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医学馆的学生开始坐堂 盛鸿准备屯田
这个新年, 盛京最火爆的话题便是黎荞新推出的自行车。
最早一批拿到自行车的人,也顾不上天气寒冷,大年初一时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窜来窜去, 所到之处,惊起赞叹声一片。
就连六皇子,也在大年初二的早上登门找黎荞,让黎荞加塞一下,抓紧时间给他搞五辆自行车。
六皇子是壕气的, 很痛快的塞给黎荞五千两银子,还摆了摆手, 多出来的那五两银子不用找了, 抓紧时间给他安排自行车就好。
同时还拍了拍黎荞的肩膀,看着黎荞的眼神满是欣赏:“黎大人,原本我以为你已经江郎才尽了, 但没想到你竟然做出如此精妙之物, 不愧是本朝连中六元的状元郎,服, 我是心服口服啊。”
“……您过誉了,是老天爷眷顾,下官这才能做出自行车。而且, 自行车的用途也不是很大, 就是一玩具。跑的不快, 骑的久了还会累着,远不如骑马。”
黎荞甚是谦虚。
对于六皇子这人, 他不至于讨厌, 毕竟六皇子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
但他也绝对不想与六皇子走的近。
他的治民理念和六皇子不合,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六皇子可千万别欣赏他。
“你这话就虚假了,自行车和马匹各有优劣,我听说你在医学馆那边放了三辆自行车,如果真的没有用处,你为何将自行车放在那边?”
“说是没用,其实还是比人走的快,下官想着万一那边有什么急事需要用到自行车,于是便在那边放了三辆。”
黎荞解释。
医学馆建立一周年时,也就是腊月初,黎荞让医学馆的夫子从二百名学生中挑出了五个成绩最优异的,然后他在城南买了一个一进的小院子。
这个小院子距离医学馆不远,隔着一条街,他给这小院子取名为医学馆第一附属医院,他让那五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入驻这个医院,为城中贫苦百姓免费诊病。
当然,为避免和城中的医馆抢生意,他特意表明,只能是那些家中贫寒出不起药钱的人才能去这个第一附属医院看病。
穷苦人家出不起药钱,本就不是城中医馆的目标客户,这么一来,就不存在抢生意一说。
而且,他还特意讲明,这五个学生只学了一年的医术,只能医治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他们医术不精,若是不信任他们的,那就不要进去看病。
可若是进去了,那就是生死有命。
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是这五个学生把人治坏了治死了,不然的话,这个第一附属医院不会给任何赔偿。
第一附属医院开业之后,在城中没引起什么大的浪花,里面的五个大夫很年轻,最小的才十七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一岁——当初黎荞招生时,只招收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
这么年轻的大夫,搁其他医馆、药铺干的都是打杂的活儿,而在这个什么第一附属医院,却是已经开始坐堂了。
但凡家中有几个银钱的,都不会选择这个第一附属医院。大夫嘛,当然是老的好。
再加上黎荞明确规定目标群体是赤贫之人,家中不穷的不给诊治,因此,这个第一附属医院开业之后生意平平。
但黎荞还是放了三辆自行车过去。
万一碰见什么急事呢。
自行车总比两条腿跑的快。
六皇子听得黎荞这解释,不由笑了:“所以说你甭谦虚,你整出来的这玩意儿其实挺有用。”
“就这么说定了,先给我造五辆,我等着用。”
说罢这话,他犹豫一番,终究没把心里另外一番话说出来。
自打盛鸿出了第三道题目,他是百般头疼啊。
他首先做的是一边查看那边的资料,一边督促当地的地方官赶紧修灰泥路。
先把路修了,那将来修河挖沟会方便些。
但是,远距离遥控,看不到实际地形,根本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他便打算等出了正月,他就亲自去西闪省。
他原想问问黎荞有没有什么妙计,可想到黎荞对暨北省四府的处置,他最终把话给咽了回去。
罢了,黎荞的妙计很明显:
银子。
有了银子,黎荞便可在四府同时动工。
唉,他的财力其实是很雄厚的,但个人能力若是放在一省工事前,那就好比蚂蚁和大象了。
也就黎荞这种奇人才能撑得起这天价费用。
这种恐怖的搂银子能力,他这辈子都办不到了。
六皇子犹犹豫豫,但黎荞却是主动问起了六皇子关于西闪省灌溉的事儿。
他问此事不是为了帮六皇子,他是想顺带在黄河边上种点树。
反正六皇子要在整个西闪省搞灌溉工程,那顺道在黄河边上种点树或者是其他植物也不是难事吧。
植物多了,那水土流失现象肯定会得到改善。他将来肯定要去西闪省走一遭的,看能不能用异能治理一下黄河,但现在去不了,他只能拜托六皇子了。
若是六皇子愿意,他愿意提供一些银子,好让六皇子购买树苗、支付人工费用等。
六皇子万万没想到黎荞会有此话,他目光复杂的看着黎荞,足足看了十多秒,这才道:“黎大人,我很不喜你对百姓的纵容,但你的无私,也如你对百姓的纵容一般令我不解。”
“不过,大盛有你这样的臣子肯定是好事。既然你出银子,那我自是会将这事办妥了。”
“那就有劳您了。”黎荞自动忽略那句不喜,赶紧道谢。
“你谢什么,我是皇子,这本就是我分内之事。”六皇子摆了摆手。
在维护大盛这块,他可不能输给臣子。
与黎荞商讨了几句具体的行事,六皇子没有多留,很快就告辞了。
具体要花多少银子,肯定得等六皇子到了西闪省之后再说。
大年初三,天气依旧冷飕飕的,黎瑜安回娘家,辛知一起过来了。
黎瑜安与辛知成亲后,小日子甚美,每日脸蛋红润,整个人的精气神比成亲前明显要好上不少。
当然,成亲前他的小日子也挺好,但成亲后与心上人天天蜜里调油,开启人生新的阶段,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便与成亲前有着明显的区别。
黎瑜安这个状态,让黎荞和陶竹看辛知比从前顺眼了不少。
辛知再来黎府时,夫夫两人都把他当半个家人看待。
饭桌上闲聊,说起老家那边的事儿,辛知表示他祖父特别欣赏医学馆,想在淮东府也建一个医学馆。
不过,一府之地,医学馆的规模肯定比不上盛京。
辛家这个决定,黎荞当然是大力称赞。
医疗资源不管在何时都很紧张,这个时空生产力不高,普通小百姓不富裕,若是生病了,那都是先忍,忍无可忍才会去看病。
至于会不会因为忍而造成什么严重后果,那就得看命了。
若是辛家培养一批赤脚医生,那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特别是按照高志远所说的,大皇子登基那年太湖干涸,大旱之后必有大疫,淮东府距离太湖挺近的,若是辛家从今年开始培养赤脚医生,那应该能赶得上那次大旱。
辛知得了黎荞的支持,回家之后便让他祖父给老家那边传信,让老家那边的人赶紧筹备此事。
而黎荞考虑到实际情况,对医学馆进行了扩招。
城内地皮贵,他将医学馆分馆放到了城外的庄子上,和善堂学馆分馆紧挨着。
这一次,他的招生要求依旧是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且识字,识字这一项拦住了很多人,但报名者挺多的。
甚至善堂学馆、分馆原本准备走科举之路的学生,也改为报名医学馆了。
这些学生原打算考科举,和木匠、铁匠比起来,还是科举之路更有吸引力些。
但科举之路太难了。
要识那么多的字,要背那么多的书,而且黎大人只供三年,三年后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看着一起入学但选了木工、打铁的同学已经开始挣钱,而自己前路迷茫,那些准备走科举之路的学生,大多数都后悔了。
现在黎荞要给医学馆招生,这批学生便想改专业。
大夫这职业好哇,人人都离不了,还受人尊敬,和木匠铁匠比起来,这职业可太有吸引力了。
对此,黎荞很宽容,小孩子嘛,难免迷茫,他愿意给这些孩子重选的机会。
但这一次必须好好学习,若是不专心不上心,那他可是要劝退的。
他虽然有钱,但也不想当冤大头养废人。
医学馆分馆一共招收了三百名学生,免束脩,包吃住,但不发月钱。
他花钱的地方多,今后要把银子花在刀刃上。
元宵节后,医学馆分馆开学,官员的年假过完,该上班了。
天气依旧挺冷,和腊月相比似乎没什么区别,河流池塘里的水面每日依旧结冰。
这不正常。
按照盛鸿原本的打算,元宵节后气温上升,而盛京城外纵横交错的小河池塘通了水,他要领着百官前去田间,一起观赏龙骨水车灌溉农田的美景。
可现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心愿,竟是实现不了。
一连几日,他都捧着整个大盛的地图仔细研究,还时不时将户部十二部的主事郎中叫到求贤殿谈话。
与十二部的主事郎中谈完了,他和几个大学士谈。
和朝臣谈完了,他又召几个老国公、侯爷过来,与他们拉家常。
日子一日日的溜走,很快出了正月。
农历二月,气温明显升了一点儿,但不高,依旧冷飕飕的,得穿着棉服。
但水面结冰的现象少了,而且七皇子搞的这个灌溉大工程终于彻底结束,于是在二月中旬,盛鸿率领百官出城看农人灌溉农田。
小河边,池塘旁,到处都是龙骨水车,盛京城外的田地,一多半都能使用龙骨水车灌溉。
晴天,绿苗,还有潺潺的流水,哪怕依旧有小冷风拂面,但盛鸿的脸色总算是好看一些了。
翌日,下了早朝,盛鸿没有召大臣议事,也没有处理黎荞整理出来的需要他亲自批阅的奏折。
他又翻出了大盛的地图,研究了约莫半个时辰,而后他看向一旁的屏风:“黎爱卿。”
“微臣在。”黎荞忙放下手中的笔,从屏风后绕了出来。
“看今年这气温,似乎有些不妙。”
盛鸿说着叹了口气,曲指轻轻在御案上的地图上敲了两下;“你说朕有没有必要组织人手屯田呢。”
只靠着黎爱卿一人之力,太有限了。
不能再侥幸了。
该轮到他这个一国之君出手了。
第222章 屯田 盛鸿的新政策
“这……”
黎荞吃惊, 眸子睁大了一些。
有点突然啊。
好端端的——至少在世人看来,这个世道是好端端的,这几年虽然北方比较寒冷, 粮食减产,但百姓日子还过的去。
若不是他看了高志远的小册子,他也会以为这世道很好。
“圣上,您为何有此决定呢?”他做出不解的模样询问。
盛鸿闻言,又叹了口气, 双手撑着御案缓缓起身,愁眉不展:“朕之前做了个噩梦, 你还记得吧?”
“记得。”黎荞忙点头。
“看今年这情势, 倒是和那噩梦有点相似。而且,粮食是国之根本,多产粮总是好的。”
盛鸿解释道。
“原来如此。”
黎荞恍然。
盛鸿还惦记着那个噩梦啊……
很有远见, 居安思危, 怪不得大盛上辈子能挺过去。
他微微皱眉,一副沉思的模样, 片刻之后,他问道:“那您准备在哪里屯田?”
目前整个大盛属于朝廷的荒地还有不少,但大多零零散散, 这里分布着几十亩上百亩, 那里分布着十几亩、几十亩, 很少有整片整片几百亩上千亩连着的。
屯田,顾名思义, 就是号召大批人手在某一地聚集种田。
纵观整个大盛, 没有哪个省还有这样大规模的荒地, 除非是小规模的屯田。
大盛建立几十年, 小百姓购买田地有限制,但贵人们购田没有限制。
像是辛家,在淮东府有将近五十万亩的耕地。
其他地方的田地也大多被贵人、富人占据。
盛鸿想屯田的话,他一时间还真想不起哪里合适。
“目前来看,就两广、川省、云省吧。”
盛鸿站在御案前,他点了点桌面上的大盛地图:“北方寒冷,屯田的话,肯定要选南方的省份。”
“江南富庶,别说是朝廷的荒地了,就连很多百姓都失去了田地,沦为富人贵人的佃农。”
“南方其他的省份耕地不多,朕仔细扒拉了一下,还能凑出大块荒地的省份,也就这四个省了。”
黎荞闻言,迅速在脑中将这四省的耕地信息拉了出来,川省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所以哪怕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富人贵人不会一股脑的往那边挤。
而两广、云省,这会儿被称作岭南,开发程度远不及他上辈子,因此富人贵人也没有一股脑的往那边聚集。
有实力的贵人富人少,所以这四省属于朝廷的荒地的确比南方其他省份多。
“这四省的确不错,但劳力从何而来?”黎荞又问。
屯田最好在建朝初期推行,一般来说,新朝建立时都会有不少流民,招募这些流民前去耕种,朝廷获得了粮食,流民也有了固定居所。
但这会儿大盛都建立几十年了。
而且最近几年也没有大的足以让普通小百姓舍弃家园变成流民的天灾。
现在大盛的劳动力各司其职,盛鸿上哪儿找劳力去种地?
“你这个问题问的好,朕一时间还拿不定主意,你帮朕想一想,如何解决劳力的问题。”
盛鸿还是愁眉不展的模样,讲出来的每一个字似乎都跟绑了石头一般甚是沉重,他伸出手点了点黎荞:“黎爱卿,你有没有好的主意?”
黎荞:“……”
他双眉拧起,也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
“圣上,您赏给微臣的田地,微臣托当地官府相帮,很快就找到了足够的佃农、长工。究其原因,一因为微臣经常减免租子,二是因为微臣尽可能的解决灌溉问题。”
“三则是微臣给长工的工钱比当地的平均工钱略高一些。”
就好比当初的王秀英,王秀英身为壮劳力,在庄家干活时,遇到麦收秋收一天是三十文的工钱,平常时期王秀英拿不到这个数字,一日只有二十文。
至于冬天这种农闲时期,则是一个月一百文,算下来一日才三文多钱。
但他雇人干活,不管农忙农闲,不管干的是重活儿还是轻省一点的活计,固定每日都是三十文工钱。
还额外给餐补。
若是技术工,那工钱还会再高个几文。
这么一来,附近村子里的人包括整个平城的人都乐意到他家当长工,或者干脆佃了他家的田地耕种。
其实他这样很容易得罪人,他用高工钱将劳力都拉到他家的田地中,旁的人雇佣佃农、长工竞争不过他,心中肯定对他有不满。
也就是他升的太快,先是有盛鸿赏的御笔匾额,后来他连闯六关科举,年纪轻轻就成了三品大员,不然的话,绝对会有人搞他给他使绊子。
盛鸿肯定有这方面的顾虑,不然前段时间不会把几位老国公、侯爷都叫来拉家常。
要说大盛谁家佃农最多,肯定是这些顶级勋贵。
盛鸿若是想大搞屯田,那就是和这些人抢壮劳力。
当然,盛鸿在大盛握有绝对的话语权,最张狂的英国公被收拾了,现在盛鸿跟前没有刺头。
那些勋贵就算是心中不满,也不敢流露到脸上。
可让佃农前去垦荒,盛鸿肯定要出点东西的,不然人家佃农凭什么放弃现有的一切跑去开荒?
屯田是将壮劳力集中起来,每日只种地,且远离城镇,这种日子是比较苦的。
除非盛鸿强迫人前去开荒,不然的话,盛鸿肯定要拿出不错的福利,这样才能吸引人们过去。
国库出不了这份福利,只能盛鸿自己出。
现在盛鸿问他,这是想让他也出点银子?
为屯田出银子,他是愿意的。
正打算开口,但盛鸿却是开了口:“看来黎爱卿也没有妙计,说来说去,还是得靠银子。”
“算了,朕就效仿历朝历代的屯田措施,把罪犯从大牢里拉出来种地,另外,向天下招募农人。”
“具体的政策,朕再好好思量一番。”
“圣上,在四省屯田不是小事,遣罪犯过去,还得派将士看守。招募佃农,那必然得给一些甜头,国库是撑不住这份甜头的,微臣愿意捐些银子出来。”
黎荞立马道。
“黎爱卿,你有这份心,朕甚是欣慰,但你开销巨大,所以屯田的银子就由朕的私库出,若是私库支撑不住,那朕公开募捐。”
盛鸿微微摇头,拒绝了黎荞的提议。
哪能整日逮着一只羊薅?
黎爱卿愿意捐,但他不好意思收。
说起来,大盛如今的这一批勋贵,在大盛建立的过程中的确立下不小功劳。
但如今大盛天灾不断,这些勋贵该放一放血了。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勋贵得和大盛共存亡。
世人都说黎爱卿拥有百万家财,堪比财神爷转世,但若说到巨富,那黎爱卿在大盛排不上号。比如说辛家,光是五十万亩耕地就值多少银子?
整个大盛和辛家田地差不多的足足有十多户。
所以说论真正的家底,黎爱卿排不上号。
若没有他赏给黎爱卿的三十万亩耕地,黎爱卿更是会被甩到百名之外。
这会儿大盛到了用钱时期,哪能错过真正的肥羊只让黎爱卿出银子呢。
盛鸿打定主意,没有在这个话题上多纠结,他让黎荞回屏风后继续处理奏折。
他则是拿出纸笔,开始列具体的福利措施。
盛鸿此举有些出乎黎荞的预料,但是,想到上辈子时的情形,他又觉得合理。
盛鸿这人平日里很温和,但若是到了大盛生死存亡的关头,那他对谁都不会手软。
回到屏风后,坐在自己的专属小桌子前,盯着桌子上那一摞摞奏折,他不由轻轻呼了口气。
之前他还在想着,先看看今年的情势,看在他的努力下,那场波及到三省的蝗灾到底有多大危害。
若是他一人之力就能将蝗灾的危害降低一半,那他就不必费脑子旁敲侧击的提醒盛鸿集一国之力抗寒。
盛家父子俩哪个都不是废物,特别容易多想,但他这边有个高志远是废物。
他不想惹这父子俩怀疑,能不多事就不多事。
他虽然想救民,但最重要的是自保。
可现在盛鸿主动要屯田,那真的省了他不少心思,今后跟着盛鸿的政策走就是了。
有此明君,是百姓之幸啊。
盛鸿手脚很快,五日后他便制定了一份黎粮王桂花都有些心动的屯田计划。
罪犯垦种的作用不大,想让这次的屯田有意义,最重要的是面向整个大盛招募农人。
屯田所开垦的田地是朝廷的,不是私人的,所以,若想吸引农人前去这四省,盛鸿开出来的条件挺好的。
前五年,由朝廷提供种子、农具、耕牛、肥料等种地所需的物资,种出来的粮食,朝廷和农人五五分。
五年后,朝廷视情况决定要不要提供种子农具耕牛等物资。
并且,在屯田之地老老实实耕种三十年后,便可获得朝廷分配的田地。
这个条件,黎粮王桂花真的有些心动。
五五分以及朝廷提供一切成本物资,这个条件其实挺优厚的,但只凭着这一点儿,还不足以让佃农舍弃家乡的一切前去这四省。
安土重迁,大盛人不喜背井离乡。
可后边这条耕种三十年后便可获得朝廷分配的田地这一条,对于佃农而言,那吸引力太大了。
大盛初建时给绝大多数农人都分配了田地,不管是女子还是小哥儿,凡是成年,朝廷都会分配田地。
但人生在世总会发现意外,有着各种不幸的底层百姓只能靠出售田地来换取活下去的资格。
农人卖了田地之后,只能耕种别人家的土地维持生活。
种地本就辛苦,还得给地主交租子,佃农辛苦一年,到头来只能维持温饱。
这还是在风调雨顺老天爷成全的情况下,若是碰到了灾年和黑心的地主,那要么饿死要么卖儿卖女。
总之,佃农的苦只有佃农自己知道。
黎粮王桂花虽不是佃农,但他们夫妇对土地的看重丝毫不比佃农少。
他们连着好几天都在念叨,佃农只凭着自己,辛苦六十年都不会拥有自己的田地,毕竟维持温饱就很不容易了,哪有银子去买地?
现在朝廷给佃农一个拥有自家田地的机会,这多好啊!
不抓住此次机会,以后肯定会后悔!
第223章 不少人报名屯田,琐事,可跳 挖野菜,下了场雪
黎粮王桂花觉得盛鸿开出来的条件不错, 很多佃农、甚至是一些没有田地居住在城里只能靠打零工过活的人也觉得这条件不错。
在城里租着小房子,零工一日有一日没的,与其继续这样不稳定, 还不如南下种地。
勤勤恳恳干个三十年,那就有自己的田产了。
但远离故土和亲朋好友,一去便是一辈子,这个现实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为了这次屯田,盛鸿专门设置了新的官职, 名叫屯田郎中,五品官。
屯田郎中一共四位, 一省一位。
因为要远赴四省远离朝堂, 所以他没有钦点,而是让朝中官员报名,谁若是想去, 可以私下里找他。
但若是领了这个差事, 那就得把庄稼给他种好了,不然的话, 他可是要问罪的。
盛鸿这个规定一出来,这几届科举出身的底层小官都挺心动的。
这些小官被盛鸿的怪题荼毒过,不少人也将黎荞出的那一套工具书背的滚瓜烂熟, 因此这些人知道该怎么种庄稼。
虽不能种庄稼是他们的强项, 但也不至于是外行人指导内行人。
而且, 屯田郎中是正五品官儿,还不受当地官府的管辖, 与当地官府是合作关系, 自由度很大, 只受盛鸿管理。
这么一来, 若真当上了这个屯田郎中,那就是真真正正在盛鸿跟前挂了名,若是圆满甚至是超额完成盛鸿规定的任务,那就是立功了。
他们又不是黎荞这种几年之内就从六品小官飞升至三品大员的旷世奇才,若是错过这次机会,这辈子想一步步升官,那实在是太难了。
一时间,报名者众多。
这在盛鸿的预料之中。
盛鸿很是庆幸,幸好他这些年逼着天下学子接触农事,不然的话,这会儿满朝文武那么多官员,他派谁前去都不放心。
因为这些京官离种庄稼太远了,高高在上久了,还不如地方知县懂农事。
这日休沐,黎荞、陶竹带着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去善堂学馆分馆、医学馆分馆所在的庄子踏青、挖野菜。
这两个学馆建在黎荞家的庄子上,但两个学馆比较简陋、紧凑,除了必备的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这些地方,旁的就没了,像是操场图书馆这些,通通没有。
再加上黎荞与旁边田地的主人协调了一下,将旁边田地又买下了五十亩盖了专门收购棉花的大仓库,因此,这个庄子如今还余下二十亩田地。
这二十亩田地现在种的是麦子。
一些野菜会长在麦地中,今日挖野菜,也算是给麦苗除草了。
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都很积极,每个人都背着一个小小的背篓,手里抓着一个小锄头,在麦地中寻野菜寻的很是欢快。
这对他们而言是游戏,不是农活。
陶竹原本也想要拎着小铲子去挖的,但黎荞拉着他非让他歇息,他便与黎荞一同坐在了麦地边。
农历二月底,虽然天气依旧有些冷,但万物复苏,枝条抽绿,而且今日天上挂着太阳,是难得的好天气。
黎荞老大爷一般歪在宽大的椅子上,手里捧着杯热茶,他眯着眸子看了眼在麦地里蹦蹦跳跳的三个小家伙,笑了一下,扭头看向了陶竹:“只靠着他们仨,今天中午咱们肯定能吃上野菜饺子,你真的不用去挖。”
“这不是闲着没事嘛。”陶竹的椅子与黎荞的椅子紧挨着,他也靠着椅背,手中抓着几个板栗正慢慢剥着。
带着小朋友出门,自然会带些零食。
而自家恰好开了零食铺子,并且都是一些纯天然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因此黎荞也不怎么管着这三个小家伙,除了太甜的和炸物,余下的零食想吃就吃。
“怎么会没事呢?休息也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你平日里那么忙,得多休息。”
黎荞很不赞同这话。
陶竹闻言轻笑:“有圆圆和画哥儿帮我,其实也没怎么忙。”
他说着将一粒板栗仁举到了黎荞嘴边。
黎荞张口,连着他的手指一起含下,逗的他脸上的笑意变浓:“真的,圆圆还好,和二山还处在蜜月期,帮我分担的活计有限。但画哥儿现在连画衣服都是在善堂,每天早出晚归,帮我分担了不少事儿。”
“啊?画哥儿这么拼的么?”
黎荞微微睁大了眸子,他放开陶竹的手指,一边咀嚼口中的板栗仁一边含糊不清的问。
“是,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徐瑛也想报名屯田郎中。”
“嗯???”
黎荞这下子真的吃惊了,赶紧问:“我还不知道这事,徐瑛没和我讲,他为什么要报名?”
“还不是因为他父母。他父母到底是画哥儿的正经公婆,画哥儿虽然忙碌,但他父母想逮着画哥儿说教还是有机会的,画哥儿心情不好,徐瑛就想彻底解决问题。”
“南下种地就是一个好机会,他和画哥儿商量着想报名,但画哥儿不愿意。”
“画哥儿对种地不感兴趣,他喜欢善堂和学馆,不愿意离开。”
陶竹细细解释。
这时他手中的几个板栗都剥完了,他捏起一粒又送到黎荞嘴边:“如你所想的,画哥儿在善堂和学馆亲眼见到贫苦百姓的不易,眼界开阔了,心境也有不小的转变。”
“徐瑛父母对他的那些念叨,只能小小的影响他一下,不会让他烦的跟从前一样掉眼泪。”
“不过,他也确实不爱听那些念叨,于是就恨不能住到善堂去,他在善堂待的时间久,把我的活儿给干了,我自然就没多少活了。”
“这样啊……”
黎荞眨了眨眸子,将口中的板栗仁咽下,觉得有些噎,他将茶碗递到嘴边抿了两口,然后才道:“那辛苦画哥儿了。”
“不过,他不想欣哥儿么?”
“想,不过沈伯母沈伯父会带着欣哥儿去善堂找他。徐瑛也会在下值之后去找他。”
“……成吧。”
黎荞轻轻呼了口气。
沈画徐瑛这对小夫夫挺不容易的。
可现在还不是问盛鸿讨职位的时候。
这会儿盛鸿还游刃有余的,手中一大把底层小官以及翰林院的庶吉士。
而且,今年会试的结果已经出来了,盛鸿录取一百三十位进士。
一百三十位!
这么多进士,等殿试之后选出最终的排名,盛鸿就得给这些人授官了。
这几日他听盛鸿念叨几次了,说手中人才太多不知道该往哪处塞。
只有到盛鸿手中无人可用之时,那盛鸿才会考虑让小哥儿担任朝中官职。
唉,目前就只能先苦着沈画徐瑛了。
“说起来,我昨日还听大哥大嫂说,若是圣上肯的话,他们俩也想报名这个屯田郎中。论种庄稼,他们俩不输给任何人。”
陶竹想起这事儿,忙对黎荞说道。
他这话一出,黎荞噗的一下乐出声来:“大哥大嫂还有这心思呢?”
“可不是,大哥说这话时双手叉腰,可骄傲了。”
陶竹回想起当时黎粮说这话的语气和表情,不由也笑。
“大哥该骄傲,他说的是实话,论种地,他不会输给任何人。看来大哥对这事真的挺心动的,那圣上这个屯田应该很顺利。”
“肯定会顺顺利利。换做是当初的我,我肯定要报名的,自家没有田地只能去开荒的滋味,太苦了。”
他从前种的可不是属于朝廷的荒地,他是真正的开荒,在树林里种地。
黎荞闻言,立马将手中的茶碗放到一旁的小桌子上,他抓住了陶竹的手:“现在日子好了。”
“可不是。”陶竹盯着黎荞的脸看了几秒,脸上的笑怎么都绷不住。
若是之前吃的那些苦是为了遇见这个人,再苦十倍他都愿意。
夫夫俩正含情脉脉的对视着,远处传来了黎小睿的喊声,他已经挖满一背篓野菜了,求表扬!
黎小睿满载而归,黎荞和陶竹都狠狠夸了他几句,然后让人将这一小背篓野菜送到学馆的小厨房去。
今天中午他们一家子在学馆吃饭。
在学馆里美美吃了一顿春天最鲜嫩的野菜,下午,一家子乘坐着马车回城。
挖野菜对三个小家伙来说不算重活,因此到了家里时他们依旧生龙活虎的。
他们对自行车的兴趣一点儿都没减少,三个人在府门口玩起了自行车比赛。
一墙之隔正在上骑射课的三位皇孙听着他仨的叽叽喳喳,心中都难掩羡慕。
自行车太有趣了,但他们的好爹爹怕他们玩物丧志,不肯给他们买自行车……
三月上旬,六皇子启程去了西闪省,准备实地考察一番。若是在结果上赢不了其他几位皇子,那他一定要在行动上挣一波同情分。
而这时盛鸿的四位屯田郎中有了人选,都是底层的六七品小官。
盛京地区报名南下种地的人有二百多户,加起来不到一千八百人。
这批人在禁军的护送下,踏上了南下屯田的路程。
其他各地都如盛京这般,官府发布消息,百姓报名,等凑齐一百户,便由官府派人护送着南下。
而这时,竟是下了一场大雪。
农历三月,竟是下了雪,这也不能说是特别反常,但也绝对称不上正常。
盛鸿眉头紧皱,农人需要的是贵如油的春雨,不是大雪。
这一场一尺厚的大雪落下来,或许会冻坏麦苗。
好在大雪只下了一日,天气连着阴沉了两日,很快出了太阳。
雪化了。
农人不需要辛辛苦苦的灌溉庄稼了。
但气温依旧低。
而且,这一场雪只下在了盛京和暨北省,西山省没有下,西山省那边的春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黎荞不由紧张了起来,今年的这场蝗灾,还真是要波及西山省啊。
第224章 黎荞挣钱,黎瑜宁出嫁,可跳 郑浅浅生了,蝗灾来了
若蝗灾真的无法避免, 那黎荞能做的就是好好种庄稼。
盛京地区和暨北省落了场春雪,大大缓解了干旱情况。
他在暨北省的十九万亩耕地这下子都不用灌溉了,省了佃农好一番力气。
这十九万亩耕地, 一半种了小麦、土豆等主粮,一半种了棉花、大豆。
棉花自不必说,与其买别人的,肯定不如自己种。
至于大豆,听说蝗虫不喜大豆, 他种一些亲自试验一下。
另外,他在暨北省的水利工程正稳步进行中, 他工钱给的高, 银子到位了,愿意干活的工人就多,再加上地方官也不敢怠慢, 因此工程进度挺喜人的。
与此同时, 他又抽调了一批学馆里的木工学生,让这些学生抓紧时间赶自行车的订单。
若今年的蝗灾真的波及到三省, 让这三省的很多地区颗粒无收,那他除了种好自己的庄稼,还有一法就是买粮。
买粮需要银子, 自行车这个大杀器, 他得好好利用一番。
这三个月来, 自行车的热度一直没下去,订单一直在增加。这是个新奇玩意儿, 全大盛独他一份, 这么大的市场, 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自然填不满。
更何况他还推出了儿童自行车。
相比较成人的二八大杠,儿童自行车花样就多了。
有两轮的,有三轮的,有四轮的,有的前面有篮筐,有的后边有载物的筐子。
有的脚蹬子在车子中间,有的脚蹬子在前轮。
有的还能载人。
总之,儿童市场同样很广,他瞄准这个群体,一口气推出了十多款自行车。
这下子可在盛京的儿童圈子里炸了锅。
买的起的,整日在大街上溜达,不仅仅是为了炫耀,更多的是好玩。
这可太好玩了,比滑板车都好玩。
买不起的,就一脸羡慕的看着别人骑着玩。
儿童自行车根据款式,价格在五十八两——二百九十九两之间,相比较成人自行车的高价,这个价格真的超级良心,一般的小富之家也买得起。
这么一个赚钱机器,当然要抓紧时间狠狠挣一波。
其实,以大盛现有的粮食存量来说,扛过这波天灾不算困难。
因为大盛百姓有囤粮的习惯。
这个时空太容易碰见灾荒年了,虽然盛钧盛鸿父子俩都是明君,但大盛建立不过几十年,现在那些上了年纪的人都是从战乱年代过来的,经历过战乱,怎会不爱囤粮?
粮食甭管是在战乱年代还是太平盛世都是硬通货,家中存着粮食比存着银子都令人心安。
而且此时交通、商业不发达,不跟黎荞上辈子似的哪怕本地超市的粮食被抢完了,也能从网上购买。
在大盛,本地粮食被抢光了,富人贵人还有能力去外地,但普通小百姓哪有这个能力?
除非一帮人聚集起来当流民。
因此,囤粮一事刻在大盛人的骨子里,上至顶级勋贵,下至普通小百姓,有能力囤粮食的都会在家中囤一些粮食。
心中有粮才会不慌。
当然,普通小百姓囤粮是为了自己,但那些富人贵人囤粮就不一定是为了他们自己了。
一些黑心的,就爱在灾荒年卖高价粮食。
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大盛整体是不缺粮食的。
既然人们手中有粮,那黎荞能做的便是使劲搂银子,这么一来,即便灾年粮食价格上涨,那他也有能力购粮。
黎粮这么猖狂、肆无忌惮的搂银子,让不少人羡慕坏了。
就连庄文都说黎荞来钱的速度比工部的铸钱工匠都厉害。
不过,没了三皇子、五皇子这种刺头,大家也就是嘴巴上玩笑一下。
没办法,谁让现在盛鸿护着黎荞呢。
而且,黎荞也没和那些老牌勋贵争利,黎荞是新开辟了市场,这些勋贵的子孙就想要自行车,他们能怎么办?
当然是买呗。
与其让自家的后代去赌、去花天酒地,还是花钱买辆自行车比较好。
三月下旬,黎瑜宁、明悉还有明总督的两位儿子,与黎粮黎二山一起踏上了前往北湖省的路。
尽管很不舍,但离别的日子还是会来的。
黎菽哭成了个泪人,黎瑜安也哭的泪眼朦胧的,陶竹、黎荞也都红了眼眶。
倒是黎瑜宁,虽然也掉眼泪,但脸上挂着笑。
离别只是暂时的,明悉不会一直待在北湖省,明悉还会考进士,考进士得入京,三年后她和明悉就回京了。
况且,此去北湖省,她还想大展拳脚呢。
黎瑜宁出嫁,嫁妆在盛京城中展示了一波,真真正正是十里红妆。
压箱银子除了黎荞陶竹准备的五万两,黎粮王桂花、黎谷、黎菽、还有远在平城的黎大忠这些长辈给她又凑了五万两银子。
光是压箱银就十万两,更别说还有她自己的小金库,谁人不知黎家的人都是有工钱的,黎荞也大方,这些年来她少说也攒了五万两。
再加上陪嫁的田庄——黎荞在明家所在的府以及北湖省首府给她置办了两千亩一等田。
所以说黎瑜宁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大龄村姑,不算金银首饰布料皮草等物件,光是银子、田产就有二十万两之巨。
还有,除了这些传统的嫁妆,黎荞还给她准备了五十辆自行车,成人和儿童的都有,好让她拿去送人。
这份嫁妆不仅丰厚,还新颖。不只是普通人家的姑娘羡慕,高门贵女也羡慕。
这可是一辈子的底气啊。
就这份嫁妆,明家即便有明总督,那也不可能给黎瑜宁脸色看。
黎瑜宁的十里红妆,当了盛京好几日的头条新闻,此前黎瑜安出嫁时也是十里红妆,现在黎瑜宁的嫁妆比黎瑜安还丰厚些,看来黎荞是真心疼爱这姐弟俩。
现在黎荞还有个侄女黎小兰……
最近江懋真的压力山大,黎瑜宁出嫁时的嫁妆为黎小兰狠狠打了一波广告,黎小兰现在成了香饽饽,登门想要结亲的人比从前多了不少。
这里面有顶级勋贵,也有在大盛数一数二的巨富商人,更令他震惊的是,一些家境殷实的秀才都登门了!
这实在是可恶。
但他偏偏没有任何办法。
他留给黎荞的第一印象太糟糕了,哪怕后来他表现的乖巧,但黎荞对他始终客气疏离,没有一丝对待明悉的那种亲昵。
他被这事搅和的连会试都没发挥好,但好在他基本功扎实,所以中了进士。
可殿试在下个月,现在还不能放松,不知道他最终名次如何,若是拿不下一甲,那这门亲事肯定无望了。
但此时再多懊恼也无用。
还是专心备考吧!
此次的殿试,盛鸿出的题目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完全让考生自由发挥:
若是连年灾荒,那官府该如何稳定局势?
考生可把自己设定为一省、一府、一县的长官,好给出具体的方案。
一百三十位新科进士给的答案是五花八门,但都挺靠谱,毕竟盛鸿登基十多年了,黎荞那一套比其他考生多走一步的方法也差不多流传十年了。
哪怕是盛钧在位时中举的举子,被盛鸿这么逼迫,也都丢掉刻板,认真钻研该如何解题。
盛鸿仔细看了这一百三十位新科进士的答卷,亲自定了一甲的状元,榜样,探花。
江懋在会试中没发挥好,但殿试中发挥的不错,被盛鸿点为探花。
这个结果出来,江懋真真切切松了口气。
还好还好。
至少他还有机会的。
江懋的试卷,黎荞没有主动过问,但盛鸿与他说起过。
江懋是将他自己设定为一省总督,以原河省为例,结合最近的天寒,写了篇不错的策论文章。
文章逻辑严密,先是写了天寒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自然灾害,然后根据灾害的不同程度写下具体的解决措施。
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不仅展示了江懋统筹全局的能力,也展示了江懋对农事,民情的详尽了解。
盛鸿的原话是年轻人胆子够大,一上来就将自己设为了一省总督,但正是太年轻了,所以阅历不够,所知的知识大多是从书本上和别人口中得来的,不是他亲自见到的。
这种飘浮感有些纸上谈兵,盛鸿不是很放心,因此将江懋定为了探花。
不过,盛鸿正是用人之际,他将这位看上去能力不俗的新科探花放在了他新设的一个官职上:督粮官,而不是按照从前的传统让江懋去翰林院。
虽说要在南边四省屯田,但盛京、暨北省肯定也不能放弃,因此盛鸿新想了个官名,好代他巡视盛京和暨北省的庄稼种植情况。
督粮官不属于六部,跟屯田郎中一样属于特设,一共有五个,除了江懋这个探花,余下四个都是新科进士。
这可是个苦差事,几乎日日出差,要在盛京、暨北省各处跑。
幸好现在这两地都铺上了水泥路,不仅拉短了距离,走在路上的舒适程度也提升了不少。
不过,说到底这个差事真的挺辛苦的,要经受风吹雨淋太阳晒。
但江懋接到任职之后挺开心的,他原本就不想按部就班的升官,因此才在第一次见黎荞时就犯蠢了。
若真让他进翰林院走辛知的路子,苦熬这么多年依旧待在翰林院,那对他才算是真正的煎熬。
他就想干出一番大事业!
他就想做点实事,他不想被困在翰林院编书修史。
况且,督粮官虽然只有七品,但跟屯田郎中一样直接受盛鸿管理,他的顶头上司是圣上!
想当初他爷爷在平城任知县时,深怕圣上会忘了他这个七品小官,现在轮到他了,虽然也是七品,但圣上怎么着都不会忘了他。
他浑身充满干劲!
江懋这个心态让黎荞有些惊讶,这小伙子还真是一门心思想搞事业没有花花肠子?
江懋来拜访他时,他真心勉励了几句,还建议江懋雇佣皇家物流的人当保镖。
督粮官相当于盛鸿的钦差,在盛京、暨北省查看各村、各镇的庄稼种植情况,这很容易得罪地方官和权贵。
为防止被人套麻袋甚至丢了小命,还是雇佣几个保镖为好。
江懋欣然接受黎荞的建议,离京时身边跟着六个皇家物流的壮汉,江家不差钱,他雇的起这么多人。
很快到了四月底。
天气热了起来。
距离麦子成熟没多久了。
那一场春雪过后,盛京这边再没有落雨,农人的主要活计又变成了灌溉。
在这种紧要关头,王桂花没有跟从前一样在自家的庄子之间来回跑,因为郑浅浅快生了。
郑浅浅这一胎是双胞胎,肚子大的厉害,走路都有些困难,黎荞特意禀明盛鸿,请了两位御医住在府内。
还有之前陶竹怀孕时七皇子派过来的陈大夫也被他请了过来。
有三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坐镇,五月初,郑浅浅顺利生了一哥儿一女儿。
郑浅浅虽然累的要死,但挺高兴,他就盼着能生个哥儿,现在还多送一个娇娇软软的闺女,怀孕时的罪没白受!
黎夏在三个月前生的二胎是个大胖小子,这下子家中又多了三个小娃娃。
添丁是喜事儿,黎荞大手一挥,给自家伙计多发了一个月的工钱当赏钱,还给自家的佃农减了一成的租子。
这下子整个黎家的伙计还有佃户都高兴了起来,连着几日都念叨着各种吉祥话,给三个新生小娃娃送祝福。
虽然黎荞听不到,但他们心意到了。
麦收之后,农人每日的活计就是灌溉、除草、捉虫,好确保秋粮的丰收。
农历六月底,盛鸿接到西山省中部五府知府快马加鞭的奏报,这五府突发几十年难遇的大蝗灾。
蝗虫铺天盖地,密密麻麻,正快速南下。
*
作者有话要说:
第225章 蝗灾 各种措施
奏报中所写, 蝗虫遮天蔽日,树上,田地里, 除了大豆,余下的凡是有绿色的地方都趴着蝗虫,里三层,外三层,足足有一尺来厚。
这些蝗虫飞来飞去, 遇见人也不怕,直直的往人身上撞, 让人眼睛都不敢睁开。
大人还好, 用布巾裹着脑袋,抓着大扫帚或者是其他工具,尽力去捕杀蝗虫, 年纪小的孩子则是关好门窗, 连门都不敢出。
当地官府并没有坐以待毙,当地百姓也尽力挣扎, 将蝗虫从树干、秧苗中拍落、扫落,聚到一起配着干柴落叶之类的易燃物,一把火给烧掉。
但人类如何能与数以亿计的蝗虫相比?
一只蝗虫不起眼, 但几亿只聚集在一起的时候, 以大盛此时的人口密度而言, 根本无法抗衡。
当地官府和百姓都尽力了,但作用是微小的, 这些蝗虫将除了大豆之外的绿色啃噬的干干净净, 然后一路南下了。
这五府一共有二十三个县, 其中十七个县发生了蝗灾。
盛鸿瞧着这些奏报, 脸上阴沉的随时都能爆发狂风骤雨。
根据描述,的确是几十年难遇的大蝗灾。
唯一庆幸的是,这场蝗灾发生在六月底,现在抓紧时间种一些红薯土豆,等到了冬天还是能收获一波秋粮的。
若是发生在秋粮快收获时,那才是让人欲哭无泪。
盛鸿一边筹集秧苗、种子让人运送到这十七县,一边快马加鞭给这十七县南边的地方官府下诏,好让这些地方官府做好灭蝗准备。
蝗虫一日最快能移动三百里,八百里加急的诏书能跑的过蝗虫。
但蝗虫已经漫天卷地了,他就算是颁下诏书,其实也没多大用处。只靠着人力,根本捕捉不完。
……
与其下力气灭蝗,还是把精力放在补种上吧,能收获一点儿是一点儿。
盛鸿心情不美丽,满朝文武都缩着脖子尽量降低存在感,黎荞亦是如此。
下午下班回到家,陶竹去学馆那边了,还没有回来。郑浅浅出了月子,大夏天的不乐意在屋子里待,带着双胞胎和黎夏一起坐在西跨院的柿子树下玩耍。
范圆圆坐在一旁帮着照看着。
黎二宝、橘哥儿年长了一岁,三岁的小朋友已经能跟着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一起玩了。
夏天四点半天气还热着,五个小家伙没有跑来跑去玩耍,他们待在柿子树下,正在玩迷你厨房。
迷你厨房就是搞一些真实可用但只有巴掌大的小厨具,跟过家家似的让几个小朋友动手做饭食。
黎荞一个大男人,自然想不到这种小玩具,是黎小睿给了他灵感。
大年三十那日,黎小睿兴致勃勃的和两个小叔叔一起包了动物饺子,虽然小动物捏的千奇百怪,但三个人都挺兴奋,小脑袋凑一起说着说着就准备亲自煮。
煮饺子,这种小活计郑浅浅王桂花当然允许,当时黎小睿马上要七岁了,七岁的娃娃在乡下都能顶一个大人用了。
当初黎荞刚穿越时黎小兰也是七岁,但做饭洗衣喂鸡喂猪这些活儿黎小兰都能做。
于是黎荞就让人端来一个小炉子,小小的,是陶竹冬日里给他送饭时所用的那种可以放在马车里的。
小炉子端来,又架上小锅,三个小家伙蹲在厨房门口开煮了。
第一次煮饺子很成功,三个小家伙捧着小碗吃的很是满足,这激发了他们仨对厨艺的热情。
但厨艺需要天赋,而且他们年纪小,在黎小睿的脸蛋被锅里溅出来的热油烫出几个小泡之后,郑浅浅就不许他再折腾了。
黎荞也挺心疼,但明显黎小睿对做饭的热情还没消下去,于是他就想到迷你厨房了。
他当即让学馆里学习打铁的学生给整了三套出来,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人都挺喜欢,不想玩自行车滑板车时,便会将这些小厨具摆出来自己做东西吃。
此时黎小睿看黎荞回来了,热情的招手:“叔父父,来尝尝我做的虾仁蛋饼!二宝和橘哥儿都夸好吃呢。”
黎荞闻言,笑着走了过去。
黎长风黎云帆两个小家伙不甘落后,立马也举起了小手手:“爹爹,我蒸了板栗饼!”
“爹爹,我做了煎香肠!”
“真棒!”
黎荞几步走到他们的桌子跟前,笑着挨个尝了尝他们仨的手艺,经过半年来几十次的练习,三人厨艺突飞猛进,折腾出来的东西依旧不精致,但味道已经过的去了。
黎荞尝完之后,各自揉着他们的小脑袋夸他们。
“叔父父,我想吃油炸金蝉,但我阿爹不让。”
黎小睿说着,大眼睛直往一旁的郑浅浅身上瞄。
这个季节正是吃金蝉的季节,黎小睿爱吃这个。
郑浅浅翻了个白眼:“你那个小铁锅根本做不了油炸,想吃油炸金蝉,让厨房那边给你做。不过,不能多吃,最多只能吃五个。”
“可我想自己动手。”
黎小睿不满的哼哼了两声,小嘴巴也撅了起来。
才五个,谁能过瘾啊?
“等你大些再说。”
郑浅浅还是不允许,一副没得商量的样子。
黎小睿立马求助的看向了黎荞,拖长了尾音撒娇:“叔父父,你劝劝我阿爹嘛~”
“小睿啊,等你大一些性子稳了再做油炸的食物,不然再把你小脸蛋给崩着了,叔父父会心疼的。”
“你真想自己动手的话,咱们来火烧金蝉好不好?”
黎荞也是拒绝,但给了第二个选择。
“火烧吗……行叭。”
黎小睿不情不愿的应了。
金蝉当然是油炸的好吃,炸出来焦香酥脆,撒上孜然等烧烤料,那味道真的绝了。
但现在油炸的过不了瘾,那就凑合凑合吃火烧的的。
火烧金蝉就是把金蝉投入火堆里,这是乡下很多人的吃法。
像是陶竹,家里穷,吃不起肉,夏天的金蝉便是他能尝到的为数不多的肉食。
雨后,把捉来的金蝉直接用火烧一下,什么调料都不放也香喷喷的,吃完之后直接下山,并不会被陶树发现什么。
很快,冻在冰库里的金蝉被拿了过来,黎小睿直接扔在炉子里烧,金蝉易熟,没多久香味就飘出来了。
范圆圆身为富家千金,以前从没吃过这种“虫子”,嫁来黎家之后尝到了油炸金蝉,甚是喜欢。
黎小睿烧了一堆金蝉出来,她也拿起来直接用手剥着吃。
金蝉的香味很浓,香的黎夏怀里的赵聪——黎夏赵深给他们的二儿子取名为赵聪,正好和黎睿黎智凑对。
赵聪这小家伙被香味勾的不住的往炉子那边瞧,看的一圈人都笑了起来。
黎夏、郑浅浅都是在乡下长大的,两人说起了他们当年吃金蝉的情形。
“我不只是爱吃金蝉,我还爱吃蚂蚱,蚂蚱用火烧一下也香喷喷的。”黎夏道。
他家家境不好,金蝉、蚂蚱这些大自然的肉食,是他童年里很美的回忆。
“我也吃过,的确挺好吃的。”郑浅浅也道。
一旁的范圆圆听了这话,本就圆圆的眸子睁的更圆了,一脸的不敢置信:“浅哥,夏哥,你们吃过蝗虫呀?”
“对,挺好吃的,用火烧一下就成。”
黎夏点头。
“油炸的也好吃,有时候我爹会油炸一盘用来下酒。”郑浅浅原本是笑着的,但提起郑屠户,他不由抿了下嘴巴。
他想家里人了。
范圆圆:“……”
她震惊极了,乌溜溜的眸子在黎夏和郑浅浅身上转来转去。
她从前有些不食人间烟火,整日只想着吃吃喝喝。
但嫁到黎家之后,在善堂学馆待的久了,她知道了底层百姓的苦楚,可现在黎夏和郑浅浅都说吃过蝗虫,她真的被镇住了。
不只是范圆圆被镇住,黎小睿和黎长风黎云帆也惊讶,吃蝗虫?
黎荞看的笑了起来:“我也吃过,你竹叔也吃过,还有二山也吃过,黎家这一大家子都吃过。”
“那我也要吃,叔父父,我要吃!”
黎小睿立马喊了起来,家里人都吃过,那他也得吃。
黎长风黎云帆亦是,他们双胞胎一嚷嚷,三岁的黎二宝橘哥儿被引的也跟着嚷嚷了起来。
一时间,柿子树下全是他们几个要吃蝗虫的响亮喊声。
“行行行,等你奶奶回来,我告诉她一声,让佃农捉一些蝗虫。”黎荞被吵的赶紧喊停。
“多捉一些,我要火烧和油炸。”
黎小睿叮嘱。
“那这会儿你真该待在西山省,那边正发生蝗灾呢,蝗虫飞在天上跟乌云似的,将太阳都遮住了。”
黎荞想起今日的糟心事,不由叹了口气。
“啊???”
“啥?蝗灾?”
“蝗灾?!”
……
一院子的大人小孩儿万万没想到黎荞会有此话,都惊着了,直直的看着黎荞。
蝗灾啊……
那是书上的、别人口中的事,但现在西山省正发生着蝗灾?
“对,蝗灾。”黎荞愁眉不展,双眉拧在一起:“树干上的蝗虫一层压着一层,一尺多高的玉米杆子被压的弯了下去,拿扫帚在树上随便一扒拉就是一大筐蝗虫。”
若是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见了,绝对会难受坏了。
郑浅浅:“……”
黎夏:“……”
他们俩是在乡下长大的,但在他们的记忆里,平城没有发生过蝗灾。
他们吃蚂蚱纯粹是因为蚂蚱好吃才捉来吃的……
而范圆圆小脸已经有些白了,她愣愣的看着黎荞:“小叔,那咋办啊……锦城府有蝗灾吗?”
她老家可是在西山省啊!
“目前还没有波及到锦城府,但情况并不乐观。发生蝗灾的十七个县,百姓尽力捕捉蝗虫,但效果不大,因为蝗虫太多了,它们快速的把能吃的庄稼、树叶、花花草草吃完之后便飞走了,百姓的数量比不过蝗虫,哪怕所有人一起上,能捉的也有限。”
黎荞苦笑。
在这个年代,蝗灾来临了之后,百姓们能做的真的有限。
他今日给盛鸿提的意见也没什么出众的,就是建议百姓编织大网,将蝗虫一股脑的兜住,然后煮熟,晒干,磨成粉,这称得上是蛋白粉,营养丰富,拿来喂鸡鸭效果不错。
人也可以吃,但别多吃,因为不少人都觉得蝗灾里的蝗虫有毒,但也有很多人吃过。
所以,安全起见,人少吃,鸡鸭多吃。
“这……”
范圆圆呆呆的,有些被吓住了。
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已经知事,他们小眉毛也皱了起来,蝗灾啊……
年纪更小的黎二宝、橘哥儿还不知道蝗灾的危害,不过,看几个大人都一脸沉重,他们也没有说话,只是晃着小脑袋左看右看。
院子里气氛沉闷。
一直到饭前,天色擦黑,陶竹回府,家里的气氛才好了起来。
陶竹得知蝗灾的事,惊讶又担忧,但他做不了什么,至于捐助一事,这得等事后再说。
得益于水泥路的铺开,各地传向盛京的消息比从前快速了不少。
六日后,锦城府、云城府、畅知府三府的消息传来。
蝗虫已经波及到他们三府的一些县,但蝗灾刚在中部五府发生时,这十七县的几个知县便给他们送了信,所以尽管仓促,但好歹也算是有了准备。
这三府的知府命百姓尽力捕捉蝗虫,特别是锦城府的知府,自掏腰包设下了一二三等奖。
一等奖高达一百两银子,有三个名额。
二等奖五十两银子,有五个名额。
三等奖二十两银子,有二十个名额。
这些名额以家庭为单位,不是个人的比拼。
而且,锦城府知府还给出了和黎荞一样的解决办法,先将蝗虫捉住,然后煮熟,晒干,磨粉,用来喂鸡鸭再好不过。
范家的人看知府如此,也设下了奖金。
范家财力雄厚,给的名额比较多,足足有二百户。
另外,因为黎荞在锦城府开鸭货铺子炸鸡铺子,范家人自己也养了一些鸡鸭,所以,范家人还贴出了收购蝗虫粉的告示。
这样一来,不仅能帮助普通百姓,自家鸡鸭也能添点营养。
被银子一刺激,普通百姓捉蝗虫的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了。
蝗虫将他们辛辛苦苦种的庄稼给吃了,现在知府大人和范家人心善,愿意给他们一个挣银子的机会。
那必然不能错过啊。
没了庄稼,那这份银子必须得抓住了。
名额有限,竞争力太大,普通百姓便呼朋唤友,大家一起合作,到时候得来的银子平均分。
百姓们使出浑身解数抓蝗虫,消灭的蝗虫数量便比十七县百姓消灭的要多。
更重要的是,除了百姓的参与,这三府的鸡鸭也立功了。
黎荞因为早知道这次蝗灾的发生,所以决定在锦城府、云城府、畅知府三府立下一道防线,好拦住蝗虫大军,不让蝗虫大军跨省。
这一道防线没有白立,此次立了不小的功劳。
这三府的百姓当初听从官府的号召,养了不少鸡鸭,毕竟黎荞声名在外,百姓也不担心自家养的鸡鸭砸手里,所以每家每户养的鸡鸭挺多的。
当蝗灾来临时,这些鸡鸭吃蝗虫的速度比不上人类,但也确确实实吃掉了不少蝗虫。
人类捕捉+鸡鸭一起努力,蝗虫大军在这三府被消耗掉了不少。
黎荞终于松了口气。
虽然鸡鸭灭蝗的效果不是特别显著——鸡鸭的力量有限,更多的是范家和锦城府知府的作用。
但总算是有用,他没白费心思。
*
作者有话要说:
第226章 蝗灾被灭 各个地方的措施
不过, 蝗灾还在继续。
根据锦城府、云城府、畅知府三府的人所观察的,蝗虫大军不是直线南下,而是拐了弯, 进入原河省之后往东去了。
但这只是三府所观察到的,接下来蝗虫大军具体会去哪里,盛京这边只能等消息。
如同十七县里的几个知县所做的,锦城府三府的知县、知府也尽力往原河省传消息。
八百里加急比蝗虫大军跑的快些,原河省的人有那么一两日、两三日的准备时间。
如果当地地方官有能力的话, 在这么点儿时间内肯定能出台一些灭蝗措施。
盛鸿心急如焚,坐立难安。
蝗虫大军存在一日, 那吃的就是他的银子, 他不仅要免了受灾地方百姓的赋税,还得免费发放种子、秧苗等。
蝗虫大军从西山省中部一路南下进入原河省,现在又要在原河省扫荡肆虐, 农人辛苦几个月种出来的庄稼, 一日之间被一扫而空。
农人的心在滴血,他的心也在滴血。
心中的不痛快实在是排解不了, 他开始追究蝗虫大军所到之处地方官的应对措施。
知县的俸禄一个月高达一千两,一千两!
普通农人一大家子辛苦一百年都攒不了这么多银子!
拿了他的血汗钱,却不好好给他办事, 这换谁能忍?
越想越气, 盛鸿下令好好调查蝗虫所经之处所有地方官员的反应, 哪怕是小小的县尉县丞甚至是一村之长,他都不让放过。
在大盛, 乡绅这一阶层被压制的很厉害, 村长可直接与知县联系, 虽然村长不在朝廷的编制内, 但却是直接面向底层百姓的,村长不作为,或者是一村之中出现村霸,那可恶程度一点儿都不输给知县。
当盛鸿忙着算账时,黎荞则是开始买粮食,准备直接发给受灾百姓。
当然,他买的不是细粮,而是小米、玉米、高粱等粗粮。红薯吃多了对身子不好,得搭配着其他粗粮一起吃。
西山省受灾的那些地区,一些县有煤矿,百姓在种地之余能去挖挖煤挣个工钱,日子还算过的去,即便这一季的秋粮没了,那家中还有刚收上来的小麦以及去年没吃完的陈粮。
但也有不少地区没有煤矿,这些地方底层百姓的日子很一般。
所以,黎荞此次捐粮针对的是那些家中赤贫没了这一季秋粮就熬不过去这个冬天的人家。
他也不打算多捐,毕竟以后用钱的地方多,而且这次蝗灾波及的范围广,凭他一人财力撑不住,他尽尽心就成了。
除了黎荞,还有一些人往善堂捐银子捐粮食。
盛鸿没有号召众人掏腰包,但此次蝗灾已经传遍了京城,一些有能力的人便自发捐银捐粮。
每个人捐的不多,毕竟这几年捐的东西太多了,今年冬天说不定也要继续捐——今年夏天不是很热,而且年后冷的时间比去年还长。
像是辛家,虽然财大气粗,但这一次辛知和黎瑜安代表辛家只捐了八百两银子。
杂粮便宜,一斤三四文钱,八百两银子能买二十多万斤粮食。
七皇子、大皇子、二皇子、四皇子以及几位大学士、六部侍郎等人捐的也不多,在几十两——几百两之间。
一些品级不高的官员,捐的在几百文到几两之间。
范家就在受灾当地,范家不差钱,捐的是粮食,范不着直接开仓将自家仓库里的粮食都捐了。
一些心善的富户捐的也不多,像是韩宁,代表韩家捐了二百两。
家境殷实的小老板,捐几文、十几文、几十文的都有。
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被自家长辈从前吃蝗虫的经历给镇着了,便想将自己存钱罐里的银子捐出去大半。
其实他们对这场蝗灾并没有太具体的概念,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管黎荞陶竹王桂花黎大山这种长辈讲的有多详细,他们都没有太深的感触。
但这不妨碍他们捐银子,三个小家伙都很善良。
黎荞没让他们仨多捐,每个人捐一百两尽一下心意就成了。
今后的天灾还多着呢,存钱罐里的银子慢慢捐,总有用得上的时候。
大家捐的都不多,但当原河省的消息传到盛京时,这些零零散散的捐款竟也有五万多两。
蝗虫大军进了原河省之后,先是在边界三府肆虐,然后果真往东去了。
原河省三府的应对与西山省的官员差不多,在得到消息之后,知县、知府下令让百姓灭蝗。
有的官儿野心不大,不想升官,只求不出错,所以在这次灭蝗行动中积极性不足,只是一个劲的号召百姓捕捉蝗虫,并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奖励措施。
有的官儿则是想抓住此次机会,狠狠出一次名,好在盛鸿跟前露露脸。
这些野心勃勃的官员和锦城府知府一样,自掏腰包设下奖金鼓励百姓灭蝗。
每一位官员的应对,都在盛鸿的调查之中。
很快,令黎荞揪心的消息传到了盛京。
蝗虫大军继续往东,到达了河西府。
黎荞在河西府以及与河西府相邻的两个府设下了一道鸡鸭防线,此次的蝗虫大军从河西府以及其中一府经过,然后继续往东,直冲东山省而去。
三柳村的鸭货铺子比从前扩大了许多,因为这铺子里的鸭货不只是供应平城和府城,还供应河西府余下四个县。
得益于水泥路的修建,河西府五县之间的联系比从前快了不少,两地往返的时间缩短,鸭货这种不易存放的吃食便开始销往余下的四县。
这么一来,只靠着平城的鸭子便不够用了。
余下四县的百姓也开始养鸭子,后来又开始养鸡,以供应开在平城和府城的炸鸡铺子。
炸鸡铺子的生意并不比鸭货铺子的差,再加上百姓本就有养鸡的习惯,所以整个河西府养的鸡比养的鸭子要多一些。
有这么多鸡鸭在,河西府五县与其他地方相比,防线前所未有的严密。
再加上提前三日得到了消息,因此当蝗虫大军的先头部队零零散散的进入河西府的地界时,早就准备好的百姓一边将自家标了记号的鸡鸭放出去,一边准备好扫帚、麻袋等工具。
蝗虫可是很好的饲料,现在家家户户都养了不少鸡鸭,这些蝗虫能不火烧就不火烧,最好都保存下来。
官府可是说了,将这些蝗虫煮熟,晒干,磨粉,装袋,等以后再煮鸡食鸭食时,把蝗虫粉掺里边,那喂出来的鸡鸭又大又肥。
既然庄稼注定要被啃完救不回来了,那一定得多捉些蝗虫弥补自家的损失!
而且,知县大人也设下了奖金,虽然说大家伙儿现在都富裕了,可谁会嫌自己的银子多?
抱着给自家鸡鸭攒饲料+挣奖金的目的,整个河西府的百姓齐上阵,和蝗虫大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不仅农人尽力捕捉,做小生意的也关上门拿上工具去捉。
鸡鸭吃饱之后便不再出力,但百姓们却是饿着肚子持续战斗,蝗虫吃完一地的植物之后就飞走了,想要捕捉更多的蝗虫,那就得不吃不休。
河西府的百姓鼓足干劲,再加上大批量的鸡鸭,还真消灭了不少蝗虫。
据河西府现在的知府所奏,蝗虫大军初来到河西府地界时,趴在红薯秧苗上,那厚度接近一尺,等蝗虫大军飞走时,厚度只剩下半尺了。
英勇的河西府百姓,将闯入河西府地界的蝗虫消灭了一半!
并且,河西府知府还在奏报中明确表示河西府不需要朝廷的援助,河西府百姓能够承担此次的损失。
河西府不给朝廷增添负担。
这一封奏报递上来,盛鸿阴沉了许久的脸色,终于转为多云了。
虽然说蝗虫大军还是将河西府的庄稼给霍霍完了,但河西府消灭那么多蝗虫,也算是小小的报仇了。
更关键的是,河西府百姓自己承担这次的损失,不伸手朝他和朝廷要钱,这可太让人身心愉悦了。
多懂事啊!
他就喜欢这种让他省心的官员和子民。
不过,认真说起来,得小小的嘉奖一下黎爱卿。
这一次的特大蝗灾,河西府能将境内的蝗虫消灭一半,让他出了口恶气,这很大程度上是靠了黎爱卿。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从前的大蝗灾,人力哪能消灭?
都是等蝗虫自己死亡或者是进入冬天之后气温下降而亡。
别说是消灭一半了,就是消灭三分之一都是痴人说梦。
可现在因为黎爱卿竟是能消灭一半,他做梦都没能梦到这种好事!
不过,具体的赏罚,还是等这次蝗灾彻底结束了之后再说。
他要一起算账,给这批蝗虫所经之处的官员都算算账,他费尽心思选拔出来的进士们都嗷嗷等着做官升官,不办实事尸位素餐的麻溜滚蛋,他的血汗钱不养废物。
很快,又有最新消息传来。
蝗虫大军离开河西府之后往东,进入了东山省。
黎荞在原河省与东山省的交界之处也设下了一道鸡鸭防线,他让丘安府、周阳府的百姓养鸡鸭,说要在微青县开鸭货铺子、炸鸡铺子。
这一道防线设立的时间短,这两府养鸡鸭的百姓不如河西府多,但也不算少。
这两府官员的措施和其他地方官员的措施差不多,所以蝗虫大军经过这两府时,也被消耗了一波。
西山省五府蝗虫大军刚起时,蝗虫多到遮天蔽日,里外层外三层的压在植物上,看的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但蝗虫大军经过这一路的消耗,离开丘安府和周阳府时,已经由几十年一遇的特大蝗灾变成普通蝗灾了。
蝗虫大军再飞起来时不能遮住太阳,落在草丛、庄稼上时虽然也能压弯叶子,但厚度只有三四指厚了。
这次的蝗灾之所以消灭的顺利,很大一个原因是蝗虫大军一直被消耗,沿途新加入的蝗虫少。
河西府河多池塘多,没有蝗虫卵孵化的先天条件,丘安府本就水多,不然大运河也不会流经微青县。
再加上黎荞将五万亩耕地放在了丘安府,黎谷在那边一直雇人修河挖沟,所以丘安府也不利于蝗虫卵孵化。
至于余下的蝗虫大军冲入东山省后会如何,这得看东山省那边的奏报了。
明总督没上任前就把抗旱当做了工作重点,上任之后立马考察全省的河流情况,大泽府与原河省相邻,当初大运河定路线时,差点儿不能流经微青县,因为英国公想让大运河绕过微青县走大泽府。
大泽府与源山府相邻,源山府是英国公的老家,这两府在吕家的把持下,之前因为地下赌坊一事,闹出了不少人命。
英国公完蛋后,赵存亲赴两府,将吕家在两府的势力连根拔起,明总督上任后,也来了这两府考察。
一是想看看这两府的情况,二是大泽府与原河省相邻,与黎荞的码头微青县相邻。
等将来大运河开通,微青县必然会被黎荞发展为大码头,客流量巨大,因此,明总督对大泽府很重视。
虽然是两个省,但两地谁让相邻呢,大泽府到时候说不定能沾一下微青县的光。
抱着这种目的,明总督首先制定了这两府的兴修水利的计划。
明总督亲自盯着,大泽府、源山府的修河挖沟工程很顺利。
而且,明总督早就知道此次的蝗灾,当蝗虫大军冲入原河省时,他就担心会波及到东山省,因此他亲自去了大泽府。
大泽府没有鸡鸭防线,但水多,不干旱,所以蝗虫大军在大泽府没有增加,只有被消耗。
明总督从首府征调了一批人手过来,也自掏腰包设下了奖金。
在明总督的督促下,蝗虫大军在大泽府被灭掉了不少,蝗虫群已经连绵不起来了,被分割成一小波一波的。
这种小波的蝗虫,只能靠人力去慢慢捕捉了。
好在东山省今年不算干旱,如果没有新的蝗虫加入,那这小波小波的蝗虫成不了气候。
蝗虫寿命短,要么自然死掉,要么被百姓灭掉。
至此,这场波及到三省的大蝗灾算是结束了。
盛鸿接到明总督的奏报之后,阴沉了快两个月的心情终于彻底放晴。
根据这段时间所接到的奏报来看,这场特大蝗灾造成的损失竟然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
奇迹啊!
*
作者有话要说:
以古代的条件来看,灭掉大蝗灾是不可能的,但本文是架空,架的特别空,所以宝子们就当我胡说八道,看个乐呵,不要较真哦~
第227章 善后,琐事 都有补偿
已经快要八月底。
中秋节已过, 气温下降了不少。
盛京没有被这次的蝗灾波及到,盛京的秋收已经开始了。
这日王桂花从庄子回来,不仅带回来一些还带着泥土的花生, 还有一筐刚捉的蚂蚱。
最近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很喜欢听家中长辈讲从前黎家没发家时的经历,并且还想体验一番。
下地秋收,这种活儿太累,黎荞陶竹王桂花舍不得他们仨累着,不允许他们下地干活。
但从庄子里带回来一些新鲜的农作物, 用从前的方法做着吃,那是可以的。
像是花生, 这种刚拔的花生洗干净, 放入锅中卤一下,味道比干花生要好吃许多。
还有烤红薯,垒一个小土灶, 先把红薯在小土灶上烤的半熟, 然后将整个小土灶给砸了,用泥土盖的严严实实, 这样焖出来的红薯也好吃。
至于蚂蚱,从前的黎家哪有条件做油炸蚂蚱,捉来之后串成一串扔到火堆里, 稍微烧一下肉香味就飘出来了。
这种粗糙的吃法, 以黎家人现在的味觉来看, 有些不够美味。
但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吃惯了精致美食的小家伙倒是很喜欢,觉得这种亲自动手的经历很有趣。
而且, 平城那边的信源源不断, 每一封都与蝗灾有关, 于是这三个小家伙对蚂蚱的兴趣一直没消失。
王桂花就时不时的从庄子里带回一些土特产。
黎小睿瞅见奶奶又给他和两个小叔叔带回来不少蚂蚱, 立马跑去厨房门口生火。
蚂蚱还是烤着吃比较香,原汁原味。
小孩子玩火容易出事,今日陶竹回来的早,便搬了个小板凳过来坐厨房门口守着他们仨。
到目前为止,善堂那边一共收到了不到七万两银子的捐款。
这些银子按照就近原则,在受灾地区相邻的府、县买粮食,这样能省下不少运输费用。
他只需要统计善款,具体的操作方面由盛鸿安排的善堂总管负责,因此这些天他不是很忙碌。
有时候还能和王桂花一起去自家庄子里盯一下秋收情况。
黎小睿也坐在小板凳上,他一手拿着一根小木棍,一手往小木棍上窜蚂蚱,嘴巴也忙活着:“唉,我当时要是在三柳村就好了,这样我也能大开杀戒。”
“就是,我也想杀蝗虫不眨眼。”
黎长风两个肉呼呼的小手也在串蚂蚱,提起这次蝗灾,他白嫩嫩的脸蛋上满是遗憾。
“小宝哥虽然比咱们大两个月,但力气肯定不如咱们大,若是咱们拿着扫帚去扫蝗虫,一日下来,收获的蝗虫绝对比小宝哥多的多。”
黎云帆说着,竟是抿着小嘴巴叹了口气,肉嘟嘟的脸蛋被他这一小动作鼓成了小包子。
显然,没能在这次的蝗灾中大展身手,他遗憾极了。
陶竹视线在他们仨身上转了一圈,有些无奈:“这又不是什么好事,你们春桃姑姑不是说了,蝗虫撞到了小宝的眼睛,让小宝难受的掉了好几滴泪花。”
在三柳村的这次灭蝗行动中,黎春桃和章田生的大儿子章小宝很是勇敢,虽然只有五岁多,但也拿起小扫帚去扫地上的蝗虫,好把蝗虫扫进麻袋里。
这种活计对小孩子而言其实是有风险的,章小宝一个不注意,被蝗虫抓了下眼珠。
但这三个小家伙忽视了危险,只记着章小宝可以去抓蝗虫,这几日天天都在为没能亲身参与灭蝗而遗憾。
“阿爹,如果我和云帆睿睿参战,肯定会保护好自己哒。”
黎长风说着也抿下了小嘴巴叹气:“要是我们能飞就好了,哪里有蝗灾,就嗖的一下子飞哪里。”
他虽然知道蝗灾不是好事,可是,春桃姑姑在信里描绘的场景,他真的很想参与进去呢。
因为除了蝗虫来临时众人齐心捕捉蝗虫外,事后众人还在煮蝗虫,晒蝗虫,磨蝗虫。
这种步骤听上去好有意思啊!
“你们还是专注烤蚂蚱吧,这种话以后出门别说,蝗灾最好彻底灭绝。”
陶竹语气有些严厉。
最近圣上心情很糟糕,这三个小家伙可千万别说出“要是京城也有蝗灾就好了”之类的话语。
不然就算黎荞简在帝心,那圣上心中也会起小疙瘩。
“阿爹放心,我们仨才不会乱说话,我们就是想灭蝗虫。”
黎长风说着将已经串好的一串蚂蚱丢入了火堆里。
然后他亮亮的眼睛一直盯着蚂蚱串,小手又抓起了一个烧火棍,蝗虫易熟,得注意火候,不然一下子就被烧没了。
“就是,大忠叔祖父一个人竟然捉了五千多斤蝗虫,太厉害了。”
黎小睿惊叹,也将串好的蝗虫扔到了小火堆里。
“若是换成爹爹,爹爹说不定能捉一万斤蝗虫。”
黎云帆大眼睛笑得弯弯,还亮晶晶的,他看向陶竹:“阿爹,你说是不是?!”
虽然不知道一万斤蝗虫到底有多少,但他爹爹那么厉害,肯定能在大忠大伯的斤数上翻一番!
“……不是,你爹爹捉不了,你大忠大伯之所以能捉那么多蝗虫,是有人帮忙。”
陶竹摇头。
黎大忠身强体壮,是标准的壮劳力,蝗虫来袭时,他拿着那种竹子编的直径有一米宽的大扫帚去了自家田地中,身后跟着白柚的车夫、小厮、粗使婆子。
黎大忠用大扫帚在自家的红薯秧苗上一扫,地上便出现了一个蝗虫堆。
他的三个帮手赶紧把这个蝗虫堆装入麻袋中。
就这样四个人除了喝水啃馒头时算是小小休息了一下,余下的时间里是一刻不停的捉蝗虫。
从天不亮忙到半夜,这才捉了五千多斤蝗虫。
和黎大忠一样的壮劳力有很多,像是郑浅浅的两位哥哥郑器、郑光,还有王秀英,虽是妇人,但力气和男人一样大,捉蝗虫也是一把好手。
私塾里的那些半大小子停了课,哪怕被布巾蒙着口鼻,也嗷嗷叫着挥着扫帚捉蝗虫。
三柳村除了陶树一家,每家的积蓄都有上千两,日子富裕了十年,没有吃过苦,所以此次的蝗灾对于三柳村的幼童、半大小子而言,趣味大过了危害。
于是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这三个小家伙看了平城那边源源不断的信件之后,便也觉得捉蝗虫好玩。
这种成人与小孩子的认知差异,陶竹想尽力掰回来。
不好玩,蝗灾一点儿都不好玩。
这次蝗灾谁的损失最大?
河西府的损失最大。
河西府种的红薯全被毁了,虽然已经补种了,但错过了最佳种植时期,日照不足,红薯的产量肯定会减少。
而且,红薯的收获期推后,红薯作坊想要开工的话,得从外地买红薯,哪怕现在各地修了灰泥路,那运费也挺贵的,这么一来成本就得增加了。
现在整个河西府的农人心里都在滴血呢。
捉蝗虫所带来的那点收益在损失跟前,什么都不算。
这般想着,陶竹看向已经把蝗虫烤串从火堆里扒拉出来的黎长风。
小家伙正鼓着嘴巴呼呼的给烤串吹风,好让烤串快点变凉。
他抬手轻轻戳了戳小家伙鼓成包子的小脸蛋:“等城北咱们自家的红薯作坊开工之后,你们仨个,每七日抽出一日去那边当帮工,如何?”
“我给你们发工钱,你们自己挣的工钱你们自己处置。”
“嗯?”
“为什么?”
“阿爹?”
三个小家伙齐齐看向他,三双眼睛都因为惊讶而睁的圆圆的。
“我是要让你们知道挣钱不易。三柳村现在虽然富裕了,可这点富裕是乡亲们用汗水换回来的。”
“一场蝗灾将大家伙儿的心血给毁了,这件事一点儿都不有趣。你们自己去作坊里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陶竹认真解释缘由。
“好啊!”
但黎小睿听罢,立马举起小手晃了晃:“我不怕,我愿意去红薯作坊里干活。”
身为小男子汉,这点活计怕啥?
看他狠狠挣钱!
黎小睿不怕,黎长风黎云帆两个小家伙也不怕,他们俩自小力气大,比他们的大侄子睿睿更适合干力气活哦。
三个小家伙儿的注意力被转移,一边吃着脆香的蚂蚱一边叽叽喳喳的问东问西。
陶竹一一答了。
现在平城那边已经决定从相邻的府、县购买红薯,但是,往年的时候,是整个河西府的农人先把自家的红薯做成淀粉,然后再把淀粉卖给平城的红薯作坊。
现在全府的红薯都推迟收获,要想购买能满足全府农人的红薯,那成本就要增加很多。
成本增加,售价必然提高,一些外地商人就有些不满。
但这没办法,蝗灾是天灾,谁让整个河西府的红薯都被毁了呢。
“那河西府的百姓今年真的损失惨重啊。”
黎小睿听完了,小眉毛不由拧了起来。
“可不是,现在老家那边的农人忙着从外地购买红薯,等他们自己的红薯成熟了,还得下地收红薯。”
“损失最大的是咱们村的人,往年红薯作坊开工前,大家伙儿下地收红薯,不必雇短工。但今年红薯成熟时他们都在红薯作坊里干活,他们肯定得雇人去收自家田地里的红薯。”
陶竹说着也想叹气了。
这一波蝗灾,最最最亏的是三柳村和朱家村的人。
但这两村的人不愿意给朝廷添麻烦,决定自己承担损失。
看三个小家伙脸蛋都皱了起来,一副烦恼的模样,陶竹挨个摸了摸他们的小脑袋。
“不说这事了,快去洗洗手,该吃晚饭了。”
一筐蚂蚱看着多,但用火烧了之后可食用的肉没剩下多少,在他们刚才说话间,一筐蚂蚱轻轻松松就被消灭完了。
蚂蚱只能当零嘴,填不饱肚子。
“好~”黎云帆脆生生的应了一声,收起了对乡亲们的担忧,他仰着小脸蛋问:“爹爹今天什么时候回来?”
“肯定要很晚了,不用等他,咱们先吃晚饭。”
陶竹想起黎荞,不由朝皇宫的方向看了一眼。
这几日他清闲了,但黎荞挺忙碌的。
黎荞虽然在六部都掺和了一脚,但他的本职是户部主事,现在秋收已经开始,身为户部仅次于尚书、侍郎的官儿,黎荞每日都忙的脚不沾地。
果然,一直到两个小家伙都睡下了,黎荞这才回府。
厨房里,厨娘做了一些烤串,又下了一碗清汤面,最后又准备了一个西瓜当饭后水果。
夫夫俩坐在灯下,黎荞一边慢悠悠的吃着宵夜,一边与陶竹说起了今日的事儿。
“河西府的百姓不给朝廷添麻烦,但圣上也不愿意让河西府的百姓吃亏,他决定调河西府以及周边几府的地方驻军帮忙从外地运红薯。”
“嗯?圣上真这么说?”
陶竹原本是一手托腮看着黎荞吃宵夜的,闻言立马坐直了身子,脸庞上满是惊讶。
“是,他说地方驻军不缺那点训练时间。”
黎荞一边嚼着口中裹了烧烤料的淀粉肠一边点头。
“那太好了,这样乡亲们买红薯的成本不用增加,外地商人也不会不满。”
陶竹双手合十,一脸感激的朝着皇宫方向看去:“圣上太仁慈了,太体恤百姓了。”
“是。而且,河西府的田知府上奏,想要开仓放粮。”
黎荞又道。
每年的赋税收取之后,地方官府要留一部分用作日常开支和储备粮食,余下的才会送往盛京。
现在河西府接任明知府的田知府想要将往年的陈粮一股脑全发给百姓。
河西府富裕,每年赋税收取的都是足额,但年年用不完,官府里的人不爱吃杂粮,不少粮食就剩了下来,在加上仓库里的储备粮,因此整个河西府的存粮有不少。
此次其他受灾的府肯定要开仓放粮,但河西府家家户户都不缺这点粮食,因此河西府的粮仓没必要开放。
可田知府想用此举动暖一暖众人的心,盛鸿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大手一挥便准了。
“田知府考虑的挺周到的,之前田知府自掏腰包给大家买种子秧苗,现在又开仓放粮,这下子乡亲们心里肯定舒坦了。”
此次河西府不向朝廷伸手要免费种子、秧苗的决定,是田知府在询问过一部分百姓后独自下的。
这不是全府百姓的决定。
这是田知府的决定。
但现在田知府又是自掏银子设奖金又是买种子、秧苗,还开仓放粮,这下子就算一些百姓还是有不满,但也只会在心里嘟囔几句。
知府大人做到这个份上,挑不出刺来了。
“可不是,田知府此次散尽家财,圣上对他赞不绝口,升官指日可待了。”
黎荞一边点头一边将面碗端到了自己跟前。
烤串吃完了,该吃面了。
清汤面的味道不错,虽然清淡,但也有滋有味的,他几口就吃完了。
这时陶竹将桌子上的西瓜也切开了,夫夫两人拿着勺子,一人半个西瓜,慢悠悠的吃了起来。
西瓜的季节已经过去了,他们家的西瓜也不多了。
此时的西瓜不用放在冰块里就凉凉的,黎荞刚吃了烤串,口中有些渴,冰凉淡甜的西瓜对他而言正好,他挖西瓜的速度比陶竹快了些。
陶竹见状,便将自己的半个西瓜推给他:“圣上不是说要论功行赏吗?有结果了吗?”
第228章 黎荞拒绝奖赏,西山省官员的升降 一半是琐事
“西山省的结果出了, 但原河省和东山省只调查了一半,这次调查范围比较广,圣上准备一起公布最后的调查结果。”
黎荞摇了摇头说道, 毕竟波及到三个省,而且盛鸿连各村村长的反应都要知晓。
这是个慢活儿,短时间内出不了结果。
不过,将口中的西瓜咽下去之后,他又道:“圣上说这次多亏了咱家的铺子, 虽然开铺子是为了咱们自家的生意,但现在意外灭了不少蝗虫, 圣上说打算赏我点儿东西。”
“但还没想好具体赏什么, 他问我还想不要要田地。”
“那你是怎么回的?”
陶竹好奇。
“我说这次我没立功。吃蝗虫的那些鸡鸭又不是咱们家的,那是百姓们养的,我怎么好觍着脸说自己有功劳?”
黎荞说罢抬起眼皮看向陶竹:“你说是不是?”
“是。”陶竹笑着点了点头:“那是乡亲们的功劳, 和咱没关系。咱们的鸭货铺子、炸鸡铺子平日里已经日进斗金了, 哪里还好意思领这份赏。”
“所以我就和圣上说这次不用赏我什么,毕竟国库空虚, 圣上此次也是大出血。”
黎荞几口将自己的那半西瓜吃完了,然后拿过陶竹的那一半继续吃了起来。
一开始得知此次的特大蝗灾被灭时,盛鸿真的挺高兴, 只要蝗虫没有集结成群继续肆无忌惮的啃噬庄稼, 那此次虽然波及到了三个省, 但损失也能承受。
于是盛鸿就想赏黎荞东西,觉得因为黎荞而养的那些鸡鸭实实在在出了大力气。
但黎荞不这样想。
那些鸡鸭又不是他亲自养的, 他也不是没在这方面赚钱, 他靠着鸭货铺子炸鸡铺子日入上千两银子呢。
并且, 按照高志远所写, 上辈子的六皇子死在了边城。
由此可见今年冬天胡人的进攻非常猛烈。
他得想办法给盛鸿提醒,让盛鸿往边城增兵。
兵马一动,那粮草、抚恤金、武器什么的就也得跟着动,到时候肯定是一大笔开支。
所以他推拒了盛鸿的好意。
陶竹亦是这么想的:“没错,这次蝗灾波及的范围太广了,苦的是受灾的百姓和圣上,咱们真的没做什么。”
想起三柳村的情况,他不由轻轻叹了口气。
三柳村的乡亲们不仅要忙着处理蝗虫,还得补种庄稼、灌溉,一个人恨不能当做三个人用。
私塾放了大半个月的假,好让学生们帮着家里干活。
就连黎稻赵二妞这对近几年来专心当地主老爷、太太的夫妇,也下地忙着补种去了。
远在微青县的黎谷,虽然心疼的滴血,但微青县的秋收开始了,他得盯着,因此没办法回家看看。
另外,王桂花也是唉声叹气了好多天,也就在几个孩子跟前才有笑脸。
黎粮在北湖省还没回来,若是黎粮在,那肯定是可惜的饭都吃不下了。
三柳村的百姓都这样了,更别说是其他地区的百姓了。
“对了,大嫂今日回来,问我要不要给城北的红薯作坊招点人手做粉条。平城那边从外府购买红薯需要时间,她想着要不要在平城的粉条运送过来前,她做一些粉条拿出去售卖。”
想起此事,陶竹又开了口。
“嗯?”黎荞闻言抬眸,有些惊讶:“时间上也差不了多久吧?”
“对,其实差不了几日。但咱们庄子上的一些佃户,想在冬日农闲时进红薯作坊打零工,大嫂经常去庄子里,和咱家很多佃户都熟悉了,知道这些人家家中日子困难,大嫂便想帮帮他们。”
“而且,蝗灾经过河西府的消息刚传到盛京,一些酒楼、饭馆的掌柜就找上她,说若是今年平城那边的粉条供应不上,那希望她能多招些人手将城北那个作坊扩大一些。再加上她也有点心疼老家那边的损失,几个原因综合下来,她就有一些意动。”
“她说不和老家的乡亲们抢生意,等平城的粉条运送过来,那她立马停止售卖。”
陶竹解释。
“这样啊……”
黎荞恍然,他慢慢咀嚼着口中的西瓜,片刻之后,他摇了摇头:“若真如此,乡亲们肯定要多想了。”
“一开始城北的红薯作坊只供应咱家的铺子,不公开售卖。现在若是在平城粉条未运送过来前公开售卖,那乡亲们肯定会想,下一步咱们是不是就是不考虑平城那边直接公开售卖了。”
“这一步步的踩在乡亲们的心上,乡亲们肯定提心吊胆的,还是别了吧,咱们得让乡亲放心。”
他现在是身居高位的黎百万,没必要这么做。
“那我明天劝劝她。”陶竹也是这么想的。
盛京是粉条非常重要的销售地,平城做的粉条,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流入盛京。
但盛京的市场依旧没有饱和,粉条依旧是家境不错的人家才能吃得起的东西。
对于这一点儿,他很是可惜。
粉条这样的美味,应该流入万千百姓家中,成为普通百姓家中的日常食物。
可惜,从三柳村决定全村人一起做粉条开始,关于粉条的一切就不在他和黎荞的掌控中了。
现在河西府靠着粉条家家户户都致了富,他更是不能动这一块大蛋糕。
圣上为了守护河西府的奇迹,硬生生的让明总督在河西府待了十余年。
明总督调走之后,还特意选了个精明强干、野心勃勃的田知府过来继续守着河西府这块蛋糕。
其实,粉条的做法早就传开了,天下的厨子又不是傻子,有了红薯淀粉之后研究出粉条的做法是很容易的事儿。
可是无人敢公开与河西府争利。
就算研究出了做法,也只敢悄摸摸的自家做着吃。
而且,今年平城那边的粉条很快就能运送过来,就算是打时间差,那也挣不了几个钱,所以王桂花没必要掺和这个。
“你与她好好说说。至于佃户们想打零工的事儿,这个好解决,咱们在盛京只有千亩田地,佃户没多少,随便在咱们自家铺子里给他们寻个活计就成了。”
黎荞这会儿已经将陶竹的半个西瓜吃完了,他放下勺子,拿起桌子上的帕子擦了擦嘴角,然后抓住陶竹的手起身。
时候不早了,该洗洗睡了。
陶竹顺从的起身,口里问:“给他们寻什么零工?”
“嗯……”
想打寒假工的话,就今年冬天这个形势,黎荞很快道:“砍柴拣柴吧。甭管他们送来多少干柴,咱们都收。”
“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咱们家铺子根本没生意,大哥大嫂也一直在心疼每日烧暖房所耗费的干柴煤炭,今年甭管是不是如此,咱们先把干柴囤上。”
“这主意好。”陶竹听了,脸上不由带了笑,看向黎荞的水眸闪亮亮的。
这人脑子真好使,随口几句就把活计安排好了。
恰好黎荞扭头看他,将他这模样收入眸中,黎荞立马停住脚步,在他唇上重重亲了一口。
他唇上还带着西瓜的清甜,黎荞不由多亲了几口。
陶竹被亲的直笑,双手下意识环住黎荞的脖颈,但想到时候不早,他歪了歪脑袋,躲开黎荞的唇:“快去淋浴房洗洗睡觉,明天还得上朝呢。”
“没事儿,不差这一会儿。”
想到这段时日的焦虑,黎荞干脆一个弯腰,直接将人抱起。
从蝗灾的消息传入盛京,他和陶竹就再没狠狠快乐过。现在蝗灾结束,损失还能接受,可以放松一下了。
陶竹其实也想的厉害,虽然担心黎荞睡眠不足,但经不住黎荞的撩拨,很快就配合了起来。
两个人在淋浴房闹了一通,回到暖房又闹了许久,黎荞本就回来的晚,这下子他当真一夜未眠。
等到了平日里的出门时间,他从炕上下来,穿好衣服,留给陶竹几个吻,然后一身轻松上朝去了。
身为快要七级的六级异能者,不就是一晚上没睡,小意思。
不过,身为户部主事,这段时日他的确挺忙的,旁的活儿他都可以不干,但他得了解一番今年各省的秋粮产量以及明年各省耕地、户籍等方面的变动。
这是户部最基础的东西,盛鸿随时都有可能过问,他必须得记着。
况且,盛鸿还一直塞给他其他五部的事儿。
昨晚他对陶竹说西山省的赏罚已出,这个的确已经出了,在人员调动这块,盛鸿大刀阔斧的该升的升,该降的降。
蝗灾起源的西山省中部五府的十七县,四个知县被撸,十多个村长被撤,另外其中一府的知府也要降职。
有人被降,那就有人升官,盛鸿很喜欢那几个提前给南边县城报信的知县。
这几个知县够机灵,也有责任心,南边相邻的县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但他们依旧派人传信,这说明他们几个当官不只是为了他们自己。
盛鸿现在就喜欢这种有责任心有担当把大盛当自家爱护的官员,所以这几位知县要升官了。
至于锦城府三府,在蝗灾里,虽然云城府、畅知府的知府也积极灭蝗,但只有锦城府的俞知府自掏腰包设下奖金。
再加上之前俞知府还积极募捐御寒衣物,所以此次俞知府升职。云城府、畅知府两府的知府不上不下,只有口头嘉奖。
而且,盛鸿为了立典型,好给大盛全体官员树立一个榜样,他直接将俞知府提为西山、西闪、原河三省的总督。
而原本西山、西闪、原河三省的史总督,则是被盛鸿降为了一府知府。
西山、西闪、原河三省的总督府在西山省的首府原太府,而原太府在西山省中部五府以北,与这次蝗灾相邻。
原太府恰好错过了这次的蝗灾。
当蝗灾发生时,中部五府的知府都给史总督去了信,但蝗灾是南下的不是北上的,所以史总督的一系列命令要么追不上蝗虫大军,要么和当地地方官的灭蝗措施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此次的特大蝗灾,史总督等于是啥也没干。
这是天灾,史总督力有未逮,他不是不出力,他是毫无办法。
但盛鸿不这样想。
啥也没干=废物=失职。
三省总督怎么能是废物?这可是管辖三个省的大官,大官儿!整个大盛十二省只有五个总督!
是每个月拿着几千两银子俸禄的大官!
这个位置上坐了一个废物,那真是令人胆战心惊!
盛鸿可不愿拿自己的血汗钱养废物。
至于失职,的确是失职啊,三省总督结果在这场特大蝗灾里啥作用都没起,这不是失职是什么?
虽然是天灾,但这也说明史总督运气不好。
既然运气不好,那就不适合待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了。
于是盛鸿就将运气不好的史总督给撸了,把积极救灾救民的俞总督给提上去。
不过,这一结果,目前只有盛钧盛鸿、黎荞以及吏部尚书卢良懋四人知晓。
黎荞身为户部主事,其实并不想知道此事,毕竟人家正经的吏部侍郎都不知道呢。这以后要是传出去了,那多得罪人啊。
但盛鸿一直拉着他讨论,他不想知道也得知道。
这让他真的有些心累,他得时刻高度警戒,每一句话都得谨慎,免得越了盛鸿的底线,也不能崩了他不干涉官员升降的人设。
盛鸿最近的心情是真的不好哇!
今日是大朝会,在上朝时,盛鸿不是面无表情,就是眉头紧锁一脸的苦大仇深,其实今日无大事,但今年南方七八个府遭了旱,秋粮收成不好,于是从蝗灾之中走出来的盛鸿又被影响了心情。
今年难啊!
*
作者有话要说:
咳,刚才数了数,发现文里写的省份数目超过十二个了,所以盛鸿南边屯田的四省改为三省QAQ
第229章 黎荞的“妙计”,最终赏罚结果 黎小兰相亲
下了早朝, 已经快中午了。
黎荞跟着盛鸿去了求贤殿。
盛鸿认认真真上了半□□会,这会儿有些疲倦了,他将黎荞给他挑拣出来需要他今日批复的奏折推到一旁, 然后翻出了大盛的地图,铺在御案上仔细研究。
黎荞则是坐回屏风后批折子。
他下午还得去户部。
约莫一刻钟之后,盛鸿抬头看向了黎荞:“黎爱卿。”
“微臣在。”黎荞放下手中的毛笔,快速从屏风后绕了出来。
“朕有一想法。”盛鸿说着手指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你看,大盛这么广的疆域都临海, 土地上种不出庄稼,那能否从海中找食物呢?”
“……啊?”
黎荞闻言一愣, 随后往前走了两步, 来到御案跟前。
盛鸿又伸手在大盛长长的海岸线上比划了一下:“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从海中找食物,可行么?”
“嗯……就目前咱们大盛的船只水平而言, 想从大海中稳定、长期的获取大量食物, 似乎不太可能。”
“海中的风险太大了,捕捞上来的吃食能满足沿岸百姓所需就是老天爷眷顾了。”
黎荞尽量委婉, 好打消盛鸿这异想天开的念头。
就目前渔民的小船,每日出海能安安稳稳的回来就很好了,食物什么的不能强求。
这比上山打猎还充满不确定性。
在山上寻不着猎物还能挖点野菜, 实在不行也能啃一啃树皮, 但出海就不好说了。
今年的粮食欠收, 对盛鸿的影响有些大啊。
盛鸿闻言,视线盯着长长的海岸线又看了几眼, 然后肩膀一垮, 有气无力的坐回到了身后的椅子上。
他又何尝不知。
但这不是没办法了。
“昨日朕接到密报, 半个月前, 胡人那边也发生了蝗灾。牧草、庄稼被啃,这算是掀了胡人的命根子了,今年胡人肯定要南下。”
“朕决定下个月就向边城增兵。”
“你说今年的日子难不难?朕愁的昨晚一夜没睡好。”
黎荞:“……”
很好。
不需要他提醒,盛鸿就决定向边城增兵了。
今年真的挺难的。
其实他心里有一妙计,但太得罪人了,他又不是辛知那个大聪明,这妙计他只能在心里想想,一个字都不敢说出口。
不过,瞧着盛鸿眼睛里的红血丝,还有鬓边斑白的头发,他道:“圣上,微臣建议今后多修河挖沟,架桥铺路,咱们能做的便是这些了。”
“可不是,咱们能做的只有这些,剩下的就看老天仁慈不仁慈了。”盛鸿又叹了口气,而后双手撑着桌沿缓缓起身:“你说的这些,需要有能力的地方官去执行,看来朕下手得更狠一点儿。”
黎荞:“?”
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救灾不力,今后不再是降职了。拿了朕的俸禄,那就把事儿给朕办好了,办不好,那就别想过安生日子。”
盛鸿说着冷哼一声,抬步朝着后殿走去:“黎爱卿,你忙你的吧。”
黎荞:“……是。”
不愧是上辈子时能稳住局势的帝王。
有魄力。
等以后粮食真不够用了,那说不定不用他张口,盛鸿就能将他刚才所想的妙计变为现实。
快速处理了余下的折子,他赶在午饭前出了宫。
此时点外卖有些来不及了,他吃的是户部的大锅饭。午饭过后,徐瑛拿着一摞册子来找他,徐瑛是浙海省的主事郎中,今年浙海省的收成还行。
徐瑛拿来的这一摞册子,是浙海省各县、各府的秋粮预计产量,目前秋收还没结束,等结束之后他才能知道真正的产量。
浙海省种的粮食挺杂的,虽然以水稻为主,但其他粗粮、经济作物也种了不少。
不过,身为大盛最富裕的省份,虽然说省内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但这耕地面积属实有点少。
肯定有人隐占耕地了。
他上午在求贤殿心中所想的妙计,便是让盛鸿下令清查大盛的耕地数目,将那些藏匿家中真实耕地数目的地主官僚权贵都给揪出来。
顺带的,让勋贵、官僚也交税。
大盛对官僚、勋贵真的挺优待的,不仅给高俸禄,还按照官职品级、爵位等级免税。
他现在名下有三十万亩耕地,但他是三品大官,所以这三十万亩耕地都不需要交粮税。
还有辛家,辛家的五十万亩耕地都在武安侯名下,这五十万亩耕地也不需要缴纳粮税。
若是盛鸿让他们这些人交赋税,那国库的粮食银子肯定够使。
但他若真把这妙计讲出来,那就把大盛的贵人、富人给得罪完了。
他又不是辛知那个缺心眼,这种妙计不到万不已,他是一个字都不会给盛鸿提的。
花了一下午时间将浙海省的资料看完,等他离开户部时,天已经黑了。
夜风有点凉,他乘坐着马车回到家,家里众人刚吃了晚饭。
他今天算是回来的早了,几个小孩子昨日没见到他,这会儿便都围在他身旁,叽叽喳喳的说着这两天的事情。
谁读书进步了,夸。
谁今天玩游戏胜了,夸。
谁今天好好吃饭好好长高了,夸。
挨个亲亲抱抱举高高之后,黎小睿、黎二宝、橘哥儿三个小家伙蹦蹦跳跳的回自家的小院儿准备睡觉。
黎长风、黎云帆两个小家伙牵着手也蹦蹦跳跳的去了暖房那边,黎荞前几日给他们搞了几套精致的3D建筑拼图,有三柳村的大院子,也有现在住的带东西跨院的大院子,还有三柳村的地形图,他们俩挺喜欢,会在晚饭后拼一部分再睡觉。
小孩子不围在身边了,黎荞便和陶竹一起去厨房吃晚饭。反正饭菜都在锅里温着,不用特意装食盒里拎到暖房那边。
陶竹今日没有去善堂,他带着黎小兰去了火锅铺子相亲。
黎小兰年纪属实不小了,虽然黎小兰没说什么,但他挺为黎小兰焦急的。
现在黎荞已经把征婚要求放宽到秀才身上了,今日所见的便是两个秀才、一个富家少爷。
当然,这只是他和黎小兰单方面的相看,男方待在大堂中吃火锅,他和黎小兰悄悄的站在二楼看几眼。
今天的两个秀才是辛知介绍的,富家少爷是韩宁介绍的,但黎小兰看了之后,一个都不合她眼缘。
“不合眼缘就继续相看,成亲之后可是要日日对着的,若是不合眼缘,那岂不是日日都心中犯堵厌恶?”
黎荞一边慢悠悠的吃着手中的螃蟹一边道。
秋天正是吃螃蟹的季节,黎家厨房自然不能错过这道美味。
“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以我来看,今日那三人的模样都不错,就这小兰……”
“嗯?你说谁模样不错?”
黎荞听得这话,瞬间抬眸,黑漆漆的瞳孔直勾勾的盯着陶竹。
陶竹一顿,随后有些好笑的伸出手抱住了他的手臂,然后凑过来在他脸颊上亲了一下:“小兰是晚辈,和她相看的男孩子在我眼中跟她一样都是孩子。”
“那也不成,真正的孩子是咱家这几个,今日和小兰相看的这仨都十六七八了吧?这还是孩子?”
“以后不许这样夸别人。”
他都没有这样夸过别的男人、小哥儿。
自打有了陶竹,别的男人、小哥儿在他这里只有性别,没有美丑。
陶竹看黎荞故意板起脸来,忙抱紧了黎荞的手臂:“是我不对,我收回刚才的话,是你模样不错,天下男子只有你模样不错。”
“这话听着顺耳。”
黎荞脸上有了笑。
陶竹见状,不由也跟着笑,黎荞真的好喜欢他啊!
他轻轻晃了晃黎荞的手臂,又凑过去在黎荞唇上亲了一下,与黎荞挨的紧紧的,然后才道:“辛知和韩宁介绍的都不行,小兰可怎么办呢。”
“天下男人那么多,让她慢慢挑。”黎荞不紧不慢的道。
有黎春桃在前,还怕黎小兰嫁不出去嘛。
“要不干脆再放宽点条件,也不强求家境和功名了,只要识字,那就可以相看一下。你说呢?”
陶竹把琢磨了大半天的念头讲了出来。
“这得问大嫂和小兰,咱们做不了主。我是没意见的,只要人品好,对小兰好,小兰自己也喜欢,那我就同意。”
“好,我明日问问小兰和大嫂。”
陶竹得了黎荞这话,心中立马有底了。
不是他不疼黎小兰,但现在登门说亲的黎小兰一个都不喜欢,除了继续放宽条件,还能怎么办?
黎瑜安和辛知日日蜜里调油,黎瑜宁与明悉在一块时也是乐呵呵的话题聊个没完。
在这种情况下,黎小兰怎么会对成亲不向往?
黎小兰很向往,但就是找不到她自己喜欢的。
犯愁。
翌日,黎荞上班后先挑拣折子,再去求贤殿干活。
盛鸿一直在召大臣议事。
大运河修建的进度挺快的,现在盛京至暨北省的这一段已经通航了。
若无意外,明年夏天便能全线通航。
盛鸿对这事很重视,每隔几日就要问一问相关的进度。
还有往边城增兵一事也是大事,他和兵部的几个官员还有四皇子商议了半天,最终决定下个月中旬往边城调派三万禁军和两万红巾军。
红巾军是大盛地方驻军的统称,因士兵头绑红巾而得名。
另外,马上要九月了,今年冷的早,御寒的物资得准备起来了,若真再出现去年那种冷到大街上没人的情况,那最起码得让百姓安然度过这个冬日。
不过,为了避免哄抬物价,朝廷不宜出面号召,盛鸿打算让民间的探子负责此事。
还得给几个大煤炭商人打招呼,略微涨价可以,但不能离谱。
今年南方几府遭了旱灾,水利工程得安排上。
……
接下来几日,盛鸿在为这几件事忙活,他也顾不上养生了,和黎荞一样从睁眼忙到天黑。
进入九月,气温骤降到了零下,但没下雪。
如此冷了几日之后,气温慢慢回升。
这下子不需要盛鸿下水军了,百姓们自发开始准备过冬物资。
中旬,当五万大军前往边城前,盛鸿对此次蝗灾的最终赏罚结果出来了。
史总督不仅被降为知府,还被追责罚了五万两银子。
被撸了官职的人都被追责,得缴纳数目不一的罚银。
盛鸿甚至连村长都没放过,若是没银子,那就罚田地。
这还不算最惨的,最惨的蹲大牢。
一些灭蝗不出力的,比如说东山省一个同知,在蝗灾来临时喝酒,没为蝗灾出一点力气,于是不仅被撸了官职,罚了银子,还蹲了大牢。
和重罚比起来,奖赏也依旧瞩目。
像是俞知府,直接飞升为三省总督。
一个原本身上没有官职的举子,在蝗灾中积极组织乡邻灭蝗,直接被调去了外地当知县。
黎荞虽然不想要奖赏,但盛鸿还是口头表扬了他,觉得他在这次的蝗灾中也出力气了。
不过,田知府虽然表现不错,但知府以上的官职现在都满着,无人挪动,再加上盛鸿更希望这种人才好好镇守地方,于是田知府就原地不动。
盛鸿让他先领三品俸禄,等以后有合适的位置了,肯定会让他升上去。
和田知府类似的有好几位,这些人才盛鸿更希望他们留在地方守护当地百姓,于是就让他们原地踏步,只让他们领高品级的俸禄。
还有河西府的全体百姓,盛鸿也口头夸赞了一番,并且免去河西府明年春季的赋税——不是盛鸿不大方,实在是最近形势不好,他大方不起来。
……
盛鸿这份奖罚圣旨一出,满朝震惊。
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出盛鸿这是什么意思。
第230章 满朝文武的反应,辛知自请外放 黎粮回村,黎小兰心有所属
盛鸿的这个赏罚结果, 满朝文武都觉得太夸张了,就连七皇子也觉得史总督这是遭了无妄之灾。
史总督太倒霉了,也太无辜了。
蝗灾这种事情谁能预料?
而且古往今来解决蝗灾的办法就那么几样。
不, 准确来说,没有解决蝗灾的办法,当蝗灾真的来临,人类的挣扎根本无济于事,不值一提。
人类只能受着, 任由蝗灾肆虐。
所以这场蝗灾怎么能怪到史总督头上?
史总督尽力了呀。
他又不是啥都没干。
怎么追究起史总督的责任了?
现在直接将人从三省总督降为一府的知府,还罚了五万两银子, 这落差, 说句实话,有些恐怖了。
史总督个人的心情,旁人能想象的到, 颜面扫地, 羞愤难当,若地上有缝隙, 史总督肯定会钻进去。
但史总督的心情不是重点。
重点是盛鸿这道圣旨透露出来的信号。
因为大盛疆域辽阔,所以在整个大盛范围内,每年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天灾, 不是东边有洪涝就是西边有干旱, 不是北边有蝗灾就是那边有泥石流。
反正每年总会出点儿事情。
按照盛鸿此次的赏罚, 那今后人人自危啊。
谁治下若是发生了天灾,那就自求多福吧, 哪怕尽力救灾了, 也有可能会被追责。
今后谁还能睡的安稳?
人人都得烧香拜佛, 祈求老天爷保佑自己治下风调雨顺百姓安宁。
此前盛鸿将消息捂的严实, 只有盛钧黎荞以及吏部尚书卢良懋知道此事,现在圣旨公布,余下的几位大学士先是找了卢良懋,询问圣上为何会有此重罚。
其实卢良懋也是一头雾水,他虽是吏部尚书,但大盛官员的升降调任一直牢牢握在盛钧盛鸿父子俩手中,盛鸿告诉他此事时是告知,不是与他商议。
他当时也觉得这惩罚有些重了,因为史总督平日里的表现还行,此次蝗灾也尽了力。
但盛鸿就是要下此决定,他能怎么办?
他只能乖乖听令。
几位大学士听得卢良懋这一番解释,犹豫两天,忍住了求见盛鸿的冲动。
罢了,盛钧在位之时,这大盛就是盛家的一言堂。
后来盛鸿继位,出现了如英国公、彭家这样的刺头,但将这两个刺头收拾了之后,连带废了两位皇子,文武百官以及一大帮勋贵哪里还敢和盛鸿对着干。
就算是一些张狂的,也都收敛了起来,夹着尾巴做人。
既然盛鸿有此旨意,那肯定有盛鸿的道理。
几位大学士顾虑多,没有求见盛鸿,但七皇子和四皇子都去找了盛鸿。
这是不是太过了?
他们也不是为史总督求情,他们只是觉得若是这个口子一开,那今后大盛的官员日日都要陷入恐惧之中。
人力终有穷,人类在天灾跟前太被动了,这样的重罚实在是不妥当。
这么一来,盛鸿仁君、明君的名声要大大的受影响。
面对着两个儿子的疑惑,盛鸿心平气和的与他们解释。
他此次就是要杀鸡儆猴,好让天下官员今后都兢兢业业的给他守护一方安宁。
况且,史总督此次的确不如俞知府做的好,此前俞知府募捐御寒物资,史总督就口头过问了几句,没付出什么实际行动。
此次灭蝗,俞知府自掏腰包设下奖金刺激百姓灭蝗,史总督却是下令号召全体官员百姓一起捕捉蝗虫。
两相对比,史总督凭什么继续占据总督之位?
真以为一个月几千两银子的俸禄是好拿的?
拿了他的血汗钱,那就主动、积极的给百姓办事,给他守护大盛的江山,而不是事到临头了追着天灾的屁股跑。
史总督此次被罚,一点儿都不冤枉。
他怎么不去罚明总督?
人家明总督接到蝗灾的消息,立马研究蝗虫大军的路线,然后从首府赶往大泽府。
其实明总督的行为是有些冒险的,因为明总督很可能会扑空,蝗虫大军完全不可控,路线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但收到消息之后,明总督还是千里迢迢赶往了原河省和东山省的边界。
明总督宁肯白跑一趟,也不愿意坐在首府焦急的、被动的等待消息。
若史总督跟明总督一样,接到蝗灾的消息之后,立马赶赴灾区,积极组织百姓救灾,而不是坐在总督府发布一道道的命令,那他何至于将这位三省总督的脸面给丢到地上摩擦?
史总督被降职,这是史总督自己找的!
还有,他此次又不是只罚人不赏人,干嘛只记着史总督不看看俞知府?
除了俞知府,还有田知府以及好几位地方知县,这些人将来都是要升官的。
怎么不看看这些人的飞升啊?
他也表扬了明总督,赏了明总督三个月俸禄——这种品级的大官,他也只能赏金银了。
只瞧得见史总督跌跟头,看不见俞知府等人的飞升,这心态很有问题啊。
是不是在心虚?
若不是心虚,那心里害怕什么?
他又不是真的不讲道理。
只要真心治灾救民,他肯定会奖赏的。
以他看来,大盛官员的日子太舒服了,拿着高俸禄,掌握着一地大权,过的比他这个皇帝都滋润。
他一大把年纪了,每日还从睁眼忙到天黑呢,地方官凭什么比他过的舒坦?
怎么着,他宵衣旰食、夙兴夜寐的处理政务,费尽心思充盈私库,其实是在为这帮官员打工?
他身为皇帝累出病来,这帮官员却是舒舒服服的在地方当土皇帝?
想得美!
今后就该出台一项专门针对各级官员的追责制度,好叫这帮官员把心思都放在做官上。
不想为官,那可以给他递辞呈,他保证一个都不挽留。
天下想做官、能做官的人才多的是,不想干那就麻溜滚蛋。
盛鸿这一番话语,让七皇子和四皇子有些羞愧,两人赶紧认错。
他们只担心天下官员今后会惶惶不安,却忽视了他们老父亲的付出,是他们错了。
恰好当时黎荞坐在屏风之后批阅奏折,将盛鸿这番话听入耳中,他无比想为盛鸿点赞。
是这个理儿,盛鸿贵为皇帝,本该享尽人间富贵,结果盛鸿累死累活维护大盛江山,还高薪养廉,但很多官员却是不办实事拿着盛鸿的银子吃吃喝喝,盛鸿完全就是冤大头嘛。
若是在太平年间,那盛鸿或许忍了。
但今后十余年可是天灾不断。
唯有这样的重罚,才能让各地的地方官都重视起来。
七皇子和四皇子找人将盛鸿的意思传了出去,这下子满朝文武安静了。
甭管心里如何想,但嘴巴上不嚷嚷了。
几位大学士都不出面,两位皇子也站到了盛鸿那边,下面的官员拿什么去劝盛鸿改变主意?
只能认了。
唉,世道艰难啊,哪怕是官儿,今后身旁也多了一根鞭子,稍稍不注意,这鞭子就落下来了。
从三省总督降为一府知府,今后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呐!
不过,也有人因为盛鸿的这份赏罚圣旨而高兴。
那就是最近几届科举出身的小官。
此次盛鸿调了七八个这样的小官前往地方掌一地大权,若以后还有地方官员不作为,那他们就有机会升官了。
黎家。
这会儿是深秋,但暖房已经烧上了,气温虽然还没有降到零下,但干冷干冷的,家中小孩子多,于是黎家的暖房早早烧上了。
今日虽是晴天,天上挂着太阳,但吹着小寒风,其实挺冷的。
辛知一大早上班去了,黎瑜安睡到自然醒,先是去给辛家长辈请安,然后回他和辛知的小院儿吃早饭,早饭过后,他先是去点心铺子转了一圈,然后来了黎家。
黎菽、王桂花一个在铺子里,一个在城北的红薯作坊,陶竹和范圆圆在家,自打沈画几乎住在善堂之后,陶竹和范圆圆的空闲就多了起来。
黎瑜安今日过来也是闲的无事,辛家人待他很和气,成亲之后,辛知立马就把自己小院里的人和事都交给了他。
他自己身份高,辛家人对他又重视,于是他这个新夫郎将辛知小院里的大权握的稳稳的。甭管是府内伺候武安侯几十年的老人,还是俊俏的丫鬟、小厮,对他都恭恭敬敬。
下人们都很听话,他也没碰见什么不顺心的,不过,如今他和辛知成亲都一年了,他肚子还是没动静,这让他有点烦恼。
辛知都二十五岁了,辛知同龄人的孩子都能上私塾读书了,他和辛知成亲一年却是没能为辛知生下孩子,虽然辛家人没给他压力,但他自己难免郁闷。
因此,今日辛知出门之后,他便回了娘家,找娘家人解闷。
这一天下来,先是陪着黎小兰、范圆圆做甜品,黎家的很多甜品是不出售的,他恰好馋了肉松小贝,便和黎小兰、范圆圆一起在厨房折腾了许久。
午饭过后,他待在前院的多功能休闲房里给郑浅浅、黎夏带孩子。
黎二宝和橘哥儿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暖房里待不住,但郑浅浅今年刚生的双胞胎却是只能乖乖躺在炕上,任由他亲一亲,捏一捏。
黎夏的二儿子比双胞胎大三个月,赵深黎夏为其取名乐,夫夫两人也不指望赵乐将来干出怎样的事业,能开开心心一辈子就成了。
赵乐已经会爬了,在炕上慢悠悠的爬来爬去,肉呼呼的小身子圆滚滚的,可爱极了,看的他也是忍不住亲一亲捏一捏。
很快,大盛官员的下班时间到。
但黎瑜安没有急着离去,他中午时让人给辛知传了信儿,让辛知来黎家接他。
辛知是和黎荞一起回来的,五万大军进驻边城之后,秋收告一段落,黎荞虽然依旧忙,但不跟前段时间似的深夜才回来。
饭桌上,黎荞和辛知喝了两杯。
因为辛知也有一丢丢郁闷。
盛鸿此次的赏罚透露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想升官,那得去地方干实事。
不然的话,只待在翰林院,想升官那是痴人说梦。
可是,若是外放离京,他又有些舍不得。
他生在盛京长在盛京,他的小夫郎安安的家人也都在盛京,远离亲朋好友,太苦了。
但是吧,他其实也很想为大盛江山、百姓做些什么,不然那么多年的书不就白读了吗,在翰林院虚耗光阴,他也不情愿。
于是他现在就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想外放做地方官,他没有十足的勇气。
留在翰林院,他又不甘心。
心中郁闷,他便借酒消愁。
不过,黎家的酒基本上都是米酒,他也不想喝的醉醺醺的一身酒气熏着他的安安,他便独自灌了一小坛米酒。
辛知的郁闷,黎荞解不了。
他的人设是不干涉官员的升降。
他只能陪着辛知喝两杯,说些其他的转移辛知的注意力。
晚饭过后,黎瑜安拎着两盒子今日新做的甜品和辛知回家,黎荞送走他们小夫夫之后,直接和陶竹回了正房。
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正坐在炕上拼三柳村的地形图,他们仨将来肯定要去三柳村转一转的,这会儿给他们搞一个三柳村的地形图,也算是让他们提前熟悉熟悉老家。
地形图很大,长宽都是两米多,三个小家伙拼的很认真,黎荞拥着陶竹在陶竹的小书桌前坐了下来。
今日陶竹收到了皇家物流送来的信,黎粮和黎二山在回盛京的路上拐了弯,先回平城一趟,接下来还要去微青县一趟,等两人回京,得冬天了。
今日的信是从平城寄来的。
黎粮黎二山两人这会儿在平城。
信很长,是以黎粮的口吻写的,黎粮是盛平十二年留在盛京的,现在是盛平十五年,时隔三年回村,他兴奋坏了,什么事都想念叨几句。
回村之后先去祭拜了黎父黎母,然后才在村子里转悠。
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新盖的青砖大瓦房,而且水泥出现了之后,村里人还将墙根处都抹了水泥,这是防止墙根被雨水侵蚀的。
黎荞和陶竹的快乐老家经受多年的风吹雨淋,墙根已经有些被侵蚀了,抹上水泥之后好了很多。但这房子毕竟已经十年了,而且黎荞陶竹指不定什么时候才会回去,黎粮便想着要不要将所有墙壁里里外外都抹上水泥。
还有大门口挂着的御笔匾额,虽然日日都擦拭,但整日挂在外面被太阳晒着,已经有些脱色了,看得他颇为心疼。
他想把大门的门檐给加宽一些,好让雨水、烈日够不着匾额,但又怕这样一加宽,影响了御笔匾额的威严和众人的观看。
要知道哪怕这匾额出现十年了,依旧是平城最有名的景点,外地人来了平城,必看的景点便是黎家大门上的御笔匾额。
还有三柳村、朱家村的红薯作坊已经开工了,圣上之前调集了周边几个府的地方驻军运送红薯,村人不用出运输费,只需要掏钱买红薯就行。
而且红薯价格不贵,还是两文钱一斤。
有了从外地运来的红薯,县城和三柳村、朱家村的红薯作坊都正常运转。
至于村人田地里补种的红薯,他特意跑自家田地里挖了几株红薯看了看,这会儿的红薯只有两根手指头那么粗,距离收获还有一段时间。
村人见着他也很兴奋,从红薯作坊下工之后跑去黎家,围着他问东问西。
众人最好奇的自然是黎荞这位三柳村的金宝贝了。
于是他天天在家开大会,给村人科普黎荞一家子现在的日子,还有盛京的繁华热闹。
当然,他还挺乐意听众人讲述蝗灾来临时每个人是如何捕捉蝗虫的,就是可惜他当时不在,不然的话,他绝不会输给任何壮劳力,可恶的蝗虫,气死他了。
另外,明年大运河通航,微青县的码头投入使用,他让村人再认真考虑一番,看谁愿意去那边发展。
若是想报名的话,明年春天就得出发去微青县了。
除了三柳村的一应事务,黎粮还跑去大河村转了转,那是黎二山的舅舅家,王桂花的娘家,现在他们一家子都定居在盛京,王桂花思念双亲,他得去看看。
当然,还有郑屠户对郑浅浅也思念的紧,准备今年再来盛京……
……
洋洋洒洒上万字,黎荞读了好一会儿才读完。
“按照大哥这速度,怕是要在最冷的月份回京了。”黎荞将手中的信纸放回到桌面上,语气中有些担忧。
黎粮还准备带上众人送的特产,慢悠悠的赶往微青县,哪怕现在一路上都是水泥路,那也得耗费不少时间。
“有皇家物流的保镖保护,应是没事的。他一直牵挂着家里边,此次回去,可不得一一过问一遍。”
陶竹说着握住了黎荞放在桌子上的大手:“就是辛苦圆圆了,和二山还在蜜月期,结果二山这一送亲,直接去了大半年。”
“没办法,二山得听他老子的。”
黎荞不由笑了一下。
自打黎二山踏上南下的路,范圆圆明显有些无聊了,也不爱出门探索美食,除了去善堂学馆那边和偶尔回家,余下的时间便是待在家中帮着郑浅浅、黎夏带娃。
“大哥还未从北湖省出发就来了信,说是要回老家一趟,圆圆看了信之后,有些不开心。但现在范家有人当官了,她心情挺好的,一天到晚都乐呵呵的。”
陶竹一边把玩着黎荞修长的手指一边道。
此次的蝗灾,范家出了不少力气,不仅将自家粮仓里的粮食捐了,还自掏腰包设下丰厚的奖金。
盛鸿将范家的表现看在眼中,直接把范圆圆的大哥范团团由一介秀才提为专门管理大盛煤矿事务的主事。
这主事隶属于工部,是正七品官。
这对范家人来说,真是天大的惊喜。
大盛不能拿银子捐官,普通人想做官,那得走科举之路。
即便如黎荞这种让一府百姓都致富的天纵奇才,也是老老实实考的科举。
范家虽然也有人读书,但成绩最好的就是范团团。
范团团是前些年考中秀才的,这几年考了两次举人都未中,范家人对他已经不抱什么期望了。
都三十多岁了还是秀才,前途真的不是很光明啊。
可万万没想到,此次盛鸿竟然直接给秀才授官了,还是正七品!而且管理范围恰好能将范家给罩进去。
当然,范家人并不打算借此欺压旁人,但自家出了专管煤炭的官儿,那今后肯定不会被人欺负了。
跨越阶级+生意无忧,范不着高兴的几日都没睡着,带着范团团来黎家请教黎荞时也是嘴巴一直合不上。
范圆圆也很开心,哪怕天天被思念折磨,但一想到家中有人做官了,那她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黎荞听得陶竹此话,想到已经去工部任职的老实憨厚的范团团,他反握住陶竹的手,将辛知的烦恼讲给了陶竹。
盛鸿此次为了给天下官员树立一个榜样,连给秀才授官这种事都干出来了。
这事儿细究起来,其实就是卖官鬻爵。
范家人先出了银子,然后得了官职,这不是卖官鬻爵是什么?
但这话不能明着讲,他只能在心中悄悄的念叨两句。
不过,他是支持盛鸿这么做的。
今后大盛的商人若是想跟范家这般实现阶级的跨越,那再碰着天灾可就要积极一些了。
未来十来年大盛各地天灾不断,只要有心,那有的是机会当官。
在这种情况下,辛知想升官,真的只能去地方了。
在盛京的话,没有辛知大展拳脚的土壤。
就是辛知到底是侯府养出来的,有些娇气,已经是二十五岁的大男人了,竟然还舍不得离家。
妈宝男。
不对,是家宝男。
要不是小瑜安喜欢,他还真不愿意小瑜安嫁给这样的人。
陶竹听了黎荞这话,抿着唇想了片刻,而后道:“瑜安正在为肚子的事烦恼,我今天安慰了他好一会儿。”
“他至今未怀孕,辛家人嘴巴上不会说什么,但心里难免有想法,我觉得,要不让他跟着辛知去外地?”
“淮东府是辛家的老家,辛知可以去那边吗?”
“淮东府?”黎荞眸子一眯,不由想起了高志远的小册子。
高志远说未来太湖会干涸,而淮东府距离太湖不远,若是太湖干涸,那这一场大干旱必然会波及到淮东府。
若辛知真去了淮东府,那肯定能干出一番实事入了盛鸿的眼。
不过,太湖干涸是大皇子登基那一年,现在是盛平十五年,还有十年时间呢……
总不能让辛知带着黎瑜安在淮东府待十年吧?
他舍不得黎瑜安受这个苦,黎菽肯定也难受,黎瑜宁在北湖省,黎瑜安再跑去淮东府,那黎菽心里头得多苦啊。
不成不成。
“淮东府有些远了,不如在暨北省寻个地方。”
黎荞道。
暨北省还有一场河道水井干涸的大旱灾,辛知若是想历练,暨北省是个不错的选择。
“也是。”陶竹想了想,随后点头:“暨北省的官道都铺了灰泥,回盛京比较方便。那你下次见着他,你和他提一提此事。”
“好。”黎荞答应了下来。
这时,身后的炕上传来了黎小睿黎长风黎云帆三个小家伙的喊声,他们仨把三柳村拼出来了!
黎荞和陶竹闻言,立马起身去了炕前。
火炕上,一个大大的3D立体的三柳村放在中央,每一家的房屋都有一尺来高,所以房屋的细节很丰满,窗户上糊的窗纸,院子角落的菜地水井,随手放置的小板凳,扫帚等物件都清清楚楚,让黎荞陶竹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
每一条街道都铺着水泥,每一户人家都标上了名字,村口的三棵柳树也雕刻的栩栩如生,还染上了相应的颜色,仿佛跟真柳树一般。
黎荞和陶竹的视线在这个大拼图上定格了好一会儿,两人脸上不约而同涌出了怀念之色。
陶竹伸手,在自家那前后两进的大院子上轻轻摸了两下:“就把这拼图摆在你们的书房,你们日日看着,记着咱家的位置。”
“好!”黎小睿脆生生的点头。
“等大伯从村里回来,就让大伯瞧瞧这拼图。”黎长风仰着小下巴有些得意的道。
花费他们仨小半个月时间才拼完呢!
“大伯肯定会夸你们的,还会给你们带村里的特产以及沿途各地的特产。”
黎荞笑眯眯的道。
“那大伯什么时候回来哇?还有二山哥哥。”
黎云帆眨巴着大眼睛问,小身子在炕上一滚,便滚到了炕边,他抱住黎荞的一条手臂,仰着小脸蛋好奇的看着黎荞。
“年前肯定能回来。”路上不确定的因素太多,黎荞只能这么说。
“还有好久啊!”黎小睿的胖脸蛋皱了起来。
他想爷爷和二山叔叔了。
“别急,爷爷和二叔是去给你们探路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等他们俩回来,肯定会带回来很多有趣的见闻。要耐心等待哦。”
黎荞用上了哄孩子的语气。
“我知道,就是想他们了。”黎小睿带着几分闷闷不乐道。
陶竹见状,坐上炕伸出手抓住他脑袋上绑着的两个小揪揪,轻轻揉了揉,然后才道:“你不是想举办一个自行车比赛吗?要不就下个月吧,不然再拖的话天气就冷了,不适合出门骑自行车。”
“嗯?”
这话一出,黎小睿的注意力瞬间被转移。
他抬起胖脸蛋看着陶竹,撅着嘴巴道:“阿爹说太折腾了,不让我办这个比赛。”
“我去给你阿爹说,好好劝一劝他,他肯定会同意的。”陶竹笑着又揉了揉他脑袋上绑的小揪揪。
“好啊!”得了陶竹这话,黎小睿大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刚才的低落一扫而空:“谢谢竹叔父!”
“乖,再玩一会儿就回去睡觉,我明日就和你阿爹说自行车比赛的事儿。”
陶竹捏了捏他的小脸蛋。
“嗯!”
黎小睿狠狠点了点小脑袋,胖脸蛋笑开了花儿。
接下来,三个小脑袋凑一起,商量起了自行车比赛的事儿,而陶竹和黎荞则是又坐回到书桌前。
黎荞有些不明白:“小睿想办自行车比赛?”
“对,他在家里只能和长风云帆比赛,但长风云帆每次都赢他,他觉得没意思,就想和别的小孩子比划比划。”
想起黎小睿和自己说想要举办自行车比赛时的小模样,陶竹脸上不由挂了笑。
那会儿黎小睿郁闷的小脸蛋皱成一团,任凭黎长风黎云帆两个小叔叔如何劝,小包子脸就是没舒展。
但郑浅浅不同意此事。
能买得起自行车的小孩子,非富即贵,万一比赛中磕着了摔着了,那人家找上门来咋办?
黎荞已经很忙碌了,就别给他亲爱的叔父父添麻烦了。
陶竹觉得这事儿可有可无,但郑浅浅坚决反对,于是他就没和黎荞提。
黎荞听完陶竹的解释,有些意外:“这小家伙儿的心态不是一直很好吗?”
虽然黎小睿比黎长风黎云帆长两岁,但现在除了个子,甭管是读书还是力气、速度这些,黎小睿都比不过黎长风黎云帆了。
但黎小睿并不在意,三个小家伙儿的关系很融洽。
“再好也经不住一直输呀,小孩子嘛,想法一阵一阵的,他不开心,长风和云帆就打算让着他让他赢,但他不愿意。他就想和其他小孩子比试。”
“那就比吧。”
黎荞点头。
不就是儿童自行车大赛嘛,好说,他最擅长制定霸王条款了,自愿参与,甭管发生任何意外,他都不负责。
参赛儿童自己对自己负责。
翌日,陶竹和郑浅浅说起了此事,郑浅浅看黎荞都同意了,便没再坚持。
只是一再的叮嘱陶竹,一定要将规则制定的对自家有利,免得给黎荞惹事。
陶竹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他也是这么干的,他很快就在自家铺子里贴出了自行车比赛的告示。
参赛人员首先得有自己的自行车。
免费报名,十岁以下五岁以上的儿童都可参赛。
安全自负,甭管出现任何事故,黎家都不负责任。
奖品挺丰厚的,分为一二三等奖。
有最新款的自行车,也有一百两至五百两的银子,还有黎家铺子的VIP金卡。
这个奖品挺有吸引力的。
对于小孩子而言,吸引力最大的是最新款的自行车。
还有银子。
哪怕是辛知这种小少爷,儿童时期一个月的月银也才一百两,当然,这只是零花钱,若辛知真看上了什么,辛家人肯定会买。
当然,还有美食。
不喜欢吃美食的小孩子很少。
这个宣传告示贴出来之后,报名者众多。
哪怕有黎荞定的任何事故自负的霸王条款在,不少小孩子依旧踊跃报名。
其实很多大人不希望自家的娇宝贝报名,万一磕着了碰着了,那多心疼啊。
但架不住孩子自己想参加,于是家长只能妥协。
报名的同龄人多,黎小睿就很高兴。
他终于能和同龄人较量一番了。
自己的两个小叔叔都是怪胎,他胜不了小叔叔,还胜不了其他人嘛。
为了和两个小叔叔隔开,自行车比赛特意分了年龄段。
他是七岁段的,两个小叔叔是五岁段的。
他们仨不是一个赛道。
完美。
这场属于儿童的自行车比赛,主要是为了让黎小睿在同龄人身上找回自信。
黎荞陶竹都觉得这个带着玩闹兴致的小比赛应该掀不起什么浪花,但万万没想到不到三日,报名的竟然有一百多人。
而且,就连皇孙都报名了。
大皇子家的盛时毓,报名了七岁-十岁这个年龄段的比赛。
陶竹收到消息之后,当即就找上了黎小睿,他听说大皇子的三个儿子都挺优秀的,还有这个盛时毓小皇孙,也特别出众。
之前小云帆捡走小皇孙的皮球和风筝,他带着零食登门致歉,这位小皇孙表现的彬彬有礼,年纪虽小,但看上去很稳重,气度非凡。
那一本正经的小模样看的他想捏一捏脸蛋。
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小皇孙很优秀,还比黎小睿大一岁,黎小睿可能找不回自信心了……
黎小睿听完自家竹叔父的分析,小下巴一扬,双手叉腰,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
“等比了再说,我也很厉害!”
陶竹见状,不由笑了,很好,既然黎小睿不怕,那就比呗。
不过,到底是皇孙,陶竹希望黎荞出面去和七皇子确认一番,黎家的霸王条款对皇孙适用吗……
于是,黎荞就在下朝之后找上了七皇子。
七皇子听了他的话,立马道:“既然决定参赛,那肯定要遵守你的规则。若真出了意外,让御医过去看看就行了。”
他这小侄子过了年就九岁了。
九岁的大孩子,骑个自行车还怕磕着碰着?
开玩笑。
他这小侄子骑着小马都能哒哒哒的跑上十里地了,更何况是小小的自行车。
其实他和他大哥根本没注意到这场比赛,是他的小侄子主动说想要参赛。
而且给出的理由还很充分,既然花这么大的力气培养自己,那就不能藏着自己,得让世人知道他这位小皇孙有多优秀。
这个理由一出,立马将他大哥的反对之言给堵回去了。
其实自行车刚出来的时候,他也想弄几辆给他三个侄子玩一玩,但他大哥怕三个孩子玩物丧志,于是他就歇了念头。
可没想到此次他那从未玩过自行车的小侄子竟是主动想要参加这个比赛。
给出的理由又让人无法拒绝,于是他大哥赶紧给他小侄子买了自行车,好让他小侄子抓紧时间练习。
七皇子没有细说背后的经过,但他这个态度,黎荞立马就放心了。
只要大皇子和小皇孙不怪罪就好。
盛时毓的报名,给这场带着几分玩闹性质的比赛镀了一层金,报名的孩子更多,关注度也更高。
在这种氛围里,时间来到了九月底。
马上要入冬了,天气是一日比一日冷,这日,黎荞下班时,又遇见了特意等着他的辛知。
之前他建议辛知若真的外放,可以去暨北省历练一番,辛知和自家人商议了小半个月,觉得这事儿可行。
暨北省挺好的,距离盛京近,往返方便。
但是,这事儿黎荞和辛家同意不算,这事儿是盛鸿说了算,于是辛知就想来探一探黎荞的口风,若是他递了折子,那圣上会允许么?
而且,暨北省那么大,具体去哪里历练?
黎荞能给的建议只有一个:大胆给盛鸿上折子。
盛鸿现在特别需要人才镇守地方,辛知能力是有的,虽然有些天真,但这种天真也挺好的,最起码辛知不圆滑,处事也有原则。
再加上辛家财力雄厚,若辛知自请外放,盛鸿肯定会同意的。
至于具体去暨北省的何处,这看盛鸿安排吧。
反正只要在暨北省,那离盛京就不远。
得了黎荞此话,辛知不再犹豫,很快就给盛鸿递了折子。
如黎荞所想的那般,盛鸿看了辛知的折子,只想了片刻便同意了。
辛家让辛知出去历练,为的就是升官,若是去富裕的地方,那如何凸显出辛知的能力?
所以,暨北省哪里穷,那就去哪里,反正辛家有银子。
盛鸿对着暨北省的地图扒拉了半天,又找黎荞询问了暨北省各府、各县的人口、耕地、历年粮食产量等基本信息,然后他大手一挥,给辛知定了历练之地。
是位于暨北省西南部一个叫东定的县城。
明年春,辛知去这地方任知县。
盛鸿的这个决定一出,黎荞心中立马涌出了几分喜悦。
这个名叫东定的县城,恰好有他的耕地。
也是他之前觉得最有可能发生旱灾的地方。
若辛知去了这里,亲自盯着他的水利工程,那他就能经常相扰知道最新进度了。
虽然说盛鸿让各地的地方官配合他修河挖沟,但他和人家不熟,没什么来往,他不好意思经常写信过问,不然显得他不信任人家。
若辛知去了东定县,他一天一封信都没关系。
辛知也挺开心的。
还真去暨北省历练了呀。
这个东定县距离盛京有三日的距离,若是走的快些,那两日就到了。
这么点距离,他的安安若是想回家了,那随时都能回盛京。
黎菽得知此事,也挺开心的。
黎瑜安出嫁之后,本来就不是日日都能见着,现在去了距离盛京只有两三日路程的地方,她挺放心的。
她女婿此次去历练,那升官指日可待了。
辛知的去处有了着落之后,他便忙碌了起来,他得了解一下东定县的基本资料。
黎荞在户部,他便经常往户部跑。
闲谈间聊起还未出嫁的黎小兰,他拍着心口让黎荞放心,等到了东定县,他会继续寻找青年才俊的。
他的安安可是日常挂念黎小兰的终身大事,安安的事儿就是他的事儿!
黎荞听得辛知这保证,长长呼了口气。
他摇了摇头,拒绝了辛知的好意。
黎小兰有喜欢的人了,不是旁人,正是江懋。
第231章 黎小兰为什么喜欢江懋 自行车比赛,整篇都是这两件事
提起江懋, 黎荞还真有几分无力。
前些天陶竹说要将黎小兰的征婚范围扩大至只要识字就行,陶竹去和王桂花说此事,王桂花犹豫半晌, 最终还是点了头。
虽然说她很想让黎小兰嫁一户家境不错的人家,可更关键的是黎小兰自己喜欢。
罢了,若黎小兰真选了个农家子,那她认了。
王桂花同意了,陶竹便去征询黎小兰的意见。
黎小兰听完陶竹的一番话, 当即十根手指就绞成了麻花,脑袋也低垂着, 嘴巴抿的很紧, 还带着少女婴儿肥的秀美脸庞上满是纠结。
她这副模样,自是不愿意。
从小一起长大的黎瑜安、黎瑜宁嫁的不是侯府小少爷就是总督的堂侄,到她这里却是把征婚范围扩大至只要识字就成, 这让她如何同意?
陶竹一边心疼, 一边与她分析眼前的现况,等过了年, 她就十九岁了,这妥妥大姑娘了,当然, 年龄不是重点, 黎荞愿意养她一辈子, 只要她乐意,终身不嫁待在黎家都成。
可这不是她自己也想寻良人嘛, 现在关键是她自己对成亲有着向往, 可以往挑的她都看不上, 除了扩大范围, 还能怎么着呢?
不是不疼她,不是非得让她嫁家境不好的人家,主要是现在没办法了。
男方的家境其实不重要,黎家那么多铺子呢,还怕给男方寻不着活儿吗?
现在黎大山、黎二山、黎小山包括赵深都在铺子里干活,这活计是比不上辛知、明悉的鲜亮风光,但也不差呀。
若是男方不愿意去铺子里干活,那只留在家里守着她也行,黎家又不是养不起,只要她愿意、开心,怎么着都好。
黎小兰听得这一番话,好半天之后,才微不可闻的应了一声,算是同意了陶竹的提议。
于是陶竹便真的寻找识字的且综合条件不错的年轻人。
他首先把视线放在了四个学馆,学馆里的少年都识字,还勤快。
王桂花也开始在黎家的佃户里搜寻。
两个人没用半个月,便真挑了十多个少年出来。
带着黎小兰悄悄去庄子、学馆相看一番,黎小兰一个都没相中。
那日从学馆回城的路上,陶竹和王桂花都一脸愁容,黎小兰缩在马车角落里不吭声。
陶竹沉默了一会儿,和王桂花商量起了从外地挑人的可能性。
现在黎瑜宁嫁去了北湖省,北湖省那么大的地方呢,上至明悉这种青年才俊,下至只是识字的阳光、勤快少年,这么大的范围,还怕寻不出合适的年轻人吗?
彭县那边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光是负责洗菜、淘米、磨面等前期工作的员工就雇佣了一百多个,再加上上手操作的员工,那边的铺子已经是一个拥有三百名员工的大铺子了。
黎家自己的伙计,如今只负责调味、配料这一项工作了,剩下的都交给了从当地雇佣的员工。
黎损黎受两人在那边混的不错,不仅认识了不少彭县本地的人,还有外府的前去品尝黎家美食的人。
若是让黎损黎受留意合适的少年,那说不定也能行。
陶竹和王桂花正商议着,缩在马车角落里的黎小兰突然哭了起来,这可把陶竹和王桂花吓了一跳。
黎小兰虽然性子软,但很少哭,陶竹和王桂花赶紧安慰她,问她为何哭。
她抽噎着回答了:
其实她是心里有人了。
但这个人家中长辈都不喜欢,她就只能藏在心里,然后跟着家中长辈去相亲。
她知道家中长辈是为了她好,寻的也都是足以配得上她的好人,但她现在就喜欢心里的那个人,她对其他人没感觉。
黎小兰这话说完,陶竹和王桂花都惊了,赶紧追问她喜欢的是谁。
她沉默了片刻,在王桂花的催促中,这才把那个人的名字讲了出来:
江懋。
江知府的孙子,第一次见面就惹得黎荞不喜的江懋。
江懋第一次登门时,她没有见着江懋,黎家虽然没有高门大户那种内女不见外男的规矩,但江懋一个小辈登门,轮不着她作陪。
黎家宅子又那么大,因此江懋第一次登门时她没有见着江懋。
江懋第一次的表现实在是糟糕,但偏偏黎荞与江知府的交情不错,于是黎荞陶竹黎粮王桂花都挺可惜的。
原本是一桩好姻缘,结果被江懋自己给毁了。
他们的惋惜,被黎小兰无意中听到了,于是黎小兰就上心了,想看看这个江懋到底有多优秀,竟然敢在她小叔跟前那么自大狂傲。
等江懋再来府上拜访黎荞时,黎家其他人没有多想,但黎小兰留心了,于是黎小兰就悄悄看了江懋几眼。
江懋那副皮囊长的极其好,不然也不会自信的在黎荞跟前自荐。
就如同黎瑜安对辛知芳心暗许的那般,黎小兰一见倾心。
后来,江懋几次登门,她都悄悄的看人家,这越看陷的就越深。
但她知道家中长辈对江懋的印象不好,她不敢将这份心思表露出来,长辈让她去相亲,她便去,去了之后认真相看,并在心里悄悄将这些人和江懋做比较。
论外表,无一人能胜过江懋。
论才学,江懋是新科探花,不会输给任何人。
论家世,江知府品级不差,江懋自己也在圣上跟前挂了号,是圣上的督粮官,虽然常年在外出差,但回京述职时可直接面见圣上,可谓是前途无量。
于是见的人越多,她越觉得江懋好。
最近一次见江懋,江懋明显黑了几分,瞧着比从前稳重了一点儿,可见江懋在认真给圣上办差,没有偷懒。
可即便如此,家中长辈还是丝毫不考虑江懋,不仅将征婚范围扩大至只要识字就成,甚至还要从外地寻人。
她越想越难受,实在是憋不住,就忍不住掉了泪花。
陶竹和王桂花听完这一番解释,不由面面相觑。
竟是如此……
是他们的念叨,勾起了黎小兰对江懋的好奇心。
不过,江懋真不是良人。
两个人轮番劝说,但黎小兰只是小声的哭,眼中的泪花不断,等黎荞下班回了家,便由黎荞出面劝说。
当时黎荞听完陶竹的复述,他也非常震惊,小丫头这是看上了人家的脸……
但目前的情况不是江懋主动勾搭黎小兰,而是黎小兰看上了人家,因此他也不能把气撒在江懋身上,他只能细说江懋的缺点。
一开始他对江懋的确印象不好。
但后来江知府连番道歉,江懋也多次认错,并且竟然对农人挺谦和,于是他对江懋改观不少。
自打江懋成了督粮官,每次回京都会来拜访他,督粮官这活计不好干,首先是一直在各地的田间走动,这对常年坐在书房中读书的书生来说,其实是个苦差事。
其次,身为督粮官,不能对种庄稼一窍不通,得一眼分辨出庄稼的生长情况,还得熟知各种农事,什么时候该浇水了,什么时候该捉虫施肥了,每一种害虫对应的是什么危害,具体施的是哪种肥料等等,这得都些知晓。
不然就流于表面,不能将最真实的信息反馈给盛鸿。
督粮官这个差事,在外人看来,就是辛苦读书十几载,结果被盛鸿发配到外省种庄稼去了。
但江懋上任之后,对这个差事很积极,雇了皇家物流的保镖之后立马赶去了暨北省。
他深入村落、田庄,与农人交谈,请教,不怕脏、不怕累,不抱怨条件艰苦,能吃粗茶淡饭,能睡茅草屋里简陋的木板床,甚至还能露宿野外,吃野味,啃干粮。
原本白嫩嫩的小伙子经过一个夏天的暴晒和辛勤,肤色明显黑了一些。
上次江懋登门,他随口问了江懋几个问题,江懋答的头头是道,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
以上级的身份看,他对江懋还真挑不出错来,大盛有这样的不耻下问、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年轻人,他很欣慰。
但若是以挑侄女婿的角度来看,江懋可太不合适了。
江懋有野心,还爱搞事业,这种人不顾家,只能当一个好官,当不了好丈夫,不会给与黎小兰夫妻之间该有的情感需求。
只要能往上爬,甭管是黎小兰还是张小兰王小兰,在江懋眼中都一样。
当然,他自信可以压制江懋一辈子,让江懋这辈子都不敢娶妾室。
但就江懋如今的工作性质,黎小兰嫁过去之后,要跟着江懋在暨北省的村落、田庄之间到处跑吗?
还是黎小兰留在盛京,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能见江懋一面?
他将现实条件一一列了出来,黎小兰默默的掉泪,一直到他讲的有些口干舌燥了,这才抬起脑袋,用肿成核桃的眼睛看着他,问了一句让他无法反驳的话。
他当年给黎春桃许诺,若是所嫁的不是良人,那随时都能和离。
现在轮到她黎小兰了,她也能跟春桃小姑一样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吗?
这话一出,他当真是不知该如何作答。
这丫头是不见黄河不死心,是铁了心想嫁江懋,哪怕将来闹到和离也想要成亲。
这让他无力。
他拖着没给黎小兰回答,黎小兰也不闹,平日里该干嘛就干嘛,但若是与她说起亲事,她的回答一个:
江懋。
现在家里人都在为这事犯愁呢。
辛知听完了黎荞的解释,也很是吃惊,他家安安还不知道此事。
他明日就让安安去劝劝黎小兰。
翌日,天降小雪,黎瑜安冒着寒风和小雪来了黎家。
与黎小兰促膝长谈一番,黎瑜安倒向了黎小兰,是哦,反正有试错的机会,既如此,那当然要嫁给喜欢的人呀,不然这辈子都会留有遗憾的。
若将来真的和离,那就寻个身份远不如黎小兰的男人,收了心,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就好比当时的白柚和黎大忠。
黎瑜安站在了黎小兰那边,沈画听说了此事,也站在黎小兰那边。
沈画当年也是若不嫁徐瑛,那这辈子都不会甘心。
怕什么?
就算是选错了,那也能回头啊,这么多人在呢,到时候还不能为黎小兰再寻个老实憨厚的人嘛?
有人支持,黎小兰想嫁江懋的心就更坚定了。
陶竹黎荞王桂花都愁的不知该如何是好,虽然说黎小兰的确有试错的机会,奈何江懋真不是好丈夫啊。
没办法,黎荞只能等着黎粮回来,让黎粮劝劝她。
或者听听黎粮的意见,毕竟黎粮才是她老子。
在黎荞的心累中,自行车比赛的日子到了。
虽然比赛的初衷是为了哄黎小睿开心,但盛时毓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这场比赛的关注度,于是黎荞和陶竹搞的还挺隆重的。
比赛地点放在了城外的官道,提前向盛鸿报备过了,可以封路一上午。
赛道的话,七岁——十岁的年龄段是五里地长,也就是两千五百米。
五岁——六岁的年龄段,赛道长三里地,也就是一千五百米。
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
黎荞请了七皇子和礼部尚书严安邦当裁判,征询过盛鸿之后,他请了近卫军的三十人过来当监督员,好确保沿途不会出现打架、争执等情况——参赛的小朋友非富即贵,只有盛鸿的近卫军能震住这些小朋友的家长。
黎荞还请了兵马所的人过来维持秩序,防止有围观群众冲到路中央影响小朋友比赛。
而且,沿途每隔五十米便设了饮品点,好让小朋友们补充水分和体力。
比赛日是在休沐假期,而且天公作美,是大晴天,因此围观的人很多。
报名参赛的儿童一共有四百多人,儿童来了,家长自然也得跟来。
所以城外的阵仗搞的挺大,各种豪华的马车差点儿把路给堵上了。
锦衣成群,抬眼随意一扫,入目的全是衣着华贵的人。
黎家也是一家子人都出动了,连年纪最小的双胞胎和赵乐也来了。
沈画徐瑛、孟家人、庄家人也都乐呵呵的过来看热闹。
大皇子没有来,前几日飘小雪时他不慎染了风寒,这会儿尚未痊愈,不能出门。
不过,大皇子的正妃也就是盛时毓的娘亲来了,还有盛时毓的两个哥哥。
盛时毓挺高兴的,他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赛呢,但在外人跟前不能露出稚气的一面,于是他脊背挺的笔直,抬手投足间很是稳重。
黎小睿也很兴奋,在原地蹦来蹦去。
他个子在同龄人中算高的,瞧着一大帮个子不如他的小萝卜头,他大眼睛里全是自信。
上午八点半,比赛开始。
此时没有秒表,黎荞不想费心思计时,制定的规则很简单,每一组的前两名选手可以晋级决赛,当前两名冲到终点时,这一局比赛自动结束,余下的全部淘汰。
首先是五岁——六岁这个年龄段的比赛,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哪里是黎长风黎云帆两个小家伙的对手,他们俩骑到终点时身上都没出汗,甩了第三名二百多米远。
这是黎长风黎云帆两人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场合亮相。
围观群众都很震惊,黎大人家的两个小娃娃这么厉害吗?
黎长风也就算了,但黎云帆是小哥儿诶,一个小哥儿竟然将这一组的男娃都甩到了身后,这……
若是绣活、厨艺这种比赛,黎云帆拿到这种好成绩,那明日就会有人登门想结娃娃亲。
可今日比的是自行车啊……小家伙两条腿蹬的那么快,力压同组的所有男娃,更关键的是骑到终点后气不喘,脸不红,就这体力,不太符合众人对小哥儿娇娇软软的印象啊。
一帮人不由看向了陶竹。
咳,该不会黎云帆长大之后会和陶竹一般力气大的像男人吧?
当然,黎云帆长的不像是男娃,小脸蛋是圆的,还又白又嫩,大眼珠子跟黑葡萄一般,甚是灵动。
只看外表,黎云帆长的很招人喜欢。
可这力气……
黎荞和陶竹这会儿正忙着抱起小长风小云帆举高高,真厉害,骑的真快!
小云帆待在陶竹怀里,笑的咯咯响,其实这根本没什么骄傲的啦,毕竟他们的大侄子睿睿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呢。
可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赛,在众目睽睽之下拿到了第一名,这感觉真的挺好哒!
一家子开心完了,便又继续看比赛。
比赛还是很紧张的,一组接着一组,目前他们俩只是胜了初赛,接下来还有决赛呢,不能掉以轻心!
这个年龄段参赛的小朋友少,不到一百人,二十人一组,初赛很快就完了。
决赛来的很快。
决赛开始,黎长风黎云帆两人赢的还是毫无悬念,他们俩几乎是齐头并进,将第三名甩出了差不多五百米远。
这下子围观人群对小云帆的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就这体力,别说是横扫同龄人了,一些年纪比他大的男娃都骑不过他吧?
咳,不少人又看向了陶竹,应该没有男人喜欢力气比自己还大的夫郎……
盛时毓坐在七皇子身旁,一脸认真的看比赛。
小云帆的表现他全看在眼中。
今日的小云帆梳着包包头,而且发包上还绑了三个小铃铛,随着小云帆的摇头晃脑,三个小铃铛也一晃一晃的,响声特别清脆。
真可爱。
这大半年来,他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听小云帆有多厉害,现在亲眼见到,果然符合他的想象。
小手抓着车把,也没看怎么出力,轻轻松松就骑到了终点。
小天才!
他可太羡慕啦,如果他也能和小云帆一样聪明厉害,那他爹爹再给他布置功课时,他就不用完成的那么辛苦了……
很快,七岁——十岁年龄段的比赛开始。
盛时毓和黎小睿以及一帮大孩子去了起跑线那里。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黎小睿和盛时毓算是高个子,但也有人比他们俩更高。
最高的是严安邦的小孙子,今年十岁,比黎小睿和盛时毓高了一个头,长的高高壮壮的。
黎小睿把严家小孙子当大敌,在初赛时他没和严家小孙子分为一组,但等决赛时,他肯定要碰上人家。
这一年龄段报名的孩子比较多,哪怕二十人一组,也比赛了许久才把初赛结束。
这会儿已经是中午了,不少小孩子已经饿了,黎荞让黎家铺子送来了点心和炸鸡,好让参加决赛的小朋友们垫垫肚子。
当然,若是不喜欢这些吃食的,也可以让自家人准备食物。但绝对不能吃饱,免得待会儿比赛时肚子疼。
而且,凡是吃了食物的,甭管出现任何问题,黎家都不负责哦。
很少有小朋友能拒绝美味的炸鸡、点心,哪怕自己家长不允许,也非得尝一尝,这么多人盯着,为避免闹的不好看,一些家长只能随自家孩子去了。
严家小孙子一手抓着一个□□腿,一个撒了孜然粉,一个抹了甜辣酱,他左一口,右一口,啃的非常豪爽。
一边啃还一边冲着严安邦得意的笑,显然,在严家,同样不允许小朋友多吃炸物。
严安邦无奈的摇头,一旁的黎荞见了,也觉得好笑。
不过,这严家小孙子虽然是大个子,但莫名憨憨的。
盛时毓只是矜持的捏了两块糕点垫了垫肚子,他也饿了,但他爹爹不允许他多吃炸物,说对身子不好。
之前小云帆阿爹给他送的零食,他们兄弟仨只能尝个味儿以示对黎家的尊重,每样最多只能吃三口,不能多吃。
这会儿他娘亲和两个哥哥就在一旁站着,他若是吃了炸物,回去后他娘亲肯定会告诉他爹爹的。
参加决赛的三十多个小朋友稍稍垫了垫肚子之后,决赛开始。
因为人太多了,所以分为两组,然后再来个总决赛。
半决赛时,黎小睿和严家小孙子分到了一组,两个人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将脚蹬子恨不能踩出火花来,但两人实力相近,并驾齐驱了大半段之后,严家小孙子因为比黎小睿大三岁,而且个子也高,逐渐把黎小睿甩开,最终拿到了第一名。
黎小睿脸蛋子红红,大眼睛里冒火。
可恶,他还真不比不过这个姓严的小子!
他好没用啊。
划分年龄段时,他竹叔父原本想把五六七这三个年龄归为一组的,但他为了避开两个小叔叔,所以特意让他竹叔父将七岁——十岁划为一个年龄段。
结果出现了一个严家小子。
千算万算,他还是输了,哭唧唧!
黎荞见这位侄孙胖脸蛋垮了,忙过去抱着他轻声安慰,严家小孙子好歹比他大三岁,还长的壮壮的,他能紧咬大半段后才被甩开,已经超棒了。
而且,这只是第一次比赛,
今后他每年都举办自行车比赛,回去后好好吃饭,快快长高,总有胜过严家小孙子的那日!
这一番安慰,让黎小睿眼睛里的火气转为了激动,嗯?他叔父父每年都举办自行车比赛嘛?
那真是太好了,他有机会胜过严家小子!
不过,果然是天外有天啊,之前他叔父父总是夸他比同龄人厉害,他去学馆里和他挑的小孩子比赛掰手腕,他也胜了。
于是他就觉得只有他两个小叔叔能压他,他能稳胜同龄人。
今日的比赛啪啪打脸,以往是他自大了。
今后他得好好吃饭,快快长高!
黎小睿的脸蛋由阴天转为晴天,另外一边,第二组的半决赛开始了。
盛时毓一马当先,稳稳的跑在所有人跟前,但他与第二名的差距不大,只是甩开第二名十多米的样子。
盛时毓拿了这一组的第一名,接下来就是总决赛了。
参赛的是两次半决赛的前三名,一共六个小朋友。
哨声一响,严家小孙子和盛时毓就冲出去了。
黎小睿歇了好一会,已经缓过劲儿了,跑的也很快,稳稳占据第三名。
接下来就是严家小孙子和盛时毓的双人秀了,两个人你追我赶,齐头并进了一半路程之后,盛时毓突然加速,接下来甭管严家小孙子如何使出吃奶的劲儿,他都稳稳的占据第一名。
最终,盛时毓领先严家小孙子二十多米,拿下了总决赛的第一名。
黎荞坐在终点处,将盛时毓的小脸蛋看在眼中,他有些惊讶。
这小家伙儿现在只是微微喘而已,要知道半决赛和总决赛只隔了一刻钟,与盛时毓一起参加半决赛的两个小朋友这会儿还在半路呢,盛时毓与严家小孙子较量一番之后却只是微喘。
身体素质真不错,游刃有余的,而且明显没有使出全力。
不只是黎荞这么觉得,围在终点的一帮吃瓜群众此时也很惊讶,严家小孙子累的满头大汗,此时正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大口的喘气。
可小皇孙却是站的笔直,他拿着一块帕子,神色平静的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颇有几分不以物喜的淡然。
不愧是大皇子养出来的崽,的确出众。
黎长风站在黎荞身边,他睁着大眼睛打量了盛时毓好一会儿,然后把小脑袋凑到黎云帆跟前,小声的问:“弟弟,如果咱们俩和小皇孙比试,咱们能胜么?”
“不知道哇。”
小云帆乌溜溜的大眼睛也在打量盛时毓,肉呼呼的小脸蛋上满是好奇。
碾压睿睿碾压的太轻松,他其实很想参加七岁——十岁这个年龄段的比赛,好测一测他的真实潜力。
但他爹爹和阿爹都不同意。
他便只能和哥哥去横推同龄人。
这个小皇孙,似乎有几分厉害啊。
眼珠子轻轻一转,他心中有了主意。
当小云帆心里在打着小算盘时,七皇子宣布最终的比试结果。
盛时毓第一名,严家小孙子第二名,黎小睿第三名。
剩下的三个小朋友拿的是优秀奖。
另外只要参赛的小朋友,也都有鼓励奖。
黎荞当场颁发了奖品,最吸引小朋友的自然是盛时毓的最新款的自行车。
这自行车是黑蓝相间的,车把上有一个老虎形状的小铃铛,今后骑车子碰到人多的地方,可以拨动这个小铃铛,好提示众人让路。
好酷哦。
严家小孙子眼睛里满是羡慕,立马就蹦到了黎荞跟前,仰着脑袋认真的问黎荞这种自行车何时公开出售。
他想要!
这种带铃铛的自行车,黎荞打算明年春天出售。
新款不能推出的太快,不然以后他就没有灵感了,不过,若实在是喜欢的话,可以先去皇家玩具铺预定。
加钱的话,还可以定制铃铛的造型,喜欢花朵形状的,那就可以安装花朵铃铛。
喜欢狮子的,也可以搞个小狮子铃铛。
今日的比赛关注度高,新款自行车也确实很得小朋友的喜欢,比赛结束散场,当即就有不少小朋友让自家的下人去皇家玩具铺定制最新款的自行车。
黎荞对这个广告效果很满意。
很好,又多了不少订单。
等明天春天,一大批银子要进账了。
这一场自行车比赛,占据了好几日的盛京话题头条。
其中表现最好的盛时毓,赢得了不少人的夸赞,又稳重实力又强,大皇子教出一个好儿子啊。
还有小云帆也成了不少人谈论的焦点。
黎荞圣眷正浓,黎荞的两个孩子自然也是众人关注的对象,现在俩孩子终于公开亮相。
可小云帆……
当然,碍于黎荞的身份,大家也只是简单的表达一下小云帆力气不错体力不错这个事实。
旁的就只能在心里想一想了,免得祸从口出得罪了黎荞。
况且,现在小云帆还小呢,等再长大几岁,说不定就是正常的小哥儿了。
黎荞和陶竹都不知道竟然有不少人嫌弃小云帆力气大,不过,就算是知道了,他们俩也不会在意。
笑话,小云帆轮得到这帮人嫌弃?
纯粹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罢了。
黎小睿被比赛刺激了之后,饭量稍微涨了一点儿,并且,他还想让黎荞给他找武师傅,他想学拳脚功夫。
严家小孙子都有专门的武师傅,他也要有!
这个小要求,黎荞当然满足,他想给黎小睿点赞。
说实话,就算黎小睿不提要求,他明年也会给三人寻专门的武师傅。
他要这三人有自保的能力。
甭管是丫鬟小厮,还是保镖,都不可能时时刻刻跟着三个小家伙,这三个小家伙长大之后会有自己的人生,他们要离开黎家,或建功立业,或嫁去别人家。
万一恰好独自一人时遇险了呢?
或者说,外出时遇见强盗劫匪了,保镖护不了他们的安全,那他们到时候该怎么办?
所以三个小家伙必须学武。
还必须学医疗、种植、捕猎等知识。
技不压身,这些技能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他肯定要走在三个小家伙前面的,他护不了三个小家伙一辈子,特别是黎长风黎云帆两个小朋友,他和陶竹既然把他们俩带到这个世界上,那就必须得保护好他们哥俩。
保护的手段之一,便是让他们俩学习各种知识、技能。
要有一身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好好活下去的本领。
特别是小云帆,身为小哥儿,生在这世道会比男子要辛苦许多,小云帆自己更得自立自强。
黎长风黎云帆两个小家伙不知道接下来会面临什么,他们俩正计划着如何和盛时毓这位小皇孙比试一番,好测试一把他们的真实潜力。
但冒然登门,小皇孙会答应他们吗?
他们和小皇孙没有交情诶。
被双胞胎惦记的小皇孙,已经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了,他此次出了风头,他爹爹对他的要求更高了,要求他必须一直领先同龄人,要一直符合人们此次对他的好印象。
他不能让世人失望。
他现在是上午读书,下午习武,半个月一休。
他娘亲见他这般辛苦,有些后悔让他参加了此次的比赛,若是不出风头,那功课也不会加重。
但他不这么想。
这大半年来,他经常听到后边三个弟弟的笑闹声,又响亮又肆意,而且,三个人话语里所提到的种种事情可太精彩了。
资助贫苦人家的小孩子,去学馆看别人做水车、打铁、摆弄草药,去铺子里看自家的生意。跑去庄子里踏青,捉蚂蚱,自己动手烤红薯……
这都是他没经历过的。
他爹爹身子不好很少出门,连带着他们兄弟也很少出门,即便出门,要么是入宫参加宴席,要么是去书铺,亦或者是去城外练习骑术。
这种枯燥乏味和三个弟弟的经历一对比,他太羡慕三个弟弟了。
而且,偶尔他还能听到三个弟弟的长辈与他们闲聊,那种家人之间毫无顾忌的亲昵,他也异常羡慕。
他爹爹从不会抱他。
很偶尔很偶尔,他爹爹会摸摸他的脑袋。
……
于是,当听到三个弟弟谈起自行车比赛一事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动支配了他。
他要参加这次的比赛。
他要见一见三个弟弟,他想知道三个弟弟的笑容到底有多灿烂。
他想骑着自行车向风而行。
他想了一个他爹爹无法拒绝的理由。
他如愿参加了比赛。
他见着了三个弟弟。
他体会到了一把什么叫肆意。
感受过之后,他可以安心投入到繁重的课业中了,他有了期盼。
黎大人说明年还会举办自行车比赛,明年他也要参加!
农历十月中旬,小雪花在飘了三日之后转为了鹅毛大雪。
这场大雪足足下了一整天,积雪有一米来深,这点儿雪还不足以成灾,但气温明显降了不少,而且还影响了出行。
盛京百姓花了一日时间扫雪,将道路清出来,盛京的日子照旧。
江懋回京了。
现在进入了农闲时期,他这个督粮官也闲了下来。
圣上让他们几个督粮官暂时去户部,熟悉大盛各地的基本耕地、粮食产量等资料。
这个活计他喜欢。
圣上这是准备让他们几个今后进户部呢。
户部好哇,和吏部一样是大热部门,而且,黎大人是户部主事,他现在日日去户部报道,能经常在黎大人跟前刷一刷存在感呢。
江懋开始在自己眼前晃悠,黎荞想起黎小兰,不由郁闷。
黎小兰得了黎瑜安和沈画的支持,想嫁江懋的心一日比一日坚定,一再表明若是不试一试,那终身都得遗憾。
劝不了黎小兰,他只能认真考虑这门亲事,认真观察江懋。
没办法,谁让黎小兰是他亲侄女呢,这些年也一直很乖巧懂事,现在叛逆了,那他也不能不管呐。
不过,观察了江懋几日,他更郁闷了。因为江懋的事业心太重了。
与江懋一起进户部的几个督粮官,都是到点就下班,绝不加班。
但江懋不是。
以江懋的身份,还没资格将户部的资料带回家,江懋想快速记住各种资料,只能留在户部加班。
据户部值班守夜的差役说,江懋每日都是晚上八九点才回家,挑灯夜读的勤奋劲儿一点儿都不输给那些要走科举之路的考生。
这种事业心,如何能做一个好丈夫?
黎小兰嫁过去,那得守活寡。
他挑了个空闲,将江懋的表现告诉给黎小兰,但黎小兰一丝犹豫都没有,直接说她不怕。
而且,还说江懋这般拼命,全是为了大盛的江山和百姓,若她将江懋照顾好了,那等于是也为大盛的江山和百姓尽一份力气了。
这话同样让黎荞寻不出话语反驳。
小丫头只想当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这……
唉,女大不中留啊。
十月下旬,边城传来了消息,胡人大举进犯边城,进攻很是猛烈,完全是不要命的打法。
守城的将士们费了一番力气,这才守住了边城。
一战之后,死亡了一千多精兵。
这个死亡数字相当高,盛鸿的脸色很不好看,这一千多精兵中,有一百多个是禁军士兵。
禁军士兵是精锐中的精锐,每一位都通过了盛鸿的再三考核,现在一下子伤亡一百多人,盛鸿心疼极了。
这才是刚入冬,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胡人肯定还会进攻。
若真到了青黄不接快要饿死时,胡人会更疯狂。
他一边往边城继续送各种物资、大夫,一边给死亡的精兵发抚恤金,每人一百五十两银子。
这个数字不算少,而且盛鸿为防止层层克扣,让人直接把银子送往这些精兵的家中。
可黎荞还是忍不住感慨,人命,何其轻啊。
但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伤亡。
唉。
边城一战虽然胜了,但伤亡这么大,盛鸿的确高兴不起来,不过面对着黎荞时,他态度和脸色都很好。
此次派往边城的大夫,一半都是医学馆里的学生。
黎爱卿帮了大忙啊。
边城的将士为了守护大盛而受伤,若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大夫而留下残疾甚至是丢掉性命,那他会无比心痛的。
现在大夫充足,调去边城一批之后,盛京不受任何影响。
黎爱卿真是有远见。
当赏。
【南瓜文学】NANGUAWX.COM