的电视画面资料。


    天幕下的老百姓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几十秒的天摇地动,也感受到了后世华夏所受到的痛苦。一些善感的人眼角已经有了泪光。


    “哎,没想到地龙翻身在后世也那么惨。”不能预告,没办法。


    他们感觉还要更糟糕。有人忽然道,伸手指向仙画中那些倒塌的钢筋水泥, 这么高的楼,都塌了,在底下被压着的人肯定活不了。


    那倒是,大家纷纷点头。


    那楼板看上去就很重,比现在的建筑看上去要重很多。这是唯——次,大家觉得后世竟然比现在还要糟糕。


    这时候,有人却道:“如果同样的地震,放在现在和放在后世,我倒宁可生活在后世。最起码,他们的朝廷肯定是会立刻来救援的。


    几期仙画下来,他已经成为狂热的后世迷。


    旁边的人重重的咳了几声,提醒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太愤青。不过,仙画的确开始讲救援了——


    【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红旗下。】


    【地震发生十五分钟后,成都军区就起飞了四架直升机前往地震地区勘探军情,并且出动机动兵力六千多人就近救灾。】


    军营中。


    最高级别的警报声响了起来,急促无比。


    听到警报的士兵们不管手头正在做着什么事,都迅速的放了下来,第一时间收拾起自己的行装,在操场上集合准备出发。


    他们神情严肃,虽然不知道要去哪里要去做什么,但是这样的警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


    几分钟后,四架直升机起飞。几千士兵已经登上了军用大卡车开往最近的都江堰受灾区。


    【要知道,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就是震后72个小时。所以,必须要快!】


    【到当天晚上的十二点,成都这一边投入的救灾兵力就有两万多人。】


    【除此之外,其余几个军区也都在抓紧时间行动。那时候咱们的运20还没有搞出来,空中运输兵力只能靠大型的客机和运力没那么大的伊尔76。】


    【5月13日,创下了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飞行架次最多、单日出动飞机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纪录。】


    一架架大型客机被民航局从航空公司调度过来,为此还砍掉了一些航班。穿着迷彩服的军人排着整齐的队伍登上了客机。


    有的客机为了装载救援设备直接拆卸掉了舱中的座椅。


    从下午一直到晚上,全国的枢纽机场几乎都是灯火通明,调动了一切空中运输力量支援四川。一架又一架的飞机次第起飞,消失在天际。


    在路小柒放的当时的航线表可以看到,那几天里,由全国各地飞往成都的航班大增,无比频繁,成为了空中最繁忙的一条线。


    【剩下的,则是靠陆路。甚至有部队在遇到道路断绝的情况下,21小时行军90公里强行进入震中。】


    【三天之内,集齐了十万大军奔赴灾区。】


    【那是还没有那么发达的2008年!】


    报告!前面的路断了,车子开不进去。迷彩的军用大卡车如同长龙一般停在了公路上。


    领头的师长下来查看了一下,立刻吩咐:“全体都有,立刻下车步行!没办法等这路开通了,咱们今天就是走也要走到里面去!灾区的老百姓等不起!


    是!


    如果点开当时的全国高速和国道路网,就可以看到一队队的


    军车正从其他各个军区向着四川前进。


    有军用大卡车,还有部队里自己的摩托车队伍。路上的私家车们纷纷为它们让路,都知道它们是去灾区的。


    一辆辆的迷彩,在路人看来,就是代表着生的希望。


    “你看看他们的路,遍布全国。”赢政对李斯道。


    他想起自己出巡的时候那些路,十分不满。停掉了好几个工程的嬴政心里忽然又有了那么一点新的想法。


    李斯现在比较谨慎:后世之路,看上去材质非常,不像是砂石也不像是青石板,不知是何材质?陛下,最好是先研究此物,再来行修路之事。


    民间。


    他们救灾居然这么快!古人们纷纷惊愕得张大了嘴, 而且出动的还全都是军队。这有些颠覆他们的认知。


    是,现在的救灾也经常会出动军队,但这些兵丁来这里可不是为了做苦力活儿的,而是为了防范有人趁乱生事,成为暴民或者是流民。


    也不能说他们不干活,但干了活,当地的百姓们都得付出一些钱粮。而且,真正下死力干活的,还是要看民夫。


    想什么呢!酒楼中,有人放下酒杯,嗤笑一声, 这些兵肯定也是去维稳的呗。难不成你要让兵老爷们去给你在废墟里挖人啊?


    旁边有人认识他,偷偷的和自己的朋友道: “这是城中黄大少。之前洪水,城外的陈参将来镇压流民,据说把他家的家产卷了一半走。


    “原来如此。朋友想了一下,也叹道, 遇到贪心的,没给他弄个家破人亡算是不错了。我听说…


    像是卫青等名将,关注的却是后世军队的响应速度。


    之前警报声到集合的那短短几分钟,就已经让卫青和霍去病心神激荡。


    这么快!


    令行禁止!霍去病激动的看向卫青, 舅舅,我手下若有这样的一支兵,何愁匈奴不破?这可比他们自家的家将还要纪律严明而且反应迅速得多!


    真正打仗的时候其实不看个人武力,反倒是这样能够做到令行禁止的士兵才是最可怕的。


    卫青想到仙画中说的,几天调集了十万兵马,想了想现在,唏嘘的对自家外甥摇了摇头:“难呐!


    【和漂亮国出动军队去灾区主要是带上武器去控制混乱局面的情况不一样,咱们的子弟兵是实打实来救灾的。】


    【救援期间,我们见到过留下遗书、不顾生死往下一跳的空降兵;见到过一路逆行向着危险区域前进的子弟兵;见到过因为救灾过度疲劳而牺牲的子弟兵。】


    四姑娘山周边。


    搭载着空降兵的军用飞机已经在上方盘旋了许久。


    “下面的地形地貌已经被地震给破坏了,和之前的卫星资料完全不一样。而且地面很崎岖,非常混乱。


    现在这个天气条件,也并不适合空降。这里有五千多米,咱们的战士只演习过一千多米的高度。


    那怎么办?现在没办法从地面进入到震中,时间紧迫,我们需要第一时间知道里面的情况!


    可是当天的气温实在太低了,拉开舱门,寒风呼啸而入,可以迅速的看到舱门附近浮现出细小的冰花。


    无奈,军用飞机只能飞回了驻地。


    但当天晚上,他们就收到了八十几封请战书。


    我愿意去!


    “我也愿意跳。”


    “还有我!


    一个个士兵站了出来,眼神坚定,目光清澈。


    胡闹!请战是为了胜利,不是为了牺牲!”队长厉声道,然后话锋一转,不过我们会再评估和改进一下方案,现在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休息。


    第二天,雨势稍歇。


    十几名等待着降落的勇士在队长的指挥下义无反顾的跳下了五千米的高空。队长是最后一个。


    云层中的纵身一跳,成为让全国人民牵挂的画面。自由落体了一千多米后,这才打开了翼伞。白色的伞花缓缓降落。


    而在各个震中灾区,穿着迷彩的子弟兵们奔走在最前线,从废墟下救人,清理开路、累了直接找个角落躺在地上睡。


    有的人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过眼。


    “睡不着,当你知道这下面还有人被埋


    着的时候,根本就睡不着。”有士兵语音都哽咽了。【后来,当子弟兵们撤出灾区的时候,又上演了1998年抗洪的那一幕。】“咱们得偷偷的走,不然肯定会被群众们拦着。”行,那就半夜走。


    结果半夜的时候,军车刚偷偷驶出镇子,就看到镇上幸存的百姓们都围在路的两边。“啷个要偷偷的走嘛?总得要送送你们才行撒。”


    乡亲们眼里含着泪。


    他们举着“欢送亲人”的牌子,还有小朋友手里的牌子写着“长大了,我也要当兵”。一箱水、几个煮熟了的鸡蛋、自己画的画都被当成礼物送了过去。


    这是他们现在能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


    ·


    “还真是正儿八经的救灾啊。”众人感慨道。


    看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不吃不喝在那儿抬石板、救人,看着眼眶都觉得有些热热的。天幕下的人群中甚至出现了寂静的一瞬。


    这样的军队,怎么他们就没有呢?


    “哪儿见过对乡亲这么好的兵丁?有人摸不清头脑, 这都是怎么教出来的?”酒楼中的黄大少沉默的饮了一杯酒, 在下服了。


    这世上也有好的军队,只是他家之前没遇到。


    兵营中。


    有人嗤之以鼻: “咱们当兵是为了干嘛的?是为了打仗!会救灾有啥用?以后战场上比救灾啊?


    人家打仗也不一定就弱啊。他的同帐战友持不同意见,反唇相讥, 再说了,保家卫国,这


    时候都不能保家卫国,还能指望打仗的时候能做到?


    行,你读了几天书,懂得大道理。之前那人有些不忿, “要是朝廷能够按时发放军饷,去赈灾的时候让我能吃饱喝好,那我也愿意去干这些活儿!


    战友看了看他们身上穿着的破旧衣裳和已经有缺口的武器,也没有再说什么。


    如今已经是冬季,但是军中也件棉衣也没有发下来,大家伙儿还是穿着单薄的秋衣。平时的军饷时不时就缺几个月,倒是将领们一个个吃空饷吃得满脑肥肠。


    能说什么呢?


    南宋。


    岳飞看着仙画上的军民一家亲,顿时觉得找到了组织。


    他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不许欺压骚扰百姓,不许乱拿百姓东西,即使是屋顶上的一片瓦。但时常因此被其他军队笑话是榆木脑袋,觉得他迂,连带着底下的士兵们也过不了好日子。


    每次岳飞都是一笑而过。


    当兵是为了过好日子吗?是为了保家卫国!他看着后世的军队,眼眶中都觉得有热气。


    很好!


    这才应该是华夏的军魂!


    【除了部队之外,当时还有各种被组织和调动起来的社会力量在行动。】


    【各地的紧急救援队和医护人员也都从四面八方赶向了汶川。紧急救援队有救援经验,而医护更是震后不能缺少的力量,不仅可以对现场救下来的人实行实时抢救,而且可以防范震后容易出现的大疫。】


    【卫生部统计,投入到四川灾区的救援医护人员达到了91298人!】①


    一辆辆驶向地震灾区的大巴上面贴着“XX省消防救援队”和“XX市蓝天救援队”等的字样。还有各省市派出的医护人员以及救护车。穿着橘色应急救援服的救援队员在废墟中救人。


    救下来的人被送到医疗区,穿着白色大褂的医生和护士片刻不停,从死神的手中抢救生命。救护车在震区和成都等后方城市之中来回的行驶,运送伤员。


    第127章 江山如此多娇(完)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几乎是所有朝代的共识。


    而且基本上认为这是无解的。但是现在,他们有了新看法。


    不说孙思邈、葛洪、李时珍等这样的名医,即使是孙英娘这样只正儿八经学过几年医术的医生也都严肃的皱紧了眉,看着仙画上的场景,觉得哪儿哪儿都是细菌和病毒。


    尸体上、水里面……孙英娘嘀咕道: 难怪都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其实就是病菌的传播。


    太医令正在对皇帝道: “陛下,这就是发展医学的好处啊!如果咱们能有这么多的医生,能够及时处理,不管什么灾情,都不会再演变成瘟疫!


    就这样,一些还在犹豫没有设置医院和医学院的朝代立刻就下定了决心。说得对,一定要发展医学!


    【当然了,民间自发的力量也不能忽视。】


    【震后有数据显示,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到了三百多万人,如果算上在后方参与的,那达到了上千万人!】


    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后,成都千辆出租车自发的第一时间就赶赴到了灾区。


    原本在路边等待着的的哥经历了一阵摇晃。


    怎么了?


    地震了!旁边有人惊慌失措的回答。


    然后从周边高楼里纷纷跑下人来,就在道路边和绿化带里搭起了帐篷。


    的哥立刻拧开了车里面的收音机,开着车前往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刚到都江堰,还没停稳,就被塞进了一个重伤伤患。


    师傅,赶紧送他去成都那边的医院,这儿的医院都塌了!


    的哥想也不想的就开车往成都跑,到了医院之后又把伤者送了进去,提都没提钱的事情。那几天,一连串的出租车往返于都江堰、汶川和成都之间,基本都是义务出车。


    而在全国各地,原本还在工作的,正在休息的都中止了自己的事情,有资源的开始调配物资,没有资源的在超市买了水和方便面等东西,几十箱就放到后备箱开始往灾区开。


    高速上一度出现了塞车的情形。


    帐篷、医疗物品、水、方面食品….一箱箱的东西从各个集装点发出。


    即使是老人和孩


    童,也都在紧张的时候充当了搬运工。这些物资,化身为了灾区的帐篷、食物、饮用水、给受灾群众的保暖衣物、日用品等等等等。


    【UP主都还记得,当时说灾区缺血,结果全国各个地方的献血车前都排了长长的队伍,献个血都需要等俩小时,但是没有人走。】


    【还有各种踊跃的捐钱捐物的人。】


    很多地方都设置了募捐点。


    有街道社区的人和小区物业等维持秩序。


    有一位年老的乞丐,看上去很邋遢,数次徘徊在捐款箱前面,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想要前来乞讨。没想到他却从自己怀中颤颤巍巍的拿出一把零钱。


    我想捐给灾区,就是这钱……不太好看。


    他怕别人嫌弃他的这些钱太过零碎。


    还有一位残疾的患了小儿麻痹症的年轻乞丐,用手撑地走路,前后来捐了四次款。这么多好心人都帮助过我,我却没能回报什么,心里一直很内疚。


    这就是民心所向!


    赢政站立在殿前,一动不动,仿佛化身为了雕塑,只有微微眯起来的眼睛透露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不用朝廷号召,就连民间也都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扪心自问,假使有一天大秦出现了这样的灾难,从朝廷到民间,能够像这样从上到下拧成一道绳吗?


    不,不能。嬴政在内心冷酷的回答自己的问题。而且,百姓还会趁势造反。


    朝中若是失去了具有威慑力的帝王,或许第一个举起反旗的就是那些士卿贵族。


    但他又忍不住生出一点畅想。


    假使有一天,大秦也能够像这样万众一心,那该有多么的强大!


    唐朝。


    李世民的肩膀微微紧绷,忽然对李靖道:朕绝不愿意与这样的国家开战。


    不仅是因为军队集结得如此快。


    更因为这其中的军民之情,互相信赖,互相支援,他们是凝聚在一起的。还有着如此强大的后援。


    他之前看仙画,为后世的华夏居然不是世界第一强而感到有些担忧,但此刻却完全的放下了


    心来。


    这样的华夏,即使对方再强,也很难攻下!李靖莞尔一笑: 陛下说笑了,这就是华夏,为什么要和他开战?


    李世民哈哈大笑。


    民间。


    有人踊跃道: 若是我,我也会去那边支援。


    不错,天下侠义之士都会前往!


    但那些权贵士族们,却反倒陷入到了沉默。


    其中一些读过圣贤书的人开始在心中反问: “我能做到如此无私吗?我真的能做到将天下大义放在家族私利之前吗?


    醒悟过来后,竟汗水涔涔。


    【印象中很深的,还有罗汉寺的素全法师。】


    【为了安置孕妇和伤员,把寺庙的厢房都让了出来,甚至还拆掉了佛像上面的挡雨棚。】【也巧得很,那段时间在罗汉寺中正好出生了108个小孩,凑齐了佛教典籍中说的108罗汉。】罗汉寺,周围就是妇幼保健院。


    妇幼保健院的楼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已经完全不能使用了,里面的医护们紧急给孕妇和小婴儿转移。


    院长无奈找到了住持素全法师。


    这些孕妇比较特殊,都是马上就快要生了的,不能就让她们露天住着。我知道寺院里不方便留女客也不方便见血腥。但实在是找不到其他的地方了,住持,您看,您的寺庙里方便收留吗?


    当时的罗汉寺已经收留了一批受灾群众。但素全法师依然将所有的孕妇都收了进来。


    他甚至还把佛祖头上挡雨的雨棚给拆了下来,组装成了孕妇们休息的帐篷。


    原本做着素斋的寺院厨房为了给孕妇们提供营养,做起了肉食。


    法无定法,在众生面前,那些戒律清规就如同过眼云烟,见死不救才是出家人最大的忌讳。


    大慈恩寺内。


    玄奘法师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这才是真正的佛法真谛。”无数的僧人法师惭愧无比,反省自己是否平日过于纠结清规戒律。


    “阿弥陀佛。”


    民间。


    有老妇人嘟囔道: 上次那大音寺,有妇人临盆,结果住持还把人给赶出来了呢。好在生在了半路,没出岔子。


    她的家人本来就看不惯她将所有的一切都归于菩萨保佑,又将家中钱财大方的洒向寺庙,趁机说道:这下你看清了吧?那大音寺就不是什么好寺庙。这仙画里的才是好寺庙呢。


    老妇人想了半天,倒也点了点头: 不错,不然怎么就那么巧,偏偏生了108个呢,说明菩萨也认可他的举动。


    她以后再也不去大音寺上香了!这就是所谓的以玄学对玄学。


    【救灾完成之后,最紧要的当然是重建工作,那边的人们得尽快的恢复生活呀。】


    【国家出台了补贴政策,然后各省市都认领了对口援建的任务。UP主在前几年去过汶川,震中的重灾区有一部分被保留下了,成为了抗震救灾纪念馆。】


    【但是,在纪念馆的旁边,建起了一个新的城镇。】


    几年过去了。


    原本在抗震救灾纪念馆讲解的姑娘,现在成为了带游客们讲解新城的导游。“我们县是广东省对口援建的。像旁边的茂县是山西省对口援建的……”原本的老汶川,定格在了5月12号的那天下午。


    现在的新汶川,看上去山青水秀,白色的两三层小楼三三两两的散落在路边,干净漂亮。这里的人们还种了樱桃、李子这样的经济作物,又开展了旅游业。导游姑娘露出平静的笑容: “我们也要开始新生活了。”


    “比之前还漂亮呢!”百姓们欢欣道。


    刚才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


    有什么比看到经受了苦难的乡亲重新过上新生活更让人开心的呢?也有人酸溜溜的: 地震了一场,倒是换了这么漂亮的新房子。


    “啊呸!立刻有人毫不留情的反驳, 你搞不搞笑?你愿意经受这么一场地震去换新房子?我可不愿意!


    最重要的,还是家人平平安安的住在一起。


    就是,什么都酸,有这闲工夫,你还不如去县里面做工赚钱呢!


    大家羡慕归羡慕,价值观还是相对朴素的,立刻你一言我一语的把那人骂了个狗血淋头。汉朝。


    还援建!汉武帝刘彻


    重重的哼了一声, 不推诿扯皮就不错了。


    这一个个郡国,每次争利的时候争得可是凶得很,想让他们出钱去援建其他地区,做梦吧!连他都未必能搞得定。


    刘彻羡慕不已——后世的中央王朝看来掌控力是足够强的。到底怎么做到的?


    不过,他也基本摸清楚了,后世应该就是郡县制。


    是了,他们有快捷的通讯和交通,还有强大的军队。郡县制的弊端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避免。刘彻凭借着自己得到的只言片语,开始在心中拼凑起后世的政治管理模式。


    【2008是个很特殊的年份。】


    【年初的时候我们经历了难得一遇的雪灾冰灾,三月份经历了海外华人保护火炬的运动,五月份又是汶川大地震,八月份是奥运会。】


    【雪灾把我们逼成了基建狂魔,汶川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审视应急机制。】


    【如今,咱们已经建立起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由之前的分钟级地震速报提升到了现在的秒级地震速报。】


    【希望以后科技更加发达,能够提前判断地震的发生,提前向大家示警。让华县、唐山、汶川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期见。】


    第128章 后续


    仙画结束后,惯例出现了点赞的画面。


    李世民眼疾手快的点了一个赞,就看到那个透明的画面消失在自己的眼前,同时自己的脑海里传来无机质的淡漠电子音:


    您的积分+10,您的积分目前为100分,还有50分即可开启点播功能。


    之前的声音都是提示说积分不够,无法开启点播功能,现在却换了一种说法,李世民有点兴奋。每一期仙画结束后得到的分值都是不一样的,他大概的算了一下,50分可能是三到四期仙画的样子。


    点播?


    是不是可以自己想看什么内容就定制什么内容?


    如果是的话他想要看看大唐是如何从盛转衰的,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怀着这样期待的心情,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身体似乎又好一点了,还能撑个几年!其他的帝王们也是又期待又忐忑。


    不知道仙画后面的那道力量会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


    仙画结束后,天空上高悬的屏幕会变淡,只留下透明的框框,当飞鸟飞过的时候,那些框框似乎又不存在。


    之前每一期视频的间隔大概是十天半个月的样子,但是到了后来,半年甚至一年多都有,变得不再有规律。


    不过,当大家仰起头看到天空上的框框时,就知道不管等多久,仙画依然都还在。它还没有消失。


    它会这样一直放下去吗?有孩童问自己的老师。应该不会。“那它什么时候消失?”


    “我等凡人自然没法知晓。或许,等它觉得自己该消失的时候,就会消失了。”年迈的智者悠悠的道。


    两个多月后。


    嘉靖年间,华县。


    华县如果按照现代的行政地图分布,在陕西省渭南市华洲地区一带。它与西安、咸阳相接,在汉唐时一直都很繁华。不过明朝建都先在金陵,后在北平,华县这一带就不再有往日的繁华。


    平日里到了六七点钟,县城街道就见不到多少人了,只有几处酒楼还灯火璀璨。


    到了十二月十二日的那一晚,更是全城的人都涌到了城外。


    无他,因为仙画说了这一天晚上华县会发生史上最大的、造成伤害最重的大地震。因此,不只是华县,连周边的县城也都采取了紧急措施,还调了驻守的军队前来维持秩序。


    “都跟紧我。”有一家人,父母手中各抱着一个小一点的孩子,然后身边还跟了一个大孩子正在鱼贯的出着城门, 顺儿,你牵着爹爹的衣服,千万不要放开,小心有人趁乱拍花子。


    那母亲想了一下还是不放心,出了城门之外,索性拿了腰带将小的那个绑在自己男人胸前,然后让他牵着大的,一边唠叨: 前几天晚上,隔壁家春妮儿就差点被拐走了,还好大家发现得及时给抢了回来。


    木讷一点的男人狠狠唾骂道: 这种时候还干这些丧尽天良的事情,不得好死!


    说着,把儿子牵得更紧了。


    怀里的小女儿问: 爹爹,咱们以后就不回去了吗?咱们家还会在吗?小孩子里的眼睛里带着担忧。


    男人扯出一抹笑容: 还不知道呢,说不定是仙画算错了,不会有地龙翻身呢。女人立刻接话: “我倒宁可是真的,不然这心里总是悬着一件事,以后反倒不能安生。”男人一想,叹了口气: “也是。”


    倒是被牵着的大儿子,才七八岁,正是好热闹又懵懂的时候,乐呵呵的说: “现在才好玩呢,可热闹了。


    这么多人都聚集在城外的空地上,比过节都热闹。他巴不得能多住几天。


    他爹娘对望一眼,苦涩的摇头。


    女人在他头上点了一记: “真是小孩子不知事。”那可是地龙翻身啊!


    就算是家里的财物早就转移了一部分,但是那些大的家具,还有家里的房子是没法搬走的,只能眼睁睁的等待着它们在灾难中被毁。


    而且最近可是冬天,要真是完全被毁了,这以后的日子可还真不好过。


    他们就见到旁边好多人都有推板车,板车上有的放着家中的一些家具被褥,有的索性拉着家中不便行走的长辈。


    沿途能听到很多对话——


    你们家也去城外呢?没去


    乡下投奔亲戚去?


    投奔亲戚有啥用啊,都在这方圆几十里地,俺想着那边可能还没有县里面组织得好呢。也是,朝廷都派了钦差过来了。


    “还是俺们旁边邻居更好,直接投奔江南的亲戚去了。”谁让人家有钱呢。咱们也就只能在这儿待着了。


    出城后走了几分钟,男人和女人才带着自家的三个小孩来到自己所在里弄分配到的避难处——说是避难处,其实就是一块画了圈的空地。


    前几天的时候这里还是乱糟糟的,没有什么章程,很多人为了抢占地方打了起来。后来是京城来的钦差和县令一起紧急的派了兵来,让所有人按照里弄集合,然后一块一块的分了地方,秩序这才逐渐的好了起来。


    他们所在的里弄已经有了不少的人,小孩子们早就无忧无虑的在一旁凑一起玩了。小心火,别过去那边。女人叮嘱了一声。


    腊月是最冷的时候,在外面露宿不生火的话那是没法活的,所以每一块被圈起来的空地中央都燃了一堆篝火。他们所在的里弄还算是团结,将最是怕冷的老人的位置移在了最里面。


    大人们也在一起窃窃私语。


    应该就是今天晚上了吧?


    “朝廷没算错的话,应该就是了。哎,早死早超生,可赶紧的吧,这么冷的天,我可不想再在外面住了。


    可这地震之后,房子震塌了你还是没地儿睡啊。


    哎……你说咱们华县怎么就这么倒霉呢?前两年是旱灾,现在又是地震,没完没了了这是。这有啥,接下来还有小冰河时期呢。说是气温会越来越冷。


    反正咱们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得过一日且一日好了。


    这时候一阵香气飘来,大家循着气味看过去,才发现是旁边的里弄有人正在煮汤。


    热腾腾的蛋花汤,快来买啊!


    这么冷的天气,能够吃上一碗热汤,很多人都心动,不一会儿那卖蛋花汤的人就被团团围住了。也看得旁边的人扼腕不已:


    “咱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个主意呢,这么多人,刚好做


    生意。”


    就这样闹腾腾的,空地上的人也越来越多。附近的一些田地也早被征收了用来安置城内居民。


    而县城中,有更夫和士兵不断的在敲锣: “还有没有人在?还有没有人在?所有人,今晚必须撤到城外去!


    有老人家想不开: “俺就不想去,死也要死在俺这房子里。”


    结果被士兵强硬的拖走: “我管你想不想去,老子收到的命令就是整个城里不能留一个活人。”


    而在一处处的村庄里,没有这么大的避难规模,只是三三两两的都出来待在自己屋外的空地,也有凑在一起烤火的。


    整个大明的关中地区,无数人停留在室外,上到宗室高官,下到平民走卒。这注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夜晚。


    除了心中不装事儿的小孩子,其他人几乎没有睡着的,大家都在等那一刻的到来。终于,城中的更夫在钦差的面前小心翼翼的道: 大人,子时了。钦差挥了挥手,表示知道了。


    又过了不知道多久,几乎是没有任何预兆的,一阵震动从大家站着的或者是躺着的地面传来,然后瞬间变得猛烈。


    地龙翻身了!


    “真的地震了!”


    有人惊恐的嚷嚷起来。


    那一刻天旋地转,原本站着的人一下子就站不稳,跌倒在地,最后索性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他强忍着恐惧睁开眼睛,看到原本高耸的城墙和城楼没有挺过几秒就迅速的向下垮塌,石块纷纷砸向地面。


    好在他们这儿离城墙比较远,那石块落不过来。“山也塌了!”兵荒马乱里,有人尖叫起来。


    大家才看到不远处的小土坡直接一分为二,开出巨大的缝隙,而远处的山峰被巨力拉扯,像是失去了支撑,几处山头纷纷坠落,那山竟然生生的矮了几分!


    只余下那边弥漫着的巨大烟尘以及轰隆隆的声响。


    地开裂了!


    救命啊,烧起来了!


    人群中虽然也早有准备,但是也一片混乱,伴随着一些尖锐的哭声。直到几十秒后,震波停止,这才逐渐的安静下来。


    有认开始抢救身边不小心受伤的家人和邻居,有人站了起来,


    看向县城的方向。


    原本还算是繁荣的县城,现在看起来却已经是一片废墟,城墙垮了,城楼也没了,这俩算是最坚固的建筑,因此里面的房子会是什么样,可想而知。


    有人立刻就想要往县城的方向冲,看看自己的家还在不在,但是还没接近城墙,就被士兵们拦住了。


    “现在还有余震,钦差大人有令,任何人不得接近!”他们拔出了雪亮的刀。


    于是,居民们只能坐在城外,哀哀的看着自己被毁的家。哭声四起。


    咱们的家真的没了吗?一开始的小女孩眼中含着泪。


    男人和女人拍了拍她的背,抚慰她,又将几个孩子团团抱在了一起: “没事,咱们人都还在,已经很好了。


    言语中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哭声也渐渐地停了下来,大家都想到了这一点。


    房子没了不算什么,最紧要的是家人都还在,那就有东山再起的希望。所有人都在心中默念:感谢仙画。


    钦差在听着手下人汇报伤亡的情况,大概死了二十多个,不小心掉到地缝里,或者是被忽然震起来的木头和火给砸到了身上。


    这情况,已经比预想中好很多了。想必其他地区也是如此。


    原本的83万和现在的几十个……他看向天幕,眼中充满感激。若是没有仙画提醒,今天在场的人估计十不存一!


    不过,虽然百姓们的性命保了下来,但是在黄土高坡的黄河中上游,因为地震导致山体崩塌堵住了黄河的河道,让黄河决堤一事却是人力很难阻挡的。


    黄河依然决堤了。


    好在这次早有准备,河道疏通更快,而且周边的百姓们也早早的得到了通知,所以损失并没有那么的惨重,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理之后,洪灾得到了控制。


    又过了一些时日,潘季驯来到了黄河。他升官了。


    因为仙画单独提到了他治理黄河的功绩,嘉靖帝升他为工部尚书,而且无人反对。之前在朝中关于治河的方案还会有所讨论,这次也都熄火了。


    这让潘季驯觉得松了一口气但是又压力巨大。


    万一这河要是治不好,自己一世英名可能就要毁于一旦了。


    他把仙画上总结的治黄


    方案都记录了下来,但最后拿出来的方案还是只有“束水攻沙”——在黄土高坡上种树种草什么的,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只会加重当地农人的负担而已。


    民夫们正在修着堤坝,潘季驯惯例的去检查泥沙质量。


    尚书大人您放心,”旁边的民夫头目恭敬的道, 大家伙儿都知道您是真正治河的大家,用的料都是最好的料。这黄河要是真治好了,我们这些沿途的百姓会一辈子记得您的恩情。


    潘季驯一愣,露出一抹笑容: “也离不开诸位的努力。”


    看着正在忙碌的民夫们——他们也都是附近受灾的居民,朝廷的征召能让他们每天都吃上一顿饱饭。有潘季驯坐镇,后勤不敢克扣他们。


    看着看着,潘季驯下定了决心。


    既然现在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他不试一试呢?先秦的时候,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也不是这样试一试,试过来的吗?


    潘季驯对一直跟着自己的助手道: “把河道图拿过来,我们来选个地方,看看哪里更适合做水库。


    助手惊喜极了: 大人,您下定决心了?


    潘季驯颔首,笑容轻松: 此乃于民有利之事,不能再耽搁了。总有一天,眼前的黄河,能褪去暴戾,蜕变为温柔宽广的母亲河。


    同样是明朝,只不过还是洪武年间。


    年轻的郑和,不,现在还叫马和正站在即将出发的船队使团人员中,前来送行的是燕王朱棣。


    大明第一次派往外海的使团即将从这里出发,他们会乘坐长江上的江船前往太仓刘家港,再从那里换上新建好的海船,扬帆南下。


    这一次的任务是摸清楚东南亚诸国的形势和情况,包括上面的土著居民以及王国,还有他们的生活和各种资源等等。如果这些国家愿意归附于大明,那就更好不过了。


    不愿意的话,就见机行事,朱元璋赋予了使团一定的自主权。


    在他的计划里,这只是第一批出海的舰队,后续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们赶紧找到美洲然后把什么玉米、土豆等东西带回来。


    这次的船队当然不是由郑和率领,他不过是担任副手。


    “尔等此次前去,一定要扬我大明国威……”宣完旨之


    后,朱棣又温言交代了几句。使团众人不敢懈怠,恭敬的听着。


    谁都知道,这位燕王应该就是板上钉钉的大明下一任皇帝了。使团成员登上船。


    扬帆!随着一声大喊和号声,桅杆全部升了起来,船队开启了自己的航行,逐渐离金陵远去。


    年轻的郑和看着越来越小的金陵城,心中壮志满怀。这辈子,他一定要立下比仙画中所说的更大的事业!


    就在官方的舰队才刚从港口出发时,在海上早就已经飘荡着无数的商船。


    如今这一片海上,西方人还没有开始耀武扬威。


    大明的商队们将丝绸和瓷器带到倭国、占城、暹罗等地,然后又从那里带回来一些在大明很难见到的东西。


    仙画的确没说错,这里到处都是宝藏呐!


    虽然有时也会和本地的一些土著势力发生械斗什么的,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小国还是很欢迎商队们的到来的。


    “也没什么意思。在岸上享乐了一阵之后,一位船东百无聊赖的感慨道, 要是收够了东西,咱们赶紧回去得了。在这待着,我老是觉得有些不踏实。


    “东家别急,再过几天就收完了。”他的账房道, 等那批红宝到手,咱们就走。


    这儿可真是好地方。提到自己收的那些宝石,船东喜笑颜开, 在大明这样成色的红宝可是少见,结果在这儿可好,就和不要钱似的。


    要是能安全回去,他这趟就发了!多来几趟,几代人的养老钱都有了!


    他想起一事,有些唏嘘: “也不知道林公子他们现在如何了?”


    这位林公子,是泉州城中的一位巨富之子,读了些书,考了个秀才的功名。在看了仙画之后,兴致勃勃的想要去环游世界,最好是能成为发现美洲第一人。


    他本就是海商世家出身,竟然真的纠集起了一支小船队,就这样从泉州出发了。


    林秀才的船队和他们同行了一段时间,到了这里双方分道扬镳,一个停留在这儿出货然后收购宝石,一个继续航行,打算找到美洲,最不济能去到欧洲那也行。


    船东想了想,从他们分道扬镳后到现在应该有了将近三个月了。也不知


    道他们找到那美洲了没有?


    此刻,在刮着风暴的大海上。


    林秀才正在舱房里待着,死死的拽着船上固定好的家具,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起伏的浪给抛到空中。


    他想过这深海的风浪会更大,但是没想到这么大而且还这么频繁。


    他们原本有四艘船,现在已经只剩下三艘了,有一艘在之前的那一次风浪里沉入了海底,上面的水手死了一半。


    林秀才嘴巴里喃喃的念着: 妈祖保佑,仙画保佑……


    可能是他的祈祷生效了,又折腾了一阵之后,风浪终于渐渐地平息了,乌云散去,阳光也温柔的洒了下来。


    林秀才长长的呼了一口气,走上甲板。


    风平浪静时的海,有着无可比拟的美,宁静、深邃,甚至是充满了让人想要纵身一跳的神性。林秀才刚想要赋诗一首,就听到身边的水手疑惑的问: 前面……是不是陆地?林秀才浑身一震,将手搭在眉毛上定睛一看。


    在海与天交界的地方,真的有一线黑色出现。


    “是陆地,真的是陆地!”


    大家都欢呼雀跃起来,在船上待了一两个月了,谁都不想再待了!不管这陆地是美洲还是欧洲,先让他们下去歇歇吧,也得补给一些物资。


    只有林秀才看着那越来越近的陆地,心中鼓荡不已。


    到底是不是美洲?


    宋朝。


    赵匡胤从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出来,对着相送的赵普轻咳一声: “爱卿记得把那块石碑尽快挪开。


    赵普也轻声道: “陛下放心,臣一定不会让它再出现在政事堂。”他们说的当然是“南人不能为相”的石碑。


    赵匡胤满意的点点头,又道: “那治理黄河的章程尽快拿出来,需在月中的大朝会上尽快定下来。


    现在的黄河虽然还没有改道,但是赵匡胤深恐自己的后代们又遇到“三易回河”的事,打算提前对河段中的泥沙进行一些疏通。


    赵匡胤点点头,手背在身后,转身回了自己的御书房。


    表面看上去淡然无比,心中却在嘀咕: 这都三个多月了,还不开始。这后世女子,够懒的。结果,当天晚上,仙画就亮了起来: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UP主路小柒。今天我们这期视频的主题是“要想富,先修路”!】


    第129章 要想富,先修路(一)


    明朝。


    徐霞客正在蜀道上的一处山崖下生火,准备今晚就安顿在这里。


    他在家陪了几个月父母,又整理了自己的一些资料之后,就又心痒难耐的开启了自己的下一趟旅程。


    这次他打算去蜀地。


    不得不说,这个计划深受仙画的影响——他想尝试着去看看那些高耸入云的雪峰到底是何等的壮丽。


    坐船到了奉节之后,徐霞客打算自己走一趟蜀道。体会一下当时诗仙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觉。于是,当看到仙画这一期的主题出来后,徐霞客眼前一亮。这可实在是太应景了!


    …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在咱们国家简直是小学生都知道的谚语。】


    【就拿海边举例。一个靠海的小渔村,可以养殖珍珠,并且捕获到好吃的鱼类。那在咱们的想法里,这个小渔村肯定是很富裕的。】


    【但若是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方便的路,那它出产的这些东西就没法运输出去,那恐怕就和富裕这个词不想干。】


    【这就是对要想富、先修路的最简单的理解。】


    【恰恰,咱们这几十年的发展史也正好就是路网、基建疯狂扩张与提升的历史。】


    【去年,交通运输部刚公布了咱们到2035年的规划,公路网的规模将达到46.1万公里,包括高速和普通国道。】


    一张密密麻麻的公路网出现了。


    上面红色的公路就好像遍布华夏的血管,主干道是动脉,而其余的支线则是主要血管和毛细血管。


    它们负责将养分和营养物质在华夏的疆域内做着交换以及循环。其中更宽敞看上去也更先进的是高速公路。


    上面的车呼啸而过,让人感受到速度的激情。各种大货大卡以及特殊车辆还有私家车,驰骋其上。


    稍微窄一些的是国道,经过更多的山村与乡镇,多了很多三轮车、摩托车等。


    “要想富,先修路……”百姓们重复了好几遍,这句话倒是琅琅上口。


    他们一开始还没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可以从修路当中攫取钱财?但这和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


    有家在深山住着的激动的嚷起来: 谁说不是呢?除了渔村,俺们这种山村也是这样。俗话说,靠海吃海,靠山吃山。


    这山里面和海里面一样,是有好东西的!


    各种野兽皮毛,各种菌菇和野果、药材类,数不胜数。但为什么。渔民和山民一直都是过得最贫困的群体之—?山民,自然是因为和外界的路不好走啊!


    “俺们村要去到山下的镇子里,那得走个一天,而且那路还陡峭得很。不是谁都能走的。”“俺们一天还算是好的,之前俺去采药,那深山里的村子可真是偏呐,走三天估计才能到。”


    大家感慨: “俺们要是有了后世那种路,那下山可就方便多了。”


    “那是!说不定俺还能和山下的那些村一样,早上去镇子上卖个菜什么的。他们赚老多钱了。”说话这人羡慕得不得了。


    【其实回顾历史,修路也一直都是各任朝廷的紧要大事之一。】


    【尤其是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修路这方面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秦朝的驿道质量非常好,目前国内还有保留。】


    如今的秦朝古驿道已经被当成了历史景点。


    秦驿道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驿道从陡峭的山崖上开凿而出。


    原本用来过马车的石板路被漂亮的木栏杆围了起来,路面残缺了不少,但是依然可以看到马车驶过时在路面形成的车辙痕迹。


    【秦直道更是可以媲美万里长城的公共建筑工事。】


    【它从咸阳一直到包头,横穿14个县,长700多公里,平均宽度有二十米,最宽的地方有六十米,而且还配备了大量的路基和垭口。】


    【秦直道是作为军事要道修建的,因为它从长安一带直入草原以及阴山,惠及后续无数朝代。】秦直道的遗址在现在的内蒙古和陕西一带。


    后人在起点放了一个高大的石碑用作纪念。它上去可比之前的驿道要宽阔多了。


    不过它不是石板路,而是土路,方便战马以及运送辎重的推车通行。从咸阳到包头,700公里的路,急行军只需要三天就可以到达,可谓是秦朝的军事高速公路。


    【秦朝律法严厉,修起东西来那真是不含糊。秦直道由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负责修筑,工程质量非常好,几乎沿用到清


    朝才废弃。】


    【2000年过去了,到现在都还有很多段路基是寸草不生的。】


    【现代的专家们认为秦直道有一些路段是达到了今天二级公路的标准的,非常了不起!】【给蒙恬与扶苏还有当时的民夫们点赞!】


    秦朝。


    基建狂魔·嬴政脸上浮现起了淡淡的笑意: 之前负责修建驿道的,有赏!这驿道可是得到了后世的赞许,可见其质量的确是不错。负责的官员欣喜的出来谢恩领赏。大家的讨论点又转移到了秦直道上面来。现在还没开始修这个呢。


    嬴政心情好,对在场的扶苏以及终于班师回朝的蒙恬道: “你们两人,也有赏赐!”


    多谢陛下。


    多谢父皇。


    蒙恬看着仙画上秦直道的地图,道: “陛下,这条秦直道作用巨大,有了它,大秦可以将兵马迅速的送到阴山草原一带,拱卫关中的安危。


    嬴政眯起眼,审视了地图一番: “朕近日的确在思索是不是要修一条如此之路,既然仙画都透露了未来,那就修吧。


    他神色一整: 蒙恬!扶苏!着你二人负责修建此条秦直道,不得有误!蒙恬和扶苏立刻行礼: 遵旨。扶苏跃跃欲试,他这次得把秦直道修得比之前还要更好才行。


    汉朝,


    汉武帝刘彻虽然不喜秦朝,对始皇帝也有那么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但是此刻也颔首道:秦直道,的确是修得好!


    现在,这条路也是汉朝去西域去北方的交通要道。汉朝的历代公主们和亲匈奴,走的都是秦直道。想到这里,刘彻觉得如鲠在喉。他哼一声,在心中想:以后,大汉绝无和亲一事。


    【始皇帝建立的秦朝虽二世而亡,但是他的很多东西都被传承得很好,其中就包括官道。】


    【比如,唐朝时候修建的唐蕃古道,从长安一直修到了拉萨,成为大唐和吐蕃、印度、尼泊尔之间的交通要道。】


    【大唐长安城内的朱雀大街宽有150米!】


    文成公主端坐在马车中,带着她浩浩荡荡的陪嫁队伍,从长安出发。


    经过唐蕃古道,到达了拉萨。


    开启了她青史留名但是很难说是幸福的一生。


    王玄策也正是通过唐蕃古道,从长安到吐蕃再到天竺,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而在他们出生并成长的长安,朱雀大街如同天上的大道,横跨长安南北,成为这座当时全球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的中轴线。


    鲜衣怒马的少年少女们、来来往往的客商们以及出门谋生的大唐百姓们,在朱雀大街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


    但是,朱雀大街并不是一条石板路,而是黄土路。这让它变得稍微逊色了一点。下雨的天气,它就会泥泞不堪。如果遇到唐皇出巡,相关的部门需要及时的撒上细沙,以免扬起灰尘。


    【历史上出名的几大古道还有京西古道、徽杭古道、太行八陉、茶马古道等等,这些当时连接起一个个地区的军事要道和商贸要道,有的依然还存在于崇山峻岭之间,成为了驴友们挑战的对象。】


    古代的时候。


    商队的马匹以及驴身上都驮着沉重的货物,行走在这些古道上,翻山越岭。镜头一转,到了现代。


    全副武装的驴友们背着登山包,手里拿着登山杖,开始了自己的休闲探险之旅。【到了明朝的时候,全国的官路驿路总长已经有十四万多公里,并且直通边疆。】


    【所以,我们能看到当时很多前来华夏的传教士和旅游家都对华夏的路大加赞赏。毕竟,中世纪时的欧洲,贵族割据,零零散散,大家都不修路,除了封地里可能有一两条像样的路,一出城堡那简


    直就是一片泥泞。】


    【将先进的罗马古道毁得乱七八糟。】


    一队来自于欧洲的传教士和商人赶着马车与骆驼来到了东方帝国的都城。所有的人都为这座城市的雄伟壮丽以及高耸的城楼而倾倒。当他们进入到城中的时候,更是感慨万分。


    上帝,他们外面的官道修得那么好,干净便利,但城中的路居然也如此广阔。


    “而且还如此干净!”


    “是的,一路走过来,我居然没有发现一坨大便,而且也没有让人难闻的作呕的气味。”所有人的眼中都闪着光。


    这个遥远的只存在于故事之中的东方帝国,第一次出现在这些西方人眼中的时候,是如此闪耀。镜头一


    转,来到同时期的中世纪。


    大大小小的城堡把领土割得一块一块,有的城堡外严格来说并没有精心修建的路,只有因为走的人多了而自然而成的小路。


    一些村镇内部更是尘土飞扬,并且脏污满地,排泄物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倾倒在公共空间。就连巴黎这样的大城市,都难以幸免,可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露天的公共厕所。


    之前仙画讲秦直道,虽然大部分的帝王也都承认,秦直道的确是修得好,现在还都在用。但是,他们也都觉得自家的路也修得蛮好的嘛,也是可以拿出来讲一讲的。


    因此,听到唐蕃古道和朱雀大街,李世民脸上的笑意掩都掩不住。


    他轻咳一声: “瑕不掩瑜,朱雀大街这一遇到雨天就全是泥水的确不利于出行,阎卿,你们工部看看是不是能掌出一个章程来,再改一下嘛。


    后续还可以免了扬沙子的功夫。


    阎立本道: “臣观仙画中后世的道路,不知是用何等材质建造,看上去既整洁又坚固。”


    若是能搞到配方就好了。


    魏征在一旁思索道: 后世几十万公里的道路,这材质必然不贵重,而且应该可以轻易取得。不然这修路的成本也太高了!


    阎立本点头称是: “工部也会先摸索着看。”


    明朝。


    朱元璋很高兴: 大明的道路可比什么大唐大宋要好多了。


    他可是把修路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的。


    对地方官的考核中,驿路修得好不好都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所以,大明的驿路四通八达,而且都维护得极好。


    也难怪这些西方人如此大惊小怪。


    朱楠在一旁露出不忍睹卒的神色: 没想到欧洲这时候居然是这个样子!他之前在仙画中看到的可都是精致漂亮先进的欧洲啊。不仅仅是他这个皇族,就连平民百姓们都很受不了。


    为什么那边的人那么脏!


    天啊,屎尿居然就这样往下倒吗?倒街上?他们的官府也不管一管?“他们没有掏粪工和收夜香的人吗?”


    这边的百姓们可不敢就这样把自家的排泄物往街上一倒,先别说


    和邻里起纠纷的事情,这是铁定要被抓去县衙里面罚款和打板子的!


    因此,他们很不理解中世纪欧洲的那种风俗习惯。


    先不说道路修得怎么样,就算是都用金子来铺,那往上面倒粪便也是很恶心的事情啊。大家都纷纷露出了嫌弃的表情。


    说实话,之前仙画一直讲近代的欧洲很发达很先进,因此大家难免会对欧洲留下很好的印象和滤镜。可是现在,滤镜破灭了。


    破灭得很彻底。


    但也有人更加对仙画中提到的科学重视起来: “如今的欧洲还如同野蛮人,但区区百年后他们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见这科学的作用是多么的大!”


    【有人要问,那时候没有水泥,也没有柏油,那古人是怎么修路的?全靠石板铺路吗?】【那肯定不行!石板都没那么多!】


    【就拿秦直道来举例,主要是用熟土和石灰。】


    【熟土就是把正常的土碾碎然后再用火烧焦,高温会杀死里面的草籽和虫卵。秦始皇的兵马俑用的就是熟土的技术。】


    【后来北方修火炕也是用的熟土。】


    秦始皇兵马俑的遗址出现了。


    成千上万的高大秦俑立在坑道中,仿佛真人一般,面容严肃,眼神犀利,栩栩如生。


    专家接受采访: “这些兵马俑就是用黄土塑制,然后入窑烧制,再在表面进行彩绘。不过这黄土也是有讲究的,叫熟土……


    水波荡起,逐渐回到秦朝的画面。


    大秦的民夫们正在碾碎土块,或用工具,或直接用手,然后再生起巨大的火堆来焚烧这些土块,又加入了一些石灰,将它们搅拌在一起。


    【除此之外,还需要夯实它。现代用的是压路机,古代只能凭借人力和一些工具。】


    【秦直道总共铺了三层,一层生土,一层熟土,然后一层被夯实之后的熟土。工匠们对土层进行了多次加固,据说还在熟土中加了盐和碱,让其中的草籽彻底的不能生长。】


    现代的轧路机在道路上来回反复的压,将路面压得平整之极。这是科技和工业的便利之处。


    但是,古人们却只能靠自己身体的力量,将木板放在地上,然后不停的用力向下压。还有一种圆柱形的石制工具,十几个民夫各站两边,肩膀上勒着绳子,喊着号子。


    嘿哟!嘿哟!


    当工具碾过的时候,路面立刻就变得平整了不少。


    秦始皇原本高兴的心情荡然无存。


    朕的兵马俑!他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脸色有些发黑。看这些坑道,明显就是陵寝中的墓道模样。


    难道朕的墓真的被他们给挖开了?


    扶苏连忙道: “父皇息怒。”


    F


    旁边的士卿们也都前来劝慰,嬴政气了一阵,摆摆手,无奈之极: “算了,想也能知道。”


    后世这些好像是被称为“考古”,他这段时间看仙画以来也逐渐的琢磨清楚了这个事情,除了手段实在过于耸人听闻,但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取。


    不过,既然千防万防,陵寝还是会被挖….


    嬴政冒出一个想法:要不那些珍贵的陪葬什么的,也少放一点,不然以后便宜别人。但是放棺椁的墓室四周要用水银包围起来。


    他现在已经慢慢的接受了没有死后世界的这个真相,因此那些陪葬品什么的似乎真的没必要带那么多。


    但是!


    棺椁墓室绝不能被外人开启。这是始皇帝最后的倔强。


    …


    【秦直道消耗的土方可绕地球半圈,而且它的修建也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快速又高质。当时的民夫们和技术工匠们,绝对是花了大量的心血和力气来修它。】


    【但这也衍生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在古代,修路对于老百姓来说,其实是很痛苦的。他们要负担极为沉重的徭役,甚至可能为此而付出生命!】


    【首先,徭役是没有工资的,而且还会耽误自家干农活。】


    【原本家中有四口劳动力,每年产出的粮食可能正好够吃。但现在被征走两个壮劳动力,剩下的老弱病残,根本没办法完成既定的农活。】


    【其次,不仅没工资,衣食住行可能都还得自己掏腰包。万一要是徭役时死了,大概率也拿不到工伤补偿和抚恤金。】


    当前来宣旨的吏目走了之后,整个村庄里响起了一片哭声。


    女人们强忍着泪水用家中所剩不多的粮食做成了干粮,又


    收拾了行囊。男人无奈叹气,麻木的面容深处带着凄苦之色。


    “我走了,你好好照顾家里。走时,不亚于生离死别,他顿了一下,最终还是道, “要是我回不来,你别守,再找个好人家嫁了吧。


    说完,头也不回的和乡人们一起踏上了前往徭役的路。身后,是孤儿寡母的呜咽之声。


    【我去给你干活,我还得自己掏钱?认真的吗?】【很遗憾,认真的,而且死亡率还不低。】


    【想想,就修秦直道那夯土的工程量有多大?吃得不好,每天都还要干重体力活儿,猝死也很正


    常。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修长城死了多少人,修宫殿又死了多少人.】


    民夫们拉着绳子正在用石制的工具夯路。


    即使是冬天,但因为工具太重,衣服也不够厚,所以绳子依然在肩膀上勒出了伤口。


    伤口结痂后第二天继续劳作,继续崩开,周而复始。脚上穿着的草鞋早就已经破了洞,被冻得通红,冻疮同样是一层覆一层。


    稍微想休息一下,旁边虎视眈眈的监工一鞭子就抽下来了:“不准偷懒!今天没有完成任务的话,谁也别想好过!


    不远处,一个声影无声无息的倒下了,有同伴想要去扶,又被一鞭子抽了过来。监工蹲下去,摸了摸他的鼻子,狠狠地骂了一句: “晦气!”他站起来: “来两个人把他拖走,死了,救不活了。”轻描淡写间,是一条人命的消亡以及一个家庭的破裂。


    秦朝。


    赢政如果说刚刚只是脸色有些发黑,那现在就是完全的黑脸了。低气压环绕着咸阳宫的正殿,寺人们和侍卫们都如鹌鹑一般,动都不敢动。


    而几位公子和大臣们同样慑于这种威压,感受到了风雨欲来的平静。


    最后,扶苏只能上前开口道: “父皇……”


    没想到嬴政并没有发火,而是问了他一个问题: “扶苏,难道后世的朝廷征召民夫,会给工钱?还包衣食住行?


    扶苏一愣,这才想到后世女子刚才说起这事来很不可思议的语气,这才反应过来: “听起来,应该是。


    现在秦朝给民夫发放工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抵债或者是抵罪的非正常徭役,是每日抵8钱,管饭的话就是


    6钱。


    还有一种是官奴婢服役期间是管饭的。


    但是,普通的黔首服徭役,可没这么好的待遇。


    扶苏本来习惯了也不觉得怪异,但现在一想,却莫名觉得似乎的确是有哪儿不太对劲……嬴政抬起头,眉头一挑,似是有些羡慕的叹道: 这朝廷,得多有钱呐。


    他依然不觉得需要为民夫做到这种地步——这些不都是大秦的百姓吗?这修路不都是为了他们吗?


    他只是羡慕甚至有些嫉妒后世朝廷国库的充裕程度。


    至于后世的社会形态、阶级关系的……赢政略带冷漠的想,太远了,不操这份心了,先把秦二世而亡的这道坎过了吧。


    而其他的朝代,帝王们和大臣们对于仙画拿秦来做例子,都表示很赞同。


    赵匡胤就教导自己的太子赵德昭: “苛政猛于虎也!若非秦朝徭役实在沉重,哪有陈胜吴广什么事儿?刘邦也不会揭竿而起了。


    大秦的教训,他得记住啊!


    赵德昭连连点头。


    【更惨的是给皇帝们修陵寝的。】


    【传说秦始皇陵的工匠最后都被活埋殉葬了。司马迁在《史记》里曾经写过。】青年司马迁在秦始皇陵附近走访当年的守墓人后代。


    回到家后,他在缣帛上写道:


    “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①


    【不过,当时秦始皇修皇陵最多时征召了80万人,那肯定不是活埋了几十万,应该指的是设计和修建陵寝内部机关与整体构造的那些工匠和民夫,后世有预计,大概是数千到万人左右的规模吧。】


    【史料有过记载的,大规模坑杀修陵工匠的也就只有秦二世胡亥和成吉思汗!】


    【秦朝的大工程非常多,徭役之重让天下百姓们苦不堪言。】


    【后世有学者研究过,秦朝的劳役是商周的35倍!排除掉商周很多是奴隶,他们的工作量没有算入其中不说,但这个数字也的确让人心惊胆战!】


    【大秦最后被百姓称为“暴秦”,也算是自食其果吧!】


    …


    咸阳宫中又陷入到了一片死寂中。


    第130章 要想富,先修路 (二)


    胡亥!嬴政的眼中翻滚着怒气。


    暴秦!


    坑杀数万工匠!他如果需要人殉葬,那就不会烧制兵马俑了。


    他估计在他不知道的地方,胡亥说不定还做了许多让人难以想象的恶行,才会让后世之人对大秦冠以“暴秦”的称号。


    也难怪自己留下的大好基业,他琢磨着怎么着也够折腾好久,却居然被胡亥一世就搞没了。


    胡亥近日如何了?他问身边的寺人。


    寺人战战兢兢的回答道: 胡亥公子在府中,据说暴戾成性,府中仆从苦不堪言。


    恰巧,他与圈禁胡亥的府中的一些仆从是认识的,听闻他们平时受到的待遇也很同情,现在正好趁这个机会在陛下面前给胡亥上上眼药。


    果不其然,嬴政冷笑一声: “顽劣不堪,无药可救!”


    来人,传旨!剥夺胡亥公子的身份,贬其为平民。将府中仆从撤回,让其自食其力罢!


    之前念在胡亥如今还年幼,此时并未犯下过错,所以嬴政只是将他圈禁了起来,但依然生活无忧。如今,他最想的其实是赐一杯酒过去……


    朝臣和士卿们都没有反对。


    就连原本坚持孝悌慈爱的几位儒生也没有反对。众人都知,如今嬴政是极厌此子。


    而他们,其实也厌恶极了这位秦二世,如今这样已经是他最好的结局了。扶苏站了出来: 父皇,徭役一事,也需再从头商议。


    现在大秦的百姓们既有兵役,又有徭役,虽然也规定了每户只许征调一人服役、冬季工作量减免以及放农忙假等,但显然百姓们心中还是觉得繁重。


    赢政颔首,犀利的眼神看了过来:“你先拿个章程出来,再在朝会上商议。”又想了想: 先做此事,再来修建秦直道。扶苏大喜: 儿臣领命!


    他打算等朝臣们退下后,再向父皇说出他欲往民间微服私访的想法。汉朝。


    董仲舒看着自己书案上摆着的《限民名田疏》,这个册子是他针对之前讲的土地兼并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法。


    反正独尊儒术如今是别想了,还是考虑考虑其他吧。


    在这封奏章上,他也提到过秦朝的徭役:


    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他想到仙画说的35倍,陷入沉思,哪里出了问题?


    不行,他得再重新的考据一遍。


    唐朝。


    李世民最近也想修宫殿。


    之前早就想了,但因为仙画一来,太忙了,把这事儿给耽搁了,最近才想起来。


    长安太热了,他打算在玉华山修一座玉华宫作为避暑之用。虽然宫殿本身不大,设计得也很朴素,但是加上百官们的住所,这个工程量就还是挺大的。


    为此,魏征等人上疏过好几次,觉得劳民伤财。


    李世民的火气也上来了——朕兢兢业业那么多年,现在只是想修个避暑的小宫殿而已,怎么了?!


    不过,现在看仙画这一通批判,他的心头也顿时浮上了那么一分两分的惭愧之意。他轻咳一声: “玉华宫修建一事,便采用和雇的方式吧,阎卿,着你来负责。”①和雇,就是官府出钱征召民间的匠人和民夫。魏征等人对望一眼,深深的躬身道: “陛下圣明!”


    【当然了,徭役也并不是秦朝独有的。不过后来的朝代大多都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放松了对于老百姓们的压榨。】


    【但有一个朝代,也值得被说一说。】


    【那就是宋。】


    【宋在大家的印象里,似乎国家富裕,百姓们都过得极好。一卷《清明上河图》更是道尽了东京城的富足。笼袖骄民,汴梁的居民们连热水都是愿意出钱去外面买的。】


    清晨,报时人清亮的嗓音在城中响起,汴梁的居民们开始从梦境中醒来。


    先去水摊上买了热水来洗脸刷牙,然后再去早餐店叫一份粥面来吃,一切妥当后这才施施然的前往上班。


    很多人家里是不开灶的。


    中午下馆子,酒楼或者脚店任挑,服务周到。晚上不宵禁,市民们出入瓦舍和勾栏看各种演出,熙熙攘攘,一派盛世不夜城的景象。


    赵匡胤看得面色喜悦。


    看他的汴梁城,多么的繁华,这就是盛世之象啊,也


    不比长安差嘛。等迁都到洛阳后,他必将洛阳再建成如此模样!欣喜之色还未落下,就听得仙画话锋一转——


    【汴梁的情况特殊,几乎可以说是一国养一城,北宋的工商业者们也的确是过得还不错。但!北宋的农民们过得可不怎么好。】


    【宋朝的徭役,你也不能说它很重,甚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它是比之前要轻一些的。但是呢,它制度十分的混乱。】


    【本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厢军,其实就是杂物兵,负责各种劳役工作。他想的可能是让厢军能够取代征召的民夫,但是呢,发展到最后,不仅不能完全替代民夫,反倒造成了冗兵。】


    一个厢军的士兵进入到军营里的大通铺,嘴巴里骂骂咧咧:


    这才刚休息了几天,又要去修路了!忒娘的,这活儿还没完没了了。


    他的同袍安慰道:“咱这就是驿路军,干的自然就是修路的活儿。好好干着,说不定还有机会选拔进禁军呢。


    那人冷笑:“咱们这些人就算了,这辈子也就老老实实修路了。人家禁军要的是精锐。”一边嘟囔: “说是精锐也没见他们打过几次胜仗。”你不要命了!吓得同袍一哆嗦。


    【针对民夫,宋朝依然有着相应的杂徭制度。】


    【杂徭和汉唐时每年固定服役多少天的这种法律规定还不一样,它既没有固定的说法也没有固定的时间。春天征调那就叫调春天,因紧急事务而征调那就叫调急夫。】


    【朝廷和地方官都有这个征调的权力。】


    里正挨家挨户的打招呼: 官府衙门要修整,一家出一个劳动力啊,半个月估计就能回来了。大家怨声载道。


    不去叫厢军来建,却来折腾我们。


    厢军怕是叫不动吧,那群军爷可得伺候着。里正两眼一瞪: 叫你们去就去,啷个那么啰嗦!【像之前说的北宋那乱七八糟的治黄,就每年都要调几万到十几万的民夫。】


    【但赵匡胤也还是干了一些好事的,开始给民夫们包饭吃了, “一夫日给米二升”。】


    · …


    虽然是夸他的,但赵匡胤很不高兴的耷拉下了眉毛。


    仙画这先扬后抑的毛病啥时候能改改,就不能有一天真的让他纯高兴一下吗?赵德昭在一旁看着他的脸色,斟酌着道:父皇的仁慈,连后世都知晓……赵匡胤没好气的挥了挥袖子:行了,别说好话了。


    不过他想一想,陷入到了彷徨之中: “厢兵………冗兵……杂徭……”这些东西到底该如何平衡?


    赵德昭道:不如取缔厢兵?


    赵匡胤拧眉否决:不可!厢兵的重要性可不单单在杂役上。


    厢兵可以作为禁军的补充,而且吸纳了民间一些游手好闲的壮丁,让他们不能生事。若单纯的取缔的话,反倒会引起大麻烦。


    赵匡胤在苦恼的时候,大宋民间的百姓们也在苦恼。


    现在大宋才开国,各种弊端都还没有太露出端倪,因此百姓们倒不是太愤慨,就是很担心。


    这种可咋搞?那岂不是以后哪个官员脑子一拍想要修个啥都能征调民夫?


    那他家要建房子不会也征民夫吧?


    瞧你说的,官员家里要建房子,有得是人想要冲上去的,还用征调?也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你们都急什么?咱们住在汴梁城里,要征召那也不是征召咱啊。”


    周围的人一顿。


    有人开口讥讽: “你喝多了吧?谁家还没几个乡下亲戚啊?而且,到时候搞得民乱,那辽军金军什么的又打过来,你以为咱们就能逃得掉?


    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就是!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要真是又成了乱世,船一翻,谁都别想跑!


    在雅室中的太学学子们,听着楼下大家的议论声,也都感到了身上肩负着的偌大责任。等我回去就写一封奏章,必须得让官家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不可。殊不知他们的官家正在无限的头疼中。而仙画似乎还想再扔给他一个大麻烦,让他更头疼一些——


    【除了杂徭外,北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徭役制度,那就是职役。】


    【简单理解,就是官府管辖下的各种吏目,里正、捕快、邮差、消防员等等,都是从民间征召人来做的。】


    【可能有人要想,这不是妥妥的公务员吗?挺好的呀!】


    【不不不,北宋的职役不仅没有工资,食宿自理,而且必须要干满一年。并且,到最后往往成为背锅侠。】


    刚成为里正的富户愁眉苦脸的回到自己家里。


    妻子道: 这当了里正不是一件好事吗?怎么瞧你却像是天塌下来了一样?


    富户几乎跳了起来,情绪激动: “你懂个啥?这就是推我出去做刀!里正最重要的是干什么?是收税!可你瞧咱们这周围的税,好收吗?没一个是好相处的!


    妻子想了想周边这些人家的德行,也慌了: “那咋搞?”


    富户颓然坐下: 能怎么搞,先收着呗,实在是收不到的话那也只能咱自家垫上了。


    妻子顿时不乐意了: “怎么能咱们自己垫?”


    不然呢?”富户放低声音, 你以为那群人觊觎的是什么?是咱们家的田!只要我稍微哪里出一点差错,那咱们家的田可就别想保住了!


    闻言,妻子也只能颓然的坐下了。


    【成为里正还算是好的,最惨的是成为衙前的。衙前就是邮差,负责押运官府的各种东西。没薪资、路费自理,然后当押送的东西出了问题的时候还需要自己掏腰包赔付。】


    一富户被任命为了衙前,需押解一笔税款去往京城。


    多少钱的税款?家人问。


    他回答道: “五贯而已。”


    家人: ……行吧,好歹弄丢了咱们也赔得起。路费都不止五贯了。但是当富户来到了京城之后,却迟迟拿不到确认的凭证。


    户部的小官员偷偷指点他: “你这样不行啊,你若是拿不到凭证,回去之后直接就会被下狱。”还请大人教我。


    小官员给他做了个钱的手势。


    于是,接下来,这名富户留在京城,四处打点,为了将这五贯钱的税款交割出去,前前后后竟然花了将近千贯!


    待他回到家乡,已经是两年后了。②


    赵匡胤还想再重重的叹口气。


    这一出接一出的,都是些什么事


    啊!


    而且,衙前不是由军将担任的吗?什么时候变成由民户来担任了?


    “胡来!乱搞!”赵匡胤忍不住骂了一句。


    这肯定是赵光义那些不成器的子孙们不遵祖制,胡搞乱搞带来的后果!


    赵德昭年轻气盛,对于祖制倒没有这么看重,他道:“父皇,之前儿臣就曾经说过,军中的衙前,未免权力也太大了一些。


    一个衙前军将,官衔好几重,什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武骑尉等,统统往他身上加。


    李德昭自己就听说过,有地方豪强想要贿赂军中将领,来担任这衙前军将。


    想也知道,他们是要干什么。


    赵匡胤当然也明白,但这个牵涉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官制、军制、徭役制度.…


    他终于把心中那口长长的气给叹了出来。


    算了,一切等迁都后再说。赵匡胤拍了拍赵德昭的肩膀。赵德昭:……父皇,难不成你是想指望我来收拾这堆烂摊子吗?


    【这些职位在法律上规定只能让本地的地主和富户来做,但做到后面他们一想,这也不是什么好活儿,于是就千辛万苦的开始逃役,用尽了各种手段,从而将这些差事转移到了更贫苦的老百姓身上。】


    【所以,北宋的农民起义简直层出不穷,两宋加起来平均每年1.36起,堪称历代之最。】欧阳修在朝会上上疏:


    官家,如今的盗贼一年强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③朝会后,宋神宗留下王安石商议。


    王安石向他讲解民间各种逃役手段和百姓疾苦:


    “有人将自己的田产和佃户全部分散,让某个仆从或者是佃户成为名义上的户主,自己则躲在背后。


    还有人把自己的田产和房屋与道观寺庙勾结,假装捐献给了他们,但实际上自己依然是所有者。


    还有人直接伪装成佃户。


    贫苦百姓的劳役负担也因此越来越重。


    但这归根究底,都是因为职役制度的设立就不合理。


    宋神宗听得连连点头。


    【王安石当时要变法,就是看到了底层百姓们的这种难处。可惜,既得利益阶级的反扑、他自己内容的不切实际、党争等等,都让这场变法最终变为泡影。】


    宋朝。


    变法……赵德昭若有所思,又有些羡慕。


    他也想遇上他的王安石。


    赵匡胤对自家儿子有闯劲这事儿感到很欣慰。他正色道: 若要变法,越早越好。越到后,掣肘越大。


    按照仙画的说法就是,既得利益者会越来越顽固,越来越势大,到时候要是想要再动,就更难了。


    至于那些富户们、地主世家们,嘴巴上不敢说,心中都在暗骂仙画。


    你把后世大家用的这些法子都给抖出来,那皇帝和朝廷肯定会想办法把这些路给堵死,那他们还怎么搞?


    宋神宗年间。


    刚刚还在心中有所动摇的宋神宗眼泪汪汪的拉着王安石的手: 介甫一定要好好的把革新给做下去。朕一定会支持你。


    王安石肃然躬身: “臣定不会辜负官家所托。”


    仙画提到他的变法方案内容有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打算再去民间实地走访,看看到底如何更改。


    司马宅邸。


    司马光脸色平静中带着点阴沉坐在书房内。


    他的同党韩琦、吕公著等问: “如今,咱们该怎么做?”司马光淡淡的道:能怎么做?仙画都已经定性了,还能怎么做?散了吧。


    仙画都已经说了王安石是体恤民生,他们如果径自站在对立面,那岂不是就会被安上“无视民生苦痛”的帽子?


    所以,无力回天了。


    唐朝。


    李治小心翼翼的问李世民: 父皇,这职役就是咱们的色役吧?大唐的色役,分为两种。


    一种是针对达官贵人,比如小贵族、小世家、小官员出身的人需要给大贵族大官员去充当幕僚、侍卫等,这种大家是甘之如饴的,若是相处愉快,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一种就是像北宋那样,由民丁来充当一些官府杂役的工作,只是没北宋那么过分和夸


    张,而且可以交钱免除。另外,如果服了色役就不用服正役。


    李世民一不留神揪下一根胡子: “改为和雇!”


    长孙无忌皱眉道: “陛下,色役并不繁重,实则无需更改。”


    李世民指了指仙画,看着他道: “若无仙画,自然无需更改。但现在仙画提起来了,若是不更改,恐民心生变。


    长孙无忌这才不说话。


    李世民心里一抽一抽的,这内库的钱,恐怕是漏掉一批了。总不能内苑付给园丁和马夫这些杂役的工钱,也让国库出吧?那恐怕会被魏征的唾沫给淹死。


    【但换个角度来想,古代修路,既没有得力的工具,也没有像水泥这样的材质,也只能征召民夫来做。这一点也是无可奈何。】


    【但是民夫们修出来的路,老百姓们却不能自由自在的享用。很多朝代的官路和驿路都只允许官员以及差役使用。而老百姓们只能走条件更差、也更绕的私路。】


    【这固然有养路方面的考虑,但却也讽刺至极。】


    官员、士绅们的马车以及身后有靠山的商队在宽阔整齐的驿道上行驶着。


    到了驿站后,他们需要出示官府给出的驿符。


    而穿着朴素甚至破旧的老百姓们正在另一边的小路上行走。


    这条路隐于山林之间,并不是特意开凿而成,而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徭役这种东西,直到1912年才被废止。】


    【现代修路,主要由政府做出规划,然后对外招标,符合资质的工程建筑公司会前来投标,再从中择优。】


    【中建、铁建、路桥等等都是即使在国际上都鼎鼎大名的建设集团,也基本都是国有企业。】热火朝天的工地上。


    周围已经被各种蓝色的围板给围了起来,围板上刷着大大的“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字样。


    代表着里面的施工单位。有的出入口还需要打卡才能进入。


    【农民们不再需要应对徭役,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去各个工地上工作。】


    【虽然活儿依然很重,依然很劳累,但可以拿到相应的工资,而且有的技术工种待遇很挺不错。】


    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穿梭其中,有驾驶机器的,也有人力搬运和劳


    动的。


    这些有着黑瘦面容的农民工人甚至跟着各大基建集团去到了国外。


    沙漠里、雨林中甚至是冰原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有人高兴的打电话回家: 舅啊,俺这儿招贴砖的泥工,你不是正好干这个吗?来呗!多少钱一个月啊?


    长期干的话350一天,包吃包住,给买保险,伙食还不错,要来不?长期干的话那就去呗!等着,我现在就买火车票。


    【虽然前些年有一段时间频繁发生欠薪和讨薪的社会事件,但总体来说,现在这样的事正在越变越少,农民工权益方面也在做得越来越好。】


    【可以说,现在咱们享受到的繁华城市和各项便利的基础设施,都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城市的功劳簿上不应该少了他们的名字。】


    路小柒放了一个当时网上很红的建设雄安新城的视频。


    一辆车在夜晚黑暗的高速路上行驶,当它转了一个弯之后,发现自己进入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两边满是钢铁塔吊以及各种建筑工事。


    工地上机器轰鸣,灯火辉煌,将天色映照得仿佛白昼。这是华夏基建的力量。


    这也是参与到其中的建筑工人们、农民工人们的力量。


    · …


    古代的农人们十分羡慕的看着天幕道:


    若是这样包吃住,还有工钱拿的徭役,我也会愿意去。


    “唁,谁不愿意呢?”


    而且他们的工钱好像还不算低。“我估计吃得也不错。”


    现在农人们难赚钱呐,种好田了能让一家人吃饱饭,但是地里刨食的想要拿到闲钱那可就太难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有变故就动辄卖地甚至卖身。


    所以,如果朝廷的徭役能给发工钱,然后还包吃住的话他们肯定愿意。有人嘟囔道: 别说工钱了,就像那什么宋朝一样,包每日吃住那也行啊。一个壮年劳力能吃不少呢,可以给家中节省口粮。旁边人迟疑了一下后竟然附和: “也是。不过不能在农忙的时候服役,而且得吃饱。”


    如果路小柒听到了,估计会痛心疾首:这也能卷起来?


    【当然了,现代修路变得更容易,也是因为工具的发展以及水泥、沥青等材质的出现。】沥青公路的颜色是青黑色的,而水泥公路的颜色是灰白色的。但这两者看上去都平整坚固。


    ·


    阎立本和潘季驯等人两眼放光:沥青!水泥!


    他们正迫切需要这东西!


图片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