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生于公元664年,死于公元710年。又称上官昭容。】
【祖父上官仪官至宰相,授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因替唐高宗李治起草废后诏书而得罪武则天,上官家族十五以上男丁全部处死,而上官婉儿,也随母亲被打入关押罪臣家眷的掖庭宫。】
【掖庭宫关得住罪臣家眷,但是关不住满身才学的上官婉儿,上官仪的才情被上官婉儿很好地继承。而婉儿的才名远播,也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
【仪凤二年,也就是公元677年,年仅十四的婉儿被武则天召见,武则天当场出题考她的才学,她文思敏捷,不过须臾便写下了自己的答案,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后来武则天称帝,她便也随之成了武则天的女秘书,时称“内舍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古装剧中,只要出现了武则天的形象,身边有少不了一个上官婉儿。】
沈佺期笑中含泪看着天幕。
这便是武帝身边的上官婉儿啊。
她生来就不该被困在掖庭宫之中。她这等千年才出一个的人物,只要给她一个机会,便能被她牢牢抓住,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走她自己的路。
李隆基看着天幕,眉头舒展了半分。
虽然上官婉儿之墓里还存有墓志铭,但是单看天幕现在所讲的内容,不过是一些众所皆知的寻常之事。
若天幕所说皆是如此,那便天幕就是全部说完也无妨。
【根据墓志记载,上官婉儿十三为才人,这很可能是武则天授予的。】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当时唐朝女官体系的顶点就是五品了,也就是说,官至五品,再无晋升的空间。】
【而内官体系就完全不同了。才人就已经是宫官正五品了。】
【武则天就做过唐太宗的才人,她从才人的位置升至昭容,接着升至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后面大家都知道,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给了上官婉儿才人之位,也可以见得她对婉儿的满意和喜欢了。婉儿从内官体系,就摆脱了女官制度的束缚,若她没死,她甚至可以一直走到一品。】
【因此这个才人,并不是皇帝的嫔妃,而是那个女子能参政时代的特殊需求。上官婉儿实为女官,却只能用嫔妃的身份才能走到那个本属于她的高度。】
天幕之下,长安城的百姓仰望着天幕。
文人墨客,小贩走卒,都在聆听神音所述的巾帼宰相,上官婉儿。
后宫之中,赵丽妃激动摇晃着她身边的王皇后:“快看啊,天幕知道,后人都知道。”
赵丽妃振奋的情绪也波及到了周围的其他嫔妃:“上官婉儿她不是一个寻常的嫔妃,若她为男子,何苦费如此波折。
“她若为男儿,那么执紫微令,为宰相之首的,必定是上官婉儿!”
后宫嫔妃因为天幕之言而激动,李隆基却是平静至极。
他在暗自思索着,揣测墓志之上会说的内容。
墓志说了上官婉儿十三岁为才人,这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武则天因上官婉儿的才情赏识她,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上官婉儿一身才名,想瞒都瞒不住。
他怕天幕说出的另有其事。
【上官婉儿的巅峰时期,不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而是唐中宗时期。】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退位,太子李显登基,同时,也是这一年,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
【她成了真正的内宰相,以一己之力,代替众人专掌起草诏令,权势仅在韦后之下。】
【她多次给李显谏言,扩大书馆,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设置大学士四个,直学士八个,学士十二个。因为她广招天下贤士,因而有才之人纷至沓来。】
天幕讲到了上官婉儿广纳贤才,这不能不引起众多看着天幕的文人感怀。
“上官婉儿虽为女子,但肚量可称天下啊。”
“上官婉儿是真真正正有着惜才之心。”
“犹记武帝之时,骆宾王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采斐然,上官婉儿起惜才之心,为其求情,直言上谏,认为应重视科举,重视人才。”
此时,长安的文人皆看着天幕。
上官婉儿之于她们,总归是不一样的。
她不仅仅是为骆宾王一人求情,更是惦念这天下的所有寒门读书之人。
重视科举,广纳贤士,扩大书馆,她是站在自己能站的高位之上,尽可能将通往仕途的天梯也给了他们。
因而他们看到上官婉儿的墓被毁成那般模样,扼腕痛心。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就是初唐文坛之中的重要人物,创造了对当时影响极大的上官体,婉儿的父亲上官庭芝也同样工于诗文,他们的后代上官婉儿,更是将上官家的文采发挥地淋漓尽致。】
【初唐文坛上,靡丽轻艳的南朝齐梁遗风仍然盛行,是上官婉儿,上谏请求武则天创办大量诗会和文学沙龙,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唐中宗时期。而主持这些诗会之人,正是上官婉儿。】
【也正是因为这些诗会,使得文人之间竞相作诗,逐渐摆脱了绮错婉媚之音,唐诗得以真正走向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开阔壮大。只可惜真正的盛唐之音,婉儿无缘得见了。】
真正的盛唐之音?
嗯?
李隆基脑袋伸出来了。
盛唐,是他一手开创的那个盛唐吗?
天幕之上,一条条弹幕弹出。
【那可是盛唐啊,诗的国度。】
【只要读过盛唐之诗,再看其余朝代的诗,都差那么一点意思。】
【唐诗里的开放、包容、壮阔、浩大,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
【只有那个自信的大唐才能孕育出这样的诗人吧。】
【盛唐的诗真是贯穿了我整个学生时代啊!】
【谁能想到,我小学背唐诗,我现在博士了,还在研究盛唐的诗。】
看到天幕上的话,文人齐齐振奋了。
他们握着拳头,好像只单单凭借这几句话,就能想象的到那个人才济济,被誉为诗的国度的盛唐!
诗的国度,他们文人的天下啊!
而他们,尚且年轻,上官婉儿无缘得见的盛景,或许终有一日,他们有机会能看见。
李隆基看不到长安街振奋的文人,也无法跟着一同感受他们的快乐。
李隆基看着天幕,眨了眨眼,接着挠挠头,有些费解。
是因为盛唐还没到的缘故吗?怎么现在在他统治之下,大唐至今都没有什么上乘佳作?
别说上乘佳作了,能入眼的有才之人也都不见了,好像齐齐手拉手跑到旮旯里去了。
他的大才子们呢?究竟都到哪里去了啊?
【婉儿最著名的诗可以说是她的《彩书怨》了。】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诗中绵长思念突破了宫廷诗感情缺失的弊端,抒怀之作,表思念之意。也正是以为此诗,许多影视剧从中做手脚,给婉儿安插上感情线。但是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她切身感情。】
【有人说这是写给唐中宗李显的,但是我们之前分析过了,婉儿只是女官,并非是真正的嫔妃,所以这样的假设很难站住脚。】
弹幕随之飘出。
【就像些闺怨词的词人大多也并不是女人一样,婉儿作此诗,也并非真的痴情于哪个男子。】
【那些作诗的男人又不都是怨妇,怎么到婉儿这里就一定扯上感情。】
【她那样风一样的女子,是不会被什么牵绊住的。】
后宫之中,妃嫔看着天幕。
赵丽妃心中怅然:“后人对婉儿的评价是真的很好。”
众人默然,可她们究其一生也无法做到上官婉儿的模样。
她能能做的,也仅仅只有于这后宫之中挣扎沉浮。
【景龙三年,昆明池盼,彩楼之上拿着天下学子诗文的,正是上官婉儿,想必见过此景之人都将永生难忘。而一千三百年之后的我们,也都在为无缘见到那个意气风发的女子而惋惜。】
【上官婉儿所站的彩楼,白纸纷飞,散落满天。最后婉儿手上只余两张,一张是沈佺期的,一张是宋之问的。】
【“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
【仅此一句,婉儿判定了宋之问是为魁首。宋之问因此名扬长安,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沈佺期翘首,等待已久,直到看到天幕,听到这一句神音,他潸然泪下。
一千三百年后,大家都记得婉儿。
一千三百年后,也有人……记得他。
记得他沈佺期。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