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学 > 古代言情 > 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 > 173. 专题:华夏黑月光4 二凤:始皇是怎么……
    李世民和刘彻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


    在赵国时,他苦练武艺,直接用拳头把欺负自己的人揍回去了。


    小孩子打打闹闹,大人总不好插手。而他和赵姬的处境反正已经很糟糕了,也没有更糟的余地。


    等到逃回国的路上,更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躲开追兵。李世民在这方面确实嗅觉敏锐,追兵压根找不到他们的行踪。


    争夺王位也难不倒他,虽然他不擅长宫斗,不过在大秦,他也不需要宫斗。子楚是个聪明人,他会选择更有能力的儿子继承王位。


    李世民只需要稍微展现一些自己的实力,就可以把弟弟成蟜比到渣都不剩。


    和始皇、刘彻擅长收小弟不同的是,李世民擅长和下属打成一片。无论文臣武将,都逃脱不了他的魅力。


    因而,在嫪毐之乱发生时,李世民手下也不缺人用。


    不过他并没有坐镇后方掌控大局,而是选择了亲自带兵镇压叛乱。


    在军功起家的大秦,一个能自己带兵的秦王确实很占优势,能够迅速拉拢人心。


    无论是嫪毐、吕不韦还是成蟜,造反的人都会成为李世民枪下的军功章。


    亲政之后,李世民选择了暂时休养生息。


    历史上始皇花了九年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才能一口气灭六国。而在灭六国的途中,始皇同样已经开始为大一统后的治国做准备,否则不可能十年完成目标。


    李世民暂时还没想到那么长远,但他看出了大秦需要休养生息。昭襄王和庄襄王在位时都是连年征战,大秦急需修整。


    好在这对李世民来说不算什么难题,贞观初年他就干过类似的事情。哪怕如今失去了记忆,有些东西也是刻在骨子里的。


    继位前,李世民曾经接受过来自父亲子楚的教导。


    庄襄王告诉他,大秦历代国君都在朝着一统天下努力。他们的梦想就是称帝,成为周天子那样统御四海的王,而不是区区诸侯。


    李世民既然继任了秦王,他自然不会让大秦几代心血付之东流。更何况一统天下,这是多大的诱惑?没有哪个政治生物可以抵抗得住。


    所以在完成休养后,李世民选择了发兵。


    历代大秦国君都是自己在咸阳发号施令、将打仗交付给手下将领的。但李世民不一样,他喜欢御驾亲征。


    如今还没到他必须待在咸阳的时候,国内领土不算大,他还有机会上战场发光发热。


    大秦本就有厉害的名将,再加上一个李世民,更是如虎添翼。且李世民擅长用人,哪怕他不在咸阳,国内也不怎么会出乱子。


    灭国进度一时之间,非常喜人。


    虽然在之前的阶段李世民花的时间稍多了一些,但在灭国初期反而拉平了差距。可见,大秦有两个顶级将领造成的蝴蝶效应的是相当恐怖。


    灭赵时,这一点影响拉到了最大。


    外有两大劲敌,内有郭开拖后腿,李牧支撑的时间远比历史上要短。


    灭燕时,李世民和李信配合,再次将优势拉大。


    局面一片大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出现了——灭楚时昌平君反叛。


    昌平君作为楚考烈王和秦国宗室女所生之子,在此之前一直担任大秦相国。他表现得就像一个正常的秦国宗室一样,一心一意为大秦着想。


    始皇都没防住他搞事情,一向待人以诚、信任自己人的李世民跟头跌得更惨。


    最糟糕的是,历史始皇好歹是坐镇中央的,有他盯着,昌平君造反也只能逃出咸阳去地方搞事。


    但李世民却是自己在外亲征,许多权利暂时移交给了心腹文臣处理。而作为相国的昌平君,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这次昌平君直接在咸阳搞事了。


    期间那些原本有秦王镇压着不敢明目张胆动手的楚系势力,直接露出了水面,公然支持昌平君。


    昌平君认为自己是秦国公主之女,也算有大秦一半的王室血统。他借此要挟李世民退兵,否则哪怕他不能争夺秦王之位,也能自立为楚王,让大秦咸阳成为楚国的地界。


    李世民当然不怕他的威胁,但是亲近之人的背叛才是对他打击最大的。


    可这样的背叛,在先秦时期只会反复出现。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李世民带兵回到咸阳,顺利镇压了昌平君的反叛。这次的事情也暴露出了秦王常年在外征战会引发的严重问题,都城还是必须得有他亲自坐镇。


    若是李世民当时没有带兵在外,即便不能提前发现昌平君的小动作,也能威慑得他不敢直接在咸阳动手。


    所以在此之后,李世民不得不放弃了亲征。


    而且随着领土不断扩大,他也确实不能再去外头浪了。要管的事情越来越多,他这个当王上的没办法乱跑。


    好在作为顶尖武将之一,李世民的战场嗅觉不会因为他远离前线就消失。哪怕坐镇大后方,他也能通过战报里的只言片语判断局势。


    只可惜由于昌平君这次搞事造成的后果过于严重,大大影响了灭楚之战。原本王翦和项燕对峙三年便能搞定的楚国,因此徒生变故,往后多拖了两年。


    所幸李世民不像那些不懂打仗的皇帝,他自己能够判断出来王翦是不是在正经打仗,不会做出逼迫将士正面出击的蠢事。


    其实之所以会多拖两年,主要还是李世民没有狠下心来将楚系势力全部清除。


    他认为部分有才能的人是可以招揽到自己这边的,不一定非得赶尽杀绝。


    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他也确实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对方。


    但上位者总是容易忽略一些小人物。


    大才自己确实投诚了,可他们身边难免有一些仆从是心向故国的。


    哪怕这些仆从自己得不到太多的消息,在楚国的支持下向外继续扩张势力、拉拢其他大臣,也不算太难。


    楚国就是借着这些人,依然获得了不少秦国的重要消息。


    这种事情但凡换到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显得很离谱,但是在先秦时期就很正常。这里没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大家都是很现实的人。


    堂堂一国丞相,送点金银财宝就能让对方帮忙向王上进谗言,你敢信?


    还有什么派个人游说相国“王上宠爱大将军更甚于您”,就能让相国反手坑死大将军。


    以及两个国家的国相都想打某国,担心自家王上不答应,于是私底下密谈。回去之后忽悠王上说出五万人就能打,等到一共十万的人派出去发现打不过也不要紧。反正打都打了,王上还能不继续增派兵马吗?


    先秦时期的人才确实很有本事,但是坑起老板来也是眼珠子不眨一下的。


    对付这些人,就不能太和他们打成一片。


    要么保持作为王上的威严,让底下人不敢搞小动作,比如始皇那样。要么就是直接不当人,不给下属坑自己的机会,要坑也是自己坑他们,比如刘彻这样。


    李世民就是吃了太信任别人的亏。


    所以灭完六国之后,他又一次栽进了同一个坑里。


    当时大秦朝堂上老调重弹,提议分封诸位公子。分封公子不是重点,大家真正想要的是分封功臣。


    就像西周开国时给姜子牙分封齐地那样,灭六国的功臣们谁不想当诸侯呢?


    李世民或许对于那些非长孙皇后所出的儿女们没有太多的偏爱,但是面对跟着自己出生入死一起征战沙场的武将,他很难冷得下心来。


    可李世民也知道,诸侯国的权利太大了,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就不好处理。


    所以李世民选择了折中的方案。


    封地可以给,但是只给食邑,不给超过中央的权利。


    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基本上封国内部不受中央管辖,只听诸侯王的话。然而李世民却规定诸侯王只在封地有一定的特权,不能越过中央。


    这样的封地乍一看似乎问题不大,但不是所有功臣都通情达理的。


    有些人觉得能多个封地总比没有好,大秦的爵位无法世袭,封地好歹可以传承下去呢。


    也有人恃才傲物,对此不满。他们认为凭什么当初跟着姬发打天下的臣子可以成为一手遮天的诸侯,他们却不行?


    知足的人总是少数,有的人你对他再好,他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在心里埋怨你。


    很遗憾的是,这时的李世民还没有经历过来自侯君集的打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功臣的心生怨怼还不是最麻烦的问题。


    ——功臣都分封了,不能落下公子吧?


    诸位公子于是都拥有了自己的封地,不一定是很富饶的地方,但也总比没有要强。


    再贫瘠再小的封地也是封地,而偏偏始皇的后宫全是六国女子。


    这里头有一些是正常途径纳进来的,比如刚开始和楚国联姻,也就是后宫中的那一拨楚系贵女。


    还有一些是灭六国时顺手收的战利品,比如各国公主,甚至是原六国国君的姬妾。


    前者本来就是联姻,心里向着的是故国。秦楚联姻这么多年来,也没出几个和秦国一条心,可见这些后妃的信念有多坚定。


    而后者则身负亡国之恨,真的不想复国吗?现在她们只要生了儿子,儿子就能拥有封地,这不是天然的复国大本营?


    唐朝时期的李世民取了隋炀帝的女儿,和对方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没起造反复国的心思,反而是被人诬告谋反,那算他运气好。


    但是先秦时期可不一样,哪怕是公主之子也不一定就把自己当秦国人。要是有本事争夺皇位的还好,发现自己争不到的,很大概率会选择复国这条路。


    毕竟在大秦当个没多大自主权的封地之主,当然没有直接当实权诸侯王舒坦了。


    到时候复国成功,他们就可以认定继承皇位的兄弟也只是和他们平起平坐的诸侯王之一,而非大一统的天子。


    属实是:我当不了天子你也别想当,大不了大家一起当低一级的诸侯王。


    先秦时期早有过类似的操作。


    比如抢不到国君的位置就跑出去分裂国土,宁可把国家分一半,也不让兄弟占据全部领地。


    大家一起从大国公子变成小国国君。


    大局为重?去你的大局为重,我只在乎我自己的利益,谢谢。


    李世民把防备的重点放在了武将上头,毕竟这一代的武将和他出生入死,是可信的。但是再往下一代、下两代、下三代呢?


    没有封地的话,这些武将不必过于防备。但是有封地就不一样了,封地可是造反的资本。


    哪怕他没有给武将在封地佣兵自重的权利,也很难保证有些人会不会偷偷摸摸征募士兵,企图搞事。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李世民不仅得处理天下一统后的遗留问题,还得想办法限制有封地的武将,防止他们的后代生乱。


    可是武将闹事实际上是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迫在眉睫的危险反而是有封地的公子们。


    李世民并没有察觉到公子们的异动,毕竟他从不怀疑自己的孩子,而且他实际上也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们相处。


    又不是观音婢生的,这些孩子对他来说不算特别重要。政务繁忙,能够抽出空来偶尔相处都算不错的了。


    绝大多数时候,公子们都和生母待在一起,受生母洗脑。


    反观历史,因为始皇被赵姬坑惨了,对这些后妃有了过高的防备心。再加上华阳太后等楚派太后干预朝政,让他心生警惕。


    所以始皇出手限制了后宫母子的相处,反而安排了嬴姓宗室成员给公子们当老师。


    李世民心想,公子都是他们秦氏子弟,总不会真的站在生母的诸侯国那一头吧?


    就像大唐皇子造反也是想着当唐皇,而不是当隋皇啊!


    结果这些公子偏偏真的能想着去当什么楚王赵王韩王。


    ——周天子给自己儿子兄弟分封了卫国鲁国晋国,这些也不是“周国”啊!所以秦天子的儿子去建立楚国赵国韩国有什么问题吗?


    大不了就当自己的封号是按封地起的,而不是恢复之前被灭的诸侯国。


    总之李世民在世的时候还好说,他一死,有封地的公子们发现继承人不是自己、自己当不了天子,立刻就去封地自立为王了。


    过去自立的人还理直气壮,宣称自己的封地是先王封的,他们只是称了王,不算造反。


    借着母亲那一边的关系,这群公子联络上了六国的残余势力。


    他们想的是借此壮大自己,殊不知这些残余势力不一定认他们这些国君。


    有秦天子血脉的国君哪里比得上之前被灭的国君后人?不少人都打着先在公子手底下暗中夺权,然后再迎接正统国君回来复位的小心思。


    总有人说秦国直接施行郡县制是步子迈得太大了,不如学刘邦搞郡国并行制。


    但刘邦能搞郡国并行,是因为他儿子和六国扯不上关系。


    刘邦的儿子实话,这些称王的家伙也没多少是真的六国王室后人。


    在大秦搞郡国并行,首先得把儿子都洗脑成坚定的大秦人,不给六国认亲的机会。


    生长在父系社会大成时期的李世民脱离副本之后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能跑去当别的王。


    但先秦时期其实还有母系社会的残留,人们对父族的维护并没有后世那么夸张。


    好在虽然在分封上头栽了大跟头,李世民在文治上还是可圈可点的。改革也是他的拿手活,而且他擅长集思广益,学习反省。


    因而在后续的大一统里,李世民走得很稳。


    他尽可能地照顾到了方方面面,选了一条缓慢改革的路线。这样的办法效率虽然低了一些,却能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一点点完成各方面的大一统。


    由于他虚心纳谏、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大一统的路上基本没留下什么隐患。


    无论是在下达政令之前就和朝臣商量出了完备方案,还是发现问题之后迅速解决,都称得上可圈可点。


    这样的改革对于他的继任之君来说,也完全不存在什么执行难度。扶苏和李世民走的是同样的仁爱路线,可以完美践行他的理念。


    只可惜,公子们的自立到底是为这一份答卷蒙上了阴影。


    哪怕后续的大秦能够挺过这一波分裂,也得花费更多的功夫将大一统推行到曾经分裂出去过的封地之中。


    而且李世民的仁君作风虽然对百姓来讲是件好事,却也同样助长了六国残余势力的气焰。


    铁血君王靠杀伐都没杀尽的反抗势力,怀柔政策更难搞定他们。


    如果能在平稳局面下多怀柔个两三代,大约也能同化对方,可现在的局面就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慢慢来。


    倘若不曾给公子们分封,那还能走怀柔同化的路子。只要接下来两任秦皇撑过了他们的反扑,拖延到他们人心散了不愿意再复国就好。


    结果诸位公子主动送上了复国的天然地利条件,那怀柔就彻底失效了。


    说到底,还是分封的问题。


    李世民揉了揉太阳穴。


    这次的事情之后,他怕是要对什么分封、什么封地产生ptsd了。他都这么限制封地的权利了,还能徒生事端,可见权利领土一类的,真的只能掌握在皇帝自己手里。


    而且反复遭受背刺之后,李世民算是彻底认识到不能太过相信那些所谓的“自己人”。


    儿子、臣子、下仆……先秦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的太浅薄了,放眼望去就没多少可信的!


    难怪汉武帝要搞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道德教育真的很重要。


    李世民忍不住思索起来,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错信的人。


    但他本心里又不愿意怀疑臣子和儿子,整个人一时之间非常纠结。


    李世民捂住脑袋,告诉自己要撑住,不能因为区区一次副本就对信任的人生出怀疑来。在他们没有做出什么事情之前,他不能主动试探,这样只会消耗双方之间宝贵的感情。


    片刻后,他发出感慨:


    “先秦真不是人待的地方!”


    这也太容易击碎别人的三观了,简直是逼着你往多疑的路子上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始皇能让绝大多数臣子都不生二心?


    就算后来的李斯搞事情,那也不是背叛了始皇要造始皇的反,本质上对始皇还是忠心的。


    明明始皇也没和臣下推心置腹,他们只是单纯的君臣关系啊!


图片    【南瓜文学】NANGUA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