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修班毕业后的第三个月,穷到叮当响的林知言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转机。
她用“长耳”的id名称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些作品,除了中规中矩的进修班习作之外,还有一组名为《山海》的创作,题材取自中国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
然而和传统画风中那些线条简陋的妖怪不同,她在参照原著形容的基础上,将工笔走兽画与当代年轻人所喜爱的次元画风结合,那些怪异瑰丽的山海妖要么立于残破的高楼断壁之上,要么藏匿于末世的机械齿轮之间,将古今的次元壁彻底打破,形成一种奇幻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怪诞美学。
这种莫名其妙却又震撼眼球的画风在网络上异常受欢迎,小粉丝们亲切地称呼林知言为“赛博国画妈咪”。
林知言不太懂“妈咪”这个称谓,她才二十三岁,就深感自己跟不上年轻人的冲浪速度。终于在她快要为艺术饿死的时候,一家老牌的出版公司找到她,打算合作出版《山海》的画册。
第一本实体书,首印量和点数都不会太高,在定稿后的第二周,林知言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稿酬定金——不到两万元,足够让她在深城过了一个舒服温饱的新年。
后来也有工作室找到她,想将她签入旗下,再利用她“残疾人”的身份好好营销一把,未必不能实现利益转化。林知言素来最反感消费同情,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清高过后,终将要面对现实,林知言又回到了为生计而熬夜赶稿的日子。
最迷茫的时候,她甚至萌生过暂且搁置创作、去应聘聋人学校特教老师的想法。
这种捉襟见肘的焦虑一直持续到开春,林知言的第一本画册夹杂在众多网络写手的热门ip中正式上市。她的粉丝都是真实积累出来的,粘性较高,加上画风推陈出新,销量出乎意料的稳定,一个月内首印八千册尽数卖完,出版社又紧急联系她加印了一批,连周边版权也一并买了去。
当然,林知言也是后来才知道,这本画册光是凌妃一人就买了五百本,全送给了她自己的亲朋好友,连四岁大的小侄子都没放过。
这一年,林知言卡里的存款首次突破了八万。
收到尾款的那天,林知言买了杯奶茶犒劳自己,给自己放了三天假,顺便找找下次创作主题的灵感。
次年,林知言创作了同系列的《中国百妖录》,依旧是奇幻融合现实的怪诞画风。继而又接下一部玄幻网络剧的海报设计,剧播出后小火了一波,林知言也算是在绘圈站稳了脚跟。
就当出版社让她趁热打铁再出一个同系列主题时,林知言却画风一转,花一整年的时间打磨,将纸本水墨和现实主义题材结合,创作出了以残障群体为主题的《想说的花》。
《想说的花》中又分了十多个小主题,譬如反映听障的《静》,黑白二色将画纸一分为二,正常人在白色的世界三五成群地欢笑着,一个女孩则独自行沉入寂暗如夜的海底;
反映语言功能障碍的《说》,则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在开朗大笑着,而舌上却含着锋利的刀片;她画脸上有伤疤的毁容者,娴静的女孩温婉看向镜头,右脸露骨的伤痕开满了带刺的花……
这些画作一经流出,不少网友都在猜测“长耳”的真实身份,毕竟每个小主题都太过真实锋利,就好像作者本人亲身经历过“残障人士”的痛苦与无奈一般。
或许是题材太过现实,《想说的花》反响平平,林知言倒不介意。两年来,她的年收益稳步上升,已经完成了二级跳,暂时不需要为生计发愁,正好沉淀下来搞搞真正有价值的创作——这种价值,不应该只体现在金钱的获取上。
凌妃和她开玩笑:【言宝宝,你发现没?当初你做特教老师,我搞自由插画,现在三年过去,我这个不学无术的反而考上了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而你却去专心搞艺术创作了。这算不算现实版的交换人生呀?】
林知言恍然:【好像还真是!】
凌妃兴冲冲计划:【宝贝,我真的好想你!这三年来我就和你见了一面,还搞得跟偷-情似的神秘,什么时候我们再聚一波?】
林知言回了个“摸摸”的表情:【上次你来深城,正好是我经济最紧张的时候,都没时间好好招待你。】
说起这事,凌妃就心疼不已:【你还说呢!你没日没夜地练习和接单,搞得又是腱鞘炎又是颈椎病的,我差点没忍住将你绑回来和我一起考编。】
林知言笑:【那天凌晨三点,你躲在被子哭,以为我不知道。】
那段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凌妃索性摊开了说:【我睡到半夜醒来,听你在卫生间做语训,嗓子哑成那个样子……这特么谁不心疼啊?】
林知言回了个“拥抱”的表情,凌妃发了语音过来:“言宝宝,你还会回山城吗?我好想你。”
林知言当然想回去,那里毕竟是她从小到大生活过的地方。
有次在地铁站听到熟悉的乡音,她没忍住回头,在茫茫人海中找寻良久。
林知言:【有机会的话,我一定去看你。】
凌妃岔开话题,懒洋洋地说:“我有个想法,这辈子一定要和你合作一个国风项目,我负责出钱,你负责出创意。你觉得是搞个非遗手作好呢,还是做国风汉服设计好呢?”
林知言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主意,但具体合作什么,还需参考市场仔细斟酌。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很有默契地避开了那个天之骄子般完美,也如地狱恶魔般危险的男人。
三年的时间能改变多少?
大概是娇生惯养、热爱自由的凌妃干起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并且和骆一鸣谈了一年多的地下姐弟恋情;
是刚来深城时,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份花的林知言,如今即使面对一万六的月消费额也能轻松置之;
是隋闻与他的前女友合了又分,是闫婆婆寿终正寝,是林知言已经能含混地开口表达简单的句子,并拥有了好几个聊得来的健听人朋友。
是她被热闹的人群包围着时,终于意识到,融入正常人的社会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深城没有“春寒料峭”的说法,才三月上旬,就都已穿上轻薄的单衣外套。
最近薇薇安来深城玩,顺道和林知言见面,地点约在一家泰餐厅。
“怎么,你那个精英男友没送你来?”
薇薇安一见面就打趣林知言。
她的头发留长了,剪成很酷帅的鲻鱼头,穿着一件超a的短款牛仔外套,内搭一件能看到内衣的露肩衬衣,有种性向模糊的美。
“是、朋友。”林知言拉开椅子坐下,简单回答。
她的发音位置有点靠后,带点鼻音,但是音色很温柔轻软。
“得了吧,我才不相信男女之间有什么纯洁的友情。他看你的眼神有点意思,瞒得过自己,瞒不过局外人。”
薇薇安转动手中的银色打火机,倾身挑眉一笑,“老实说,我以为你们迟早会在一起,毕竟两个都是循规蹈矩的人,闷一块儿去了。”
林知言接过菜单,微微一笑:“不合呃适。”
薇薇安不以为然,投过来意味深长的眼神:“哪里不合适?不试试尺寸,怎么知道合不合适?”
认识两年多,林知言早就习惯了她的口无遮拦。
说实话,这三年来林知言和隋闻的交集不算太多,吃过两次饭,微信上偶尔聊聊天,大多都是隋闻主动。平安夜那次交心后,林知言也怀疑隋闻是不是对她有点好感,结果隋闻转头就和前女友复合了,林知言这才放下心……
毕竟,隋闻真的不是她心动的那款,要是戳破那层纸,恐怕连朋友也没法做成。
“性格、不呃适。”
林知言说长句子仍然十分吃力,下意识要拿手机打字,到底忍住了,逼着自己开口表达,“他太严肃,谈过、很多的呃,女朋友。”
薇薇安愣了愣,随即按着额头爆发出一阵大笑,惹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她抬指抵在眉间,朝周围人行礼致歉,随即将脸转回来,上气不接下气地笑看林知言,“你不会、不会是有什么处-男情节吧?”
林知言一噎。
“还真是啊?哈哈哈哈笑死我了,现在这社会,你去高中看能不能找着几个干净的。”
见林知言面颊微红,薇薇安神色了然,一副过来人的口吻,“像你这种墨守成规的乖乖女,一般内心都会有点潜在的叛逆和倔强,找对象更倾向于互补的类型,比如神秘的、又擅长勾引人的那种男狐狸精,最好能让你有新鲜感和崇拜感,越刺激越好。但是呢,这只男狐狸又必须身心干净,因为你有点精神洁癖……”
林知言忽然觉得膝盖隐隐作痛。
她觉得薇薇安好像说中了,并且她的描述越来越让她想起某个不合时宜的人……
薇薇安伸指点了点桌面,一锤定音:“我敢打包票,你周围玩得好的女性朋友,大多也是和你性格大相径庭的那种豪放派。这恐怕也是,你能和我玩到一块儿去的原因。啧,这么看来,那个精英男的确不是你的菜。”
又被说中了。
无论凌妃还是薇薇安,性格都与林知言迥异。
林知言合拢菜单,很淡然地打字递过去:【你这么关注隋闻,我会以为你喜欢他。】
“nono,我关注的不是他,而是你呀bb。”
薇薇安伸出一根手指摇了摇,另一只手反搭在椅背上,“说起来,你生日快到了吧?”
林知言歪头想了想,轻声说:“这周日,怎么?”
“行,到时候地点我定,送你个生日礼物。”
“?”
“送个男人给你。”
……
林知言每周至少会抽三个下午的时间,去和a大研究所合作的听力机构做志愿者回访工作。
一般是复查和测试,交流使用感受和做语言训练之类的工作。
这事说来也神奇,当初林知言忙着去港城进修,原是没赶上深城助听器试点的志愿者报名。
后来她有次陪群里的志愿者朋友去现场做听力测试,随手填了一张表格,不稍片刻就有一位三十来岁的女性工作人员大步出来,盯着她看了片刻,当场邀请她加入志愿者团队。
“是这样的,这款助听器芯片是针对中重度以上听损患者设计的,主要想攻克方言识别困难的问题,而我们在深城招募的志愿者中,缺乏您这样在几种方言环境中生活过的、极重度语后聋患者样本。所以,您的使用感受对我们后续改进芯片而言,有着莫大的参考价值。”
那位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姐姐递过来一份申请表,言简意赅道,“我就是负责芯片开发的研究小组成员之一,将亲自对接你的反馈工作,所以你不用担心专业与否的问题。我们这边的志愿者福利待遇也是全国最好的,这点相信你已经在朋友们那里详细了解过……没其他问题的话,辛苦你在这里签个字。”
林知言很难拒绝,本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签了字,成了志愿者中的一员。
两年过去,林知言在康复师的帮助下,语言功能稳步提升。a大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助听器芯片也经过几代更迭,如今已经能很好地识别方言环境、多人沟通的复杂语境,甚至能还原音乐的曲调声……
经过两年三代的更迭,他们终于拥有了一款极重度耳聋患者也能佩戴的,无限接近人耳效果的助听器。
新助听器更隐形轻便,戴着很舒服,几乎不会对耳道造成异物感。林知言能清晰地分辨出车流声、人语声和街边商铺的音乐声,这些声音并不会因降噪处理而显得模糊失真。
被包裹在声音的海洋里,她的心情前所未有地轻松,仿佛身上的铅灰渐渐退去,染上色彩。
回到家中,刚打开灯,兜里的手机就震动了。
拾一:【第三代芯片使用效果如何?】
这个“拾一”就是当初接待林知言的那位女工作人员。
她去年初已经调回了京城a大研究所,临走前加了林知言的微信,依旧每天固定和她保持联系,大多是询问助听器的使用效果及提出相应的复健建议。
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比较熟了,林知言就叫她“拾一姐”。
林知言:【特别轻松!佩戴起来没什么异物感,环境音很清晰,就算应付多人聊天环境也不会有压力。】
拾一:【那很好。】
林知言:【不过听声辨位还是有些困难,希望将来的助听器能精准地锁定声源方向。这个技术难吗?】
拾一:【不难,但需要两只耳朵都能听到声音。a大研究所的方向正往人工耳蜗转移,不久就会有重大突破,等技术成熟再考虑给你做双耳人工耳蜗移植手术,愈后能和正常人一样辨别声位。】
林知言开玩笑:【研究方向不该是机密吗?拾一姐就不怕,我泄露给你们的竞争对手?】
拾一:【不怕,签了保密协议。】
林知言一愣。
拾一姐在现实中有些高冷,网上聊天倒是挺热忱的,反差中还有点小幽默,事无巨细都安排得很妥当。
林知言:【人工耳蜗移植手术很贵吧?】
拾一:【不会像进口的那么贵。放心,志愿者一切费用全免。】
林知言回了个“了解”的表情,放下手机。
本来话题应该到此为止,谁知过了几分钟,手机再次嗡嗡震动起来。
拾一:【有坚持上app做训练吗?】
拾一姐说的app是指“听说”,当初林知言和几个志愿者一致反映市面上现有的语音转换app太过难用,要么十分费电,要么转换不精准,用起来很麻烦。
本来只是随口提的一个小建议,结果没一个月,a大研究所就自己开发了一款专门针对听障群体的语音转换app,取名为“听说”。这款app不仅可以将文字转换成语音,还可以将语音转换成文字,并录入了系统全面的语训练习课目,能根据使用者录入的发音纠正打分。
林知言每天都会打开手机练习一小时以上:对着app说话,如果转换出来的文字和她脑袋里想象的那句话一模一样,则说明她的发音是正确且标准的,反之则说明还有要改进的地方,读错的地方也一目了然,十分方便。
林知言有些汗颜,回复道:【昨天朋友来找我玩,实在没时间。】
拾一:【没关系,适当的休息才能更好的学习。我让康复师给你制定了新的语训方案,周末去试试效果。】
林知言看着这行字,有些为难:【不好意思拾一姐,能换一天吗?周末我有事。】
拾一:【怎么了?】
林知言:【朋友约我去喝酒,那天已经预定了,不好放鸽子。】
拾一沉默了半分钟,很严肃地叮嘱:【你戴助听器,要少喝酒。】
林知言:【我知道,我不喝,主要是有别的事。】
拾一:【什么事?】
林知言想了想,回复:【呃……大概是,相亲?】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