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当鲁隐公准备出兵的时候,他问了使者一句“敌军到哪里了”。将心比心我觉得这很正常,哪怕自己已经接到了消息,但是那毕竟不是当事人的说法,说不定传着传着有遗漏,或者有时间差,当然要询问一下当事人具体情况。】
【结果宋国使者来了一句,还没进宋国都城。这就明显属于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后人对他这样回答也很疑惑,有人解释为是因为怨恨鲁隐公明知实情还要再问这种耻辱的事实,也有人说就是忌讳把真实情况告知外国国君。】
【虽然我说这位使者是郑国派来的奸细是开玩笑,但无论如何他确实显得很莫名其妙。至于上述两种解释则分别出自杜预和顾炎武,都是大佬,然而从逻辑上也依然不太顺畅。】
【而接下来,鲁隐公的反应也很过激,他直接拒绝出兵了。不过他说的话也很有趣,大概意思是,宋公希望我共情宋国如今的国难出兵,但是使者说敌军还未入城,这不是我敢知道的事情。】
【其实我总觉得鲁隐公这个回复有一点点微妙,翻译过来意思不是特别通顺。他到底是在暗示鲁国不会沦落到和宋国一样被敌军攻入都城,还是在嘲讽这个使者一方面来求救一方面却又要装得好像情况没那么危急。有点猜不透啊。】
息姑收到寤生投来的疑问目光,闭眼思索了一下,答道:“已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早不大记得一句话背后的含义。但无论我作何感想,结果总还是有利于郑公的。您说是吗?”
他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寤生闻言也只是一哂,没有再问什么。
毕竟是一国之君,尽日在各国之间权衡取舍,想从他嘴里套出真话也不是那么容易,端看他想不想说罢了。
【郑国的报复对象并不只是宋国,事实上在邾国送上门来之前,他们已经去攻打过东门之役的主使者卫国,尽管公子州吁人都已经凉了。宋国是第二个。既然有了第二个,那第三个和第四个呢?】
【东门之役的参与者有四,宋国、卫国、陈国和蔡国,鲁国虽然参与的其实是这场战争退兵后再起的第二阶段,但是很难说会不会也是报复对象。那么考虑到鲁国参与本来就是因为公子翚擅自带兵前往,鲁隐公有没有可能是想明哲保身?】
【从这个角度假设鲁隐公最初就没想出兵有一定道理,那么上述我们所说的使者说错话情节就属于顺坡下驴、借题发挥。但是其实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毕竟郑国强也没有那么强,鲁国和宋国多年盟约,2v1还是有优势的。】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鲁隐公年轻时其实和郑国有仇。他还是公子时曾经因为战败被抓到郑国,贿赂了郑国的尹氏大夫才逃回国的。怎么看他都不太可能在二选一的时候舍宋国而选郑国。】
【所以对于这整件事我只能感慨,真是莫名其妙。不过人家是国君,哪怕是摄政的代国君,也有资本任性。何况这是在春秋早期,争霸还没那么明显,天子还有些地位,这些大国之间不至于互相攻伐到灭国的地步,也没这个能力。】
还未待寤生开口,息姑就先把他的话堵了回去:“后世之人不过猜测罢了,他们根据史书记载和应行之理揣测我等言语行为的缘由。但或许那就只是一时情绪的冲动,没有任何背后的原因。郑公当是明白的,就如她之前——”
他指了指影像里的小疯又继续道:“之前揣测郑公叹您无母可遗的时候。您是真情还是假意都不重要,我等都并非是您本人,无由知道其中真意。后人的记载中,唯有被明确记载的事件结果,才是对旁人存在意义的内容。”
武姜幽幽叹了一句:“但是我也很想知道,那究竟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寤生当然不会对与自己势同水火的母亲说真话。他也明白息姑言下之意,无非是拒绝向旁人吐露心声,却要找个敷衍他的理由。希望他不要在意后世女子所说的任何关于个人情感倾向的内容,而只关注事件本身。
息姑想表达的是很多时候连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清自己的想法,或许几种可能性都有,或许真的只是冲动行事。又何况后人呢?只有成事后的结果才能作为证明,哪怕那可能也不再是当事人完整的初衷,但势必能体现一部分。
对后人来说确实如此,但就此刻而言,皆只是息姑顾左右而言他的把戏。不过,罢了,能有幸在死后遇见一个能交谈的熟人,寤生觉得他也没必要逼迫对方。
【这可能也是鲁隐公敢不出兵的底气所在。毕竟如果郑国真的敢,也有能力灭掉宋国,那鲁国肯定要考虑到唇亡齿寒的问题。这个典故其实也发生在春秋,不过还有几十年,要等晋国假虞灭虢。这么短时间就看这道德水平下滑得多严重吧。】
【鲁隐公拒绝救援宋国这件事情其实是有连锁反应的,发生在下一年。这就是编年体史书让人十分痛苦的一点,它一件事情绵延数年,一年里又可能发生了多件事情的一部分。就比如鲁隐公五年其实还有一件事,和晋国有关。】
【晋国在《春秋》中的第一次出现,上来就是夺位之争。我们之前说礼崩乐坏的标志性事件,周郑交质算一个,代表诸侯可以犯天子;州吁弑君算一个,代表大夫可以侵诸侯;晋国这件叫做曲沃代翼,小宗篡大宗,代表宗法制的破坏。】
【这件事情前前后后拖了七十来年,从晋文侯的儿子晋昭侯将叔叔成师封在曲沃开始。成师号为曲沃桓叔,他的儿子曲沃庄伯,再到孙子曲沃武公,经历三代人,小宗终于成功替代了原本的合法继承人一系成为晋君。】
听到这里,在场的四人神色都发生了变化。尽管听过数次礼崩乐坏之语,但他们从未如现在这般彻底意识到社会秩序都在逐渐失控。
【考虑到之前说到周携王死在晋文侯仇的手里,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因果循环。礼崩乐坏的后果最终会落在每个人的头上,这场漫长内战的时间线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而随着礼崩乐坏,新制度的萌芽开始诞生了。】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