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说到这里,絮果正吃完一大颗硕大的黄桃,肉质甘甜,满嘴桃香,他生病的时候会觉得黄桃特别好吃,当然,不生病的时候也会觉得好吃。总之,在自我满意的品鉴一番后,絮果对不苦叔叔解释道:“阿爹的意思是,杨首辅当年是怎么夺情成功的,如今阿爹就可以怎么复刻他的。”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如果杨党觉得这样不能夺情,那不管他们找出什么样的理由来反驳,连亭都可以把这些理由用在杨尽忠身上,申请对杨首辅当年的夺情进行复审。
最好的结果自然是两人都不需要丁忧,事情就这样你好我也好的过去。最坏的结果则是极限一换一,大家一起回老家种地。
谁怕谁啊。
连亭如今才一十有几,六年后再回京,也不过是正值而立的壮年,有大把的年华去实现人生的政治理想,成为朝堂的中流砥柱。
杨尽忠却已经是一把老骨头了,还有没有六年好活都犹未可知。
最重要的是,杨尽忠离开朝野六年的损失绝对比连亭的大。因为六年后连亭还可以用当年他是为了帮陛下亲政而与杨尽忠“同归于尽”来博得小皇帝的好感,杨尽忠呢?大概就只能得到一道“杨卿不如一直在家乡享福”的圣旨,在享受到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利巅峰后,谁会愿意再与旁人分享呢?
“最理想的状态,其实是杨尽忠因为守制不严而获罪。”连亭也知道他这个想法不现实,并没有打算真的去做,只是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在先帝朝,隐匿丧事或者在丁忧时有违规的守制操作,是有可能要面临直接贬为庶民的惩罚的。
不苦大师直呼好家伙。
当然,这种一换一的无赖式做法,只有连亭能做,也只有他做才能成功。换如今朝堂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实现,也无法实现。
因为杨尽忠的夺情确实有些与众不同。
前面说了,武将只需要丁忧百日,前线将领彻底不需要,在有些朝代甚至还有“武官不丁”的默认规则。这是由武官特殊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不管是边防还是各地驻军,临阵换将都容易引起不可控的后果。
哪怕是先帝,在当年大启与蛮族持久性的战役中,也是不敢随随便便插手军队上的改制的。也因此,大启的武官一直都有一套有别于文官的系统。
而杨尽忠当年钻的就是这个空子。
他在父亲病重后,就提前走位,秘密奏请了先帝,由先帝下旨,授予了杨尽忠兼任一个郎中令的虚衔。
这在朝堂上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毕竟郎官这个位置说显眼不显眼,说重要不重要的。在大启之前的王朝,这位置倒是挺重要的,属于九卿之一,但人数最多的时候可达千数。到了大启,郎官已经被彻底边缘化,成为了帝王的侍从官。
但这个职位有个极大的特色——它是文武同官。
事实上,有些朝代是不分文官和武官的,两个集团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但有些朝代则不然。大启之前的那个王朝就是前者,大启则是后者。但大启也只是对比较高的官位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小一些的品级或者地方上的官员依旧有文官兼职武官的情况,甚至有些官职本身就既是文官又是武官。
杨尽忠兼任的就是这么一个不小的官职。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这个职位才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惊人作用,他帮助杨尽忠以武官的身份被夺情。
当时又恰好在战时,杨尽忠只是跟着押运粮草的车队去督了一回军,甚至都没有真的走到北疆边防,就连百日的丁忧都被一并免去了。
这样的钻空子,在当时的朝野上下自然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对浪潮,舆论一次高过一次。无数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入了无为殿。群臣激愤,要求杨尽忠守制,但这些奏折都被先帝这个昏君看也不看的给当柴火烧了。
杨尽忠因此而被清流一派所不齿。
虽然没能让杨尽忠丁忧,但在他这一番骚操作后,清流一派就上书严查起了文官和武官的区分,先帝也为了安抚清流一派的情绪而点头答应了下来,毕竟他并不在乎别人需不需要丁忧。朝堂彻底避免了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也就是说,如今的文官再没有谁能搞出来这样的操作。
连亭却是不同的。
他是东厂的厂公,东厂名义上和锦衣卫走的是一套体系,大部分番子都直接是从锦衣卫借调的,而这些番子、力士众所周知都是军户军籍。朝廷一直没有对督主这个身份到底算文官还是武官进行过明确规定,毕竟在文臣看来,厂公属于宦官,已经另外一个东西了。
但如今却正好能被连亭拿来做文章。
如果你说东厂不算武官,那锦衣卫怎么算?军户怎么算?在大启其实有不少人是不想生来就是军户的,这也一直是个争执不下的矛盾。一旦文官系统不承认锦衣卫的军户,那闹出来的问题可就更大了。
“那如果有人要顺势把你归入军户怎么办?”不苦看向絮果,想起来军户可以通过科举“除籍入仕”,若得了圣心,还能带着全家一起除籍,“你不会是等着我们絮哥儿未来考了状元好带你鸡犬升天吧?”
絮果:“???”我能状元?我这么牛逼的吗?我怎么不知道?当然,如果只有考上状元才能帮到阿爹,那他一定会努力的!
“我的户籍在皇宫,谢谢。”连亭赶忙停下儿子的小脑瓜,他不需要他儿子为他做任何事,他连亭的儿子只需要快乐就可以了。而连亭从卖身入宫的那一刻起,他的存档就迁入了皇宫,除非辞官或者死亡,否则这辈子也不可能离开。“如果他们真的让我按照武官算,那更好了,武将的俸禄可比文官高。”
准确的说,是高级武将的俸禄比文官高。
大启也是有一点点重文轻武的,底层的武官没什么钱,这也是锦衣卫的军户很不希望这样世袭的原因。但武将就不同了,他们的俸禄从开国开始就比文官高,因为这是他们的卖命钱。
“那咱们絮哥儿的户口其实一直在皇宫?”不苦不可思议地看了过来。
连亭没说话,因为答案更不可思议——絮果其实一直都是个独立的京城户口来着。想在京城落户要么是随父母一起,要么就得买房置业。絮果从进京的那一年开始,就在京城有了一套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房产。如果不是锡拉胡同的这一套五进的院子是皇帝赐的,连亭没办法给儿子,那它也会直接写在絮果的名下。
絮果对此一无所知,只是半夜躺在床上的时候还在想着,哇哦,原来我的户口也在皇宫里啊,那我和兰哥儿岂不是一个户籍上的好朋友?
一个兔子蹬鹰,絮果彻底睡不着了,恨不能这就去和他的好朋友分享这件事。
而他的好朋友……
此时并不算特别开心。
因为在晚膳桌上,闻兰因从太后伯母和皇兄发愁的口中听到了,连伴伴有可能要丁忧回乡奔丧的噩耗。
不苦大师的堂哥纪博士的那封奏折,小皇帝其实还没看见,他能知道这件事,是从其他官员的请安折子里。
很显然这是有人在借这个官员之口,让小皇帝早早的知道这件事。
对方是谁不好说,可一看就是很早知道消息的那一批人,毕竟奏折能在今天送上来,至少也说明了对方昨晚或者今早就已经写好了内容。
能是谁呢?
小皇帝觉得肯定不是连伴伴,因为连伴伴不需要做这么曲折的事,直接让闻兰因带个消息回来就行。而且这也不像连伴伴的行事风格,他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解决麻烦,而不是先告诉谁出了事。哪怕这几年有故意锻炼小皇帝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至于只给一个口风。
事实上,还能是谁呢?
只可能是廉深了啊。
他这些年一直都在暗中关注着儿子的生活与成长,虽然一直很克制的没敢靠太近,却绝对不可能答应让他的儿子离京,前往什么千里之外的镇南。
事实上,廉深在知道消息的那一刻,差点有了把儿子认回来的想法,但最后还是决定先试着阻止一下,不成功他再想辙。
“那絮哥儿怎么办?”闻兰因异想天开,“我可不可以接他来长乐宫住?或者我和他一起搬去我的王府?”
闻兰因自从被封王后,他在宫外的王府就被提上了日程。小皇帝选了离皇宫最近、最好、最大的一块地,准备把上面的旧房子全部推倒重建,如今一整个胡同都变成了他弟弟一家的。只不过北疆王府建了好些年,仍没有建好,因为小皇帝总是不满意。
他倒是也不着急,毕竟王府要等闻兰因成年了才会搬过去,小皇帝觉得他有的是时间给弟弟慢慢磨,慢工出细活,磨出一栋最好的王府。
小皇帝直接打破了弟弟的幻想:“如果要奔丧,絮哥儿自然要和他阿爹一起,那也是他的祖父母。”
虽然这个祖父母实在是不当人。
“那我不行!我不答应!”闻兰因立刻不干了,他连一天不见絮果都想的不行,整整分开六年?那还不如杀了他。不然他就跟着絮果一起去镇南,反正他是绝对、绝对不要和絮果分开的。
杨太后没说话,只是在心里想着,就你不想他们父子离开吗?哀家也不想啊。这么多年了,连亭始终是杨太后的主心骨。哪怕连亭什么都不做,只这么如定海神针一样往朝堂上一站,就让杨太后觉得底气十足,让她坚信不管别人如何想,总会有连亭在支持着她。
“朕会想办法。”小皇帝也是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家里还得是他来撑着。太后没有主意,弟弟只会胡闹。
小皇帝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但他会耍赖啊。他就要夺情,没有理由,先帝已经死了三四年了,规矩早该改一改了!
第一天的早朝上,连亭果然没再出现。
但阉党已经有人上书,希望陛下能够考虑夺情。毕竟武官不丁这不是传统吗?连亭是那样嚣张,嚣张到他甚至不愿意找个和阉党没关系的官员来说这件事,明晃晃的就用了自己人,把态度摆在这里。反对他夺情的,就是与他公然为敌!
但这一次杨党和清流一派却是早就官,总让一个宦官与自己平起平坐又算什么呢?
能有机会把连亭摁下去,他们是绝对不会放手的。
阉党也按照连亭的吩咐,如愿把杨尽忠攀咬了进来。小皇帝根本不知道杨首辅还有这么一茬,但也是眼前一亮,目光炯炯的看向了杨尽忠。
说真的,小皇帝很希望让杨尽忠彻底滚蛋,但如果杨尽忠走的条件是连伴伴也走,那他宁可捏着鼻子认下杨尽忠。他并不希望连亭离开。
杨首辅自然早在听到连亭父母死了之后,就已经明白他当年的事情会被连亭利用。
并一早就准备好了说辞。
不是由他来说,而是他的狗腿,对方跳出来直言,杨首辅当年能够用武官夺情,是事出有因。首辅之位何等重要?当时官学改革刚刚开始,很多事情都离不开他。他是无法替代的,才不得已而为之地出此下策。连亭一个东厂厂公,有什么离不开的?司礼监乃至是十一监,有的是宦官能顶替他。哪位掌印不能兼任厂公?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什么无法替代,而是挑动宦官内斗。
不要说十一监的掌印了,太后身边如今的管事太监,就不想复刻着连亭的脚步更进一步了吗?
是人就有私心,杨党做的就是让这些太监看到他们唾手可得的未来。而只要这些太监发力,在小皇帝和太后耳边日夜念叨,何愁这事成不了?
哪怕是阉党集团内部,都有人开始动摇。
本来按理来说,这个时候是要由司礼监的掌印张戴德来为杨党摇旗呐喊的,甚至张戴德自己就可以临时兼任一下东厂的厂公。
但不知道为什么,张戴德这个最初的制定计划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却缺席了。
他请假没来上朝。
虽然杨尽忠有种不好的预感,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张戴德的事可以后面再说,现在的重点是必须把连亭丁忧的事情坐实!
也就在这个吵架吵的最上头的时候,有个小内监从偏门而入,把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太后和皇帝耳中。
张戴德……
死了。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